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韭菜优质化生产及其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吕阳[1](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李志伟[2](2015)在《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寿光市是着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建成了全国最典型的蔬菜产业集群,对蔬菜的上下游产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但同时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课题认真回顾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注意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发展寿光蔬菜产业的对策和措施,对推动寿光市和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论文首先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等;同时介绍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概况,包括发展历史进程、发展现状、集群优势和面临挑战,发展现状从种子培育、蔬菜生产及物流、销售及渠道建设及目前的品牌建设等方面做了阐述,对集群优势主要从生产要素、区域位置、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重点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组织和国际影响等几个方面介绍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经验,从政策、产业、结构和生态几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对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应与jign 外蔬菜产业发展接轨,重点发展绿色科技、深加工和存储产业等。蔬菜产业作为蔬菜之乡的支柱产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国际化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分析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理顺发展思路,采取对应措施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对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和增强当地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孙莉[3](2014)在《城市农业用地清查与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没有持久的农业,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应避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为代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城市快速扩张所引发的食物、能源、环境等危机更为严重。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城市农业策略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概括了食物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位置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详细介绍了18世纪以来城市农业的发展情况。指出当代城市农业复苏的动力机制在于修复生态、社会及个人代谢裂痕,总结了城市农业的复合功能。分析当代城市农业与乡村农业的区别与联系,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农业的特征进行比较。总结城市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指出城市农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上述工作为我们了解、认可、采纳该策略提供了参考。提出应将城市农业纳入规划体系,并以农业系统乃至食物系统的视角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简要概括了国外将城市农业纳入规划体系的经验。介绍了国外基于GIS的城市土地清查工作,这是既有城市为了认识自身农业发展潜力、启动城市农业系统规划必须首先开展的工作,并针对我国开展同类工作提出了建议。详细介绍了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农业城市主义、食物城市主义及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等4个城市农业的创新规划设计理论,分析经典案例,据此,对规划工作的内容予以总结,归纳城市农业的空间要素,提出社区农业中心这一新的多功能建筑类型,给出农作物种植品种的配置建议,介绍了种植技术、资源能源循环技术等技术手段,总结出实现城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列表。上述工作将使城市农业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更为综合和高效。最后,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阻碍进行分析,对我国未来开展该项工作应注重的关键点进行初步探索,为日后工作的启动做了一定的铺垫。所提出的措施有助于提高城市农业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增强城市农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保护公共利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姜闯,张青,孙书明,杨光,方伟,邹春蕾[4](2014)在《沈阳地区韭菜品种比较试验》文中提出以从各地引进的8个韭菜品种为试材,在沈阳地区进行品种比较,从生长势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合沈阳地区栽培的韭菜品种。结果表明:"阜丰一号"、"791宽叶"和"改良汉中"3个品种综合评价最高,可作为沈阳地区冷棚栽培用种。
高春梅[5](2012)在《达斡尔族文化体认与传承 ——基于一所民族中学的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创造、发展和逐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独特的魅力的本民族文化,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也是这个民族得以世代生存、发展的根本。但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那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面对各种文化交流的频繁与强势文化的先进性特点,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诸多的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对较少人口的少数民族来说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达斡尔族是北方的较少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达斡尔族因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在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只靠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这种方式加速了达斡尔族文化的失传、消失和断裂,无论是语言、宗教、艺术、体育、服饰还是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传统文化,都已经逐渐淡出达斡尔族人的生活,甚至于有的已经完全消失,出现了根的断裂。而民族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没有足够重视民族学校的这一功能的发挥,使得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弱化,通过对一所民族学校的达斡尔族的五位教师和两位学生的达斡尔族文化的体认研究,了解在民族学校的达斡尔族人面对本民族文化的断裂与传承的现状的内心感受、态度、情感、认识的主观体验。运用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和解释人类学的“深描”方法,理解、解释和描述达斡尔族文化对达斡尔族人的生命成长的影响过程。本论文以研究者的工作单位,黑龙江省Q市(化名)卜奎民族中学(化名)的五位达斡尔族教师和两位达斡尔族学生的作为个案,运用访谈、参与观察、田野观察、日记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访谈原汁原味的细节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因为我们知道观念和情感的形成不是平生生成的,而在个体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描述达斡尔族教师和达斡尔族学生的文化体认主要是以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与解释。在对五位达斡尔族教师和两位达斡尔族学生的主体认知、民族情感体验及民族文化传承的分析基础上,对他们的民族认同,民族身份认知和对本民族语言、宗教、艺术、体育等文化方面的态度进行人类学解释。洞察达斡尔族教师和达斡尔族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自觉发展状态的困境,了解达斡尔族教师在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趋向,寻求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与路径。在研究访谈的基础上,引用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教育视角,以民族学校传承场域的实践操作为研究基础,为民族学校传承达斡尔族文化提供一种新的认识和新思路。从达斡尔族主体文化认识的特点分析达斡尔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是本民族主体的文化自觉,即达斡尔族文化传承的关键是达斡尔族本族内传承为重点,并要得到国家意志来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对其达斡尔族文化的断裂现象做以真实的记录,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的图景记实,以期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现象的启示。
司立英[6](2012)在《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聊城市是位于山东省西部的农业种植大市,借改革开放、通关入世、“菜篮子”工程的大力实施,聊城市委市政府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蔬菜种植面积连年扩展,产量产值大幅增加,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外贸经济崭露头角,被誉为“鲁西大菜园”。本文把聊城市蔬菜产业定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了两种蔬菜种植结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走访、调查,对聊城市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流通市场、基地建设、加工出口等情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蔬菜产业在聊城市的发展历史、现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次,通过查阅聊城市内市外蔬菜产业相关资料,了解前人对蔬菜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山东省寿光市、泰安市等外地市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找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差距,认清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明晰聊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综合各种利弊因素,结合蔬菜产业的各类优秀典型,参考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相关先进经验,采取针对性、实质性措施,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再次优先发展、展现聊城市蔬菜产业新面貌的建议和对策。因此,通过系统性对比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应该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应该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应该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赵有生[7](2011)在《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智能管理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蔬菜种植业作为仅次于粮食种植业的农业第二支柱产业,蔬菜秧苗在蔬菜种植业中的技术贡献份额占一半以上,提高蔬菜秧苗的质量已成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满足人们对蔬菜需求的重要任务。我国蔬菜工厂化集中育苗虽然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蔬菜工厂化集中育苗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育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及蔬菜秧苗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生产等方面,与蔬菜种植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本文选择了以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实施与推广为切入点,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现实情况,以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定性定量分析为基础,以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研究分析方法和手段,分析了在我国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智能管理和技术、经济、社会等综合评价方面开展了研究和探索。以瓜类蔬菜为研究对象,根据移钵技术要求,基于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专家的实践经验,开展了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通过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系统组成结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和温室环境因子数据库的设计及实现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温室环境因子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智能温室环境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蔬菜秧苗的图像数字化信息,提出了将蔬菜秧苗的形态、颜色、大小三个特征量与秧苗健康度相关联的设计理念,并基于此确定了健康苗标准,建立了健康苗识别模型、判别准则,以及健康苗识别批量处理和健康苗识别标准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从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产上的可行性对蔬菜育苗工厂开展了技术分析与经济评价,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从蔬菜育苗温室设施设备、育苗穴盘的选择,到蔬菜健康秧苗识别、蔬菜秧苗的销售和包装运输的分析研究,以黄瓜工厂化穴盘育苗为个案,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育苗过程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确立了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生产工艺流程,明晰了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要点。通过对育苗工厂厂址的选择、投入产出情况和生产组织运行过程的分析研究,构建了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开展了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社会效果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我国实施、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深入调查、分析,明晰了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在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向外转移和就地吸纳并重的思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蔬菜种植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避免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给城镇公共设施带来的过重负担,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通过对吉林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蔬菜秧苗市场需求的个案分析研究,为缓解吉林省蔬菜季节性生产和均衡性供应的矛盾,结合吉林省百万亩棚膜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吉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与工厂化育苗企业建立的对策建议。蔬菜工厂化育苗在我国作为科技含量高、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新兴产业,为了高效、有序地推广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推动蔬菜产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更好地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改变传统的蔬菜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育苗工厂培育的优质、高产秧苗的作用。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蔬菜育苗工厂的合理布局、蔬菜秧苗品牌的培育、蔬菜育苗的技术开发与服务、蔬菜秧苗营销体系的建立、与育苗企业相配套产业的发展、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保障体系。
祁胜媚[8](2011)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要求农产品在生产产地、生产过程、贮存、运输、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对人和环境不会导致危害和损失。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一国或地区各个相关部门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分工合作的一体化工作网络。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诸多控制环节的综合管理体系。国外学者从20世纪初开始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起步较早且比较成熟,实证研究也不断创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且大多是对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在微观层面上的实证分析不足,对现有市场经济体系中如何强化协调监管力度的研究还不够,缺少对现有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下监管体系的研究等。通过对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研究了外部性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对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强政府调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外部性进行调控,实现直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规范主体行为。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各经济主体行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鼓励委托交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道德教育和社会监督。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分析其优势和经验,对照我国现状,提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做法:一是健全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无论是相对分散管理还是相对统一管理模式,各部门分工明确,高度重视监管的协调一致。二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兽医局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标准,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协调统一的、易于实际操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三是规范检验检测体系。建立条块结合、权责分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检测手段严格、技术先进。四是严格质量认证体系。注重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全程服务,不断完善农产品认证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农产品认证。五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农产品产业链。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是长江三角洲中一座融入上海经济圈、南京都市圈、连接苏南经济板块的滨江近海的新兴城市,也是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境内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产品主产区。作为一个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市代表,扬州市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对于目前我国如何更好地构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着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扬州市消费者、生产农户、生产企业和行政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结合农产品检验检测环节和认证环节等现状分析,对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生产、检测、认证、消费和行政管理等五个关键控制环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力度,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制度化建设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专项整治合力推进,监管网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全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水平。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①生产环节: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②检测环节: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市场快速检测站(点)的管理不够规范,检测标准少,制定水平不高,修订慢。③认证环节:“三品”产地面积的增加幅度还不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④消费环节:消费者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还不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⑤行政管理环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衔接还不够,容易产生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对照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实现农业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明显增强、全程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监管、推广、市场等关键环节,针对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一要建立健全产地环境安全政策,从基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方面,保障产地环境安全;二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政策,完善安全农产品管理的责任网络、加强监督执法、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三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政策,通过创新政府公益性和社会性服务组织、扶持培育新兴农业服务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四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政策,实施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建立完善可追溯制度、规范市场经营制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分析、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经验的借鉴研究和基于关键控制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应着眼于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食用农产品需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在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力争在5-10年内,基本建立既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高效规范运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彭莉莉[9](2010)在《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都市农业是一种能满足城市基本农产品的物质需求,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精神需求,以及城市生态需求的新型农业形态。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的转变,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还有利于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和谐统一,加快城乡多元化发展。因此,对西安边缘地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实际发展情况,对于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确立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本论文首先概括了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功能及类型,确定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实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其发展中的经验总结,为我国部分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发展模式。以西安市为例,首先通过对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的分析,运用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对西安市边缘地区进行界定。其次建立合理的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根据相关数学模型确定西安市边缘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通过与国内外部分地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了西安市边缘地区都市农业的可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并探讨了发展中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创新体系。最后根据以上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结果,为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刘中会[10](2009)在《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30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农产品总体品质不高,结构不甚合理,区域性结构雷同,产业链条短,农业经济效益低,由此导致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子,按照现代农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谋划新阶段农业的发展。放眼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表现为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产业集群现象。而目前,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业领域,针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因此,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或许能为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本文正是通过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来探寻这条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接着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然后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技术引进、创新和扩散的互动关系以及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为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数量与规模的扩张及蔬菜品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到本世纪初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丰富的自然及历史资源,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人力资源和品牌优势为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与竞争优势。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蔬菜种植区域的集聚,寿光蔬菜集聚生产对上下游产业及相关辅助产业与服务部门产生了衍生与吸聚作用,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由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吸聚效应,以及优越的生产要素、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企业的互动合作、研究机构和政府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都促进了寿光市技术的扩散和创新。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寿光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寿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寿光蔬菜竞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寿光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寿光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促进了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壮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农村市场功能效果的发挥。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集群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因此,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各种有效政策措施的支持,比如采取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等措施。
二、日本韭菜优质化生产及其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韭菜优质化生产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受惠群体较小 |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VAR模型结果 |
二、分位数回归 |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社区照顾 |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香港安老服务 |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
三、“互联网+养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蔬菜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 概念及内涵 |
2.2 理论依据 |
2.2.1 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
2.2.2 产业规模经济理论 |
2.2.3 比较效益理论 |
2.2.4 产业分工协作理论 |
2.2.5 利润均衡分配理论 |
2.3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
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
3.1 寿光蔬菜产业概况的钻石模型分析 |
3.1.1 生产要素 |
3.1.2 区域位置 |
3.1.3 相关产业 |
3.1.4 市场需求 |
3.2 寿光蔬菜产业的历史进程 |
3.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3.1 蔬菜种子培育 |
3.3.2 蔬菜生产及物流 |
3.3.3 蔬菜销售及渠道建设 |
3.3.4 品牌打造方面 |
3.4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3.4.1 生产成本提高 |
3.4.2 市场竞争激烈 |
3.4.3 市场需求多样化 |
4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存在矛盾 |
4.2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不完善 |
4.3 蔬菜产业生产、经营、组织专业化程度低 |
4.4 国际国内蔬菜价格波动风险 |
4.5 蔬菜品牌管理滞后 |
5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蔬菜产业 |
5.2 日本蔬菜产业 |
5.3 欧洲蔬菜产业 |
5.4 台湾蔬菜产业 |
5.5 以色列蔬菜产业 |
6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政策引导 |
6.1.1 政策的必要性 |
6.1.2 完善蔬菜生产政策 |
6.2 产业联动 |
6.2.1 健全蔬菜流通体系 |
6.2.2 提高蔬菜产业生产经营水平 |
6.2.3 完善蔬菜价格保护机制 |
6.2.4 构建蔬菜生产质量监管体系 |
6.3 结构调整与转型 |
6.3.1 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产业 |
6.3.2 发展有机蔬菜的建议 |
6.4 生态化发展 |
6.4.1 推进蔬菜产业园建设 |
6.4.2 与观光休闲产业相融合 |
6.4.3 生态化布局可持续发展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城市农业用地清查与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契机 |
1.1.2 挑战 |
1.1.3 我国推行城市农业的可行性 |
1.2 主要概念解析 |
1.2.1 城市农业 |
1.2.2 食物系统 |
1.2.3 食物里程 |
1.2.4 粮食安全 |
1.2.5 用地清查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的主要研究 |
1.3.2 国内的主要研究 |
1.3.3 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农业的概述与分析 |
2.1 食物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位置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 |
2.1.1 原始的融合 |
2.1.2 分离 |
2.1.3 区域化与全球化 |
2.1.4 更高层次的融合 |
2.2 18世纪以来城市农业的发展回顾 |
2.2.1 萌芽期:18世纪初~19世纪中 |
2.2.2 推进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 |
2.2.3 鼎盛与衰落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 |
2.2.4 复苏期:20世纪中后期~21世纪初 |
2.2.5 当代城市农业与近现代城市农业发展状况的不同 |
2.3 当代城市农业的综合解析 |
2.3.1 城市农业复苏的深层动力机制 |
2.3.2 城市农业的复合功能 |
2.3.3 城市农业与乡村农业的区别与联系 |
2.3.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农业特征的不同 |
2.3.5 城市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
2.3.6 城市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农业可用地的清查方法研究 |
3.1 国外以发展城市农业为目的的城市土地清查工作 |
3.1.1 地方政府的清查实践 |
3.1.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重点清查对象的选择 |
3.2 经典案例:波特兰市的Diggable City项目 |
3.2.1 第1阶段:给城市农业以规划上的优先权 |
3.2.2 第2阶段:城市农业土地清查工作的发现及建议 |
3.2.3 第3阶段:实施策略和建议 |
3.3 对清查工作的总结与分析 |
3.3.1 清查的流程与方法 |
3.3.2 清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
3.4 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可用场地清查工作的建议 |
3.4.1 确定清查对象 |
3.4.2 确定场地的分类 |
3.4.3 确定场地的复选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农业规划及其要点解析 |
4.1 国外将城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的情况 |
4.2 国外的城市农业规划理论 |
4.2.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 |
4.2.2 农业城市主义 |
4.2.3 食物城市主义 |
4.2.4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
4.2.5 小结 |
4.3 经典案例示意 |
4.3.1 经典案例 1:宋庄艺术与现代农业城总体规划设计 |
4.3.2 经典案例 2:鹿特丹的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
4.4 城市农业规划的要点解析 |
4.4.1 城市农业规划的内容 |
4.4.2 城市农业的空间要素 |
4.4.3 城市农业的农作物种植品种配置 |
4.4.4 城市农业的主要技术手段 |
4.4.5 实现城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规划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分析与建议 |
5.1 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阻碍 |
5.1.1 机遇 |
5.1.2 阻碍 |
5.2 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
5.2.1 主体工作 |
5.2.2 配套工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沈阳地区韭菜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a生实生韭菜不同品种生长势比较 |
2.2 1a生实生韭菜不同品种抗病性比较 |
3 结论 |
(5)达斡尔族文化体认与传承 ——基于一所民族中学的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背景 |
(二)国家民族文化发展政策背景 |
(三)研究者个体的特殊经历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现实价值 |
(二)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实践价值 |
(三)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学术价值 |
第一章 研究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文化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 |
(二)关于民族文化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 |
(三)文化体认与文化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
(四)关于达斡尔族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 |
二、达斡尔族与达斡尔族文化的概述 |
(一)达斡尔族概述 |
(二)达斡尔族文化概况 |
三、研究设计 |
(一)取样 |
(二)兼有“局内人”与“局外人”身份的优势 |
(三)研究信度和效度 |
(四)研究伦理道德 |
第二章 民族情结: 生命的体验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五位达斡尔族教师 |
(一)胡拉斯·林 |
(二)莫德·杰 |
(三)克音·荣 |
(四)莫日登·力 |
(五)额斯日·夫 |
二、卜奎民族中学的两位达斡尔族学生 |
(一)敖勒·胜 |
(二)毕力杨·丽 |
三、达斡尔族教师和达斡尔族学生的生命事件 |
(一)胡拉斯·林:我的民族情 |
(二)莫德·杰:她在做有益传承的事 |
(三)克音·荣:留下的都是美好记忆 |
(四)莫日登·力:他成长于达斡尔族地区 |
(五)额斯日·夫:因为我的特殊的名字而被关注 |
(六)敖勒·胜:伴随达斡尔族摇篮曲成长 |
(七)毕力杨·丽 :长得像达斡尔族的女孩 |
四、我的生命之歌 |
讨论与分析 |
第三章 民族文化:主体的认知 |
一、喜忧参半的民族身份 |
(一)国家的民族识别 |
(二)民族身份的历史记忆 |
(三)民族身份失去往日的光环 |
(四)家族标志——“哈拉·莫昆”在弱化 |
(五)不断被强化民族身份的地方 |
讨论与分析 |
二、失去一种语言,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 |
(一)孩子们不会说达语 |
(二)只能听老人说“达语”了 |
(三)只能在特殊的场合说“达语” |
讨论与分析 |
三、悄悄消失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文化 |
(一)萨满教就是“迷信” |
(二)萨满教是“跳神治病” |
(三)“祭敖包”是萨满活动的一个仪式 |
讨论与分析: |
四、达斡尔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弱化 |
(一)“乌春”对我来说就是“空白” |
(二)“扎恩达勒”是没有歌词的曲调 |
(三)“鲁日格勒”是在家跳着玩的舞蹈 |
(四) 曲棍球与达斡尔族的千年之缘 |
讨论与分析 |
第四章 民族文化传承(一):“在路上” |
一、阿尔丹·霞:孤单并不独孤的行者 |
(一)“那是因为根在断裂” |
(二)“在路上” |
(三)缘于她儿子的一句话 |
(四)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 |
(五)甜蜜的悲哀 |
(六)传承的艰难来自于民族文化拥有者 |
二、斡嫩·钧 :坚守一份希望 |
(一)神秘小屋 |
(二)“一切源于民族感情” |
(三)卜奎民族中学是培养民族情感的熔炉 |
三、毕力杨·仁:老校长的民族文化心路 |
(一)“丢失也是一种进步” |
(二)“我们养过两头牛” |
(三)“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也能上去” |
(四)“我给上过达斡尔语课” |
(五)“特殊的歌咏比赛” |
四、毕力杨·臣:为民族就是为人类 |
(一)人生的第一个兴奋点 |
(二)学会工作就是党的事业 |
(三)为自己的民族服务,不是狭隘的民族情感 |
讨论与分析 |
第五章 民族文化传承(二):卜奎民族中学的足迹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历史文化积淀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历史文脉 |
(二)卜奎民族中学的时代风貌 |
(三)成长记忆:我的卜奎民族中学之旅 |
二、系统再造:重大校园活动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弘扬 |
(一)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民族历史文化的盛筵 |
(二)恢复办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民族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 |
三、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强化与创新 |
(一)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 |
(二)民族体育运动会 |
(三)民族文化课程 |
(四)校园环境文化 |
(五)校刊《海纳百川》 |
(六)毕业生纪念画册 |
(七)民族文化研究室 |
讨论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蔬菜及其蔬菜产业背景 |
1.1.2 世界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
1.1.3 我国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
1.1.4 聊城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2.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历史 |
2.2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政府政策引路,效益连年频增 |
2.2.2 科技品种趋新,种植结构优化 |
2.2.3 区域布局合理,基地优势显现 |
2.2.4 生产标准完善,产品认证增加 |
2.2.5 企业龙头昂首,一企引领八方 |
2.2.6 专业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畅通 |
2.2.7 农民组织多种,专业合作社优 |
2.3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特点 |
2.3.1 蔬菜产业的布局:由分散到集中 |
2.3.2 蔬菜产业的趋势:由低端到高端 |
2.3.3 蔬菜产业的竞争:由劣势到优势 |
2.3.4 蔬菜产业的方向:由单元到多元 |
第三章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3.1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
3.1.1 聊城市行政区划及基本概况 |
3.1.2 聊城市气候条件 |
3.1.3 聊城市水利情况 |
3.1.4 聊城市土壤情况 |
3.2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
3.2.1 聊城市交通情况 |
3.2.2 聊城市信息网络 |
3.3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
3.4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产品优势 |
3.5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必要性 |
3.5.1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是国内国外基本现实要求 |
3.5.2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
3.5.3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
第四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
4.1 土地紧张,菜农经营分散 |
4.2 温室大棚更新减少,产业基础夯实缓慢 |
4.3 菜农思想观念难以更新 |
4.3.1 菜农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
4.3.2 科学管理任重道远 |
4.4 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
4.5 蔬菜产业纵深发展受资金与科技短缺制约 |
4.6 诸多信息滞后,产品流通不畅 |
4.6.1 生产信息不畅 |
4.6.2 销售信息不畅 |
4.6.3 物流信息不畅 |
4.7 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实施不力 |
4.8 出口创汇能力差,向外发展意识不强 |
第五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
5.1 政府领头,全面协调共发展 |
5.1.1 明确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
5.1.2 规划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
5.1.3 协调解决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
5.2 科技带路,求实创新促发展 |
5.2.1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
5.2.2 加强科技应用体系建设 |
5.3 高标准生产,提升品牌优先发展 |
5.3.1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质量的标准制定与宣传 |
5.3.2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工高规范严要求的实施 |
5.3.3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产品的监测 |
5.3.4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多方向多种类发展 |
5.4 高要求建设现代物流综合市场 |
5.5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延长,效益增加 |
5.5.1 新型龙头企业初建设 |
5.5.2 现有龙头企业再发展 |
5.5.3 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 |
5.6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6.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是必须和必然的 |
6.2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途径 |
6.2.1 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6.2.2 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 |
6.2.3 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 |
6.2.4 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智能管理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概况 |
1.2.1 国外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 |
1.2.2 国内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 |
1.2.3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章 我国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分析 |
2.1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概念和特点 |
2.1.1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基本内涵 |
2.1.2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特点 |
2.2 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2.1 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必要性 |
2.2.2 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可行性 |
2.3 现阶段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存在的困难 |
第3章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 |
3.1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管理系统框架 |
3.2 温室环境管理系统研究 |
3.2.1 影响温室环境的主要因子分析 |
3.2.2 温室环境因子的监测 |
3.2.3 温室环境因子的控制策略 |
3.2.4 智能温室环境管理系统的设计 |
3.3 健康苗管理系统研究 |
3.3.1 健康苗管理概述 |
3.3.2 健康苗标准的确定 |
3.3.3 健康苗识别技术研究 |
3.3.4 健康苗判别准则的建立 |
3.3.5 健康苗识别标准数据库的设计 |
第4章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
4.1 技术经济效果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 |
4.1.1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
4.1.2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
4.1.3 技术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 |
4.1.4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
4.2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技术分析 |
4.2.1 蔬菜工厂化育苗流程 |
4.2.2 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要点 |
4.2.3 黄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要点 |
4.3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经济分析与评价 |
4.3.1 蔬菜育苗工厂厂址的选择 |
4.3.2 蔬菜秧苗生产的成本构成分析 |
4.3.3 蔬菜秧苗的销售收入分析 |
4.3.4 蔬菜秧苗生产计划的编制 |
4.3.5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经济评价 |
第5章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社会效果分析与评价 |
5.1 蔬菜工厂化育苗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
5.1.1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
5.1.2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
5.1.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
5.2 蔬菜工厂化育苗可以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
5.2.1 二元经济理论 |
5.2.2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
5.2.3 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5.3 蔬菜工厂化育苗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5.3.1 产业及其特点 |
5.3.2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
5.3.3 工厂化育苗与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
第6章 吉林省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分析研究 |
6.1 吉林省蔬菜种植与需求状况分析 |
6.1.1 吉林省蔬菜产业的现状 |
6.1.2 吉林省蔬菜供求分析 |
6.2 吉林省蔬菜工厂化秧苗市场分析 |
6.3 吉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与工厂化育苗企业的建立 |
第7章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保障体系研究 |
7.1 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
7.1.1 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 |
7.1.2 科学规划秧苗生产中心基地的布局 |
7.1.3 提高秧苗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
7.2 培育秧苗生产的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
7.2.1 培育秧苗生产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
7.2.2 综合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 |
7.2.3 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
7.3 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研究与服务 |
7.3.1 加强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
7.3.2 加强育苗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 |
7.3.3 增强科技服务的力度 |
7.4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现商品化运营 |
7.4.1 以市场为核心,建立起秧苗管理和营销体系 |
7.4.2 以市场为载体,加强秧苗基地与蔬菜种植户的对接 |
7.4.3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
7.5 推动工厂化育苗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
7.5.1 蔬菜育苗产业对上游产业的影响 |
7.5.2 蔬菜育苗产业对下游产业的影响 |
7.5.3 蔬菜育苗产业的发展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影响 |
7.6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
第8章 论文总结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导师简介 |
(8)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 研究背景 |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
2 基本概念 |
2.1 农产品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3. 研究综述 |
3.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演变 |
3.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 |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
3.4 研究进展情况分析及存在不足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方法 |
4.4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般性理论 |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
2.1 外部性理论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外部性表现形式 |
2.2.1 正外部性 |
2.2.2 负外部性 |
2.3 外部性问题的基本特征 |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
2.4.1 政府调控法 |
2.4.2 产权管理法 |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不对称概念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 |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容 |
3.3.1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 |
3.3.2 道德风险(Moral Risk) |
3.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危害 |
3.4.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
3.4.2 出现信任危机 |
3.4.3 农民自身利益受损 |
3.4.4 增加交易成本 |
3.4.5 增加农产品市场风险 |
3.4.6 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创汇 |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分析 |
3.5.1 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 |
3.5.2 农资供应商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3 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4 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5 政府与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6 交易主体缺乏信息获取能力 |
3.6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
3.6.1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 |
3.6.2 鼓励实行委托交易 |
3.6.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
3.6.4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
3.6.5 实施农业标准化 |
3.6.6 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培育 |
3.6.7 增加科技投入 |
3.6.8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3.6.9 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监督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与经验借鉴 |
1.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情况 |
1.1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1.1.1 相对分散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1.1.2 相对统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1.5 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 |
2.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 |
2.1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
2.2 检测手段严格、技术先进 |
2.3 重视国际信息交流 |
2.4 倾斜扶持激励力度大 |
2.5 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
3.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
3.1 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
3.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
3.3 检测检验体系正在加强 |
3.4 质量认证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
3.4.1 无公害食品认证 |
3.4.2 绿色农产品认证 |
3.4.3 有机农产品认证 |
3.4.4 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
3.4.5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 GAP)体系认证 |
3.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
3.5.1 2006年以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建设状况 |
3.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 |
3.6 可追溯体系 |
4. 发达国家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健全监管组织体系 |
4.2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
4.3 规范检测检验体系 |
4.4 严格质量认证体系 |
4.5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基于关键控制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以扬州市为例 |
1.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做法和成效 |
1.1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
1.2 制度化建设逐步完善 |
1.3 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
1.4 专项整治合力推进 |
1.5 监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突出常态化管理 |
2.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
3.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的实证分析 |
3.1 生产环节 |
3.1.1 生产农户 |
3.1.1.1 生产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 |
3.1.1.2 生产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行为实证分析 |
3.1.1.3 实证结论 |
3.1.2 生产、销售企业 |
3.1.2.1 农产品生产企业 |
3.1.2.2 实证结论 |
3.1.3 生产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3.1 企业或者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够到位 |
3.1.3.2 农业生产综合环境不容乐观 |
3.1.3.3 农业规模化水平不高 |
3.1.3.4 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尚未形成 |
3.1.4 政策建议 |
3.2 检测环节 |
3.2.1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现状 |
3.2.2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运行现状的实证分析 |
3.2.2.1 扬州市场上的蔬菜抽检数据 |
3.2.2.2 蔬菜的检测标准 |
3.2.2.3 结果分析 |
3.2.3 检测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3.1 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
3.2.3.2 市场快速检测站(点)的管理不够规范,检测可靠性不强 |
3.2.3.3 在检测标准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农产品的有效检测 |
3.2.4 政策措施建议 |
3.3 认证环节 |
3.3.1 产品认证的重要意义 |
3.3.2 扬州市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现状 |
3.3.3 认证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4 政策措施建议 |
3.4 消费环节 |
3.4.1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分析 |
3.4.2 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
3.4.2.1 变量及模型 |
3.4.2.2 实证结果及讨论 |
3.4.2.3 实证结论 |
3.4.3 消费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3.1 消费者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不够 |
3.4.3.2 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农产品的销售 |
3.4.4 政策措施建议 |
3.5 行政管理环节 |
3.5.1 行政管理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分析 |
3.5.2 分析结论 |
3.5.3 行政管理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3.1 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间工作协调不够 |
3.5.3.2 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执行难度大,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不健全 |
3.5.3.3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高,检测手段不够先进 |
3.5.3.4 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全程质量监控体系还未全面建立 |
3.5.4 政策措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框架建议 |
1. 战略目标 |
2. 总体思路 |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目标框架的构建建议 |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
4.1 建立健全产地环境安全政策 |
4.1.1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
4.1.1.1 制定和完善安全农产品标准体系 |
4.1.1.2 加大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
4.1.1.3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
4.1.1.4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 |
4.1.2 认真抓好产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
4.1.3 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
4.2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政策 |
4.2.1 完善行政管理网络 |
4.2.2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 |
4.2.3 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 |
4.2.4 加强监督执法 |
4.3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
4.3.1 创新公益性、社会性服务组织 |
4.3.2 扶持培育新兴农业服务组织 |
4.3.3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
4.4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政策 |
4.4.1 实施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 |
4.4.2 建立完善可追溯制度 |
4.4.3 规范市场经营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6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都市农业的基本认识 |
2.1 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
2.1.1 都市农业的概念 |
2.1.2 都市农业的内涵 |
2.2 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及类型 |
2.2.1 都市农业的特征 |
2.2.2 都市农业的功能 |
2.2.3 都市农业的类型 |
2.3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实践及经验总结 |
2.3.1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实践 |
2.3.2 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实践 |
2.3.3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三章 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概况及城市边缘区的界定 |
3.1 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
3.1.1 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 |
3.1.2 西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
3.1.3 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2 城市边缘地区的概念及界定 |
3.2.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
3.2.2 城市边缘区的界定 |
3.3 西安城市边缘区的界定及本文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四章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的具体分析 |
4.1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 |
4.1.1 资源丰富 |
4.1.2 客源市场需求旺盛 |
4.1.3 科技力量强大 |
4.1.4 政府的大力支持 |
4.2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化发展 |
4.2.1 空间布局 |
4.2.2 产业化发展 |
4.3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2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 |
第五章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 |
5.1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 |
5.1.1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
5.1.2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
5.1.3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
5.2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发展目标与思路 |
5.2.1 发展目标 |
5.2.2 发展思路 |
5.2.3 发展模式 |
5.3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体系探讨 |
5.3.1 结构创新 |
5.3.2 技术创新 |
5.3.3 体制创新 |
第六章 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转变观念,推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 |
6.2 加快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展都市农业的功能结构 |
6.3 采取地域差异化措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6.4 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提高都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
6.5 建立多层次的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构建都市农业信息网络 |
6.6 优化都市农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 |
6.7 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和管理职能,建立起政策支撑体系 |
6.8 大力进行科技推广,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
6.9 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及区域发展 |
第五节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 |
第二章 农业产业集群及其与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
第一节 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特点及其构成 |
第二节 农业产业集群与工业产业集群的比较 |
第三节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
第四节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 |
第五节 农业产业集群与技术进步 |
第六节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三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起源、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
第三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
第四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其它农业产业集群的比较 |
第四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技术引进、扩散和创新的互动分析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吸聚效应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各关键要素互动作用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创新 |
第三节 技术引进、扩散和创新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寿光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三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四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与观光农业的发展 |
第五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
第六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对农村市场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
第三节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日本韭菜优质化生产及其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2]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研究[D]. 李志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7)
- [3]城市农业用地清查与规划方法研究[D]. 孙莉. 天津大学, 2014(08)
- [4]沈阳地区韭菜品种比较试验[J]. 姜闯,张青,孙书明,杨光,方伟,邹春蕾. 北方园艺, 2014(04)
- [5]达斡尔族文化体认与传承 ——基于一所民族中学的质的研究[D]. 高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4)
- [6]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司立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智能管理与综合评价研究[D]. 赵有生. 吉林大学, 2011(09)
- [8]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D]. 祁胜媚. 扬州大学, 2011(04)
- [9]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D]. 彭莉莉. 西北大学, 2010(09)
- [10]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D]. 刘中会.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