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积分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教师要理解与高中数学关系密切的高等数学内容,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本质,这对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数是连接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重要桥梁,且部分导数试题的命制具有一定高等数学的背景.因此,这项研究选取高中导数内容,在“高观点”的指导下重点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揭示部分高考导数试题具有的高等数学背景;(2)如何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渗透到中学数学中去;(3)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在“高观点”的指导下进行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这项研究通过对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高观点”指导下研究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论:在解题方面,整理分析了近十年(以全国卷为主)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导数试题,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主要有四个方面: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和公式为命题背景、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总结了用“高观点”解决高考导数试题时常犯的四类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心理性错误;提出五项解题方法:创设引理破难题、洛氏法则先探路、导数定义避超纲、构造函数显神通、多元偏导先找点.在教学方面,通过对高中学生和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三个特点:衔接性、选择性、引导性;认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应遵循四项基本的教学原则:严谨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提出相应的五项教学策略: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刘彩华[2](2021)在《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渗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数学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和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于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展开了本课题的调查研究。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此外,还对教材和高考试题进行了梳理,从中发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非常广泛,在高考中的考查力度很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其次,本文研究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情境,启发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建构新知识。根据表征理论,教师要重视数学对象的多元表征,培养学生的表征转换能力。此外,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要遵循教学原则,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化隐为显,循序渐进,系统和反复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随后,本文采用测试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理解和运用的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比较片面;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使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和能力存在差异;学生以数解形的能力好于以形助数,而数形兼顾的能力较差;高三学生整体的运用能力比高二学生好;采用访谈法,了解学生作答和思维情况,总结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强调数形结合思想一般是在习题课或复习课,而在新授课较少,年轻老师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形结合的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深入探究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充分利用教学素材;②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③重视数学对象的多元表征;④渗透途径:体会于知识形成中、激活于问题解决中、概括于专题复习中、内化于练习巩固中;⑤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⑥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最后,本文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实例。
郭晓慧[3](2020)在《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阶段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导数是具有重要实际应用的数学工具。高考中导数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高考中导数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一些学生也对导数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超前学习。但是作者发现导数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瞄准高考,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的转换。因此,本文对导数的衔接教学从教师到学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老师和同学的访谈以及文献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高中生的导数教学情况,对导数衔接教学能做的改变进行了分析,认为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对这些高中导数的学习情况进行的研究,本文对高中导数的教学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总结,认为衔接教学是改进高中导数教学的重要方法。接着,作者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教学的现状与成果,对高中与大学衔接教学存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不同方向探索高中导数的衔接情况。近年来,高中课改中把大学内容的一部分挪到高中,证明了在导数衔接方面,我国高中生的导数衔接是与大学紧密相连的。通过与美国高中生导数学习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发现我国与美国导数衔接教学有明显不同。美国高中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微积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美国导数的教学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设置是比较超前的,它与中国教材一样在题型上有同样的难度,但是具有分阶段题型的性质,能够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中国高中生的学习在于练习更多的题型,并且复杂多变。接着,本文对导数衔接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进行导数衔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可行的。本文分别从教材内容设置,教师导数衔接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导数三个方面对导数衔接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仔细探讨了如何进行导数衔接教学。作者通过电话访谈以及编制访谈表进行访谈,加深了对导数衔接教学的认识,通过研究与探索,提出了更好的衔接策略。针对导数衔接教学,作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导数衔接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具体教学案例并选取了两个成绩相当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分三个维度对学生成绩进行了考察。实践结果表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导数运算及几何意义应用方面基本相同,但是采用衔接教学的班级在导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导数的应用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表明衔接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加对导数的学习兴趣。
李秋实[4](2020)在《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以高校大学数学(三)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内翻转是翻转课堂引入我国后进行本土化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内容已经从理论研究转入实证研究的层次。通过相关文献可知,对于课内翻转的应用,以基础教育为主,其次是高校教育领域,尚无从学习活动设计角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因此,将“超星学习通”支持下的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理念应用于大学数学(三)课程的教与学之中,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值得深入探讨。在“超星学习通”创设的学习环境下,以活动理论、教学设计模式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分析了课内翻转知识内化过程、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类型、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素,构建了以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学习规则、学习动力为要素的课内翻转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并给出了在大学数学(三)课堂中进行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流程。通过实践探究,依据解决课堂教与学实际问题的反思,对课内翻转学习活动设计模型进行了优化。通过分析测试题、量表、问卷、访谈及“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具体数据和内容,从测试成绩、课堂学习表现和课堂学习满意度三个层面,对比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异同。最终探索出了“超星学习通”支持下的课内翻转学习活动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课内翻转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的应用对于学习者测试成绩的提高、拥有良好的课堂学习表现、获得较高的课堂学习满意度方面效果显着。最后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若干个教学实际问题,依据“超星学习通”支持下的课内翻转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提供了解决建议。(一)对于数学课堂趣味性较低的问题,利用“超星学习通”增设了譬如计时抢答、投票等互动环节;(二)对于课堂中在线测试影响学习情绪的问题,可依据本模型灵活地调整课堂学习活动的流程;(三)对于教师讲授时长不足的问题,应依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内翻转的学习活动设计。本研究在访谈样本的选取量上未能覆盖全部不满意的题目和学习者,得出影响学习者课堂学习满意度的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完善。
柯佼[5](2020)在《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数学和物理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推导和论证,高中物理考试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相应能力的考查,高考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解决的物理问题也很多,高校物理课程中还专门设立《物理数学方法》的课程。但是目前在我国物理和数学是两门彼此独立的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切实感受到高中生因应用数学知识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物理学习障碍。因此,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使用的是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本调查和经验总结这几种研究方法。通过对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能力的现状的调查,找到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文献调研针对其中的重难点模块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给出教学建议,从而突破这一教学的重难点。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调查高中生在物理学习时应用数学知识的现状: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的师生进行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学生对物理学习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和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确定研究重点;2.调查高中数学、物理的课程进度安排从而确定知识衔接的内容及可行性;3.研读高中物理、数学教材并统计高中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数学知识。按照课本章节的顺序统计出各个章节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高中物理哪些知识板块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这一问题,并根据两门课程的进度安排以及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4.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矢量、方程(组)、三角函数这三个模块,其次是函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这三个模块。最难的是函数、导数与积分、解析几何、方程(组)这四个模块。其次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这两个模块。综上,为了突破这一难题,以专题模块形式对几大模块进行整理。每一个模块总结了涉及的核心数学知识点,并针对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典型问题或例题的形式呈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希望给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素材和借鉴。
朱亮卫[6](2020)在《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手段和案例是时代的必然趋势。GeoGebra作为集代数、几何、数据表和概率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动态数学软件,以其开源免费、功能强大、易于上手等优越性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而探究式教学也是最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完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GeoGebra用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融合二者优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里重点介绍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阐述了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及理论基础、GeoGebra的发展和功能特点以及GeoGebra在国内外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三章给出了基于GeoGebra进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并整理出高中数学适合利用GeoGebra进行探究的教学内容。第四章分别从高中数学的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大部份各给出了几个利用GeoGebra进行探究教学的课题及具体的教学案例。第五章利用GeoGebra进行教学实践的实验设计和实施,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验证利用GeoGebra进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影响。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用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等学科核心素养;但使用GeoGebra进行探究教学时,不能完全依赖GeoGebra,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替代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符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尹莎[7](2020)在《核心素养下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在以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文中所提到的核心素养若无特殊说明均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化,体现了数学的特点,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新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贯穿整个新高中课程的主线。此外,《新课标》还要求将数学文化融入整个课程内容,这加大了数学文化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而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形式,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另外,这次课程改革加大了对微积分的要求。虽然将微积分划为选修课的版块,但是增加了极限理论等内容,选修课也会作为大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对《新课标》做出回应,并基于目前关于数学史融入微积分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都未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层面;而针对核心素养相关研究中,并未涉及到对微积分内容的教学。因此,从核心素养视角下研究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HPM的起源与发展、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微积分发展史、核心素养和高中微积分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鉴别和整理,了解到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建立了相关理论基础——核心素养理论、HPM理论、问题驱动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中微积分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得到高中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并且将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关联,具体分析了所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根据上述建立的理论,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得到了微积分具体内容所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的情况,表明了微积分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学建模等素养。其次,得到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的教学应遵循的六个策略——按照历史顺序,尝试先积后微;注重思想方法,淡化形式推理;利用本源问题,提供引入素材;侧重实际应用,淡化理论基础;强调概念教学,揭示概念本质;加强信息技术,促进直观教学。最后,遵循以上策略,设计了定积分的概念和微积分基本定理两个教学案例。
孙姚姚[8](2020)在《新课标下高中微积分内容对教师教学的挑战研究 ——基于对山东地区28位教师的访谈》文中提出2017年我国发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和六大核心素养,同时对课程内容作出一些调整。其中,微积分相关内容调整幅度较大。新的课程标准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如何看待新课标中关于微积分内容的调整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挑战,对新课标的实施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高中教师如何看待新课标在微积分内容方面做出的调整,以及这些调整给高中教师带来怎样的挑战,同时分析高中教师计划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在对比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微积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制定研究框架,编制访谈提纲,选取28位来自山东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并录音,收集访谈资料。本研究对访谈资料逐一转录、整理形成成录音文本,再将录音文本输入NVIVO11软件进行编码、分析。本研究得到结果如下。1、高中教师对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调整了解较少,原因主要是教学任务重以及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够等。部分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和阅读新课标了解了新课标中关于微积分内容的调整,部分教师通过身边其他教师了解了一些调整。但是在向教师介绍了具体的调整之后,教师普遍认可新课标对微积分内容调整。在向教师介绍了具体的调整之后,高中教师认为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的调整能给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减轻负担,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在导数概念中加入极限思想有利于教师更方便的讲解导数概念以及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去掉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选修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高中教师认为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带来的挑战不大,但是选修课程A和选修课程B中的微积分内容对教师的自身数学知识水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具体而言,指导学生完成为积分相关数学文化相关报告、选修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对教师的数学知识水平带来了挑战;指导学生完成为积分相关数学文化的报告、去掉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以及选修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会因为相关教学经验缺乏以及高中生接受能力不足等原因给教师教学带来挑战;去掉生活中的优化举例问题、去掉定积分和微积分基本定理以及选修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会因为会影响学生更好的理解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内容难度大等原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挑战。3、高中教师应对挑战的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参加培训加强学习和主动调整教学。教师会学习微积分相关数学知识和微积分教学相关知识,并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在微积分相关数学知识方面,教师表示会根据需要学习新课标中尤其是选修课程涉及到的微积分内容;在微积分教学相关知识方面,教师表示会参加相关培训和阅读有关文献充实自己的微积分教学相关知识。在教学调整方面,教师会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建议对在职教师或者职前教师进行培训时候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教师可以应对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带来的挑战。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在职教师的培训方面,(1)相关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应给适当为高中教师提供学习新课标的培训或者学习材料,让更多的高中教师更方便有效的学习新课标中的微积分相关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2)对高中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包括对新课标微积分内容的调整,更要深入讲解高中微积分教育改革的意义,使教师了解改革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好处,改变一些教师不愿意接受高中微积分教育的想法,从而启发教师对高中微积分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改进教学,同时还要包括如何有效应对微机分内容调整所带来的挑战。第二,在职前教师培养方面,要注重让职前教师学习国家相关课程标准,使其对教学改革有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像微积分这种在历届课程改革中争议比较大的内容,不仅要让职前教师知道改革的内容,更要让他们知道每次改革的意义。同时,在职前教师课程体系中还有必要加强高中微积分教学方式与策略的内容,帮助职前教师认识到微积分内容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带来的挑战,更加准确地把握高中微积分教学的难点和突破方式,进而有助于职前教师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李亚霞[9](2020)在《文理不分科视角的导数高考试题研究》文中认为导数在文理分科时候是属于文科选修1-1和理科选修2-2,文理不分科后,新教材导数在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因此对于文理不分科以后,导数的内容、导数的教学、导数的试题的命题和解题有什么变化对于每个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值得关注的点,并且导数的内容在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中又起着衔接的作用.因此对于文理不分科以后导数试题的命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010-2019年近十年高考数学全国I卷文理试卷导数考查内容从题型结构与分值、试题的内容与难度、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论文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研究,可以得出:(1)文理科试卷在导数部分考查的题型和分值是差不多一致的,相差可能就是一题选择题或者填空题;(2)文理科试卷在导数部分试题的难度理科普遍比文科难,理科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3)文理科试卷在导数部分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也是比较一致的.再比较近三年文理不分科的浙江高考数学卷与全国I卷在导数考查方面的区别,以及对文理不分科导数试题教学和考查方面的问卷调查.利用比较研究的一些数据,总结出文理不分科导数高考试题命题方向和考查题型,再对接下来文理不分科导数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意见.
单妍炎[10](2019)在《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文中指出课堂文化不仅对课堂教学起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目标。数学课堂文化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微观研究,理论抽象且实践上没有可依循的具体步骤。2009年,美国石溪大学教授纳迪亚·肯尼迪(Nadia Kennedy)指出,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文化是一个自校正、自指导和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它以对话和数学探究为出发点,在共同体学习中将学科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系统。大学工科数学作为国内高校长期扶持的特色课程,其课堂文化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时能熟练运用数学、识别和辨析社会系统中的数学、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信心以及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鉴赏。“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展出数学探究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建构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并逐步建立出相应的社会数学规范与价值观。其次,基于文化和实用的观点对核心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最后,在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核、数学学习情感配对变量差值t检验以及数学教学模式评价的基础上,探寻出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法来探讨大学工科数学课堂上探究文化的建构过程。选取西部某高校17级工业工程专业的64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透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学生焦点团体访谈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针对行动方案中所发现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每次行动方案均建立在上次方案的反思和修正基础上,依此类推,行动方案之间环环相扣并愈来愈精致。质性分析着重描述学生思维的转变、数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在探究共同体模式下优化学习环境、重置师生角色以发展数学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对话与行动。在课堂互动中,数学文化成为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内容。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与稳固贯穿课堂文化生成的整个历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显性指标。第二,从工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三次行动研究循环中小断修正教学行动。第一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的外显行为,多以常规的课堂规范加以纠正。第二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课堂数学实践的发展。第三次行动方案通过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的稳固发展,确保课堂探究文化的形成。第三,评估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大学数学课堂文化重建的效果。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评估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有效性。其中,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显性指标。量化研究方面,通过自制数学建模试卷五个评价维度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复杂和简化之间找到平衡,并能考虑建模任务的目标与背景限制,但是在模型解释、论证和评估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同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有显着影响(p<0.05),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理论上,本研究分析和确定出数学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使抽象的数学课堂文化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合理评估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有效性。实践层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克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实并深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最后指出了研究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二、定积分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积分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
1.1.2 优秀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
1.1.3 导数在高中数学教学及高考中的地位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高观点 |
1.2.2 导数 |
1.2.3 数学教学 |
1.2.4 解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计划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 |
2.2 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案例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3.4 研究伦理 |
3.5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
4.1 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实施调查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1.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1.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1.3.3 问卷的结果分析 |
4.2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实施调查 |
4.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解题研究 |
5.1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 |
5.1.1 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 |
5.1.1.1 高斯函数 |
5.1.1.2 函数的凹凸性 |
5.1.2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或公式为命题背景 |
5.1.2.1 洛必达法则 |
5.1.2.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
5.1.2.3 拉格朗日乘数法 |
5.1.2.4 柯西中值定理 |
5.1.2.5 柯西函数方程 |
5.1.2.6 泰勒公式与麦克劳林公式 |
5.1.2.7 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
5.1.2.8 两个重要极限 |
5.1.2.9 欧拉常数 |
5.1.3 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 |
5.1.3.1 伯努利不等式 |
5.1.3.2 詹森不等式 |
5.1.3.3 对数平均不等式 |
5.1.3.4 斯外尔不等式 |
5.1.3.5 惠更斯不等式 |
5.1.3.6 约当不等式 |
5.1.4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 |
5.1.4.1 极限思想 |
5.1.4.2 积分思想 |
5.1.4.3 (常微分)方程思想 |
5.2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中常见的四类错误 |
5.2.1 知识性错误 |
5.2.1.1 柯西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3 多元函数求最值,不注意边界情况 |
5.2.1.4 不注意洛必达法则使用的前提 |
5.2.2 逻辑性错误 |
5.2.2.1 循环论证 |
5.2.2.2 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逻辑关系 |
5.2.3 策略性错误 |
5.2.4 心理性错误 |
5.3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的方法 |
5.3.1 创设引理破难题 |
5.3.2 洛氏法则先探路 |
5.3.3 导数定义避超纲 |
5.3.4 构造函数显神通 |
5.3.5 多元偏导先找点 |
5.4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研究的案例 |
5.4.1 “高观点”视角研究解题方法 |
5.4.2 “高观点”视角研究试题的命制 |
5.5 小结 |
第6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研究 |
6.1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特点 |
6.1.1 衔接性 |
6.1.2 选择性 |
6.1.3 引导性 |
6.2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原则 |
6.2.1 严谨性原则 |
6.2.2 直观性原则 |
6.2.3 因材施教原则 |
6.2.4 量力性原则 |
6.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策略 |
6.3.1 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 |
6.3.2 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 |
6.3.3 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 |
6.3.4 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 |
6.3.5 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
6.4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案例 |
6.4.1 常微分方程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2 微积分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3 “泰勒公式”的教学案例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综述小结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形结合思想概述 |
2.1 数学思想方法的界定 |
2.2 数形结合思想概述 |
2.2.1 数形结合思想的界定 |
2.2.2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类型 |
2.2.3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原则 |
2.3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体现 |
2.3.1 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
2.3.2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的体现 |
2.4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教学价值 |
第3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教学理论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2 表征理论 |
3.3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原则 |
第4章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 |
4.1 调查的设计 |
4.1.1 调查内容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方法 |
4.1.4 测试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
4.2 调查的实施 |
4.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4.3.1 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分析 |
4.3.2 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分析 |
4.3.3 学生访谈的结果分析 |
4.3.4 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存在的问题 |
4.3.5 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研究 |
5.1 挖掘蕴含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素材 |
5.2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5.3 重视数学对象的多元表征 |
5.4 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
5.4.1 知识形成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
5.4.2 问题解决中激活数形结合思想 |
5.4.3 专题复习中概括数形结合思想 |
5.4.4 练习巩固中内化数形结合思想 |
5.5 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
5.6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
5.7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实例 |
5.7.1 新授课的教学实例 |
5.7.2 习题课的教学实例 |
5.7.3 复习课的教学实例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阶段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导数的重要性 |
1.2 导数教学的重要性 |
1.3 高中阶段导数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1.4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2 导数衔接教学的基本情况 |
2.1 导数衔接教学的基本概念 |
2.2 导数衔接教学的重要性 |
2.3 国内导数衔接教学研究现状 |
2.4 国外导数衔接教学研究现状 |
3 导数衔接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
3.1 可行性研究 |
3.2 导数衔接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
3.3 教师在导数衔接教学中应避免的问题 |
3.4 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导数 |
4 导数衔接教学的教学策略 |
4.1 高中课堂导数衔接教学的策略 |
4.2 导数衔接教学教学策略的具体实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以高校大学数学(三)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国内课内翻转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调查法 |
1.4.3 实验法 |
1.4.4 统计分析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1.6.1 课内翻转 |
1.6.2 学习活动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活动理论 |
2.2 教学设计模式理论 |
2.3 耗散结构理论 |
第三章 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型 |
3.1 课内翻转知识内化过程的分析 |
3.2 课内翻转学习活动模型设计的分析 |
3.3 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前端分析 |
3.3.1 学习目标分析 |
3.3.2 学习者分析 |
3.3.3 学习流程分析 |
3.3.4 学习环境分析 |
3.4 依据模型的课内翻转学习活动设计 |
3.5 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流程 |
第四章 课内翻转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的应用 |
4.1 第一轮课内翻转的学习活动 |
4.1.1 研究过程 |
4.1.2 研究工具分析 |
4.1.3 测试成绩分析 |
4.1.4 课堂学习表现分析 |
4.1.5 课堂学习满意度分析 |
4.1.6 本轮实践研究的反思 |
4.2 第二轮课内翻转的学习活动 |
4.2.1 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优化 |
4.2.2 研究过程 |
4.2.3 课堂学习表现分析 |
4.2.4 课堂学习满意度分析 |
4.2.5 测试成绩分析 |
4.2.6 本轮实践研究的反思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大学数学(三)课堂起始前测题 |
附录C 课堂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访谈提纲 |
附录E 学习任务单供参考模板 |
附录F 课内翻转学习活动设计供参考模板 |
(5)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选题的必要性 |
1.2.1 物理与数学的学科特点 |
1.2.2 高中物理考纲要求 |
1.2.3 物理与数学的相关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数学与物理结合的理论探究 |
2.1 迁移理论 |
2.1.1 学习迁移的涵义 |
2.1.2 迁移理论的启示 |
2.2 奥苏泊尔的同化论 |
2.2.1 同化论的涵义 |
2.2.2 同化论的启示 |
第3章 高中物理课程学习所需数学知识文本调查研究 |
3.1 高中数学课程进度安排 |
3.2 高中物理课程学习所需数学知识统计 |
第4章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现状调查 |
4.1 调查研究目的及方法 |
4.2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现状——学生问卷调查 |
4.3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现状——针对教师的访谈 |
4.4 结论 |
第5章 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专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
5.1 函数模块 |
5.1.1 利用函数思想推导物理规律 |
5.1.2 利用函数图像基本性质解决物理图像问题 |
5.1.3 利用函数单调性、极值求解物理临界问题 |
5.1.4 教学建议 |
5.2 三角函数模块 |
5.2.1 利用三角函数极值求物理最值问题 |
5.2.2 利用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认识简谐运动规律 |
5.2.3 利用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认识机械波运动规律 |
5.2.4 利用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认识交流电的规律 |
5.2.5 教学建议 |
5.3 导数与积分模块 |
5.3.1 导数与定积分的基础知识 |
5.3.2 导数的应用 |
5.3.3 定积分的应用 |
5.3.4 教学建议 |
5.4 几何图像模块 |
5.4.1 几何图的基础知识 |
5.4.2 几何光学中的几何问题 |
5.4.3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中的几何问题 |
5.4.4 教学建议 |
5.5 矢量模块 |
5.5.1 矢量在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
5.5.2 矢量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
5.5.3 教学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科背景 |
1.1.2 时代背景 |
1.1.3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GeoGebra介绍 |
2.1.1 GeoGebra动态数学软件介绍 |
2.1.2 GeoGebra的功能特点 |
2.2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2.2.1 数学探究式教学 |
2.2.2 理论基础 |
2.3 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GeoGebra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1 基于GeoGebra进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
3.2 高中数学适合用GeoGebra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
第4章 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
4.1 利用GeoGebra探究函数的性质 |
4.1.1 探究案例 |
4.1.2 教学案例-函数y=Asin(?)的图像与性质 |
4.2 利用GeoGebra探究解析几何部分 |
4.2.1 探究案例 |
4.2.2 教学案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
4.3 利用GeoGebra探究立体几何部分 |
4.3.1 探究案例 |
4.3.2 教学案例-三视图 |
第5章 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 |
5.1 教学实验实施方案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变量 |
5.1.4 实验材料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 |
5.3.1 前测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
5.3.2 后测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
5.3.3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核心素养下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 |
1.1.3 微积分教学的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教学的相关研究 |
2.1.1 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教学的相关文献统计 |
2.1.2 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教学相关研究概述 |
2.2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2.2.2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文献统计 |
2.3 核心素养下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教学相关研究概述 |
3 理论基础 |
3.1 核心素养理论 |
3.1.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3.1.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3.2 HPM理论 |
3.2.1 历史发生原理 |
3.2.2 HPM的创立与发展 |
3.2.3 HPM在我国的创立与发展 |
3.3 问题驱动教学理论 |
4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微积分内容分析 |
4.1 六大核心素养及其主要表现 |
4.2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微积分内容分析 |
4.2.1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微积分内容设置情况 |
4.2.2 课标要求的高中微积分内容分析 |
4.2.3 核心素养视角下课标要求的高中微积分内容分析 |
4.3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微积分数学史内容分析 |
4.3.1 数学家的故事 |
4.3.2 数学家的思想方法 |
4.3.3 微积分的历史发展 |
5 核心素养下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教学的策略 |
5.1 按照历史顺序,尝试先积后微 |
5.2 注重思想方法,淡化形式推理 |
5.3 利用本源问题,提供引入素材 |
5.4 侧重实际应用,淡化理论基础 |
5.5 强调概念教学,揭示概念本质 |
5.6 加强信息技术,促进直观教学 |
6 核心素养下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的教学案例 |
6.1 定积分的概念 |
6.2 微积分基本定理 |
7 总结与不足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8)新课标下高中微积分内容对教师教学的挑战研究 ——基于对山东地区28位教师的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微积分在数学发展和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二、课程改革的诉求 |
三、现阶段微积分教与学存在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主要术语界定 |
一、教师数学知识水平 |
二、高中微积分教育 |
三、教师访谈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一、高中微积分内容研究 |
二、高中微积分教学研究 |
三、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设置 |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关于在高中是否教授微积分的争论 |
二、关于微积分教学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合理性 |
三、访谈的实施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教师对微积分内容调整的看法 |
一、教师对高中微积分教育的看法 |
二、高中教师对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调整的了解情况 |
第二节 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调整对教师数学知识水平的挑战 |
一、对微积分相关数学文化了解程度不够 |
二、对选修课程中的微积分内容掌握不扎实 |
第三节 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调整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挑战 |
一、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调整对教师教学的挑战 |
二、新课标中微积分内容调整对学生学习的挑战 |
第四节 教师如何应对微积分内容调整所带来的挑战 |
一、积极参加培训或学习指导文件 |
二、积极调整自身教学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对在职教师培训的建议 |
第三节 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建议 |
第四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受访者信息 |
附录3 部分访谈文本 |
致谢 |
(9)文理不分科视角的导数高考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途径 |
2.2 研究现状 |
2.3 相关理论依据 |
2.4 导数的新旧课标、教材及考试大纲变化 |
第三章 近十年高考数学全国I卷导数试题分析 |
3.1 近十年文理数学全国I卷导数试题分值和题量分析 |
3.2 近十年文理数学全国I卷导数试题考查内容和核心素养分析 |
3.3 近十年高考试题文理科试卷的考点异同 |
3.4 近十年高考文理科试卷的难度比较 |
第四章 文理不分科浙江卷与全国I卷导数比较研究 |
4.1 浙江卷与全国Ⅰ卷指导思想比较 |
4.2 浙江卷与全国Ⅰ卷能力要求比较 |
4.3 浙江卷与全国Ⅰ卷导数试题内容比较 |
第五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下导数教学和考查调查研究 |
5.1 问卷设计 |
5.2 调查对象 |
5.3 问卷调查分析 |
第六章 文理不分科导数高考试题研究 |
6.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与理念 |
6.2 文理不分科导数试题考试内容 |
6.3 文理不分科导数试题核心素养考查 |
第七章 文理不分科导数教学策略 |
7.1 钻研课程标准,回归教材 |
7.2 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 |
7.3 研究题型,总结规律,高效教学 |
7.4 融入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
7.5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导数不再畏惧 |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附录1 教师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数学课堂上的独白 |
1.1.2 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
1.1.3 工科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缺失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大学数学课堂文化 |
1.2.2 数学探究共同体 |
1.2.3 行动研究 |
1.2.4 工科数学 |
1.2.5 社会数学规范 |
1.3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依据 |
2.1.1 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 |
2.1.2 活动理论观点 |
2.1.3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探究共同体 |
2.2 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预期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本研究的侧重点与实践预期 |
第3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 行动研究法 |
3.1.1 教育行动研究 |
3.1.2 研究者和参与教师的角色 |
3.2 研究流程与步骤 |
3.2.1 课堂教育情境 |
3.2.2 研究发展过程 |
3.2.3 实施步骤 |
3.3 进入高等数学教学现场 |
3.3.1 西配楼的102数学教室 |
3.3.2 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形及前置经验 |
3.4 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
3.4.1 资料的搜集整理 |
3.4.2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4章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及讨论 |
4.1 观察准备阶段 |
4.1.1 影响数学探究共同体实施关键问题的发现 |
4.1.2 拟定第一次行动方案以解决关键问题 |
4.2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4.3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对话中的探究式学习 |
4.3.1 提升共同体学习中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 |
4.3.2 解决“数学对话中探究式学习的实现”的行动策略 |
4.3.3 解决“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初步建立”的行动策略 |
4.4 第一次行动方案后产生的新问题 |
4.4.1 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实践亟待加强 |
4.4.2 工程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转变 |
第5章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5.1 拟定第二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5.2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5.3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
5.3.1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 |
5.3.2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发展 |
5.4 第二次行动方案后对数学课堂文化的思考 |
第6章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
6.1 拟定第三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
6.2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
6.3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6.3.1 基于集体论证的社会数学规范的发展与稳固 |
6.3.2 数学课堂文化构建中建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
6.4 质性资料的分析 |
6.4.1 确认主题 |
6.4.2 教学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 |
6.4.3 发现关键问题 |
6.4.4 作组织的概览 |
6.4.5 执行行动策略与检验 |
6.4.6 成果展示 |
6.5 量化资料的分析 |
6.6 对三次行动策略过程的回顾和疏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数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源泉 |
7.1.2 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中集体论证的支持策略 |
7.1.3 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文化 |
7.2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有效路径 |
7.3 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对后续工科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定积分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渗透研究[D]. 刘彩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导数在高中和大学衔接阶段的教学研究[D]. 郭晓慧. 西南大学, 2020(05)
- [4]课内翻转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以高校大学数学(三)课程为例[D]. 李秋实. 延边大学, 2020(05)
- [5]高中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D]. 柯佼.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GeoGebra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 朱亮卫.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7]核心素养下数学史融入高中微积分的教学研究[D]. 尹莎.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8]新课标下高中微积分内容对教师教学的挑战研究 ——基于对山东地区28位教师的访谈[D]. 孙姚姚.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文理不分科视角的导数高考试题研究[D]. 李亚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D]. 单妍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