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中的柔性工作流管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博[1](2015)在《云制造环境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正在加快与现代制造行业的结合速度,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制造行业中的支柱力量,汽车制造一直是体现国家生产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国际汽车制造集团的强大竞争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必须转变经营战略,利用先进的制造模式与信息技术,集中供应链优势资源,通过信息共享、协同互利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本文通过对云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分析,结合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云制造模式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运作模式,并对制造资源共享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汽车供应链的发展阶段、运作模式及协同需求进行了剖析,将制造资源按需服务的理念引入汽车供应链管理之中,从服务结构、业务流程、资源共享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汽车供应链协同制造的模式;其次,针对汽车供应链中主机厂与供应商的竞合关系,分别建立了双方制造资源共享的基础博弈模型、云平台管理博弈模型和双方互惠博弈模型,使用系统动力学对双方策略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对比仿真,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和不同接触率对演化均衡的影响;然后,通过文献筛选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出影响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共享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对各个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构建了制造资源共享效果的影响因素体系,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明确了因素体系的层级关系;最后,依据影响因素体系建立了面向制造资源共享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双过程评价方法,采用多色集合理论实施供应商的平台初选,针对目标供应商构建涵盖生产、柔性、质量、物流、管理五个维度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模型进行供应商细选的评价与排序,试图为主机厂及其他制造资源需求方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工具。
孙胜男[2](2014)在《基于虚拟管理的采油厂完井过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完井的概念已经从过去仅仅指代射孔完井方式转变为更加广义的范围,采油厂完井是油田产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钻井完井和生产完井,其周期从钻井作业开始,直至投产作业结束,完井过程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井的投产运行计划,进而影响油田的产能计划,关系到油田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针对目前采油厂完井过程管理仍局限于某个局部环节,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在管理流程上缺乏总体过程管理与监控手段等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实现完井过程的虚拟化管理,促进完井过程中各单位协同工作的同时快速应对工程进行中的各种变化。针对完井业务过程在建模阶段和流程执行阶段的动态性特点,采用柔性工作流对完井业务过程实施虚拟管理,提出了基于柔性工作流的完井业务过程虚拟管理体系结构,并分别给出了基于黑盒的柔性过程建模及柔性流程执行的工作模式的具体实现;为了提高完井过程中人工型任务的执行效率,在分析现有任务分配方法的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完井业务过程中影响任务执行效率的因素,提出了基于多影响因素的加权任务分配策略,委托任务分配策略作为补充,使任务的分配更加合理,提高任务分配的效率,达到缩短完井周期的目的。将本文研究成果在采油厂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实现了采油厂完井管理综合应用系统,为油田完井办公提供可视化的协同工作平台,提高完井过程管理的敏捷性,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郑继旺[3](2012)在《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IS09000实施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甩图纸”工程中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提出了以过程文档演变过程为主线的产品开发过程建模方法;通过开发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系统,实现了产品设计开发的元(模板)过程定义、产品开发过程实例化、产品开发过程多文档协同监控以及单文档演化过程监控等功能。为了解决企业在多项目多任务环境下的任务自动分配问题,建立了任务分配模型,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优化调度算法。最后为满足云制造服务模式下的应用,基于XML技术改造设计了原型系统的数据接口,示例介绍了云制造系统不同用户的应用方法。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二章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方法研究。主要介绍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并基于IS09000过程方法对课题示范企业电机产品设计开发项目过程管理进行分析,提出适合IS09000实施企业的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方法。第三章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建模。基于第二章提出的过程文档的管理方法,针对项目业务流程中单文档演化过程以及多文档协同过程,给出了设计开发过程的任务分配模型和质量控制模型。第四章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设计。主要介绍基于过程文档的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包括系统实现的功能结构、体系结构、数据结构等。最后对多项目多任务环境下的资源优化方法进行了算法设计。第五章原型系统开发及其运行实例。主要介绍原型系统开发和应用示例,对论文中提出的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管理技术进行验证和应用。第六章云制造环境下的拓展应用研究。通过分析云制造平台的服务模式,研究了云制造平台中任务、资源管理的需求;通过对过程管理原型系统进行数据接口改造设计,使其成为云制造平台的一个应用模块。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论文和系统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尹超,胡勇,刘飞,尹胜[4](2011)在《通用机械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通用机械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现有串行处理方式处理效率低、响应速度慢、客户满意度低等问题,构建了一种从通用机械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受理、采集、传递、处理到监控的整个质量反馈信息处理周期的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并对基于Web Services的网络化协同处理流程配置与重用、网络化协同处理动态监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重庆某通用机械制造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丁涛,王芳[5](2011)在《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模式将会是未来主要的先进制造模式。概述了网络化制造系统和协同设计制造系统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在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研究、应用的现状。最后介绍了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其是完成网络化协同设计的重要保障。
胡勇[6](2011)在《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文中指出通机产品是包括通用发电机组、水泵、割草机等以热动力为核心的机械设备,具有结构复杂、种类多等特点。通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工作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客户对质量反馈信息处理响应的及时性要求高。当前,我国通机制造企业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的处理大都采用传统串行处理方式,导致信息处理效率低、响应周期长、客户满意度低等问题,给客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因此,通机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的有效和快速处理,对维持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论文在分析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处理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模式,并构建了一种从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受理、采集、传递、处理到监控的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体系和运行流程。在以上总体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系统实现的技术框架,并对系统实现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Web Services的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业务流程配置与重用、基于移动通信接口技术的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处理提示实时传递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处理动态监控等关键技术。最后,基于以上研究,设计和开发了一套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并在重庆某通机制造企业进行实施和应用,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王卫华[7](2010)在《基于柔性工作流的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运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它要求有可靠、成熟的高新技术来保证其发展。企业质量管理实施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产品质量的高低,由于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大部分的工作涉及多部门,需要多人协同工作,具有明显的流程运转的规律及特征,而工作流技术作为最终实现企业业务管理自动化的一项先进技术,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完成企业业务过程建模、业务过程优化、过程管理及集成,是国内外企业管理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过程管理思想不断被采用的今天,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先结合,开发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质量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重点研究系统中质量过程的柔性工作流模型和系统的异常处理机制,解决系统柔性建模和异常处理问题,给出系统的开发实现及运行实例。通过实际应用表明,系统过程质量管理思想突出,具有良好的流程控制能力和柔性处理能力。本文的研究在推动工作流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高世文[8](2010)在《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武器装备快速响应制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防工业的重要特征。但我国军工企业普遍存在“重研制、轻生产”的特点,使得企业的整体制造能力较低,很难满足武器装备快速响应制造的要求。实现快速响应制造能力的核心在于高效灵活的制造组织、先进的制造装备、高水平的制造人员。无疑,通过改造企业内部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以上要素,同时也缺乏现代化军工生产能力所必需的柔性。通过网络整合武器装备各类制造资源,对军工制造资源进行动态、优化的配置,进而提升军工企业的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国防工业发展的共识。论文针对我国军工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的原理、方法和体系架构,通过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了扩散制造的原型系统,并在型号应用中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论文的主要创新和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的特点、内涵及类型,提出了基于制造资源能力和任务量的当量生产能力评价标准和扩散制造的任务屏障理论,定义了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的主模型,并基于以上理论构建了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系统的总体框架和研究体系;其次,研究了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模式下相关制造资源管理技术,针对武器装备制造资源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基于本体和Agent技术的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资源模型,给出了扩散制造资源集成的建模、评价、检索等策略和方法。再次,根据扩散过程合作伙伴选择与资源调度的双重优化需求,提出了双链遗传算法实现扩散制造过程企业-资源-任务三者之间的静态优化匹配方法。同时,针对扩散任务快速响应和动态调整的需要,提出了扩散制造动态调度方法和任务风险评估模型。进一步根据扩散制造多协作本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均衡性要求,提出了任务分解的企业竞争博弈模型,并研究了扩散制造任务均衡分配方法。然后,深入研究了快速扩散制造工艺协同技术,提出了扩散制造工艺调整机制,提出了扩散工艺设计定义和实现方法,建立了扩散制造工艺调整模型和调整流程。以扩散工艺调整对制造过程的影响为依据,通过实例验证了扩散制造工艺调整可行性。最后,基于SOA框架开发了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原型系统,并在具体武器装备型号的制造中进行了验证。
冯雷[9](2010)在《基于网络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的理论、支持技术及过程实施管理的问题。研究了现代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特征,分析了过程管理建模的要求,讨论了过程管理建模的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建立了支持网络协同的多视图过程管理模型。该模型适应Internet环境,支持分布式的结构方式,支持多视图的过程表达方式。研究了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在提出的过程管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系统框架、过程分解和过程执行机构,并建立了系统框架的体系结构。研究了任务分解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设计了过程的执行机构,包括过程执行的状态、条件和规则。研究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支持技术。分析了分布式工作流和任务管理技术作为管理工具在产品协同开发中的协作支持作用。提出过程级分布式控制,应用分布式工作流过程建模方法建立跨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模型,同时提出将组织模型与工作流模型分开以提高工作流执行的柔性。建立了一个包括生产过程特征的任务模型,给出了表示不同层次任务的三种任务对象模型以及具体功能,并根据模型结构提出了面向子任务目标管理的协同设计任务管理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基于XML的任务管理系统。研究了系统开发中的两个关键技术。提出了异构系统数据的集成即系统过程管理信息与其它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交换方法。设计了一个应用于数据交换的过程信息共享模型并应用基于线程工作的系统结构支持多用户工作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协同产品开发的过程管理系统PCD-PMS。该系统采用网络化产品协同设计支持系统作为其运行环境,能够对协同产品开发过程进行管理。系统基于网络环境运行,支持用户进行异地方式的分布式产品开发;系统支持基于过程集成方式的协同设计。为了验证系统的可行性,以某厂一个产品开发过程为例对PCD-PMS进行了应用验证,达到了研究效果。
高庆萱[10](2009)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再造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环境下,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综合运用企业内、外部的优势资源,产品从由一个企业单独开发模式逐渐转变为跨组织、跨专业和跨地域的协同开发模式。协同开发链上每一个成员企业的开发效率与质量都会影响整个产品协同开发链的竞争力。企业虽然从整体上规划了各自信息化的方案,但针对每一业务,一般都有一套采用各自的信息技术、自成一体解决方案,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交互困难、很难协同工作,从而在企业内部出现了“资源孤岛”和“系统鸿沟”现象。上述现象的出现,割裂了产品开发流程活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降低了流程运行的效率,影响产品协同开发效率。如何提高产品协同开发流程运行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索提高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产品协同开发效率的途径,在企业实际调研与实施、文献和理论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模式及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针对常见的基于经验和调研的定性流程建模方法,研究用定量的方法进行产品开发流程建模与再造,提出用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中任务间信息依赖关系建立结构矩阵的思想,通过研究产品协同开发流程活动间的结构及信息交互模式,建立了产品协同开发流程活动间信息交互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活动间的信息交互量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SM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结构矩阵,并用λ截矩阵对流程活动进行模糊聚类,针对高阶矩阵建立优化算法。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关注人的因素,通过对有限理性条件下产品协同开发成员的博弈格局以及产品协同开发成员动态行为的进化稳定均衡的分析,提出应在产品开发团队中建立协调机制以保证成员稳定地选择协同行为。通过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人-信息系统交互交率的分析研究,提出建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主动式信息交互协调机制以及主动式信息交互的实现方式,建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协调机制模型和基于该机制的流程再造方法。在前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对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的需求,建立了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流程管理系统框架、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与管理流程。最后,将所研究的方法与模型应用于GH公司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中,运用企业的实际信息交互数据与资金数据,建立了基于信息空间与资金空间的流程结构矩阵,并用优化算法对流程进行优化。通过在GH公司产品开发项目的跟踪实施,建立了GH公司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协调机制和定期沟通协调会制度,通过项目实施证明研究的可行性。
二、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中的柔性工作流管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中的柔性工作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制造环境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 |
1.1.2 先进信息技术对汽车制造业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云制造理论 |
2.1.1 云制造的概念 |
2.1.2 云制造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
2.1.3 云制造应用现状 |
2.2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 |
2.2.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2.2 供应链协同管理 |
2.3 制造资源共享相关理论 |
2.3.1 制造资源定义及分类 |
2.3.2 制造资源共享技术 |
2.3.3 制造资源共享评价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制造环境下的汽车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 |
3.1 汽车供应链概述 |
3.1.1 汽车供应链的发展阶段 |
3.1.2 汽车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
3.1.3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需求分析 |
3.2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云制造体系 |
3.2.1 云制造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 |
3.2.2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云制造服务结构 |
3.2.3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云制造运作流程 |
3.3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分析 |
3.3.1 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定义及分类 |
3.3.2 制造资源共享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
4.1 博弈论在云制造中的应用 |
4.2“供应商——主机厂”的制造资源共享模式 |
4.2.1 制造资源共享问题描述 |
4.2.2 模型假设 |
4.2.3 两方的收益分析 |
4.2.4 模型均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
4.2.5 演化博弈SD模型及仿真分析 |
4.3 考虑云平台管理能力的制造资源共享模式 |
4.3.1 考虑云平台管理能力的资源共享问题描述 |
4.3.2 模型假设 |
4.3.3 收益及均衡点分析 |
4.3.4 演化博弈SD模型及仿真分析 |
4.4 互惠模式参数分析及非均匀混合环境分析 |
4.4.1 制造资源共享互惠模型描述及假设 |
4.4.2 参数变化仿真分析 |
4.4.3 非均匀混合环境下的演化均衡分析 |
4.4.4 参数及环境分析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共享效果的影响因素体系 |
5.1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体系概述 |
5.1.1 构建影响因素体系的意义 |
5.1.2 构建影响因素体系的步骤 |
5.2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的获取 |
5.2.1 文献研究 |
5.2.2 调查问卷分析 |
5.3 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
5.3.1 影响因素的类型 |
5.3.2 影响因素体系关联分析 |
5.4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体系的解释结构分析 |
5.4.1 影响因素间邻接关系构建 |
5.4.2 可达关系构建及层级划分 |
5.4.3 各层级间关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制造资源共享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 |
6.1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体系 |
6.1.1 零部件供应商评价研究方法 |
6.1.2 面向制造资源共享的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选取 |
6.2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 |
6.2.1 多色集合理论模型 |
6.2.2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供应商评价步骤 |
6.2.3 零部件供应商初选算例 |
6.3 基于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的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 |
6.3.1 供应商细选评价指标体系 |
6.3.2 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TS-GSM)决策模型 |
6.3.3 零部件供应商细选的算例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2)基于虚拟管理的采油厂完井过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完井过程管理研究现状 |
1.2.2 虚拟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工作流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虚拟管理的实施方法研究 |
2.1.1 虚拟管理概念与特征 |
2.1.2 实施虚拟管理的难点 |
2.2 完井过程管理研究 |
2.2.1 采油厂完井的基本概念 |
2.2.2 完井过程的层次模型 |
2.2.3 完井过程层次模型分析 |
2.3 工作流相关理论 |
2.3.1 工作流定义 |
2.3.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3.3 柔性工作流的提出 |
2.3.4 动态任务分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柔性工作流的完井业务过程虚拟管理 |
3.1 柔性工作流的分类 |
3.1.1 静态柔性 |
3.1.2 动态柔性 |
3.2 完井业务过程动态性分析 |
3.2.1 建模过程的动态性分析 |
3.2.2 流程执行过程的动态性分析 |
3.3 过程建模柔性的实现 |
3.3.1 基于黑盒的柔性过程建模 |
3.3.2 主流程调用子流程的过程 |
3.4 流程执行过程柔性的实现 |
3.4.1 流程执行的工作模式 |
3.4.2 循环情况下的任务分配 |
3.5 基于柔性工作流的完井业务过程虚拟管理体系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动态任务分配的完井周期管理 |
4.1 任务分配方法研究 |
4.1.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 |
4.1.2 常用的任务分配方式 |
4.2 相关任务分配方式的不足 |
4.3 基于多影响因素的加权任务分配策略 |
4.3.1 影响因素的形式化表示 |
4.3.2 任务分配策略描述 |
4.3.3 算法实现 |
4.3.4 基于委托的补充任务分配策略 |
4.3.5 并行任务调度策略 |
4.4 实验与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油厂完井管理综合应用系统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主要组件与功能机制 |
5.1.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5.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2 系统流程分析与模型构建 |
5.3 系统实现 |
5.3.1 模型管理区 |
5.3.2 个人工作区 |
5.3.3 柔性工作流运行实例 |
5.3.4 流程状态监控 |
5.3.5 任务分配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多设计项目任务规划研究现状 |
1.3.4 ISO9000体系概述及应用研究现状 |
1.3.5 本课题组前期相关研究情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节 |
2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 |
2.2.1 产品设计开发内涵 |
2.2.2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分析 |
2.2.3 多项目环境下任务分配需要解决的问题 |
2.3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研究 |
2.3.1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 |
2.3.2 产品设计开发质量控制方法 |
2.3.3 产品设计开发中的任务管理方法 |
2.4 示范企业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分析 |
2.4.1 示范企业产品及其综合模型概况 |
2.4.2 示范企业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分析 |
2.4.3 示范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建模 |
3.1 引言 |
3.2 产品设计开发项目任务树生成方法 |
3.3 基于过程文档的设计开发过程控制模型 |
3.4 设计开发过程中的任务自动分配模型 |
3.4.1 基于IS09000过程方法的任务分配概念模型 |
3.4.2 产品设计开发项目中资源调度的数学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3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4.4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4.4.1 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 |
4.4.2 流程逻辑规划和流程执行、监视的关键技术 |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任务自动分配求解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原型系统开发及其运行实例 |
5.1 引言 |
5.2 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实现 |
5.2.1 系统开发环境和功能介绍 |
5.2.2 图形资源类实现 |
5.2.3 项目流程规划操作和程序逻辑 |
5.2.4 图文档任务分配实现流程 |
5.2.5 流程进度监视模块 |
5.2.6 短信通知模块 |
5.2.7 工作流管理引擎模块 |
5.3 产品设计开发项目过程管理实例演示 |
5.4 多项目中任务自动分配实例演示 |
5.5 本章小结 |
6 云制造环境下的拓展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云制造中的任务、资源管理服务需求分析 |
6.3 云制造环境下任务、资源管理服务工具开发 |
6.3.1 基于XML的任务和资源描述 |
6.3.2 过程管理原型系统的改造 |
6.4 云制造环境下过程管理原型系统应用示例 |
6.4.1 资源提供方应用示例 |
6.4.2 资源需求方应用示例 |
6.4.3 云制造平台运营方应用展望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术语定义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得到的科研成果 |
(4)通用机械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模式 |
1.1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串行处理方式 |
1.2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模式 |
2 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 |
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1) 用户层。 |
(2) 功能层。 |
(3) 服务使能层。 |
(4) 数据层。 |
(5) 网络层。 |
2.2 系统的功能结构 |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3.1 基于Web Services的网络化协同处理业务流程配置与重用 |
3.2 网络化协同处理动态监控 |
4 应用实例 |
5 结语 |
(6)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总结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3.1 论文课题来源 |
1.3.2 论文研究目的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2.1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提出 |
2.1.1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处理现状 |
2.1.2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
2.1.3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提出 |
2.2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1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结构体系 |
2.2.2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功能体系 |
2.3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运行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部分关键技术研究 |
3.1 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实现总体技术框架研究 |
3.2 基于Web Services 的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业务流程配置与重用 |
3.2.1 基于Web Services 的处理业务流程配置与重用的工作原理 |
3.2.2 Web Services 组件库的构建 |
3.2.3 基于Web Services 组件库的处理业务流程配置与重用 |
3.2.4 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业务流程描述 |
3.3 基于移动通信接口技术的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处理提示实时传递方法 |
3.3.1 移动通信接口技术概述 |
3.3.2 基于移动通信接口技术的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处理提示实时传递方法 |
3.4 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动态监控 |
3.5 本章小结 |
4 应用案例 |
4.1 隆鑫通机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处理现状与需求 |
4.2 隆鑫通机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设计及实现 |
4.2.1 隆鑫通机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开发原则 |
4.2.2 隆鑫通机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运行环境 |
4.2.3 隆鑫通机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功能简介 |
4.3 隆鑫通机售后质量反馈信息全生命周期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的应用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7)基于柔性工作流的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质量与质量管理系统 |
2.1 质量与质量管理 |
2.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2.3 现代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
2.4 信息时代下质量管理的框架模式 |
2.5 质量管理系统 |
第三章 柔性工作流技术 |
3.1 工作流技术 |
3.1.1 工作流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
3.1.2 工作流的定义 |
3.1.3 工作流技术术语 |
3.1.4 工作流参考模型 |
3.1.5 工作流基本结构类型 |
3.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3.2.1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述及定义 |
3.2.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
3.2.3 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 |
3.2.4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施 |
3.2.5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优势 |
3.2.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
3.2.7 工作流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领域 |
3.3 柔性工作流 |
3.3.1 柔性的定义和分类 |
3.3.2 实现柔性工作流的必要性 |
3.3.3 柔性工作流分析 |
3.3.4 柔性工作流的表现 |
3.3.5 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 |
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2 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
第四章 基于柔性工作流的质量管理系统框架 |
4.1 系统的设计需求 |
4.2 系统总体框架 |
4.2.1 质量管理控制层 |
4.2.2 柔性工作流平台 |
4.2.3 数据、过程库 |
4.2.4 关键技术 |
第五章 QMFW系统中柔性工作流建模 |
5.1 系统的过程需求 |
5.2 工作流基本模型 |
5.3 系统模型的分解 |
5.3.1 工作流模型的定义 |
5.3.2 工作流模型的流程实例分析 |
5.4 系统的柔性建模 |
5.4.1 选择的柔性 |
5.4.2 多条路径的创建 |
5.4.3 基于角色的柔性建模 |
5.5 模型的基本架构 |
5.6 系统的柔性执行 |
5.7 系统的柔性扩张 |
5.8 系统中模型描述语言QPDL |
5.9 系统中模型的动态修改 |
5.9.1 原子操作 |
5.9.2 正确性规则 |
第六章 QMFW系统中工作流异常处理机制 |
6.1 异常处理概念 |
6.2 异常处理模型描述 |
6.3 异常处理机制的数据结构 |
6.4 异常处理机制 |
6.4.1 运行异常处理机制 |
6.4.2 系统异常处理机制 |
6.5 异常处理机制的实现 |
6.5.1 异常处理机制运行的分析和实现 |
6.5.2 系统异常处理机制的分析和实现 |
6.6 工作流异常的消解分析和实现 |
6.6.1 异常的消解思路 |
6.6.2 异常消解的流程 |
6.6.3 异常消解的操作 |
第七章 QMFW系统的实现 |
7.1 开发系统的环境 |
7.2 系统应用实现 |
7.2.1 集成质量管理控制层功能设计和实现 |
7.2.2 柔性工作流平台设计开发 |
7.3 QMFW系统实例运行 |
第八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战争和新一代武器装备对装备制造的要求及挑战 |
1.1.2 我国武器装备制造的现状 |
1.2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1.2.1 课题来源 |
1.2.2 外加工零部件生产存在的问题 |
1.2.3 快速扩散制造系统的内涵 |
1.2.4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网络化制造技术 |
1.3.2 连续采办与全生命周期支持(CALS) |
1.3.3 扩散制造技术 |
1.4 论文的内容与组织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快速扩散制造理论体系及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武器装备扩散制造特点 |
2.3 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模式 |
2.3.1 快速扩散制造的定义 |
2.3.2 扩散制造的类型 |
2.4 快速扩散制造主模型 |
2.5 快速扩散制造关键技术 |
2.6 小结 |
第三章 扩散制造资源管理技术 |
3.1 引言 |
3.2 扩散制造资源的特点 |
3.3 基于Agent 和本体的扩散制造资源建模 |
3.3.1 基于本体的建模方法 |
3.3.2 基于Agent 和本体的扩散制造资源建模 |
3.4 扩散制造资源集成体系 |
3.4.1 扩散制造资源集成的含义 |
3.4.2 扩散制造资源纵向集成 |
3.4.3 扩散制造资源横向集成 |
3.5 扩散制造单元管理体系 |
3.5.1 扩散制造系统构造过程 |
3.5.2 快速扩散制造系统层次 |
3.5.3 扩散制造资源管理流程 |
3.5.4 扩散制造资源管理功能结构 |
3.6 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快速扩散的任务分解与资源规划 |
4.1 引言 |
4.2 静态扩散制造任务调度的描述 |
4.2.1 扩散制造任务调度过程 |
4.2.2 扩散制造任务调度 |
4.3 静态扩散任务调度算法 |
4.3.1 双链遗传算法 |
4.3.2 扩散制造调度问题的编码与解码 |
4.3.3 算法描述 |
4.3.4 算例研究 |
4.4 基于风险评估的动态任务调度算法 |
4.4.1 动态调度概述 |
4.4.2 任务风险评估 |
4.4.3 扩散过程动态调度类型 |
4.4.4 动态调度算法 |
4.5 任务分解的企业竞争博弈 |
4.5.1 企业竞争非合作博弈模型 |
4.5.2 任务分解解算 |
4.6 小结 |
第五章 扩散制造工艺协同技术 |
5.1 引言 |
5.2 扩散工艺设计流程 |
5.2.1 主生产单位工艺设计流程 |
5.2.2 面向扩散过程的工艺设计流程 |
5.2.3 扩散工艺设计 |
5.3 扩散工艺调整研究 |
5.3.1 扩散工艺调整模型 |
5.3.2 扩散工艺调整流程 |
5.3.3 扩散工艺调整影响 |
5.3.4 扩散工艺调整机制 |
5.4 实例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开发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快速扩散制造系统 |
6.2.1 快速扩散制造系统原理 |
6.2.2 快速扩散制造系统功能 |
6.3 系统开发与典型界面 |
6.3.1 系统开发方法 |
6.3.2 系统工作流程 |
6.3.3 扩散制造任务管理模块 |
6.3.4 制造资源管理模块 |
6.3.5 扩散制造工艺管理模块 |
6.3.6 扩散制造进度管理模块 |
6.4 系统应用实例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网络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传统产品开发模式 |
1.3 现代产品开发特点 |
1.3.1 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
1.3.2 制造业产品开发过程特点 |
1.4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中的难点 |
1.5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概述 |
1.5.1 产品协同开发需求背景 |
1.5.2 产品协同开发支持系统 |
1.6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技术 |
1.6.1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的概念 |
1.6.2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7 研究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2章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建模方法 |
2.1 产品开发模式分析 |
2.2 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特点 |
2.3 产品开发过程管理建模的要求 |
2.4 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相关理论和技术 |
2.5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的相关技术 |
2.5.1 工作流管理技术 |
2.5.2 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
2.5.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SCW) |
2.6 协同产品开发的过程管理模型的建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工作流在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
3.1 网络化运行支持系统 |
3.2 分布式工作流 |
3.3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工作流过程建模 |
3.4 分布式过程建模 |
3.5 分布式工作流建模和执行的基础 |
3.6 工作流执行服务的发布 |
3.7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的组织模型 |
3.8 开发过程建模实例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任务管理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技术 |
4.1 基于任务管理的过程集成 |
4.2 任务管理模型 |
4.3 任务管理系统支持技术 |
4.4 任务管理系统设计 |
4.5 任务管理系统的实现 |
4.6 应用示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5.1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 |
5.1.1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的特点 |
5.1.2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过程管理框架 |
5.1.3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
5.1.4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体系结构 |
5.1.5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网络体系结构 |
5.2 协同开发过程分解模块 |
5.2.1 产品开发过程的要素 |
5.2.2 任务分解的原则、方法和流程 |
5.3 协同过程执行机构 |
5.3.1 协同过程的执行状态 |
5.3.2 协同过程的执行条件 |
5.3.3 协同过程的执行规则 |
5.4 协同过程管理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5.4.1 数据集成技术 |
5.4.2 协同过程数据同步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
6.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6.1.1 系统建模 |
6.1.2 系统功能视图 |
6.1.3 系统数据视图 |
6.2 系统技术路线 |
6.2.1 系统分布式体系实现机制 |
6.3 系统开发难点 |
6.3.1 数据支持技术 |
6.3.2 用户权限验证 |
6.4 系统开发应用 |
6.4.1 系统安装 |
6.4.2 系统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1.1 主要工作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0)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再造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 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开发管理的转变 |
1.1.2 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研究现状 |
1.2.2 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现状 |
1.2.3 信息交互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的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1.3.1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3.2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 论文的创新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基于DSM 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建模与再造 |
2.1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及其管理 |
2.1.1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模式 |
2.1.2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 |
2.2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的特征 |
2.3 问题的提出 |
2.4 产品设计过程与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对比研究 |
2.5 基于DSM 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建模与计算 |
2.5.1 DSM 及其活动依赖关系 |
2.5.2 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建模原则 |
2.5.3 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建模步骤 |
2.5.4 产品协同开发流程活动间信息交互模型 |
2.5.5 基于DSM 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结构矩阵模型 |
2.6 基于F 聚类分析的新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再造方法 |
2.6.1 模糊关系与其运算 |
2.6.2 基于λ水平截集的流程结构矩阵 |
2.6.3 基于模糊聚类的流程再造方法 |
2.6.4 流程结构矩阵优化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机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新产品协同开发进化博弈分析 |
3.2.1 进化博弈理论与进化稳定均衡 |
3.2.2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新产品协同开发的博弈格局 |
3.2.3 模型假设 |
3.2.4 进化博弈分析 |
3.2.5 分析结论 |
3.3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人-信息系统交互效率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3.3.1 研究假设及模型 |
3.3.2 研究模型 |
3.3.3 实证方法 |
3.3.4 实证结论 |
3.4 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机制 |
3.4.1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主动式信息交互的特征 |
3.4.2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主动式信息交互的实现方式 |
3.4.3 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协调机制 |
3.4.4 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再造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系统框架 |
4.1 BPR 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研究 |
4.2 企业对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系统的需求 |
4.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与 Web 服务 |
4.3.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概念 |
4.3.2 Web 服务的定义及其优势 |
4.4 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管理系统体系框架 |
4.4.1 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建模过程 |
4.4.2 体系结构 |
4.4.3 功能体系 |
4.4.4 管理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案例分析 |
5.1 企业背景 |
5.2 企业产品开发流程现状及需求分析 |
5.2.1 产品开发流程现状 |
5.2.2 产品开发流程管理需求分析 |
5.3 基于DSM 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优化模型应用 |
5.4 基于主动式信息交互的产品协同开发管理机制应用 |
5.5 实施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产品协同开发流程优化程序 |
B. GH 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结果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 |
四、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中的柔性工作流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制造环境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研究[D]. 李天博. 天津大学, 2015(08)
- [2]基于虚拟管理的采油厂完井过程管理研究[D]. 孙胜男.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3]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郑继旺. 浙江大学, 2012(07)
- [4]通用机械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J]. 尹超,胡勇,刘飞,尹胜. 中国机械工程, 2011(18)
- [5]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研究现状及进展[J]. 丁涛,王芳. 石油化工设备, 2011(03)
- [6]通机产品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网络化协同处理支持系统[D]. 胡勇. 重庆大学, 2011(01)
- [7]基于柔性工作流的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卫华. 南昌大学, 2010(04)
- [8]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高世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9]基于网络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 冯雷. 吉林大学, 2010(08)
- [10]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再造与管理研究[D]. 高庆萱. 重庆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