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点盐湖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库及预警系统

中国重点盐湖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库及预警系统

一、中国重点盐湖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库与预警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潘文静[1](2021)在《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国情下,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的形势严峻。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湿地保护管理的新尝试,在我国生态保护领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湿地公园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推进,会产生大量的资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整理。这对湿地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难以及时对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做出响应。本文通过对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资料收集、建设需求分析,确定系统构建原则,提出系统总体框架、功能构建框架和数据库设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初步提出湿地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引入物联网和自动传感器作为监测的新手段,构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规范化的、自动化的数据入库。对前端技术(H TML5+CSS+JavaScript)、数据库技术、三维开发软件进行探讨,最终实现了以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为核心,集成公共地图服务、在线遥感影像图、公园基础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二维电子地图和使用skyline软件构建的三维交互场景;并且以湿地实时监测为基础,开发湿地实时预警系统,实现自动感知、监测、分析、预测于一体的监测预警功能。系统分为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实现地图浏览、专题地图、自然资源查询与展示、三维飞行漫游、空间测量等基本地图操作功能;实现了湿地变化监测、林火管理、湿地资源数据监测等湿地监测以及雷电预警、林火灾害预警和空气质量预警等实时生态预警功能,最后对系统的实现进行展示。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人员的日常监测、数据管理、巡护管理的工作量;为公园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并提供对外宣传平台。系统的开发和功能具有灵活性、可移植性,对于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具有推广和应用的现实意义。

罗竹[2](2020)在《基于多源数字高程模型的泛第三极湖泊水量变化估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充分认识泛第三极地区湖泊动态变化的特征及机理,便于更加合理的开发管理及利用水资源,同时为“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湖泊的形成离不开湖盆地形,湖泊动态变化研究离不开地形信息的支撑,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采样点实现对地表形态的数字化模拟。近年来,计算机、地理信息及遥感等技术的发展为湖泊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DEM数据。然而,受到观测手段、观测时间、数据处理方法、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各DEM数据往往在空间分辨率、数据精度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数据质量的制约,尤其是在湖泊动态研究中,DEM数据采集无法透过水面获得湖底地形信息,DEM数据采集时的湖泊水域覆盖状态直接影响了DEM数据可提供的湖底地形信息的程度。充分理解各类DEM的数据特点及其在湖泊学研究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挖掘多源数据之间数据精度与数据覆盖的互补特性,结合应用需求构建融合策略,能尽可能地改善数据质量,提高后续应用与分析的精度,研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1)DEM数据度评价,首先分析常用遥测DEM数据在湖泊动态研究中的应用特点,其次针对SRTM DEM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由于DEM数据可提供的湖底地形信息的程度与数据采集时的湖泊水域大小直接相关,本文利用Global Surface Water数据集与SRTM Water Body Data,分别从湖泊2000~2018年湖泊水域面积年际变化趋势、湖泊水域面积季节性变化规律、可用程度、可用指数、可用潜力五个方面全面分析SRTM DEM数据在全球56°S~60°N范围内>10km2湖泊在研究中可提供湖底地形信息的情况。(2)泛第三极典型湖区>1km2湖泊水域变化研究,利用Global Surface Water中的Max Extent数据提取了中亚与青藏高原两个典型湖区>1km2湖泊4698个。将数据上传至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Yearly数据计算得到1986~2018年每个湖泊每年的水域面积,并从湖泊总面积变化、湖泊数量变化及湖泊变化趋势及分布特点做进一步的分析。(3)泛第三极典型湖泊水量变化研究,本文选取西藏的色林错与中亚的咸海作为研究区,利用多源DEM数据研究湖泊长时序的水量变化。基于DEM数据度评价结果,选用SRTM DEM估算色林错湖泊水量变化;对于咸海,SRTM DEM能提供的湖底地形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本文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获得湖底地形数据。数据融合首先分析咸海湖区各DEM数据的数据质量及误差分布特点,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融合策略。最后基于融合获得的最优湖底DEM数据估算咸海长时序的湖泊水量变化。

周士园[3](2020)在《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景观演化对城市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个共性环境问题即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造成大量自然湿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采煤沉陷湿地的形成,致使湿地的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威胁着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并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优化湿地生态规划的视角出发,针对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在融合景观生态学、湿地学和生态规划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模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预警反馈”的研究框架,并以淮北市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首先利用1988年、200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湿地景观演化监测数据库,模拟了淮北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综合经济、社会、自然、区位和政策的空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30年间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机理。进而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预测了2034年湿地景观格局在趋势发展情景、快速城镇化情景、农田恢复情景和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不同时期淮北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最后,研究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演化过程具有显着的动态性和阶段性差异。整体上,30年间淮北湿地的面积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1988年至2002年增长最快。研究采用了强度分析模型和叠加分析法分析了湿地与其他地类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湿地的转化强度为活跃状态,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规模最大,主要集中于矿区范围内。研究采用了质心函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发现淮北湿地的质心呈先向东北方向迁移,后向西南方向折回的摆动式变化,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一致;同时自1988年至2018年湿地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湿地在区域景观中的优势度不断增加,但斑块的稳定性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第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下,至2034年淮北湿地面积仍将保持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发展情景中湿地的景观格局有显着的差异。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了30年间影响淮北湿地景观演化的主导驱动因子。经济-社会因素中地下资源开发、城镇化和农业复垦为关键驱动力,政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限制性作用,自然因素中高程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对淮北湿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中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湿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湿地率达到7.71%,高于趋势发展情景。在快速城镇化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规模较大,因此湿地率小于趋势发展情景。第三,除快速城镇化情景外,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呈持续改善的趋势。综合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特征,研究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从而计算了淮北不同时期的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I),结果表明:2018年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较2002年有所改善;趋势发展情景中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将继续提高,但仍处于Ⅲ级预警等级;在湿地生态保护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提高至Ⅱ级较安全等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情景中则呈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在各情景中有所不同,因此在湿地生态规划中应进行差异化管理。第四,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研究提出了预警机制构建的目的、准则和主要作用。进而从预警触发、警情分析和预警反馈三个方面建立了预警机制的运作框架。预警反馈方面,研究从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两个层面提出了整体调控策略;同时从斑块、节点和廊道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包括湿地公园保护模式、小微湿地保护模式和低影响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对湿地景观演化的模拟预测和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为完善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湿地生态规划分析技术和规划体系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在当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该论文有图88幅,表29个,参考文献222篇。

李楠[4](2020)在《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围垦造田等强烈人为活动干扰下,作为海陆纽带的滨海湿地正面临着面积萎缩、资源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沿海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类型复杂且变化频繁,由于缺乏长时间序列的湿地监测资料,限制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及机制研究,难以提出针对性的滨海湿地科学管理及生态修复的政策。因此,亟需采用新方法快速有效的开展滨海湿地信息的准确提取,查明海陆交错地带复杂地类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建立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评估体系,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安全变化,明确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与生态恢复政策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论文选择杭州湾为研究区,在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遥感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系统性等特点,基于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1973年至2015年的长时间的Landsat MSS/TM/OLI系列遥感影像,开展滨海湿地信息提取和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评价,对研究区滨海湿地时空演变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杭州湾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一种结合面向对象、物候特征和专家知识的规则树分类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精准提取滨海湿地信息。该方法充分利用不同湿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物候差异,可以准确地识别和提取研究区内土地覆盖类别,遥感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90.28%,kappa系数为0.89。结果表明,结合物候特征的专家知识规则树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增大不同类型湿地间的遥感可分离性,比最大似然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更具有优势,适用于复杂滨海湿地信息提取。(2)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滨海湿地信息,开展杭州湾湿地类型动态变化监测,分析滨海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73年至2015年间,杭州湾滨海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显着,湾滨海湿地(海三棱藨草盐沼,互花米草盐沼,淡水草本沼泽)靠海一侧逐年向外扩张,靠内陆一侧不断转化为水产养殖塘及不透水地表等类型。不透水地表的面积增加935.72 km2,扩大了16.3倍,向北扩展明显,滨海湿地受到严重影响。自然及人为因素驱动下,滨海湿地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结合遥感土地覆盖结果,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成递减趋势,分别为413.01亿元,261.25亿元,259.52亿元和224.3亿元。其中调节服务的总价值最高,水质净化、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和促淤造陆是湿地核心功能。围垦和城镇建设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是造成生态价值降低的最主要驱动因素。(4)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5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估杭州湾滨海湿地2000年至2015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413、0.382、0.287和0.582,安全等级由预警等级恶化到脆弱等级,又恢复到预警等级,呈下降后上升趋势。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将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5)定性的分析了杭州湾滨海湿地在自然演替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长时间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和物种入侵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因素,人口、经济、政策、围垦、城镇建设和水产养殖是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论文从滨海湿地生态视角出发,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形成了一套运用遥感技术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地类信息提取-时间序列湿地动态变化监测-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的技术方法。该成果为类似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科学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杭州湾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谢聪[5](2019)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文中提出湖泊作为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重要的调节器,在陆地表层系统与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地的湖泊水资源水环境经历了显着的变化,面临着蓄洪能力减弱、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中国正在经历着复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我国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然而,由于受数据源与技术手段等原因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所有湖泊面积长期连续时空分布数据,并且缺乏定量分析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中国湖泊面积变化影响的研究。本文利用长时序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全球地表水数据和中国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气象站点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系统地探究了中国近30年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并重点分析了人口密集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建立了中国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数据库,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主要内容如下:1.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淡水湖泊资源,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面积经历了急剧的变化,目前还没有研究定量地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面积的影响。本文利用长时序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建立了流域近40年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库,系统地分析了流域湖泊数量、面积及分布的时空演化历程。在19752015年间,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水域面积经历了快速的萎缩,湖泊总面积减少了2132.3 km2(减少了13.8%),湖泊个数从389个减少至363个。其中洞庭平原湖泊水域面积减少最为严重(减少了855.1 km2),长江三角洲地区湖泊水域面积减少程度最低(减少了153.7 km2)。并提出了遥感信息指数土地解译方法获得了所有湖泊土地利用转化类型与面积,结合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对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围湖造田、围栏养殖和填湖造房等人类活动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驱动因素,湖泊水域转化为农业耕地、养殖坑塘和建筑用地的面积分别达898.3 km2(34.6%)、627.7 km2(24.2%)和64.5 km2(2.5%)。气候变化、泥沙沉淀以及水文调控等因素对湖泊面积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导致湖泊湿地中裸露洲滩植被面积达967.0 km2(37.3%)。本研究揭示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演化历程,对流域湖泊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湖泊是中国湖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水域面积萎缩与景观破碎等水环境问题,目前仍然缺乏全国尺度上城市湖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本文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集,通过人工目视检查与修正获取了1990年和2015年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建筑用地面积和湖泊水域面积,结合景观形态指数分析了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动态变化,提出了湖泊萎缩类型指数定量地描述了城市化进程中湖泊水域面积演化历程。在近25年间,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湖泊水域面积与景观形态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城市湖泊水域面积减少了176.2 km2(减少了24.2%),湖泊斑块数量减少了30.5%。同时,中国城市湖泊边缘密度增长了9.0%,并且景观形状指数和分形维度分别减少了4.6%和0.5%,这可以表明中国城市湖泊景观破碎程度变大且水域边界形状变得更加简单和规则。通过统计城市湖泊水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类型与面积,探讨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城市用地面积快速扩张是城市湖泊水域面积锐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建设活动将城市湖泊水域转化为建成区以及工业区等建筑用地的面积占据了湖泊减少面积的67.9%。此外,土地围垦活动也是造成城市湖泊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城市湖泊水域被围垦为农业耕地的面积比例达19.9%。3.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探究中国湖泊面积长期连续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一直以来是湖泊水资源水环境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利用长时序全球地表水分布数据集,经过了大量的人工目视检查与修正,建立了近30年(19852015)中国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库,分析了中国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比较了不同湖区的湖泊面积长时序变化趋势。在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湖泊总面积增加了4616.7 km2(增加了6.0%),湖泊总数量从2924个减少至2919个。其中包括109个消亡湖泊,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50个)和内蒙古自治区(49个);以及104个新生湖泊,主要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3个)和青藏高原湖区(49个)。从长时序变化趋势来看,东北平原与山地、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湖区湖泊水域面积呈现显着的减少趋势(0.48≤R2≤0.91,p<0.05),而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湖区湖泊水域面积具有显着的增长趋势(R2分别为0.66和0.82,p<0.05)。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获取了中国湖泊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与变化,探讨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面积时空动态的影响。并结合气象站点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对不同湖区的湖泊水域面积变化和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系统地评价了中国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中国东部平原、东北平原与山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湖泊水域面积萎缩主要是由于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灌溉、过度放牧、煤矿开采、城市扩张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等),而青藏高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湖泊水域面积不断扩张,主要驱动因素是降水量增长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积雪、冻土融解与退缩增大了湖泊水量补给。

王建萍,陈元军,任元成,陈亮,凌智永[6](2019)在《基于GIS空间管理系统的中国盐湖资源与环境数据平台》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盐湖科学数据存在分散、局限于单学科领域、多元异构、数据共享性差等问题,不利于引导盐湖科学领域的重大和协同产出。为进一步促进盐湖科学数据的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盐湖科学研究,在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从分析盐湖科学数据特点、数据现状和用户需求入手,对多学科多源数据整合、数据质量控制、软件协同、各主题数据库结构和逻辑关系、数据挖掘等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GIS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完成了盐湖资源与环境数据平台的设计及功能开发。该平台实现了对历史与现在的、分散与多元的盐湖科学数据的有效整合。通过将盐湖领域科学数据资源聚集、挖掘和融合,以期达到用数据和信息的杠杆引导盐湖科学向符合信息时代特征方向发展,建立以数据驱动的科研创新范式,为我国盐湖科研创新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李泽[7](2018)在《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与行为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恐怖主义是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是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网络化的恐怖组织是谋划和实施恐怖活动的重要力量来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与行为监测,从社会和空间域中分析网络特征、监测行为变化,为恐怖事件的有效预警、反恐策略的科学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反恐实际背景出发,以网络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图论、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地理统计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领域知识,以组织型、跨区域型、持续活动型恐怖组织为研究对象,围绕恐怖组织网络与行为变化的关联性、周期性和社会―空间性等动态特征,系统深入地研究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与行为监测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典型恐怖组织和区域的实证研究,验证所提框架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基于恐怖组织动态特征分析结果与监测研究结论,结合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构建相应的反恐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与行为监测相关的恐怖组织网络动态特征。在对恐怖组织动态变化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解析了恐怖组织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利用图能量损失的判别标准,研究了恐怖组织网络核心结构的动态特征;基于关系强度研究了恐怖行动网络中关系连接选择与合作重连的内在规律;基于统计分析从不同方面对比了恐怖事件发生时网络结构的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验证了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及结构与行为协同变化等特性。(2)基于网络特征提出了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与行为监测框架。在分析恐怖组织网络动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4部分内容的恐怖组织行为综合监测框架。该框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监测流程,以及针对关联性、周期性和社会―空间动态性监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3)基于网络与行为关联性提出了恐怖组织行为监测方法。针对恐怖组织网络与行为动态关联特征,设计了基于监督学习和时序模式分类的监测方法。该方法从恐怖组织网络事件相关变化的定义出发,以优化的BP神经网络作为分类器,通过网络时序变化检测对恐怖组织行为异常进行监测。并针对不均衡分类问题,进一步设计了两阶段监测方法。(4)基于行为周期性提出了恐怖组织行为监测预警方法。针对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周期性和多时间尺度特征,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行为模式识别的恐怖组织网络短期预测和行为预警方法。该方法将基于周期规律的定性推断与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升了恐怖组织行为短期预警的可信度。(5)基于社会―空间动态性提出了恐怖活动监测预警方法。针对恐怖活动的社会―空间动态性,从宏观的时空分析角度,建立了以恐怖组织时序“共享”原则为基础的恐怖活动时空扩散网络,并分析了恐怖活动时空扩散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空间分布、时序检验与短期预测的恐怖活动监测预警方法。(6)基于恐怖组织动态特征分析结果与监测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反恐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结合方法和实证分析结论及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从反恐数据体系构建、组织瓦解、多域联合监测、策略动态调整、国家间反恐合作、动态决策预警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反恐应急管理策略的建议。

曹梦北[8](2017)在《青海盐湖洪水动态监测与预警和响应机制研究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盐湖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盐湖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产业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巨系统。作为一个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开发利用)双重影响下的产物,盐湖正在经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动态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对合理开发利用盐湖资源、保护脆弱的内陆干旱生态系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特殊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内陆盐湖分布的地区时常遭受到上游补给流域产生的洪水威胁。盐湖发生洪水时必会造成巨大损失,小到溶解盐矿阻碍生产,大到影响全球相关盐矿市场的大幅波动。此外,洪水来临也威胁着盐湖企业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选取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基于盐湖的特殊性,详细分析了盐湖洪灾的特点以及洪水对盐湖自身和相关企业开采资源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研究成果:(1)本文通过收集历史数据资料,分析了西台吉乃尔湖水位、流量、水化学、湖泊面积等几项监测指标,并在原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西台吉乃尔湖实际状况,确定了区域覆盖、重点监测、经济简洁、功能复合、自动化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免受环境影响等监测网设置原则。依据这些原则,进而选定了8个监测站点,其中降雨量、流量、水位为主要的监测指标。这8个监测站的布设满足了洪灾预警和应急响应的需要。(2)在监测网布设的基础上,对西台吉乃尔湖洪灾预警体系做了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监测平台、通讯平台以及控制管理平台。其中控制管理平台负责管理监测信息分析和预警信息的确定与发布。预警部分采用TOPKAPI模型对流域上游进行了模拟,从2013年5月至10月的模拟结果来看,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西台吉乃尔湖的洪灾预警的分析研究。同时采用DEM数据对湖区进行淹没分析,得出水位海拔分别为2682m、2862.5m、2863m、2863.5m时的淹没状态。以此把洪灾预警按危险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四级预警。(3)结合湖区企业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洪灾应急响应机制,其中包括了盐湖洪灾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与发布、宣传与培训、预案演练、评估与修订等内容。根据洪灾的四级预警,把洪灾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并对相应的响应措施和流程作了描述。此外,在考虑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情况下,依据各个职能部门的技能和岗位情况,设定成立了后勤保障小组、物资保障小组、工程设备抢险小组、运输小组、资金保障小组、警戒安保小组、监测通讯小组、指挥调度小组等应急机构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这样就满足了技术、资金、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保障。本研究所涉及的监测、预警和响应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体系,对整个体系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合理地保障湖区安全。

孔维刚,卜令忠,郑绵平,乜贞[9](2017)在《青藏高原盐湖观测站概述》文中提出盐湖长期观测对资源开发和盐湖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青藏高原3个锂硼盐湖科学观测站的建站背景、已有基础设施、观测设备、研究进展及展望。观测站分别建在青藏高原北部3个重点锂硼盐湖区——扎布耶、当雄错和班戈湖。建立至今,已在3个科学站配备了水化学分析、气象、水文自动观测等相关仪器设备,建成蒸发实验平台。依托3个盐湖观测站,开展了重点盐湖系统连续气象、水文动态变化观测、盐湖型锂硼矿床动态变化研究、盐湖矿物资源提取实验等工作。下一步,需对科学站所积累的大量气象、水文资料进行整理,力争建立可用性好的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

周亚辉[10](2016)在《基于RS和GIS技术的新疆主要盐湖面积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及人类活动响应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Landsat卫星1972-2013年间的OLI、TM、ETM五个时期共115景的遥感影像数据和盐湖区的气象数据,并且提取出各盐湖面积信息,对新疆地区主要盐湖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内同时段的气象数据对盐湖面积动态变化进行响应分析,探究研究区内不同盐湖区盐湖面积变化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并讨论气候变化因素与人类活动干预叠加后对新疆地区内盐湖面积动态变化不同作用的影响机制,分析不同气象因子对新疆地区内的主要盐湖面积动态变化的作用,并为盐湖资源开发提供相应参考和借鉴意义。在新疆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区域内气候条件、盐湖分布状况、盐湖开发状况以及新疆各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预处理、校正,再结合地貌图、野外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影像中盐湖水陆边界、盐田的光谱特征,根据实际目视效果确定提取所需信息的最佳波段组合,然后建立盐湖边界、盐田遥感解译标志,运用ENVI4.5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的野外资料,来确定研究区域内主要盐湖和盐田目标地物信息,并结合GIS技术,对盐湖湖水、盐田等信息进行目标地物提取,并绘制了目标盐湖从1972年至2013年间盐湖面积变化的专题图件。研究在近40年间内新疆地区内的32个目标盐湖的面积动态变化与气候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Arcgis10.0分析其各时期盐湖面积变化矢量图,结果表明:(1)有无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盐湖在面积变化方面呈现出不同规律:未受或基本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盐湖除野鸭湖、硕尔湖、乌苏肖湖外,大部分盐湖湖表水总面积在整个研究时段是持续增大的,总共增加了945.48km2;而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大部分盐湖除苛苛苏盐湖和达巴松诺尔盐湖之外,总面积在1992年到2002年有所扩大,但在总体时段上面积是缩小的,减小了137.16km2;(2)受气候差异和补给类型的影响,新疆不同地理区域的盐湖湖水面积变化幅度差别很大;受构造差异的影响,其盐湖区之间的气候差异也较大,在区域地质构造格局的背景下,受气候因子控制和影响的机制与强度也有所差异。受时间跨度和数据收集的局限,本研究选取了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三个因子来分析新疆不同区域内盐湖面积变化与气候响应关系,在计算两者相关系数的基础上分析其响应关系,研究发现,降水量、平均气温及相对湿度对湖水面积变化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盐湖区的作用方式都不同。具体而言:天山地区的盐湖面积变化与降水量有较强的相关性,面积变化与降水量是呈正相关,盐湖面积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发现主要是天山盐湖区降水量变化较大,并且湖水补给主要靠湖盆内的河流补给,降水量的变化直接会影响到湖区水量的补给,从而影响到整个盐湖区的盐湖面积。但昆仑山—阿尔金山、阿尔泰山一带盐湖区的降水量与其内的盐湖面积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该盐湖区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不是河流,盐湖周围山间水系相对较少,并且该区域平均降水量变化也相对比较小,因此降水对阿尔泰山盐湖与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区面积影响程度小;而对于平均气温的响应关系上则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盐湖面积变化最为显着,分析判断这是由于阿尔金山山间冰雪覆盖多,气温的变化造成高山区的冰雪融水补给变化所致的,而其余两大湖区冰雪融水补给并不丰富,且温度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加,因此湖水面积对气温的响应关系较弱。研究也发现,各个区域的盐湖面积变化与平均相对湿度变化都呈正相关的一直特性,这是由于相对湿度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共同作用。而相对湿度的大小可以反映蒸发量与降水量动态平衡的强弱,而增发量又与温度有关,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蒸发量的变化,蒸发作用加剧,盐湖湖水面积萎缩,而另一方面温度的增加又会导致冰雪容水量的增加,因此在共同作用下三个地区对相对湿度都表现为正相关。(3)研究发现,人类活动通过饮水灌溉、修建盐田等干预方式,与气候因子叠加在一起共同影响了盐湖面积变化机制。天山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的(巴里坤湖、巴里坤北湖以及达坂城盐湖、达坂城西盐湖)人类活动的影响甚至超过气候要素成为控制盐湖面积变化的主导因子。

二、中国重点盐湖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库与预警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重点盐湖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库与预警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2.2 湿地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关键技术
    2.1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和工具
        2.1.1 前端技术
        2.1.2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
        2.1.3 Ajax技术
        2.1.4 NET平台
        2.1.5 ADO.NET
    2.2 三维交互场景构建
        2.2.1 DEM数据
        2.2.2 Skyline软件介绍
        2.2.3 构建三维交互场景
    2.3 湿地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2.3.1 实时监测技术
        2.3.2 湿地监测预警体系
3 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分析
    3.2 用户需求分析
    3.3 功能需求分析
    3.4 效益需求分析
4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构建目标与原则
        4.1.1 系统构建目标
        4.1.2 系统构建原则
    4.2 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4.2.1 系统逻辑结构
        4.2.2 系统功能设计
    4.3 系统业务流程图
    4.4 数据库设计
        4.4.1 设计原则
        4.4.2 属性数据库设计
        4.4.3 空间数据库设计
        4.4.4 安全设计
5 湿地监测预警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录界面
    5.2 湿地监测系统
        5.2.1 二维电子地图
        5.2.2 三维电子沙盘模块
        5.2.3 湿地变化监测
        5.2.4 生物多样性监测
    5.3 湿地预警系统
        5.3.1 林火管理与预警
        5.3.2 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
        5.3.3 生态风险预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多源数字高程模型的泛第三极湖泊水量变化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水域变化遥感监测进展
        1.2.2 湖泊水量变化研究进展
        1.2.3 DEM在湖泊水文变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4 泛第三极湖泊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湖泊分布概况
    2.2 数据介绍
        2.2.1 全球地表水数据集
        2.2.2 DEM数据
        2.2.3 SRTM Water Body Data数据集
        2.2.4 Hydro LAKES数据集
        2.2.5 ICESat卫星测高数据
第三章 DEM数据度评价
    3.1 常用遥测DEM数据特点
    3.2 SRTM DEM在湖泊动态研究中的可用性分析
        3.2.1 分析方法
        3.2.2 湖泊年际变化分析
        3.2.3 湖泊季节性分析
        3.2.4 可用潜力分析
        3.2.5 可用程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泛第三极典型湖区湖泊水域变化监测
    4.1 研究方法
    4.2 1986~2018年湖泊数量变化情况
    4.3 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及其分布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泛第三极地区典型湖泊水量变化估算研究
    5.1 色林错水量变化
        5.1.1 研究区简介
        5.1.2 色林错水域变化
        5.1.3 色林错水量变化
    5.2 咸海水量变化
        5.2.1 研究区简介
        5.2.2 DEM融合
        5.2.3 咸海面积变化
        5.2.4 咸海水位变化
        5.2.5 咸海水量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3)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特征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资源概况
    2.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特征
    2.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淮北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化过程
    3.1 淮北市概况
    3.2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3.3 湿地时空动态转化过程
    3.4 湿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淮北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分析
    4.1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 影响其他地类演化的驱动因子
    4.3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4.4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结果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多情境下湿地景观演化的空间模拟
    5.1 CA-Markov模型的原理
    5.2 趋势发展情景模拟
    5.3 快速城镇化情景模拟
    5.4 农田恢复情景模拟
    5.5 湿地生态保护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6.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6.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6.4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
    6.5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地区差异
    6.6 本章小结
7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
    7.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内涵
    7.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
    7.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策略
    7.4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滨海湿地及其类型的划分
        1.2.2 基于遥感的湿地监测
        1.2.3 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2.4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生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区湿地资源与遥感分类系统
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杭州湾湿地精细分类
    3.1 数据及预处理
        3.1.1 数据获取
        3.1.2 影像预处理
        3.1.3 影像分割
    3.2 典型湿地植被特征分析
        3.2.1 典型湿地植被概述
        3.2.2 分布特征
        3.2.3 物候特征
        3.2.4 光谱特征
    3.3 湿地信息提取方法
        3.3.1 训练样本的选择
        3.3.2 最大似然分类
        3.3.3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3.3.4 随机森林分类
        3.3.5 精度评价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分类结果
        3.4.2 分类精度
        3.4.3 不确定性分析
    3.5 讨论
        3.5.1 选择合适的变量和方法提取土地覆盖类型
        3.5.2 物候特征在遥感信息提取中的潜力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长时间序列影像监测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
    4.1 数据及预处理
        4.1.1 遥感影像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遥感变量提取
        4.1.4 野外调查数据
    4.2 湿地动态监测方法
        4.2.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湿地动态监测框架
        4.2.2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4.2.3 湿地动态监测
        4.2.4 精度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分类结果及精度
        4.3.2 湿地动态变化
        4.3.3 空间异质性分析
        4.3.4 缓冲区分析
    4.4 讨论
        4.4.1 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异质性
        4.4.2 不透水地表扩张对滨海湿地的影响
        4.4.3 杭州湾滨海湿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5.1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5.1.1 物质生产价值
        5.1.2 供水价值
        5.1.3 水质净化价值
        5.1.4 水源涵养价值
        5.1.5 气候调节价值
        5.1.6 固碳价值
        5.1.7 大气调节价值
        5.1.8 促淤造陆价值
        5.1.9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5.1.10 保持土壤价值
        5.1.11 旅游休闲价值
        5.1.12 科研教育价值
    5.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分析
        5.2.1 驱动因素及指标数据
        5.2.2 相关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时间变化特征
        5.3.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滨海湿地生态价值研究对比
        5.4.2 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不确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及预警
    6.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概念模型
        6.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6.1.3 评价等级的划分
    6.2 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
        6.2.1 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获取
        6.2.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6.2.3 熵权法确定权重
        6.2.4 基于TOPSIS模型评价生态安全
        6.2.5 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生态安全评估结果与分析
        6.3.2 各准则层生态安全状况
        6.3.3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研究现状
        1.3.2 中国城市湖泊研究现状
        1.3.3 中国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2.1 遥感影像数据及预处理
        2.1.1 光学卫星遥感数据概述
        2.1.2 陆地卫星数据及预处理
    2.2 水体数据
    2.3 土地利用数据
    2.4 辅助数据
        2.4.1 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
        2.4.2 SRTM地形数据
        2.4.3 谷歌地球遥感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时空变化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3.2 湖泊遥感监测及精度分析
        3.2.1 湖泊水体遥感提取方法
        3.2.2 湖泊土地利用转化遥感解译方法
        3.2.3 湖泊水体遥感提取精度分析
        3.2.4 湖泊土地利用转化精度分析
    3.3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面积时空变化
    3.4 湖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分析
        3.4.1 不同地区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3.4.2 不同类型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4.2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分析
    4.3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时空变化分析
        4.3.1 城市湖泊景观形态指数统计
        4.3.2 不同地区城市湖泊景观形态变化
        4.3.3 城市湖泊面积收缩模式分析
    4.4 城市化背景下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4.4.1 不同地区城市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4.4.2 不同城市的湖泊土地利用变化
        4.4.3 城市扩张对湖泊流域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
    5.1 研究区域与数据介绍
    5.2 中国湖泊面积提取与影响因素分析
        5.2.1 中国湖泊面积提取方法
        5.2.2 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2.3 湖泊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3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动态变化
        5.3.1 中国湖泊面积数据精度验证
        5.3.2 中国湖泊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5.3.3 中国湖泊面积时序变化分析
    5.4 中国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5 中国湖泊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与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GIS空间管理系统的中国盐湖资源与环境数据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平台的基本情况
2 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功能
    2.1 针对盐湖资源系统的数据标准设计
    2.2 复杂多系统集成的数据调用与负载均衡
    2.3 数据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1) 数据查询功能
        2) 盐湖资源属性数据与空间可视化分析的融合
        3) 专题图输出
        4) 数据的编辑与更新
3 数据平台的应用场景
4 未来建设思路与目标

(7)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与行为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恐怖主义、恐怖活动和恐怖组织的研究概述
        1.2.2 网络方法在反恐领域的研究进展
        1.2.3 恐怖组织网络动态监测相关的研究进展
        1.2.4 恐怖组织行为时空动态分析的研究现状
        1.2.5 恐怖活动预测预警的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2 组织结构与章节安排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动态监测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恐怖组织的概念界定
        2.1.2 恐怖组织行为监测的概念界定
    2.2 恐怖组织网络建模与分析基础
        2.2.1 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网络
        2.2.2 基于多元关系的时空网络
    2.3 恐怖组织动态性机理与网络动态分析思路
        2.3.1 恐怖组织动态性机理分析
        2.3.2 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思路
    2.4 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与行为监测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恐怖组织网络结构动态特征分析
    3.1 恐怖组织网络核心结构动态特征
        3.1.1 恐怖组织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3.1.2 基于图能量损失的网络核心结构动态特征
    3.2 恐怖行动网络关系强度动态特征
        3.2.1 基于关系强度的连接选择
        3.2.2 基于关系强度的合作重连
    3.3 恐怖事件发生时网络结构异常变化特征
        3.3.1 实时网络结构特征对比
        3.3.2 历史网络结构特征和时序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与行为关联性的恐怖组织行为监测
    4.1 问题描述
        4.1.1 恐怖事件相关的网络变化
        4.1.2 恐怖组织行为异常模式识别
    4.2 事件相关的恐怖组织网络动态监测
        4.2.1 基于监督学习和时序模式分类的监测框架
        4.2.2 分类方法设计
        4.2.3 优化的BP神经网络
    4.3 针对不均衡分类问题的两阶段监测
    4.4 案例分析
        4.4.1 特征选取
        4.4.2 对比实验和结果评价指标
        4.4.3 事件相关的网络动态监测结果
        4.4.4 两阶段监测结果
        4.4.5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行为周期性的恐怖组织行为监测预警
    5.1 问题描述
    5.2 基于周期性的恐怖组织行为监测框架
    5.3 基于小波变换的网络短期预测方法
        5.3.1 基于周期性的网络趋势定性推断
        5.3.2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网络定量预测
    5.4 案例分析
        5.4.1 参数设置
        5.4.2 “基地”恐怖组织网络构建与参数选择
        5.4.3 恐怖网络预测结果
        5.4.4 行为监测与风险预警
        5.4.5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社会-空间动态性的恐怖活动监测预警
    6.1 恐怖活动的社会-空间动态性
    6.2 基于社会-空间动态性的恐怖活动监测预警框架
    6.3 时空扩散网络的构建与特征分析
    6.4 基于时空扩散模式的恐怖活动监测预警
        6.4.1 恐怖活动空间分布和时序检验
        6.4.2 区域恐怖活动短期预测
    6.5 案例分析
        6.5.1 研究对象和数据
        6.5.2 空间分布和时序检验
        6.5.3 恐怖活动时空扩散模式
        6.5.4 恐怖活动短期预测
        6.5.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反恐应急管理的策略建议
    7.1 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
    7.2 基于恐怖组织动态特征的反恐策略构建
        7.2.1 统一规范的反恐情报数据体系构建
        7.2.2 面向核心―边缘结构的恐怖组织瓦解策略
        7.2.3 基于关联性的多域联合监测反恐策略
        7.2.4 针对恐怖活动周期性的动态反恐策略
        7.2.5 应对时空扩散的国家间反恐合作策略
        7.2.6 基于恐怖复杂性的动态决策预警策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青海盐湖洪水动态监测与预警和响应机制研究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盐湖资源的重要性及多重属性
        1.1.2 盐湖资源开发理念转变
        1.1.3 洪水灾害对盐湖系统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洪灾预警预报研究进展
        1.3.1 洪灾预警预报的研究进展
        1.3.2 洪灾预警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盐湖洪灾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1.4.1 盐湖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1.4.2 盐湖洪灾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洪灾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概述
    2.1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2.1.1 洪灾预警机制
        2.1.2 洪灾应急响应机制
    2.2 预警研究方法
        2.2.1 TOPKAPI模型
        2.2.2 洪水淹没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洪灾特征分析
    3.1 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3.1.1 地形地貌特征
        3.1.2 土壤植被特征
        3.1.3 气象特征
        3.1.4 流域水文特征
        3.1.5 社会经济背景及资源状况
    3.2 盐湖洪灾特点与防治现状
        3.2.1 盐湖洪水的类型
        3.2.2 盐湖洪灾在空间和时间上影响
        3.2.3 盐湖洪水的特点
        3.2.4 盐湖洪灾与其它类型洪灾的异同
        3.2.5 盐湖洪灾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3.2.6 盐湖主要洪水事件及其影响
第四章 西台吉乃尔盐湖洪灾监测
    4.1 水位监测
    4.2 流量监测
    4.3 水化学监测
    4.4 遥感监测
    4.5 监测站点的类别
    4.6 监测站点的布设原则及通讯
    4.7 监测时间与频率
第五章 西台吉乃尔盐湖洪灾预警设计
    5.1 监测网点的确定
    5.2 预警体系的设计
        5.2.1 数据采集
        5.2.2 信息传输
        5.2.3 预测与信息发布
    5.3 模型预测
        5.3.1 模型选择
        5.3.2 确定模拟区域
        5.3.3 资料处理
        5.3.4 参数率定
    5.4 淹没分析
    5.5 预警发布
    5.6 警情评估与数据入库
第六章 西台吉乃尔盐湖洪灾应急响应
    6.1 应急响应
        6.1.1 响应分级与措施
        6.1.2 应急流程
    6.2 应急机构与指挥调度
    6.3 信息报送
    6.4 后期工作
    6.5 可行性分析
        6.5.1 组织可行性
        6.5.2 经济可行性
        6.5.3 技术可行性
        6.5.4 社会可行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课题与成果
致谢

(9)青藏高原盐湖观测站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站背景、基础设施及设备
    1.1 建站背景及基础设施
    1.2 科学目标及科研设备
2 观测及研究进展
    2.1 气象水文观测研究
    2.2 研究内容及进展
3 展望

(10)基于RS和GIS技术的新疆主要盐湖面积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及人类活动响应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盐湖面积变化的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盐湖动态变化监测与研究进展
        1.2.2 基于RS与GIS技术的湖泊研究在国外研究进展
        1.2.3 基于RS与GIS技术的湖泊研究在国内研究进展
    1.3 关于新疆盐湖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论文中关键科学问题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范围
    2.2 气候特征
    2.3 气温
    2.4 降雨量与蒸发量
    2.5 研究区水文特征
    2.6 研究区目标盐湖与气象站点分布
    2.7 新疆地质概况
第三章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3.1 数据源的选择
    3.2 数据处理及边界信息提取
        3.2.1 遥感影像的最佳波段组合
        3.2.2 遥感影像解译及校正
        3.2.3 专题信息提取
第四章 盐湖面积变化与气候变化分析
    4.1 研究区目标盐湖湖水变化图谱
    4.2 盐湖湖水面积变化分析
        4.2.1 盐湖湖水面积整体变化分析
        4.2.2 不同区域盐湖湖水面积变化分析
第五章 研究区目标盐湖面积变化与气候响应关系
    5.1 气候因素影响
        5.1.1 年均降水量与年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5.1.2 不同湖区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5.1.3 气候与盐湖湖水面积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盐湖面积变化的影响
    6.1 盐湖的资源开发
    6.2 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中国重点盐湖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库与预警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构建[D]. 潘文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源数字高程模型的泛第三极湖泊水量变化估算研究[D]. 罗竹. 贵州大学, 2020(01)
  • [3]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 周士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D]. 李楠.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湖泊动态遥感监测研究[D]. 谢聪. 武汉大学, 2019(06)
  • [6]基于GIS空间管理系统的中国盐湖资源与环境数据平台[J]. 王建萍,陈元军,任元成,陈亮,凌智永. 盐湖研究, 2019(01)
  • [7]恐怖组织网络动态分析与行为监测研究[D]. 李泽.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青海盐湖洪水动态监测与预警和响应机制研究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D]. 曹梦北. 云南大学, 2017(07)
  • [9]青藏高原盐湖观测站概述[J]. 孔维刚,卜令忠,郑绵平,乜贞. 科技导报, 2017(06)
  • [10]基于RS和GIS技术的新疆主要盐湖面积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及人类活动响应关系分析[D]. 周亚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6(06)

标签:;  ;  ;  ;  ;  

中国重点盐湖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库及预警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