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第六届二次理事会

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第六届二次理事会

一、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海[1](2021)在《东噶·洛桑赤列年谱初编》文中提出东噶·洛桑赤列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扎西曲林寺第八世东噶活佛,在色拉寺获得拉然巴格西,在拉萨上密院获得俄然巴格西。西藏和平解放后,曾先后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和西藏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藏学研究工作者,同时他又着述宏富,可以说在藏学教育和藏学研究方面均贡献卓着,是20世纪着名藏学大师,在中国现代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年谱根据东噶·洛桑赤列先生已出版的各种着作版本和有关他的研究资料,以年代为序,对其一生的学术活动和重要事迹进行了仔细排比、考订,以转述方式力求相对准确地反映其人生历程。

郑筱筠,梁晓芬[2](2015)在《中国南传佛教团体发展五十年》文中研究说明考察佛教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佛教团体,尤其是佛教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南传佛教50年来的主要特色。本文将以时间为序,对南传佛教团体的创建、发展和完善进行梳理,以期探讨中国南传佛教50年来的发展历程。

宗性[3](2014)在《朴老与新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及其卓越贡献》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朴老全面主持和领导中国佛教协会会务工作,他高度重视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他始终对中国佛教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关联。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综合整理,疏理出朴老不仅是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劫后复兴的推动者,还是初、中、高三级佛教教育体系形成的倡导者,更是坚持佛教教育事业"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正确方向的引领者,乃至是培养国际化佛教人才的促成者。文章指出,正是朴老在各个时期都与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才成就了他为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做出历史性、复兴性、创造性、拯救性、开拓性卓越贡献的地位。

桑吉,王丽心,陈长松[4](2013)在《群贤聚汇忆峥嵘 妙智无边话来者——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高僧大德采访录》文中提出开甲子之新历,发风光于初秋。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年来,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中国佛教事业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步,事业蒸蒸日上。60年的历史,沉甸甸的记忆,佛教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8月26日至27日,中国佛教协会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河北香河中信国安第一城举行了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和八届二次理事会。会议期间,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传印会长、学诚副会长及本届理事会有关专委会负责人,就中国佛教事业的辉煌历程及未来佛教发展的愿景作了访谈。

温金玉[5](2012)在《中国大陆佛教传戒活动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戒律是佛法寿,戒住则法住。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如何看待戒律制度的问题。从1949年开始,大陆佛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如何让传统的佛教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如何令旧有的僧团除尘去垢,焕发新的气象;如何使新社会出家的人能保持僧品、续佛慧命,这是中国佛教界一直致力解决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强盛,以及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与完善,佛教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佛教的道风建设也面临着严峻形势。以戒为师,整肃道风成为新时

陈沫吾[6](2013)在《隆莲法师年谱初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题记年谱是史籍中较特殊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是研究人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检索人物活动的简明档案。它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全面叙述谱主一生之道德、学问、事业,为学术研究提供翔实的实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各朝各代均有人在修撰年谱。年谱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我国古籍中,它与方志、家谱一样,是图书馆供参考咨询最重要的文献源之一。

温金玉[7](2006)在《中国当代佛教制度建设——以大陆汉传佛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的兴衰始终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涉,从来就没有一条脱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运行的轨道,中国当代佛教的振兴同样印证着这一规律。当代佛教的建设不仅体现在义理上的协调与圆融,其最大之表征是"人间佛教"的倡导;同步地也凸显于制度层面之继承与创设,这主要体现在僧伽制度的锻造、教育模式的确立、文化体制的改革、慈善事业的开拓,以及民间外交联谊功能的发挥等。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顺时当机,应病与药,中国教制的产生与发展,同样是佛法根本精神的昭示与体现。其恒顺之处就是善于在保证其出世性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适应现实社会。从建国初至新世纪,中国佛教一直致力于自身建设,在5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一路走来,走的就是一条与社会相适应的阳光大道。

阮氏秋月(释如月)[8](2008)在《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 ——以佛学院的出家女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释尊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收了憍陈如等五位弟子,形成最初的僧团,经过四、五次吸收徒众,就发展到一千二百多人,组成了所谓常随佛众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庞大僧团。后来由于阿难尊者的请求,佛陀以遵守八敬法为条件允许姨母及五百释女加入僧团,从此尼众僧团便随之成立。到部派佛教时,从经典到制度,均非常歧视女性,视女性为不净染污的来源,对比丘的修行形成威胁和障碍。由于对女身染秽的看法根深柢固,所以必须是男身才能证得佛果。根据小乘的观点,女性之所以为修行者所拒斥,主要是因为女性在传统文化上被视为情欲的化身而形成其特重比丘戒的特点。大乘佛教经典对女性的看法就有显着的改观,对女性能否成佛的立场也逐渐修正,初期大乘经典就出现有能力神通变化转身为男性的女性菩萨,然而转身成佛的观念显然不够彻底,必须进一步破除男女身见,所以晚期如来藏系思想则承认众生皆有如来藏性,不因性别而有所差异,是以女性可以女身而成佛,这是对女性证悟能力最积极肯定的态度。继承释尊的教法诸圣弟子把他的法话传播到各地。于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佛教也进入越南。到公元五世纪中国佛教尼众僧团才成立,越南是一个久经战乱的国家,佛教也随着国家的患难而艰难地向前发展。由于战争很多史料都被烧毁。所以有关越南佛教尼众僧团成立的材料可能比中国佛教尼团晚约六百多年。越南受中国的封建统治约一千年左右,所以越南佛教多少也受中国佛教影响。越南佛教大部分是北转佛教,这是两个尼众僧团中的共同点,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是自前至今对两国佛教尼众僧团的专门研究却寥若辰星。在国际上,中、越尼众佛教僧团可算是北传佛教中排第一、二的尼团。但到当代由于某些方面受到限制,这两个尼团没有台湾尼众僧团发展得快。本人只以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港、澳佛教尼众僧团为研究对象。中国大陆土地辽阔佛学院众多,由于本人能力与时间有限,所以着重研究中国重要的佛学院的出家女众。对越南尼众佛教僧团的研究只以佛教学校及佛学院为主。因为资料缺乏,本人在研究当中颇感困难,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上自己的调研只初步探讨了两国的当代尼众僧团几个方面,如:尼团的机构组织、寺院管理、生活方面和教育方式。

王永会[9](2001)在《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佛教僧团及其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佛教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全面理解佛教与佛教文化、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促进佛教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中国(汉传)佛教僧团及其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作了深入研究。本论文共分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在前言中首先回顾了有关本论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对本论文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范畴作了界定,阐明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而澄清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再次,对本研究的研究角度、方法作了说明;最后,对中国佛教僧团及其管理体制的创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作了简略梳理。 正文部分分五章,分别对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当代的中国佛教僧团及其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各时代的特色作了详尽论述。 第一章,汉至南北朝:从两汉之际至东汉末200余年,为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僧团的初建时期,此时完整的中国化佛教僧团尚未建立,在管理制度上也未成体系。魏晋时期为中国佛教僧团的成形时期,此时出现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僧团,它们以佛制戒律为主要管理制度,并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佛教僧团及其管理的成熟时期,此时佛教僧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在管理上除了依从佛制戒律外,又形成了僧官制度与中国化佛教僧制的并轨发展。 第二章,隋至元:隋唐宋元时期为中国佛教僧团的鼎盛期,此时中国佛教僧团在规模和规制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僧团的管理方面,僧官制度渐趋完善与定型;出现了以禅宗丛林制度为代表的中国化僧团管理制度,它在以后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明清:本时期为中国佛教僧团的衰落期,此时政府对僧团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在僧团寺院管理上依然宗依佛制戒律与丛林制度,但精精蔽与融,于题了圆澄、能等丛林始与复兴的努力。 第四章,近代:本时期为中国佛教僧团及其管理适应时代发展而擅变的时期,其时由于佛教鹏治化发展,僧团组织的建设、僧团的整觎或u的整理进入个多元发展期。 第五章,当代:新中国成立至今为中国佛教僧团及其管理的多元发展期。大陆形成以中国佛你会为核。b、各地方佛测会与基层僧团紧密鹏的雅,在管理上也随中国佛教协会几个重要文件的出台而步入规范化发展;在港台则与其社会型态相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僧团组织吸管哪很。 结语部分,结合正文研究,回顾了中国佛教僧团及其管理发展的基本轨迹;分析了当赔团管理中深的问题及前的改翰施;提出了未娜辩团管理的眼及其制度创新的可行方向。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四川省佛协[10](2000)在《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文中提出

二、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东噶·洛桑赤列年谱初编(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谱
二、谱后

(2)中国南传佛教团体发展五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南传佛教团体的恢复
(二) 中国南传佛教教育事业的探索
(三) 中国南传佛教界与国内外佛教界的文化交流
    1. 中国南传佛教界与内地佛教界的文化交流
    2. 中国南传佛教界与海外佛教界的文化交流
(四) 推动中国南传佛教公益慈善事业
    1.“佛光之家”
    2.“慈爱园”

(3)朴老与新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及其卓越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新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二、新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劫后复兴的推动者
三、建立佛教三级教育体系的倡导者
四、坚持佛教教育正确办学方向的引领者
五、佛教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促成者
结语

(4)群贤聚汇忆峥嵘 妙智无边话来者——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高僧大德采访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传佛教工作委员会主任刀述仁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圣辉法师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珠康·土登克珠仁波切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慈善公益委员会主任明生法师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教育委员会主任湛如法师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外交流委员会主任永信法师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觉醒法师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汉传佛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印乐法师专访
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副会长、西藏日喀则佛教协会会长班典顿玉喇嘛专访

(6)隆莲法师年谱初编(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8)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 ——以佛学院的出家女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1.2 研究主要的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第2章 佛陀的女性观
    2.1 佛陀在世时印度女性的地位
        2.1.1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2.1.2 女性在家庭的地位及责任
    2.2 佛陀的平等心
        2.2.1 佛陀在世时尼众僧团的建立
        2.2.2 尼众进入僧团的条件
        2.2.3 八敬法的内容
        2.2.4 大爱道比丘尼出家及受戒
        2.2.4.1 出家
        2.2.4.2 受戒
    2.3 小、大乘佛教的女性观
        2.3.1 小乘佛教的女性观
        2.3.2 大乘佛教的女性观
第3章 中国尼众僧团的成立及初期的越南尼众僧团
    3.1 中国尼众僧团的成立
        3.1.1 戒律传入中国的初期
        3.1.1.1 中国翻译的戒律典籍
        3.1.1.2 道宣立宗
        3.1.2 中土比丘尼成立与戒律的关系
        3.1.3 中国最早的比丘尼
    3.2 越南初期的地理位置与初期佛教
        3.2.1 越南初期的地理位置
        3.2.2 初期的越南佛教
        3.2.2.1 初期的越南佛教与文化
        3.2.2.2 佛教初期的外国沙门
        3.2.2.3 语言的变化
        3.2.3 越南尼众出现的时期
    3.3 中国尼众僧团的成立及初期的越南尼众僧团异同成因
        3.3.1 异点
        3.3.2 同点
第4章 当代中越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之异同
    4.1 当代中越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
        4.1.1 当代中国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
        4.1.1.1 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4.1.1.1.1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佛教
        4.1.1.1.2 文化革命之后的中国佛教
        4.1.1.2 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
        4.1.1.2.1 寺院
        4.1.1.2.2 佛学院
        4.1.2 当代越南尼众寺院、佛学校的管理制度
        4.1.2.1 国家统一之前的佛教背景
        4.1.2.1.1 寺院
        4.1.2.1.2 佛教学校
        4.1.2.2 中、越寺院和僧尼数目
    4.2 中、越尼众僧团的日常生活规矩
        4.2.1 与百丈清规的关系
        4.2.2 与戒律的关系
        4.2.3 寺院一天生活的时课
    4.3 当代中越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异同之成因
        4.3.1 异点
        4.3.2 同点
第5章 当代中越尼众出家、受戒的条件
    5.1 出家之意义及受戒的规定
        5.1.1 出家之意义
        5.1.2 佛教戒律受戒的规定
        5.1.2.1 沙弥尼戒
        5.1.2.2 受式叉摩那戒
        5.1.2.3 受比丘尼戒
    5.2 当代中、越尼众出家、受戒的条件
        5.2.1 中、越佛教协会对出家条件的规定
        5.2.1.1 中国
        5.2.1.2 越南
        5.2.2 当代中、越佛教戒子受戒的条件
        5.2.2.1 中国戒子受戒的条件
        5.2.2.2 越南戒子受戒的条件
        5.2.2.2.1 越南佛教教会统一(1981)之前
        5.2.2.2.2 越南佛教教会统一(1981)之后
    5.3 中越尼众出家、受戒异同的成因
        5.3.1 异点
        5.3.2 同点
第6章 中、越佛教尼众的教育
    6.1 佛教的教育
    6.2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的体制、方针及层次
        6.2.1 中国佛教教育的体制
        6.2.2 中国佛教教育的方针
        6.2.3 中国佛教教育的层次
    6.3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6.3.1 传统与当代教育的矛盾
        6.3.2 中国佛教尼众的教育
    6.4 当代越南佛教的教育
        6.4.1 越南佛教教育的趋向
        6.4.2 越南佛教教育的方向与内规
        6.4.2.1 越南佛教教育的方向
        6.4.2.2 越南佛教教育的内规
    6.5 越南佛教教育形成的过程
        6.5.1 越南佛教各级佛学校的课程
        6.5.2 越南佛教教育存在的问题
    6.6 中、越佛教尼众的教育异同的成因
        6.6.1 异点
        6.6.2 同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汉--南北朝:中国佛教僧团的形成与管理制度的初创
    第一节 两汉时佛教僧团之初建及其基本样态
    第二节 魏晋佛教僧团的成型及其管理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僧团的扩大及其管理
    第四节 汉魏两晋南北朝僧团管理的制度建设
    小结
第二章 隋--元:中国佛教僧团的鼎盛与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隋唐宋元时期佛教僧团之发展
    第二节 隋唐宋元政府对佛教僧团的规范与管理
    第三节 丛林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明清佛教僧团的窳滥及丛林改革
    第一节 明清佛教僧团的继续发展与丛林管理的窳滥
    第二节 明清政府对佛教管理的加强
    第三节 明清丛林的改革与复兴
第四章 近代中国佛教组织建设与僧制整理
    第一节 近代佛教的自治化发展与佛教僧团组织的建设
    第二节 近代中国佛教僧团制度的整理与改革
    第三节 近代中国佛教僧制整理与改革之省思
第五章 当代中国佛教僧团管理
    第一节 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及其对佛教的管理
    第二节 大陆佛教僧团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建设
    第三节 台湾佛教的人间化发展及其僧团管理的现代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噶·洛桑赤列年谱初编[J]. 王建海. 西藏研究, 2021(02)
  • [2]中国南传佛教团体发展五十年[J]. 郑筱筠,梁晓芬. 中国佛学, 2015(01)
  • [3]朴老与新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及其卓越贡献[J]. 宗性. 佛学研究, 2014(00)
  • [4]群贤聚汇忆峥嵘 妙智无边话来者——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高僧大德采访录[J]. 桑吉,王丽心,陈长松. 法音, 2013(09)
  • [5]中国大陆佛教传戒活动的回顾与反思[J]. 温金玉. 宗教研究, 2012(00)
  • [6]隆莲法师年谱初编[J]. 陈沫吾. 文史杂志, 2013(01)
  • [7]中国当代佛教制度建设——以大陆汉传佛教为中心[J]. 温金玉. 佛学研究, 2006(00)
  • [8]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 ——以佛学院的出家女众为中心[D]. 阮氏秋月(释如月).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9]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 王永会. 四川大学, 2001(02)
  • [10]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J]. 四川省佛协. 法音, 2000(01)

标签:;  ;  ;  ;  

四川省佛教协会召开第六届二次理事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