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新酚类化合物

蛔虫新酚类化合物

一、A New Phenolic Compound from Thamnolia vermicularis(论文文献综述)

刘素素[1](2021)在《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杂环胺形成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杂环胺(HAAs)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高温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度致癌致突变的有害化学物质。多酚类抗氧化剂通过清除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及吡嗪自由基可有效抑制加工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形成,但由于食品体系的复杂性,其生成途径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推测多酚类化合物可能通过与杂环胺中间产物相结合,从而达到对杂环胺的抑制作用,但尚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以烤羊肉饼为研究对象,探讨茶多酚是否对中间产物产生结合或抑制作用,最终阐明酚类化合物对肉类加工过程中杂环胺形成的抑制机理,为有效控制杂环胺的形成,减少其对人类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茶多酚对羊肉抗氧化活性的结果表明:腌制4 h处理组生羊肉的铁离子还原力和TPC整体高于6 h处理组,6 h处理组的ABTS+自由基清除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高于4 h处理组;烤羊肉饼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220℃下烤羊肉饼的抗氧化活性高于250℃。2.茶多酚对烤羊饼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表明:添加0.5%茶多酚抑制了220℃下MeIQx、PhIP、4,8-DiMeIQx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16.7%、64.7%、31.1%。茶多酚对烤羊饼中前体物的影响表明:220℃下PhIP与肌酸、肌酸酐成负相关;MeIQx、PhIP、4,8-DiMeIQx与丝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之间存在强相关性,MeIQx与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成强相关;250℃下MeIQx与葡萄糖成正相关,PhIP、4,8-DiMeIQx与肌酸成负相关,MeIQx、4,8-DiMeIQx与肌酸酐成负相关,杂环胺与谷氨酸之间成正相关,与赖氨酸、组氨酸之间均成负相关。3.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间体的影响表明:220℃下甲醛、乙醛与杂环胺成正相关,PhIP与2,5-二甲基吡嗪成负相关;250℃下甲醛与MeIQx、4,8-DiMeIQx成负相关,乙醛与杂环胺成负相关,苯乙醛与MeIQx、4,8-DiMeIQx成负相关,PhIP与2,5-二甲基吡嗪成正相关。抗氧化活性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表明:220℃下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杂环胺相关;250℃时,MeIQx、4,8-DiMeIQx与抗氧化活性成正相关。

王家培[2](2021)在《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小香羊为贵州地方特色山羊品种,由于肉嫩味香而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雷山县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有利于寄生虫生长,这些寄生虫严重影响小香羊产业发展。大量用伊(阿)维菌素、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防治羊寄生虫病,容易引起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寻找对羊无毒无害无残留,还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代替抗生素药物,成为现今养羊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开展雷山县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苦楝皮煎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小香羊苦楝中毒和解毒试验,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和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试验,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用肉眼观察法、粪便检查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小香羊养殖场(户)均检出三种蠕虫,其中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45.11%、31.47%、27.27%;小香羊三种蠕虫在规模场的混合感染率为25.42%,在散养场混合感染率为57.14%,两者差异极显着;绦虫在全年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绦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50%、39.29%、39.47%、55.17%),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在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肺丝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33.82%、42.86%、17.11%、31.03%;肝片吸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25%、42.86%、9.21%、31.03%);三种蠕虫在不同海拔和不同营养条件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比较,绦虫感染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绦虫感染率为25%和17.78%),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均差异显着(母羊和羔羊的肺丝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5%、16.67%、6.67%和0)。这些结果表明,雷山县小香羊羔羊阶段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极低,但在半岁以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苦楝皮煎液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试验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用草药“三步骤煎制方法”煎制得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装于试管中贮存,并于第1d、第90d、第180d进行药液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用水煮法制得400mg生药/m L的中华万年青煎液,测定其部分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经煎熬后,苦楝皮制剂呈黄色、p H值为5.0,苦楝素含量为5.35mg/m L,密封储存6个月后,苦楝皮煎液的颜色没有改变,药液的PH值和药液中苦楝素含量均没有改变,表明苦楝皮煎液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很稳定;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学成分占比较重。3.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分别以灌服法和注射法对30—40kg小香羊给以不同剂量的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对中毒羊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400mg生药/m L)进行解救;选择性行为表现强烈的成年公羊,产羔2胎的双羔母羊,连续2d给服苦楝皮煎液共60m L拌料饲喂。结果显示:(1)灌服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580m L,注射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120m L。小香羊中毒卧地时,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解救,剂量达100m L时多数中毒羊得到恢复。小香羊苦楝中毒后,GPT、GGT、BUN、TBIL、ALP均升高,TP、ALP、CRE、IP、TCHO、GLU、GLOB、Ca均下降。解毒后这些生化指标均在恢复,到第10d时,基本恢复正常;(2)公羊的性行为表现没有变化,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明显,精子畸形率增加明显,经过30d后,公羊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基本恢复完全;(3)母羊当次发情期的排卵明显受到影响,交配后未能成功受孕,但是不影响下次发情周期时间、排卵效果、受孕效果和产羔性别比率。总之,苦楝皮煎液有毒,不同给药法中毒剂量不同,苦楝中毒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中华万年青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有效解毒剂,解毒后小香羊的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苦楝皮煎液对公羊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和母羊的发情、排卵、受孕、产羔都有影响,但是当苦楝成分完全排出羊体后,这些繁殖性能都能得到恢复。4.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效果。对羊的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用不同剂量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别以口服法和注射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羊三种蠕虫病治疗试验,治疗剂量为40m L和50m L时,注射法比口服法治疗效果好,治疗剂量为60m L时,两种治疗法效果相当。结果表明,苦楝皮是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的良药。综上所述,半岁以上的小香羊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苦楝皮煎液灌服法和注射法给药,小香羊中毒剂量不同,两种给药法都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相似改变;苦楝皮煎液对公母羊的繁性能都有影响,但药物代谢排出后均能恢复正常;用含苦楝素5.35mg/m L的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剂量为60m L时,口服法和注射法对小香羊三种蠕虫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良好解救药物。

萨楚拉,敖敦格日乐[3](2020)在《蒙药绵马贯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蒙药绵马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的干燥根茎、叶柄残基,有止血、清热解毒、杀虫等功能,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抗肿瘤、抗氧化、驱虫等药理作用。本文对绵马贯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概括,为进一步利用该蒙药材提供参考。

余克非[4](2020)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优势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剂配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绿化事业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废弃物产量持续增加,如何实现废弃物的高效处置已成为我国市政绿化的主要问题。堆肥是目前园林绿化废弃物最经济实用的处理方法,但废弃物中木质素、纤维素含量高,其难降解性延长了堆肥周期,提升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效率是实现高效处置的关键。复合菌剂在木质素、纤维素降解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但目前从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中筛选出的木质素、纤维素降解功能菌相对较少;复合菌剂鲜有报道;现有菌剂大都被设计为堆肥初期添加,菌剂中微生物难以适应堆肥环境变化导致菌剂效果减弱。为筛选出木质素、纤维素降解功能菌,配制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专用复合菌剂,探究菌剂最适添加时间及相关机理,提升木质素、纤维素降解效率。通过传统培养方法从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不同阶段筛选出木质素、纤维素降解功能菌,通过16S r DNA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类别,采用统计学方法优化微生物发酵条件及产酶条件,并对微生物优化组合制成复合菌剂,将菌剂添加到堆肥不同阶段探究对堆肥的影响,筛选最适添加时间,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菌剂中的微生物功能,影响菌剂效果的关键因素等。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木质素、纤维素降解功能菌的筛选:从高温期堆肥中筛选出了两株降解功能菌,记为B1、B2。从腐熟期堆肥中筛选出了三株降解功能菌,记为B3、B4、A。经16S r DNA和ITS序列分析,辅以形态学观察,B1-B4均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A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对抗实验和抑菌圈实验结果表明,B1、B2;B3、B4、A之间不存在拮抗作用。经刚果红染色法、苯胺蓝褪色法、愈创木酚显色法鉴定,B1-B3能同时产生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B4仅能产生纤维素酶,A仅能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或锰过氧化物酶。(2)发酵条件优化: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微生物发酵条件,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发酵周期20小时(B1-B4)/48小时(A),接种量4%(B1、A)/3%(B2-B4),转速200rpm,培养温度37℃(B1-B4)/28℃(A),初始p H值7,培养基:玉米浆粉20g/L(B1-B4)/17g/L(A),葡萄糖7g/L,糖蜜12g/L,黄豆饼粉17g/L。较优化前,所有菌株的生物量及木质素、纤维素降解酶活力均得到显着提升,其中,生物量提升了38.60-128.37%,纤维素酶活力提升了84.50-187.31%,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提升了86.47-221.90%,锰过氧化物酶活力提升了50.48-277.78%。(3)复合菌剂的配制:通过正交实验对B1、B2优化组合配制高温期复合菌剂,结果表明,当B1、B2的比例为6:3,添加量为15%时木质素、纤维素降解能力相对较强;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模型对B3、B4、A优化组合配制腐熟期复合菌剂,通过逐步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y=11.99+2.26z1+1.33z2+3.71z3+0.13z1z3+0.16z2z3-0.36z12-0.15z22-0.67z32。经极值法求得三株菌的最佳添加量B3:2.97×104 cfu/g,B4:6.69×106 cfu/g,A:1.83×105 cfu/g,即为腐熟期复合菌剂配方。受菌株间协同作用的影响,菌株复合后的降解能力较复合前有了显着提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以及A与B4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木质素降解的主要因素,B3、B4、A以及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是纤维素降解的主要因素。(4)菌剂效果验证:以1m3体系进行堆肥,将高温期和腐熟期复合菌剂分别应用于高温期和腐熟期堆肥探究对堆肥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高温环境对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的抑制,以及原生微生物对菌剂效果的掩盖,高温期和腐熟期复合菌剂均无法在高温期对堆肥产生显着影响,但均能在腐熟期显着提升木质素、纤维素降解酶活力,促进木质素、纤维素降解,腐熟期复合菌剂还能强化腐殖化过程。与不添加菌剂的处理相比,菌剂在腐熟期对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的酶活力提升分别达27.67-112.68%、37.29-126.93%、10.70-70.80%、33.37-80.26%,对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的提升分别为1.70-10.37%、4.60-13.14%,对腐殖酸含量的提升为7.80%。该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菌剂效果的关键因素,推荐将菌剂添加到腐熟期提升菌株对堆肥环境的适应性,确保菌剂效果。研究从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中筛选出了5株木质素、纤维素降解功能菌,扩充了相关种质资源。研制了1种专用复合菌剂,改善了目前相关菌剂缺乏的现状。提出了在腐熟期添加菌剂能够确保菌剂效果的观点,改善了目前多数菌剂在堆肥初期添加,容易造成菌剂效果减弱的现状,并充分证实了温度是影响菌剂效果的关键因素。复合菌剂的应用最终改善了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效率低的问题。

杨雅蛟,孔维军,孙兰,孙桂波,周立东[5](2019)在《槟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槟榔是常用的中药材,在古方中被广泛应用。其原产于马来西亚,在我国海南、台湾等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酚类、氨基酸、多糖、矿物质、粗纤维、油脂和维生素等,在临床上不仅可用于杀虫,还可以治疗各种肠道疾病、关节炎和青光眼等病症,用药人群主要是儿童和老人。槟榔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槟榔碱,但文献报道槟榔碱不但可以直接致癌和促癌,还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间接增加致癌概率,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槟榔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时,常规剂量下没有致癌副作用的报道。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槟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槟榔的科学开发和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高岩[6](2019)在《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结合吉林省农村及农业产业技术现状,借鉴国际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在“种养结合”理念的指导下,为创建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农村、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以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为研究基础,开展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及改良盐碱土壤应用技术的研究。总体思路是利用近临界水技术将富含生物质的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进行降解、提取,进而制成有机肥料。再利用有机肥料进行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盐碱土壤的治理与修复。使农业废弃物一步还田,最终构建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的闭环生产。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1)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的应用研究。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的特殊性质,在较低转变温度和短恒温时间条件下,实现秸秆生物质的提取,建立玉米秸秆与生物油间的转化和提取方法。不同形状的玉米秸秆转化实验表明,杆状玉米秸秆有利于在近临界水中获得更多的生物油。用正己烷提取水溶性生物油,并通过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液化产物为酚类化合物,少量的液化产物为正构烷烃、芳香酮类、醇类、烷基苯类和几种含硫、含氮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的应用研究。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制备植物营养液和液化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制备有机肥料。设计和优化了加热效率高、经济性好的电磁感应加热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的中试及小规模生产设备。分别确认了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参数。研究发现,在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条件下,生物质快速转化。得到的液体产物主要为酚类、醛类和酮类的混合物,富含促进植物生长的氮、磷、钾及钙、锰、铁、锌、硼、硫、镁、钼等微量元素,pH值为3.5-4.2。液化产物与生物质自然腐化的产物腐殖酸成分种类接近。研究不仅能为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还能为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提供技术参考。(3)探究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种植小麦的效果。在吉林大学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吉林省通榆县,开展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改良吉林省西部盐碱土壤种植玉米、高粱农田试验。通过农作物生长和籽实产率的评价,证明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对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有一定作用,为推广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了示范性工程,建立了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通榆基地。通过有机肥料使用的经济效能和土质综合改善的效果,提高和激发农户自身使用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土壤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吉林省中西部盐碱土壤改良和东北黑土耕区有机质提升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1)探究了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化学试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和液化秸秆-畜禽排泄物的可行性。建立了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和液化玉米秸秆-猪粪-羊粪等畜禽排泄物等生物质及制备有机肥的方法。为秸秆还田和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绿色环保的技术。(2)设计和制造适用于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的200 L和1000 L中试和小规模工业生产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基地,实现了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化学试剂的条件下,近临界水在较低温、短时间液化杆状玉米秸秆、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等生物质应用的小试、中试和小规模工业化生产。该工作在国内还鲜有报道。(3)创新地提出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猪粪-羊粪等生物质制备固体、液体有机肥料。实现了简便、清洁、快速的秸秆及秸秆-畜禽排泄物还田,整个过程环保无二次污染。与其它处理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制备有机肥料技术相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而且投资小,占地面积小,可按规模养殖场日产出粪水量设产,做到当日完全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工业生产。(4)利用废弃生物质制备的有机肥料,在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基地,分别进行了盐碱大田土壤改良试验和植物种植影响评价试验。通过对种植高粱和玉米生长和产率的比较,证明制备的有机肥料应用于作物生长和土壤改良效果明显。为农畜业废弃物制备有机肥及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齐志文[7](2019)在《三烯漆酚结构修饰与载药胶束组装及其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漆是传统的天然涂料,漆酚作为生漆的主体化合物,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漆酚自聚合、金属聚合及漆酚有机聚合物的耐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功能材料领域。漆酚具有酚羟基与侧链不饱和双烯的活性基团结构,文献报道具有很好抑制肿瘤的生物活性,但漆酚具有过敏性,如何利用漆酚活性基团合成具有低毒高效抗肿瘤的漆酚基小分子衍生物是国际上研究的难点。本文重点从生漆中分离纯化C15三烯漆酚,再通过化学合成得到了 C15三烯漆酚Pechmann、D-A、卤素、硫醇长链烷烃、苯硼酸、氨基亚砜和三氮唑等漆酚衍生物及漆酚基大分子载药胶束材料,并对其抗肿瘤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等进行评价,为高附加值漆酚衍生物及漆酚基医药胶束材料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1)从生漆中分离纯化得到C15单烯漆酚(2a)和C15三烯漆酚(2b),利用漆酚芳基1位活性酚羟基,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酰乙酸乙酯合成得到C15三烯漆酚Pechmann型衍生物(2c),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C15漆酚及其Pechmann型衍生物具有刚性苯环骨架、侧链C15烯烃及具有香豆素结构等特征,均有较好的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活性(2c>2a>2b),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3μM、55.5μM和27.1μM。化合物2a、2b、2c与紫杉醇联合用药,对体外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当漆酚Pechmann型化合物2c与紫杉醇的比例为6.775μM:7.9 ng/mL时,协同作用最强,协同指数(CI)达到0.641。(2)基于Diels-Alder的[4+2]反应,将马来酸酐五元环骨架和不同电负性的-NH,-O及-F,-Cl,-Br卤素引入漆酚烯烃侧链,合成了 8个新型漆酚基D-A型衍生物3e~31,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在漆酚侧链形成的六元环烯结构,增加了该区域的电子云密度。采用MTT法检测了化合物3a~31对10种人常见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一般规律表现为:漆酚基烯烃侧链马来酸酐类化合物中含NH-C1(3k)>O-Cl(3h)>NH-Br(31)>O-F(3g)>O-Br(3i)>O(3e)>NH(3j)。改良后的漆酚D-A衍生物对人的胃癌细胞MKN-45和人的结肠癌细胞HCT-116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3e和3k对MKN-45和HCT-116的抑制效果最好,分别为 3.2 μM、2.6 μM 对 MKN-45 和 1.2μM、0.66μM 对 HCT-116;化合物 3e 和 3k均能有效抑制其他八种人肿瘤细胞。(3)采用烷基化、Pechmann反应、硼酸酯化等合成方法,对C15三烯漆酚进行酚羟基保护,增强了漆酚衍生物的原子多样性和电负性,合成了 16个新的C15三烯漆酚衍生物,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化合物4h在2位漆酚的酚羟基中引入了长链烷基氯。其抗HepG2活性剂量略降至37μM,但对正常肝细胞L02的毒性作用显着降低至180 μM;化合物4j为漆酚Pechmann衍生物,对HepG2抑制活性基本维持在28 μM,但对正常肝细胞L02的毒性作用降低3-4倍,为180 μM。化合物4a、4d和4i分别为2位酚羟基醚化引入了巯基、苯硼酸和氨基亚砜的产物;它们对抑制HepG2增殖的IC50值提高到7~15μM,而对正常肝细胞L02的IC50减弱到120~150μM;其中,漆酚含巯基衍生物4a对HepG2和L02的IC50分别为7.886 μM和150μM。(4)采用烷基化和点击化学合成方法,对C15三烯漆酚进行酚羟基保护,合成了 C15三烯漆酚双酚羟基保护衍生物,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具有富电子结构的漆酚三氮唑类化合物5d中三氮唑作为常用药效团,具备较高的电子云密度和与蛋白的亲和能力,对HepG2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为2.833 μM。漆酚双酚羟基炔醚化合物5c,5f和漆酚Pechmann酚羟基炔醚化合物5v抗HepG2活性降低,而漆酚Pechmann化合物5j对L02细胞毒性(IC50=198 μM)低于漆酚三氮唑类化合物5d,对L02的IC50值比HepG2高出20倍以上,对正常肝细胞的L02有较低毒性。因此,漆酚Pechmann衍生物5v和漆酚三氮唑类化合物5d可以作为今后漆酚衍生物合成的基本骨架。(5)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疏水性漆酚苯硼酸衍生物和传统的胶束材料组装,制备了一种紫杉醇和漆酚协同释放的pH靶向漆酚基胶束BPAU-NH2-Gal-PTX,并表征了其化学结构。BPAU-NH2和BPAU-NH2-Gal包埋紫杉醇胶束的粒径分别约为135 nm和195 nm;体外紫杉醇释放结果表明,药物包封量越多,药物间疏水性越强,释放速率越慢。将胶束和紫杉醇溶于良溶剂DMSO中,胶束针对紫杉醇载药的包封率约为99.5%,BPAU-NH2-Gal载药量约为5.0%。在酸性pH 4.5环境下,紫杉醇和漆酚的释放率分别约为64.1%和49.5%。可见,酸性条件(pH4.5)可加速药物的释放速率,漆酚基胶束释药行为表现出较强的pH依赖型。体内外毒理实验表明,紫杉醇载药胶束BPAU-NH2-Gal-PTX以细胞内吞作用方式进入HepG2细胞,并通过胶束释放紫杉醇和漆酚,抑制HepG2细胞生长。表明靶向BPAU-NH2-Gal胶束具有高效摄取、增强抗肿瘤的作用。

王园[8](2019)在《石榴叶多酚的提取及在抗衰老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石榴(Punica granatum L.)落叶乔木、小乔木或灌木,双子叶植物,属于石榴科,石榴属。我国石榴资源丰富,石榴通常只是被人们当作水果食用,而石榴叶子大部分被丢弃。石榴叶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例如:鞣质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因此探索石榴叶的潜在价值,对石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石榴叶为原材料,优化了闪式提取石榴叶多酚的工艺条件,并对石榴叶多酚的纯化、活性及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作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闪式提取石榴叶多酚工艺的优化以石榴叶粗多酚的提取量作为指标,选取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实验,所得闪式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7.56%、料液比1:8.65(g/mL)、提取时间3.95 min,理论预测提取量:29.37gGAE/100g。考虑到实际操作,闪式提取条件调整为:乙醇浓度58%、料液比1:9(g/mL),提取时间4 min,验证结果为:29.12 gGAE/100g,该值与理论预测值接近。(2)石榴叶多酚的纯化及其活性研究使用AB-8大孔树脂纯化石榴叶多酚,在25℃下、样品浓度控制在0.9947 mg/mL、洗脱液的乙醇浓度为70%时,AB-8大孔树脂的吸附性能和脱附性能均达到最佳,吸附率为90.72%,脱附率为72.3%。选择VC和没食子酸作为对照,考察了纯化后的石榴叶多酚的还原力、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以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石榴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3)石榴叶多酚O/W型抗衰老乳液的配方设计及评价根据乳状液化妆品的特性和抗衰老乳液的设计原则,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确定配方的成分和用量范围。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所得的最佳基础配方为:甘油(4%)、1,3丁二醇(3%)、棕榈酸异丙酯(4%)、角鲨烷(3%)、羊毛脂(3%)、VE(1.5%)、D-泛醇(3%)、石榴叶多酚(1.5%)。选择A165(2%)和PGFE(1%)的复配乳化剂、PEG-120(0.05%)和黄原胶(0.3%)的复配增稠剂能够使产品质量稳定。根据乳化技术和乳化原理,最佳配方条件下,最佳乳化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85℃、乳化时间20 min、乳化速度50 r/min。自制乳液的感官评价指标较优,微生物和重金属指标均符合轻工业行业标准的要求;含有石榴叶多酚的自制抗衰老乳液与市售的含有复配提取物的百雀羚抗皱紧致乳液和水密码红石榴系列的抗皱紧致乳液相比,自制抗衰老乳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因此,石榴叶多酚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与其它抗氧化剂进行复配后应用于化妆品行业。

熊威[9](2019)在《贯众炭中新型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保肝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炭药是中药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类药。贯众炭(DCC)是贯众高温碳化的炮制品,具有治疗衄血、吐血、崩漏、便血、外伤出血等多种出血证的功效,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然而,贯众炭有效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始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温碳化是贯众炭炮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贯众炭制备时的高温碳化法与材料学中制备纳米类成分的高温热解法工艺过程有相似之处,这就启发我们对贯众高温碳化这一过程进行研究,以期从中发现全新的纳米类成分。肝脏是机体解毒和调节糖代谢以及脂代谢平衡的主要器官,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器官,其损伤可能是外伤或有毒药物、化学物质和病毒感染引起。因此,寻找到能保肝且无毒副作用的天然药物是非常有意义的。本实验团队前期研究过十八种炭药,对中药炭药止血的物质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医理论中讲究肝藏血,肝脏与血液关系密切,在贯众炭止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借鉴了纳米科学的方法,独辟蹊径,研究了贯众炮制成炭之后产生的新成分并对其进行表征,然后研究了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目的:(1)本研究以贯众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纳米科学的技术与研究方法,对贯众炮制成炭的过程和炮制成品炭药进行研究,以期在炭药中发现新的纳米类成分。(2)对发现的纳米类成分进行细致表征,研究其微观形态、元素组成、光谱学特征,计算其荧光量子产率。(3)通过细胞实验评价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4)研究贯众炭纳米类成分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发挥保肝作用的机制。方法:(1)贯众生药通过马弗炉烧制的方法炮制成炭。通过对不同温度的炮制成品贯众炭进行粉碎、提取、过滤、浓缩、透析等过程,制备贯众炭透析液。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荧光光谱仪(PL)等仪器和方法,在贯众炭中发现新的纳米类成分。(2)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表征:借鉴纳米科学中对纳米类成分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对贯众炭中新发现的纳米类成分进行表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表征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XPS)研究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元素组成、表面基团信息。通过紫外、红外、荧光光谱仪来表征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光谱特性并计算其荧光量子产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贯众和贯众炭纳米类成分溶液中小分子化合物的差异。(3)通过细胞实验研究贯众炭纳米类成分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4)对贯众炭中纳米类成分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采用经典的小鼠肝脏出血模型和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贯众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的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通过对小鼠肝脏表面形态的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和肝指数的计算,初步研究贯众炭纳米类成分对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保肝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小鼠肝脏的病理特征,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的变化情况,测定小鼠肝脏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的度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初步研究纳米类类成分的保肝作用机制,明确贯众炭发挥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结果:(1)通过对贯众炮制最核心的高温加热碳化过程研究,成功炮制了不同温度的贯众炭。经过粉碎、提取、过滤、浓缩、透析等一系列制备过程处理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贯众炭透析液里的微观成分。350℃炮制的贯众炭中有着清晰的碳颗粒,分散性良好、均一稳定,粒径尺寸范围在5-10 nm之间,符合碳纳米类成分的特征。将新发现的纳米类成分命名为贯众炭纳米类成分(DCC-NCs)。(2)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表征:TEM和HR-TEM结果显示出贯众炭中含有纳米类成分,粒径分布在17 nm之间,符合纳米类成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晶格排列整齐,间距为0.278 nm。XPS分析表明贯众炭纳米类成分中含有C、O、N等元素,其中碳元素占主导地位,经过XPS分峰并结合红外光谱可发现DCC-NCs表面官能团丰富,这些官能团可能就是影响其化学性质的关键所在。DCC-NCs的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其中有共轭结构存在,有可能是-C=O羰基引起的n-π*跃迁。荧光光谱显示其最大激发波长在360 nm,最大发射波长在460 nm,两个图谱镜面对称性好。HPLC比较了绵马贯众药材和DCC-NCs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贯众中含有的大量小分子成分,经过炮制、过滤、透析等过程后已完全除去。(3)贯众炭纳米类成分保肝作用的研究:通过对小鼠肝脏出血模型的给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CC-NCs具有抑制小鼠肝脏出血的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DCC-NCs能减少细胞坏死和细胞核碎裂,缓解肝脏肿胀,显示出了良好的保肝效果。(4)DCC-NCs能降低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ALT和AST,对TBA和TBIL的升高有缓解作用,能显着降低MDA同时提高SOD水平,表明DCC-NCs能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阻止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从而避免肝细胞的损伤,这可能就是DCC-NCs发挥保肝作用的机制。结论本实验通过一系列制备条件研究、微观结构观察,光谱特性考察,成功在炮制后的贯众炭中发现了类似碳点的纳米类成分(Nano-components),并命名为贯众炭纳米类成分(DCC-NCs),其最佳炮制温度为350℃,贯众炭纳米类成分(DCC-NCs)均一稳定,符合纳米类成分的微观结构特征以及光学特性,表面活性基团种类丰富、光化学稳定性好。HPLC法证明所分离得到的DCC-NCs中不存在贯众中原有的小分子类成分。通过详细表征进一步证明从贯众炭中所分离的成分为纳米类成分。通过小鼠肝脏出血模型和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模型验证了DCC-NCs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保肝效果良好。通过对DCC-NCs作用后小鼠血清中转氨酶的变化情况,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DCC-NCs对肝脏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是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阻止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同时调节胆汁酸和胆红素的代谢,从而预防和改善肝细胞的损伤情况。总之,DCC-NCs具有很好的降酶保肝作用。可能成为一种绿色、安全且方便的肝损伤疾病治疗药物。

齐志文[10](2019)在《三烯漆酚结构修饰与载药胶束组装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漆是传统的天然涂料,漆酚作为生漆的主体化合物,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漆酚自聚合、金属聚合及漆酚有机聚合物的耐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功能材料领域。漆酚具有酚羟基与侧链不饱和双烯的活性基团结构,文献报道具有很好抑制肿瘤的生物活性,但漆酚具有过敏性,如何利用漆酚活性基团合成具有低毒高效抗肿瘤的漆酚基小分子衍生物是国际上研究的难点。本文重点从生漆中分离纯化C15三烯漆酚,再通过化学合成得到了C15三烯漆酚Pechmann、D-A、卤素、硫醇长链烷烃、苯硼酸、氨基亚砜和三氮唑等漆酚衍生物及漆酚基大分子载药胶束材料,并对其抗肿瘤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等进行评价,为高附加值漆酚衍生物及漆酚基医药胶束材料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1)从生漆中分离纯化得到C15单烯漆酚(2a)和C15三烯漆酚(2b),利用漆酚芳基1位活性酚羟基,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酰乙酸乙酯合成得到C15三烯漆酚Pechmann型衍生物(2c),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C15漆酚及其Pechmann型衍生物具有刚性苯环骨架、侧链C15烯烃及具有香豆素结构等特征,均有较好的抑制Hep G2细胞增殖的活性(2c>2a>2b),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3μM、55.5μM和27.1μM。化合物2a、2b、2c与紫杉醇联合用药,对体外Hep G2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当漆酚Pechmann型化合物2c与紫杉醇的比例为6.775μM:7.9ng/m L时,协同作用最强,协同指数(CI)达到0.641。(2)基于Diels-Alder的[4+2]反应,将马来酸酐五元环骨架和不同电负性的-NH,-O及-F,-Cl,-Br卤素引入漆酚烯烃侧链,合成了8个新型漆酚基D-A型衍生物3e~3l,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在漆酚侧链形成的六元环烯结构,增加了该区域的电子云密度。采用MTT法检测了化合物3a~3l对10种人常见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一般规律表现为:漆酚基烯烃侧链马来酸酐类化合物中含NH-Cl(3k)>O-Cl(3h)>NH-Br(3l)>O-F(3g)>O-Br(3i)>O(3e)>NH(3j)。改良后的漆酚D-A衍生物对人的胃癌细胞MKN-45和人的结肠癌细胞HCT-116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3e和3k对MKN-45和HCT-116的抑制效果最好,分别为3.2μM、2.6μM对MKN-45和1.2μM、0.66μM对HCT-116;化合物3e和3k均能有效抑制其他八种人肿瘤细胞。(3)采用烷基化、Pechmann反应、硼酸酯化等合成方法,对C15三烯漆酚进行酚羟基保护,增强了漆酚衍生物的原子多样性和电负性,合成了16个新的C15三烯漆酚衍生物,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化合物4h在2位漆酚的酚羟基中引入了长链烷基氯。其抗Hep G2活性剂量略降至37μM,但对正常肝细胞LO2的毒性作用显着降低至180μM;化合物4j为漆酚Pechmann衍生物,对Hep G2抑制活性基本维持在28μM,但对正常肝细胞LO2的毒性作用降低3~4倍,为180μM。化合物4a、4d和4i分别为2位酚羟基醚化引入了巯基、苯硼酸和氨基亚砜的产物;它们对抑制Hep G2增殖的IC50值提高到7~15μM,而对正常肝细胞LO2的IC50减弱到120~150μM;其中,漆酚含巯基衍生物4a对Hep G2和LO2的IC50分别为7.886μM和150μM。(4)采用烷基化和点击化学合成方法,对C15三烯漆酚进行酚羟基保护,合成了C15三烯漆酚双酚羟基保护衍生物,并分离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具有富电子结构的漆酚三氮唑类化合物5d中三氮唑作为常用药效团,具备较高的电子云密度和与蛋白的亲和能力,对Hep G2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为2.833μM。漆酚双酚羟基炔醚化合物5c,5f和漆酚Pechmann酚羟基炔醚化合物5v抗Hep G2活性降低,而漆酚Pechmann化合物5j对LO2细胞毒性(IC50=198μM)低于漆酚三氮唑类化合物5d,对LO2的IC50值比Hep G2高出20倍以上,对正常肝细胞的LO2有较低毒性。因此,漆酚Pechmann衍生物5v和漆酚三氮唑类化合物5d可以作为今后漆酚衍生物合成的基本骨架。(5)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疏水性漆酚苯硼酸衍生物和传统的胶束材料组装,制备了一种紫杉醇和漆酚协同释放的p H靶向漆酚基胶束BPAU-NH2-Gal-PTX,并表征了其化学结构。BPAU-NH2和BPAU-NH2-Gal包埋紫杉醇胶束的粒径分别约为135 nm和195 nm;体外紫杉醇释放结果表明,药物包封量越多,药物间疏水性越强,释放速率越慢。将胶束和紫杉醇溶于良溶剂DMSO中,胶束针对紫杉醇载药的包封率约为99.5%,BPAU-NH2-Gal载药量约为5.0%。在酸性p H 4.5环境下,紫杉醇和漆酚的释放率分别约为64.1%和49.5%。可见,酸性条件(p H 4.5)可加速药物的释放速率,漆酚基胶束释药行为表现出较强的p H依赖型。体内外毒理实验表明,紫杉醇载药胶束BPAU-NH2-Gal-PTX以细胞内吞作用方式进入Hep G2细胞,并通过胶束释放紫杉醇和漆酚,抑制Hep G2细胞生长。表明靶向BPAU-NH2-Gal胶束具有高效摄取、增强抗肿瘤的作用。

二、A New Phenolic Compound from Thamnolia vermicular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Phenolic Compound from Thamnolia vermicularis(论文提纲范文)

(1)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杂环胺形成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立题背景
    1.2 杂环胺概述
        1.2.1 杂环胺的分类及结构
        1.2.2 杂环胺的致突变性与致癌性
    1.3 杂环胺的形成机制
        1.3.1 氨基喹啉及氨基喹喔啉(IQ和IQx)的形成机制
        1.3.2 氨基吡啶(PhIP)的形成机制
        1.3.3 氨基咔啉类杂环胺的形成机制
    1.4 杂环胺形成的因素
        1.4.1 加热温度及时间
        1.4.2 前体物
        1.4.3 脂肪
        1.4.4 水分及pH值
        1.4.5 原料肉
        1.4.6 加工方式
    1.5 杂环胺的控制方法
        1.5.1 加工方式
        1.5.2 天然酚类抗氧化剂
        1.5.3 油脂
        1.5.4 香辛料
        1.5.5 维生素
        1.5.6 含硫化合物
        1.5.7 其他
    1.6 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烤羊肉饼的制备
        2.3.2 多酚物质的提取
        2.3.3 TPC的测定
        2.3.4 ABTS~+自由基清除力的测定
        2.3.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6 铁离子还原力的测定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浓度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2.4.2 茶多酚对不同腌制时间下生羊肉TPC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4.3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TPC的影响
        2.4.4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DPPH自由基清除力的影响
        2.4.5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ABTS~+自由基清除力的影响
        2.4.6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铁离子还原力的影响
        2.4.7 烤羊肉饼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前体物及杂环胺形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3.3.1 杂环胺标准溶液的制备
        3.3.2 烤羊肉饼的制备
        3.3.3 杂环胺的提取
        3.3.4 杂环胺的测定分析条件
        3.3.5 葡萄糖的测定
        3.3.6 肌酸及肌酸酐的测定
        3.3.7 氨基酸的测定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葡萄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3.4.2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肌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3.4.3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肌酸酐含量变化的影响
        3.4.4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3.4.5 杂环胺的定性定量分析
        3.4.6 葡萄糖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7 肌酸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8 肌酸酐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9 氨基酸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10 前体物与杂环胺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中间体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探索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方法
        4.3.1 烤羊肉饼的制备
        4.3.2 甲醛、乙醛含量的测定
        4.3.3 苯乙醛、2,5-二甲基吡嗪的测定
        4.3.4 色差的测定
        4.3.5 pH值的测定
        4.3.6 失重的测定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甲醛含量变化的影响
        4.4.2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乙醛含量变化的影响
        4.4.3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苯乙醛含量变化的影响
        4.4.4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2,5-二甲基吡嗪含量变化的影响
        4.4.5 甲醛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6 乙醛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7 苯乙醛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8 2,5-二甲基吡嗪与杂环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9 中间体与杂环胺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4.4.10 茶多酚对烤羊肉饼pH值、色差、失重的影响
        4.4.11 烤羊肉饼抗氧化活性对杂环胺形成化学变化机制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小香羊概述
        1 小香羊分布特征和饲养方式
        2 小香羊外形和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
    二、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1 羊寄生虫病的分类
        1.1 羊的外寄生虫病
        1.2 羊的内寄生虫病
        2 羊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3 小香羊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4 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三、苦楝树研究进展
        1 苦楝的药用价值发展要略
        2 苦楝化学成分
        3 苦楝功效
        3.1 杀虫作用
        3.2 抑菌作用
        3.3 抗病毒作用
        3.4 抗生育作用
        3.5 抗炎和镇痛作用
        3.6 抗肿瘤作用
        3.7 抗溃疡和抗腹泻作用
        3.8 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3.9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10 抗血栓形成作用
        4 苦楝的毒性副作用及解救研究
        4.1 不良反应
        4.2 中毒原因
        4.3 解救方法
        5 苦楝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
        5.1 炮制加工
        5.2 中药制药工艺
        5.3 苦楝临床应用
    四 研究中草药防治小香羊寄生虫病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羊选定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
        1.3 三种蠕虫调查和记录方法
        1.3.1 待宰羊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1.3.2 带羔母羊和羔羊的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1.4 三种寄生虫检查及判断依据
        1.4.1 绦虫
        1.4.2 肺丝虫
        1.4.3 羊肝片吸虫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季节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1.1 同一季节三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1.2 不同季节同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1.3 全年三种蠕虫的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2 不同养殖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不同养殖方式小香羊三种蠕虫混合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不同乡镇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各乡镇内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2.4.2 各乡镇间小香羊同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2.5 不同海拔地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5.1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2.5.2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2.5.3 在同一季节中同种蠕虫在不同海拔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2.6 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2.7 不同年龄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2.8 带羔母羊和羔羊三种蠕虫调查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苦楝皮煎液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测定及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苦楝皮和中华万年青的选择
        1.2 方法
        1.2.1 苦楝皮药液煎制方法
        1.2.2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方法
        1.2.3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1.2.4 数据统计及显着性检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分析
        2.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
        3.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羊的选择与编号
        1.1.1 苦楝皮煎液中毒和缓解试验羊的选择
        1.1.2 苦楝皮煎液影响繁殖性能试验羊的选择
        1.2 主要器材
        1.3 药物煎制方法
        1.3.1 苦楝皮药液
        1.3.2 中华万年青药液
        1.4 给药方法
        1.4.1 中毒和缓解试验的给药方法
        1.4.2 影响繁殖性能的给药方法
        1.5 繁殖性能试验羊饲养管理方法
        1.6 测定方法
        1.6.1 中毒和缓解试验血样采集及其生化检测方法
        1.6.2 公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1.6.3 母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1.6.4 公母羊选配方法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服和注射苦楝皮煎液致小香羊中毒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2.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2.3 小香羊中毒前、后和解毒后致恢复正常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2.4 公羊性行为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2.4.1 性行为表现结果分析
        2.4.2 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2.5 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排卵、受孕和产羔结果与分析
        2.5.1 发情结果分析
        2.5.2 排卵检测结果分析
        2.5.3 受孕结果分析
        2.5.4 产羔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苦楝煎液皮灌服法和注射法后致小香羊表现中毒反应
        3.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效果
        3.3 解毒前后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3.4 公羊性行为表现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变化的讨论
        3.5 关于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表现、排卵、受孕产羔结果讨论
        4 小结
        4.1 苦楝致小香羊中毒及中华万年青缓解
        4.2 苦楝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
    第三章 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羊的选择和分组
        1.2 苦楝皮煎液煎制方法
        1.3 给药方法
        1.4 试验羊饲养管理
        1.5 绦虫、肝片吸虫和肺丝虫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1.6 数据统计和差异显着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活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2.1.2 屠宰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小香羊蠕虫定性检查(测)方法
        3.2 关于苦楝皮煎液剂量的选择和给药方法
        3.3 关于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肝片吸虫病和肺丝虫病效果
        4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1 结论
    2 创新性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3)蒙药绵马贯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研究
    1.1 抗病毒作用
    1.2 抑菌、抗菌作用
    1.3 抗肿瘤作用
    1.4 抗氧化作用
    1.5 驱虫作用
    1.6 止血作用
    1.7 其他活性
2 小结与展望

(4)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优势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剂配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堆肥研究现状与分析
        1.3.1 堆肥基本过程
        1.3.2 堆肥影响因素
        1.3.3 堆肥系统
        1.3.4 堆肥品质评价标准
        1.3.5 堆肥应用方式
    1.4 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研究现状与分析
        1.4.1 园林绿化废弃物概述
        1.4.2 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的独特性
        1.4.3 国内外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政策
        1.4.4 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与转化
    1.5 堆肥菌剂研究现状与分析
        1.5.1 菌剂概述
        1.5.2 复合菌剂研制方法
        1.5.3 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复合菌剂研究进展
    1.6 存在问题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高温期复合菌剂的配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高温期堆肥的制备
        2.1.2 菌株的分离纯化
        2.1.3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1.4 发酵条件优化
        2.1.5 菌株产酶特征鉴定
        2.1.6 菌株优化组合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的筛选
        2.2.2 发酵条件优化
        2.2.3 菌株产酶特征
        2.2.4 菌株优化组合
    2.3 小结
3 高温期菌剂对高温期堆肥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理化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H、EC
        3.2.2 铵态氮、硝态氮
        3.2.3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酶
        3.2.4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
        3.2.5 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
    3.3 小结
4 高温期菌剂对腐熟期堆肥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理化分析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H、EC
        4.2.2 铵态氮、硝态氮
        4.2.3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酶
        4.2.4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
        4.2.5 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
    4.3 小结
5 腐熟期复合菌剂的配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腐熟期堆肥的制备
        5.1.2 菌株的分离纯化
        5.1.3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5.1.4 发酵条件优化
        5.1.5 菌株产酶特征鉴定
        5.1.6 菌株优化组合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株的筛选
        5.2.2 发酵条件优化
        5.2.3 菌株产酶特征
        5.2.4 菌株优化组合
    5.3 小结
6 腐熟期菌剂对高温期堆肥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设计
        6.1.2 理化分析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温度、pH、EC
        6.2.2 铵态氮、硝态氮
        6.2.3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酶
        6.2.4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
        6.2.5 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
    6.3 小结
7 腐熟期菌剂对腐熟期堆肥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设计
        7.1.2 理化分析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温度、pH、EC值
        7.2.2 铵态氮、硝态氮
        7.2.3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酶
        7.2.4 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
        7.2.5 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
        7.2.6 GI
    7.3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性
10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槟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槟榔在古方中的地位
    1.1 槟榔在驱虫药中的作用
    1.2 槟榔在理气药中的作用
    1.3 槟榔在其他处方中的作用
2 槟榔的来源与栽培
3 槟榔的化学成分
    3.1 生物碱
    3.2 多酚
    3.3 脂肪酸
    3.4 多糖
    3.5 黄酮
    3.6 三萜和甾体化合物
    3.7 其他化学成分
4 槟榔的药理作用
    4.1 驱虫作用
    4.2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4.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4.4 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4.5 对心血管的作用
    4.6 抗氧化作用
    4.7 抗过敏作用
    4.8 抑菌作用
5 毒性
6 临床应用
7 总结与展望

(6)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我国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秸秆资源
        1.2.2 秸秆利用现状
        1.2.3 秸秆利用面临的困境
    1.3 我国畜禽排泄物资源及利用现状
    1.4 吉林省中西部盐碱土壤现状
    1.5 近临界水技术及应用于生物质转化简介
    1.6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
    2.1 前言
    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2.2.1 玉米秸秆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与反应物比率、反应物形状的最优化
        2.3.2 温度的影响与选择
        2.3.3 恒温时间的影响与选择
        2.3.4 玉米秸秆的转化率
        2.3.5 气体产物的组成
        2.3.6 固体残渣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制备植物营养液
    3.1 前言
    3.2 实验设备与方法
        3.2.1 原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条件的选择
        3.3.2 植物营养液营养成分分析
        3.3.3 植物营养液中有机物分析
        3.3.4 副产物滤渣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液化植物营养液的应用与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设备与方法
        4.2.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植物营养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4.3.2 植物营养液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3 植物营养液对植物生育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
    5.1 前言
    5.2 实验设备与方法
        5.2.1 原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肥制备用设备的设计与优化
        5.3.2 有机肥制备条件的选择
        5.3.3 不同物料及不同投料比例制备有机肥
        5.3.4 有机肥产率及日处理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液化生物质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土壤的应用探索
    6.1 前言
    6.2 实验设备与方法
        6.2.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6.2.2 实验设备
        6.2.3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植物生育特性的影响
        6.3.3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6.3.4 施肥方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发明专利
致谢

(7)三烯漆酚结构修饰与载药胶束组装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漆酚的结构组成
        1.2.2 漆酚的致敏机理
        1.2.3 漆酚的医药运用
        1.2.4 漆酚的化学修饰与活性
        1.2.5 漆酚聚合物
        1.2.6 载药胶束材料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总体技术路线
        1.4.2 衍生物合成路线
        1.4.3 生物活性测试
2. 漆酚PECHMANN型衍生物合成和抗HEPG2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单(三)烯漆酚的分离
        2.3.2 三烯漆酚Pechmann衍生物合成
        2.3.3 漆酚及三烯漆酚Pechamnn衍生物抗HepG2活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2.4.2 漆酚及三烯漆酚Pechmann衍生物独立用药抗HepG2活性
        2.4.3 漆酚及三烯漆酚Pechmann衍生物与紫杉醇协同抗HepG2活性
    2.5 本章小结
3. 漆酚D-A型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C15漆酚及其D-A衍生物合成
        3.3.2 C15漆酚及其D-A型衍生物合成方法
        3.3.3 抗肿瘤活性测试
        3.3.4 分子对接模拟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3.4.2 抗肿瘤活性
        3.4.3 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
        3.4.4 化合物3K对HDAC2表达的影响
        3.4.5 化合物3e和3K的分子对接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漆酚酚羟基保护型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漆酚酚羟基保护衍生物的合成
        4.3.2 漆酚酚羟基保护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4.4.2 抗HepG2活性
        4.4.3 抗HepG2活性构效关系
        4.4.4 流式细胞术分析
        4.4.5 化合物4a的分子对接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漆酚三氮唑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漆酚衍生物合成
        5.3.2 漆酚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5.4.2 抗HepG2活性
        5.4.3 抗HepH2活性构效关系
        5.4.4 化合物5d对HDAC2表达的影响
        5.4.5 流式细胞术分析
        5.4.6 化合物5d的分子对接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漆酚基胶束合成及其负载紫杉醇抗肿瘤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漆酚基胶束合成及思路
        6.3.2 漆酚基胶束合成方法
        6.3.3 紫杉醇纳米药物胶束的制备
        6.3.4 紫杉醇与漆酚的药物释放
        6.3.5 漆酚基胶束细胞摄取
        6.3.6 漆酚基胶束体(内)外抗癌活性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漆酚基胶束化学结构表征
        6.4.2 漆酚基胶束形貌及粒径分布
        6.4.3 漆酚基胶束电位及临界胶束浓度
        6.4.4 漆酚基胶束对紫杉醇包封及释放
        6.4.5 漆酚基胶束体外抗肿瘤活性
        6.4.6 漆酚基胶束流式细胞术分析
        6.4.7 漆酚基胶束体外细胞摄取
        6.4.8 体内抗肿瘤及HE切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质谱及核磁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石榴叶多酚的提取及在抗衰老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榴的研究概述
        1.1.1 石榴的简介
        1.1.2 石榴叶有效成分的研究
    1.2 植物多酚概述
        1.2.1 植物多酚的简介
        1.2.2 植物多酚的提取方法
        1.2.3 植物多酚的应用
    1.3 抗衰老化妆品的概述
        1.3.1 抗衰老化妆品的研究现状
        1.3.2 植物提取物在抗衰老化妆品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闪式提取石榴叶多酚工艺的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石榴叶多酚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2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制备
        2.3.3 石榴叶多酚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2.3.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石榴叶多酚闪式提取工艺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石榴叶多酚的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石榴叶多酚的纯化
        3.3.2 石榴叶多酚的活性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石榴叶多酚的纯化结果
        3.4.2 石榴叶多酚的活性研究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石榴叶多酚O/W型抗衰老乳液的配方设计及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抗衰老乳液的配方优化
        4.3.2 抗衰老乳液的工艺条件优化
        4.3.3 抗衰老乳液的质量评价
        4.3.4 与市售抗衰老化妆品的比较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抗衰老乳液的最佳配方
        4.4.2 抗衰老乳液的最优工艺配方
        4.4.3 微生物指标评价结果
        4.4.4 重金属指标评价结果
        4.4.5 与市售抗衰老化妆品的比较结果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贯众炭中新型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贯众和贯众炭的研究进展
        1 贯众的研究进展
        1.1 贯众的文献记载
        1.2 贯众的药理作用
        2 贯众炮制的历史沿革
        3 贯众炒炭工艺研究
        4 贯众炭临床应用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碳纳米类成分的研究概述
        1 碳点的制备方法
        1.1 自上而下法
        1.2 自下而上法
        2 碳点的生物应用
        2.1 生物成像
        2.2 细胞成像
        2.3 生物传感
        2.4 肿瘤治疗
        2.5 药物载体
        3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与表征
    实验一 贯众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实验二 DCC-NCs的表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DCC-NCs的安全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DCC-NCs保肝作用与其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DCC-NCs对小鼠肝脏出血和断尾出血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实验二 DCC-NCs对出血症的止血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实验三 DCC-NCs对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实验四 DCC-NCs对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三烯漆酚结构修饰与载药胶束组装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漆酚的结构组成
        1.2.2 漆酚的致敏机理
        1.2.3 漆酚的医药运用
        1.2.4 漆酚的化学修饰与活性
        1.2.5 漆酚聚合物
        1.2.6 载药胶束材料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总体技术路线
        1.4.2 衍生物合成路线
        1.4.3 生物活性测试
2.漆酚PECHMANN型衍生物合成和抗HEPG2 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单(三)烯漆酚的分离
        2.3.2 三烯漆酚Pechmann衍生物合成
        2.3.3 漆酚及三烯漆酚Pechamnn衍生物抗Hep G2 活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2.4.2 漆酚及三烯漆酚Pechmann衍生物独立用药抗Hep G2 活性
        2.4.3 漆酚及三烯漆酚Pechmann衍生物与紫杉醇协同抗Hep G2 活性
    2.5 本章小结
3.漆酚D-A型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C15漆酚及其D-A衍生物合成
        3.3.2 C15漆酚及其D-A型衍生物合成方法
        3.3.3 抗肿瘤活性测试
        3.3.4 分子对接模拟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3.4.2 抗肿瘤活性
        3.4.3 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
        3.4.4 化合物3K对HDAC2表达的影响
        3.4.5 化合物3e和3K的分子对接模拟
    3.5 本章小结
4.漆酚酚羟基保护型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漆酚酚羟基保护衍生物的合成
        4.3.2 漆酚酚羟基保护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4.4.2 抗HepG2活性
        4.4.3 抗HepG2活性构效关系
        4.4.4 化合物 4a 的分子对接模拟
    4.5 本章小结
5.漆酚三氮唑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漆酚衍生物合成
        5.3.2 漆酚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化合物结构表征
        5.4.2 抗HepG2活性
        5.4.3 抗HepH2活性构效关系
        5.4.4 化合物5d对HDAC2表达的影响
        5.4.5 流式细胞术分析
        5.4.6 化合物5d的分子对接模拟
    5.5 本章小结
6.漆酚基胶束合成及其负载紫杉醇抗肿瘤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漆酚基胶束合成及思路
        6.3.2 漆酚基胶束合成方法
        6.3.3 紫杉醇纳米药物胶束的制备
        6.3.4 紫杉醇与漆酚的药物释放
        6.3.5 漆酚基胶束细胞摄取
        6.3.6 漆酚基胶束体(内)外抗癌活性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漆酚基胶束化学结构表征
        6.4.2 漆酚基胶束形貌及粒径分布
        6.4.3 漆酚基胶束电位及临界胶束浓度
        6.4.4 漆酚基胶束对紫杉醇包封及释放
        6.4.5 漆酚基胶束体外抗肿瘤活性
        6.4.6 漆酚基胶束流式细胞术分析
        6.4.7 漆酚基胶束体外细胞摄取
        6.4.8 体内抗肿瘤及HE切片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质谱及核磁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A New Phenolic Compound from Thamnolia vermicularis(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多酚对烤羊肉饼中杂环胺形成的调控机制[D]. 刘素素. 渤海大学, 2021(11)
  • [2]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D]. 王家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蒙药绵马贯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萨楚拉,敖敦格日乐.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0(08)
  • [4]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优势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剂配比研究[D]. 余克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槟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杨雅蛟,孔维军,孙兰,孙桂波,周立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12)
  • [6]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D]. 高岩. 吉林大学, 2019(02)
  • [7]三烯漆酚结构修饰与载药胶束组装及其活性研究[D]. 齐志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石榴叶多酚的提取及在抗衰老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D]. 王园. 河南大学, 2019(01)
  • [9]贯众炭中新型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保肝作用研究[D]. 熊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三烯漆酚结构修饰与载药胶束组装及其活性研究[D]. 齐志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标签:;  ;  ;  ;  ;  

蛔虫新酚类化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