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部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

吉林中部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

一、吉林中部中—上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进[1](2016)在《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三叠纪的构造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火成岩组合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吉林中部晚古生代地层和吉林中—东部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晚古生代地层砂岩中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物源与沉积建造组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时限与沉积环境,探讨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化历史。通过对研究区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区侵入岩的形成时代,查明了研究区及相邻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岩石组合的时空变异,探讨了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揭示了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三叠纪的区域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古亚洲洋东段最终闭合的时间与方式。

纵瑞文,龚一鸣,韩非[2](2015)在《新疆额敏东部志留纪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在额敏东部原划为晚泥盆世塔尔巴哈台组的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志留纪文洛克世动物化石,包括珊瑚Halysites hoboksarensis、H.sp.、Mesofavosites sp.,腕足动物Atrypasp.、Eospirifer radiatus,三叶虫Encrinuroides sp.、Encrinurus sp.1、E.sp.2、Cheirurus sp.、Sthenarocalymene sp.,短剑类Lepidocoleus sp.和层孔虫等,通过区域岩性组合对比,将该套地层改划为文洛克统沙尔布尔组.珊瑚和层孔虫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生物化石的发现,同时结合地层中风暴沉积的粒序层理、包卷层理及火焰构造等相标志,说明了额敏东部在文洛克世为火山碎屑质的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韩作振,宋志刚,高丽华,郭志平,刘固耀,钟文建[3](2014)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对吉林伊通、长春、永吉、桦甸等野外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贴方式、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过程以及华北板块北缘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研究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沉积体系保存不全;受中新生代构造的影响,叠加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地层被破坏,多为哑地层,上述原因导致对古亚洲洋闭合之前盆地的性质及演化认识不一,制约了对有关重要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采用沉积学的方法,结合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测年等理论和方法,依据现存古生代地层和不同构造部位的沉积盆地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开展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恢复沟弧盆体系的分布以及岛弧的类型、时代,探讨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将是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特征的新思路。

葛肖虹,马文璞[4](2007)在《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文中认为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根据近年来SHRIMP测年信息、生物古地理和相邻构造带的延伸,认为朝鲜半岛、日本飞驒—隐歧地块古生代应该归属于中朝板块;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归属于北美板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本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同西太平洋壳向东北亚大陆的俯冲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相当多学者从东亚大陆本身的陆-陆碰撞-挤出-扩张来寻求晚中生代以来地壳-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原因。本区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消亡和晚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北大陆的陆-陆碰撞汇聚两个时期,使中亚造山带扩展到中朝板块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使地壳增厚,形成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地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减薄,出现大规模伸展型盆-山结构,郯—庐断裂北延,出现左行走滑错移,东部陆缘俯冲增生、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引起的挤压变形,以及古近纪晚期大面积准平原化,黑龙江、吉林古近纪隆起边缘断陷盆地中的许多重、贵金属砂矿矿床也多半形成在此期;新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大陆裂谷扩展为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带,形成NNE向伸展型盆-山结构,日本海打开,西太平洋岛弧形成,早更新世末初步形成地形阶梯,晚更新世以后才形成了控制着地热与水系分布的现今地貌格架。

段吉业,安素兰[5](2004)在《吉林中部中—上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文中研究说明描述了吉林中部永吉县中—上志留统张家屯组与二道沟组的三叶虫群6科的10属、12种及2未定种,其中新属3个、新种8个,并简要讨论了华北板块北缘三叶虫群的生物古地理特征。

段吉业,刘鹏举,夏德馨[6](2002)在《浅析华北板块中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化》文中指出通过对区域地层层序特征、沉积 生物 构造古地理的综合分析 ,提出华北板块经历了中、新元古代边缘裂陷阶段和古生代全域性差异升降阶段两大构造演化阶段。其中 ,前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中元古代强裂陷亚阶段及新元古代弱裂陷亚阶段 ;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早古生代弱差异升降亚阶段和晚古生代强差异升降亚阶段。其间发生了 3次划时代的构造运动 ,即芹峪运动、蓟县运动和秦皇岛运动 ,这些运动均影响板块全域 ,成为划分板块构造演化阶段的标志。每次构造转换后均出现特征鲜明、近乎覆盖全域的同期、近同期的沉积标志层。分析表明 ,华北板块在中元古代至古生代长达 15 0 0Ma间 ,似乎从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运动 ,即没有与毗邻大板块有过大规模的碰撞与对接 ,而是长期独自发展 ,漂移、徘徊于赤道两侧低纬度区或在中低纬度区。

郭胜哲[7](1986)在《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时限的确定及其生物地层学依据》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我国地质学者在中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对中朝板块及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地槽褶皱带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以生物地层学的观点分析了两大板块对接带南北两侧的沉积及其生物群的异同。进而指出,从中、晚泥盆世开始,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拼合作用已经开始,拼合作用延续至中石炭世趋于尾声,在超碰撞作用形成的凹陷海盆中沉积了中、上石炭统的地层。早二叠世开始两大板块的拼合过程趋于结束,地壳相对稳定,海域广布于对接带南北两侧。早二叠世末期本区整体抬升成陆,残留海盆消失。板块演化过程基本结束。

亚洲地质图编图组[8](1978)在《亚洲地层与地质历史概述》文中研究说明 在编制亚洲地质图过程中,我们参阅了截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有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亚洲地质的总体特征获得了一些概念。本文主要从区域地层的角度出发,按阶段论述了亚洲地质发展的简要历史,以供读者参考。

二、吉林中部中—上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中部中—上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1)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三叠纪的构造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火成岩组合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1.2 吉林中—东部侵入岩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吉林中—东部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建造组合与分布
        2.2.1 泥盆系
        2.2.2 石炭系
        2.2.3 二叠系
第3章 吉林中部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时代与物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3.1 分析方法
        3.1.1 锆石LA-ICP-MS U-Pb测定
        3.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2 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及砂岩的岩石学特征
    3.3 定年结果
        3.3.1 泥盆纪王家街组和小绥河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3.3.2 石炭纪鹿圈屯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3.3.3 二叠纪寿山沟组、范家屯组和杨家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3.4 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
    3.5 地层沉积时限与物源
第4章 吉林中—东部晚古生代—三叠纪岩浆事件的年代学格架
    4.1 分析方法
    4.2 研究区晚古生代—三叠纪侵入体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4.2.1 花岗质岩体
        4.2.2 基性岩体
    4.3 定年结果
    4.4 吉林中—东部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
第5章 吉林中—东部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元素分析
        5.1.2 微量元素分析
        5.1.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2 中二叠世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5.2.1 主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3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5.3.1 主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5.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4 中三叠世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5.4.1 主量元素
        5.4.2 微量元素
        5.4.3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第6章 吉林中—东部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6.1 吉林中—东部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的岩石成因
        6.1.1 中二叠世花岗岩和辉长岩的岩石成因
        6.1.1.1 中二叠世花岗岩和辉长岩的成因关系
        6.1.1.2 中二叠世花岗岩的岩浆源区
        6.1.1.3 中二叠世辉长岩的岩浆源区
        6.1.2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成岩的岩石成因
        6.1.2.1 不同类型岩石之间的成因关系
        6.1.2.2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浆源区
        6.1.2.3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辉长质岩石的岩浆源区
        6.1.3 中三叠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
        6.1.3.1 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岩浆源区
        6.1.3.2 中三叠世含石榴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岩浆源区
    6.2 吉林中—东部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2.1 中二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6.2.2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6.2.3 中三叠世岩浆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
第7章 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7.1 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
        7.1.1 晚志留世—早泥盆世 — 弧—陆碰撞阶段
        7.1.2 中—晚泥盆世 — 造山后的伸展背景
        7.1.3 早—晚石炭世 — 造山后的进一步伸展
        7.1.4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 古亚洲洋板块的南向俯冲
        7.1.5 中二叠世 — 古亚洲洋再次闭合的开始
        7.1.6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 造山后的伸展背景
        7.1.7 中三叠世 — 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
    7.2 古亚洲洋东段的闭合时间与闭合方式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疆额敏东部志留纪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2新材料的发现及其时代
3讨论与意义
4结论

(3)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亚洲洋及周围板块格局
2 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贴
3 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过程
4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
5 问题讨论与展望

(4)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
2 中—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时空轮廓

(5)吉林中部中—上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属种描述
小耳虫属Otarion Zenker, 1833
裂肋虫属 Lichas Dalman, 1827

(6)浅析华北板块中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层层序发育特征的分析
    1.1 中、新元古代地层
    1.2 古生代地层
2 沉积-生物-构造古地理分析
    2.1 沉积-构造古地理
        2.1.1 中、新元古代
        2.1.2 古生代
    2.2 生物古地理与古纬度
3 板块构造演化的主旋律
    3.1 裂陷阶段 (中、新元古代)
        3.1.1 强裂陷阶段 (中元古代)
        3.1.2 弱裂陷阶段 (新元古代)
    3.2 差异性升降阶段 (古生代)
        3.2.1 弱差异升降阶段 (早古生代)
        3.2.2 强差异升降阶段 (晚古生代)
4 华北板块的原始规模

四、吉林中部中—上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 [1]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晚古生代—三叠纪的构造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火成岩组合证据[D]. 王子进. 吉林大学, 2016(08)
  • [2]新疆额敏东部志留纪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纵瑞文,龚一鸣,韩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3)
  • [3]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进展[J]. 韩作振,宋志刚,高丽华,郭志平,刘固耀,钟文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4]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J]. 葛肖虹,马文璞. 中国地质, 2007(02)
  • [5]吉林中部中—上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J]. 段吉业,安素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S1)
  • [6]浅析华北板块中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化[J]. 段吉业,刘鹏举,夏德馨. 现代地质, 2002(04)
  • [7]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时限的确定及其生物地层学依据[A]. 郭胜哲.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 1986
  • [8]亚洲地层与地质历史概述[J]. 亚洲地质图编图组. 地质学报, 1978(03)

标签:;  ;  ;  ;  

吉林中部志留统三叶虫动物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