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土地养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昆[1](2021)在《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策略分析 ——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
孙鹏飞[2](2021)在《农户分化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以安徽金寨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村宅基地改革是当前中国农村“三块地”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农村宅基地退出,可以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创新宅基地制度,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此外,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工业部分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松动,农户对土地依赖性下降,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农户分化现象出现,而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改变农户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加剧农户分化程度。分化后农户与同质性纯农户相比,在生产行为、政策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先退后补”,且补偿缺乏多样性,未考虑宅基地退出后农户分化加剧的特征,未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退出政策(补偿)需求给予其补偿,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难以提升,阻碍了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顺利实施。可见,基于农户分化视角,探讨农户宅基地退出对其福利的影响,对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升宅基地退出户福利水平和加快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回顾福利经济学理论、可行能力理论、满意度理论和社会分化理论基础上,构建宅基地退出、农户分化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逻辑框架,应用2018年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的农户调研数据,从农户分化视角出发,探究宅基地退出是否加剧农户职业分化和农户收入分化;对比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的差异,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从家庭经济、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心理情感5个方面构建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的福利变化;探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考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分析了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获得的且存在高退出政策需求的补偿(即补偿额度、补偿方式、补偿账务公开、补偿资金监督管理等)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福利水平、加快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进程提供相应对策建议。按照上述视角和逻辑,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及其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在农户分化、所获补偿及其满意度、退出政策需求、家庭居住条件、家庭居住环境、社区活动参与、农户看病、孩子上学和日常消费支出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发现农户在宅基地退出后存在农户分化显着、所获补偿种类单一、不同类型农户对所获补偿评价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退出政策的需求存在差异和农户退出后福利水平较难实现大幅度提升等现实问题。(2)对宅基地退出能否加剧农户分化进行计量分析。在构建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影响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t、有序Probit、PSM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宅基地退出加剧了农户分化,宅基地退出通过提高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家庭负债和提升外出务工便利性三个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加剧了农户职业分化;宅基地退出降低了农户经营性收入,提高了工资性收入,且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强度大于经营性收入,使其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加剧了农户收入分化。(3)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分析。在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方法、障碍度模型,从农户分化视角,对比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的差异,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存在差异。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较好,伴随农户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评价越高,这也说明低职业分化和低收入分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更为不满,期望得到更多补偿,即存在较高的退出政策(补偿)需求。此外,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准则层和指标层障碍因子的障碍度存在差异。(4)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分析。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家庭经济、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心理情感5个方面构建了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别计算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的福利值,探究不同职业分化、不同收入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的福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有所提升,且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提升幅度有所差异,高职业分化和高收入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其福利水平提升幅度相对较大。从对农户功能性活动的影响来看,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社会保障与居住条件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家庭经济、生活环境和心理情感仅略微提升。(5)宅基地退出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分析。在构建宅基地退出、农户分化与农户福利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PSM模型,探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宅基地退出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有正向显着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宅基地退出对非农户福利的提升作用最强,兼业农户次之,纯农户最弱;宅基地退出对高收入农户福利的提升作用最强,中收入农户次之,低收入农户最弱。(6)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影响的分析。考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所获补偿额度、补偿方式、补偿账务公开、补偿资金监督管理、政策协议签订流程、补偿弥补损失效果和生活适应性对农户福利变化均有正向显着影响,且补偿额度、补偿账务公开和补偿资金监督管理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均正向影响显着,而补偿方式和政策协议签订流程仅对中收入、高收入、兼业和非农户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补偿弥补损失效果和生活适应性仅对低收入农户和纯农户正向影响显着。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根据农户类型逐步、差异化实施宅基地退出,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内容,重点关注宅基地退出政策对低收入农户、纯农户的补偿弥补损失效果和生活适应性的影响,丰富对中收入、高收入、兼业和非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方式,降低中收入、高收入、兼业和非农户政策协议签订流程的复杂性,进一步优化宅基地退出补偿相关配套政策和所获补偿核算,加强安置区环境建设,丰富宅基地退出户心理情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提供一定借鉴。
桂松[3](2021)在《阜平县易地搬迁农户土地流出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易地搬迁将导致大量农户的居住地远离原承包地,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会促使农户脱离农业生产并流出土地,尽管当地政府会采取一些措施补偿土地权益受损的农户,但难以兼顾各类农户的诉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阜平县易地搬迁农户土地流出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户土地流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当地政府更加合理有效地推动农户土地流出提供依据和建议。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研读国内外土地流转相关的文献筛选出可能影响农户土地流出的因素,再以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各类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各因素对农户土地流出的影响方向和显着程度。最后对各种因素对农地流出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规避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年龄、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占比、非农收入占比、家庭总开支、承包地块数、本村是否有新型经营主体、与县城中心距离、村集体干预因素对农户土地流出有显着影响。第二,与县城中心距离因素对农户土地流出为负向影响,其余显着因素对农户土地流出均为正向影响。第三,阜平县移民搬迁农户土地流出存在的问题有:流转补偿机制不完善、过度土地流出影响农业发展潜力、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村集体干预流转缺乏有效监督、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和教育效果不理想、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集体经济组织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了引导农户适度流出土地、提升搬迁户生计能力、优化流转政策宣传方式、改善新居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规范土地流转交易程序的建议。本文创新点在于,将移民搬迁区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特定场景下农户土地流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地流出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规避农地流出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为指导搬迁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李春晖[4](2020)在《中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被征地农民问题事关国家发展战略,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仅涉及农民群体的生存,而且与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等息息相关。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需征收大量农地用于城镇化建设,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日趋凸显。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公平正义。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密切关联的辩证关系。社会保障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如果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得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可以解决,且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可以因为从事某项工作而获得更多的社会存在感和荣誉感,可以因为有价值的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认为,就业就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然而,并不是所有被征地农民都适合就业,都能就业,也不是就业之后就不再失业,因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是最后一道保障,起着保障的基础性作用。本研究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关联起来研究,就业作为优选项,社会保障作为基础项。围绕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本研究基于多地区、大样本的实际调查,对其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存在困境、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分析,利用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客观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博弈理论对被征地农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主观因素及其与政府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了山东省济南市、安徽省当涂县和凤台县、四川省郫都区和彭山区作为调研区域,分别抽样了480、400、210个被征地农民样本,基于调查数据,对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调查显示:不论东、中、西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均大量存在被征地农民群体,东部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状况好于中西部,但社会保障状况却低于中西部。被征地农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期望较高,但由于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创业意识和能力低下、对政府安置存在依赖、政府就业培训工作相对欠缺、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的可及性较差等原因,致使就业率不高,就业层次主要集中在非正规就业领域,由于社会保障政策、体制、机制及农民自身问题等原因,被征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参保率参差不齐、保障水平偏低。归纳起来,政府与民众认识和考虑存在偏差、中央与地方认识和考虑存在偏差、执行部门认识和考虑存在偏差等这些政府层面的问题是造成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原因。除政府层面的原因外,被征地农民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也影响着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本研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多变量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在既定政策背景下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在就业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被征地农民的年龄和教育程度对其就业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程度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年龄的影响;居住在主城区的被征地农民具有更大的就业机会,与就业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培训具有正向影响,而且显着高于其他变量;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就业的正向影响最高,起到基本“安全网”的作用;公共安置途径有积极作用,但作用较小。在被征地农民工作关系认同度(满意度)影响因素方面,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在东部地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就业人口比例在中部地区有显着正向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虽然具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如年龄、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和就业培训,但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方面,研究发现:当被征地农民年龄相对较小、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家庭子女数量相对较多时,更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当被征地农民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时,更加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当被征地农民对政府养老保险补贴预期相对较高、对养老保险政策了解相对较深时,更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当被征地农民的个人缴费金额相对较高、认为参保程序相对较为复杂时,更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此外,性别也对被征地农民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在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影响因素方面,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健康状况、新农合的规定报销水平和缴费水平、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与农民的参合行为显着相关,收入水平、性别等因素对农民参合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除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客观因素外,本文还通过扎根理论深入讨论了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主观因素。结合深度访谈和对访谈资料的三级编码发现: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来自于利益状况的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该群体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依赖被放大,但是无论是其群体自身的心态转换困局还是外部政策设计都制约了其实际行动。在此过程中,被征地农民所面临和经历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土崩瓦解以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都使得其对社会支撑体系的诉求异常强烈。因此,本研究构造出“利益重塑-心态转换-政策优化-社会支撑”的问题解决模型。另外,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既离不开政府,也离不开被征地农民本身,双方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基于博弈论,本文对被征地农民与政府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中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就业博弈中,当“政府进行就业安置,被征地农民找工作”时实现长期均衡;在社会保障博弈中,当“政府提供社会保障,被征地农民不进行抵抗”时实现长期均衡。为更好地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应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研究发现: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所有国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并不单单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确保被征地农民权利的关键;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应根据实际采取多种补偿形式;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培训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优化征地补偿制度、构建项目齐全公平合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被征地农民间信息沟通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和第三方组织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充分考虑被征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住所位置、就业环境情况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管理服务以改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环境,加强宣传教育以增强被征地农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程度,充分发挥公众安置途径;通过提高被征地农民工资水平和政府的社会保障金,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工作能力,减少被征地农民缴纳的社会保障比例等措施实现被征地农民和政府博弈的长期均衡。
杨和平[5](2020)在《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穿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农地流转在被提出之初,被寄予了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厚望。然而随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农地流转规模增速和农民收入增长增速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农业经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农地流转可能陷入“内卷化”和收入增长效应疲软的双重困境。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切入点,也是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问题。在确定农地流转是否存在农户收入增长效应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对农户间收入不平等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讨论,厘清农地流转对资源要素的流动整合过程,深度辨析其机制发展的路径差异。成渝地区受国家政策倾斜和自身内驱动力的双重推动,成为西部地区最关键的增长极,而“大城市大农村”的社会发展格局却表现为城乡发展的相对不均衡。因此为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进行了大量农地流转探索实践。作为对已有研究的视角补充和层次丰富,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两市(区)10个乡镇(街道)39个样点村1102份农户调查问卷,采取“特征分析-影响因素-效应评估-驱动机制”的研究范式,在细致梳理研究区农户农地流转和家庭收入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比较农户转入农地和转出农地的影响因素,评估农地流转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家庭收入结构变化的效应差异,利用psm得到的反事实收入计算流转前后的基尼系数,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间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并综合辨析农地流转农户收入效应的驱动机制,依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其研究成果可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农村地区的农地流转政策探索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本研究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结论如下:(1)从农户家庭特征和农地流转特征方面,对研究区样本农户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梳理:(1)在农户家庭特征层面,受访农户平均年龄为57.36岁,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及以下,家庭总人口的平均数为4.32人,常年务工人数占家庭总劳动力的比例达到55.91%;承包耕地面积户均3.43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79亩,破碎程度达到2.33块/亩,平均耕作半径达到683.31 m。(2)在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层面,流转的实际发生率达到63.16%,与农户参与流转意愿84.57%仍有差距;户均转入和转出农地面积分别为3.23亩和2.54亩,流转期限普遍在10年及以下,未约定流转年限的占23.12%;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比例高达85.98%;流转年均价格为789.75元/亩,水田流转价格略高于旱地。(2)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1)农户个体特征层面,农户年龄显着地阻碍了农地转入行为,而正向推动农户转出农地。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对转入和转出行为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2)农户家庭特征层面,家庭负担系数、常年外出务工人口、非农收入比重和家庭社保参与人数对农地转入具有明显负向影响,但也显着促进了农户转出承包农地。家庭成员政治经历对农户农地转入的影响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而未能对农地转出产生明显作用。农业培训显着增强了农户转入农地的可能性,也明显不利于农地转出行为的发生。(3)耕地资源特征层面,耕地破碎程度显着推动了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而家庭承包耕地面积仅对农地转出行为产生影响,最大耕作半径则对农地流转行为都不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4)农户流转认知层面,农地产权认知对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负向推动作用均通过了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而政府干预满意度对转入和转出行为都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5)区域差异层面,村庄经济水平有助于推动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村庄地理环境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不够显着,而处于丘陵地区的农户则更倾向于转出农地。(3)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水平具有显着的增长作用,但也扩大了农户间收入差距。运用基于Logit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发现参与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增长效应为13.1%;相较于未流转农户,转入农地对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为23.2%,其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比未流转农户高出15.0%和4.3%;转出农地对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为13.4%,家庭人均非农收入显着高出14.4%,而人均农业收入显着降低15.9%。收入差距方面,参与农地流转后整体农户基尼系数由0.3799升高为0.3895;农地流转对转出户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明显大于转入户,转入户和转出户基尼系数分别由流转前的0.3792、0.3883上升至流转后0.3852、0.3996。农户间内部收入差距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以劳动力配置为核心解释的农户家庭特征,农地流转关键变量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分别为27.91%和22.38%,贡献度排序分列第二、第三位。(4)农地流转的农户收入效应主要通过规模经营报酬、农地资产变现和劳动分工优化的三大机制驱动实现,且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协同作用。农地流转后转入户家庭收入增长的驱动机制主要为规模经营报酬机制和劳动分工优化机制,农地资产变现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转出户家庭收入增长效应主要通过劳动分工优化和农地资产变现的机制驱动产生,规模经营报酬机制暂未显现。农地流转实现农户家庭收入增长效应,其驱动机制不是单一的独立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共同作用与配置,形成各大机制之间的交互协同而产生的结果。(5)研究表明,农地流转通过对承包农地、劳动力、家庭资本等家庭资源要素进行有机流动整合配置,可有效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因此,为健全农地流转有效流转环境,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无论从政策制度建立健全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强关注:第一,针对规模经营报酬机制的实现,建议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二,针对农地资产变现机制的发挥,应完善农地流转价格确定机制,提高流转市场规范化水平;第三,针对劳动分工优化机制的实现,建议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竞争力。
张贇[6](2020)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地增值收益日益增长,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制限制了农地适度规模化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农村人地价格发生相对变化。如何统一农地增值带来的外部利润和农民、村集体、政府三方内部利益需求,成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兴起既维持原有农地集体所有制,又满足农业现代化规模生产的需要;既降低内部交易费用,又惠及三方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十年的试点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已初具规模,为适应不同地区,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出多种入股模式。研究农地股份合作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选取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促进农户持续增收的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最佳模式,深度挖掘农村现有资源,真正强化这一新制度的实践优势。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影响不同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意愿的因素,对农地股份合作制及合作社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以及农户行为理论的研究,总结了国内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发育类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农户资源禀赋”、“自我效能”、“结果期望”、“外界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意愿的影响因素。采用“武汉城市圈”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针对整体农户和两种类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如下:一是“武汉城市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快,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于非农业收入,农户参与农地股份合作制有较高热情。影响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主要因素是农户家庭承包地面积、农户自我能力认知、农地股份合作制对家庭收益的提升,对释放家庭劳动力、村集体态度、农户的社会保障、合作社的入股价格等。二是多要素股份合作社的农户参与意愿高于单要素股份合作社农户,具体影响因素表现为参与多要素股份合作社的农户更注重自我效能、结果期望和外界环境对其的影响;而参与单要素股份合作社的农户受到资源禀赋、自我效能、外界环境的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增强农户主体地位,吸引多要素入股,推进合作社“政企分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力度,灵活选择农地股份合作社等对策建议,促进农户参与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构建更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产权制度。
刘睿娜[7](2020)在《农户耕地转出效果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南省三大主体功能区为例》文中指出耕地流转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近年来耕地流转成效逐步显现。为进一步推动湖南省耕地高效流转,本文按照区域异质性原则,分别从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选取浏阳市、汉寿县和龙山县三个典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调研数据,从流转水平、流转市场化程度、转出耕地“非农化”程度三个维度构建农户耕地转出效果测度指标体系,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开展农户耕地转出效果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各地耕地流转中存在的不足,以点带面,分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指导全省农户有序高效进行耕地流转。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耕地转出综合效果来看,浏阳市耕地转出综合效果最佳,汉寿县的综合效果次之,而龙山县的综合效果最差。具体而言,流转水平上,浏阳市样本农户耕地转出率及耕地流转价格普遍高于其他两县;流转市场化程度上,浏阳市农业规模经营经营主体的能级、耕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及流转方式的市场化程度均高于其他两县;流转的“非农化”程度上,由汉寿县向龙山县、浏阳市依次提高。(2)就耕地转出效果的影响因素而言,从共性因素来看,户主年龄、耕地破碎度、非农收入占比和流转信息获取难易程度对三县(市)耕地流转均有显着影响。从个性因素来看: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耕地流转更多地与受教育程度、土壤肥力及耕地流转政策满意度相关。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受非农劳动力占比及与最近城市间的距离影响。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受通达性、海拔高度及新农保政府补贴金额影响。(3)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湖南省及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别提出了促进耕地流转发展的政策建议。就湖南省而言,要严格农用地用途管制、提高农地平整度、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及组建耕地流转服务平台。国家级重点开发区需要提升农户受教育程度、持续推进农地整治以及加强宣传耕地流转相关内容。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应该提高农村居民非农就业比重、扩大道路交通网络。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则需完善田间道路建设、提高耕种技术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高楚楚[8](2020)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老龄化不断加重,相对城镇而言,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镇更加严峻。自2006年我国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想的十余年内,我国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渗透到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论文以积极老龄化为研究视角,以山西省垣曲县为研究个例,一方面为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提供新的视角,丰富现有的养老保障理论;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农村养老问题是对老龄化趋势的回应,并针对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困境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对策建议。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分别对山西省及垣曲县农村养老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二、对山西省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际调查和访谈,具体描述了老人在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保障三个方面的情况,总结出当地老年人存在的消极养老观、参与热情与周遭环境不匹配及宣传工作浮于表面等问题。三、对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交互分析,从个人思想意识和经济状况、家庭子女的孝道观念的削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及公共政策的支持力下降等方面探讨当地养老问题。四、借鉴德国和日本两国在发展农村养老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五、解决山西省垣曲县的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包括从提高老人和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村老人的身心健康;从政府和社会提供平台,家庭和老人提供支持加强社会参与;从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两方面来促进养老保障。论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农村养老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和积极老龄化思想的各项宣传没有落到实处等因素影响,对此老人个人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家庭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支持,社会一方面要加强积极老龄化各项政策及观点的普及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养老设施和环境的改造,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岑远航[9](2019)在《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成因研究 ——以贵州省独山县T村为例》文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因经济建设需要征用大量的农村集体用地,由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被征地农民群体。伴随着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传统农村以地养老的方式被打破,使得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加剧。而家庭养老作为农村社会最主要的的养老方式,将在土地征用后农村的养老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贵州省独山县T村作为经验考察对象,通过对T村土地征用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成员间互动行为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在土地征用后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方式所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家庭养老困境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受土地征用的影响,农村老年人“以地养老”的传统方式无从实现,使得被征地老年人只能依靠家庭成员向其提供养老支持,而长期以来当地农村家庭养老提供的仅为最低限度的养老支持,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面临着:老年人自我经济供养能力减弱、日常生活照料不足、精神慰藉匮乏、家庭成员间矛盾突出、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参与度不高、子女主动赡养的积极性减退等多个方面的养老困境。而导致这一系列家庭养老困境的原因,则与被征地后T村所面临的社会形势转变以及家庭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外源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征地后老年人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缺乏竞争力而导致收入不稳定;第二,居住地的重新安置不光打破了原有的村落形态,更重要的是使得传统宗亲制度下的道德约束力减弱,年轻一代养老观念逐渐淡化;第三,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单一与农民思想观念上的排斥,导致老年人参保的积极性不高,老年人更加依赖于家庭的养老支持,这无疑增加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而内源的家庭变迁对养老困境的影响具体的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征地后的回迁房推动了传统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转变,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日常提供照料的主体减少,同时家庭重心下移,使得老人在家庭中的位置逐渐边缘化;第二,土地征用过程中,子代逐渐掌握家庭经济与话语权,家庭权力向子代转移,这一过程中家庭关系的转变使得亲子间矛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代赡养的积极性;第三,征地过程中,利益驱使下的分家行为以及土地缺失后代际反馈式养老关系的弱化,反映出了家庭伦理世俗化,进一步促使了子代的权力凸显而赡养的责任和义务弱化。综上,被征地农民的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是由于外源客观的社会因素制约所产生的养老供给不足,以及内源性的家庭变迁所导致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所形成的。
钱欣莹[10](2019)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双向、动态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用地和聚人,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村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土地流转的规模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因此,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速率日益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制约因素。在保证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原则下,处理好城镇化和土地流转的关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双向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土地流转现状和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具体行为以及政府行为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结合对山东省寿光市的土地流转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从宏观政策制定、经济调节、社会保障要素三个维度对政府行为进行衡量,研究政府行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行为,对当今政府转变职能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建设现代化农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土地流转”和“政府行为”为主要研究问题,在大量搜索和阅读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构建定量分析指标,测度政府行为中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相关变量。通过发放问卷、问卷收集、数据整理和计算,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政府行为中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的方法得出显着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结合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寻优化政府行为的方法,推进土地流转的发展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阐述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要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与农村土地流转和政府行为相关的概念,本文中运用的土地产权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第三部分:主要通过整理数据,以图表形式为辅助分析现阶段中国土地流转的现状和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对现阶断在推进土地流转中政府行为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本部分主要分为两小节,在大量阅读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对土地流转的实证结果,结合调查问卷样本数据的特性,对政府行为中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一小节在理论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宏观政策、经济调节、社会保障三个维度对政府行为进行衡量,其中宏观政策主要指标有土地确权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政策可达性和土地流转期限。经济调节的指标主要有土地流转补贴和流转合同规范。社会保障因素的指标主要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二小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假设。第五部分: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对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指标进行构建,对选取的指标进行相应的解释。本文选用宏观政策中的土地确权、农业补贴、农业税减免、政策可达性、土地流转期限,经济调节中的土地流转补贴和流转合同规范,社会保障要素中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九个指标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测度,将九个指标进行二元logit回归模型构建,得出模型预测结果,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第六部分:结合实证结果研究,得出政府行为对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的结论,并从宏观政策制定、经济调节以及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土地养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土地养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农户分化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以安徽金寨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宅基地 |
2.1.2 宅基地退出 |
2.1.3 农户福利 |
2.1.4 农户分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2 可行能力理论 |
2.2.3 满意度理论 |
2.2.4 社会分化理论 |
2.3 研究框架 |
2.3.1 总体逻辑框架 |
2.3.2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影响的理论框架 |
2.3.3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需求的理论框架 |
2.3.4 宅基地退出、农户分化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及其问题分析 |
3.1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
3.1.1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2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历史演变的特征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3.2.1 研究区域选择 |
3.2.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3.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调查区域的确定及其样本选取 |
3.3.3 调查数据的获得 |
3.3.4 样本农户基本信息 |
3.3.5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
3.4 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 |
3.4.1 农户分化状况 |
3.4.2 农户宅基地退出所获补偿及其满意度状况 |
3.4.3 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需求状况 |
3.4.4 农户家庭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状况 |
3.4.5 农户社区活动参与状况 |
3.4.6 农户看病、孩子上学状况 |
3.4.7 农户日常消费支出状况 |
3.5 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的问题分析 |
3.5.1 农户分化显着 |
3.5.2 农户宅基地退出所获补偿种类单一 |
3.5.3 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所获补偿评价存在差异 |
3.5.4 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存在差异 |
3.5.5 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较难实现大幅度提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的影响:是否加剧了农户分化 |
4.1 问题提出 |
4.2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职业分化的影响:是否加剧了农户职业分化 |
4.2.1 理论分析 |
4.2.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
4.2.3 农户职业分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4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职业分化的影响 |
4.2.5 内生性检验——基于PSM模型 |
4.2.6 进一步讨论 |
4.3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收入分化的影响:是否加剧了农户收入分化 |
4.3.1 理论分析 |
4.3.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4.3.3 农户收入分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4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收入分化的影响 |
4.3.5 内生性检验——基于PSM模型 |
4.3.6 进一步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分析 |
5.1 问题提出 |
5.2 不同类型农户对退出政策的需求分析:基于农户退出政策评价视角 |
5.2.1 理论分析 |
5.2.2 模型构建 |
5.2.3 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4 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的贴近度分析 |
5.2.5 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的障碍因子诊断 |
5.3 农户对退出政策需求的进一步验证:基于农户退出政策评价影响因素的分析 |
5.3.1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5.3.2 结果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分析 |
6.1 问题提出 |
6.2 农户福利测度及分析 |
6.2.1 理论模型 |
6.2.2 农户福利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3 农户福利测度方法的选择 |
6.2.4 农户福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5 总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分析 |
6.3 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
6.3.1 不同职业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 |
6.3.2 不同收入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及其变化的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
7.1 问题提出 |
7.2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
7.2.1 理论分析 |
7.2.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7.2.3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 |
7.2.4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组群差异分析 |
7.2.5 稳健性检验 |
7.3 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其福利变化的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
7.3.1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
7.3.2 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其福利变化影响 |
7.3.3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其福利变化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阜平县易地搬迁农户土地流出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易地搬迁 |
2.1.3 土地流转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地租理论 |
3 农户土地流出影响因素选取 |
3.1 基本特征因素 |
3.1.1 年龄 |
3.1.2 受教育程度 |
3.1.3 非农就业占比 |
3.1.4 农业劳动力占比 |
3.2 经济因素 |
3.2.1 家庭年收入 |
3.2.2 非农收入占比 |
3.2.3 家庭总开支 |
3.3 土地因素 |
3.3.1 承包地面积 |
3.3.2 承包地块数 |
3.4 外部环境因素 |
3.4.1 经营主体情况 |
3.4.2 地理位置 |
3.4.3 村集体干预 |
4 农户土地流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1.1 样本区概况 |
4.1.2 问卷调查情况 |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2.1 农户家庭特征 |
4.2.2 土地流转情况 |
4.2.3 易地搬迁情况 |
4.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4.3.1 模型设定 |
4.3.2 变量说明 |
4.4 模型估计结果 |
4.5 模型结果分析 |
4.5.1 基本特征因素问题分析 |
4.5.2 经济因素问题分析 |
4.5.3 土地因素问题分析 |
4.5.4 外部环境因素问题分析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引导农户适度流出土地 |
5.2.2 提升搬迁农户生计能力 |
5.2.3 优化流转政策宣传方式 |
5.2.4 改善新居农业生产条件 |
5.2.5 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能力 |
5.2.6 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 |
5.2.7 规范土地流转交易程序 |
5.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村级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农户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中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逻辑结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逻辑结构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被征地农民 |
2.1.2 就业与被征地农民就业 |
2.1.3 社会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
2.2 相关理论 |
2.2.1 就业领域中的基本理论 |
2.2.2 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 |
2.2.3 扎根理论和博弈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政策 |
2.3.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 |
2.3.3 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博弈研究 |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3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与农民被征地情况 |
3.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3.1.2 样本地区农民被征地情况 |
3.2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现状 |
3.2.1 东部地区 |
3.2.2 中部地区 |
3.2.3 西部地区 |
3.3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归纳 |
3.3.1 政策因素 |
3.3.2 市场因素 |
3.3.3 农民自身因素 |
3.4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
3.4.1 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
3.4.2 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
3.4.3 其他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
3.5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
3.5.1 征地补偿方面 |
3.5.2 保障体系方面 |
3.5.3 被征地农民自身问题 |
3.5.4 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缺失 |
3.6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
3.6.1 政府与民众认识和考虑偏差 |
3.6.2 中央与地方在认识和考虑方面的偏差 |
3.6.3 执行部门认识和考虑偏差 |
3.7 本章小结 |
4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
4.1 样本基本情况 |
4.2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变量和模型选择 |
4.2.2 单变量Logit回归分析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4.2.3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建模与结果分析 |
4.3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工作关系认同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和变量 |
4.3.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3.3 实证研究结论 |
4.4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
4.4.1 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的地区差异分析 |
4.4.2 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5.1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 |
4.5.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4.5.3 实证研究结论与建议 |
4.6 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6.1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 |
4.6.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4.6.3 实证研究结论 |
4.7 实证分析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5 被征地农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博弈分析 |
5.1 被征地农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主观因素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和数据描述 |
5.1.2 编码过程和编码结果 |
5.1.3 模型的政策意蕴 |
5.2 被征地农民与政府在就业中的博弈分析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支付矩阵 |
5.2.3 纳什均衡分析 |
5.3 被征地农民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博弈分析 |
5.3.1 模型假设 |
5.3.2 支付矩阵 |
5.3.3 纳什均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 |
6.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6.1.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 |
6.1.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国际经验的启示 |
6.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内实践与启示 |
6.2.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内实践 |
6.2.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国内实践的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相关政策建议 |
7.2.1 针对性克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
7.2.2 依据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制定对策 |
7.2.3 采取措施实现被征地农民的主观需求和与政府博弈的长期均衡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农地流转相关理论 |
1.1.1 产权理论 |
1.1.2 地租理论 |
1.1.3 规模经济理论 |
1.1.4 劳动力转移理论 |
1.2 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
1.2.1 农地产权制度 |
1.2.2 区域经济条件 |
1.2.3 农户自身禀赋 |
1.2.4 农地交易费用和成本 |
1.3 农户收入变化研究 |
1.3.1 农户收入增长研究 |
1.3.2 农户收入差距研究 |
1.3.3 土地与农户家庭收入 |
1.4 农地流转与农户家庭收入变化的研究 |
1.4.1 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 |
1.4.2 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分配及收入差距的影响 |
1.4.3 农地流转影响农户收入的驱动机制研究 |
1.5 研究评述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1.1 研究背景 |
2.1.2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方法 |
2.4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4.1 研究区概况 |
2.4.2 数据来源 |
第3章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分析 |
3.1.1 农户家庭特征分析 |
3.1.2 农户农地流转特征 |
3.2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
3.2.1 计量模型构建 |
3.2.2 变量选择 |
3.2.3 描述性证据 |
3.3 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2 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稳健性检验 |
3.5 小结 |
第4章 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及假说 |
4.2 研究方法、数据和变量 |
4.2.1 研究方法选取 |
4.2.2 数据和变量处理 |
4.3 农地流转影响农户收入水平的结果分析 |
4.3.1 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统计分析 |
4.3.2 基于logit的倾向值估计结果 |
4.3.3 基于PSM的农地流转收入效应结果分析 |
4.3.4 匹配质量的检验 |
4.4 农地流转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农地流转收入效应的驱动机制辨析及政策启示 |
5.1 农地流转收入效应的驱动因素分析 |
5.1.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5.1.2 变量筛选 |
5.1.3 农户收入方程回归结果 |
5.1.4 基于回归的夏普利值分解结果 |
5.2 农地流转收入效应的驱动机制辨析 |
5.2.1 农地流转的规模经营报酬机制 |
5.2.2 农地流转的农地资产变现机制 |
5.2.3 农地流转的劳动分工优化机制 |
5.2.4 农地流转收入效应的驱动机制综合辨析 |
5.3 政策启示 |
5.3.1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
5.3.2 完善农地流转价格确定机制,提高流转市场规范化水平 |
5.3.3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竞争力 |
5.4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6)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农户参与股份合作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地股份合作制 |
2.1.2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入股 |
2.1.3 农地股份合作社 |
2.2 农户参与行为相关理论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社会认知理论 |
3.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运行 |
3.1 农地股份合作制主要模式 |
3.1.1 南海模式 |
3.1.2 贵州模式 |
3.1.3 苏南模式 |
3.1.4 莒县模式 |
3.1.5 四种农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对比 |
3.2 农地股份合作社主要类型 |
3.2.1 单要素土地股份合作社 |
3.2.2 多要素土地股份合作社 |
3.2.3 两种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对比分析 |
4.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分析 |
4.1 调查区域概况 |
4.1.1 调查区域行政区划 |
4.1.2 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4.1.3 调查区域股份合作制发展状况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样本描述性分析 |
4.3.1 调查村庄分布情况 |
4.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3.3 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
4.3.4 家庭承包耕地状况 |
4.3.5 农户对农地股份合作制认知情况 |
4.3.6 农户参与农地股份合作制意愿 |
5.农户参与股份合作制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1.1 社会认知理论模型构建 |
5.1.2 研究假设 |
5.2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2.1 logistic模型构建 |
5.2.2 变量选取与描述 |
5.3 logistic模型运行 |
5.3.1 回归结果分析 |
5.3.2 模型检验与说明 |
5.4 结果分析 |
5.4.1 农户资源禀赋影响因素 |
5.4.2 自我效能影响因素 |
5.4.3 结果期望影响因素 |
5.4.4 外界环境影响因素 |
6.不同类型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农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6.1 武汉城市圈农地股份合作社类型 |
6.1.1 武汉城市圈单要素农地股份合作社 |
6.1.2 武汉城市圈多要素农地股份合作社 |
6.2 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合作社类型差异分析 |
6.2.1 描述性分析 |
6.2.2 模型运算 |
6.2.3 结果分析 |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增强农户主体地位 |
7.2.2 “政企分开”的股份合作社管理模式 |
7.2.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7.2.4 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作用 |
7.2.5 灵活选择土地股份合作社类型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
附录B:农户意愿调查问卷 |
致谢 |
(7)农户耕地转出效果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南省三大主体功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概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主体功能区 |
2.1.2 耕地 |
2.1.3 耕地流转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租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分布式认知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2.5 地域分异理论 |
3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3.1 区域概况及典型性分析 |
3.1.1 典型县域选取 |
3.1.2 典型性分析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2.1 问卷设计 |
3.2.2 数据采集过程 |
3.3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
3.4 小结 |
4 农户耕地转出效果区域差异分析 |
4.1 农户耕地转出效果测度 |
4.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1.2 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 |
4.2 耕地流转水平差异 |
4.3 耕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差异 |
4.4 非农化程度比较 |
4.5 耕地转出综合效果 |
4.6 小结 |
5 农户耕地转出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1.1 Heckman两阶段模型 |
5.1.2 模型变量设置 |
5.2 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2 模型结果分析 |
5.3 实证结论 |
5.3.1 影响各主体功能区耕地转出效果的共性因素 |
5.3.2 影响各主体功能区耕地转出效果的区域性因素 |
5.4 小结 |
6 分类促进湖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6.1 提升湖南省耕地转出效果的对策建议 |
6.1.1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非农化”趋势 |
6.1.2 提高农地平整度,缓解“插花地”问题 |
6.1.3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提高非农就业率 |
6.1.4 组建耕地流转服务平台,提高流转信息通畅性 |
6.2 促进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耕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6.2.1 提升农户受教育程度,加强非农就业能力 |
6.2.2 持续推进农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
6.2.3 宣传耕地流转相关内容,完善流转政策 |
6.3 促进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耕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6.3.1 提高非农就业比重,改革户籍制度 |
6.3.2 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提高农产品保鲜技术 |
6.4 促进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耕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6.4.1 完善田间道路建设,推广微耕机械 |
6.4.2 提高耕种技术,降低自然灾害影响 |
6.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保险意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积极老龄化的研究 |
1.2.2 关于农村养老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积极老龄化 |
2.1.2 农村积极养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积极老龄化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老年人社会化理论 |
第三章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事业发展 |
3.1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山西省农村养老现状 |
3.1.1 山西省农村养老的健康现状 |
3.1.2 山西省农村养老的参与现状 |
3.1.3 山西省农村养老的保障现状 |
3.2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垣曲县农村养老现状 |
3.2.1 垣曲县农村养老健康现状 |
3.2.2 垣曲县农村养老参与现状 |
3.2.3 垣曲县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
3.3 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
3.3.2 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下降 |
3.3.3 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的实证研究 |
4.1 垣曲县基本情况 |
4.2 调查方案设计 |
4.2.1 调查对象和原则 |
4.2.2 问卷设计和修正 |
4.2.3 调研取样和组织实施 |
4.3 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的现状 |
4.3.1 农村老人的基本情况 |
4.3.2 农村老人的健康现状 |
4.3.3 农村老人的参与现状 |
4.3.4 农村老人的保障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影响因素分析 |
5.1 基本原理 |
5.2 变量度量 |
5.3 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1 与基本特征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2 与健康状况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3 与参与情况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4 与保障情况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国外农村养老经验借鉴 |
6.1 国外的经验 |
6.1.1 德国农村养老发展的经验 |
6.1.2 日本农村养老发展的经验 |
6.2 国外农村养老的启示 |
6.2.1 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 |
6.2.2 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和家庭对养老保障辅助功能 |
6.2.3 积极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
6.2.4 注重建设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农村养老对策 |
7.1 促进农村老人“健康”的对策 |
7.1.1 老人学会科学养生 |
7.1.2 家庭学习专业护理知识 |
7.1.3 政府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
7.2 促进农村老人“参与”的对策 |
7.2.1 家庭积极创造活动平台 |
7.2.2 杜会积极创造社会氛围 |
7.2.3 政府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
7.3 促进农村老人“保障”的对策 |
7.3.1 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 |
7.3.2 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7.3.3 促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现状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成因研究 ——以贵州省独山县T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农村家庭养老的相关研究 |
(2)关于被征地农民养老问题的研究 |
(3)关于土地养老重要性研究 |
(4)文献评述 |
(四)研究设计 |
1.理论梳理 |
2.概念界定 |
3.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半结构式访谈法 |
(3)实地观察法 |
4.论文思路 |
(五)田野点概况 |
1.T村基本情况 |
2.土地征用及安置情况 |
二、征地后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与家庭养老困境 |
(一)老年人生活现状 |
1.被征地农民的家庭结构及规模 |
2.被征地老年人的居住情况与身体情况 |
3.被征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状况 |
(二)家庭养老困境 |
1.经济供养的困难 |
(1)征地后老年人再就业困难,收入不稳定 |
(2)子女对老人财产的瓜分,老人“无钱”养老 |
(3)征地后对货币需求的变化,养老成本增加 |
2 生活照料的不足 |
(1)因征地导致的空巢现象增多 |
(2)多子家庭中的养老推诿 |
3.精神慰藉的匮乏 |
(1)公共社交场所的缺失 |
(2)子女对老人关怀不够 |
4.征地后家庭关系的变化 |
(1)征地后夫妻关系趋向紧张 |
(2)征地后亲子间关系的冲突 |
(3)征地后兄弟之间的利益争夺 |
5.养老保障制度参与度低 |
三、影响养老困境的外源性因素:征地后的社会变迁 |
(一)家庭经济收入结构的变化 |
1.征地后老年人经济收入下降 |
2.征地后女性经济收入的增涨 |
3.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
(二)农村传统村落制度的瓦解 |
1.农村组织形式与农民身份的变化 |
2.村落文化对赡养行为的约束力削弱 |
3.农村传统村落制度瓦解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
(三)正式保障制度的支撑性不足 |
1.单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
2.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认可度低 |
3.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参与 |
4.正式保障制度支撑不足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
四、影响养老困境的内源性因素:征地后的家庭变迁 |
(一)家庭结构小型化 |
1.“形势所迫”:征地推动下的家庭结构核心化 |
2.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
(二)家庭关系的转变 |
1.权力的下移:征地后老年人家庭地位急剧下降 |
2.家庭关系转变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
(三)家庭伦理世俗化 |
1.传统分家的异变:因征地而导致的家庭责权失衡 |
(1)利益驱使下的分家 |
(2)分家的名实分离 |
2.理性的赡养行为:土地征用后的代际养老关系弱化 |
(1)代际间“抚育——赡养”的交换养老机制失衡 |
(2)孝道伦理观念遭受现代化的冲击 |
3 家庭伦理世俗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
五、结论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其他类 |
附录1:田野调查资料引用目录 |
附录2: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阐释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土地流转 |
2.1.2 政府行为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政府行为分析 |
3.1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3.1.1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历程 |
3.1.2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态势 |
3.2 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行为分析: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
3.2.1 加强政策帮扶,吸引工商资本入乡 |
3.2.2 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
3.2.3 整合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平台 |
3.3 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行为取得的成效分析 |
3.3.1 推动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
3.3.2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
3.3.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4 政府行为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政府行为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宏观政策影响因素 |
4.1.2 经济调节影响因素 |
4.1.3 社会保障影响因素 |
4.2 政府行为对土地流转影响的研究假设 |
4.2.1 宏观政策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2.2 经济调节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2.3 社会保障因素研究假设 |
5 政府行为对土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政府行为对土地流转影响的模型设定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变量选取 |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4 logit模型设定 |
5.2 logit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2.1 logit模型估计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宏观政策方面建议 |
6.2.2 经济调节方面建议 |
6.2.3 社会保障方面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农村土地养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策略分析 ——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D]. 王昆. 吉林大学, 2021
- [2]农户分化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以安徽金寨县为例[D]. 孙鹏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阜平县易地搬迁农户土地流出影响因素分析[D]. 桂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中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春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成渝地区为例[D]. 杨和平. 西南大学, 2020(01)
- [6]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农户耕地转出效果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南省三大主体功能区为例[D]. 刘睿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D]. 高楚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成因研究 ——以贵州省独山县T村为例[D]. 岑远航. 云南大学, 2019(02)
- [10]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D]. 钱欣莹.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土地流转论文; 宅基地论文;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论文; 农村宅基地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