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志远[1](2020)在《基于AiSchool云平台的初中物理“伴生课堂”模式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生课堂模式”是一种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它基于幸福教育的理念,旨在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化为“师生共研”的课堂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幸福。“伴生课堂”教学模式植根于翻转课堂,保留了翻转课堂课前自主学习的形式,并对课堂教学的环节做出了详细说明,使教师在教学时步骤明确,实践性强。Aischool云平台为“伴生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工具,并在课堂帮助师生实现交互功能。从硬件上说,云教室里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每个学生都配有平板电脑。从软件上说,教室里覆盖的局域网使得教学资源可以在教师和同学间实现交互。在教室外,Aischool平台可以为教师提供备课资源,教师上传自主学习资料,学生登录自己的账户利用平台在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伴生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基于学校近十年的探索提出的原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四环节构成:“定向开启”、“示疑互动”、“悟理明法”、“入脑融合”。笔者在运用“伴生课堂”模式任教的期间,发现该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能完全适用,需要针对不同课型做出调整。笔者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对教师访谈的形式,了解到了现在初中生物理学习的现状。结合初中生的学情和物理学科特点,论文在原有的“伴生课堂”模式上进行了再创造,主要针对初中物理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分别归纳总结出了不同课型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及自主学习任务单等等,并以“功”、“测量平均速度”、“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讲评”三节课为例对不同课型下的“伴生课堂”模式进行了展示。期间,笔者选取了八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了一学年“伴生课堂”模式和传统模式的教学。在课程结束后,笔者通过与学生访谈,以及两个班级历次考试成绩的区别及其分析,间接反映了“伴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及局限。最后,作者就基于Aischool云平台的“伴生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待改进的地方做出反思,为下一步研究规划方向。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唐成晨[3](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评价学生思维水平的质性评价理论,能反应学生认知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本文将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化中学物理的教学设计。本文在研究SOLO分类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新课程标准与学生思维水平,从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制定三个方面进行了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建构,并具体进行了“平面镜”一节的案例设计。采用SOLO试题诊断初二学生思维水平现状,将基于上述策略指导的教学设计付诸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前后对比,验证了将该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且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研究发现:(1)初二学生在未正式学习物理知识前,50%的学生处于单点结构水平,30%的学生处于多点结构水平,处于关联结构与抽象拓展结构的学生总计不足10%;(2)学生思维水平与学习成效有着正相关关系;(3)经过实践,班级学生思维水平得到整体提高,且男生提高较明显。
李雪[4](2020)在《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电学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各地中考中的重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初中学生普遍反映电学难学。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电学教学与科学思维相结合,从科学思维的角度出发,提出电学教学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在电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水平,在提升科学思维水平中促进学生电学系统化的学习。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科学思维研究初中电学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科学思维和电学教学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教育理论。其次梳理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电学部分的主要知识点,并分析了近五年苏州中考电学试题的特点以及初中电学对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思维与初中电学教学的紧密联系。接着对初三两个班级8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一个班级的课后作业进行分析,了解初中生物理电学部分学习现状,分析学生在电学学习时存在的问题。紧接着从深化模型建构意识、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以及鼓励质疑创新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电学教学策略,并结合相应理论和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对初中物理《变阻器》、《欧姆定律的应用》两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初中电学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马晓妍[5](2020)在《深度学习视角下物理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十分重视教师教育工作。职前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预备队,了解职前教师知识水平对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以上背景从深度学习视角对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五章,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知识组成要素分层梳理从而构建学科教学知识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工具调查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并结合深度学习水平层次对现状进行描述,依据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确定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组成要素等内容,结合各位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组成要素的观点,确定一级指标为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评价知识。依据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确定二、三级指标,由此构建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指标体系。通过对深度学习涵义、评价模式等内容的综述,从深度学习视角构建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评价指标来对现状进行描述。调查过程以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指标体系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作为调查工具,调查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结合问卷统计及课堂观察的结果,依据深度学习水平层次评价指标得出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总体处于浅层学习阶段的结论。具体表现为:具备部分课程知识,但教学中体现不足;教学策略知识比较单薄,教学应用效率不高;了解部分关于学生知识,实际教学考虑较少;明确部分评价知识,实际教学应用较少。结合调查的结果初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依据原因分析,为促进物理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如下策略:一、知识建构中提高学习主动性;二、迁移应用中增加实践经验;三、了解学情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实践观摩后进行有效评价反思。
罗光勇[6](202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深感物理思想与方法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获得的是一些物理教学经验,对于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实施指导甚微。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研究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较多,大多偏向理论,在实践应用上不够,物理思想与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尝试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做一个完整的实践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辨析物理思想与方法相关概念;多方面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然后进行系统分类;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策略,根据研究设计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修正。最终得出初中阶段常用物理思想与方法,总结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个实践案例和指导方法,以期对自己和同仁的物理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本文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等。第二章主要分析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先对本文重要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再分别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过程中,分析和总结出初中常用的物理思想与方法;最后以知识获取过程:动机→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作为为指导;研讨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的分类,总共分为发现类、建构类、应用类三类。第三章主要探讨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基础,包括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力,及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观察学习和自主学习。第四章初中提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与策略,依据物理知识性质、初中生学情、教学规律等三者。提出科学性、中心性、显化性、实用性、重复性、引导性六个原则。拟定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验式学习为导航进行实施;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物理知识的生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实施,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为渗透思想,有针对设计教学设计实施,三条实施策略。第五章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根据第二章物理思想与方法的分类分别对各类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和定义;根据第四章提出的原则和策略,对各类思想与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探讨。第六章总结与展望,进一步对本文研究总结,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渗透中做得好的地方,讨论有待改进之处,以期望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教学实践能够更好的完善。
李凤姣[7](2019)在《高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形式也在发生改变。为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教育部确立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课程观和课程目标,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中国基础教育界掀起核心素养研究热潮,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中考生源较差学校的现状,教师应让基础差的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模式,对落实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今后个人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初四和高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初中与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实质理解有偏差,对物理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第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缺乏质疑精神;第三,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不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足,并且学校教学对科学探究不重视;第四,学校日常教学忽视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通过对物理核心素养的分析与解读,结合物理课程标准与自身教学经验,提出高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第一,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为素材,使物理教学生活化;第二,构建问题拓展探究教学模式,使物理问题模型化;第三,构建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模型;第四,重视初高中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差异;第五,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行;第六,提高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认同意识和执行能力。通过教学实例《超重与失重》以及教学辅助活动实施案例《从“高空落蛋”到微体流星与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威胁与防护设计》,具体说明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最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与后测成绩均分差异进行显着性检验,以此来说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此研究结果对其他自然科学类科目也会有一定借鉴作用,如果本文对其他学科的优化与改进有促进作用,也将是对本文成果的检验和推广。
朱莉[8](2019)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普定县马官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道路交通运输高速发展的时期,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已然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学校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基地,就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参与到国家的交通安全建设中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物理课程应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的人。将交通安全教育渗透到物理课堂中,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尊重生命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还为中学物理教师如何渗透交通安全教育提供教学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社会背景和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及特点的研究,论述了将交通安全教育渗透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可行且势在必行。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少之甚少;其次,当下的交通安全现状并不容乐观,在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中尤为显着;最后,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包含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并且物理学科与实际紧密联系,基于该学科的这些特点,物理这门课很适合对交通安全进行渗透。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内容为索引,挖掘出隐含的交通安全知识,制作调查问卷并对马官中学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反映马官中学学生该方面知识较为薄弱。针对目前学生的情况,以及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和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原则、紧扣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渗透原则等,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对在物理课堂中渗透交通安全知识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渗透教学,实验组的学生掌握的交通安全知识比对照组的学生多,并且能够很好的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对应的交通安全问题,总体而言,经过交通安全渗透教学之后的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物理课堂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应遵循一些教学原则,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渗透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而言之,将交通安全知识渗透于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陈涵[9](2019)在《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的情景更加抽象、处理问题时对推理和判断以及数学运算的要求更高,所以高一年级,多数学生刚接触到物理学科就会感到学习困难,这些困难集中体现在物理的解题上。如果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而容易失去信心。所以,高中初始阶段最紧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消除对高中物理问题的畏惧情绪,在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思考活动的参与,但是由于思考过程的不可视,可以引入“思维可视化”这一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这样教师才能提供有效指导,使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查阅文献、调查等方法,通过其理论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思维可视化应用于提升物理解题能力的科学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高一阶段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具体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笔者以所在学校所任教班级为研究对象,从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一学年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以教学实际案例为主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对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阶段学生的物理解题思维能力作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效果。通过一些实际数据,笔者发现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着良好的效果。并在最后对研究的不足与课题未来的展望做出了说明。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及内容。第二部分,基于笔者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分析,得出高一阶段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以及高一学生解题困难的原因。第三部分,通过理论分析,阐述思维可视化应用于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第四部分,依照分析的策略,列举了一些课堂教学案例以及其他案例来说明思维可视化在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第五部分:通过一些调查、考试数据等的反馈等教学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该研究的成效与不足。
丁成荣[10](2019)在《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前人对思维导图研究为基础,结合现在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将思维导图与初中物理教学相结合,对初中物理中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如何设计、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如何实施以及初中物理中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效果进行探究。本研究主要探索思维导图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究竟有什么影响,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何种深层影响,以及如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等问题。首先对文献资料以及相关书籍研读,研究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内涵包括思维导图的含义、本质和功能,了解思维导图的基础;其次,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教学设计展开研究,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评价方法;再次,制定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实验方案,并根据此方案开展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教学实验;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访谈结果、问卷调查以及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访谈结果、问卷调查以及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情况进行分析后,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接受初中物理中思维导图教学实验之后,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实验前有所提高,且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也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也有所提升,使得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使用思维导图。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物理中思维导图教学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2.思维导图教学应用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概念理解;3.学生对初中物理中思维导图教学持肯定态度,表示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很适合他们,能够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二、图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iSchool云平台的初中物理“伴生课堂”模式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国外关于伴生课堂模式的研究 |
1.1.3 国内关于伴生课堂模式的研究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调查问卷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
2.1.2 Aischool云平台介绍 |
2.2 幸福教育理念概述 |
2.2.1 幸福教育理念的内容 |
2.2.2 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幸福感来源 |
2.2.3 幸福教育的实施 |
2.3 伴生课堂教学模式 |
2.4 初中物理中的伴生课堂教学模式 |
2.4.1 伴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课 |
2.4.2 伴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物理理论课 |
2.4.3 伴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物理习题课 |
第3章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思路与设计 |
3.2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分析 |
3.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3 教师访谈实录的片段 |
3.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4章 初中物理基于伴生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 |
4.1 初中物理基于伴生课堂模式的教学实施流程 |
4.1.1 实验课教学实施流程 |
4.1.2 理论课教学实施流程 |
4.1.3 习题课教学实施流程 |
4.2 基于伴生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案例实践 |
4.2.1 案例一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课教学设计) |
4.2.2 案例二 功(理论课教学设计) |
4.2.3 案例三 机械运动单元检测(习题课教学设计) |
4.3 教学效果调查和分析 |
4.3.1 教学效果调查 |
4.3.2 建议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教师访谈》实录 |
附录3 《针对伴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学生访谈》实录 |
(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
1.1.2 教学设计的革新需要 |
1.1.3 高考模式的改革需要 |
1.2 SOLO分类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SOLO分类理论基础 |
2.1.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2.1.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2.2 SOLO分类理论结构和特点 |
2.3 SOLO试题概念界定 |
2.3.1 开放性试题 |
2.3.2 SOLO试题 |
2.4 教学设计概念界定 |
2.5 教学策略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学生思维水平现状调查 |
3.1 SOLO试题研制 |
3.1.1 原始开放性试题呈现及选题依据 |
3.1.2 原始开放性试题小范围施测 |
3.1.3 SOLO试题改编原则 |
3.1.4 改编后的SOLO试题 |
3.1.5 SOLO试题评分标准 |
3.2 SOLO试题质量检测 |
3.2.1 SOLO试题预测试 |
3.2.2 戈特曼量表检测 |
3.3 测评过程 |
3.3.1 测评目的 |
3.3.2 测评对象 |
3.3.3 施测时间 |
3.4 测评结果 |
3.4.1 样本描述分析 |
3.4.2 复线性系数以及信效度检验 |
3.4.3 思维水平与性别、学习成绩显着性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建构 |
4.1 教学目标设计 |
4.2 教学过程设计 |
4.2.1 创设有趣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
4.2.2 丰富学生认知,完成单点向多点结构过渡 |
4.2.3 巧妙架构桥梁,加强逻辑关联 |
4.2.4 基于问题解决,迈向抽象拓展结构 |
4.3 教学评价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实践——以《平面镜》为例 |
5.1 “平面镜”教学设计 |
5.1.1 教学背景分析 |
5.1.2 教学目标 |
5.1.3 教学活动、学生任务安排 |
5.1.4 教学过程 |
5.1.5 教学反馈及评分标准 |
5.2 课堂记录及实践反思 |
5.2.1 单点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2 多点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3 关联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4 抽象拓展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5 实践反思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学生思维水平后测及对比分析 |
6.1 后测试题选取依据及评分标准 |
6.1.1 试题选取依据 |
6.1.2 SOLO试题 |
6.2 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6.2.1 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6.2.2 学习成效差异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前测SOLO试题得分及SOLO层次 |
附录二: 后测SOLO试题得分及SOLO层次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电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科学思维研究现状 |
1.2.2 电学教学研究现状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4 科学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2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和教学五步法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电学部分教学内容特点分析 |
3.1 初中电学部分教学内容梳理 |
3.1.1 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
3.1.2 电学教学内容特点分析 |
3.2 初中电学部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 |
3.2.1 近五年苏州市中考电学部分试题统计 |
3.2.2 近五年中考电学部分试题特点分析 |
3.3 初中电学部分对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意义 |
3.4 初中电学内容与科学思维的紧密联系 |
第四章 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生电学学习情况的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形式 |
4.3 问卷调查 |
4.3.1 问卷的编制 |
4.3.2 样本的选取 |
4.3.3 问卷实施 |
4.3.4 问卷调查数据 |
4.3.5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4.3.6 调查结果与思考 |
4.4 课后作业分析 |
4.4.1 题目统计分析 |
4.4.2 分析结果与思考 |
第五章 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电学教学策略 |
5.1 深化模型建构意识,加强电学概念理解 |
5.1.1 创设多元情境,构建电学模型 |
5.1.2 巧借直观现象,构建电学模型 |
5.2 培养推理论证能力,构建电学知识体系 |
5.2.1 课堂增设理论分析环节 |
5.2.2 归纳演绎,构建知识思维导图 |
5.3 鼓励质疑创新,深化巩固电学理解 |
5.3.1 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
5.3.2 利用实验教学,深化电学理解 |
5.3.3 巧用学生错误,巩固知识理解 |
第六章 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电学教学设计 |
6.1 基于科学思维的《变阻器》的教学设计 |
6.2 基于科学思维的《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初中生电学部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5)深度学习视角下物理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师知识 |
(二)学科教学知识 |
(三)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
(四)深度学习 |
(五)研究启示及不足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研究的主要流程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探讨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学科教学知识与两种知识的辨析 |
二、职前教师PCK构成要素指标体系的建构 |
(一)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流程 |
(二)具体指标设置 |
(三)指标体系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PCK转化现状评价指标开发 |
(一)评价指标的依据 |
(二)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三)评价指标专家评判与修正 |
第三章 物理职前教师PCK水平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调查问卷初步形成 |
(一)初测问卷设计依据 |
(二)初测问卷结构安排 |
二、问卷的修正与发放 |
(一)问卷的修正 |
(二)问卷的发放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PCK转化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L1课程知识调查结果 |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L2教学策略知识调查结果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L3关于学生的知识调查结果 |
(四)深度学习视角下L4评价知识调查结果 |
第四章 物理职前教师PCK水平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形成 |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依据 |
(二)课堂观察量表的结构安排 |
(三)课堂观察量表的修正及试运行 |
二、课堂观察实施过程 |
(一)课堂观察实施流程图 |
(二)确定观察对象及观察课题 |
(三)进行课堂观察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PCK转化现状课堂观察结果 |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L1课程知识观察结果 |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L2教学策略知识观察结果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L3关于学生的知识观察结果 |
(四)深度学习视角下L4评价知识观察结果 |
第五章 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 |
一、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调查结论 |
(一)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处于浅层学习阶段 |
(二)具备部分课程知识,但教学中体现不足 |
(三)教学策略知识比较单薄,应用效率不高 |
(四)了解部分关于学生知识,实际教学考虑较少 |
(五)明确部分评价知识,实际教学应用较少 |
二、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原因浅析 |
(一)本科职前教师未来偏重继续深造 |
(二)职前教师自主学习动力不足 |
(三)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忽略 |
三、物理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出 |
(一)知识建构中提高学习主动性 |
(二)迁移应用中增加实践经验 |
(三)了解学情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
(四)实践观摩后进行有效评价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物理职前教师PCK指标体系专家问卷 |
附录二 物理职前教师PCK指标体系 |
附录三 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评价指标专家问卷 |
附录四 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调查问卷 |
附录五 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课堂观察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综合分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辨析 |
2.1.2 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辨析 |
2.2 从《物理课标》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 |
2.3 从教材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 |
2.4 从教学过程总结物理思想与方法 |
2.5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归纳整理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基础探讨 |
3.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形象思维 |
3.2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认知水平 |
3.3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 |
3.4 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 |
第4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与策略 |
4.1 实施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中心性原则 |
4.1.3 显化性原则 |
4.1.4 实用性原则 |
4.1.5 重复性原则 |
4.1.6 引导性原则 |
4.2 实施策略 |
4.2.1 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验式学习为导航进行实施 |
4.2.2 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物理知识的生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实施 |
4.2.3 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为渗透思想,有针对设计教学设计实施 |
第5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1 发现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1.1 逻辑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教学案例1:力的教学设计 |
5.1.2 探究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教学案例2: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片段 |
5.1.3 定义思想与方法 |
【案例5-3】教学案例3:机械运动教学片段 |
【案例5-4】教学案例4:机械功教学片段 |
【案例5-5】教学案例5:功率教学片段 |
5.2 建构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2.1 理想化思想与方法 |
5.2.2 等效思想与方法 |
【案例5-6】教学案例6:合力教学片段 |
5.2.3 系统思想与方法 |
【案例5-7】教学案例7:弹簧测力计使用教学片段 |
【案例5-8】教学案例8: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
5.2.4 控制变量思想与方法 |
【案例5-9】教学案例9:电阻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学片段 |
【案例5-10】试题案例1:图像题中的控制量变量思想与方法应用 |
【案例5-11】试题案例2:选择题中的控制变量思想与方法应用 |
5.2.5 转换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2】教学案例10: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段 |
【案例5-13】试题案例3:累积法的应用 |
【案例5-14】教学案例11:阿基米德原理验证教学片段 |
5.3 应用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3.1 等量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5】试题案例4:称重法(平衡法)应用 |
【案例5-16】试题案例5:列方程法的应用 |
5.3.2 规范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7】试题案例6:图示法的应用 |
5.3.3 相对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8】试题案例7:参照法的应用 |
【案例5-19】试题案例8:估测法的应用 |
5.3.4 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0】试题案例9:图像法的应用 |
【案例5-21】试题案例10:函数法(二次函数)的应用 |
5.3.5 逆向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2】试题案例11:逆向思维导图法在计算题中的应用 |
5.3.6 守恒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3】试题案例12:能量守恒法的应用 |
【案例5-24】试题案例13:电流回路法应用 |
【案例5-25】试题案例14:标“+”“-”极法的应用 |
5.3.7 比例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6】试题案例15:“串正并反”法的应用 |
【案例5-27】试题案例16:比例法的应用 |
5.4 整合性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案例5-28】教学案例12:速度专题 |
5.5 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1 物理思想与方法在新知学习中的渗透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2 物理思想与方法在综合复习中的渗透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3 分析与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物理课标》中体现的物理思想与方法统计 |
附录2 :初中物理沪科版(2012)教材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统计 |
附录3 :系统思想总结初中物理知识案例 |
附录4 :规范作图与计算题答题规范案例 |
致谢 |
(7)高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1.3.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第3章 初中及高一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的编制 |
3.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物理观念分析 |
3.3.2 科学思维分析 |
3.3.3 科学探究分析 |
3.3.4 科学态度与责任分析 |
3.4 高一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现状总结 |
3.4.1 物理观念没有形成 |
3.4.2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渗透不够 |
3.4.3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渗透不足 |
3.4.4 忽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
第4章 高一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及实施案例 |
4.1 高一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4.1.1 物理教学生活化 |
4.1.2 问题拓展探究教学模式化 |
4.1.3 构建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模型 |
4.1.4 重视初高中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
4.1.5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行 |
4.1.6 提高教师的认同意识和执行能力 |
4.2 实施对象的选择 |
4.3 实施的方法与过程 |
4.4 实施的案例及实施效果评价 |
4.4.1 实施案例《超重与失重》 |
4.4.3 教学辅助活动设计案例 |
4.5 整体实施效果评价 |
第5章 结束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8)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普定县马官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 研究的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访谈法 |
1.6.3 问卷调查法 |
1.6.4 案例分析法 |
1.6.5 行动研究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交通安全 |
2.1.2 交通安全教育 |
2.1.3 课程标准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认知理论 |
2.4 学习动机理论——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
第三章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涉及的交通安全知识 |
3.1 “物质”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3.2 “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3.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3.2.2 “机械运动和力”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3.2.3 “声和光”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3.3 “能量”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3.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3.3.2 “机械能”中的交通安全知识 |
第四章 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相关交通安全知识的调查与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目的 |
4.1.3 问卷的设置 |
4.1.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调查结果分析 |
4.2 访谈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
5.1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原则 |
5.1.1 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原则 |
5.1.2 符合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原则 |
5.1.3 紧扣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渗透原则 |
5.2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策略 |
5.2.1 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
5.2.2 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脚手架教学策略 |
5.2.3 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任务驱动策略 |
5.2.4 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图示策略 |
第六章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 |
6.1 如何获取实践结果 |
6.1.1 调查对象 |
6.1.2 调查方法 |
6.1.3 实践结果与分析 |
6.1.4 讨论 |
6.2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案例分析 |
6.2.1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案例分析 |
6.2.2 采用脚手架策略的实践案例分析 |
6.2.3 采用任务驱动策略的实践案例分析 |
6.2.4 采用图示策略的实践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9)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 |
1.2.2 国内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以及研究内容 |
2.1 相关概念 |
2.1.1 思维可视化 |
2.1.2 高一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
2.1.3 思考与参与 |
2.2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
3 调查与分析 |
3.1 对高一新生初中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 |
3.2 高一各阶段产生的困难分析 |
3.2.1 初高中衔接阶段 |
3.2.2 动力学知识学习阶段 |
3.2.3 对能量的认识和处理力学综合问题的阶段 |
3.3 困难产生的原因 |
3.3.1 内容的差异性导致的学习习惯问题 |
3.3.2 缺乏相应的科学思维和物理观念 |
4 理论基础以及对策 |
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4.1.2 顿悟说 |
4.1.3 发现学习 |
4.1.4 元认知理论 |
4.2 采取的对策 |
4.2.1 注重对情景的理解和知识的构建 |
4.2.2 培养主动思考和总结反思的习惯 |
5 应用案例 |
5.1 教学案例 |
5.1.1 体验思维流程的教学 |
5.1.2 对思维过程的思考 |
5.2 部分辅助学习的图示 |
5.2.1 解题的辅助图示 |
5.2.2 理解概念的图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效果总结 |
6.1.1 研究成果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个人成果 |
致谢 |
(10)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1.1 教学改革需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1.1.2 初中物理教学引进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
1.1.3 贵州农村贫困地区物理教学的现实需要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思维教学现状 |
1.2.2 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
1.2.3 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现状 |
1.2.4 初中物理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启示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思维导图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思维导图的内涵 |
2.1.1 思维导图 |
2.1.2 思维导图的结构及基本特征 |
2.2 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双重编码理论 |
2.2.2 知识可视化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
3.1 思维导图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
3.1.1 初中物理概念的特点 |
3.1.2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
3.1.3 思维导图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作用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2.2 实验对象 |
3.2.3 实验设计 |
3.3实施实验 |
3.3.1 实施教学 |
3.3.2 进行测试 |
3.3.3 评定测试 |
3.4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设计策略 |
4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举例与结果分析 |
4.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举例分析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
4.2.2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4.2.3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分析 |
4.2.4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 |
5.1.1 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有促进作用 |
5.1.2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理解 |
5.1.3 学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持肯定态度 |
5.2 研究的反思 |
5.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前测试卷 |
附录二 :第三章测试试卷 |
附录三 :问卷调查表 |
附录四 :访谈记录 |
附录五 :学生思维导图作品 |
致谢 |
四、图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iSchool云平台的初中物理“伴生课堂”模式及其实践研究[D]. 徐志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唐成晨. 苏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科学思维的初中电学教学研究[D]. 李雪. 苏州大学, 2020(02)
- [5]深度学习视角下物理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D]. 马晓妍.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D]. 罗光勇. 西南大学, 2020(01)
- [7]高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李凤姣.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普定县马官中学为例[D]. 朱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9]思维可视化提升高一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应用研究[D]. 陈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丁成荣.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