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德胜蛇药片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水婷[1](2021)在《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研制与体内外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蛇虫咬伤临床主要以散剂为主,导致机械刺激,引起患者顺应性差的问题,本论文以黄柏和白芷为中药处方,拟研制环境响应型凝胶剂—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旨在研发出一种患者易于接受,且能快速消除蛇虫咬伤致患处疼痛、肿胀的新型中药外用制剂,为中药复方外用制剂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建立黄柏中盐酸小檗碱和白芷中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盐酸小檗碱转移率和欧前胡素转移率为指标,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黄柏和白芷的最佳提取工艺。(2)采用“冷溶法”制备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设计优化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最优处方,并对处方制剂的外观性状、胶凝温度、胶凝时间、p H值、微观形态、渗透压、流变学性质、稳定性及离体经皮渗透性进行评价。(3)建立盐酸小檗碱和欧前胡素的LC-MS/MS测定方法,通过在体微透析技术与LC-MS/MS技术相结合,以考察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在体经皮药动学。(4)将大鼠随机分组,采用肌肉注射蝮蛇毒以复制大鼠右腿毒蛇咬伤模型,通过比较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给药前后肿胀度、疼痛度、血清和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组织病理学考察等指标考察药物的药效。(5)建立黄白温敏原位凝胶的质量标准:通过薄层色谱(TLC)法对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中黄柏和白芷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白芷中欧前胡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1)建立了黄柏指标成分盐酸小檗碱和白芷指标成分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黄柏、白芷的提取工艺:黄柏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60%的乙醇为溶剂,提取3次,每次1小时;白芷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75%的乙醇为溶剂,提取3次,每次1小时。提取工艺稳定,重现性好。(2)优化得到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最佳处方和胶凝温度:泊洛沙姆407用量为20.10%,泊洛沙姆188用量为2.54%,聚乙二醇6000 2.00%,胶凝温度为(34.2±0.2)℃。优化后得到的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在低于34.2℃为黄棕色均匀分散的溶液,高于34.2℃为黄棕色的半固体凝胶;胶凝时间(53.6±0.8)s;p H(5.78±0.02);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微观结构呈网状结构,排列整齐,孔隙疏松,相互贯通;渗透压1302 m Osmol/kg;流变学性质良好;24 h盐酸小檗碱、欧前胡素的离体经皮累积透过量分别为(395.72±35.04)μg·cm-2、(14.07±1.34)μg·cm-2,均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3)建立了采用LC-MS/MS同时测定盐酸小檗碱和欧前胡素的方法。微透析取样过程采用30%乙醇生理盐水为灌流液,灌流速度为1μl·min-1,每0.5 h为取样间隔时间取样。通过增量法和减量法测得探针的体外回收率几乎相等,减量法测得的在体回收率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校正得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中盐酸小檗碱和欧前胡素的Cmax分别为(7.12±1.65)ng·ml-1、(39.14±6.26)ng·ml-1,Tmax为(4.50±0.00)h、(1.17±0.29)h,T1/2为(2.09±1.56)、(9.20±5.67)h,AUC(0→t)为(17.36±4.15)ng·h·ml-1、(165.13±47.70)ng·h·ml-1,AUC(0→∞)为(21.92±10.39)ng·h·ml-1、(439.62±246.59)ng·h·ml-1,MRT(0→∞)为(4.67±2.41)h、(14.70±8.24)h。(4)注射蛇毒造模后10-30 min,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温敏型原位凝胶组和阳性药物组,大鼠的右后腿肿胀明显(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温敏型原位凝胶组大鼠的右后腿48 h后肿胀度降低(P<0.05),12 h后,大鼠的右后腿步态明显好转,且大鼠血清内IL-1β、IL-6、TNF-α及肿胀肌肉中IL-1β、IL-6、TNF-α、PGE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5)定性鉴别最终确定,黄柏的TLC鉴别方法为:浓氨水中饱和15~20 min,再以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酸(3∶3∶1)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 nm)和日光下检视,白芷的TLC鉴别方法为:以石油醚(30~60℃)-乙醚(1∶1)为展开剂,紫外光灯(254 nm)下检视。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方法,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中盐酸小檗碱含量不得少于0.16%,欧前胡素含量不得少于0.005%。结论:本论文研制了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且其对毒蛇咬伤所致肿胀、疼痛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建立了制剂质量标准,为临床治疗蛇虫咬伤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蒋维[2](2020)在《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对滇重楼地上部分皂苷进行提取、纯化工艺及中试放大研究,建立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制备方法,通过对总皂苷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检查、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建立总皂苷质量控制方法。为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备工艺研究:通过常规提取方法的筛选、工艺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确定小试工艺,然后对提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以考察小试工艺的稳定性和重现性;通过进行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筛选和树脂柱层析纯化工艺参数优化,建立总皂苷纯化方法;通过对确定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中试方法试验,验证该工艺的稳定性、工业生产适用性。化学成分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中压柱层析和化合物结构分析手段等方法等对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小极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质量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四部及有关质量研究方法和技术要求,开展了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提取物性状、薄层鉴别、检查、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等方面的质量初步研究。[结 果]1、工艺研究经过正交优化、小试和中试放大试验,将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的制备工艺最终定为:取地上部分粗粉,加14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浓缩至含醇量40%。放冷,离心,滤液过HPD-100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用40%乙醇洗脱2~2.5BV、85%乙醇洗脱2.5~3BV,收集85%洗脱液、浓缩、干燥即得。3批中试洗脱物的总皂苷平均含量达22.82%,平均转移率达89.33%;2、化学成分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中压柱层析等方法,从总皂苷小极性段(硅胶柱层析:乙酸乙酯:乙醇=23:1)共分离得到44化合物,已鉴定得到20个已知化合物,主要为脂肪酸、脂类(化合物1、10、11)、联苯(化合物17)、黄酮、苷(化合物17、18、19、20)、烯醇、酸(化合物10、11、12)、植物甾醇(化合物14)、螺甾烷(化合物6、7)、甾体皂苷(化合物19、20)等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3、5~7、10、11、13、15~17等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质量研究(1)薄层鉴别:以重楼皂苷Ⅰ、Ⅱ、H、PA、Ⅵ、Ⅶ为对照品,建立了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硅胶薄层鉴别方法,该方法经方法学优化、耐用性和多批小试样品和三批中试样品验证,效果较好,可用于重楼总皂苷薄层鉴别。(2)水分: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0832第二法)试验,3批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中试产品水分含量分别为:5.48%、4.68%、3.50%。(3)炽灼残渣:照炽灼残渣检查法(《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0841)试验,3批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炽灼残渣分别为:1.31%、0.86%、0.72%。(4)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2321)试验,3批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重金属含量均符合限度要求。(5)农药残留:照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2341第一法第2项)试验,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下)的限度要求。(6)树脂残留溶剂残留:溶剂残留量均不超过《中国药典》2015版一、四部有关规定。(7)利用HPLC方法,建立了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HPLC特征图谱方法,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共标定8个共有峰,指认出7个成分。6批所测供试品色谱图与对照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8)含量测定: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重楼”药材与饮片[含量测定]项下对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测定方法,在原方法基础上增加重楼皂苷PA的测定,初步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被检测成分色谱峰的理论塔板数、分离度均符合要求,准确度良好。[结 论]1.通过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确定了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的制备工艺,该工艺经多次小试、中试验证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生产。2.通过对总皂苷主要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化合物44个,鉴定20个化合物结构的,基本弄清了地上部分重楼总皂苷所含的小极性主要化学成分。3.通过对地上部分总皂苷鉴别、特征图谱、含量和特征图谱、炽灼残渣和重金属检测等质量研究初步,建立了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的初步质量控制方法。
贾天颖,张晓南,苏钛,杨晓燕,王海丽,辛洁萍,刘梦楠,王京昆,李向日[3](2020)在《重楼质量研究及对《中国药典》重楼药材标准规定的思考》文中提出该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及重楼混淆品延龄草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为重楼的质量评价及《中国药典》重楼标准的提高提供依据。结果显示,2种法定基原重楼所含皂苷以重楼皂苷Ⅰ,Ⅱ,Ⅶ为主,而易混淆品延龄草的根茎中重楼皂苷Ⅵ的含量较高。因而,笔者认为重楼皂苷Ⅵ检出含量对重楼药材及饮片真伪辨识影响较大,市场极易出现掺伪现象,但其对药材是否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限度标准并无影响。因此,建议药典标准中重楼药材含量测定项下删去重楼皂苷Ⅵ,而保留重楼皂苷Ⅰ,Ⅱ,Ⅶ限度不变。该研究为重楼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以期为《中国药典》重楼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巨博雅[4](2019)在《重楼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及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文中指出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或七叶一枝花P.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Franch.)Hara的干燥根茎,具有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等功效。目前商品重楼质量问题突出,混伪、掺假现象十分严重,亟待改善质量控制标准,以提升重楼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水平。基于此,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完善了重楼药材和饮片的薄层鉴别方法,HPLC测定了七叶一枝花、云南重楼及其同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UPLC-QTOF/MS对不同基原重楼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起草了重楼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草案。基于文献分析,结合传统经验鉴别和市售重楼药材现状,制定了重楼药材规格等级标准草案。考察了同一年生长期7个月份七叶一枝花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了不同干燥方法重楼药材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差异,揭示了初加工对重楼药材化学组成的影响。建立了重楼药材UPLC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种重楼10种皂苷成分的含量。主要结果如下:收集市售重楼药材和饮片样品,并采集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及其同属植物,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重楼标准项下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薄层鉴别方法中展距展开在18cm以上,才能有效分离重楼中的二糖苷、三糖苷和四糖苷。不同批次重楼样品薄层鉴别表明大部分正品重楼中重楼皂苷Ⅵ无法检出。HPLC含量测定结果进一步显示大部分样品中重楼皂苷Ⅵ含量很低甚至无法检出,但其在常见混伪品中含量较高,有可能造成伪品的混入。采用UPLC-QTOF/MS对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及其同属植物狭叶重楼、金线重楼、球药隔重楼、黑籽重楼主要成分指认,从中鉴定了重楼中121个化合物,系统比较了不同(变)种重楼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基于上述研究,建议现行重楼药材标准【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下删除指标成分重楼皂苷Ⅵ,增补重楼皂苷H,以重楼皂苷Ⅶ、H、Ⅱ和I之和不低于0.8%进行限度控制。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炮制规范的归纳和分析,结合重楼饮片实际样品的性状特征,增补了重楼饮片标准项下的性状描述,并对炮制方法进行完善,起草了重楼饮片标准草案。通过对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概况的梳理和总结,结合主流药材市场的调研结果,完善重楼药材规格等级标准,将其分为野生及栽培两个规格,各规格下分统货和选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重楼中呋甾、偏诺和薯蓣组多指标成分同步测定方法,并对不同(变)种重楼的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金线重楼、黑籽重楼、球药隔重楼中主要含有偏诺皂苷;长柱重楼、云南重楼主要含有薯蓣皂苷;狭叶重楼所含皂苷成分含量较低。通过对同一生长期连续7个月样品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的考察,结果显示,5-8月重楼中主要成分含量上升,在8重楼样品中主要成分含量最高。通过不同干燥方式主要成分含量的比较分析,烘干样品主要成分含量显着高于自然晾干。进一步采用UPLC和UPLC-QTOF/MS技术确定了不同干燥方式对重楼中主要成分的影响,揭示了皂苷类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干燥过程中存在呋甾类皂苷向偏诺或薯蓣类皂苷转化的现象,烘干有助于转化更加充分。
吴雪梅[5](2019)在《数据融合策略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滇重楼产地溯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健康理念推动下,中药在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显示出特有优势,已引起国内外医学人士的广泛关注。药材质量是影响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对中药质量进行评价,既是保证临床用药的前提,亦是中药发展与研究的核心。中药质量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品种、产地、采收期等均会使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发生变化,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光谱技术分析待测样品时表现出快速、无损的优势,通过指纹图谱分析化学信息,全面反映药材品质,符合中医药传统的整体观。色谱作为常规的定量分析仪器,通过测定指标成分,可直观评价药材质量。将光谱与色谱化学信息融合,辅以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为快速、简便、全面评价中药质量提供了实践基础。本论文以重楼(主要为滇重楼)为研究对象,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tenuate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ATR-FTIR)、紫外可见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um,UV-Vis)、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对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和不同种(野生)重楼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支持向量机网格式搜索(Support vector machine gird search,SVM-GS)、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深入分析不同种和不同产地重楼样品间差异,建立系统评价重楼质量的模型,为重楼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对云南3个产区14个县的177份野生滇重楼样品进行FTIR和UV-Vis分析,采用低级和中级数据融合策略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产地进行鉴别研究;第二章对161份采自6个产区的野生滇重楼进行ATR-FTIR和UV-Vis分析,采用高级数据融合策略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不同产地滇重楼;第三章对6个不同种重楼共87份野生样品进行FTIR和UPLC分析,采用低级和中级数据融合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种重楼进行鉴别;第四章采集了219份栽培滇重楼根茎和叶(5个产地,3个年限)的ATR-FTIR光谱,结合生物量数据,对产地进行鉴别;第五章对光谱和色谱在滇重楼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1.本章节采集了177份野生滇重楼样品的FTIR和UV-Vis光谱,FTIR的光谱范围为4000-400 cm-1,UV-Vis光谱范围为200-500 nm。光谱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SD)和卷积平滑(Savitsky-Golay,SG)预处理,建立单光谱数据矩阵(FTIR和UV-Vis)和融合数据矩阵(低级和中级)的PLS-DA和SVM-GS模型。与单光谱和低级数据融合建立的模型相比,基于中级数据融合策略建立的PLS-DA和SVM-GS模型对滇西北和滇东南样品分类效果更好。对大样本量(三个大产区177份样本)和多分类(滇中样本分为七个小产地)的研究结果显示,中级数据融合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正确鉴别不同产地样品,且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s,LVs)较主成分数(Principal components,PCs)更适用于中级数据融合特征变量的筛选。因此,相比于单光谱建立的PLS-DA和SVM-GS模型,基于数据融合,尤其是中级数据融合策略建立的产地鉴别模型,更适用于鉴别野生滇重楼的产地。该方法全面地反映了不同产地野生滇重楼之间化学组分差异,且模型稳健性更好。2.在建立SVM-GS和随机森林模型基础上,比较了低级、中级、和高级数据融合策略对161份采自6个产区野生滇重楼样品的产地鉴别效果。结果表明,低级数据融合建立的SVM-GS模型不能鉴别不同产地滇重楼样品,中级数据融合方法可有效鉴别,高级数据融合建立的模型性能最优。基于高级数据融合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正确率分别为99%和98%,显着高于单一的ATR-FTIR、UV-Vis、低级和中级数据融合建立的模型分类结果。3.根据错判样本数以及训练集和测试集正确率,比较了3种模式识别方法(PLS-DA,SVM-GS和随机森林)对不同种和产地重楼的鉴别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种重楼的模型鉴别正确率高于产地判别模型,表明不同种间化学组分差异大于不同产地样品,该结论与重楼皂苷的定量结果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结果一致。此外,在鉴别不同种重楼方面,FTIR光谱表现出比UPLC色谱图更优的分类结果。通过对比十个数据矩阵建立判别模型得出:数据融合策略因提供了较重楼皂苷含量、单一FTIR光谱和UPLC色谱图更多的化学信息,故建立的模型正确率更高,模型稳健性更好,尤其是中级数据融合。4.将不同部位栽培滇重楼ATR-FTIR光谱融合,建立PLS-DA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追溯不同栽培产地滇重楼样品。通过对比单一部位(根茎或叶)ATR-FTIR光谱和数据融合结果,表明基于数据融合策略建立的分类模型正确率更高。此外,PLS-DA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无样本错分,该结果由5年生、6年生和7年生的栽培滇重楼样品相互验证。因此,ATR-FTIR光谱结合数据融合策略,可用于鉴别不同产地栽培滇重楼样品,且该方法具有直接、快速、易操作等优点。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因不使用有机试剂,减少废液产生,分析物可回收等,可视为一种绿色的分析方法。
周谧,傅兴圣,朱琳,胡浩彬[6](2017)在《干蟾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完善干蟾皮药材的质量标准。采用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鉴别干蟾皮;按《中国药典》规定方法检测干蟾皮的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初步建立了干蟾皮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方法及HPLC含量测定方法;制定了水分、醇溶性浸出物的限度。本研究为干蟾皮药材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参考。
王炜辰[7](2016)在《蛇伤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蛇伤胶囊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内制剂。全方由山慈菇、红大戟、拳参、大黄、黄连、白芷等1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蛇伤初起、黄蜂蜇伤、无名肿痛等症状,疗效显着。但由于该制剂现行质量标准简单,不足以较好地控制药品质量,因此,为了确保蛇伤胶囊的临床疗效,本课题希望在其原有质量标准基础上进行提升。目的使用合理的定性、定量方法提升蛇伤胶囊的现行质量标准,为该制剂的生产质控提供试验数据参考。方法一、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制剂中的红大戟、大黄、黄连、白芷、山豆根等药材;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三、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龙脑的含量;四、对蛇伤胶囊进行制剂检查并制定质量标准。结果一、建立了蛇伤胶囊中红大戟、大黄、黄连、白芷、山豆根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各薄层鉴别中,供试品色谱在与阳性对照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示相同颜色斑点,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无干扰。二、建立了蛇伤胶囊中五种葱醌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进样量分别在4.04×10-2μg~40.40 ×10-2μg、4.14 × 10-2μg~ 41.40 × 10-2μg、4.16× 10-2μg~41.60 × 10-2μg、4.10 × 10-2μg~41.00 × 10-2μg、2.16 × 10-2μg-21.60×1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653.26 X+0.1705 (r=0.9994), Y=710.46 X-0.0669 (r=0.9995), Y=752.48 X-0.1106 (r=0.9991), Y=977.13 X+0.2938 (r=0.9993), Y=633.88 X+0.0111 (r=0.9997),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的RSD值均小于5%。三、建立了蛇伤胶囊中龙脑含量测定方法。龙脑进样量在0.020μg-1.00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20.252 X+16.114 (r=0.9999),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的RSD值均小于5%。四、制剂检查结果显示,水分、崩解时限、装量差异及重金属结果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切实、可行,可用于蛇伤胶囊的生产质控。结论一、经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定性鉴别方法简单、易行、专属性强,定量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快速,可用于蛇伤胶囊质量的控制。二、研究建立了蛇伤胶囊质量标准(试行)。在试行标准中对原处方制法、性状未作修改,在鉴别项中增加了红大戟、黄连、白芷、山豆根四味药材的薄层鉴别,并对大黄药材的薄层鉴别进行修订;新增含量测定项,其中对指标性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龙脑进行含量测定;在检查项中对蛇伤胶囊进行水分、装量差异等制剂检查。其余部分未作修改,最后对试行标准各项进行复核,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
梁悦[8](2016)在《云香祛风止痛(云香精)滴丸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初步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云香祛风止痛酊,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口服可以治疗伤风感冒,风湿骨痛,头痛,肚痛,心胃气痛等。但在临床运用中,云香祛风止痛酊主要的应用形式为外用,大大限制了云香祛风止痛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也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销售量。本实验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云香祛风止痛口服剂型与口服给药途径的改变,制成滴丸,扩大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同时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方法:对滴丸的基质、冷凝剂、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滴距及滴制温度进行单因素考察。在此基础上,以滴丸的基质选择、滴距和滴制温度为自变量,以容散时限、成品率和外观质量评价标准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采用三因素三水平,优选云香祛风止痛滴丸的成型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云香祛风止痛滴丸中的白芷、细辛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云香祛风止痛滴丸进行定量分析。在初步稳定性实验研究中,对云香祛风止痛滴丸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了解本品的质量特点与变化规律。结果:经过单因素考察选出PEG6000﹕PEG4000=2﹕1的混合基质;选用液体石蜡作为冷凝剂;选用药物﹕基质为1﹕5;选用滴距为3cm、4cm;采用制剂温度为80℃85℃。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得到云香祛风止痛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为药物与基质(PEG-6000﹕PEG-4000=2﹕1)为1﹕5,滴距为3cm,冷凝剂为液体石蜡,滴制温度为85℃。本实验研究表明:云香祛风止痛滴丸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白芷、细辛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应用气相色谱测得薄荷脑、樟脑的含量均大于45.0mg。在初步稳定性实验下,制剂的各项检测指标与“0”月对比,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实验优选的云香祛风止痛滴丸成型工艺稳定、简单、重现性好。所建立的制剂质量控制研究及初步稳定性研究,为本品提供了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今后云香祛风止痛滴丸的药效学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以及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苗[9](2015)在《蚤星消肿止血散医院制剂的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蚤星消肿止血散处方源于民间验方,由重楼、制天南星、拳参、山柰、樟脑诸药组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用于热毒壅滞、气滞血瘀所致疖痈等皮肤感染疾患。湖北省中医院临床以散剂形式治疗患者数百例,疗效显着。本论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以该民间验方为研究对象,对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药物初步稳定性试验进行了药学研究,整理了相关研究资料,可为申报蚤星消肿止血散医院制剂奠定坚实基础。采用传统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将重楼、制天南星、拳参、山柰和樟脑等中药分类粉碎成最细粉,混合均匀后制成“蚤星消肿止血散”,考察了本品的流动性和吸湿性,并对其灭菌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三批中试放大验证,表明其工艺稳定可行。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蚤星消肿止血散的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粒度、水分、外观均匀度、装量、有效成分含量、微生物限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定了该中药制剂完善的质量标准,可有效地控制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内在质量。按照《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蚤星消肿止血散制定的质量标准为检测依据,采用自然贮存和加速试验的研究方法,对蚤星消肿止血散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发现,考察的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变化,表明蚤星消肿止血散在考察期内的质量稳定。本研究制备的蚤星消肿止血散具有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药物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为将蚤星消肿止血散开发为医院制剂奠定了坚实的药学基础。
曾聪彦,钟希文,梅全喜[10](2012)在《蛇黄散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蛇黄散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原方药材烘干、粉碎,混匀制成散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蛇鳞草、大黄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薄层层析色谱中能检出蛇鳞草、大黄。制备方法简便可行,制剂性质稳定。结论该制剂处方配伍合理,制备工艺、质控方法简便。
二、季德胜蛇药片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季德胜蛇药片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研制与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思路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处方中药物的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黄柏中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 黄柏提取工艺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白芷中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欧前胡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 白芷提取工艺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第一节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制备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助溶剂的筛选 |
2.2 制备方法 |
2.3 胶凝温度(gelation temperature,Tg)的测定方法 |
2.4 处方优化 |
2.5 凝胶载药量的考察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质量评价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外观评价 |
2.2 胶凝温度与胶凝时间的测定 |
2.3 pH值的测定 |
2.4 初步稳定性考察 |
2.5 扫描电镜观察微观形态 |
2.6 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渗透压的测定 |
2.7 温敏型原位凝胶的流变学性质考察 |
2.8 温敏型原位凝胶离体经皮吸收行为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微透析联用LC-MS/MS分析方法的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在体经皮药动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盐酸小檗碱、欧前胡素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
2.2 微透析探针体内外回收率的考察 |
2.3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在体经皮药动力学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造模后给药 |
2.3 指标检测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黄柏TLC鉴别 |
2.2 白芷TLC鉴别 |
2.3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4 欧前胡素含测方法的建立 |
2.5 含量测定结果 |
2.6 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质量标准草案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凝胶型基质的胶凝机理及凝胶剂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药 |
1.1 仪器(设备) |
1.2 材料与试药 |
2 提取工艺研究 |
2.1 样品检测 |
2.2 药材含量测定 |
2.3 提取方法筛选 |
2.4 回流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2.5 正交优化回流提取工艺 |
2.6 提取工艺放大实验暨纯化工艺实验样品制备 |
3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
3.1 树脂筛选 |
3.2 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
4 提取、纯化中试工艺暨质量研究样品的制备 |
4.1 制备工艺流程流程图 |
4.2 中试样品的制备 |
4.3 提取、纯化工艺放大实验与中试实验的对比 |
4.4 小结 |
第二章 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药 |
2 化合物分离纯化 |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4 小结 |
第三章 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初步质量研究 |
1 仪器、材料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药 |
2 性状 |
3 薄层色谱鉴别 |
3.1 鉴别方法 |
3.2 鉴别方法考察 |
3.3 鉴别方法验证 |
4 检查 |
4.1 水分测定 |
4.2 炽灼残渣测定 |
4.3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测定 |
4.4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测定 |
4.5 树脂残留溶剂测定 |
5 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特征图谱研究 |
5.1 溶液的制备 |
5.2 色谱条件 |
5.3 方法学考察 |
5.4 特征图谱的建立 |
5.5 特征图谱中未知化合物分离鉴定 |
5.6 特征图谱中共有峰的归属及指认 |
6 含量测定 |
7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重楼地上部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重楼质量研究及对《中国药典》重楼药材标准规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材 |
1.2 试剂与对照品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性状鉴别 |
2.2 薄层鉴别 |
2.3 含量测定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性状鉴别 |
3.2 薄层鉴别 |
3.3 含量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4.1 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及延龄草的鉴别 |
4.2 对重楼薄层色谱鉴别的思考 |
4.3 对《中国药典》重楼药材含量测定项的思考 |
(4)重楼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及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重楼药材的收集及鉴定 |
第一节 市售样品的采集和鉴定 |
第二节 不同基原重楼样品的采集和鉴定 |
第二章 重楼药材基原考察 |
第三章 重楼药材质量标准完善与提高 |
第一节 重楼药材来源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
第二节 重楼药材鉴别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
第三节 重楼药材含量测定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
第四章 重楼饮片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
第五章 重楼药材规格等级制定 |
第六章 重楼UPLC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UPLC方法学考察 |
第二节 法定重楼品种中10种皂苷的含量测定 |
第三节 不同基原重楼中10种皂苷的含量测定 |
第七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其主要成分的影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数据融合策略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滇重楼产地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FTIR与 UV-Vis光谱结合数据融合策略对野生滇重楼产地溯源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
1.3.1 FTIR光谱采集 |
1.3.2 UV-Vis光谱采集 |
1.3.3 数据分析 |
1.4 结果和讨论 |
1.4.1 光谱解析 |
1.4.2 FTIR和 UV-Vis单光谱产地鉴别 |
1.4.3 FTIR和 UV-Vis光谱的低级数据融合 |
1.4.4 FTIR和 UV-Vis光谱的中级数据融合 |
1.5 结论 |
第二章 数据融合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不同产地野生滇重楼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
2.3.1 ATR-FTIR光谱采集 |
2.3.2 UV-Vis光谱采集 |
2.3.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光谱解析 |
2.4.2 低级数据融合建立SVM-GS模型 |
2.4.3 中级数据融合建立SVM-GS模型 |
2.4.4 高级数据融合建立随机森林模型 |
2.5 结论 |
第三章 FTIR&UPLC结合化学计量学和数据融合策略鉴别不同种和产地野生重楼样品 |
3.1 实验材料 |
3.2 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
3.3.1 FTIR光谱采集 |
3.3.2 UPLC含量测定 |
3.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UPLC方法学验证 |
3.4.2 不同种重楼和不同产地滇重楼皂苷含量分析 |
3.4.3 光谱分析 |
3.4.4 可视化 |
3.4.5 模式识别模型比较 |
3.5 结论 |
第四章 ATR-FTIR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栽培滇重楼产地鉴别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
4.3.1 FTIR光谱采集 |
4.3.2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农学性状分析 |
4.4.2 光谱分析 |
4.4.3 数据可视化 |
4.4.4 基于根茎和叶的ATR-FTIR光谱建立PLS-DA模型 |
4.4.5 基于根茎和叶的ATR-FTIR光谱建立随机森林模型 |
4.4.6 基于中级数据融合建立PLS-DA和随机森林模型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滇重楼光谱&色谱研究进展 |
1 光谱指纹图谱 |
1.1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
1.2 紫外光谱 |
2 色谱指纹图谱 |
2.1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
2.2 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
3 多元指纹图谱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干蟾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显微鉴别 |
2.2 薄层色谱鉴别 |
2.3 水分及浸出物 |
2.4 含量测定 |
2.4.1 色谱条件 |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4 线性关系考察 |
2.4.5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5 方法学考察 |
2.5.1 精密度试验 |
2.5.2 稳定性试验 |
2.5.3重复性试验 |
2.5.4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6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3.1 TLC条件的考察 |
3.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优选 |
3.3 液相色谱法的优化 |
3.4 各指标测定结果 |
3.5 干蟾皮药材质量标准小结 |
(7)蛇伤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蛇伤胶囊概况 |
1 蛇伤胶囊研究背景 |
2 蛇伤胶囊概述 |
2.1 处方来源 |
2.2 处方组成、制法、功能主治及方解 |
3 蛇伤胶囊中药味研究进展 |
3.1 山慈菇 |
3.2 红大戟 |
3.3 拳参 |
3.4 大黄 |
3.5 黄连 |
3.6 白芷 |
3.7 山豆根 |
3.8 冰片 |
3.9 雄黄 |
4 蛇伤胶囊现行质量标准 |
4.1 蛇伤胶囊处方 |
4.2 药材来源及质量标准 |
4.3 蛇伤胶囊现行质量标准 |
4.4 现行质量标准分析 |
第二章 蛇伤胶囊定性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供试品及标准品 |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4 试液配制 |
2 薄层色谱鉴别 |
2.1 红大戟的薄层色谱鉴别 |
2.2 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
2.3 黄连的薄层色谱鉴别 |
2.4 山豆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
2.5 白芷的薄层色谱鉴别 |
3 小结 |
第三章 蛇伤胶囊的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供试品及标准品 |
1.3 试药 |
2 蛇伤胶囊中总葸醌的含量测定 |
2.1 色谱条件 |
2.2 试药的制备 |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 方法学验证 |
2.5 含量测定 |
2.6 讨论 |
3 蛇伤胶囊中龙脑的含量测定 |
3.1 色谱条件 |
3.2 试药的制备 |
3.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3.4 方法学考察 |
3.5 含量测定 |
3.6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蛇伤胶囊的制剂检查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供试品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液配制 |
2 水分测定 |
3 崩解时限 |
4 装量差异 |
5 重金属及砷盐检查 |
5.1 重金属检查 |
5.2 砷盐检查 |
6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蛇伤胶囊质量标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云香祛风止痛(云香精)滴丸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初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云香祛风止痛酊的处方研究 |
1 处方组成 |
2 处方分析 |
第二部分 云香祛风止痛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剂型选择的依据 |
2 仪器和试剂 |
2.1 仪器 |
2.2 药品 |
2.3 试剂 |
3 方法和结果 |
3.1 综合评分标准 |
3.1.1 外观质量评价标准 |
3.1.2 成品率平价标准 |
3.2 单因素考察 |
3.2.1 基质的选择 |
3.2.2 冷凝剂的选择 |
3.2.3 药物与基质配比的选择 |
3.2.4 滴距的选择 |
3.2.5 滴制温度的选择 |
3.3 正交试验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滴丸基质的选择 |
5.2 滴丸评价指标的确定 |
5.3 云香祛风止痛滴丸的优势 |
第三部分 云香祛风止痛滴丸质量控制研究 |
1 云香祛风止痛酊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2 仪器与试剂 |
2.1 仪器 |
2.2 试剂 |
3 性状 |
4 薄层鉴别 |
4.1 白芷的鉴别 |
4.1.1 供试品的溶液制备 |
4.1.2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
4.1.3 阴性溶液的制备 |
4.1.4 白芷的薄层鉴别 |
4.2 细辛的鉴别 |
4.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2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
4.2.3 阴性溶液的制备 |
4.2.4 细辛的薄层鉴别 |
5 含量测定 |
5.1 樟脑、薄荷脑含量测定 |
5.1.1 色谱条件 |
5.1.2 内标溶液的制备 |
5.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1.5 线性关系考察 |
5.1.6 精密度考察 |
5.1.7 稳定性考察 |
5.1.8 重复性考察 |
5.1.9 加样回收考察 |
5.1.10 样品含量测定 |
6 检查 |
6.1 重量差异 |
6.2 溶散时限 |
7 小结 |
8 讨论 |
第四部分 云香祛风止痛滴丸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长期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云香祛风止痛酊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蚤星消肿止血散医院制剂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疖痈的临床研究概况 |
2 蚤星消肿止血散处方中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3 蚤星消肿止血散处方中各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4 中药散剂的灭菌方法研究概况 |
第二章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蚤星消肿止血散制备工艺研究 |
2.1 物料的前处理 |
2.2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粉碎工艺研究 |
2.3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2.4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灭菌工艺研究 |
2.5 讨论 |
3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制备工艺中试放大研究 |
3.1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制备工艺及流程图 |
3.2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制备工艺中试放大 |
第三章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蚤星消肿止血散质量标准草案 |
2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质量标准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性状 |
2.3 鉴别 |
2.4 检查 |
2.5 含量测定 |
3 讨论 |
第四章 蚤星消肿止血散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自然贮存稳定性试验 |
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3 结论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季德胜蛇药片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白温敏型原位凝胶的研制与体内外评价[D]. 刘水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滇重楼地上部分总皂苷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D]. 蒋维.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重楼质量研究及对《中国药典》重楼药材标准规定的思考[J]. 贾天颖,张晓南,苏钛,杨晓燕,王海丽,辛洁萍,刘梦楠,王京昆,李向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0)
- [4]重楼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及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D]. 巨博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数据融合策略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滇重楼产地溯源研究[D]. 吴雪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干蟾皮药材质量标准研究[J]. 周谧,傅兴圣,朱琳,胡浩彬.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7(03)
- [7]蛇伤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D]. 王炜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云香祛风止痛(云香精)滴丸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初步稳定性研究[D]. 梁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蚤星消肿止血散医院制剂的药学研究[D]. 周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3)
- [10]蛇黄散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 曾聪彦,钟希文,梅全喜.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