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青春——铭记衡阳“11.3”救火英雄

燃烧的青春——铭记衡阳“11.3”救火英雄

一、燃烧的青春——记“11.3”灭火抢险的衡阳消防英雄(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宋凯,董大正[1](2018)在《消防人激情燃烧的岁月》文中认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却记录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其辉煌的历程。作为服务社会发展、保障公共消防安全的一项事业,中国消防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相伴相随,其成长变迁深深融入了改革开放大潮之中。

周晓瑾[2](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黄丹青[3](2016)在《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在我国,从社会治理角度探索公共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热度。本文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大政方针为理论基点,以公共消防安全治理实践为研究主题,在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从当前我国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要着力推动公共消防安全从传统“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大力推进依法治火社会进程,构建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着力夯实消防工作社会基础,有效提升部队灭火救援能力,切实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构建公共消防安全治理“法治化、社会化、制度化、实战化和大众化”的系统体系和创新模式,最终实现显着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持续优化全社会消防安全环境,逐步提升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全面提高部队灭火救援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的总目标。本文以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研究为主题,科学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综合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对公共消防安全治理作了较为全面的系统思考和有益探索,对改进消防治理工作、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也将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参考。

张露[4](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许安平,周华国[5](2013)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应坚持“四个一定”原则》文中指出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体制改革决定》),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做好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

陈怡冰[6](2013)在《“感动中国”政治叙事与变迁研究 ——基于十一年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2002-2012)》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常常辅以媒体对其意识形态的传播来与公众沟通对话,在早期这种方式被称作宣传(propaganda),而现在大多以一种更为隐蔽的传播策略来争取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认同,从而达到帮助统治阶级对其“领导权”不断地进行巩固与扩张的目的。世界上除了发达国家的BBC、CNN、RFI、RT等,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诸如墨西哥的Televisa、卡塔尔的Al Jezeera以及中国的CCTV等大型媒体集团。而这些后起之秀在对其“国家意志”的构建方面往往做出了更为突出的贡献,比如CCTV在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和对观众价值观养成方面就起了非常大的引导作用。学界一向对于CCTV节目的研究数量可观,但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仍然缺少更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历时性研究,所以笔者试图在众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继续展开追问进行相关探究。本研究选择以央视的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为文本,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法将其开播至今的11期节目进行一项共时与历时分析,探寻该节目的整体政治叙事变化和趋势,并试图描绘出我们到底是“如何被感动”的深层原因。正如“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的大学精神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①,本研究并不仅仅以总结和整合多数研究者的结论为主,而是通过新历史主义视角,运用意识形态理论、框架理论、符码理论等一些传播学理论对这一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辛文在对央视10年来的改革回顾中认为“新闻宣传的首要问题一是要把握好舆论导向,二是要敢于面对社会热点、勇于回答群众的问题②”。而这一总结也恰好对应了笔者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即该节目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即如何面对社会热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即所谓的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对媒介“景观”和“仪式”建构(即如何回答群众的问题,是观众的疑问塑就了节目,还是节目塑造了观众的疑问)等问题。第一章论述研究的现状和类似媒介事件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详细的研究综述基础之上,大胆猜测这类媒介事件类型的发展趋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找出一些学界研究的热点与不足。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文本的编码方式。第三章通过文本分析得出历年不同事迹类型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叙事的互动关系,寻找其新闻框架,即该节目在“看什么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获奖人物的分析探讨主流意识形态下如何进行矛盾收编,该节目如何评价这些获奖者,即“怎么看的问题”。第五章通过节目流程的分析指出“感动中国”如何进行媒介仪式与景观的构建以及重申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普遍性,该节目为什么会站在某种立场上,即“为什么这么看的问题”。第六章研究了“感动元素”,第七章做最后的总结和概括。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获奖事迹的统计分析发现,获奖事迹与官方历史大事件高度契合,但逐步凸显历史大事件下的小人物事迹;事迹发生地区开始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但对少数民族事件的选择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从未涉及。在对公众强化媒介议程设置时,通过巧妙的对获奖人物的设置将一些社会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有效规避,将国家的职责与义务甚至失误通过转换“视角”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公众失去了对本质的追问而沉浸在被媒介所构建的个人英雄(即符号)之上,这种转换“视角”方式的运用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看什么的问题”上说明这些获奖人必须与官方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满足主导意识话语中某种“英雄”的框架。第二,通过对获奖人物的统计分析发现,“感动中国”成为了中年男性社会精英的表演舞台,同时伴随这一群体的高死亡率,牺牲与英雄产生了某种对接关系,城市底层人、女性和获奖外国人成为“某种群体凝视”下的“他者”。从这一点来看,11年来未有大的变化。任何文化产品必然是从一定的角度来解读世界的,而该节目中出现的这一视角可以被理解为“崛起大国的汉族中年男性的精英英雄视角”,借此回答了“怎么看的问题”。第三,通过对节目流程的统计分析发现,流程体现出了特色鲜明的仪式性,11年来在某些“感动元素”的设计上越来越亲民,但制造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下的“认同的空间”的作用并没有减弱的趋势。媒介景观成为“一种持久的鸦片”回答着“我们为什么这么看”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人物事件中普遍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公众的长期规训。第四,由于意识形态作用于节目的每个环节,通过推荐词和颁奖词频频运用,巧妙地将个人与国家连成一体,通过修辞生产出“感动”,同时对人物出场顺序编排中所暗含的叙事结构,使我们变得不是更加“脆弱”而易于“感动”,反倒是更加“天真”而易于被“操控”。这种节目抑制了“反话语空间”生产的同时,也并不利于“公民社会”和“有机知识分子”的养成。

许安平,宋文花[7](2011)在《坚持文化体制改革 做好重大事件报道》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个《决定》为我国文化今后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为新闻宣传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政策保障。《决定》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强调

熊先志[8](2011)在《论独家新闻的采写》文中研究说明党报采写独家新闻可在独家采访中求"独",在新闻追踪中抓"独",在深入思考中挖"独",在广交朋友中寻"独",在信息整合中做"独",在认真策划中显"独"。

刘文韬[9](2009)在《难忘之旅——衡阳“11·3”灭火英雄群体采访回顾》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衡阳发生震惊全国的"11·3"火灾坍塌事故,20名消防官兵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壮烈牺牲。我第一时间从长沙赶到现场采访,连续奋战4天,不仅每天及时发回有关救援的动态新闻,还采写了长篇通讯《燃烧的青春——记衡阳市公安消防支

刘光辉,徐尚明,王小明[10](2007)在《浴火英雄撼南粤》文中研究表明在2006年"8·17"广州市钛白粉厂四氯化钛泄漏事故中,广州市消防支队特勤二中队中队长李盛元带队4次闯入毒气阵关闭总阀门,不幸从5米多高的二楼拆卸机器遗留下的孔洞处摔下,全身多处骨折,至今仍躺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然而,就是沿着他走出的这条"血路",广州消防官兵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关闭了阀门,附近近万名群众没有一人伤亡,同时也解除了有毒气体向广州市区扩散的严重危险。

二、燃烧的青春——记“11.3”灭火抢险的衡阳消防英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烧的青春——记“11.3”灭火抢险的衡阳消防英雄(论文提纲范文)

(1)消防人激情燃烧的岁月(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消防改革从未止步
消防事业发展前所未有
    消防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队伍和装备建设突飞猛进
    消防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
    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蓬勃发展
人民消防爱人民
    可爱的消防“哥”
    令人感动的“背桥”
    高黎贡山战雪魔
    红门“记者”的逐梦青春
有一种英雄叫消防英烈
    一门双烈
    遗体仍然抱着水枪战斗姿态
    他们保住了半个西安
    412名群众安全撤离, 他们再没回来
    牺牲最大的一场战斗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共消防安全治理概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相关概念
        一、治理的概念
        二、社会治理的概念和目的
        三、社会治理的特征
    第二节 公共消防安全治理概述
        一、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概念及范畴
        二、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属性
        三、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特征
        四、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基本方法
        五、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目标
第二章 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一节 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消防治理时期
        二、近代消防治理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后消防治理时期
    第二节 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发展现状
        一、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有效提升
        三、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持续优化
        四、消防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第三章 当前公共消防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公共消防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安全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二、社会火灾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三、消防工作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四、公共消防安全治理任务繁重
        五、社会公众自防自救能力不足
    第二节 公共消防安全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二、消防安全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
        三、消防工作基础建设投入不充分
        四、公共消防安全治理能力不适应
        五、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
第四章 完善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大力推进依法治火工作进程,推动实现消防工作法治化
        一、不断完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
        二、全面树立消防法治思维观念
        三、强化消防违法责任追究
    第二节 构建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推动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
        一、推动落实党政领导责任
        二、凝聚部门监督治理合力
        三、落实社会单位主体责任
        四、发挥消防中介协同责任
    第三节 着力夯实消防工作社会基础,推动实现消防工作制度化
        一、建立完善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增长机制
        二、建立健全消防经费保障机制
        三、构建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长效机制
    第四节 有效提升部队灭火救援能力,推动实现消防工作实战化
        一、推动落实实战练兵活动
        二、建立健全作战指挥体系
        三、优化完善战勤保障机制
    第五节 切实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推动实现消防工作大众化
        一、筑牢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根基
        二、培育公共消防安全文化理念
        三、创新公共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应坚持“四个一定”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突发事件和新闻媒体的任务
二、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三、突发事件报道正反两个典型案例
四、结语

(6)“感动中国”政治叙事与变迁研究 ——基于十一年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2002-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叙事研究的三个转向
        1.2.1 叙事学研究范围从诗学到政治学的转向
        1.2.2 叙事学研究对象从印刷媒介向电视媒介的转向
        1.2.3 典型人物报道叙事方式从宣传到劝服的转向
    1.3 关于“感动中国”的研究综述
        1.3.1 业界创作阐述研究
        1.3.2 颁奖词研究
        1.3.3 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1.3.4 栏目的运作研究
        1.3.5 意识形态研究
2 研究设计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思路
    2.2 样本选取
    2.3 数据采集
3 事件信息统计与分析
    3.1 历年事迹类型分布
        3.1.1 共时分析——与官方历史大事件高度契合
        3.1.2 历时分析——逐步凸显历史事件中的小人物事迹
        3.1.3 聚焦事件的变与不变
    3.2 历年事迹发生地域
        3.2.1 共时分析——以发达国家和中国全境为主
        3.2.2 历时分析——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中国贫困地区倾斜
        3.2.3 西部成为东部表演的舞台
    3.3 历年少数民族地区事件
        3.3.1 共时分析——每年都在场的少数民族
        3.3.2 历时分析——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失语
        3.3.3 国家权力对少数民族的隐性规训
4 人物信息统计与分析
    4.1 历年获奖人物职业分析
        4.1.1 共时分析——社会精英的集体表演
        4.1.2 历时分析——草根人物的逆袭
        4.1.3 社会精英凝视下的“他者”
    4.2 历年获奖人物死亡率分布
        4.2.1 共时分析——社会精英的高死亡率
        4.2.2 历时分析——社会精英的牺牲=英雄
        4.2.3 “军民共同体”的建构
    4.3 历年人物年龄和性别分布
        4.3.1 共时分析——中年男性的表演舞台
        4.3.2 历时分析——中年男性依然占据主体部分
        4.3.3 中年男性凝视下的“女性”
    4.4 历年外国籍人物选择——崛起中的大国凝视
    4.5 历年少数民族人物选择
        4.5.1 共时分析——新疆西藏的高出镜率
        4.5.2 历时分析——“少数民族”需要更多的帮助
        4.5.3 “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5 节目流程——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
    5.1 媒介仪式对意识形态的隐蔽呈现
        5.1.1 开场方式
        5.1.2 舞台设计
        5.1.3 主持人
        5.1.4 获奖者出场
        5.1.5 致辞
        5.1.6 颁奖环节
        5.1.7 结尾环节
    5.2 意识形态复杂性的具体呈现
6 感动元素——“无意识的爱国者”
    6.1 历年推荐词、颁奖词词频分析——制造爱国
    6.2 历年人物出场顺序编排对观众情绪的引导
        6.2.1 历年观众情绪走向分析——从崇敬到感动
        6.2.2 叙事结构的消费快感
    6.3 故事化 VCR 对观众意识的隐性收编
        6.3.1 宏大场景引入
        6.3.2 苦难问题引入
        6.3.3 剧情故事化引入
        6.3.4 事件人物、背景介绍引入
        6.3.5 人物采访引入
        6.3.6 图像政治
    6.4 现场采访对观众的隐性规训
        6.4.1 获奖人物牺牲
        6.4.2 获奖人物健在
        6.4.3 一场持久的鸦片战争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科研实践及奖励
致谢

(8)论独家新闻的采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独家采访中求“独”
二、在新闻追踪中抓“独”
三、在深入思考中挖“独”
四、在广交朋友中寻“独”
五、在信息整合中做“独”
六、在认真中策划中显“独”

四、燃烧的青春——记“11.3”灭火抢险的衡阳消防英雄(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防人激情燃烧的岁月[J]. 王英,宋凯,董大正. 中国消防, 2018(10)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3]公共消防安全治理研究[D]. 黄丹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6)
  • [4]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5]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应坚持“四个一定”原则[J]. 许安平,周华国. 采写编, 2013(06)
  • [6]“感动中国”政治叙事与变迁研究 ——基于十一年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2002-2012)[D]. 陈怡冰.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7]坚持文化体制改革 做好重大事件报道[J]. 许安平,宋文花. 中国地市报人, 2011(12)
  • [8]论独家新闻的采写[J]. 熊先志.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 [9]难忘之旅——衡阳“11·3”灭火英雄群体采访回顾[J]. 刘文韬. 新闻天地, 2009(09)
  • [10]浴火英雄撼南粤[J]. 刘光辉,徐尚明,王小明. 中国消防, 2007(08)

标签:;  ;  ;  ;  ;  

燃烧的青春——铭记衡阳“11.3”救火英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