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分层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吴金程[1](2021)在《保定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国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新任教师入职培训作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关键纽带,对于教师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对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支持体系,并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探索。这对于提升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使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来看,新任教师入职培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培训制度尚不完善,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起始阶段,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希望通过对保定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情况的调查,了解该地入职培训的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建议。本文以保定市小学九所学校1—3年新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问卷调查,从新任教师基本信息、入职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次数、评价、效果七个方面编制问卷并进行调查,摸清该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现状,整理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小学关于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为保定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围绕入职培训相关的七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数据进行归分析。第三部分为保定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问题归纳梳理。发现的问题主要有:相关制度有待完善、课程有效性有待提高、培训形式有待灵活和完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第四部分为针对保定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提出的对策。第一,入职培训制度注重制定和落实。第二,入职培训内容要注重三个相结。第三,入职培训形式要注重灵活多样。第四,入职培训要注重三方高度重视。第五,入职培训评价要注重坚持三个原则。
马明芳[2](2021)在《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商丘市乡村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长效发展的必备条件,幼儿园的规范发展同样需要一支强大的幼儿教师团队。园本研修作为提升幼儿教师整体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对园本研修的模式探索实施中,一些理念先进、教师队伍强大的城区幼儿园已经初步探索出适合自身幼儿园的园本研修模式,辐射带动了一批薄弱幼儿园的发展。然而,乡村幼儿园由于教师队伍薄弱、教师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等多重原因,园本研修的开展效果不太显着。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的开展现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为规范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提供具体实施路径。本研究以商丘市六个县域的乡村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对乡村幼儿教师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12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数据,深入探究当前商丘市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具体分析结论如下:1.乡村幼儿教师非常短缺,幼儿与幼儿教师配比失衡;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一定程度上,定级的在编教师教龄相对较高,年龄相对较大;转岗教师居多,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且多为流动性较大的合同制教师。2.乡村幼儿园在园本研修开展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是幼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幼儿园园本研修的形式相对丰富。同时,幼儿园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淡薄、研修制度欠缺、管理者专业水平受限、研修活动中“学与用”联系不密切等问题。3.教师培训单位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培训单位之间联系不密切,没有很好地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此外,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幼儿教师培训,但是缺乏完善的督导机制,在园本研修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针对调查结果和访谈数据分析,结合已有文献及乡村幼儿园实际情况,本研究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单位、乡村幼儿园、幼儿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的具体优化路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园本研修政策督导职责,县级教师培训单位提供园本研修专业技术支持,乡村幼儿园科学构建园本研修特色模式,幼儿教师积极提升个人专业技术水平。
蒋林芩[3](2021)在《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重视幼儿教师的规范培训,必须保障幼儿教师培训的常态化与科学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幼儿园与教师的发展需要,提高培训的适用性,提升办园质量与水平,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教育能力。园本培训是幼儿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以园为本,可以有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满足教师的个性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园本培训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出现了园本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有效评价、制度保障等问题。成都市的学前教育在蓬勃发展中,且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成都市公立幼儿园A园为研究对象,对其园本培训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探析。其原因在于A园是有着悠久办园历史的老园,园本培训有较长的发展时间,并建立了园本培训模式与教师发展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典型性,可为成都市公立园园本培训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及获得新的启示。本研究主要采取个案研究法,同时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作为辅助方法,研究A幼儿园园本培训实施状况,分析园本培训的现状与成效,并主要从案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内容、方式、效果评价、奖励制度、考核制度五个维度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梳理出园本培训的成效与问题,主要的成效为:第一,建立了对口引领的园本培训制度。第二,制定了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第三,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式的园本培训模式。第四,制定了教师培训课程,将分层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第五,在传统园本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第三,“坐班制”与“教师轮保”的管理模式存在不足。第四,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缺少对过程的关注。第五,园本培训并没有完全纳入考核体系,且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不完备。第六,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通过案例幼儿园的启示,提出了完善园本培训的建议: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与管理作用。第二,建全园本培训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完善管理模式。首先,关注过程性,建立多元考评体系;其次,兼顾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的奖励制度;最后,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后期监管。第三,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多元性、实效性。首先,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协同多方发展;其次,结合成都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园本培训;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最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第四,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层次性、多样性。首先,在“艺友制”思想的基础上完善师徒制;其次,采用结构化研讨法,提高培训的长效性;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定网上培训课程;最后,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第五,关注教师个性发展,深化分层培训,完善培训模式。
仇淼[4](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杨东博[5](2020)在《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顶层设计,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电话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全面小康,夯实中国足球运动乃至“三大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战术组合,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为”协同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以及“中国梦”。作为校园足球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实举措,自2015年我国启动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专题报告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报告,明确指示校园足球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打造校园足球的升级版,使得普及更实、体系更全、保障更真、融合更足”。这从客观层面上要求进一步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的培训成效。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是撬动培训综合改革和激发培训活力的重要杠杆,及时、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客观认识到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成果及问题,牵引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改革的正轨前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中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力度逐年增大,培训成效日渐显现,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对培训成效的系统评价。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教育评价等方法构建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进而针对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发展校园足球是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立德树人”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成效评价是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先决参照是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审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现状、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成效,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策略三方面研究问题。(2)回顾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发现经过多年的足球教师培训实践,我国已形成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战略规划方针,在培训目标的不断明确、培训内容的不断完善、师资配备的不断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培训成效已初步显现。无论是受训教师人数规模的扩大、地域分布范围的拓展,还是受训教师在基层岗位上的实际贡献,都体现了专项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校园足球事业所起到的正向的积极推动作用。(3)以系统论、一体化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继续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参照,遵循科学性、可测性以及导向性的原则确立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整体满意度(权重0.265)、培训收获提升度(0.243)、培训结果实用度(0.252)以及培训成果认可度(0.240)4个一级指标,培训课程内容(权重0.261)、培训过程实施(权重0.248)、培训过程保障(权重0.245)、培训过程管理(权重0.246)、足球专业知识(权重0.526)、足球专业能力(权重0.474)、课堂足球教学(权重0.528)、课外足球运动(权重0.472)、相关具体成果(权重0.517)、相关人员认可度(权重0.483)10个二级指标和培训目标设置(权重0.334)、培训主要形式(权重0.342)、培训考核管理(权重0.332)、培训教学组织(权重0.189)、足球特色学校(权重0.318)等32个三级指标组成。(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收获提升度、培训结果实用度、培训整体满意度和培训成果认可度的具体数据表现。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培训的管理制度、课程内容的衔接、运行环节的落实、监督机制的应用以及评价质量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域外经验借鉴。借鉴英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政策支持、社会组织以及经费保障,借鉴日本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培养理念以及联动机制,借鉴韩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的认证制度、培训教材以及培训制度,优化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成效。(2)以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以及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为目标,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及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内容。(3)推进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政策领域与专业领域的长效协商机制;开发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内容;加强能力建设和优化体系运行,提升培训体系队伍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技术水平与管理思维等核心能力;构建一体化监督机制,运用监督机制蕴含的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等先进理念,优化培训成效的体现;强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评价纳入到培训环节的改进机制中,通过评价反馈的行动落实来持续改进培训实践。
陈志雪[6](2020)在《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培训政策作为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其本身对教师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实现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教师培训政策体现了执政党和国家对一定历史时期内教师培训工作的基本认识和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主要是在国家教师培训政策、“国培”政策、河南省教师培训政策、“省培”政策精神的引领指导下制定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开封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而开展此次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结果,可以得出开封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现状。目前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在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培训政策实施形式不断丰富、培训政策实施效果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政策实施宣传工作不到位、政策实施缺乏财力和人力投入和政策实施监督反馈体系不完善;利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政策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五个优化建议:第一是改进政策实施形式和内容;第二是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重视程度;第三是增强各类人员的素质;第四是增加财力和人力支持;第五是健全完善政策实施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体系。
林苒[7](2020)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L区为例》文中指出校本培训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是“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基于学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到,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有效性依然有待提高。从前期关于校本培训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的缺位,是导致校本培训存在的众多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通过进一步对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希望得到解决。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视角,结合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提出校本培训的改进策略,既能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又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活动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在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中说明了开展基于教师需求的校本培训的必要性。通过对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明确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提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结合访谈的方式搜集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反映出成都市L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校本培训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存在的问题,找到了校本培训模式固化、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校本培训活动局限于“校本”三个原因。最后,根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求,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校本培训的基本形式,提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校本培训的改进策略,包括要开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完善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改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
段宜钢[8](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正值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过党的十八大之后几年的发展,我国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农村教育环境普遍改善,农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提高。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已经逐渐由“脱贫攻坚”转变为“乡村振兴”。陇东南地区包括甘肃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四市及其所属的31个县区,其中有20个县区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覆盖面大,贫困人口多。受到地理位置和天然环境的限制,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近两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落地,借着扶贫的潮流,陇东南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得以发展,学校教学环境,教育质量,教育资源有了大量的改善。就从全省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来看,由于受到校园足球和中考体育计入总分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教师体育技能水平逐渐提高,各种体育教师培训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在逐渐好转,但是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以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从全方位,各层次分析陇东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现状。并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学校体育发展和体育教师专业培训优化的建议及对策,为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培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男教师较多,女教师较少。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太少,体育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60%,非体育专业的教师担任体育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比较多。2.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人数较多,培训覆盖面比较大。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体育学科知识的掌握较为全面,教师体育基本理论水平较高,教师体育专项技能以足篮排、田径项目较多,都是比较大众的项目,小球类项目比较少。3.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对于专业培训的了解程度较高,有90%左右的教师认为专业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参加过1-2次培训的教师最多。参加专业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能力,培训方式主要是专题教学。但是培训内容不太全面,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对培训满意度较高。4.陇东南地区农村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各不相同,在专业知识、专项运动技能、授课教师需求等方面都有差异,教育管理部门应结合中小学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5.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培训模式老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理念落后;培训内容不切实际,没有针对性;培训运行机制不够合理;评价考核方式单一;培训管理保障制度缺失。6.对体育教师专业培训优化策略上提出新的培训模式、培训理念、培训设计,根据实际需要分层分类施教,科学合理考核评价,建立各种保障制度,完善陇东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研究建议主要包括:1.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调控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利用人才振兴引进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支援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增加体育教师招聘指标,以体育专业毕业生为主。2.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加大培训力度,教育部门尽可能多开设培训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培训,最好能够全员覆盖。3.培训前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设置能够符合振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和内容。4.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工程,设置专款专用。创新专业培训的模式,更新培训理念,加强培训设计,按照陇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类施教。5.完善培训机制,重视培训过程,做到精细处理。教育部门要设置培训保障制度,建立激励制度。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政策,多支持、多鼓励各培训负责部门和农村中小学申请国家培训项目,将优质资源带到农村中小学。
何圳超[9](2020)在《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校园足球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成,开始向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发展。另一方面,校园足球师资短缺作为制约校园足球普及发展的瓶颈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强化师资培训,解决瓶颈问题,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关键。培训需求分析作为一个完整培训系统的首要环节,由此展开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对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现状与需求展开调查,借鉴0TP培训需求分析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改善和促进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整体阐述如下:(1)从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承训工作流程、培训目标、组织形式、培训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较为详细的调查了体育教师培训班的组织开展现状。(2)通过任务分析发现,参训教师的校园足球工作任务是足球教学与指导工作,即足球课教学、足球队训练与足球竞赛活动的指导。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除了需具备体育教师的一般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3)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的水平高低与其足球专项学习经历有关,部分教师的足球专项学习经历与实际能力不符,总体上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在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工作中,班级人数多、教学场地紧张,缺乏先进的足球教学与训练理念方法,部分学生家长缺乏对教师组织足球训练的足够支持,学校足球师资依然短缺是参训教师遇到的主要困难。教师的参训动机积极,但培训名额有限、工学矛盾与学休矛盾等因素影响着教师参加体育教师班的培训。(4)参训教师对于体育教师班的培训内容需求以强化足球教材的理解、专项技能的提升、校园足球文件政策精神的学习、多普及有趣而易操作的足球练习方法为主,认为当前培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分层分班以及培训后的跟进指导。(5)结合组织-任务-人员三个层面的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体育教师班的培训不足主要是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与管理、分层分类不合理、培训名额难以进一步满足缓解师资短缺的需求、培训信息系统数字化程度不高、培训运行机制协同不足。
贺碧圆[10](2020)在《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高校参与教师培训或高校与各方协同进行教师培养培训的研究越发深入,高校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力量。在这种高校越发深入的参与小学教师培训以提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高校参与小学教师培训也做出了一系列指示,发布各种相关文件以促进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培训之间关系的稳定发展,强调高校在小学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以县域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师所主讲的培训的满意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分析高校教师对于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访谈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具体而言,本研究具有以下发现:首先,通过对高校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教师的师资力量结构与受训教师的期待在年龄、学历方面存在有较大差距;在对专业标准各维度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与受训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高校教师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过程中存在有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忽视受训教师个人修养、专业知识培训“供需关系”不平衡、专业能力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仍需加强等问题。其次,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及与受训教师、高校教师、进修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表明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培训方式与受训者意愿不符、部分受训者主动性有待增强以及高校教师与受训教师交流不畅等。最后,本研究结合该县小学教师的受训态度、意愿、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原因进行反思,对行政单位、管理机构、高校教师、受训教师四方分别提出相关建议。以期通过行政单位、管理机构、高校教师以及受训教师四方同时协作,共同促进小学教师培训的不断发展以及小学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深入。
二、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分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分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保定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背景的研究 |
1.3.2 国内入职培训的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
1.3.3 国外教师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新任教师 |
1.4.2 入职培训 |
1.5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基本情况 |
2.1.1 问卷的设计 |
2.1.2 调查实施 |
2.2 问卷分析 |
2.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2.2 入职培训目的调查 |
2.2.3 入职培训内容的调查 |
2.2.4 入职培训形式的调查 |
2.2.5 入职培训次数的调查 |
2.2.6 入职培训评价方式的情况调查 |
2.2.7 入职培训效果情况调查 |
第三章 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
3.1 入职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
3.2 入职培训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
3.3 入职培训课程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3.4 入职培训形式有待灵活和完善 |
3.4.1 听课评课随意性比较大 |
3.4.2 现场带教落实起来不易 |
3.5 新任教师入职培训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
第四章 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改进对策 |
4.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当落实行政管理责任 |
4.2 学校应提高对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视 |
4.2.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
4.2.2 完善培训管理 |
4.2.3 入职培训内容要注重三个相结合 |
4.2.4 发挥学校优势集中磨课或现场带教 |
4.2.5 入职培训评价要注重坚持三个原则 |
4.3 教师发展中心应提供技术支持 |
4.4 教师本人应建立正确的培训理念,积极参与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商丘市乡村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政策扶持——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不容忽视 |
(二)现实困境——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开展亟待规范 |
(三)自身兴趣——幼师国培“送教下乡”项目的契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的可行性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校本研修 |
(二)园本研修 |
(三)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 |
二、理论基础 |
(一)诺尔斯成人教育学理论 |
(二)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校本研修的相关研究 |
(二)园本研修的相关研究 |
(三)园本研修路径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二、研究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
(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四章 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一)幼儿园所在县域与班级教师人数 |
(二)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与职称信息 |
(三)年龄与编制 |
(四)专业与学历 |
二、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的开展现状 |
(一)园本研修的形式 |
(二)园本研修的制度 |
(三)园本研修的内容 |
(四)园本研修的需求 |
(五)园本研修的参与度 |
(六)园本研修的评价与反思 |
(七)园本研修的外部支持 |
三、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现状调查总结 |
第五章 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
(一)乡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 |
(二)幼儿园园本研修组织不够规范 |
(三)外部支持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
二、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园本研修的管理缺位 |
(二)教师培训单位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
(三)幼儿园组织园本研修能力欠缺 |
(四)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
第六章 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体系构建及优化路径 |
一、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体系构建 |
二、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优化路径 |
(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园本研修政策督导职责 |
(二)县级教师培训单位提供园本研修专业技术支持 |
(三)乡村幼儿园科学构建园本研修特色模式 |
(四)幼儿教师积极提升个人专业技术水平 |
第七章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一)选题的创新性 |
(二)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体系构建的创新性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之处 |
(二)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商丘市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开展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3)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国家大力推进幼儿教师的培训,园本培训成为必然趋势 |
1.1.2 成都市政府重视幼儿教师队伍质量 |
1.1.3 公办园是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力 |
1.1.4 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与公立园园本培训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园本培训 |
1.3.2 公立幼儿园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校本培训、园本培训的产生及内涵研究 |
1.4.2 园本培训的制度研究 |
1.4.3 幼儿教师培训与园本培训的内容研究 |
1.4.4 幼儿教师培训与园本培训的方式研究 |
1.4.5 园本培训的特征研究 |
1.4.6 园本培训的价值研究 |
1.4.7 园本培训的问题研究 |
1.4.8 改善园本培训的策略研究 |
1.4.9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伦理 |
2 A园园本培训的实施状况 |
2.1 A园园本培训的理念与组织 |
2.1.1 园本培训的理念与目标 |
2.1.2 园本培训的计划与方案 |
2.1.3 园本培训的原则 |
2.2 A园园本培训开展的现状 |
2.2.1 培训者多为教科室管理者、骨干、名师,对专家期待颇高 |
2.2.2 园本培训的开展频率较高,时间集中在工作日 |
2.2.3 园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 |
2.2.4 园本培训的方式以专题讲座、听课评课为主 |
2.2.5 园本培训的考核方式以现场观摩活动、教学评比为主 |
2.2.6 园本培训的激励方式主要为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 |
2.2.7 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方式主要为管理层评价 |
2.3 A园园本培训取得的成效 |
2.3.1 建立了对口引领的园本培训制度 |
2.3.2 制定了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 |
2.3.3 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式的园本培训模式 |
2.3.4 制定了教师培训课程,将分层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
2.3.5 在传统的园本培训方式基础上尝试创新 |
3 园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3.1 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3.2 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 |
3.3 “坐班制”与“教师轮保”的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
3.3.1 参与培训教师对于训后的信息分享不足 |
3.3.2 “教师轮保”导致部分教师的培训信息脱节 |
3.4 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缺少对过程的关注 |
3.5 园本培训并未完全纳入考核体系,且考核、奖励制度不完备 |
3.6 园本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 |
3.6.1 分层培训还在探索中,每层级内容较不完整 |
3.6.2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较为缺乏 |
3.6.3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较少 |
4 完善园本培训的启示与建议 |
4.1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与管理作用 |
4.1.1 制定完善的园本培训制度 |
4.1.2 成立成都市园本培训工作室 |
4.2 建全园本培训的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
4.2.1 关注过程性,建立多元考评制度 |
4.2.2 兼顾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的奖励制度 |
4.2.3 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后期监管 |
4.3 丰富园本培训内容,提高多元性、实效性 |
4.3.1 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协同多方发展 |
4.3.2 结合成都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园本培训 |
4.3.3 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
4.3.4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
4.4 丰富园本培训的方式,提高层次性、多样性 |
4.4.1 在“艺友制”思想的基础上完善师徒制 |
4.4.2 采用结构化研讨法,提高培训的长效性 |
4.4.3 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定网上培训课程 |
4.4.4 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
4.5 关注教师个性发展,深化分层培训,完善培训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幼儿园幼儿教师园本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2 A幼儿园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3 A幼儿园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校园足球 |
1.3.2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 |
1.3.3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现状 |
2.1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指导方向 |
2.1.1 培训的指导思想 |
2.1.2 培训的政策支撑 |
2.1.3 培训的价值定位 |
2.1.4 培训的管理制度 |
2.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 |
2.2.1 培训目标的设置及其达成 |
2.2.2 培训内容的设置及其完善 |
2.2.3 培训师资的配备及其强化 |
2.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成效现状 |
2.3.1 培训体量不断扩大 |
2.3.2 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
2.3.3 培训影响初步显现 |
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设计的理论参照 |
3.1.1 系统论 |
3.1.2 一体化教学论 |
3.1.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3.1.4 继续教育理论 |
3.1.5 成人学习理论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实际出发点 |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依据 |
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3.3 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1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方法 |
3.3.2 培训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3.3.3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 |
3.4 评价指标的解释 |
3.4.1 一级指标的解释 |
3.4.2 二级指标解释 |
3.4.3 三级指标的内涵 |
4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评价实施范围与对象 |
4.1.1 实施范围 |
4.1.2 实施对象 |
4.2 问卷数据采集与说明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
4.2.3 问卷数据分析 |
4.3 评价对象的效果反馈 |
4.3.1 一线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的效果反馈 |
4.3.2 培训实施方的评价反馈情况 |
4.3.3 参训教师的评价反馈情况 |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 |
4.4.1 评价的原理说明 |
4.4.2 实证评价的过程 |
4.5 评价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5.1 研究假设 |
4.5.2 回归模型构建 |
4.6 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6.1 管理制度上覆盖不全面 |
4.6.2 课程内容上衔接不流畅 |
4.6.3 运行环节上落实不充分 |
4.6.4 监督机制上应用不严格 |
4.6.5 评价质量上效果不明显 |
5 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优化对策 |
5.1 优化对策设计的依据 |
5.1.1 理论依据 |
5.1.2 现实依据 |
5.1.3 域外借鉴 |
5.2 优化对策设计的目标 |
5.2.1 实现系统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2 实现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3 实现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3 优化对策设计的内容 |
5.3.1 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 |
5.3.2 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
5.3.3 打造专业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
5.3.4 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 |
5.3.5 形成导向性的培训评价标准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件 |
(6)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 |
(二)教师培训 |
(三)政策实施 |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 |
第二章 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发展历程和政策现状 |
一、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发展历程 |
(一)萌芽起步发展阶段(建国初——2000年) |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年) |
(三)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
二、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现状 |
(一)政策目标 |
(二)政策框架内容 |
第三章 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现状和成效 |
一、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现状 |
(一)政策实施主体 |
(二)政策实施内容 |
(三)政策实施过程 |
(四)政策实施保障 |
二、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成效 |
(一)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
(二)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 |
(三)培训形式不断丰富 |
(四)培训政策实施效果不断提升 |
第四章 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 |
(二)政策实施宣传工作不到位 |
(三)政策实施缺乏财力和人力投入 |
(四)政策实施监督反馈体系不完善 |
二、原因分析 |
(一)政策文本内容与教师需求切合度不高 |
(二)政策执行主体对培训重视度不高 |
(三)目标群体的学习理念不强 |
(四)政策外部环境与政策不匹配 |
第五章 优化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 |
一、改进政策实施形式和内容 |
(一)灵活安排培训时间 |
(二)培训方式多样化 |
(三)合理设置政策内容 |
二、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重视程度 |
(一)拓展政策宣传途径 |
(二)加强政策制定前期调研工作 |
三、增强各类人员的素质 |
(一)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 |
(二)引导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四、增加财力和人力支持 |
(一)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
(二)配备充足的政策执行人员 |
五、健全完善政策实施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体系 |
(一)健全政策实施激励机制 |
(二)完善政策实施监督反馈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3 国外关于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
1.2.4 国内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1.3 概念界定 |
1.3.1 校本培训 |
1.3.2 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成都市L区小学校本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成都市L区小学校本培训现状分析 |
2.1.1 各小学校本培训开展情况 |
2.1.2 组织者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评价 |
2.1.3 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2.1.4 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度 |
2.2 成都市L区小学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分析 |
2.2.1 参与校本培训调查的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
2.2.2 参与调查的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情况 |
2.2.3 小学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评价 |
2.2.4 小学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 |
2.3 成都市L区小学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1 校本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2 校本培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3 成都市L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参与调查的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
3.2 参与调查的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2 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情况 |
3.2.3 小学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态度 |
3.2.4 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遇到的困难 |
3.3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 |
3.3.2 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
3.3.3 小学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
3.3.4 小学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
3.4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
3.4.1 专业理念 |
3.4.2 专业知识 |
3.4.3 专业能力 |
3.4.4 自我发展意识 |
3.5 校本培训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存在的问题 |
3.5.1 未充分了解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
3.5.2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低效 |
3.5.3 校本培训的资源不够丰富 |
3.6 校本培训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6.1 校本培训模式固化 |
3.6.2 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
3.6.3 校本培训活动局限于“校本” |
4 改进策略之一:调研教师需求,优化培训活动 |
4.1 .采取有效方法,调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4.1.1 .听课摸底,找准问题,帮助提升 |
4.1.2 问卷调查,需求分类,按需施训 |
4.2 根据发展需求,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
4.2.1 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师专业认识 |
4.2.2 开展专项指导,提升专业发展活动有效性 |
4.2.3 搭建发展平台,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
5 改进策略之二:完善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 |
5.1 构建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
5.2 开展好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 |
5.3 引入更多培训项目资源 |
6 改进策略之三: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型 |
6.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6.2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内驱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乡村振兴背景下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乡村振兴 |
1.4.2 农村体育教师 |
1.4.3 专业培训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3.1.1 农村体育教师性别调查 |
3.1.2 农村体育教师年龄和学历调查 |
3.1.3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调查 |
3.1.4 农村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人数 |
3.1.5 农村体育教师教学情况 |
3.2 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情况 |
3.2.1 教师了解专业培训的情况 |
3.2.2 教师对专业培训的认知情况 |
3.2.3 参加专业培训的次数 |
3.2.4 参加专业培训的目的 |
3.2.5 参加专业培训的方式 |
3.2.6 参加专业培训的内容 |
3.2.7 专业培训的评价考核情况 |
3.2.8 参加专业培训的满意度 |
3.3 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需求情况 |
3.3.1 对专业培训内容的需求 |
3.3.2 对专业培训方式的需求 |
3.3.3 对专业培训考核的需求 |
3.3.4 对专业培训授课教师的需求 |
3.3.5 对专业培训保障制度的需求 |
3.4 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
3.4.1 培训模式陈旧 |
3.4.2 培训形式单一 |
3.4.3 培训理念落后 |
3.4.4 培训内容不切实际,没有针对性 |
3.4.5 培训运行机制不够合理 |
3.4.6 评价考核方式简单 |
3.4.7 培训管理保障制度缺失 |
3.5 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优化策略 |
3.5.1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 |
3.5.2 更新培训理念,加强培训设计 |
3.5.3 创新培训模式 |
3.5.4 创造多元化培训形式 |
3.5.5 完善培训运行机制 |
3.5.6 按照实际需求,丰富课程内容分层分类施教 |
3.5.7 精细培训过程 |
3.5.8 科学合理考核评价 |
3.5.9 健全培训保障制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育部门培训管理者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 |
1.1.2 校园足球向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发展 |
1.1.3 师资培训是校园足球的瓶颈问题 |
1.1.4 校园足球“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地方为主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 |
2.1.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概念 |
2.2 OTP模式概况 |
2.2.1 OTP模式的提出 |
2.2.2 关于OTP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3 OTP模式在本文的运用调整 |
2.3 国内体育教师校园足球专项培训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体育教师校园足球专项培训的相关研究 |
2.3.2 关于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 |
2.4 国外体育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 |
2.5 理论依据 |
2.5.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2.5.2 人本主义理论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5 实地调查法 |
3.4 本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组织分析 |
4.1.1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开展背景 |
4.1.2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组织机构 |
4.1.3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承训工作流程 |
4.1.4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培训目标 |
4.1.5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组织形式 |
4.1.6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培训内容 |
4.1.7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考核与评价 |
4.1.8 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条件保障 |
4.2 任务分析 |
4.2.1 参训教师的校园足球工作任务 |
4.2.2 参训教师胜任校园足球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 |
4.3 人员分析 |
4.3.1 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学习经历现状 |
4.3.2 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能力现状 |
4.3.3 参训教师的足球专项教学与指导工作现状 |
4.3.4 参训教师的参训动机与影响因素 |
4.3.5 参训教师对培训的需求 |
4.4 当前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的不足 |
4.4.1 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与管理 |
4.4.2 当前培训分层分类方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教师发展需求 |
4.4.3 集中培训名额有限,难以进一步满足缓解足球师资短缺的需求 |
4.4.4 培训信息系统数字化程度不高 |
4.4.5 培训运行机制协同不足 |
4.5 满足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的对策 |
4.5.1 规范培训主体职责划分,改善协同运行管理机制 |
4.5.2 优化分层分类分班 |
4.5.3 完善培训内容体系化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丰富性 |
4.5.4 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与管理环节 |
4.5.5 创新培训模式,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培训平台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公立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 |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与地方协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培养培训研究 |
二、高校教师参与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高校教师 |
二、培训满意度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第二章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提出的要求 |
第一节 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要内外兼修 |
第二节 专业知识培训要具体全面 |
第三节 专业能力培训要结合实践 |
第三章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
第一节 高校教师参与城区公立小学教师培训概况 |
第二节 对城区公立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高校教师结构 |
一、年龄结构 |
二、学历结构 |
三、职称结构 |
四、性别结构 |
五、教师院校来源 |
第三节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的方式 |
一、在县内接受培训 |
二、到县外进行培训 |
三、网络培训 |
第四章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满意度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与信效度检测 |
二、访谈的设计 |
第二节 问卷结果及分析 |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满意度 |
二、专业知识满意度 |
三、专业能力满意度 |
四、小结 |
第五章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的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高校教师参与城区公立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教师年龄和学历结构与受训教师期待存在差距 |
二、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较为忽视个人修养 |
三、专业知识培训“供需”关系不平衡 |
四、专业能力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仍需加强 |
第二节 相关原因分析 |
一、培训方式与受训教师意愿不符 |
二、部分受训教师主动性有待增强 |
三、高校教师与受训教师交流不畅 |
第六章 提升小学教师受训满意度的建议 |
第一节 行政单位:完善制度,开放自主 |
一、层层递进,完善相关制度 |
二、同时开放多项内容,促进个性化教师培训 |
三、改进网络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 |
第二节 管理机构:承上启下,合理调配 |
一、结合专业知识结构,调整知识培训比重 |
二、了解教师需求与能力,促进按需培训与分层培训 |
三、平衡培训时间与班额,质量与数量并重 |
第三节 高校教师:拉近距离,促进交流 |
一、提升自身教学艺术,增加趣味性与实践性 |
二、提升反馈意识,促进交流互动 |
第四节 受训教师:反省自身,主动积极 |
一、明确自身不足,积极接受培训 |
二、提升专业理念,发扬崇高师德 |
三、端正定位,开放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四、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分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定市小学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金程. 河北大学, 2021(02)
- [2]乡村幼儿园园本研修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商丘市乡村幼儿园为例[D]. 马明芳.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D]. 蒋林芩. 成都大学, 2021(07)
- [4]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5]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杨东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陈志雪. 河南大学, 2020(06)
- [7]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L区为例[D]. 林苒.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8]乡村振兴背景下陇东南地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培训优化策略研究[D]. 段宜钢. 河南大学, 2020(02)
- [9]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级专项培训体育教师班需求分析[D]. 何圳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D]. 贺碧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