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开发特色清酒(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1](2021)在《日本清酒包装中的字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羚菲[2](2021)在《《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第1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历史人物传记类文本《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イノベーションの歴史——日本の革新的企业家群像』)中第一部分的翻译实践所撰写的。该书主要记述了从江户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间对日本商业创新做出贡献的典型历史人物。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主要传达历史文化信息,文化负载词多,长句多,但逻辑较为简单。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获得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是信息型文本翻译极为重要的一点。因此笔者选用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笔者翻译章节的主要内容是江户时代的部分典型商业创新手段,因此涉及到了很多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笔者将文本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运用显化、类比、增补等翻译方法进行分类讨论。同时笔者通过翻译实践发现由于中日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的差异,隐性信息的传达问题在该文本翻译过程中也出现了多次。因此笔者将文本中的隐性信息主要分为隐性词义信息和隐性逻辑关系,主要采用显化、增补、词义引申等多种手段来化隐为显。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由五部分构成,包括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和理论选择、案例分析以及结语。其中第四部分案例分析是本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对文本翻译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和隐性信息的翻译两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在功能对等理论以及文本类型说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案例将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运用解释性翻译、隐性信息则以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显化翻译,实现了信息型文本准确传达信息的目的,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韩英豪[3](2021)在《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医膏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作用的中药制品,是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首次对孙思邈《千金方》中内服膏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整理,主要对其方药病症进行分析研究及规律总结,同时对膏方制剂和用药特色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医膏方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当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学法等多种方法,遵循孙思邈着述卷目分类分科方法,分类整理内服膏方的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其内服膏方的方药病证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1)建立《千金方》内服膏方方剂数据库和膏方药物数据库,整理出孙氏内服膏方69首,涉及药物147种,药物使用频次632味次。将孙氏内服膏方按照卷目分类,涉及妇人、胆腑、七窍、辟谷、养性等28卷次,治疗范围广泛。(2)研究发现内服膏方以虚实辨证为主,适应于虚证的膏方有47首,占68.12%,适应于实证的膏方有22首,占31.88%。(3)膏方配伍灵活多变,小方大复方并用。组方药味数的范围在1~46味,平均药味数为18味,膏方药味数在10以下的小方有49首,占71.01%;膏方药味数在10~20之间的大方有13首,占18.84%;药味数在20以上的特大膏方有7首,约占10%。(4)在膏方的组成上,中药饮片为主体占81.96%,精细料(人参、羚羊角)占1.9%,胶类药物占0.95%,糖类药物占6.17%,其他相关食物(清酒、苦酒、猪脂膏、牛髓、羊脂等)占16.14%。(5)膏方剂型大体分为固态(57.97%)和液态(42.03%)两种。根膏剂的稀稠状态,液态制剂有膏汁、膏饴、膏饧、膏糜;固态制剂有膏餔、膏丸。(6)膏方类型有清膏、素膏、荤膏三类,清膏有9首,占13.04%,素膏有22首,荤膏有38首,占55.07%。(7)内服膏方药类频次上,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类是:补虚药类,使用172次,占27.22%;食物类,使用89次,占14.08%;温里药类,使用79次,占12.5%。其中,补虚药以补气类为主,占59.88%,补阴药、补阳药、补阳药所占比例相近。(8)内服膏方常用药物以辛甘温热为主,主入脾、心、肺、肾经。(9)内服膏方主用“药食同源”类物质熬膏,约占50%;药食两用膏方共计25首,占所有内服膏方的36.23%。(10)孙氏内服膏方常用溶媒种类有10种,依次为:苦酒(醋)、水、酒、蜂蜜、地黄汁、生姜汁、胡麻油、猪脂、羊脂、牛乳。结论孙思邈内服膏方集开唐以前内服膏方数目之最,滋补之最,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之最,膏方的种类剂型亦是丰富多彩。孙思邈内服膏方注重脏腑虚实,专科专膏,辨证施治。孙氏膏方多为小方,用药轻灵而精炼,善用辛甘温补类药物及药食同源物质,奠定内服膏方滋补养生的基础,开创药食两用膏方的先河。
周旭珍[4](2020)在《甘薯清酒加工工艺与品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甘薯和大米为酿酒原料,以干燥米曲霉菌和黄酒活性干酵母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液态发酵工艺酿造甘薯清酒。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1.制曲工艺研究。以米曲霉菌制作米曲,根据糖化酶活力大小确定米曲制备的最佳条件。最后确定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72h,培养温度为32℃,大米浸泡用水的p H为4.5,此条件下糖化酶活力为430.8001U/g。2.甘薯清酒的发酵工艺研究。首先,对甘薯与大米进行成分检测,测定了甘薯和大米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分和淀粉含量,确定了甘薯与大米复配作为甘薯清酒酿造原料可行。其次,测定发酵过程中p H和糖度,确定前发酵时间为12d,测定发酵过程中总糖、总酸、酒精度和氨基酸态氮,确定总发酵时间为28d。再次,通过对成品甘薯清酒理化指标及感官评价分析,研究了料水比、料曲比、酵母添加量和甘薯添加量4种因素对甘薯清酒品质的影响;将感官评分作为正交试验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酿造甘薯清酒的最佳参数:料水比为1:2,甘薯添加量为40%,料曲比为2:1,酵母添加量为0.2‰,感官评价的影响因素大小为料水比>甘薯添加量>料曲比>酵母添加量。最后,用优化发酵条件后的参数进行甘薯清酒的验证试验,在此条件下甘薯清酒的总酸为0.5460g/100m L,总糖为5.3661g/100m L,酒精度为14.6%vol,氨基酸态氮为0.5254g/L;3.甘薯清酒品质特性、活性物质及DPPH的研究。首先采用SPME和GC-MS对甘薯清酒、大米清酒及日本清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甘薯清酒中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26种,其中醇类3种,酯类20种,醛类2种,酚类1种;大米清酒中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20种,其中醇类5种,酯类15种;日本清酒中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23种,其中醇类3种,酯类19种,醛类1种。其次,使用电子舌对甘薯清酒、大米清酒和日本清酒中的酸、甜、苦、涩、鲜、咸、后味A(涩的回味)、后味B(苦的回味)和丰度这9种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甘薯清酒与日本清酒相比,检测的9种味觉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甘薯清酒与大米清酒相比,后味B(苦的回味)和丰度不具有显着性(p>0.05),其余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再次,对比测定大米清酒和甘薯清酒的黄酮和多糖含量,其中甘薯清酒的黄酮含量为1.3437mg/m L,多糖含量为11.3154mg/m L;大米清酒的黄酮含量为0.8381mg/m L,多糖含量为8.5140mg/m L;采用HPLC测定甘薯清酒中DHEA含量,结果在甘薯清酒中未发现DHEA。最后,以1g/L Vc和BHT为阳性对照,测定大米清酒和甘薯清酒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样品用量为200μL时,甘薯清酒清除率为20.13%,大米清酒的清除率为14.88%。
邹凌波[5](2019)在《酶法酿造米酒新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酿造米酒(以下简称米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近年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发展较为迅速。传统酿造工艺生产米酒利用酒曲作为糖化发酵剂,酒曲质量不稳定、生产过程控制较为粗放等造成了米酒产品品质差异大、质量稳定性差,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本研究基于目前中国米酒的现状,探讨酶法酿造技术在中国传统米酒中的应用,利用酶制剂及纯种酵母完全代替酒曲酿造米酒。研究通过对传统典型酿造米酒的品质特征分析、米酒酵母的筛选以及多种酶制剂的应用,建立酶法纯种酿造米酒新技术,为摆脱米酒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结果也为我国酿造米酒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依据,为中国米酒行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传统典型酿造米酒的类别特征及酶法工艺米酒的目标类型。基于米酒还原糖结合酒精含量的聚类分析,10种不同的传统典型酿造米酒较明显地被分为高度低糖型和低度高糖型两类,这种划分基本反映了米酒的发酵程度,且在基本理化指标、口感特征及香气物质上都有较明显的区分度。其中高度低糖型米酒品质多样,存在着口感上异味明显,酯类香气物质较缺乏、高级醇含量较高等问题。该类型米酒工艺相对较复杂,酶法酿造工艺主要针对此类型米酒。(2)分离筛选得到了适用于酶法酿造的米酒纯种酵母。从传统酒曲、米酒醪中分离纯化得到多株米酒酵母,通过26S rDNA鉴定主要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通过筛选得到了一株发酵能力强、环境耐受性好,且有较好低温发酵性能的酿酒酵母YLJ5用于米酒酶法酿造工艺。(3)确定了使用粉碎大米(27目),料水比1:2,高温a-淀粉酶添加量10 U·g-1,在95℃下液化20 min,糖化酶添加量250 U·g-1,蛋白酶P1添加量1 U·g-1,接种106 cell·mL-1纯种酵母的无曲米酒酶法酿造参数。利用该酶法工艺酿造的米酒,酒精度可达18%vol,还原糖含量低于10 g·L-1,达到高度低糖型米酒的基本理化要求,与该类型传统酿造米酒相比,酶法工艺酿造的米酒口感上更为均衡,其挥发性风味成分中酯类物质含量达到传统的2倍左右,但高级醇含量仍然较高。酶法酿造中脂肪酶的添加可以缩短发酵周期,且对米酒的基本理化指标没有显着影响,但会导致米酒高级醇含量的增高。(4)针对酶法酿造高级醇含量较高的问题,研究了米酒的低温酶法酿造工艺。结果表明,一定温度范围内(20-30℃)降低酶法发酵温度,可以减少高级醇的生成,且对发酵速率和乙醇产量都没有明显影响。
刘长根[6](2019)在《我国传统发酵蔬菜微生物多样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酵蔬菜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口感美味,营养丰富,而深受我国百姓的喜爱。本文主要对我国南方泡菜、西北浆水、南丰腌菜(有盐腌菜和无盐腌菜)、北方酸菜、东北辣白菜、江南梅干菜和糟菜中的微生物菌系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对这些发酵蔬菜的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并对这些发酵蔬菜中微生物的功能进行预测等。这些研究能够为我国传统发酵蔬菜制品的标准化、品质改良和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挖掘和抢救我国各民族传统特色发酵蔬菜食品、弘扬中华民族食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有以下几方面:1、本研究共收集96份泡菜、25份浆水、10份南丰有盐腌菜、8份南丰无盐腌菜、60份北方酸菜、42份辣白菜、47份梅干菜和9份糟菜。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p H平均值分别为3.98、3.73、4.04、4.68、4.19、3.89、4.65、4.10;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酸度平均值分别为3.97 g/L、0.55 g/L、3.41 g/L、1.38 g/L、5.61 g/L、20.17 g/L、9.25 g/L、11.73 g/L;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盐度平均值分别为41.67‰、2.36‰、32.71‰、4.59‰、14.57‰、22.83‰、53.71‰、42.83‰;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亚硝酸盐平均值分别9.27 mg/kg、15.87 mg/kg、13.45 mg/kg、13.12mg/kg、8.63 mg/kg、5.42 mg/kg、8.50 mg/kg和13.31 mg/kg;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蔗糖平均值分别为9.37 g/L、0.16 g/L、0.04 g/L、0.13 g/L、0 g/L、0.01 g/L、13.20 g/kg和10.32 g/kg;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葡萄糖平均值分别为0.56g/L、0.14g/L、0.02g/L、0.08g/L、0.16g/L、0.66g/L、0.36 g/kg和0.26 g/kg;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果糖平均值分别为0.92 g/L、0.35 g/L、0.1 g/L、0.02 g/L、0.81 g/L、4.37 g/L、1.46 g/kg和0.48 g/kg;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草酸平均值分别为4.40 g/L、0.98 g/L、8.30 g/L、3.67 g/L、3.57 g/L、6.12 g/L、10.05 g/kg和7.11 g/kg;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乳酸平均值分别为8.12 g/L、2.55 g/L、9.43 g/L、3.26 g/L、7.54 g/L、22.19 g/L、1.70 g/kg和1.34 g/kg;泡菜、浆水、南丰有盐腌菜、南丰无盐腌菜、北方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的乙酸平均值分别为2.16 g/L、2.85 g/L、1.54 g/L、1.12 g/L、2.18 g/L、11.61 g/L、1.11 g/kg和0.20 g/kg。2、通过纯培养分离乳酸菌得出以下结论:泡菜中共计分离出33种267株乳酸菌,其中乳酸杆菌属、片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是主要菌属,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是主要菌种;西北浆水分离出18种138株乳酸菌,主要菌属为乳酸杆菌属,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乳酸杆菌亚种是主要菌种;南丰腌菜共分离出10种105株乳酸菌,其中南丰有盐腌菜55株,无盐腌菜50株,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是南丰有盐腌菜的主要菌种,发酵乳酸杆和乳酸杆菌亚种是南丰无盐腌菜的主要菌种;北方酸菜共分离出28种337株乳酸菌,其中乳酸杆菌属、片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是主要菌属,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棒状亚乳杆菌和小片球菌等是主要菌种;从辣白菜中分离出27种197株乳酸菌,其中乳酸菌属主要为乳酸菌杆菌属、片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主要乳酸菌种为植物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短乳杆菌、清酒乳杆菌、弯曲乳杆菌和乳酸杆菌亚种;梅干菜分离出14种110株乳酸菌,主要乳酸菌菌属为乳酸杆菌属和片球菌属,主要乳酸菌种为短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糟菜分离9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为主要乳酸杆菌。3、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蔬菜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随着地域和样品的变化而改变。测序深度指数表明测序数据是合理的。物种累积曲线表明发酵蔬菜测序样本量是充分的。泡菜中微生物的Alpla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如下:观测物种数为252.88,香农-威纳指数为3.28,辛普森指数为0.77,Chao1指数为328.44,ACE指数为339.35,测序深度指数0.998,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为51.26;浆水中微生物的Alpla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如下:观测物种数为433.05,香农-威纳指数为2.70,辛普森指数为0.69,Chao1指数为640.20,ACE指数为677.33,测序深度指数为0.9934,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为46.84;南丰腌菜中微生物的Alpla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如下:观测物种数为187.22,香农-威纳指数为2.34,辛普森指数为0.62,Chao1指数为206.54,ACE指数为209.51,测序深度指数为0.9993,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为19.78;酸菜中微生物的Alpla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如下:观测物种数为265.94,香农-威纳指数为4.22,辛普森指数0.88,Chao1指数为335.30,ACE指数为347.15,测序深度指数为0.9973,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47.71;辣白菜中微生物的Alpla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如下:观测物种数234.14,香农-威纳指数为3.77,辛普森指数0.85,Chao1指数为304.67,ACE指数为312.41,测序深度指数为0.9976,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为48.01;梅干菜中微生物的Alpla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如下:观测物种数为299.56,香农-威纳指数为3.24,辛普森指数为0.72,Chao1指数为399.37,ACE指数为425.51,测序深度指数为0.9974,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为28.12;糟菜中微生物的Alpla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如下:观测物种数为401.66,香农-威纳指数为3.77,辛普森指数为0.81,Chao1指数为560.41,ACE指数为571.65,测序深度指数为0.9962,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为33.99。4、高通量测序检测到泡菜中有28个门、47个纲、109个目、218个科、606个属、529个种和2367OTU;浆水中有31个门、79个纲、107个目、197个科、284个属、143个种和1328OTU;南丰腌菜中有19门、36个纲、75个目、139个科、339个属、204个种和713OTU;北方酸菜中有17个门、35个纲、77个目、145个科、408个属、283个种和1414OTU;辣白菜中有18个门、33个纲、75个目、143个科、362个属、248个种和1214OTU;梅干菜中有31个门、46个纲、112个目、225个科、556个属、422个种和2007OTU;糟菜中有23个门、39个纲、102个目、210个科、517个属、397个种和1711OTU。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厚壁菌和变形菌是泡菜、浆水、南丰腌菜、酸菜、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中最主要的优势菌(相对丰度之和分别大于95%、96%、97%、89%、97%、96%、92%);在科水平,乳酸菌杆科是这些发酵蔬菜中最主要的科,乳酸菌科在浆水、无盐腌菜和辣白菜中的相对含量比较高,而肠杆菌科在泡菜、有盐腌菜、梅干菜和糟菜中的相对含量比较高;在属水平,乳酸杆菌属是所有发酵蔬菜中含量最高的菌属,沙雷菌属在泡菜、梅干菜和糟菜中的相对含量比较高,寡养单胞菌属在泡菜和酸菜中的相对含量比较高,片球菌属在有盐腌菜、酸菜和辣白菜中的相对含量比较高。在种水平,不同发酵蔬菜中观测到的优势菌种不同,戊糖乳杆菌是大部分蔬菜中的优势菌,耐酸乳杆菌在泡菜中的相对含量最高,发酵乳杆菌在浆水和无盐腌菜中的含量比较高,类短乳杆菌和小片球菌在酸菜和辣白菜中含量较高,解淀粉乳杆菌在浆水中含量最高,德氏乳杆菌在无盐腌菜和浆水中含量比较高,戊糖片球菌在有盐腌菜的含量最高,棒状乳杆菌在北方酸菜中的含量最高。6、通过对发酵蔬菜的理化性质、微生物菌系结构比较和功能预测分析得知,不同发酵蔬菜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结果表明辣白菜中乳酸和乙酸含量最高;相对于其他六种发酵蔬菜来讲,梅干菜和糟菜的盐度、草酸、酸度及蔗糖含量较高;这些发酵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的平均水平都小于国家腌制食品标准(20mg/kg),且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都较低;辣白菜、梅干菜和糟菜中的草酸含量比其他几种发酵蔬菜高。此外,不同发酵蔬菜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主要乳酸菌不同。不同发酵蔬菜的Alpla多样性不同,样本测序数据合理,样本量充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发酵蔬菜的主要菌门,但其相对含量各不相同;乳酸杆菌科和肠杆菌科是发酵蔬菜的主要优势菌科;乳酸杆菌属是发酵蔬菜主要菌属;在种水平,不同发酵蔬菜中的优势乳酸菌种类不一且其相对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Lefse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发酵蔬菜的差异菌种不同。NMDS结果表明糟菜和梅干菜中的菌群结构比较相似,浆水和南丰无盐腌菜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比较相似,辣白菜和酸菜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比较相似。CCA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发酵蔬菜中微生物优势菌群的影响程度不一样。Spearman分析表明,不同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一样,有些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呈现正相关,而另外一些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呈现负相关。Picrust结果表明不同发酵蔬菜中微生物主要功能的相对丰度不一样。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是微生物的主要功能。二级预测功能表明膜运输、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微生物复制和修复功能发酵蔬菜微生中主要的功能。三级预测功能表明转运功能是发酵蔬菜微生物主要的功能。表型功能预测表明化能异养微生物和发酵微生物是发酵蔬菜中的主要微生物。
郭惠竹[7](2019)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普书籍作为各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传统媒介,在科学普及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末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以来,科普工作受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外优秀科普着作的翻译与引进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本报告基于日语科普着作《ビールの科学》的汉译实践,通过对科普文本及科普翻译的分析与研究,总结我国目前科普翻译现状,运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出以文本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功能加忠诚为翻译原则的翻译策略对科普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梁同正,许洋,Terry[8](2019)在《清酒,鲜美入魂》文中研究指明第一次接触清酒的读者可能都会被酒标上那些五花八门、既拗口而又显得有点"中二"的名字所吸引:像什么"天狗舞""一滴入魂""南部美人""龙吟",我想很多刚刚接触清酒的人首先被它吸引的原因,也在于此。新的一轮试饮会,我们决定先从清酒说起。
万芳[9](2017)在《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日本酒俗文化的影响》文中提出一、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若"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平时养生比治病重要,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为时已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应四时、天气变化而改变饮食、作息等习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防止疾
张昭君[10](2016)在《日本京都老字号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新与创造成为时代的关键词。贴着“传统”与“保守”标签的老字号企业在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来自现代企业的挑战和竞争。在激烈的社会变动中,这些“老字号企业”是如何应对挑战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关注的课题。但历来历史学的研究多关注影响老字号企业的传统因素的作用,如家训、家宪、血缘与继承等:而管理学的定量研究则更多关注经营方式、人才培养、营销策略、组织机构等影响老字号企业发展的现代管理因素。这些研究或侧重老字号企业传统的一面,或侧重老字号企业现代的一面,未能全面分析老字号企业能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原因。此外,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多关注成功的老字号企业,却忽视了大量老字号企业经营维艰,濒临绝境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论文将第一次运用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京都老字号企业的经营实态。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对老字号企业进行评价时的新的角度和标准。首先,本论文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全面考察京都老字号企业的历史特点与现状。根据老字号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方式,本文经过分析将京都老字号企业分为“传统型”、“革新型”、“现代经营型”三种类型。接着,笔者从三种类型中分别选择典型企业进行分析与考察,从“人财物产供销”六要素出发,分析每个企业是如何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本文选择的典型企业分别是日式点心生产企业满月、日式旅馆格家旅馆、熏香生产销售企业松荣堂。笔者通过数据分析,打破了过去研究中老字号企业“高大”与“成功”的形象,总结出京都老字号企业有以下特点:“小规模”(80%小规模企业)、“经营状况严峻”(70%企业营业额下降)、“财务保守”、“商业企业较多(60%以上企业)”、并且也打破了老字号企业“古老”的印象,如“现代股份制企业居多(71%)”、“半数以上现代产业企业”、“创业时间集中在明治后期”(日本社会近代化时期)等整体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本论文分析出了不同类型的老字号企业有完全不同的生存与发展道路——“传统型”企业不以扩大规模和利润增长为目标,在人才管理、财务管理和营销方式上坚守传统;“变革型”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不断创新,同时也表现出作为老字号企业的“财务保守”的特点;“现代经营型”虽经营传统产品,但在营销方式、人才管理等方面,完全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不断扩大规模。这体现出老字号企业生存与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对于经营艰难的老字号企业,本论文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选择了和纸扇生产企业大西京扇堂、和伞生产企业日吉屋、茶筒生产企业开化堂等企业作为案例,从“确立民族认同感”、“优化生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黏合剂’与‘稳定剂”以及“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京都老字号企业的文化价值,重新思考老字号企业的评价标准,提出对于失去市场强者地位的老字号企业,不能仅以经济价值衡量其存在价值,挖掘并肯定老字号企业身上的文化价值,具有重大意义。经过研究,本文证明:京都老字号企业运用各自的经营智慧,选择了多样的生存与发展道路,我们无法用一个共通的理由解释老字号企业如何能维持几百年的经营,因此,老字号企业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无疑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我们不能仅看到老字号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更要积极评价老字号企业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这对于老字号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日本开发特色清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开发特色清酒(论文提纲范文)
(2)《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第1部)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实践意义与价值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实践内容简介 |
2.2 翻译实践过程简介 |
第3章 文本分析和理论选择 |
3.1 文本分析 |
3.2 文本特点 |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 |
3.4 译前准备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4.1.1 解释性增补 |
4.1.2 解释性替代 |
4.2 隐性信息的翻译 |
4.2.1 隐性词义信息的翻译 |
4.2.2 隐性逻辑关系的翻译 |
第5章 结语 |
5.1 翻译实践总结 |
5.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
致谢 |
(3)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膏方源流概述 |
1 膏方的概念 |
1.1 膏的释义 |
1.2 膏方的种类 |
1.3 膏剂与丸剂的区别 |
2 膏方的历史源流 |
2.1 先秦至秦汉时期 |
2.2 魏晋隋唐时期 |
2.3 宋金元时期 |
2.4 明清时期 |
2.5 近现代时期 |
第二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文献版本依据 |
2.2 膏方纳入标准 |
2.3 膏方排除标准 |
2.4 孙思邈膏方概况 |
3 研究主要方法 |
3.1 文献法 |
3.2 比较法 |
3.3 统计学法 |
4 膏方资料处理 |
4.1 膏方名称录入 |
4.2 膏方病证分类录入 |
4.3 内服膏方药物录入 |
第三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 |
1 孙氏妇人内服膏方整理 |
1.1 膏方评析 |
1.2 妇人膏方总结 |
2 孙氏胆腑内服膏方 |
2.1 膏方评析 |
2.2 胆腑膏方总结 |
3 孙氏养生辟谷膏方介绍 |
3.1 膏方评析 |
3.2 养性辟谷膏方总结 |
4 孙氏七窍内服膏方整理 |
4.1 膏方评析 |
4.2 七窍内服膏方总结 |
5 孙氏大肠内服膏方整理 |
5.1 膏方评析 |
5.2 大肠膏方总结 |
6 孙氏杂病内服膏方整理 |
6.1 膏方评析 |
6.2 杂病膏方总结 |
7 孙氏伤寒内服膏方整理 |
7.1 膏方评析 |
7.2 伤寒膏方总结 |
8 孙氏痈肿毒内服膏方整理 |
8.1 膏方评析 |
8.2 痈肿膏方总结 |
9 孙氏风毒脚气膏方整理 |
9.1 膏方评析 |
9.2 脚气膏方总结 |
10 孙氏儿科内服膏方整理 |
10.1 膏方评析 |
10.2 小儿膏方总结 |
11 孙氏中风内服膏方整理 |
11.1 膏方评析 |
11.2 中风膏方总结 |
12 孙氏“单首”膏方整理 |
12.1 膏方评析 |
12.2 “单首”膏方总结 |
第四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组方规律统计分析 |
1 内服膏方用药统计及分析 |
1.1 药类频次统计及分析 |
1.2 高频类药物统计及分析 |
2 内服膏方组方统计及分析 |
2.1 药食两用膏方统计及分析 |
2.2 内服膏方虚实证统计及分析 |
2.3 内服膏方大小方统计及分析 |
2.4 内服膏方剂型统计及分析 |
2.5 内服膏方类型统计及分析 |
2.6 收膏“湿性物质”统计及分析 |
第五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特色总结及历史地位 |
1 膏方辨证特色 |
1.1 专科专膏,以症施治 |
1.2 脏腑虚实,辨证论治 |
2 膏方用药特色 |
2.1 补虚为主,善用温药 |
2.2 寒温适中,动静结合 |
2.3 药食同源,注重食疗 |
3 膏方组方特色 |
3.1 用药简炼,小方为主 |
3.2 剂型丰富,类型多样 |
结语 |
附录 《千金方》常用药物剂量核算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甘薯清酒加工工艺与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甘薯简介 |
1.1.1 甘薯来源 |
1.1.2 甘薯营养价值 |
1.1.3 甘薯产业加工现状 |
1.2 清酒简介 |
1.2.1 日本清酒的起源 |
1.2.2 日本清酒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
1.2.3 日本清酒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4 日本清酒的展望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菌种的分离筛选及制曲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麦芽汁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
2.3.2 米曲霉菌株的分离、活化与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
2.3.3 米曲制备工艺流程 |
2.3.4 米曲糖化能力的测定 |
2.3.5 米曲霉添加量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3.6 不同培养温度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3.7 不同培养时间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3.8 不同浸米用水pH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3.9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米曲霉接种量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4.2 培养时间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4.3 培养温度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4.4 浸米用水pH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薯清酒的发酵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甘薯清酒酿造工艺流程 |
3.3.2 甘薯和大米的基本成分检测 |
3.3.3 基本理化指标检测 |
3.3.4 确定发酵时间试验 |
3.3.5 单因素试验 |
3.3.6 正交试验优化甘薯清酒酿造工艺 |
3.3.7 感官品鉴标准 |
3.3.8 验证实验条件 |
3.3.9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甘薯和大米基本成分测定结果 |
3.4.2 确定发酵时间试验结果 |
3.4.2.1 发酵过程中糖度变化 |
3.4.2.2 发酵过程中pH变化 |
3.4.2.3 发酵过程中酒精度变化 |
3.4.2.4 发酵过程中总糖变化 |
3.4.2.5 发酵过程中总酸变化 |
3.4.2.6 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变化 |
3.4.3 甘薯清酒酿造工艺的影响因素 |
3.4.3.1 料水比 |
3.4.3.2 料曲比 |
3.4.3.3 酵母添加量 |
3.4.3.4 甘薯添加量 |
3.4.4 正交试验结果 |
3.4.5 验证试验理化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薯清酒品质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验试剂 |
4.3 试验方法 |
4.3.1 香气成分检测 |
4.3.2 电子舌感官测定 |
4.3.3 总黄酮含量测定 |
4.3.4 多糖含量测定 |
4.3.5 DHEA测定 |
4.3.6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分析 |
4.4.2 电子舌感官测定结果 |
4.4.3 总黄酮和多糖含量 |
4.4.4 DHEA含量 |
4.4.5 DPPH自由基清除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酶法酿造米酒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大米酿造酒的品质特征 |
1.2.2 大米酿造酒的酒曲相关特性研究进展 |
1.2.3 大米酿造酒的酵母相关特性研究进展 |
1.2.4 酶制剂在大米酿造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米酒样品 |
2.1.2 大米 |
2.1.3 酶制剂 |
2.1.4 培养基 |
2.1.5 主要试剂 |
2.1.6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米酒基本理化指标的检测分析 |
2.2.2 米酒游离氨基酸的检测分析 |
2.2.3 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
2.2.4 米酒尿素的检测分析 |
2.2.5 米酒感官评定 |
2.2.6 酶活测定 |
2.2.7 米酒酵母的分离筛选 |
2.2.8 传统发酵过程分析 |
2.2.9 液化程度的控制 |
2.2.10 糖化与发酵 |
2.2.11 实验室酿造米酒工艺条件 |
2.2.12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传统米酒的品质特征分析 |
3.1.1 米酒理化指标和口感特征分析 |
3.1.2 米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
3.2 米酒酵母的分离筛选 |
3.2.1 分离纯化及分子鉴定 |
3.2.2 初筛 |
3.2.3 复筛 |
3.2.4 酵母耐受性测试 |
3.3 米酒酶法酿造工艺的建立 |
3.3.1 液化程度的控制 |
3.3.2 糖化酶用量的确定 |
3.3.3 应用蛋白酶改善发酵 |
3.3.4 脂肪酶在米酒酶法酿造中的应用 |
3.3.5 酶法工艺米酒与传统米酒的比较 |
3.3.6 米酒低温酶法酿造的初步探究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我国传统发酵蔬菜微生物多样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传统发酵蔬菜简介 |
1.1.1 发酵蔬菜种类及特点 |
1.1.2 发酵蔬菜的制备方法 |
1.2 发酵蔬菜理化性质及风味物质研究 |
1.3 发酵食品乳酸菌研究进展 |
1.4 发酵蔬菜微生物研究 |
1.5 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1.6 高通量分析方法 |
1.6.1 高通量数据分析 |
1.6.2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
1.6.3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
1.6.4 Network分析及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
1.6.5 高通量方法描述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泡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2.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2.1.4 有机酸的测定 |
2.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2.1.6 高通量分析泡菜微生物多样性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泡菜样品信息 |
2.2.2 泡菜理化性质 |
2.2.3 泡菜乳酸菌分离情况 |
2.2.4 泡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浆水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3.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3.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3.1.4 有机酸的测定 |
3.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3.1.6 高通量分析浆水微生物多样性 |
3.1.7 主要分析软件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样品采集信息 |
3.2.2 浆水理化性质 |
3.2.3 浆水乳酸菌分离情况 |
3.2.4 浆水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2.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南丰腌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4.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4.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4.1.4 有机酸的测定 |
4.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4.1.6 高通量分析南丰腌菜微生物多样性 |
4.1.7 主要分析软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腌菜采样信息 |
4.2.2 南丰腌菜理化性质 |
4.2.3 南丰腌菜乳酸菌分离情况 |
4.2.4 南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4.2.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方酸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5.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5.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5.1.4 有机酸的测定 |
5.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5.1.6 高通量分析北方酸菜微生物多样性 |
5.1.7 主要分析软件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酸菜采样信息 |
5.2.2 酸菜理化性质 |
5.2.3 酸菜乳酸菌分离情况 |
5.2.4 酸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5.2.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辣白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6.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6.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6.1.4 有机酸的测定 |
6.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6.1.6 高通量分析辣白菜微生物多样性 |
6.1.7 主要分析软件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辣白菜采样信息 |
6.2.2 辣白菜理化性质 |
6.2.3 辣白菜乳酸菌分离情况 |
6.2.4 辣白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6.2.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梅干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7.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7.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7.1.4 有机酸的测定 |
7.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7.1.6 高通量分析梅干菜微生物多样性 |
7.1.7 主要分析软件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梅干菜采样信息 |
7.2.2 梅干菜理化性质 |
7.2.3 梅干菜乳酸菌分离情况 |
7.2.4 梅干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7.2.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糟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8.1 实验材料 |
8.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8.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8.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8.1.4 有机酸的测定 |
8.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8.1.6 高通量分析糟菜微生物多样性 |
8.1.7 主要分析软件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糟菜采样信息 |
8.2.2 糟菜理化性质 |
8.2.3 糟菜乳酸菌分离情况 |
8.2.4 糟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8.2.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微生物多样性比较 |
9.1 实验材料 |
9.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9.1.2 样品pH值及酸度的测定 |
9.1.3 亚硝酸盐的测定 |
9.1.4 有机酸的测定 |
9.1.5 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
9.1.6 高通量分析发酵蔬菜微生物多样性 |
9.1.7 主要分析软件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理化性质比较分析 |
9.2.2 乳酸菌分离情况比较 |
9.2.3 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
9.2.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
10.1 实验材料 |
10.1.1 数据来源 |
10.1.2 分析方法 |
10.1.3 主要分析软件 |
10.2 结果与讨论 |
10.2.1 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比较 |
10.2.2 FAPROTAX表型预测分析 |
10.2.3 PICRUSt功能预测热图分析比较 |
10.2.4 FAPROTAX表型预测热图分析 |
10.2.5 本章小结 |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
11.1 结论 |
11.2 展望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乳酸菌分离信息及部分乳酸菌显微镜图片 |
附录1 :泡菜乳酸菌具体分离信息 |
附录2 :浆水乳酸菌分离具体信息 |
附录3 :南丰腌菜乳酸菌具体分离信息 |
附录4 :北方酸菜乳酸菌分离具体信息 |
附录5 :辣白菜乳酸菌具体分离信息 |
附录6 :梅干菜乳酸菌具体分离信息 |
附录7 :糟菜乳酸菌具体分离信息 |
附录8 :部分乳酸菌显微图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绪论 |
1.2 翻译背景介绍 |
1.2.1 科普文章定义 |
1.2.2 科普翻译及相关研究 |
第二章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原文文本分析方法实例研究 |
3.1 预期功能分析 |
3.2 翻译委托书分析 |
3.3 原文文本分析 |
第四章 功能加忠诚原则下的实例分析 |
4.1 词汇短语翻译 |
4.1.1 专业术语 |
4.1.2 感官词汇 |
4.1.3 文化背景词汇 |
4.2 句子翻译分析 |
4.2.1 标题翻译 |
4.2.2 短句翻译 |
4.2.3 长句翻译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日本酒俗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治未病”思想对传统日本酒的酒俗文化的影响 |
(二) “治未病”思想对现代日本健康饮酒习惯的影响 |
(10)日本京都老字号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要旨 |
序言 |
第一章 先行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老字号企业历史学研究综述 |
1.1 日本学者的研究 |
1.2 中国学者的研究 |
1.3 欧美学者的研究 |
第二节 老字号企业管理学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先行研究的局限 |
第二章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论文的构成 |
第三章 日本老字号企业历史与现状概论—兼析京都老字号企业发展背景 |
第一节 日本老字号企业的概况与历史特点 |
1.1 世界各国的老字号企业与日本老字号企业概况 |
1.2 老字号企业创业时间的特点分析 |
1.3 老字号企业地区分布与出现率 |
1.4 老字号企业的地区特色 |
1.5 经营优劣势与危机 |
1.6 企业气质与信用度 |
第二节 日本老字号企业现状 |
2.1 员工规模与继承方式分析 |
2.2 财务与财务管理分析 |
2.3 行业分布与革新 |
2.4 小结 |
第三节 京都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背景与历史特点 |
3.1 京都老字号企业发展背景与概况 |
3.2 京都老字号企业概况 |
3.3 京都老字号企业的历史特点 |
第四章 京都老字号企业经营状况的数据分析 |
第一节 京都老字号企业的现状 |
1.1 京都老字号企业的员工规模与组织形式 |
1.2 京都老字号企业的财务情况 |
1.3 京都老字号企业的行业分布与特点 |
第二节 老字号企业分类 |
第五章 京都老字号企业经营类型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传统型企业—京果子满月案例分析 |
1.1 日式点心业的历史与发展背景 |
1.2 日式点心业的现状 |
1.3 满月企业经营管理要素分析 |
1.4 小结 |
第二节 变革型企业—旅馆业格家案例分析 |
2.1 旅馆业的历史与发展背景 |
2.2 柊格家的历史与发展 |
2.3 柊家旅馆的经营管理要素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节 现代经营型企业—熏香制造销售松荣堂案例分析 |
3.1 香的历史 |
3.2 熏香业的现状 |
3.3 松荣堂的发展历史与概况 |
3.4 松荣堂的企业经营要素分析 |
3.5 小结 |
第六章 京都老字号企业经营的评价标准反思 |
第一节 京都老字号企业评价标准再思考 |
第二节 京都老字号企业文化价值的案例分析 |
2.1 大西京扇堂的案例分析 |
2.2 和伞日吉屋的案例分析 |
2.3 茶筒制作商开化堂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京都老字号企业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
终章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与今后的课题 |
附表 京都老字号企业各行业统计 |
参考文献 |
四、日本开发特色清酒(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清酒包装中的字体设计研究[D]. 王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第1部)翻译实践报告[D]. 李羚菲.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D]. 韩英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甘薯清酒加工工艺与品质特性研究[D]. 周旭珍.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酶法酿造米酒新技术的研究[D]. 邹凌波. 江南大学, 2019(04)
- [6]我国传统发酵蔬菜微生物多样性比较[D]. 刘长根. 南昌大学, 2019(01)
- [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D]. 郭惠竹. 东华大学, 2019(03)
- [8]清酒,鲜美入魂[J]. 梁同正,许洋,Terry. 葡萄酒, 2019(04)
- [9]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日本酒俗文化的影响[J]. 万芳. 知识文库, 2017(24)
- [10]日本京都老字号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D]. 张昭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