一、主体教育思想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闫中宁[1](2021)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合肥十中为例》文中提出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性学科。近几年来,国家一直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至2020)》中指出,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策略选择必须是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交融,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多领域学科中开展进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创新性、交互性等性质在各个学科中对学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国家对教育和改革方向一致。所以多媒体教学在高中体育课堂中逐渐得到了应用,但高中体育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与成效是需要每位体育教师所熟知的。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在课堂中,让学生从单一、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达到更好的一个学习效果的目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多媒体设备广泛应用于在课堂中的背景下,研究基于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在高中体育篮球课堂中的应用及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相关分析。对合肥市第十中学的高二年级两个篮球选项班级的92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组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篮球教学。在实验前分别对这两个组别的学生进行篮球理论知识考核,篮球投篮能力和篮球行进间上篮能力、技评的测试,检验两个对应组的学生实验前测的结果能否符合教学实验所要求的同质性,用来确保实验效果有效性。结合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深度探析,找出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可供改进和借鉴的方法。研究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从对比实验前后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成绩来看,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扩展学生专项技能的知识面,补充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相关知识的认知。(2)从对比实验前后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成绩来看,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在篮球的教学中更能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提升对基础技能的认知程度,提高基础技能的水平。(3)从对比实验前后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评成绩来看,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在投篮技能中更能让学生掌握正确连贯的技术动作,让学生投篮动作更加协调统一,技术动作的正确性更高。(4)从对比实验前后篮球行进间投篮成绩来看,多媒体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在篮球行进间投篮这类复杂的技术动作中更能发挥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上篮的效率。(5)从篮球行进间投篮技评成绩来看,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在行进间投篮技能中更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上篮节奏和投篮技巧,让学生上篮过程更加流畅协调统一和美观,技术动作的正确性更高。
李秀香[2](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是指富有亲和力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活动型学科课程时,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使思想政治教学表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突出培养四大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中生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本文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现状的分析,了解到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强调加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但调查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没有呈现积极趋势。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其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受益终身的课程。首先,科学界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等相关内涵;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构成要素,教学亲和力是由教师的亲和力、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教学方法的亲和力和教学环境的亲和力组成,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虽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自身吸引力不够、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强等;基于以上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不足的原因。最后,针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路径: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提升落在实处。综上所述,本文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路径。
张梦圆[3](2020)在《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也愈加广泛地应用开来。多媒体因自身独特的优势,即可以把声音、文字以及动画视频这些丰富的元素带到课堂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本研究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样本学校进行调研,发现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首先通过查阅、研究相关文献,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支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多媒体语文课堂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访谈记录同在A小学实习期间的实践见解相结合,进而分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因制作课件时间长使教学负担加重、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低、课堂中多媒体使用泛滥盲目、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等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具体分为学校层面,多媒体工具设计层面以及教师层面三个方面,保证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高效运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更加合理化,帮助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以及学生的不断发展进步。
吴玉[4](2020)在《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话作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遍及生活各个领域,它是人们获取对外界认识、分享个性体验和审视世界的基本方式。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强调师生互动沟通和精神相遇的教学形态,在教学主体、环境、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学。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师生的深层次交流,达成师生间新的视域融合和教学相长目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及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话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天然的关联性和契合性。把对话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既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倡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合作学习的要求,也助于改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容乐观的现状。但目前存在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理论认识模糊,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存在误区,甚至与对话精神相背离等现象。基于此,本研究中以四种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民主平等对话哲学理论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以及交流的重要性;注重奖赏和惩罚的社会交换理论强调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导向;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强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去理解和生成新的认识;主体教育理论则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让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从对话教学主体、环境、内容、方式和评价等五个内涵要素出发,结合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四种类型的特点,从静态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应然状态到动态教学实施现状的实然分析,再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出相应策略和有效实施建议。具体步骤、观点和结论包含于以下六个方面内容中:一是对话教学阐释。明确研究对象的内涵、特征、类型、功能价值、应用原则以及适用条件。从对话教学的主体、环境、内容、方式和评价等五个内涵要素出发阐释清楚它是什么的问题,区分出它与非对话教学的差异和优势,为后面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从对话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文本、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等四个要素的不同属性之间的契合性出发,结合对话教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生成性等特征的契合,充分说明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然后阐释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过程,最后归纳出四种不同对话教学类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理想效果,为后面分析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标准。三是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四种类型的对话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向重庆市W小学220名学生和42名教师发放问卷,抽取一共11名师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四是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基于调查现状,剖析结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严格按照策略构建的步骤,从构建基础和原则出发,针对四种不同类型的阅读对话教学现状提出师本对话内容多维解读策略,加强对话教学话题深层解读;生本对话方法高效结合策略、丰富阅读对话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对话内涵认识正确定位策略、加强师生阅读对话内涵认识;生生对话主体意识激活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对话意识。五是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根据针对四种不同类型阅读对话教学而构建的策略,通过对实习期间课堂观察中所收集的经典案例从案例实施背景、实施效果评价和案例实施特征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这些策略的合理性。六是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建议。从对话教学的五个内涵要素和四种应用过程两大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牛沛源[5](2020)在《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目前的课改实践中,不少学校仍追求统一目标,统一课程,统一考核,并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标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利于实现学习机会的公平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差异教学倡导立足于班级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在实现学生基础性、普遍性发展的前提下,为每个学生提供差异发展的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适当的向上发展。它顺应了新课改的趋势,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后发现,将差异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理论融合在一起,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来实现差异教学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初中阶段,因此,笔者就“差异教学”这一视角来研究初中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查阅了近期十年有关差异教学和差异教学设计方面的名人着作和学术论文,从中探寻研究的规律和思路,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切入点,即以初中教师为调查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现状,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问卷的信度、效度、各特征变量的显着性和相关性;其次,结合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问卷和访谈资料的分析结果,剖析初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反思阶段中存在问题;再次,针对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别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学校的教学管理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分别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反思设计这四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实现差异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反思差异教学困境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将差异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理论相融合,以期通过教学设计这一系统性操作来改善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现状,提高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能力。
曹阳[6](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认为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蔡毅强[7](2019)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立德树人本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而建构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教育系统。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构建是要研究如何让“立德树人系统”这一客观存在的对象,通过系统化地运行而有效性地实现育人目标。重点是要回答好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怎样系统化运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准确、科学地把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是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论述,为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蕴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以阐述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描绘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实践,高校立德树人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通过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现状的审视,我们发现立德树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运行过程和方式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整体性功能和系统性运行的不足。因此,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境遇出发,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系统。只有在充分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过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探索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外路径,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先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来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之后,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为理论依据,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来探索构建一套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外协同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启了新视界。
桑学慧[8](2019)在《“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给体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一般来说,普通高中在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运动专长和爱好的培养较为重视,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体育课程结束后仍然“不会”或者快速遗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且目标是为完成期末考核。“OBE+学导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养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文在教学上结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要求为主,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验等方法,尝试将“OBE+学导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健美操教学中,旨在探索健美操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使学生养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且具有终身锻炼的能力,为健美操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健美操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学生在接受健美操教学之后,明显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等。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应用了“OBE+学导式”教学模式之后,促进学生掌握标准健美操技术动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创编、实践与合作的主动性。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班的学生相较于实验之前,上课积极性有了显着提高。学生在进行自主组织探索的过程中,并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不断增加练习量,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帮助教学任务的超量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质疑问难阶段,加强学生“教”和“学”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多,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性以及自觉性。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队形创编能力、领带操实践等观察、思维、交流的综合能力高于对照班学生,证实了“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创编操化动作的自主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操化动作的创编组合能力。
郝红梅[9](2019)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中处于所谓“生命线”的重要地位。为了适应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尤其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是要与时俱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的同时思想观念却面临一些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几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但要创造一整套适应新形势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和探讨,不断总结,逐步加以完善、发展。本文首先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关联概念出发,循序渐进,界定其概念,分析其本质,论述其功能,并将它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对比。其次,探讨其原则性的方法、普适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方法,就方法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网络传播理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现实依据:大学生网民的思想现状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总结了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成效、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主要探讨了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路和措施。建议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隐性化、个性化发展,提高方法的科学性,并优化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条件、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方式、完善方法评价反馈机制,提升方法运用的实效性。
钟传根[10](2018)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文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江西某高职院校16级工商企业管理学生为研究对象,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该论文主要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首先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作了概述,接着叙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上述三大理论的基本要点,然后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述,主要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实施过程及措施和教学指导原则,再介绍了用该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验过程:对学生进行前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收集和分析教学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该教学模式能显着提高学生的成绩,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确实可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显着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提高了,同时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启示。
二、主体教育思想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体教育思想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合肥十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概述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篮球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
4.2 实验前后男、女生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
4.3 实验前后篮球理论知识考核水平差异情况的分析 |
4.4 实验前后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成绩差异情况分析 |
4.5 实验前后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水平差异情况分析 |
4.6 实验前后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水平占比统计图分析 |
4.7 实验前后篮球行进间投篮成绩差异情况分析 |
4.8 实验前后篮球行进间投篮技术水平差异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合肥市第十中学篮球理论知识考试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及提升意义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内涵 |
1.亲和力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构成要素 |
1.教师的亲和力 |
2.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
3.教学方法的亲和力 |
4.教学环境的亲和力 |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
1.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重要性 |
2.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必要性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调查基本情况 |
1.调查学校 |
2.调查对象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
1.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亲和力需要加强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亲和力需要提高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亲和力有待改进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环境亲和力有待优化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因素 |
2.历史因素 |
3.制度因素 |
4.环境因素 |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路径 |
(一)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师亲和力 |
1.重视理论修养,提升专业能力 |
2.加强师德修养,提升人格感染力 |
3.灵活运用教学语言,提升话语吸引力 |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
1.关注社会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
2.关注高中生发展,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
3.与时俱进,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
(三)转变教学方法,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亲和力 |
1.掌握提问艺术,增强教学互动性 |
2.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 |
3.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 |
(四)优化教学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学亲和力 |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环境的亲和力 |
2.重视校园环境,增强校园环境的亲和力 |
3.重视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环境的亲和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3)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理论支撑 |
一、概念界定 |
(一)多媒体 |
(二)多媒体课件 |
(三)多媒体教学 |
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
(一)集成性 |
(二)交互性 |
(三)感官性 |
(四)情境性 |
三、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有效教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五)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状调查——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 |
一、调查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三)课堂观察对象 |
二、调查方案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访谈设计 |
(三)课堂观察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问卷定量分析 |
(二)学生问卷定量分析 |
第四章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
(一)制作课件耗时较长,教师负担过重 |
(二)教师对多媒体设备了解不足,课件制作水平较低 |
(三)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缺少与学生的互动 |
(四)多媒体使用泛滥盲目,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养成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理念偏差 |
(二)学校缺乏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水平的培训 |
(三)对多媒体教学本质认识不足 |
(四)教学评价制度缺乏科学性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的对策 |
一、学校层面 |
(一)充分利用资源,进行针对性培训 |
(二)整理技术文档用于教师共享 |
(三)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 |
二、多媒体教学工具层面 |
(一)改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
(二)合理进行多媒体工具使用 |
三、教师层面 |
(一)重视先进理念学习,打破传统观念桎梏 |
(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三)提高课件制作能力,保障高效科学应用 |
(四)把握课件展示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教师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1.“对话”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明确要求 |
2.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师生意识 |
3.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
4.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充分 |
(二)概念界定 |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
2.对话教学 |
3.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 |
2.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 |
3.关于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4.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理论基础 |
4.研究方法 |
5.研究步骤 |
一、对话教学阐释 |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
1.主体:强调师生教学相长 |
2.环境:保障师生精神相遇 |
3.内容:促成师生话题生成 |
4.方式:促进生生思想交流 |
5.评价:服务人际互动目的 |
(二)对话教学的类型 |
1.师本对话 |
2.生本对话 |
3.师生对话 |
4.生生对话 |
(三)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 |
1.师本对话打破传统多元包容 |
2.生本对话以人为本共同生成 |
3.师生对话民主平等交往互动 |
4.生生对话合作发展开放创造 |
(四)对话教学的功能 |
1.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3.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
(五)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 |
1.师本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
2.生本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
3.师生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
4.生生对话应遵循的原则 |
(六)对话教学的适用条件 |
1.内部条件 |
2.外部条件 |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一)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1.对话教学契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素的属性 |
2.对话教学契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 |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过程 |
1.师本对话的应用过程 |
2.生本对话的应用过程 |
3.师生对话的应用过程 |
4.生生对话的应用过程 |
(三)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理想效果 |
1.师本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
2.生本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
3.师生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
4.生生对话型的理想效果 |
三、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一)应用的现状 |
1.师本对话型现状 |
2.生本对话型现状 |
3.师生对话型现状 |
4.生生对话型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1.共同性问题 |
2.差异性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1.共同性原因 |
2.差异性原因 |
四、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一)策略的构建 |
1.策略构建的基础 |
2.策略构建的原则 |
(二)策略的形态 |
1.师本对话内容多维深层解读策略 |
2.生本对话方式方法高效结合策略 |
3.师生对话内涵认识正确定位策略 |
4.生生对话主体意识激活策略 |
五、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一)师本对话内容多维解读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
1.案例实施背景 |
2.案例效果评价 |
3.案例特征分析 |
(二)生本对话方法高效结合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
1.案例实施背景 |
2.案例效果评价 |
3.案例特征分析 |
(三)师生对话内涵认识定位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
1.案例实施背景 |
2.案例效果评价 |
3.案例特征分析 |
(四)生生对话主体意识激活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
1.案例实施背景 |
2.案例效果评价 |
3.案例特征分析 |
六、对话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一)对话教学内涵要素方面的建议 |
1.教师有充实的对话理论素养 |
2.阅读教学环境适合对话展开 |
3.阅读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特征 |
4.阅读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兴趣 |
5.阅读教学评价时机正确 |
(二)对话教学应用过程方面的建议 |
1.师本对话中强调增强教师认识 |
2.生本对话中强调学生思索理解 |
3.师生对话中明确自身主体地位 |
4.生生对话中学会尊重倾听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课堂观察实录表 |
致谢 |
(5)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基于社会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呼唤 |
2.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诉求 |
3.基于课堂教学层面现实问题解决的需要 |
4.基于微观层面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的现状 |
2.国内研究的现状 |
3.已有研究的简评 |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3.论文结构 |
(五)创新之处 |
1.研究选题方面 |
2.研究方法方面 |
一、差异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相关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1.差异教学 |
2.差异教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3.差异教学设计 |
(二)差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
1.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学生差异发展的目标 |
2.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差异评价的基础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差异发展的内在机制 |
4.主体教育理论:学生差异发展的本质 |
(三)差异教学设计的特点 |
1.以学生的差异测查为出发点 |
2.旨在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
3.具有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方案 |
4.自主选择性的教学设计方案 |
(四)差异教学设计的过程 |
1.教学设计前期分析阶段 |
2.教学目标编制阶段 |
3.教学过程设计阶段 |
4.教学评价反思阶段 |
二、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现状的调查及差异性分析 |
(一)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问卷调查设计 |
1.问卷的编制原则 |
2.问卷的编写过程及维度的划分 |
3.问卷的实施 |
4.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二)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访谈调查设计 |
1.访谈提纲的制定 |
2.访谈对象的选取 |
3.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三)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现状的结果性分析 |
1.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总体情况 |
2.不同特征群体的教学设计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
三、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一)前期分析不全面忽视个体间差异 |
1.学习者分析重认知,轻情感与个性差异 |
2.教学内容分析重教材,缺乏个性化重组 |
3.学习需求分析重整体,难以满足个体需求 |
(二)目标编制严守课标缺乏层次性设置 |
1.承认学生起点上的差异否认目标上的差异 |
2.重知识技能领域目标轻情感领域目标 |
3.各维度目标表述不明确且缺乏层次性 |
(三)教学活动的形式单一缺乏自主选择性 |
1.学习任务一刀切,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
2.教学策略重形式,忽视与学习内容的适切 |
3.教学活动重预设,缺乏弹性生成 |
(四)教学评价反思中缺乏师生交流 |
1.评价形式中缺少课前的诊断性评价 |
2.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
3.课后对学生个体差异反思不及时 |
四、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观念方面的原因 |
1.对差异教学设计的理解存在偏差 |
2.长期受工具性教育价值取向支配 |
3.轻教学设计重经验式备课的思想 |
(二)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原因 |
1.教师对学生差异的测查缺乏科学性 |
2.教师对差异性教学的课堂难以掌控 |
3.教师缺乏实施差异教学的有效方法 |
(三)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
1.差异教学理念的相关培训比较少 |
2.对差异教学设计的考核力度不足 |
3.地区或学校组织统一考试的限制 |
五、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策略的构建 |
(一)教学设计前期分析阶段 |
1.测查学生差异,提高学习准备水平 |
2.明确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3.依据教学需求,重组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编制阶段 |
1.加强自身学习,树立差异教学目标 |
2.明晰学生差异,建立层级化目标 |
3.从学生差异出发,准确表述目标 |
(三)教学过程设计阶段 |
1.设计递层任务,鼓励自主创新 |
2.优化教学策略,丰富学习方式 |
3.提升教学机智,从刚性走向弹性 |
(四)教学评价反思阶段 |
1.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选择多元多维的综合评价 |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扩宽了解学生差异的渠道 |
3.鼓励教师课后及时反思,为下一步教学设计做铺垫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2.2《完全平方公式》差异教学设计案例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
二、文献回顾 |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
(四) 研究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
(一) 教师方面 |
(二) 学生方面 |
(三) 学校管理 |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
(一) 国外典型案例 |
(二) 国内典型案例 |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
(一) 教学设计原理 |
(二) 教学过程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 |
(四) 教学经验总结 |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
二、研究的展望 |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的讨论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局限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后记 |
(7)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阐释 |
四、研究方法 |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 |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人的存在论 |
二、人的本质论 |
三、人的发展论 |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解读 |
一、人的发展之“全面性” |
二、实现人的发展途径之“全面性” |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指导意义 |
一、现实的人: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
二、人的需要: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
三、人的主体性:立德树人的人“自主性”确立 |
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 |
二、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 |
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
五、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
六、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状况审视 |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一、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不断提高 |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 |
三、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良好态势 |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性提升 |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主要问题 |
一、全员育人:不同主体间尚缺共同发力 |
二、全过程育人:不同育人阶段还缺有效衔接 |
三、全方位育人: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还需共建共享 |
四、高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合力还未完成形成 |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育者教育理念还不完全清晰 |
二、教育对象“自我同一性”的矛盾 |
三、社会环境时代性变化带来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 |
第一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 |
一、人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生成之要求 |
二、教育主客体间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 |
三、协调立德树人多重矛盾关系的有效方法 |
四、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 |
第二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地位 |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对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启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目标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总体目标 |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具体目标 |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
一、运行的主体要素 |
二、运行的介体要素 |
三、运行的环体要素 |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分析 |
一、教育实践是教育力与教育关系的有机构成 |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在动力 |
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子系统 |
第四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过程 |
一、运行过程的基本维度 |
二、运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部路径 |
第一节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
一、明确全员育人的范畴与责任 |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 |
三、构建教学相长、休戚与共的师生关系 |
第二节 构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结合的全程育人机制 |
一、构建小中大研循序渐进的教育链 |
二、开展好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教育 |
第三节 架构多维的全方位立德树人空间体系 |
一、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体系 |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与话语体系 |
三、多层面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涵养作用 |
第四节 完善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 |
一、巩固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二、把牢和夯实院系党的领导 |
三、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外部条件 |
第一节 立德树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 |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
二、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的影响 |
第二节 整合与构建立德树人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 |
一、优化家校关系与合作机制 |
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共同育人格局 |
第三节 构建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
一、全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生成 |
二、构建主流价值主导、有序清朗的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来源 |
1.1.1 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 |
1.1.2 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1.1.3 目前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OBE教学模式 |
2.1.2 学导式教学模式 |
2.1.3 “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 |
2.2 OBE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 |
2.3.1 教学模式 |
2.3.2 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4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5 “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构建 |
4.1 “OBE+学导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4.1.1 主体教育理论 |
4.1.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4.1.3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4.2 “OBE+学导式”模式教学目标构建的依据 |
4.2.1 国家重点关注增强学生体质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问题 |
4.2.2 现代化社会对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 |
4.2.3 增强体质,对青少年学生意义重大 |
4.3 “OBE+学导式”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选择 |
4.3.1 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选择依据 |
4.3.2 教学手段 |
4.4 教学策略 |
4.4.1 明确目标,自主先学 |
4.4.2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
4.5 教学评价 |
4.6 教学环境 |
4.6.1 物理环境 |
4.6.2 社会文化心理环境 |
5 “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健美操课教学计划 |
5.2 实验步骤 |
5.3 实验过程中的因素控制 |
5.4 “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教学实验前测得结果分析 |
5.4.2 教学实验后测得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重点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思想政治教育 |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系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依据 |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一)原则方法 |
(二)具体方法 |
(三)操作方法 |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立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现状 |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成效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方式的丰富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方法运用条件不完善,教育收效甚微 |
(二)方法运用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 |
(三)方法运用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教育质量不高 |
第四章 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路与措施 |
一、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
(一)注重方法综合化发展 |
(二)关注方法隐性化发展 |
(三)重视方法个性化发展 |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实效性 |
(一)改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条件 |
(二)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方式 |
(三)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评价与反馈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主体教育理论 |
第3章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概述 |
3.1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
3.2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
3.3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
3.3.1 实用性 |
3.3.2 灵活性 |
3.3.3 互动性 |
3.3.4 自主性 |
3.4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
3.4.1 师生合作营造宽松氛围 |
3.4.2 以角色带入思考问题 |
3.4.3 思路引导大于知识传递 |
3.4.4 以解决问题促讨论 |
3.4.5 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
3.5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3.5.1 教学过程 |
3.5.2 教学活动 |
3.5.3 配套措施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的问题 |
4.2 研究的对象 |
4.3 研究的工具 |
4.4 研究的过程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数据收集和分析 |
5.1.1 前测成绩分析 |
5.1.2 后测成绩分析 |
5.1.3 问卷调查的分析 |
5.2 教师访谈的分析 |
5.2.1 教师有较强的权威意识 |
5.2.2 师资力量不足 |
5.2.3 课堂教学活动的限制 |
5.2.4 教学大纲未及时修改 |
5.2.5 评价机制不完善 |
5.3 学生访谈分析 |
5.3.1 实施过程应循序渐进 |
5.3.2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5.3.3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
5.3.4 重视教师作用,转变教师角色 |
5.3.5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班前测与后测成绩一览表 |
附录2 对照班前测与后测成绩一览表 |
附录3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4 教师访谈 |
附录5 学生访谈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主体教育思想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合肥十中为例[D]. 闫中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提升研究[D]. 李秀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D]. 张梦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玉. 西南大学, 2020(01)
- [5]初中教师差异教学设计的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D]. 牛沛源. 渤海大学, 2020(12)
- [6]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D].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OBE+学导式”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 桑学慧.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 郝红梅.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钟传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