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欧海盗与中世纪西欧商业复兴(论文文献综述)
韩聪[1](2021)在《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 ——《服装与时尚史:中世纪》(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发展,机器翻译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翻译可以提高翻译效率,降低翻译成本,但机器翻译译文质量仍与人工翻译相差甚远,不足以达到客户要求。而近年来兴起的译后编辑能有效弥补机器翻译的不足,因此许多语言服务商已大规模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模式(MTPE)。本文是一篇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来源于《服装与时尚史:中世纪》一书。由于所选文本为信息型文本,用词严谨,逻辑清晰,术语较多且重复率较高,适合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方法进行翻译。笔者比对了多个机器翻译引擎的翻译结果,选择了小牛翻译对所选文本进行预翻译,然后将其导入YiCAT在线辅助翻译平台,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在参考李梅、朱锡明(2013)和崔启亮、李闻(2015)对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的基础上,将本次实践材料机器翻译错误分为三大类:词汇、句法和篇章,并以模因论为指导,结合此次翻译实践的错误类型实例,从上述三方面给出了译后编辑的方法,以期为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王晶[2](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刘小康[3](2020)在《维京时代北欧宗教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外冲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政治学者常重视研究地缘战略棋手、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或者重点关注世界政治中的“心脏地区”,常忽略世界政治中的“边缘地带”,然而一些小国或“边缘地带”在某一时期常扮演重要的“搅局者”角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这一世界政治地理中的“边缘地带”在中世纪,尤其是在维京时代,维京人通过烧杀抢掠向欧洲的“心脏地区”展现了令人可怖的影响力,成为影响欧洲地区秩序的重要因素。学界对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主要集中在斯堪的纳维亚人对财富的渴望、人口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航海技术提高了冲突能力、欧洲政治局势混乱等方面,但很少有从宗教视角对斯堪的纳维亚对外冲突的分析。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常忽视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但很显然宗教对国际政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即是例证。同样,在维京时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当地的原始宗教无论从教义还是仪式上都有极强的侵略性,还通过塑造维京人的世界观、提供身份认同、赋予冲突合法性等方式影响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这一“边缘地带”对欧洲大陆这一“心脏地区”的冲突。这一时期的对外冲突不但导致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宗教的逐渐消亡,使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融入当时的基督教国际秩序,还为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高碧玉[4](2020)在《中世纪西欧修女院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修女院是西方修道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承”、“精神支撑”上同修道院具有相同的地位。在女性处于边缘化的时代中,修女院超越两性的不平等,填补了中世纪女性教育的空缺,在西方文化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法来探究中世纪修女院教育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深入剖析当时修女院教育的状况,归纳修女院教育所具备的特点,最后分析修女院教育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其做出合理的评价。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论文的选题缘由入手,揭示其研究的意义,并对修女院的相关研究做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相关概念。对于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也做了相关的阐述。第二部分是介绍西欧修女院教育发展概况。追溯中世纪西欧修女院的起源,并分析了修女院在发展过程中功能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教功能发展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传递功能以及教育功能。对修女院教育发展的概况展开了详细的介绍,根据修女院在中世纪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修女院教育发展初期、黄金时期以及衰落时期。第三部分介绍了中世纪西欧修女院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育目的部分着重介绍了修女院的培养目标以及作为一名合格的修女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修女院教育的内容。第四部分是对修女院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概括,紧接着是修女院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在本节用个案的手法对中世纪两位修女进行分析,即:才华横溢的爱洛依斯和博学多才的圣希尔德加德。第五部分是对修女院教育所产生历史影响的分析以及对修女院教育的评价,探究修女院教育的作用与贡献,理性、辩证地看待修女院这一宗教机构。
齐志强[5](2020)在《修道院与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研究》文中提出修道院是中世纪英格兰重要的宗教组织、经济实体和教育中心,国内外学者对其宗教、经济以及教育功能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修道院与英格兰社会变迁联系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修道院在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中的作用进行探究。12世纪文艺复兴是英格兰在文化领域的一场变革,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修道院的作用虽被提及,但少有深入探究其中关系。实际上,修道院因其在英格兰特殊的地位,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经济而言,修道院在拓荒运动中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为复兴打下物质基础;在文化方面,其图书馆保留了众多古典书籍并积极参与翻译运动,为此次变革提供文化给养。在该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修士又积极参与其中,在经院哲学、大学建立和史学编纂等方面做出贡献,推动此次复兴达到顶峰。故其产生和发展都与修道院有着密切联系。本论文立足于英格兰的修道院,以其对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的作用为研究中心,意在探明二者的联系。全文共分五部分。在绪论中,笔者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国外对修道院的研究已经着作等身,从多角度对修道院的发展及作用进行论述,呈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国内学者多从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考察。在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在对其定义、地理范畴以及成就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研究成果丰硕。而国内学者从其产生缘由、文化影响和政治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对英格兰修道院自10世纪后期到13世纪的变革进行了梳理,具体表述了10世纪邓斯坦的复兴、11世纪兰弗朗克的改革、12世纪西多会的传入以及13世纪托钵僧的兴起这四次变革的过程和影响,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第二章重点论述了修道院与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诞生的关系。笔者主要从修道院在拓荒运动中的表现、修道院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以及翻译运动和古典文化的复兴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试图论证修道院对12世纪英格兰文艺复兴诞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三章对修道院在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从历史编纂、哥特式教堂的传播、经院哲学的繁荣和大学的兴起四个方面中修士的活动进行论述,最终得出修道院在英格兰此次文艺复兴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在结语中,笔者着重对修道院在12世纪文艺复兴中的历史地位进行评述,通过对修道院与其他阶层的横向对比,笔者提出,修道院是本次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稂建中[6](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徐浩[7](2018)在《中世纪西欧商人法及商事法庭新探》文中提出中世纪西欧的外国商人和外地商人都是行商。他们不仅在中世纪欧洲始终存在,而且还催生了商人法和商事法庭。商人法和商事法庭是为了行商的利益产生的,既克服了中世纪各种属地法的司法管辖权的局限性,也消除了各种普通法庭司法程序拖沓和缺乏行商参与等弊端,因此成为行商四处经商以及在发生纠纷时得到快速、公正判决的法律保障。
尤涛[8](2017)在《12世纪文艺复兴与罗马天主教会之嬗变》文中认为有一段历史尚未在学界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12至13世纪西欧的文化发展史。由于受到启蒙思想家言论的影响,传统的“黑暗中世纪”和“反动教会”的观点曾泛滥于史学界,但实则未然。大量的西文史料表明,11世纪前后的西欧社会经济发达,充满朝气,这无疑为文化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本文所要探讨的12世纪文艺复兴,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其意义颠覆了我们对中世纪的旧有观念,它在欧洲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就社会总体发展状况而言,12世纪前后比以往进步甚多。人口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促使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十字军东征则加速了西欧和东欧的交流,让前者大开眼界。加之阿拉伯文明的影响等,它们共同构成了12世纪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因素。这场文化运动的成果颇丰,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亦包括罗马天主教会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丕平献土”开启了教皇国的滥觞。教会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早已不再仅发挥其精神效用;反之,它不断地进行扩张,其社会影响力早已触至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在研究12世纪文艺复兴之时,我们绝不应忽视罗马天主教会。教会在这场文化运动中,它从多个领域做出了相应地改变,进而保存实力,其意义绝不可低估。本论文立足于12世纪文艺复兴,以其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效力作为研究中心,意在探明12世纪文艺复兴对教会的双重意义。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概要论述。笔者将对12世纪文艺复兴做宏观性的的梳理,具体分为概念与时间的界定、起因分析和文化表现三大方面。本章力图从多个方面进行表述,从而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笔者重点论证了12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与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的关联。这场文化运动对教会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比如教会的思想文化与经济伦理也相继发生了厘革。本章在主要分析教会于12世纪文艺复兴中蜕变的同时,也为而后的总结与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第三章是全文的终章,也是结论所在,与前两章的逻辑思维是顺承的。基于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个历史前提,来探究13世纪后期罗马天主教会的变化。12世纪文艺复兴对西欧社会产生了何种作用?它又是如何重塑罗马天主教会的?具体内容将以此为展开。
尤涛[9](2017)在《“12世纪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原因》文中指出在中古中期时,西欧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复兴运动,史学界称之为"12世纪文艺复兴"。这场文化复兴运动催生了诸多文化成果,有力的打击了"中世纪黑暗"论,结合12世纪前的西欧社会环境,来探究12世纪文艺复兴出现的种种因素。
毕营[10](2015)在《论维京人的商业活动及其历史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维京人的商业活动及其历史影响为研究对象。从公元8世纪末起进入欧洲人视野的维京人肆虐世界300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从事广泛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由于维京人所生活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自然环境较恶劣,对生产和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制约影响,所以迫使维京人走出自己的家园,去海外寻找更适宜生存的土地,一些人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的行家里手。社会自然环境,经济利益和勇武冒险的精神这些构成了维京人海外商业扩张的根源和动力。维京商人远洋活动初期,商业贸易与殖民掠夺并存,每到一地会对当地的文明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常常被描绘成残暴的掠夺者。维京人的商业活动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产物,包含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随着维京人商业贸易的日趋成熟,他们的商贸活动在维京人的活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相对于史学研究中的其他领域,对维京人商业活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对维京人商业活动及其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维京人商业文化传统、维京人在8-11世纪的商业活动及其商业活动的历史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对维京人进行探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本论文的写作意义;其次,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维京人商业文化传统。对何谓“斯堪的纳维亚”及“维京人”作了分析、界定,以及对斯堪的纳维亚地理位置进行介绍,为后文的论述奠定最基本的概念支撑;对维京时期以前的土地与人口,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看出,维京社会还称得上是个有秩序的社会,并且商业贸易活动历史传统悠久,客观上为后来维京人的对外侵袭做了前期准备,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维京人的海上商业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二章为8—11世纪维京人的商业活动。主要分析了维京商人的海外商贸过程:维京人既充当海盗,又是商人,通过贸易和战争两种手段聚敛财富,维京人的触角北达波罗的海沿岸;西到西欧,大不列颠岛;南抵大西洋;东到拜占庭,阿拉伯等地。第三章是维京商人商业活动的历史影响。海盗活动破坏了被侵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并奴役压迫殖民地区;但维京人的扩张活动对西欧商业复兴以及世界经济的繁荣具有客观上的推动作用。海盗征掠有利于商业资本积累;商业性探险殖民拓展了西欧商品市场;控制、经营海运对西欧商业复兴也具有基础性建设作用;商业为本的社会价值观成为共识;经营商贸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刺激了欧洲商业复苏;奠定了欧洲经济殖民主义的传统。第三部分为结束语:该部分对全文进行提炼与升华,对维京人商业历史内涵进行深度剖析。
二、北欧海盗与中世纪西欧商业复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欧海盗与中世纪西欧商业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 ——《服装与时尚史:中世纪》(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Project Objectives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Work |
2.1.1 File Processing |
2.1.2 Establishment of Term Base |
2.2 In-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Selection of MT Engine and CAT Tool |
2.2.2 Post-editing Process |
2.3 Post-processingafter PE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of MT Errors |
3.1 Error Models Used in This Project |
3.2 Lexical Errors |
3.2.1 Under-translation |
3.2.2 Mis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3.2.3 Mischoice of Word Meaning |
3.3 Syntactic Errors |
3.3.1 Mis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3.3.2 Mistranslation of Collocations |
3.3.3 Improper Word Order |
3.4 Textual Errors |
3.4.1 Redundancy |
3.4.2 Ambiguous Reference |
3.4.3 Confused Logic |
Chapter Four PE Metho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emetics |
4.1 PE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4.2 Memetics: Four-stage Process of "Meme Duplication" |
4.2.1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for Maximum |
4.2.2 Choosing the Right Terminology |
4.2.3 Back-translation of Word Meaning |
4.3 PE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
4.3.1 Changing from Passive to Active Voice |
4.3.2 Translation in Context |
4.3.3 Adjusting the Word Order |
4.4 PE Methods at Textual Level |
4.4.1 Omission of Redundancy |
4.4.2 Highlight of Subject |
4.4.3 Manifestation of Logic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ces |
Appendix Ⅰ:Source Text,MT Output and PE Translation |
Appendix Ⅱ:Glossaries |
Acknowledgements |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
一、海洋概念 |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维京时代北欧宗教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外冲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创新之处 |
(五)主要内容 |
一、概念界定 |
(一)维京时代 |
(二)北欧宗教 |
(三)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
(四)对外冲突 |
二、维京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对外冲突 |
(一)维京入侵 |
(二)维京对欧洲大陆的殖民 |
三、维京时代北欧宗教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外冲突的路径 |
(一)宗教影响对外冲突的路径 |
(二)北欧宗教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外冲突的路径分析 |
四、维京时代北欧宗教影响下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外冲突的后果 |
(一)北欧宗教的逐渐覆灭 |
(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融入基督教国际秩序 |
(三)前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辞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世纪西欧修女院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文献的总结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世纪 |
(二)修女院 |
(三)修女 |
四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西欧修女院的起源、功能及教育发展概况 |
一 西欧修女院的起源 |
(一)修道生活的兴起 |
(二)修女院的产生 |
(三)妇女的修道动机 |
二 中世纪西欧修女院功能 |
(一)宗教功能 |
(二)经济功能 |
(三)社会功能 |
(四)文化传递功能 |
(五)教育功能 |
三 修女院教育的发展过程 |
(一)西欧修女院教育发展初期(4世纪——11世纪末期) |
(二)西欧修女院教育的黄金时期(12 世纪——13 世纪末期) |
(三)西欧修女院教育的衰落时期(14世纪之后) |
第二章 信仰至上——中世纪西欧修女院中的教育 |
一 修女院的教育目的 |
(一)虔诚的信仰 |
(二)美好的品德 |
(三)基本的读写能力 |
二 信仰至上的宗教教育 |
(一)神学为主要学习内容 |
(二)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
(三)修女院中的古典文化 |
第三章 中世纪修女院的教育特点及人才培养 |
一 中世纪西欧修女院教育的特点 |
(一)神学为主导学科 |
(二)灵修训练与读写教育相结合 |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
(四)对于终极价值的关怀 |
二 修女院与人才培养 |
(一)才华横溢的修女——爱洛伊丝 |
(二)博学多才的修女——圣希尔德加德 |
第四章 修女院教育的历史影响及评价 |
一 保存与传递了古典文化 |
二 进行文学、艺术创作 |
(一)创作“神秘主义”作品 |
(二)戏剧创作 |
(三)音乐创作 |
三 提高女性地位与尊严 |
四 为文艺复兴时期女子教育奠定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修道院与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修道院在英格兰的复兴和传播 |
(一)十世纪英格兰修道院的复兴 |
(二)英格兰修道院的诺曼化和克吕尼修会的传入 |
(三)西多会的建立和传入 |
(四)托钵修会在英格兰的发展 |
二、修道院与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之兴起 |
(一)概念界定和时间范畴 |
(二)修道院与拓荒运动 |
(三)修道院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的复兴 |
(四)修道院的学术活动与古典文化的复兴 |
三、修道院与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的发展 |
(一)修道院与12世纪英格兰史学编纂的繁荣 |
(二)哥特式教堂在英格兰的传播 |
(三)修道士与经院哲学在英格兰的产生和发展 |
(四)修道院与英格兰大学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
结语:评述修道院在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中的地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
一、话语理论 |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
二、中世纪英语 |
三、现代英语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7)中世纪西欧商人法及商事法庭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9—11世纪行商消失了吗? |
二商人法和及商事法庭的普及 |
三泥足法庭的主要特色 |
(8)12世纪文艺复兴与罗马天主教会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12 世纪文艺复兴宏观论析 |
(一)概念界定与时间范畴 |
(二)12 世纪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
1. 从动荡到稳定的社会 |
2. 经济因素的驱动 |
3. 理想的文化氛围 |
(三)12 世纪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
1. 市民文学的问世 |
2. 中世纪大学的迅速崛起 |
3. 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 |
4. 西欧早期科学的发端 |
二、12 世纪文艺复兴陶染下的罗马天主教会 |
(一)神学主导思想的易位 |
1. 经院哲学取代教父哲学的缘由 |
2.“理性”内核式的哲学体系 |
3. 经院哲学对教会的效力 |
(二)经济伦理的变革 |
1. 高利贷禁令的废弛 |
2. 对“公平价格理论”的重新诠释 |
(三)教会法的全面振兴 |
(四)教会艺术内涵的突破 |
1.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繁荣 |
2. 教会音乐表现式样的丰富化 |
三、12 世纪文艺复兴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消长 |
(一)12 世纪文艺复兴所营造的历史空间 |
(二)13 世纪前后教会势力的膨胀 |
(三)世俗化趋向与教权的式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9)“12世纪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文化因素 |
(10)论维京人的商业活动及其历史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国外研究概况 |
0.2 国内研究概况 |
0.3 研究不足及创新之处 |
1 维京人商业文化传统 |
1.1 国土和人.状况 |
1.2 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
1.3 社会宗教信仰 |
2 8—11世纪维京人的商业活动 |
2.1 波罗的海沿岸商业活动 |
2.2 大不列颠群岛商业活动 |
2.3 与东方国家的商业活动 |
2.4 与西欧国家的商业活动 |
2.5 大西洋地区的商业活动 |
3 维京人商业活动的历史影响 |
3.1 促进了欧洲商业网络的形成 |
3.2 促进了欧洲城市的发展 |
3.3 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
3.4 奠定了欧洲商业文化传统 |
3.5 奠定了欧洲经济殖民主义的传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北欧海盗与中世纪西欧商业复兴(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 ——《服装与时尚史:中世纪》(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韩聪.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维京时代北欧宗教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外冲突的影响研究[D]. 刘小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世纪西欧修女院教育研究[D]. 高碧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修道院与英格兰12世纪文艺复兴研究[D]. 齐志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中世纪西欧商人法及商事法庭新探[J]. 徐浩. 史学月刊, 2018(10)
- [8]12世纪文艺复兴与罗马天主教会之嬗变[D]. 尤涛.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9]“12世纪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原因[J]. 尤涛.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7(01)
- [10]论维京人的商业活动及其历史影响[D]. 毕营. 辽宁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