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昧》,愿你越变越好(论文文献综述)
许莹[1](2015)在《色彩的力量 ——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研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研究,只有理性科学地研究才能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演变过程,是与画面中的各种语言元素秩序相联系的,色彩语言的变化也构成了艺术史发展的不同轨迹。本文试图通过将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放入中西方色彩语言系统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从色彩语言的本体说,在艺术史的不同时期,不同的色彩体系占据中西方色彩美学的不同地位。中西方色彩体系早期都以比较写实的“固有色”体系又称“色相对比系统”及“主观色”体系组成,但西方更关注画面中的明暗对比,塑造光效下的体积变化。西方自印象派以后开始了纯粹色彩语言表现的“条件色”体系,进入到对色彩语言本体的各因素的研究实践中,导致20世纪西方艺术世界第一次色彩语言爆发。中国绘画的“固有色”体系与“观念色”(主观色)并列发展到当代形成独具面貌的“写实性色彩”和“写意性色彩”两大体系,这主要与中国绘画“畅神”、“重意”的绘画理论分不开,因此中国画更重视画面意境的构建和心灵色彩的“意象性”表现。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研究正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和西方色彩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的。其次,中国绘画色彩追求二维的平面效果,除了与中国绘画空间表现理论有关,也与中国传统绘画资料有关,艺术史中任何语言的形成发展都是与相关的材料发展分不开,艺术史也是一部材料发展史,最后一章专门研究了当代中国画材料对中国画色彩语言发展的影响。中西方艺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绘画史的发展包含着语言关系、语言元素的重组,形成了语言深化规律,其中的关键是艺术思维方式如何进行调整,如何作出基因性元素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绘画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绘画的任何一个系统都离不开认识方法与应用方法的有机结合。不同的认识方法与不同的应用方法交叉,必然产生新的结果,新的观点、新的尺度、新的语言。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研究,在当代文化价值观的转换中,对色彩语言的探索进入到了艺术的本质层面。绘画技法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色彩的使用更接近绘画本质,接近语言规律、语言关系、语言秩序等问题的本质性研究,强调对色彩语言时代精神的思考,探索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的重构问题。
魏艳枫[2](2013)在《生命与永恒 ——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说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主题,它同样也是印度哲学的主题。我认为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都充满了诗意,是情感化的,而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是逻辑的、科学性的,它们都立足于生命本身,力图求得更好的生命状态,它们的本体论、知识论等都围绕着这一个目的。但是,在如何求得生命超越这个问题上,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走了不同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风格的文化。有人说代表儒家的道理是“生”,代表佛家的道理是“无生”,这大约可以代表我对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看法,中国哲学以正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生命超越,印度哲学以负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而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让人安详和悦的,我尝试对这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进行了初步探索。吠檀多哲学是正宗印度国学,最能代表印度文化的精神面貌,而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一直处于正统,所以我选取了这两个学派比较,希望它们能充分表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点。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印度哲学,我选取了他的思想来作为吠檀多哲学的缩影。而要谈到商羯罗的思想,就要涉及到乔荼波陀的思想,商羯罗作为乔荼波陀的再传弟子,他的思想深受乔荼波陀影响、与乔荼波陀一脉相承,于是我在文中以商羯罗思想为主、旁及乔茶波陀的思想。中国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在本体论上、宇宙论上、心性论上、修养方法上、哲学体系的结构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理学也是儒家哲学中很有哲学性的一个学派,于是,我选取了理学泰斗朱熹的思想作为儒家哲学这方面的代表。而朱熹的思想是秉承着二程的思想衍化发展的,朱熹和二程的思想是一体的就像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思想是一体的那样,所以我将二程的思想也引入文中。程朱的思想与乔商的思想明显有着向现世人生开放和向飘渺的来世开放两种不同的指向,但生命又是它们共同关注的。我从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三个方面做了比较,因为我认为一种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有这三个方面才能呈现一种哲学的全貌。在本体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提出作为终极存在的理与梵的存在,在心性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认为终极存在存在于个人之中,而修养论部分展示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各自不同的找回终极存在的方式。而实现了与终极存在的合一,理学与吠檀多哲学也就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目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合一。全文围绕终极存在、实现终极存在展开,显示了理学和吠檀多哲学在自然的观念、人的观念、心的观念、身体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生死的观念等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阮海彪[3](2009)在《老虎春秋》文中研究表明1月春、月秋生于老城区一家老虎灶里。老虎灶,以前留下的称谓。按正规叫法,应该叫熟水店。为啥叫老虎灶呢?可能基于以下原因:一,那灶头的肚膛大,像只老虎嘴;什么竹爿、木屑、油毛毡,张口都吞得下;二,那灶台的体积大,像只威风凛凛的大老
吕双燕[4](2005)在《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文中研究指明戏剧最终体现为演出的艺术,演出的核心是演员的表演,所以,对戏剧史的研究,绝对不可以忽略表演史。鉴于目前中国话剧表演史研究的匮乏局面,本文尝试对中国现代话剧表演的历史演变,作初步梳理与概括。对于已经形成了高度程式化体系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来说,话剧是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话剧在中国产生的背景是晚清中国改革现实的社会要求和西方文化的启发与刺激。从戏剧艺术本体发展的角度看,是中国戏剧文化在新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在内容与形式上发生变化的结果,也就是中国戏剧开始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所以,对现代性的追求或者说现代化,是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努力探索能够表现中国现代生活和满足现代中国人戏剧审美需求的话剧表演方式,便成为中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线索。这是本论文着力梳理与概括的第一方面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从异域引进的新形式,中国话剧又一使命便是民族化。首先,话剧应该成为表现中国大众现实人生,亦即民族现实生活的新鲜艺术形式。只有植根在中国民族生活的深厚的土壤中,才能真实把握和如实传达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话剧表演也只有在深入体验民族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真实深刻地表现人物精神生活的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情感行为方式、语言动作方法等,从而塑造出具有民族特征和风格的人物形象。其次,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创造,还必须适应民族美学特别是传统戏剧审美心理的基本要求,才能赢得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中国话剧表演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对于适合中国现实要求和中国老百姓审美需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的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发展中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本论文着力梳理与概括的另一方面内容。在中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发展道路上,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演剧方法与话剧民族艺术品格的生长和成熟之间,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因为表现现代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适应现代的、民族的审美需求的需要,在以写实逼真为特征的话剧表演风格与以写意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民族传统戏剧表演之间,就一直处于一种既相
王晓锋[5](2002)在《《三昧》,愿你越变越好》文中认为 从2001年第8期开始,细心的读者发现,《新闻三昧》,变了。其一,是变得厚重了。由原来的每期48个页码增加为56个页码,使读者在花同样的价钱的情况下,了解到更多的东西,获得到更多的知识。其二,是变得更加空灵、俏丽了。以第9期为例,目录上重要篇目一律采用黑体字和大号字体,并分了若干个档次,方便了读者阅读。同时,不论从四封设计,还是内文编排也都更加俏丽了;其三,是更加贴近读者。
二、《三昧》,愿你越变越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昧》,愿你越变越好(论文提纲范文)
(1)色彩的力量 ——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研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注释 |
引文 |
注解 |
第一章 黑白韬略 |
第一节 抽象水墨 |
注释 |
第二节 都市水墨 |
第三节 新水墨 |
第四节 黑白韬略 |
注释 |
第二章 写实色彩 |
第一节 写实色彩 |
一、师古法 |
二、借古开今 |
三、写实色彩的语言探索 |
注释 |
第二节 色彩的理性认识 |
一、传统中国画色彩观 |
二、西方对色彩的理性认识 |
注释 |
附: 当代中国色彩表现技法总汇表 |
第三章 写意色彩 |
第一节 写实与写意 |
一、写意与立意 |
二、从写实到写意 |
三、写实与写意 |
1、从形到象 |
2、从工到意 |
3、从画到书 |
注释 |
第二节 写意色彩 |
注释 |
第三节 色彩的装饰性 |
一、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装饰性 |
二、当代中国画装饰性色彩语言 |
注释 |
第四章 灰的意境 |
第一节 静观 |
一、西方的观看方式 |
二、中国的观看方式 |
注释 |
第二节 宋画的启示 |
注释 |
第三节 新朦胧主义 |
一、新朦胧主义 |
二、意境 |
注释 |
第五章 材料与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的重构 |
第一节 中国当代重彩画的崛起 |
注释 |
第二节 材质之美 |
一、传统中国画材质对中国画色彩语言的影响 |
二、水 |
三、胶 |
四、矿物色 |
五、云母 |
六、金属色 |
七、底子 |
八、肌理 |
注释 |
第三节 对重彩画的色彩语言重构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图录 |
致谢 |
(2)生命与永恒 ——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序言 |
本体论编 |
第一章 理与梵 |
第一节 生与无生 |
第二节 实与虚 |
第二章 万物之本 |
第一节 绝对一元论与相对一元论 |
第二节 现实世界与终极存在 |
心性论编 |
第三章 性与最高我 |
第一节 本初的善 |
第二节 气蔽与附托 |
第四章 性与心 |
第一节 心体 |
第二节 心的发动 |
第五章 心与身 |
第一节 形神关系 |
第二节 生死问题 |
修养论编 |
第六章 致知 |
第一节 体知 |
第二节 一贯与不二 |
第七章 静思 |
第一节 无念与无为 |
第二节 孔颜之乐与阿难陀 |
第八章 力行 |
第一节 灭人欲与灭欲 |
第二节 仁与慈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论题及方法 |
二:核心内容 |
三:中国现代话剧的历史分期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中国早期话剧的表演观念与实践(1899—1917) |
第一节:早期话剧的演剧实践 |
第二节:早期话剧演技特色与局限 |
第三节:早期话剧的表演理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现代话剧表演观念的多元探索(1917—1935) |
第一节:现代话剧表演观念的确立 |
第二节:洪深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 |
第三节:余上沅、向培良的表演思想 |
第四节:演剧实践与演技风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现实主义民族表演体系的初创(1935—1949) |
第一节:斯坦尼体系的引进与“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出体系”的提出 |
第二节:现实主义话剧表演艺术的成熟 |
第三节:走向民族化 |
第四节:关于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理论建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现实主义民族表演体系的构建(1949—1976) |
第一节:斯坦尼体系学习热潮对话剧表演艺术的影响 |
第二节:话剧表演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
第三节:“演员的矛盾”的讨论与话剧表演理论的成熟 |
第四节:民族现实主义表演体系的基本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余论:走向“新的现实主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主要参考书目 |
二:主要参考期刊 |
三:主要参考报纸 |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三昧》,愿你越变越好(论文参考文献)
- [1]色彩的力量 ——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研宄[D]. 许莹. 中央美术学院, 2015(12)
- [2]生命与永恒 ——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D]. 魏艳枫. 浙江大学, 2013(04)
- [3]老虎春秋[J]. 阮海彪. 西部, 2009(01)
- [4]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D]. 吕双燕. 上海戏剧学院, 2005(03)
- [5]《三昧》,愿你越变越好[J]. 王晓锋. 新闻三昧,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