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区早春甘蓝地膜拱棚双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红[1](2020)在《冀东地区果蔬作物近地表小拱棚覆盖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在分析近地表小拱棚覆盖栽培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介绍了豆角、生姜、鲜食玉米、甘蓝、西瓜等作物的近地表小拱棚覆盖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技术在冀东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刘义满,魏玉翔[2](2020)在《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5):蕹菜有哪些主要栽培模式?》文中指出多年来,笔者经常接到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户的咨询,他们大多是农民,也有企业家。笔者也经常到全国各产区进行现场调研及技术咨询和讲座,到各级广播电台农业节目中进行咨询和讲座。在与种植户的交流中,接触到了大量从种植者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最近几年,更是通过电话、彩信、微信、QQ及电子邮件等方式,接触到大量从事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的年轻人提出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种植者特别是青年种植者提出的部分问题进行整理,并力求进行较为全面的回答。
郝明贤[3](2020)在《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山区,耕地面积总量少、地块小、不集中,不平整,坡地面积占86%。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林州市建立37个农业园区,11个设施蔬菜种植园区。为全面了解林州市设施蔬菜现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林州市11个蔬菜种植园区及4个蔬菜种植大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研,发现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林州市坡地面积大,不利于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结构滞后;蔬菜品种单一,以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常见蔬菜为主,缺少林州市特色蔬菜品种;蔬菜产品营销方式陈旧,品牌意识缺乏;以人工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推广技术服务落后;病虫害防治形式单一,肥水管理不科学。2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根据山坡地区的特点进行集约化蔬菜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结合设施保温、采光、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林州特色菜;运用“互联网+”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品牌意识;减少用工,积极支持农户购买农机,提高机械化水平;通过招聘蔬菜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扩充农技人员,对农民及园区管理者进行“充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以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水方式采用滴灌,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引进设有电子器及电磁阀的滴灌和施肥系统,根据蔬菜需肥量和利用率进行配方施肥。本研究结合林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增强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活力,保障林州市设施蔬菜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邵明珠,蔡志卫,郑继东,杨孔涛,董远梅,段和云,别之龙[4](2017)在《宜昌市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与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文中指出多年来,宜昌市以"菜篮子"工程为抓手,大力培育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通过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建基地、树品牌、做示范、促融合,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着。基于对宜昌市主要设施蔬菜基地的调研,总结出该地区设施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可供气候相似地区借鉴。
陈亚霏[5](2016)在《小拱棚覆盖对不同品种春播大蒜独头蒜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独头蒜是由于大蒜在营养生长前期未经过低温春化阶段,不能分化形成花芽和鳞腋芽,营养物质集中于顶芽,而形成未分瓣的鳞茎。独头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所以研究影响独头蒜形成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试验探究了播期、品种、温度等因素对独头蒜形成的影响,但是关于小拱棚覆盖对独头蒜形成的影响则鲜有报道。本文以乐都紫皮、日本大蒜、日本小蒜、新疆紫2、河北白沟五个大蒜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小拱棚覆盖时间(10 d、20 d),以单独地膜覆盖为对照,研究小拱棚覆盖对不同品种春播大蒜独头蒜形成的影响,为获得优质高产独头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拱棚覆盖10 d对五个大蒜品种的生长量(株高、假茎长、假茎粗、叶宽及叶长)提高作用显着,小拱棚覆盖20 d温度超过大蒜生长最适温度,影响其正常生长。同一小拱棚覆盖下,乐都紫皮蒜的生长量最大,河北白沟蒜次之,日本大蒜最低。2.大蒜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及大蒜素均在小拱棚覆盖10 d下最高,小拱棚覆盖20 d影响不显着。同一处理,乐都紫皮大蒜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大蒜素含量均高于其他三个品种,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其他三个品种。此外,小拱棚覆盖10 d,大蒜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这与小拱棚覆盖10 d显着提高了叶片中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含量有密切关系;小拱棚覆盖20 d,大蒜叶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这与小拱棚覆盖导致拱棚内温度高于大蒜正常生长温度有关。3.小拱棚覆盖10 d,大蒜叶片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均高于小拱棚覆盖20 d和单独地膜覆盖,但对胞间CO2浓度影响不明显。与单独地膜覆盖相比,乐都紫皮、日本大蒜、日本小蒜、新疆紫2、河北白沟在小拱棚覆盖10 d处理下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6.9%、21.1%、11.3%、15.9%、13.2%。小拱棚覆盖20 d对大蒜叶片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影响不明显。4.五个大蒜品种的独头率和单头重也在小拱棚覆盖10 d时最高。小拱棚覆盖10 d适当提高了温度,避免大蒜春化作用的发生,提高独头率,同时对大蒜鳞茎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河北白沟大蒜的独头率在小拱棚覆盖10 d、小拱棚覆盖20 d、单独地膜覆盖时分别为94.6%、85.2%、80.1%均高于其他品种,单头重分别为6.8 g、5.9 g、5.5 g,仅低于乐都紫皮。乐都紫皮独头蒜单头重达8 g以上,但其独头率不足30%,不适合春季播种生产独头蒜。5.小拱棚覆盖能提高独头蒜鳞茎中大蒜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且小拱棚覆盖10 d效果最佳。与单独地膜覆盖相比,河北白沟在小拱棚覆盖10 d时其鳞茎中大蒜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分别提高12.5%、13.2%、4.4%、6.9%。其他品种大蒜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也有提高,但效果不显着。
贾森,郝立冬,戴明,李贺,张春艳,胡畔[6](2015)在《甜玉米种植方式及保护地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对甜玉米的种植方式和保护地栽培技术进行了综述,为甜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蔬菜》编辑部[7](2011)在《全国西瓜主要优势产区生产现状(一)》文中认为我国是全球西瓜、甜瓜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西瓜、甜瓜的播种面积超过200万hm2(3000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10%以上,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西瓜、甜瓜作为鲜食水果蔬菜,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由于其生长需要独
丁晓蕾[8](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郜庆炉[9](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顾晓平[10](2007)在《无锡市蔬菜穴盘育苗技术探讨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在实际穴盘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对采用不同薄膜、不同基质及电加温线在在蔬菜穴盘育苗中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研究试验,并对辣椒和大白菜穴盘育苗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表明:1、在进行周年育苗或越夏育苗时,宜选用长寿无滴膜以上质量的薄膜;对于连栋温室须采用连栋温室大棚专用膜,保证使用时间在2-3年以上,减少操作不便;为减少棚内湿度雾气,减轻苗期病害,要试验应用消雾膜。2、含有有机营养的配方基质培育的秧苗,秧苗素质好。在育苗中尤其是批量供应的穴盘育苗中,为保证种苗素质,必须加入有机营养。可选择基质配方为炉渣+砻糠灰+平菇下脚料棉籽壳+4kg/m3消毒鸡粪较好,镇江苇沫基质配以消毒鸡粪也是一种理想的育苗基质。3、在穴盘育苗冬春季生产中,采用聚苯乙烯穴盘进行育苗时必须使用空气加温线,以克服聚苯乙烯穴盘内在缺点,改进秧苗素质。对无锡蔬菜穴盘育苗实践进行了总结。概述了无锡工厂化穴盘育苗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振兴无锡市蔬菜育苗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二、山区早春甘蓝地膜拱棚双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早春甘蓝地膜拱棚双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5):蕹菜有哪些主要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蕹菜茬口配置特性 |
2 蕹菜主要配茬模式 |
2.1 蕹菜单一栽培模式 |
2.2 蕹菜与其他水生蔬菜配茬栽培模式 |
2.3 蕹菜与水稻配茬栽培模式 |
2.4 蕹菜(旱蕹)与旱生蔬菜轮作模式 |
2.5 蕹菜(水蕹)与旱生蔬菜轮作模式(水旱轮作模式) |
2.6 蕹菜与旱生蔬菜套、间作模式 |
(3)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2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3 河南省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 |
2.2.2 实地调查 |
2.2.3 问卷调查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条件 |
第三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
3.1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自然气候条件 |
3.1.2 地理位置 |
3.1.3 水资源 |
3.1.4 劳动力资源 |
3.1.5 市场需求 |
3.2 林州市设施蔬菜园区及种植大户生产现状 |
3.2.1 西赵无公害果蔬种植精品园 |
3.2.2 梅平现代农业精品园 |
3.2.3 林州丰乐农业生态园 |
3.2.4 林州市土楼果蔬农业示范园 |
3.2.5 五龙镇城峪村种植合作社 |
3.2.6 原康镇李家村 |
3.2.7 田壮壮蔬菜种植产业扶贫基地 |
3.2.8 安阳市京亿鑫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3.2.9 刘家街方家庄 |
3.2.10 原康镇岸下村 |
第四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分析 |
4.1 坡地制约设施蔬菜发展 |
4.2 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
4.3 设施蔬菜种类单一、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
4.4 营销策略不完善、品牌意识薄弱 |
4.5 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下 |
4.6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
4.7 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不规范 |
第五章 加快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
5.1 根据坡地蔬菜种植特点进行集约化种植 |
5.2 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 |
5.3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区域特色蔬菜 |
5.4 建设信息网络、提高品牌意识 |
5.5 减少用工、提高蔬菜设施机械化水平 |
5.6 引进人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
5.7 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规范化 |
5.7.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5.7.2 科学浇水、平衡施肥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宜昌市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与周年高效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连栋温室 |
2 日光温室 |
3 水泥立柱钢拱结构大棚 |
3.1 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一:枝江市百里洲果蔬专业合作社 |
3.2 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二:当阳市绿满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
4 钢架大棚 |
4.1 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一:枝江市明新蔬菜专业合作社 |
4.2 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二:宜昌山里来蔬菜专业合作社 |
4.3 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三:当阳市苏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
4.4 代表性生产基地之四:宜昌巴楚蔬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5 小拱棚 |
5.1 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一:枝江市飘香园果蔬专业合作社 |
5.2 代表性基地之二:枝江市滕家河隆惠蔬菜专业合作社 |
5.3 代表性基地之三:当阳市绿满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
(5)小拱棚覆盖对不同品种春播大蒜独头蒜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外大蒜栽培现状 |
1.2 大蒜的营养价值、功效及综合利用 |
1.3 大蒜生物学特性 |
1.3.1 大蒜植物学性状 |
1.3.2 大蒜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的要求 |
1.3.3 蒜种的处理对大蒜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
1.4 独头蒜研究进展 |
1.4.1 独头蒜形成原因探究 |
1.4.2 独头蒜的栽培技术 |
1.5 小拱棚覆盖对作物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形态指标测定 |
2.3.2 光合色素与光合参数测定 |
2.3.3 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 |
2.3.4 酶活性的测定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植株的影响 |
3.1.1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3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品质的影响 |
3.2.1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影响 |
3.2.2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2.3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大蒜素的影响 |
3.2.4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3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3.3.1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SOD活性的影响 |
3.3.2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
3.3.3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CAT含量的影响 |
3.3.4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中MDA含量的影响 |
3.4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鳞茎影响 |
3.4.1 小拱棚处理对独头蒜的形成的影响 |
3.4.2 小拱棚处理对独头蒜鳞茎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色素含量和光合的影响 |
4.3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4.4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品质的影响 |
4.5 小拱棚处理对大蒜独头蒜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甜玉米种植方式及保护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方式 |
1.1 单作 |
1.2 间作 |
1.3 混作 |
1.4 套作 |
1.5 复种 |
2 保护地栽培技术 |
2.1 地膜栽培 |
2.2 小拱棚栽培 |
2.3 育苗移栽 |
2.4 塑料大棚栽培 |
3结语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9)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
§3.2.2 集约化程度高 |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
§4.4 多维用地原理 |
§4.4.1 土地的多维性 |
§4.4.2 多维用地 |
§4.5 生物学原理 |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
§4.5.2 生态位原理 |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
§4.6 光能利用原理 |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
§5.1.1 我国的气候 |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
§5.3.3 温室栽培型 |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
§6.1 光照条件 |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2 温度条件 |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3 湿度条件 |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4 空气条件 |
§6.4.1 二氧化碳 |
§6.4.2 有害气体 |
§6.5 土壤条件 |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
§7.2.1 轮作 |
§7.2.2 连作 |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
§8.1.2 人工补光 |
§8.1.3 遮光 |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
§8.2.1 增温 |
§8.2.2 保温 |
§8.2.3 降温 |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
§8.3.1 降低空气湿度 |
§8.3.2 降低土壤湿度 |
§8.3.3 加湿 |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
§8.5.1 深耕土壤 |
§8.5.2 科学施肥 |
§8.5.3 合理灌溉 |
§8.5.4 生物除盐 |
§8.5.5 合理使用农药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无锡市蔬菜穴盘育苗技术探讨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穴盘育苗基质研究进展 |
1.1 国外穴盘育苗基质发展概况 |
1.2 我国穴盘育苗基质研究概况 |
1.3 基质的性能指标研究 |
1.4 不同类型育苗基质 |
1.4.1 无机基质 |
1.4.2 有机基质 |
1.5 基质配比 |
1.6 有机基质腐熟 |
1.6.1 未腐熟基质对幼苗的影响 |
1.6.2 有关氮素与腐熟关系的研究 |
1.6.3 基质腐熟 |
1.6.4 基质腐熟程度 |
1.7 穴盘育苗营养液调控与管理技术 |
1.7.1 穴盘育苗营养液的要求及其原料 |
1.7.1.1 穴盘育苗营养液的要求 |
1.7.1.2 营养液的组成和无机化合物 |
1.7.1.3 营养液的水质 |
1.7.2 穴盘育苗营养液的配制 |
1.8 穴盘育苗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薄膜在蔬菜穴盘育苗中的应用效果试验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小结与讨论 |
2.2 不同基质对蔬菜穴盘育苗质量的影响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1.1 植物材料 |
2.2.1.2 穴盘 |
2.2.2 试验方法 |
2.2.2.1 育苗试验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不同基质对番茄幼苗质量的影响 |
2.2.2.2 不同基质对甘蓝幼苗质量的影响 |
2.2.3 小结与讨论 |
2.3 电加温线在冬春季蔬菜穴盘育苗应用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2.1 电热温床的增温保温效果 |
2.3.2.2 电热温床育苗对西瓜出苗的影响 |
2.3.2.3 电热温床育苗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2.4 电温床育苗的经济效果 |
2.3.3 讨论 |
2.4 早春辣椒工厂化促成育苗技术 |
2.4.1 催芽浸种 |
2.4.2 播种出苗 |
2.4.3 移苗 |
2.4.4 日常管理 |
2.4.5 炼苗 |
2.4.6 出圃 |
2.5 中、晚熟大白菜育苗栽培新技术 |
2.5.1 夏季降温育苗大棚设置 |
2.5.2 育苗材料及播种 |
2.5.3 苗期管理 |
2.5.4 定植 第三章 无锡蔬菜穴盘育苗实践与发展对策 |
3.1 无锡市蔬菜穴盘育苗的发展历程 |
3.2 无锡市蔬菜穴盘育苗的发展对策 |
3.2.1 生产实践对策 |
3.2.1.1 育苗资材 |
3.2.1.2 蔬菜穴盘育苗技术体系 |
3.2.1.3 贮运技术 |
3.2.1.4 穴盘秧苗的种植技术 |
3.2.2 政府引导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四、山区早春甘蓝地膜拱棚双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冀东地区果蔬作物近地表小拱棚覆盖栽培技术[J]. 刘新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8)
- [2]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5):蕹菜有哪些主要栽培模式?[J]. 刘义满,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0(09)
- [3]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D]. 郝明贤.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4]宜昌市设施蔬菜产业现状与周年高效栽培模式[J]. 邵明珠,蔡志卫,郑继东,杨孔涛,董远梅,段和云,别之龙. 长江蔬菜, 2017(15)
- [5]小拱棚覆盖对不同品种春播大蒜独头蒜形成的影响[D]. 陈亚霏.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6]甜玉米种植方式及保护地栽培技术[J]. 贾森,郝立冬,戴明,李贺,张春艳,胡畔.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3)
- [7]全国西瓜主要优势产区生产现状(一)[J].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蔬菜》编辑部. 中国蔬菜, 2011(13)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9]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10]无锡市蔬菜穴盘育苗技术探讨及发展对策[D]. 顾晓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