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用生长激素(PST)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郑钦[1](2017)在《PEG修饰的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得到制剂学特性优良,且高稳定性的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本论文以PEG修饰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DSPE)、氢化大豆磷脂(HSPE)、胆固醇(Chol)为载体材料,采用改良薄膜法、冻融法制备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建立了盐酸吉西他滨含量测定的HPLC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良好(RSD<2%),准确度高,盐酸吉西他滨在14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采用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准确度较好,回收率高。对脂质体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薄膜分散法、乙醇注入法、逆相蒸发法、改良薄膜法、冻融法、硫酸铵梯度法以及PEG2000-DSPE掺入方式等制备方法对吉西他滨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最终确定采用改良薄膜法与冻融法相结合,PEG2000-DSPE后加制备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71.8%,在透射电镜下呈球状、均匀完整、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为202.1±5.6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09±0.04,Zeta电位-17.9±0.73 m V。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PEG化脂质体有一定的抗稀释和抗氧化作用;在4℃条件下能稳定存放30 d;在强酸、强碱、高温条件下不稳定。为达到长期保存目的,筛选了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冻干粉针剂的处方和工艺。冻干后PEG化脂质体的药物保留率在90%以上,平均粒径为227.4±6.4 nm,PDI为0.223±0.05,Zeta电位为-17.4±0.86 mV,在4℃条件下能稳定存放3个月。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EG化脂质体中药物的释放速率较游离药物和普通脂质体释放速率小;PEG外加法比内加法制备的脂质体释药速率小,且均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制备了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及其冻干制剂,并对其制备工艺、制剂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为以后深入研究盐酸吉西他滨以及其它水溶性药物脂质体制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立梅[2](2014)在《脂质体包被ALV-J gp85蛋白疫苗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研究》文中认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是上世纪90年代从肉用型鸡群中分离的一种新型禽白血病病毒,主要引起骨髓细胞瘤。1999年中国首次从白羽肉鸡中分离到ALV-J,近年来研究表明ALV-J已传播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品系鸡及蛋用型鸡群中,给我国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课题旨在通过脂质体包被ALV-J gp85蛋白疫苗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研究,为临床应用脂质体蛋白疫苗预防ALV-J的科学前景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采用原核诱导表达方法制备重组gp85蛋白:首先将gp85基因重组于表达载体PET-28a,然后将构建好的重组载体PET-28a-gp85转化入Rosetta(DE3)菌株,以0.5mMIPTG于37℃诱导6h后收获菌体蛋白,并对包涵体蛋白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blot)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对gp85蛋白进行纯化及浓度的测定。蛋白浓度测定结果为2mg/mL。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gp85蛋白脂质体疫苗,并应用鱼精蛋白法检测其包封率。结果显示:卵磷脂/胆固醇(摩尔比)为1:1,重组gp85蛋白液浓度为2mg/mL,吐温-80为3mL,有机相/水相(体积比)为3:1,鱼精蛋白法检测包封率为40%。通过腿部肌肉注射方法,将重组gp85蛋白联合弗氏佐剂及gp85蛋白脂质体分别免疫接种于鸡群,每7d采集一次血液并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根据免疫次数及佐剂种类的不同,将60只海兰褐雏鸡随机分为五组,即空白对照组、弗氏佐剂组(免疫一次)、弗氏佐剂组(免疫二次)、脂质体组(免疫一次)和脂质体组(免疫二次)。其中,一免于1周龄进行,二免于3周龄进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进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可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阳性抗体(S/P>0.6);二次免疫可以增强免疫效果,使阳性抗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维持时间进一步延长;弗氏佐剂组中阳性抗体产生迅速,抗体高峰出现时间较早;脂质体组中阳性抗体产生较缓慢,但高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长。通过腹腔注射方法,将1mL102.4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dose,TCID50) NX0101株ALV-J细胞上清液接种于上述各试验组鸡只(空白对照组随机挑取一半数量),于5周龄进行攻毒,每7天无菌采集一次血浆进行病毒血症的检测,连续进行3周。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间比较,脂质体组比弗氏佐剂组免疫保护率高;各实验组内3周内表现出不同的免疫保护率,可能与病毒感染过程及机体抗体水平有关;第2周时各实验组抗体水平及病毒血症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免疫保护率。本研究为脂质体包被ALV-J gp85蛋白疫苗应用于临床预防ALV-J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对我国将来实现ALV-J的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丽萍[3](2011)在《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制备、性质及体外释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自然界有效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在食品保藏和营养供给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维生素E对光、热、氧等环境因素敏感,水溶性较差,且在体内吸收率低。本课题通过对常规脂质体进行聚乙二醇表面修饰来包埋维生素E,冷冻干燥使其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或破坏,避免氧化而丧失生理活性,同时重点对维生素E前体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和控制释放进行研究。采用薄膜均质法并运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对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配方进行响应面优化。以包封率为响应值,根据有机溶剂体积,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磷脂与芯材的比例及磷酸缓冲溶液的pH值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4因素3水平响应面优化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数学分析,最终选定配方为:有机溶剂体积26.18mL,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为1.62:1,磷脂与VE的比例为1.17:1,PBS溶液的pH值为6.78。在此条件下根据选定配方,所得维生素E常规脂质体(CL)的包封率90.53%,平均粒径为96.7nm。Zeta电位显示其呈负电性,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脂质体表面光滑,且大多数为单层结构。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考察指标确定两步法为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PL)的制备方法,且当聚乙二醇质量分数为2.0%和分子量为4000时包封率达到91.03%,平均粒径约为111.3nm,,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外壁较常规脂质体厚,存在聚乙二醇膜包裹多个CL的现象。采用冻干法制备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前体脂质体:透射电镜下观察复水后的前体脂质体(RPLP)存在一定程度的聚集,球体不透明,无法观察到成膜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到冻干粉的表面具有不规则且多孔状的结构。复水后的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3.87%,粒径达到164.2nm。所制脂质体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模拟释放介质中进行体外释放,CL, PL以及RPLP比游离维生素E释放缓慢得多,且RPLP和PL与CL相比具有绝对的缓慢释放优势。最初的6h内CL在模拟肠液中VE的释放率为35%,48h后达到62.0%。而PL和RPLP在最初的6h内释放率分别为17.4%和16.0%,,48h后分别达到53.0%和54.1%。由于聚乙二醇的酸敏感特性,当释放介质为强酸性的模拟胃液时,经过48h的释放PL和RPLP中VE的释放率分别为70.9%和70.1%,比模拟肠液和磷酸缓冲溶液高出15%左右。经过15天的储藏稳定性试验,PLP的保留率明显高于CL,在4℃下储存15天后保留率可高达89.81%。VE,聚乙二醇和PLP的红外光谱表明PLP位于1112.50 cm-1处的C-O伸缩振动强度减弱,同时VE的苯环特征峰由原来的1208.44 cm-1移到1143.48 cm-1;聚乙二醇羟基特征峰由原来的3489.23 cm-1移动到3403.27 cm-1,且强度都明显降低。这说明聚乙二醇和磷脂之间以氢键和静电作用力的形式结合,通过这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使得聚乙二醇脂质体成功包埋VE。脂质体的透皮实验初期存在着突释效应,这与体外控制释放的结果相一致,这表明PLP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
高媛媛[4](2011)在《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脂质体包埋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微胶囊技术,由磷脂形成的脂质膜,将生物活性物质包埋后,可起到保护生物活性物质活性、显着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作用。大蒜素是大蒜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卓越的功效。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大蒜素容易氧化,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这些因素给它的应用带来了很大限制。本文主要对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菜籽油脚为原料,采用溶剂分提法、吸附法与柱色谱分离法,制备出了各种纯度的脂质体膜材料:卵磷脂(PC)与脑磷脂(PE)。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纯度分别为46.3%与94.5%的PE与纯度为66.7%、72.68%及96.7%的PC。其次研究了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建立了大蒜素的HPLC检测方法与大蒜素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实验相结合,确定了大蒜素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C纯度为66.7%最合适,PC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6.12:1,大蒜素的投药量为49.32mg,吐温-80加入量为215.54mg,在该工艺条件下,大蒜素脂质体包封率预测值为61.103%,实际制备的大蒜素的包封率为59.65%。再次对大蒜素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露醇的冻干保护效果最好,磷脂与甘露醇添加配比1:3时,冻干效果达到最佳。180d的稳定性实验发现:脂质体的吸湿增重率先增后减;包封率和药品的保留率也在逐渐的下降,但120d以后趋于平稳;而磷脂的氧化程度却是越来越厉害。稳定性试验说明了脂质体的冻干粉在低温密封的条件下会得到更好的保存。最后,进行了大蒜素包覆脂质体制备的初探,采用聚乙二醇2000、聚乙烯醇和壳聚糖包覆大蒜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探究出了三种包覆材料的最佳添加浓度,聚乙二醇2000添加浓度为15%时,包封率为71.16% ;聚乙烯醇在0.7%为最佳添加浓度,包封率为79.10%;而纯化壳聚糖的包覆效果明显好于未纯化壳聚糖,它的最佳添加浓度为1.5%,包封率为82.64%。研究发现包覆后的脂质体沉淀明显减少,包封率明显增加。说明这种手段明显抑制了脂质体的融合与聚集也减缓了药物的泄露。
高媛媛,张维农[5](2010)在《脂质体的制备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脂质体的结构特性,应用特点,以及两大类被动载药法和主动载药法制备脂质体的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介绍了评价脂质体质量的几个指标,如形状大小、包封率、稳定性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张伟光,魏秀梅,安红[6](2009)在《大豆磷脂罗红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渗漏率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大豆粉状磷脂,采用薄膜法结合冻融法制备罗红霉素脂质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罗红霉素脂质体的包封率。研究了罗红霉素脂质体配方中不同成分的比例,以及水合介质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罗红霉素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即水浴温度为40℃,m(罗红霉素)∶m(磷脂)=1∶25,m(罗红霉素)∶m(维生素E)=100∶1,m(罗红霉素)∶m(胆固醇)=1∶2,水合介质为6%的甘露醇溶液,加入的6%的甘露醇溶液为20 mL,在此条件下,罗红霉素脂质体的包封率为63.98%。该方法准确,可用于大豆磷脂罗红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并且制备的脂质体稳定。
李红茹[7](2008)在《超临界流体在中药雷公藤制剂中的应用及其溶解度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环境友好且高效节能的新的化工分离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中药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通过传统提取工艺得到的提取物毒副作用较大,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低;本论文研究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并分析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可行性,同时对雷公藤药物的新剂型进行了研究,这对提高药物的药效和促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还对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进行了理论研究,该理论研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设计具有指导作用。首先,采用超临界CO2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的方法对雷公藤有效成分的萃取进行了研究。实验以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总生物碱以及毒性成分雷公藤红素的收率以及在浸膏中的质量分数为指标,分别对夹带剂种类与组成、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静态浸泡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当75%乙醇水溶液为夹带剂、萃取温度为43℃、萃取压力为25 MPa、静态萃取时间为3 h时,超临界流体萃取雷公藤甲素收率是传统工艺95%乙醇回流提取?氯仿萃取方法的3.49倍。色谱指纹图谱的分析表明,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稳定,批次之间的相似度在0.951.0之间;雷公藤超临界提取物的体外以及体内的药理和毒理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超临界流体萃取物的药效为市售药物的34倍,毒性只是其1/2。在上述超临界CO2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的基础上,采用超临界CO2结合高压溶剂萃取的方法对雷公藤甲素的萃取工艺进行进一步研究,考察溶剂的种类、加入方式以及用量,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85%乙醇溶液为高压溶剂,采用预浸?连续加入溶剂的方式,当萃取温度为50℃,萃取压力为25 MPa时,雷公藤甲素的提取率是超临界CO2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的1.25倍,但是该方法所用的有机溶剂量为超临界CO2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的31倍,对设备的要求也更高,其工业可行性需要进一步探讨。为了进一步降低超临界CO2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得到的提取物的毒性,本文还将雷公藤复杂提取物制备成脂质体并测定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的包封率。研究中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体,考察工艺参数以及处方组成对提取物中雷公藤红素以及雷公藤总生物碱包封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总生物碱的包封率都较高,可分别达到98.18%和88.63%。另外,本文还以超临界CO2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作为样品前处理手段,建立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红素的快速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夹带剂种类、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次数以及夹带剂用量对雷公藤红素萃取的影响,优化了前处理条件。该方法大大减少了有机溶剂的用量和萃取所用的时间,回收率范围达到90.5%103.2%,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2.2μg/mL和7.36μg/mL,符合分析的要求。最后,对脂肪酸、脂肪醇、脂肪酸酯以及甘油三酯类物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进行了研究,采用Chrastil方程对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进行关联,首次建立了溶质的分子连接指数(MCIs)与Chrastil方程中的参数的线性关系,对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进行预测,该预测过程不需要溶质的具体物化性质,只通过简单的计算,即可对物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在数量级范围内进行估算。
李红茹,李淑芬[8](2007)在《脂质体中药物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各种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包括需要在分析前进行游离药物与脂质体分离的各种常规包封率测定方法和不需要进行分离的新型包封率测定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举例说明。
刘世芸[9](2007)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包含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长效缓释微球,对微球的体内外缓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首先,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PLGA为载体材料,使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人血白蛋白(HSA)的微球,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PLGA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因素。后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制备重组人生长激素长效缓释微球的条件,对优化微球的性质及体内外释放度进行研究。结果复乳-溶剂挥发法工艺稳定,PLGA浓度、PVA浓度、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及一次乳匀速度等对粒径和包封率有显着影响。优化后的rhGH微球,形态呈圆整规则的球形,粒径呈正态分布,主要分布在10~40μm范围内,再分散性好,对重组人生长激素包封率为(92.15±2.5)%,载药量可达(11.52±0.13) %。在合适的贮存条件下性能稳定。rhGH微球在体外缓释27天以上,主要通过扩散控释机制释药,缓释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在体内,微球经过突释后达到峰浓度,随后药物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并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9天后还可检测到微量药物。结论本实验研制的重组人生长激素聚乳酸微球成球性佳,粒径均匀,重现性好,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缓释效果。
杨亚军[10](2007)在《甲砜霉素脂质体的研制及其体外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研制出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安全、高效的甲砜霉素脂质体(TAPL)。1. TAPL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透析法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25 nm波长处测定药物含量。透析法分离脂质体的平均回收率为96.1%;在6μg/mL~16μ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22%。样品的平均包封率为37.02%(n=3),甲砜霉素含量为10.21 mg/mL(n=3)。该方法可用于TAPL的分离及包封率和含量的测定。2. TAPL制备方法筛选以外观性状、包封率为指标,从薄膜分散法、改良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和改良逆相蒸发法中筛选TAPL的最佳制备方法。改良逆相蒸发法制备的脂质体为小单室囊泡,包封率为37.02%(n=3),与改良薄膜分散法和逆相蒸发法差异显着(P<0.05)。改良逆相蒸发法是制备TAPL的最佳方法。3. TAPL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TAPL的配方和改良逆相蒸发法的工艺条件。优化后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分别为:药物与磷脂比例为1︰5(W︰W),磷脂与胆固醇比例为4︰1(W︰W),PBS液pH 7.4;超声7 min(连续超声裂解10 s,间隔1 s),蒸发温度为40℃,冻融3次。制备的TAPL为淡黄色均一乳液,显微镜观察(10×100)为小单室囊泡,视野中没有药物结晶,滤膜滤过后透射电镜观察为类球形囊泡,粒径在180 nm~300 nm之间,包封率为62.37%(n=3),甲砜霉素含量为8.78 mg/mL(n=3),无热原。4. TAPL稳定性与安全性在4℃、室温、40℃条件下对TAPL进行热稳定性实验,低温光照条件下进行光稳定性实验,低温离心考察TAPL悬浮稳定性;以肌肉刺激实验、溶血性实验、毒性试验对TAPL进行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TAPL对热、光不稳定,悬浮稳定性好;TAPL无刺激性、无溶血反应,小鼠、家兔、罗曼公雏大剂量注射后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TAPL应低温避光保存。5. TAPL体外抑菌实验选取临床常见致病菌,以试管二倍稀释法对TAPL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TAPL对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分别为游离甲砜霉素的1/4、1/4和1/8;实验浓度下两者的MBC没有差异。
二、猪用生长激素(PST)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用生长激素(PST)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PEG修饰的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分析、分离方法的建立 |
1.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实验试药 |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1.2.1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2.2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1.3 讨论 |
1.4 小结 |
2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药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2.1 不同制备方法的考察 |
2.2.2 单因素考察 |
2.2.3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处方优化 |
2.2.4 PEG化脂质体包封率验证 |
2.2.5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冻干脂质体的制备及制剂学评价 |
3.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药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2.1 冻干工艺的考察 |
3.2.2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3.2.3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冻干针剂的制备工艺 |
3.2.4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冻干针剂的质量评价 |
3.2.5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冻干针剂的吸湿性考察 |
3.2.6 PEG化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冻干存放稳定性 |
3.2.7 体外释放规律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探讨 |
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脂质体包被ALV-J gp85蛋白疫苗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
1.1.1 ALV-J 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1.1.2 ALV-J 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1.1.3 ALV-J 的研究现状 |
1.2 脂质体概述 |
1.2.1 脂质体的用途 |
1.2.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2.3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2.1.5 其他相关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重组表达载体 PET-28a-gp85 的构建 |
2.2.2 ALV-J gp85 蛋白的制备 |
2.2.3 脂质体包被 ALV-J gp85 蛋白疫苗的制备 |
2.2.4 脂质体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组表达载体 PET-28a-gp85 的鉴定 |
3.1.1 双酶切鉴定结果 |
3.1.2 PCR 鉴定结果 |
3.2 gp85 蛋白的制备 |
3.2.1 gp85 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分析结果 |
3.2.2 蛋白浓度的测定结果 |
3.3 脂质体包被 gp85 蛋白疫苗的制备 |
3.3.1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结果 |
3.3.2 脂质体疫苗质量检验结果 |
3.4 脂质体疫苗免疫效果 |
3.4.1 血清中 ALV-J 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3.4.2 病毒血症的检测 |
4 讨论 |
4.1 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流行现状 |
4.2 脂质体相关疫苗研究成果 |
4.3 脂质体 gp85 蛋白疫苗的质量检验 |
4.4 脂质体疫苗免疫效果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着作 |
(3)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制备、性质及体外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维生素E |
1.1.1 维生素E简介 |
1.1.2 维生素E的应用 |
1.2 脂质体 |
1.2.1 脂质体技术 |
1.2.2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
1.2.3 脂质体的形成机理 |
1.2.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2.5 脂质体的应用 |
1.2.6 包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1.2.7 PEG包覆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二章 维生素E常规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性能评价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案 |
2.2.1 脂质体膜材磷脂的筛选 |
2.2.2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
2.2.3 常规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2.2.4 配方单因素实验 |
2.2.5 响应面分析实验 |
2.2.6 维生素E常规脂质体的形态学观察 |
2.2.7 维生素E常规脂质体粒度的测定 |
2.2.8 维生素E脂质体的Zeta电位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方法制备的常规脂质体比较 |
2.3.2 薄膜均质法制备维生素E常规脂质体的单因素实验 |
2.3.3 响应面法优化维生素E常规脂质体的工艺配方 |
2.3.4 薄膜均质法制备维生素E常规脂质体的形态学观察 |
2.3.5 薄膜均质法制备维生素E脂质体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PEG表面修饰方法的选择 |
3.2.2 PEG分子量的选择 |
3.2.3 PEG表面修饰浓度的选择 |
3.2.4 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特性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EG表面修饰方法的确定 |
3.3.2 PEG分子量的确定 |
3.3.3 PEG表面修饰浓度的确定 |
3.3.4 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流程 |
3.3.5 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特性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维生素E冻干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冻干法制备维生素E前体脂质体 |
4.2.1 冻干法制备前体脂质体的工艺流程 |
4.2.2 冻干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稳态化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4.3.2 脂质体的稳态化研究 |
4.3.3 脂质体透皮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脂质体 |
1.1.1 脂质体简介 |
1.1.2 脂质体的特点 |
1.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综述 |
1.2.1 被动载药法 |
1.2.2 主动载药法 |
1.3 脂质体的检测方法 |
1.3.1 脂质体大小 |
1.3.2 包封率 |
1.4 大蒜素 |
1.4.1 大蒜素简介 |
1.4.2 大蒜素的生理功效 |
1.5 课题选题背景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脂质体膜材料(磷脂)的提取与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料及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检测方法及条件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PC、PE 定量标准曲线 |
2.2.2 溶剂分提法制备粗PC 与粗PE |
2.2.3 以粗 PC、PE 为原料吸附制备纯度较高PC、PE 的工艺条件优化 |
2.2.4 以粗PC 与PE 为原料柱色谱制备高纯PC 与PE |
2.3 小结 |
第3章 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及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4 大蒜素脂质体制备单因素试验 |
3.1.5 大蒜素脂质体制备响应面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大蒜素定量标准曲线 |
3.2.2 测定包封率分离方法的选择 |
3.2.3 大蒜素脂质体制备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4 响应面分析实验 |
3.2.5 大蒜素脂质体包封率的响应面优化 |
3.2.6 验证性试验 |
3.3 小结 |
第4章 大蒜素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其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及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测定方法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大蒜素脂质体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4.2.2 冻干保护剂添加配比的筛选 |
4.2.3 脂质体冻干粉的贮藏稳定性试验 |
4.3 小结 |
第5章 大蒜素脂质体的表面修饰初探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原料及主要试剂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1.3 测定方法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聚乙二醇2000 包覆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与浓度筛选 |
5.2.2 聚乙烯醇包覆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与浓度筛选 |
5.2.3 壳聚糖包覆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与浓度筛选 |
5.2.4 包覆脂质体外观形态比较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脂质体的制备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质体的特点 |
1.1 靶向性 |
1.2 药物在组织中分布的可控性 |
1.3 与细胞的亲和性 |
1.4 缓释性 |
1.5 无毒性 |
1.6 长效性 |
1.7 给药途径多样性 |
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2.1 被动载药法 |
2.1.1 注入法 |
2.1.2 反相蒸发法 (逆相蒸发法) |
2.1.3 薄膜分散法 |
2.1.4 超声分散法 |
2.1.5 复乳法 (二次乳化法) |
2.1.6 冷冻干燥法 |
2.1.7 冻融法 |
2.1.8 超临界法 |
2.2 主动载药法 |
2.2.1 pH梯度法 |
2.2.2 硫酸铵梯度法 |
2.2.3 醋酸钙梯度法 |
3 脂质体的检测方法 |
3.1 游离药物与脂质体分离的方法 |
3.1.1 超速离心法 |
3.1.2 凝胶柱层析法 |
3.1.3 滤膜法 |
3.1.4 阳离子树脂吸附分离法 |
3.1.5 大孔树脂分离法 |
3.1.6 透析法 |
3.1.7 超滤法 |
3.1.8 蛋白凝聚法 |
3.2 药物分离后的测定 |
3.2.1 有机溶剂法 |
3.2.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3.2.3 Bligh and Dyer脂质萃取法 |
3.2.4 表面活性剂乳化法 |
3.3 直接测定法 |
4 脂质体稳定性 |
4.1 渗漏率的测定 |
4.2 磷脂含量变化的测定 |
5 结束语 |
(7)超临界流体在中药雷公藤制剂中的应用及其溶解度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超临界流体技术 |
1.1.1 超临界流体简介 |
1.1.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 |
1.1.3 超临界流体/溶质系统的相平衡研究概况 |
1.2 雷公藤简介 |
1.2.1 化学成分 |
1.2.2 雷公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毒副作用 |
1.2.3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传统提取工艺 |
1.2.4 雷公藤药物应用现状 |
1.3 脂质体简介 |
1.3.1 概述 |
1.3.2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
1.3.3 脂质体的性质 |
1.3.4 脂质体的类别 |
1.3.5 制备方法 |
1.3.6 包封率测定方法 |
1.3.7 脂质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
1.3.8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雷公藤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2.1 原料及试剂 |
2.1.1 原料来源及预处理 |
2.1.2 试剂来源及规格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4 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步骤 |
2.4.1 超临界CO_2 提取法 |
2.4.2 乙醇回流提取-氯仿萃取法 |
2.4.3 产品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超临界CO_2 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
2.5.2 超临界流体萃取与乙醇回流提取?氯仿萃取结果的比较 |
2.6 超临界提取物的分析 |
2.6.1 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2.6.2 雷公藤超临界流体提取物的质量控制——色谱指纹图谱 |
2.7 雷公藤超临界流体提取物的药理和毒理实验结果 |
2.7.1 体外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
2.7.2 体内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
2.7.3 毒理实验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结合高压溶剂萃取雷公藤甲素的工艺研究 |
3.1 原料来源及预处理 |
3.2 试剂来源及规格 |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4 实验方案的选择 |
3.5 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步骤 |
3.5.1 超临界CO_2 结合高压溶剂萃取法 |
3.5.2 超临界CO_2 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法 |
3.6 雷公藤甲素含量分析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超临界CO_2 结合高压溶剂萃取的结果 |
3.7.2 超临界CO_2 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的结果 |
3.8 两种工艺方法的比较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雷公藤复杂提取物脂质体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4.1 原料及试剂 |
4.1.1 原料来源及预处理 |
4.1.2 试剂来源及规格 |
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案的选择 |
4.4 实验操作步骤 |
4.4.1 雷公藤提取物的制备 |
4.4.2 脂质体的制备 |
4.4.3 雷公藤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4.4.4 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
4.4.5 脂质体形态学考察 |
4.4.6 脂质体稳定性考察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雷公藤提取物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4.5.2 脂质体体系中雷公藤红素含量测定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 |
4.5.3 脂质体体系中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4.5.4 脂质体形态学考察 |
4.5.5 脂质体制备工艺的优化 |
4.5.6 脂质体稳定性考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雷公藤红素分析中的应用 |
5.1 原料来源及预处理 |
5.2 试剂来源及规格 |
5.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4 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步骤 |
5.4.1 超临界CO_2 结合静态夹带剂萃取法 |
5.4.2 索氏提取?氯仿萃取法 |
5.4.3 超声提取?氯仿萃取法 |
5.4.4 样品处理及分析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5.5.2 雷公藤红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5.5.3 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
5.5.4 雷公藤部位和产地对雷公藤红素含量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采用分子连接指数关联和预测物质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 |
6.1 理论基础 |
6.1.1 Chrastil方程 |
6.1.2 分子连接指数的计算及意义 |
6.2 物质分子连接指数的计算 |
6.3 溶解度的关联和预测结果 |
6.3.1 脂肪酸化合物溶解度的关联和预测 |
6.3.2 饱和脂肪醇溶解度的关联和预测 |
6.3.3 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醇溶解度的共同关联和预测 |
6.3.4 脂肪酸酯类溶解度的关联和预测 |
6.3.5 甘油三酯溶解度的关联和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情况 |
附录一 超临界流体萃取雷公藤有效成份的原始数据 |
附录二 超临界CO_2结合高压溶剂萃取雷公藤甲素的原始数据 |
附录三 雷公藤复杂提取物脂质体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原始数据 |
附录四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雷公藤红素分析中的应用原始数据 |
附录五 溶质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的原始数据 |
附件六 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关联和预测Matlab程序示例 |
致谢 |
(8)脂质体中药物包封率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质体中药物包封率的常规测定方法 |
1.1 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的分离 |
1.2 药物包封率的测定 |
2 脂质体中药物包封率的新型测定方法 |
3 结语 |
(9)重组人生长激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人血白蛋白 PLGA 微球研究) |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1. 引言 |
2. 材料 |
3.试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rhGH 长效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 |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1. 引言 |
2. 材料 |
3.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rhGH 缓释微球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1. 引言 |
2. 材料 |
3.试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综述(重组人生长激素长效缓释的研究进展) |
一、生物可降解微球缓释体系 |
二、脂质体给药系统 |
三、化学修饰 |
四、其它缓释体系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10)甲砜霉素脂质体的研制及其体外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脂质体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脂质体的分类 |
1.3 脂质体的应用 |
2. 甲砜霉素研究概况 |
2.1 概述 |
2.2 临床应用 |
2.3 制剂研究 |
第二章 甲砜霉素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备方法 |
2.2 TAPL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3 脂质体分离方法的建立 |
2.4 标准曲线绘制 |
2.5 测定方法回收率实验 |
2.6 精密度实验 |
2.7 包封率测定 |
2.8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3.1 TAPL 分离 |
3.2 TAP 含量测定 |
4. 小结 |
第三章 甲砜霉素脂质体制备方法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TAPL 性状观察 |
2.2 包封率、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制备方法 |
3.2 稳定性 |
4. 小结 |
第四章 甲砜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正交试验结果 |
2.2 TAPL 质量检查 |
3. 讨论 |
3.1 正交试验 |
3.2 质量控制 |
4. 小结 |
第五章 甲砜霉素脂质体稳定性及安全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稳定性试验 |
2.2 安全性试验 |
3. 讨论 |
3.1 稳定性试验 |
3.2 安全性试验 |
4. 小结 |
第六章 甲砜霉素脂质体体外抑菌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TAPL 包封率、含量测定 |
2.2 体外抑菌实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猪用生长激素(PST)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PEG修饰的盐酸吉西他滨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研究[D]. 郑钦. 成都学院, 2017(01)
- [2]脂质体包被ALV-J gp85蛋白疫苗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研究[D]. 张立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3]聚乙二醇包覆维生素E脂质体的制备、性质及体外释放研究[D]. 赵丽萍. 南昌大学, 2011(04)
- [4]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D]. 高媛媛.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7)
- [5]脂质体的制备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高媛媛,张维农.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0(03)
- [6]大豆磷脂罗红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渗漏率研究[J]. 张伟光,魏秀梅,安红. 中国粮油学报, 2009(08)
- [7]超临界流体在中药雷公藤制剂中的应用及其溶解度的理论研究[D]. 李红茹. 天津大学, 2008(07)
- [8]脂质体中药物包封率的测定方法[J]. 李红茹,李淑芬. 药物分析杂志, 2007(11)
- [9]重组人生长激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放的研究[D]. 刘世芸.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
- [10]甲砜霉素脂质体的研制及其体外药效学研究[D]. 杨亚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