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速铁路轴承磨合试验机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多亮[1](2020)在《地铁A型车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发展。目前,我国城轨轴箱轴承配套依然大量依靠进口。在“中国制造2025”及国家机械工业产品国产化、自主化政策下,国内知名轴承企业开展了地铁轴箱轴承的研制工作。本文以地铁A型转向架轴箱轴承为研制目标。结合轴承工况条件、运用轴承设计理论开展了材料选择;热处理技术;滚子修型;轴承座与内圈端面防防磨设计;集成磁性编码器等研究。在轴承的理论设计基础上,结合轴承的工况条件利用软件Romax Designer对轴承进行了接触应力、载荷、疲劳寿命等指标的计算分析。从分析结果看轴承的90%可靠度寿命远大于要求的寿命指标。滚子滚动面应力分布均衡,无边缘应力集中现象。轴承最大接触应力小于2000Mpa。研发的产品经过检测其各项精度指标达到5级水平。为验证产品性能指标,在试验台上对产品进行运转性能试验、与国外某品牌轴承的性能对比试验及80万公里的耐久性试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轴承温升、振动、噪音等无异常变化,符合试验规律。轴承的测量最高温度,有效最高温度;每个基本行程过程中测量的两轴箱的最高温度差;同一轴箱同一转动循环的两连续基本行程间测量的最高温度差均满足试验指标;试验轴承分解检查外圈、内圈、滚子、保持架、油脂均正常,轴承未出现剥离、异常磨损及变色。试验结果说明轴承运转性能正常。可认为地铁A型转向架轴箱轴承的国产化研制满足预期目标。
刁克军,刘会英,刘吉远,赵雷[2](2016)在《我国铁路车辆轮轴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说明从技术标准、结构型式和基本尺寸等方面阐述了我国铁路车辆轮轴的发展历程。
杨剑彪[3](2016)在《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热轴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文中指出本次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为: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热轴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铁路运输发展规模分析中显示的数据,2014年以后我国各型铁路货车拥有量突破80余万辆,近两年经过产业调整,封存部分货车后,在线运行货车仍旧达到60余万辆,仅2014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38.13亿吨,货运总周转量完成27530.19亿吨公里。通过以上数据信息,我们不难看出铁路货运的规模和在整个国计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目前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步步实施,我国铁路货车正在向重载、高速的技术层面发展,货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车辆故障是我们必须要跨越和突破的一道关卡和技术瓶颈。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每季度发布的铁路货车典型故障两率分析通报中,车辆故障的顽疾始终集中体现在制动抱闸和轴承热轴这两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保障车辆运行状态和品质,使车辆检修站段做好货车滚动轴承的防燃、防切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攻关课题。我国既有铁路货车滚动轴承主要是指无轴箱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该轴承总共有15种型号,按照不同轴重分类为:25吨轴重(9种),21吨轴重(5种),12吨轴重(1种),其中常见常用的主要是25吨轴重和21吨轴重的。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的主要零部件包括外圈、内圈、滚动体(通常称滚子)、保持架、密封装置和润滑脂等几部分。以上零部件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轴承,其中任何一个零件出现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轴承运行的状态和品质。引起轴承故障、损伤、失效的因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使用因素和制造因素两种,其中使用因素是指轴承装配(如铁路车辆检修部门所从事的轴承选配、轴承压装)和上线运行条件(如线路状态、天气气候、车轮踏面状态、车辆动力学等),制造因素是指与轴承制造厂有关的轴承材质质量、制造工艺、设计原理等,本文只针对轴承使用因素造成的轴承故障,从轴承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热轴原因上进行分析,并根据各铁路货车检修站段现行的检修工作特点提出具体可行的控制措施,以期达到通过正确分析、判断、处理列车中发生的滚动轴承故障,减少车辆运行途中停、甩车,防止燃、切轴事故发生的目的。
郭爽爽[4](2010)在《矢量控制与模糊控制在双轴高精密同步调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论文来源于晋西铁路车辆有限公司双轴高精度同步调速控制磨合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项目,系统中的异步电机采用交流电机矢量控制方法,并针对交流电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以及矢量控制的不完全解耦性等缺点,利用了模糊控制技术来改善上述缺点。论文运用了一种将矢量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交流电机协调控制方法,并将此方法成功的应用于试验系统设计中。系统构建了一个货车转向架的实际运行环境,通过两台变频器各控制两台交流伺服电机,带动支撑旋转机构,同时通过液压系统对转向架进行加载,从而使转向架上的车轴随着支撑旋转机构同步旋转,达到实际的工作效果。为了满足货车运行的震动指标要求,系统在设计上必须减小震动对磨合试验所带来的影响,由于转向架的两个车轴的转速分别是两个变频器和四个电机控制的,所以说四个电机的不同步,会使转向架上的同轴产生不必要的扭力,两轴之间不同步,从而产生震荡,大大影响了其检测效果。系统选用模糊PID控制器,其根据不同调速阶段自动调整模糊控制器中的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的项权系数,具有自寻优性质,从而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符合系统的控制要求。系统使用西门子变频器的矢量控制功能对交流电机进行变频调速,在西门子PLC中实现了模糊PID控制。通过对Matlab仿真结果的分析,结合工艺要求,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控制方案运行的精度和运行的可靠性。经过现场安装调试及运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其精度满足了该厂的生产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陈鹤梅[5](2010)在《某型航空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轴承是转动副中的关键部件,其强度、抗疲劳破坏能力以及正常使用寿命等性能对转动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轴承各项性能参数必须进行实验测试。目前,国内的轴承试验台主要是采用机械加载和电加载的方式,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轴承试验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两种方式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满足,而伴随液压技术的发展,液压加载的方式完全满足新的轴承试验要求,成为轴承试验台一种新的方式。因此,对轴承液压加载试验台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根据轴承的工况特性以及试验要求,重点对其液压加载系统的组成原理、调节方式以及工作特性等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轴承的工况特性,明确被试轴承的试验要求。本试验台主要对航空用轴承进行测验,相比于普通轴承,航空轴承无论是强度还是使用寿命等性能都比普通轴承要求更高,因此本文先详细介绍了航空轴承的工作特点和性能要求,从而明确测试系统需具备的条件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2.根据试验要求,设计轴承液压加载系统方案。轴承液压加载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加载回路和驱动回路。采用电比例溢流阀对加载力的大小进行实时调节,加载力范围广、响应快速、加载准确、操作方便;驱动回路主要是充分利用液压传动可以无级调速,转速稳定性好、驱动力大等优点,对轴承的转速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对轴承进行动态的实验测试。3.分析液压加载系统的匹配要求以及主要的工作特性。对泵-马达进行合理地匹配性计算,使轴承的转速满足试验要求;选择控制阀的通径以及确切定油缸尺寸,保证加载力的范围满足试验条件等。同时,对比例溢流阀调节方式的工作特性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4.利用AMEsim软件建立轴承液压加载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设计的系统,确定各仿真参数后代入模型,对系统的加载特性、驱动特性进行深入的动态仿真研究与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5.通过轴承液压加载试验台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了本系统理论计算以及仿真分析的正确性,能够对轴承进行模拟加载,控制精度高,操作方便,使用效果良好。
刘吉远,柴小转[6](2005)在《我国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的发展历程》文中指出从轴承结构的变化、保持架材质的变化、轴承密封装置的改进、轴承润滑脂的优化、检修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5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的发展历程。
冯庚斌,李志[7](2003)在《机车走行部的动态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机车走行部当前使用的系列检测仪器、设备及使用效果 ,扼要介绍了国外相应仪器的概况。文章论述了走行部齿轮、轴承检测中尚需继续解决的问题。根据提速车运行的特点 ,指出当前提速机车轴箱轴承沿用旧型双排圆柱轴承的利弊及问题 ,建议改为双排圆锥滚子轴承 ,以改善轴承轴向受力条件。最后对两种类型轴承进行了国内外情况的对比分析。
龚建新,闫永刚[8](2001)在《提速铁路轴承磨合试验机的设计》文中指出
二、提速铁路轴承磨合试验机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速铁路轴承磨合试验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A型车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轴承行业现状 |
1.3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轴承研究情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铁A型车轴箱轴承设计 |
2.1 地铁A型车轴箱轴承的工况及特点 |
2.1.1 轴箱轴承的工况 |
2.1.2 轴箱轴承特点 |
2.2 轴承的设计 |
2.2.1 轴承主参数确定及选材 |
2.2.2 内部参数计算 |
2.3 计算分析 |
2.3.1 理论寿命计算 |
2.3.2 额定热转速计算 |
2.3.3 保持架转速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轴箱轴承静力学分析 |
3.1 创建三维模型 |
3.2 轴承寿命分析 |
3.3 轴承接触载荷分析 |
3.4 轴承接触应力分析 |
3.5 油膜润滑参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铁轴箱轴承试验验证 |
4.1 产品精度指标 |
4.2 轴承试验方案 |
4.3 运转性能试验 |
4.3.1 试验条件 |
4.3.2 试验过程 |
4.3.3 运转性能试验结果 |
4.3.4 试验后轴承外观 |
4.3.5 运转性能试验结论 |
4.4 强化试验 |
4.5 对比试验 |
4.6 耐久性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热轴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绪论 |
1.1 当前运输形式 |
1.1.1 牵引吨位的增加 |
1.1.2 牵引速度的提高 |
1.2 轴承发展历程简介 |
1.2.1 轴承结构形式的发展与变化 |
1.2.2 铁路货车滚动轴承装用历程 |
2.铁路货车常用滚动轴承构造、工作原理及基本技术要求 |
2.1 轴承的构造 |
2.1.1 352226 X2-2RZ型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构造 |
2.1.2 353130 B紧凑型滚动轴承构造 |
2.2 轴承的工作原理 |
2.3 轴承检修及管理基本要求 |
2.3.1 基本要求 |
2.3.2 无轴箱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质量保证要求 |
2.3.3 无轴箱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入段检修基本要求 |
3.铁路货车常用滚动轴承发热原因及典型故障分析 |
3.1 滚动轴承发热原因分析 |
3.1.1 油脂缺陷 |
3.1.2 零部件质量缺陷 |
3.1.3 转向架运行状态不良 |
3.1.4 车轮踏面运行状态不良 |
3.2 滚动轴承典型故障分析 |
3.2.1 剥离、麻点、碾皮 |
3.2.2 裂损 |
3.2.3 划伤、擦伤、拉伤、磕碰伤 |
3.2.4 腐蚀、电蚀、微动磨蚀 |
3.2.5 磨削烧伤、滚道面粗糙 |
3.2.6 热变色、烧附 |
3.2.7 其他伤损 |
4.铁路货车常用滚动轴承故障的预防办法 |
4.1 人——人员素质 |
4.2 机——工装设备 |
4.2.1 轴向推拉器 |
4.2.2 轴承退卸机 |
4.2.3 轴承压装机 |
4.2.4 轴承智能关盖机 |
4.2.5 轴承磨合机 |
4.2.6 不退卸轴承故障诊断仪 |
4.3 料——入段抽验 |
4.4 法——技术规章 |
4.4.1 轴承选配压装作业 |
4.4.2 轴承外观转动检查作业 |
4.4.3 轴承关盖磨合作业 |
4.4.4 轴承附件清洗检测作业 |
4.5 环——作业环境 |
4.5.1 轴承一般检修作业环境控制要求 |
4.5.2 轴承大修作业环境控制要求 |
4.5.3 轴承附件检修及组装作业环境控制要求 |
4.5.4 杂质及落尘量计算方法 |
4.5.5 轴承压装作业环境控制要求 |
5.铁路货车常用滚动轴承故障的检查手段 |
5.1 看——外观查看 |
5.1.1 重点查看提示故障的轴承 |
5.1.2 重点查看轴承使用寿命 |
5.1.3 重点查看轴承及其附件外观质量 |
5.1.4 重点查看轴承开盖后的油脂状态 |
5.1.5 重点查看轴承磨合试验时的运行状态 |
5.1.6 重点查看轴承轴向游隙和压装到位量 |
5.1.7 重点查看轴承压装力和压装曲线 |
5.2 听——转动听声 |
5.2.1 重点听列车运行过程中轴承的声音 |
5.2.2 重点听人工转动检查时轴承的声音 |
5.2.3 重点听磨合试验过程中轴承的声音 |
5.3 触——触摸感觉 |
5.3.1 重点感受手工转动轴承时的触觉 |
5.3.2 重点感受轴承外圈表面温度 |
5.4 诊——疑难会诊 |
5.5 积——经验积累 |
6.铁路货车常用滚动轴承故障的控制措施 |
6.1 剥离、碾皮、麻点故障采取措施 |
6.2 裂损故障采取措施 |
6.3 划伤、擦伤、拉伤、磕碰伤故障采取措施 |
6.4 腐蚀、电蚀、微动磨蚀故障采取措施 |
6.5 磨削烧伤、滚道面粗糙故障采取措施 |
6.6 变色、烧附故障采取措施 |
6.7 其他故障采取措施 |
7.关于对列检人员监控手段的改进建议 |
8.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矢量控制与模糊控制在双轴高精密同步调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试验系统功能分解 |
1.6 驱动模块异步电机的控制方式 |
第二章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 |
2.1 矢量控制的引入 |
2.2 矢量控制中的坐标变换 |
2.2.1 三相/两相变换(clark 变换) |
2.2.2 α-β/d-q(park 变换) |
2.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中的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3.2 交流电机在两相任意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三章 多电机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 |
3.1 交流电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 |
3.1.1 交流调速矢量控制原理 |
3.2 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案 |
3.2.1 机械同步方式 |
3.2.2 电同步方式 |
3.2.2.1 多电机非耦合控制 |
3.2.2.2 多电机的耦合控制 |
3.3 模糊控制的引入 |
第四章 模糊控制的原理及设计方法 |
4.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4.1.1 模糊控制的提出和特点 |
4.1.2 模糊控制系统 |
4.1.3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4.1.4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4.2.1 模糊控制器设汁的主要内容 |
4.2.2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
4.2.3 解模糊化 |
4.2.4 论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选择 |
4.2.5 采样时间的选择 |
4.3 模糊控制器在交流调速中的应用 |
4.3.1 速度控制 |
4.3.2 模糊系统识别 |
4.4 基本模糊控制器的缺陷和改善模糊控制性能的主要途径 |
4.4.1 基本模糊控制器的缺陷 |
4.4.2 模糊控制性能改善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
4.5 带有自调整因子的模糊控制器 |
4.6 基于模糊自适应整定PID 同步控制 |
第五章 双轴同步控制系统设计 |
5.1 系统硬件组成 |
5.2 西门子65E70 变频器 |
5.2.1 65E70 硬件连接和参数设置 |
5.2.2 软件组态 |
5.3 通讯实现 |
5.3.1 315-2DP 与65E70 之间的通讯 |
5.3.2 315-2DP 与226 CN 之间的通讯 |
5.4 程序设计 |
5.4.1 主程序的设计 |
5.4.2 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的框图如图5.7 |
5.4.3 基于模糊自适应整定PID 同步控制系统 |
5.5 系统调试及运行 |
第六章 仿真与实验结果及分析 |
6.1 仿真研究 |
6.2 实验结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某型航空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轴承试验台分类及应用 |
1.3 国内外轴承试验台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航空轴承的工作特点及试验台加载方式研究 |
2.1 航空轴承的工作特点 |
2.1.1 航空轴承要求 |
2.1.2 轴承可靠性与轴承疲劳寿命 |
2.2 轴承试验台的加载方式 |
2.2.1 机械加载方式 |
2.2.2 电加载方式 |
2.2.3 液压加载方式 |
2.3 试验台的性能要求 |
2.4 加载液压缸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系统设计 |
3.1 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调节方式的比较分析 |
3.1.1 比例换向阀调节方式 |
3.1.2 比例减压阀调节方式 |
3.1.3 比例溢流阀调节方式 |
3.1.4 三种调节方式的比较 |
3.2 轴承主轴旋转驱动系统方案设计 |
3.2.1 试验台的结构及工作特性要求 |
3.2.2 试验台主轴驱动液压系统的组成 |
3.3 液压系统的设计 |
3.3.1 液压加载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3.3.2 油泵起动及轴承的加载 |
3.4 液压加载系统的匹配计算 |
3.4.1 驱动系统主要液压元件计算选型 |
3.4.2 加载系统主要液压元件计算选型 |
3.4.3 驱动电机计算选型 |
3.5 试验台性能研究 |
3.5.1 主轴转速精度可实现性研究 |
3.5.2 试验台加载力精度研究 |
3.5.3 系统可靠性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系统仿真研究与分析 |
4.1 AMEsim图形化仿真软件简介 |
4.1.1 AMEsim的建模原理 |
4.1.2 AMEsim的主要特点 |
4.2 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系统AEMsim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1 加载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 驱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 液压加载系统AMEsim仿真模型的参数 |
4.3.1 加载系统AMEsim模型的参数设置 |
4.3.2 驱动系统AMEsim模型的参数设置 |
4.4 加载系统的仿真研究与分析 |
4.4.1 系统加载特性的仿真研究与分析 |
4.4.2 系统转速特性的仿真研究与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与原理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内容 |
5.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平台组成 |
5.3 实验步骤及其结果分析 |
5.3.1 实验步骤 |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机车走行部的动态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机车轴承检测站的仪器及设备 |
2 机车轴承检测仪器的技术特点 |
2.1 JL-201 (JSC-206) 机车轴承诊断仪 |
2.2 JL-501机车轴承动态诊断系统 |
2.3 JL-601机车走行部顶轮诊断系统 |
3 轴承检测的效果 |
3.1 概述 |
3.2 运用效果 |
3.2.1 概况介绍 |
3.2.2 杜绝不合格轴承装车 |
3.2.3 加强了轴承检测的规章制度建设 |
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4.1 轴承制造厂的验收 |
4.2 为保证轴承及牵引电机安全, 对牵引齿轮运转状态应予控制 |
4.2.1 振源 |
4.2.2 现场检测时发现的非正常啮合情况 |
4.2.3 建议 |
4.2.4 检查电机共振点 |
4.3 感应加热器退卸内套问题 |
4.3.1 概况 |
4.3.2 替代办法 |
4.3.3 对感应加热器选优定型提出统一要求 |
4.4 轴箱轴承的电蚀问题 |
4.5 关于轴承检测门限值问题 |
4.5.1 轴承状态的分类 |
4.5.2 轴承门限值的确定 |
(a) 判断轴承状态的两个门限值 |
(b) 检测者不要将报警值当做解体值 |
4.5.3 故障报警值及解体值的定量描述 |
4.6 轴承检测的诊断对象有哪些部件 |
4.6.1 诊断对象 |
4.6.2 诊断方法 |
4.7 铁路轴承订货技术条件规定的轴承使用寿命期应尽快修订 |
4.8 提速与高速机车、动车轴箱轴承选型问题 |
4.8.1 提速机车轴箱轴承近年来出现的问题 |
4.8.2 国外提速机车及动车的轴箱轴承 |
4.8.3 双排圆柱与双排圆锥滚子轴承的性能比较 |
4.8.4 对现有双排圆柱轴箱轴承的建议 |
(8)提速铁路轴承磨合试验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机的主体结构 |
2 关键部件的设计 |
2.1 安装结构 |
2.2 加载装置 |
四、提速铁路轴承磨合试验机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A型车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研制[D]. 王多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我国铁路车辆轮轴的发展历程[A]. 刁克军,刘会英,刘吉远,赵雷. 铁路车辆轮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
- [3]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热轴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D]. 杨剑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5)
- [4]矢量控制与模糊控制在双轴高精密同步调速中的应用[D]. 郭爽爽. 太原科技大学, 2010(04)
- [5]某型航空轴承试验台液压加载系统研究[D]. 陈鹤梅. 中南大学, 2010(03)
- [6]我国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的发展历程[J]. 刘吉远,柴小转. 铁道车辆, 2005(10)
- [7]机车走行部的动态检测[J]. 冯庚斌,李志. 铁道机车车辆, 2003(06)
- [8]提速铁路轴承磨合试验机的设计[J]. 龚建新,闫永刚. 轴承,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