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栏目设置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娜[1](2021)在《中央电视台《传唱中国》栏目的运作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在新时代,电视栏目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琳琅满目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价值和收益,成为电视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而这也正是栏目的运作管理所需要解决的难点。《传唱中国》栏目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文化产品,其运作管理模式值得分析与借鉴。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传唱中国》栏目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对其运作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究。首先,对《传唱中国》栏目的成立、目的、形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概述。其次,从栏目的制播分离制度和制片人负责制的宏观运行机制方面,以及节目生产管理、人员管理、运营管理四个方面对节目的生产流程、分级责任制、节目质量管理、控制成本战略、人员组织结构、人员管理策略以及栏目的竞争策略、营销模式、合作模式、融媒体战略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其运作管理模式中制片人的重要地位及素质要求和扁平化管理结构的优劣势得出一些思考并进行探讨。通过《传唱中国》栏目运作管理的模式分析为新媒体时代栏目的运作管理带来了四点启示:1.制定适合自身的运作管理策略;2.实行动态管理,完善管理模式;3.注重多元化营销,走产业化发展之路;4.重视社会化媒体运营,抓住媒体融合机遇。《传唱中国》栏目在运作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适合当下新媒体时代的运作管理模式,通过本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能为我国电视栏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对电视栏目的理论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李艳群[2](2021)在《全媒体时代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研究 ——以三个信息类抖音号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传播、通讯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信息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互联网跻身主流媒介,给传播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传统主流媒体进行探索创新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短视频,与新闻类短视频相比,主流媒体对农短视频起步晚、发展势头弱。目前,中国农村网民数量为2.85亿,中国对农电视栏目利用移动短视频平台发展短视频,是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笔者在深入研究中国对农电视栏目和借鉴国内外新闻短视频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意识出发,选取中国对农电视栏目3个信息类抖音号(中国三农发布、央视三农、乡村季风农业家)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分析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与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相结合,对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传播特征、内容生产、传播特色做系统研究,并从理论层面做出一些思考和预判,力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进一步研究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的传播规律、传播效果以及践行路径提供一定的借鉴。在文章的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发展动因,外因运用了PEST宏观环境分析。内因分析主要是从媒体环境变化、构建“平民化”媒介形象需要、缓解对农电视栏目的经营困境以及提高信息的用户抵达率和增强舆论引导力几个方面展开。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对农电视栏目代表性抖音号现状,在分析了中国三农发布、央视三农以及乡村季风农业家三个抖音号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3个账号3个月累计915条短视频进行了全样本分析,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做了梳理。在第三章中,笔者对选取的三个抖音号上的优质短视频进行了内容分析,从点赞量、评论量、分享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就内容和题材类型进行分类和归纳,并从传播特色角度对短视频的内容呈现、视觉组织和叙事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重点分析了目前对农电视栏目抖音号平台上的短视频整体存在的不足。在第五章中,笔者就其发展策略做了思考和总结,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才体制机制以及内容生产机制的错位,做出思考:加强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生产机制和制作内容,深层细化用户以及开发短视频多元化盈利模式。另外,就目前主流媒体不掌握核心渠道、短视频发展受制于社交媒体平台规则的现状,笔者建议主流媒体应该加快推进新业态研发应用。总之,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过程,相信在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社会的推动下,随着三农领域人们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农电视栏目不仅能够利用好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推动短视频发展,而且还能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开发出属于自己的融媒矩阵,以提高对农信息的抵达率、增强对农传播的有效性,从而担负起主流媒体的责任,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成润[3](2020)在《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闪耀在世界舞台上的一颗明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之一。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电子传播时代,其传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使戏曲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也使戏曲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尤其是电视的出现,戏曲电视栏目应运而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传播格局逐渐形成。本文以戏曲类电视栏目为研究对象,梳理戏曲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结合有代表性、有影响力和有传播力的电视栏目进行探讨。戏曲电视栏目是电视栏目的一种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艺界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充分重视,当20世纪80年代电视普遍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后,戏曲电视栏目也随之增加,形成早期重要的电视栏目之一,学者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从知网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戏曲电视的研究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从电视和戏曲的“初识”就开始了。电视和戏曲的结合也催生出了戏曲电视栏目,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电视栏目,其栏目类别、栏目特点、制作模式等等都有不同之处,从中能够体现出不同文化政治的时代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栏目传播及受众需求角度出发,对戏曲栏目的发展过程、传播模式以及传统戏曲电视栏目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在现有传播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技术的变革、时代的需求以及内容融合下戏曲电视栏目的创新发展路径和传播策略。本文聚焦当下戏曲电视栏目的生存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戏曲电视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3个曲折的时期,而传统的戏曲电视栏目传播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电视栏目在技术的进步、文化的自信、经济的繁荣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在今后,戏曲类电视栏目依托技术、注重内容、迎合时代需求,共同发力促进戏曲电视栏目的创新与发展。戏曲电视栏目应当铭记初衷,以传播戏曲文化为己任,保持原有的戏曲精髓,把握受众细分市场,丰富栏目内容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戏曲电视栏目为中心,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年轻观众,使戏曲电视栏目朝着更具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栏目形式。
高岚[4](2020)在《《垄上行》发生发展论 ——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文中指出现今,电视栏目在激烈的媒介竞争态势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农传播栏目更是步履维艰。如何应对挑战,开辟一条电视栏目发展的新路,成为了摆在业界和学界面前的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凸显了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因此,研究“三农”问题,传播好国家惠农政策,解决好农民之所求,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是当代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传媒人和传媒研究者的必然选择。《垄上行》创办18年来,历经风雨,见过彩虹,书写过电视对农传播领域的辉煌与灿烂。以“现象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掀起中国电视农业栏目传播的新天地。然而,在岁月的洗礼中,《垄上行》褪去铅华:运行体制不畅、人员更替频繁、核心受众流失、效益缩减……经典栏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媒介竞争的结果?或是人为因素?亦或是体制僵硬化?研究并揭示其兴衰的历程和规律对当下电视媒体乃至于其他媒体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论文基于媒介生态学理论视角,结合实际采访《垄上行》栏目制片人和总编,将论文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垄上行》的发生起源和发生过程,基于媒介生态的内外生态因子,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以纵向时间线将栏目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发展时期、停滞左右摇摆期、寻求发展突破期。第二部分,围绕《垄上行》在快速发展期间成为现象级栏目原因展开研究,以六个“种群”(传者种群、受众种群、符号种群、营销种群、信息种群、资源种群)分析《垄上行》的特质。第三部分,探究《垄上行》在2012年至2015年间发展进退维谷成因,从认知、管理、内容、人员、受众、媒介等六个方面分析落地省台初期停滞不前的缘由。第四部分,鉴于对《垄上行》兴衰历程的思考,总结电视栏目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张瑶[5](2019)在《扶贫类电视栏目价值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国家提出“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扶贫不再只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攻坚战”。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我国各电视台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自然不能缺席,扶贫类电视栏目应运而生。近年来,扶贫类电视栏目发展迅速,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研究该类型电视栏目的存在价值,并探讨如何提升其价值,显得格外重要。扶贫类电视栏目通过主题鲜明的故事、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来塑造脱贫典型,将扶贫政策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体现了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价值。同时,扶贫类电视栏目创新传播理念,通过邀请公众人物参与节目录制、打造线下服务平台等途径,拓展了传播渠道,使栏目价值最大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扶贫类电视栏目充分体现了其媒介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扶贫类电视栏目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净化了当下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的媒介环境,塑造了主流媒体有担当、有爱心的正面形象,具有一定的媒介价值。另一方面,扶贫类电视栏目在“精准扶贫”中起到了“连接纽带”的作用,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功能——传递扶贫信息、引导舆论,动员社会各界加入到“精准扶贫”中来,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在扶贫类电视栏目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其价值提升的因素,如扶贫中负面问题的选择性遮蔽、表现形式同质化、受众黏度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扶贫类电视栏目应从提升节目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入手,丰富节目内容,做好舆论监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节目表现形式,实现电视栏目创新;利用全媒体传播渠道,打造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扶贫类电视栏目品牌,提升扶贫类电视栏目价值,实现社会效应与媒介效应的双赢。
王欣[6](2018)在《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研究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文中提出如今,文化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地方文化因为所具有的历史、地域、人文等特色展现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在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等,包括由这个群体的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可以增强地方的文化认知度和归属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彰显地方魅力,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动力。目前,传播环境日益丰富,地方文化传播的形式与手段层出不穷。在这其中一些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电视栏目将视角对准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将栏目的设置与内容开发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这使得电视栏目更具有文化意蕴和更富有活力而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与此同时,借助一些现象级电视栏目的热播,地方特色文化也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关注,从而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电视栏目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爸爸去哪儿》栏目因高收视率和富有创意的节目形式而受到追捧,栏目作为传播媒介,不断在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方面进行探索,作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尝试,成为电视栏目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范本。因此,我们以电视栏目《爸爸去哪儿》为样本,从大众传播功能等理论出发,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表现方式、受众心理等方面对地方特色文化在栏目中的传播表现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栏目中呈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饮食文化、民居风格、方言特色、地方服饰、生活习俗、民间文艺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剖析,从中总结出典型的电视栏目在地方文化传播中形成的主要特征。同时,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电视栏目本身的局限性使得通过电视栏目传播的地方特色文化出现表面化、符号化的倾向,而当前的传播环境也使得电视栏目往往重娱乐、轻文化,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那么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的强大创造力注入到电视栏目的发展中,如何结合备受关注的热门栏目来更好地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电视栏目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应当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在节目定位与策划中提升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理念,同时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强调对于受众文化体验的需求的满足,更好地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
邵振奇[7](2017)在《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也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和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演方式的变化。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是电视编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戏曲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管理模式、传播策略上对电视生态演进的主动适应,是戏曲电视持续深化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它集合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参与性,加之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的收视习惯得以养成,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本文的研究按照“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展开。在“面向问题”层面,主要以纵向、横向两种视角,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动态考察和分类观照。梳理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流变轨迹可见,二者的结缘以电视的主动示好为始,历经初创(1958-1965年)、停滞和复苏(1966-1978年)、迅速成长(1979-1995年)和持续深化(1996年至今)四个阶段,二者结合更加自然,互动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过渡,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的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办栏目数量锐减,老牌栏目停办取消,播出时间一改再改,戏曲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使戏曲栏目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从“现实”层面,主要对当前开办的戏曲电视栏目进行分类观照。本文从电视类型化的意义出发,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类型应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同类栏目应体现出相似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特定的需要,引导观众选择。本乎此,戏曲电视栏目可分为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真人秀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栏目进行了概念释义,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栏目形态进行细分,从媒体、时间、地理三个方面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各自的局限和问题。在“分析问题”层面,本文力图紧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4位观众进行了调查。对观众接触戏曲的渠道、收视行为、形式及内容倾向以及收视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观众的收视差异。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年以上群体对戏曲的忠诚度更高,青少年群体则普遍远离。对于接触戏曲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差异明显,而电视、广播构成各类型受众接触戏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视行为方面,尽管戏曲栏目的现实受众群体庞大,但忠实受众数量偏少,总体收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高学历者、城市居民的收视热度更低。在形式及内容倾向上,戏曲剧场、竞赛类栏目受众群稳定,但局限性较强;戏曲教学、访谈、新闻专题类栏目备受冷落,生存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戏曲真人秀异军突起,成为戏曲电视栏目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观众对现有戏曲栏目的评价上看,整体满意度不高,“众口难调”矛盾突出;老牌栏目中,有些已进入衰退期,而以《梨园春》为代表的若干栏目收视神话仍在延续;此外,有些新兴栏目受到肯定,说明创新求变,争取年轻观众和高学历观众是当前戏曲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层面,本文首先以受众调查的结论为依据,以当前此类栏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为导向,在论述当前文化语境对戏曲电视栏目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此类栏目的发展定位与走向进行观照,并以传播要素为基本线索,从观念、受众、内容等方面展开论析,试图解答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问题。在认识上,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加强彼此的选择、介入、交流、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大众的立场和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栏目“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既要正视大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积极意义,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消解和冲击,在承认大众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唤醒人们对戏曲的审美自觉,最终实现审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栏目具有共性特征,坚守本土化的品质、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标观众为中心,进行受众细分,围绕“传统韵味”、“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娱乐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内容定位,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巩固忠实受众,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本文从策划、主持、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以为,戏曲栏目应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三个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加以“动态与常态”的改版,不断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增加元素,使栏目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时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应突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联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主持人是电视栏目重要的品牌,应在形象气质、言语方式、文化内涵方面与栏目契合。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可分为表演型、平民型、专家型三种,媒体可拓展来源,广纳英才,并大胆启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则要不断完善素养,提升技能,以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此外,戏曲栏目还必须在外在包装上多动心思,通过对栏目名称、形象标志、宣传口号,以及片头、片尾、片花等的设计和包装,使栏目达到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文还对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展望。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内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样”构成了新媒体传播的显着特征和重要优势;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IPAD等“带体温的媒体”,弥合了戏曲欣赏特性和受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裂痕,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收视时空;而欣赏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培养了观众超链阅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一切都为戏曲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加强媒介融合,实现多屏联动,应是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整合与互动的有效手段。
王苗[8](2016)在《电视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研究 ——以学龄前儿童栏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体之一,但发展至当今这个电子信息、多元媒体的时代,各栏目不仅面临与其它电视栏目的激烈竞争,还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这使各电视栏目迫切需要进行栏目包装,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栏目片头是电视栏目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着栏目的包装策略。但目前对栏目片头的研究,多是从传播学与营销学角度开展的,或是侧重三维技术的应用和创作流程的介绍,从艺术设计理论角度专注对栏目片头动画的研究较为有限。因此本文从艺术设计理论角度对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设计进行了研究。重点从以受众为本,根据受众特点展开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的理念角度,围绕解决栏目片头动画存在的问题,和更好的实现片头的功能性作用及体现动画的艺术特色,得出了一些电视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的相关结论和设计规律。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观众需求,设计发展趋势等都要求,栏目片头动画设计更加以观众为本,关注观众的体验、心理特点、情感需求。这对现阶段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为例,研究了如何根据栏目特定观众群的特点,进行栏目片头动画设计,展开了更加关注受众的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研究。本文总结了当前电视栏目片头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了电视栏目片头的作用、栏目片头动画的概念等,是后续研究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第三章首先总结了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特性,对设计规律的研究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接着系统分析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心理学理论依据。对片头动画的主要构成元素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一些运用办法与产生效果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创意,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艺术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第四章从形象和场景、声音、运动、情节几方面,分析、归纳、阐述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栏目片头动画的设计规律。其应用于实践,有利于使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的片头动画通过设计,更好发挥其特性和切实为学龄前儿童服务。本文第五章,是选取具体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开展片头动画实际创作的总结。对本文一些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践应用,进一步阐述和验证了本文的论点。
武艳秋[9](2016)在《我国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栏目开播,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美食栏目才正式出现在广大受众的视野中。随后,各地电视台、频道不断推出形态各异的美食栏目,开启美食栏目的繁荣发展之路。但是,在美食栏目不断发展过程中,该类栏目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栏目门槛低、形式内容单一、栏目风格以及栏目形象包装等大同小异,栏目间雷同度高、缺乏新意以至于电视美食栏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影响美食类栏目的发展。因而,突出栏目间的个性化差异,拥有一个良好的栏目品牌是在众多的电视美食栏目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取得胜利的关键。本文将突出美食栏目品牌化的研究,针对当前美食栏目出现的问题,以优秀的品牌栏目为例对电视美食栏目进行品牌建构的探讨。但不同形式的电视美食栏目有不同的风格特色,本文分析了《天天饮食》、《厨王争霸》、《十二道锋味》等具有代表性、形式各异的美食栏目,通过对这些栏目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及品牌核心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出当前优秀的电视美食栏目在栏目品牌塑造中的特色,在品牌建构方面突显栏目个性为其他美食栏目品牌塑造提供建议与优化方向,实现理论框架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解决该类栏目出现的问题,优化市场。
牛捷[10](2015)在《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表现形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是一种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大众媒体,自从其问世以来就不断的与社会大众产生交集。电视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电视媒介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取信息。节目是电视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教育电视栏目就成为了一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提高人民知识水平的手段。但是,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制作者过多的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收视率上,然而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却弱化甚至忽略了社会教育类电视节目的本质。尤其是个别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投入不足,制作水平不高,失去了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应有的作用。随着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发现,虽说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是一个电视台实力的体现,但是无论从行业内部还是学术界对于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的研究都很不充分,对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的表现形式分析尚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相关学者与电视从业人员都没有能够对表现形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大部分还是以受众本位的思想在进行节目的制作。鉴于对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表现形式的相关研究有所欠缺,本论文将会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表现形式的分析方面。此次研究选取两个地区受众认知度排名最高的8个电视栏目,利用表现形式分析框架作为研究的工具,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所选的8个电视栏目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在表现形式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根据传播学、教育学等理论,结合受众的需求对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在表现形式方面进行深入的发掘,为提高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制作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由调查问卷与表现形式分析框架两部分构成,其中表现形式分析框架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同时也是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次研究过程中同时运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并根据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种学术理论进行研究工具的编制,期望能做到科学和合理的发挥该研究工具的作用。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存在娱乐化现象严重、画面剪辑不合理等问题。在综合分析发现的问题之后,本文对制作精品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在表现形式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会对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在今后的制作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电视栏目设置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栏目设置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电视台《传唱中国》栏目的运作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来源与背景 |
二、选题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选题研究现状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传唱中国》栏目概述 |
第一节 《传唱中国》栏目的初衷 |
一、栏目成立缘由 |
二、栏目的目的 |
第二节 《传唱中国》栏目的形态 |
一、《传唱中国》栏目的定位 |
二、《传唱中国》栏目的内容 |
三、《传唱中国》栏目的形式 |
四、《传唱中国》栏目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传唱中国》栏目的意义 |
一、有助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 |
二、具有积极的社会艺术教育作用 |
三、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 |
四、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
五、促进我国电视栏目的实践创新 |
第二章 《传唱中国》栏目的运作管理模式分析 |
第一节 《传唱中国》栏目的运行机制 |
一、制播分离制度 |
二、制片人负责制 |
第二节 《传唱中国》栏目的节目生产管理 |
一、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
二、分级责任制 |
三、节目质量管理 |
四、控制成本战略 |
第三节 《传唱中国》栏目的人员管理 |
一、扁平化的人员组织结构 |
二、《传唱中国》栏目的人员管理策略 |
第四节 《传唱中国》栏目的运营管理 |
一、《传唱中国》栏目的竞争策略 |
二、《传唱中国》栏目的营销模式 |
三、《传唱中国》栏目的合作模式 |
四、《传唱中国》栏目的融媒体战略 |
第三章 《传唱中国》栏目运作管理模式的思考及启示 |
第一节 《传唱中国》栏目运作管理模式的思考 |
一、制片人的重要地位及素质要求 |
二、扁平化管理结构的优劣势 |
第二节 《传唱中国》栏目运作管理模式的启示 |
一、制定适合自身的运作管理策略 |
二、实行动态管理,完善管理模式 |
三、注重多元化营销,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
四、重视社会化媒体运营,抓住媒体融合机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全媒体时代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研究 ——以三个信息类抖音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价值 |
二、研究现状及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发展短视频的PEST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发展短视频的媒介产业环境分析 |
一、媒体环境的变化 |
二、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需要 |
三、构建“平民化”的媒介形象的需要 |
四、缓解对农电视栏目的经营困境 |
第二章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抖音号发展概况 |
第一节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头部抖音号概况 |
一、开通时间和分布 |
二、粉丝数、发布和播放量 |
第二节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信息类抖音号研究 |
一、中国三农发布抖音号研究 |
二、央视三农抖音号研究 |
三、乡村季风农业家抖音号研究 |
第三章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信息类抖音号优质短视频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情况分析 |
一、中国三农发布抖音号优质短视频内容分析 |
二、央视三农抖音号优质短视频内容分析 |
三、乡村季风农业家抖音号优质短视频内容分析 |
第二节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信息类抖音号的特点 |
一、政务民生类 |
二、社会热点和生活知识普及类 |
三、农业科普、发家致富类 |
第三节 传播特色:内容呈现、视觉组织和叙事特征 |
一、碎片化叙事特点突出 |
二、场景化聚焦明显 |
三、混合式情感传播充沛 |
第四章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信息类抖音号短视频的不足 |
第一节 内容缺乏创新和生活鲜活感 |
一、来源电视端切片较多 |
二、题材类型较为单一 |
三、视觉组织的标识性传播有待提高 |
第二节 语态转化面临困境 |
一、电视新闻语态痕迹明显 |
二、与受众互动有待加强 |
第三节 传播效果具有冷遮蔽和热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发展策略 |
第一节 生产机制改革 |
一、利用各级融媒体,加快专业内容生产机制建设 |
二、打造广电主导、大众参与的短视频社交媒体矩阵 |
三、和社交媒介对农短视频的专业内容生产力量形成互动 |
第二节 加强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 |
一、提升专业策划能力,转变剪辑思路 |
二、培养视频号专业经营队伍 |
第三节 以用户为中心 注重互动性 |
一、确定目标用户 |
二、垂直细化用户 |
三、注重评论区的留言互动 |
四、增强超级用户粘性 |
第四节 优化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内容 |
一、创新报道角度,找准切口 |
二、丰富视频画面,加强感官刺激 |
第五节 开发多元化盈利模式 |
一、探索电视“MCN”建设助推产业发展 |
二、利用内容营销实现广告盈利 |
三、开拓场景营销模式尝试多渠道引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样本数据 |
攻读硕士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戏曲栏目发展概况研究 |
1.2.2 戏曲栏目创新发展研究 |
1.2.3 戏曲栏目传播影响研究 |
1.2.4 戏曲栏目个案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的概述 |
2.1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发展历程 |
2.1.1 戏曲栏目的探索发展阶段(1976年-1995年) |
2.1.2 戏曲栏目的改革阶段(1996年-2010年) |
2.1.3 戏曲栏目的积极创新阶段(2010年至今) |
2.2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的特点分析 |
2.2.1 地域性 |
2.2.2 固定性 |
2.2.3 包容性 |
2.2.4 专业性 |
第3章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分析 |
3.1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主体分析 |
3.1.1 作为制作团队的传播主体 |
3.1.2 作为受众的传播主体 |
3.2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内容分析 |
3.2.1 传播内容的深入化 |
3.2.2 传播内容的大众化 |
3.3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渠道分析 |
3.3.1 依托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 |
3.3.2 依托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 |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类电视栏目传播策略 |
4.1 新媒体环境下栏目形式的多元化 |
4.2 新媒体环境下栏目建设的专业化 |
4.2.1 品牌化 |
4.2.2 市场化 |
4.3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
4.4 新媒体环境下制作模式的数字化 |
第5章 戏曲类电视栏目的创新与发展 |
5.1 技术革新带来的创新 |
5.2 内容融合创新带来的变革 |
5.3 时代需求变化带来的变革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垄上行》发生发展论 ——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起于阡陌——《垄上行》栏目发生过程考察 |
第一节 《垄上行》发生的生态因子 |
第二节 《垄上行》栏目发生过程 |
第二章 兴于特质——《垄上行》成为现象级栏目原因探究 |
第一节 传者种群——领导思维 |
第二节 受众种群——栏目定位 |
第三节 符号种群——节目形态 |
第四节 资源种群——人力网络 |
第五节 信息种群——内容为王 |
第六节 营销种群——经营模式 |
第三章 阻于错位——《垄上行》进退维谷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双向认知错位 |
第二节 管理模式模糊 |
第三节 内容脱离实际 |
第四节 人员机制不畅 |
第五节 受众定位不准 |
第六节 媒介声音衰弱 |
第四章 对农业电视栏目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加强策划力,建设本土栏目 |
第二节 推动执行力,完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增强营销力,全面融合资源 |
第四节 提升创造力,盘活生态动能 |
第五节 打造影响力,拓宽传播渠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扶贫类电视栏目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扶贫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方式 |
第一节 讲“好故事”:节目内容故事化 |
一、人物化:以人为本讲好扶贫故事 |
二、典型化:典型案例以点带面 |
第二节 “讲好”故事:叙事手段多样化 |
一、挖掘细节补充情节 |
二、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
三、声画语言塑造形象 |
第三节 “线上+线下”的传播模式 |
一、“线上”众星参与发挥明星效应 |
二、“线下”服务平台拓展宣传渠道 |
第二章 扶贫类电视栏目的价值解读 |
第一节 扶贫类电视栏目的媒介价值 |
一、丰富节目内容 |
二、塑造媒体形象 |
三、净化媒介生态 |
第二节 扶贫类电视栏目的社会价值 |
一、突出当下热点问题体现媒体社会功能 |
二、搭建沟通桥梁 |
三、树立榜样引导舆论 |
第三章 扶贫类电视栏目的价值提升策略 |
第一节 扶贫类电视栏目的主要问题 |
一、节目内容的缺失 |
二、节目形式缺少创新 |
三、受众黏度不高 |
第二节 扶贫类电视栏目的发展建议 |
一、提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二、打造多元化的节目表现形式 |
三、树立品牌化发展的传播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扶贫类电视栏目统计表 |
附件 |
(6)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研究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电视栏目研究文献综述 |
2.地方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
3.《爸爸去哪儿》栏目研究文献综述 |
(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1.理论依据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创新之处 |
一、电视栏目与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关联 |
(一)电视栏目的发展现状 |
1.电视栏目的定义 |
2.电视栏目的分类 |
3.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 |
4.电视栏目发展的总体特征 |
(二)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价值 |
1.电视栏目的知名度加强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 |
2.电视栏目的美誉度有利于对地方特色文化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
3.电视栏目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体验度更高 |
4.电视栏目作为传播平台带来地方经济效益的增加 |
二、《爸爸去哪儿》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现状 |
(一)《爸爸去哪儿》栏目优良的策划与制作 |
1.另辟蹊径的栏目定位 |
2.新颖明确的栏目选题 |
3.独具匠心的栏目特色 |
4.多方强势的传播平台 |
(二)《爸爸去哪儿》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分析 |
1.自然景观 |
2.饮食文化 |
3.民居风格 |
4.地方方言 |
5.民族服饰 |
6.生活习俗 |
7.民间文艺 |
(三)《爸爸去哪儿》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表现方式 |
1.设置与地方文化项目相关的游戏环节 |
2.栏目嘉宾与当地人的互动 |
3.明星亲身的体验与示范 |
4.“村长”的现场说唱和穿戴风格 |
(四)《爸爸去哪儿》栏目受众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心理需求 |
1.受众追求真实的心理 |
2.受众对明星的效仿心理 |
3.受众对文化的体验性需求 |
4.受众对拍摄地的好奇心理 |
三、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
1.文化定位不明确 |
2.文化表达过于符号化 |
3.缺乏结合地方文化的话题讨论 |
4.地方文化体验性表现不足 |
(二)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产生问题的原因 |
1.电视栏目重娱乐,轻文化 |
2.电视栏目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
3.电视栏目本身的局限性 |
4.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四、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策略 |
(一)重视定位和策划 |
1.重塑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理念 |
2.以娱乐与意义并重为定位目标 |
3.对目标受众定位要进行细分 |
(二)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
1.文化资源多样化呈现 |
2.文化叙事风格创新化 |
3.重视文化内容的表达方式 |
(三)注重体验与互动 |
1.普通人参与明星互动 |
2.重视受众的体验性心理需求 |
3.多传播渠道为受众进行互动提供平台 |
(四)承担社会责任 |
1.承担传播文化的责任 |
2.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3.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流变及特征 |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的联姻与互动 |
一、初创阶段(1958-1965年) |
二、停滞和复苏阶段(1966-1978年) |
三、迅速成长阶段(1979-1995年) |
四、持续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观念衍变 |
一、萌芽期(1978—1987年):摸索、尝试,形式单一 |
二、发展期(1988—1995年):灵活、分众,注重参与 |
三、繁荣期(1996—2003年):娱乐、竞技,打造品牌 |
四、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创新、求变,期待突围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特征 |
一、固定性 |
二、综合性 |
三、参与性 |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及问题 |
第一节 戏曲剧场型 |
一、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定义 |
二、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分布情况 |
三、戏曲剧场型栏目的构成元素 |
四、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二节 戏曲知识型 |
一、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定义 |
二、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分类 |
三、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三节 戏曲综艺型 |
一、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定义 |
二、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元素 |
三、综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新类型——真人秀 |
一、戏曲真人秀栏目概述 |
二、戏曲真人秀栏目的构成元素 |
三、戏曲真人秀的文化坚守与传播效应 |
四、戏曲真人秀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三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调查与收视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样本情况 |
第二节 受众接触戏曲的渠道分析 |
一、问卷的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总体情况分析 |
三、不同年龄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
四、不同文化程度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
五、不同居住地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
六、结论及启示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观众的收视行为分析 |
一、问卷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戏曲电视栏目的到达率 |
三、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热度分析 |
四、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动机分析 |
五、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时段分析 |
六、结论及启示 |
第四节 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倾向分析 |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总体情况分析 |
三、不同年龄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
四、不同文化程度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
五、不同居住地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
六、结论及启示 |
第五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评价分析 |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总体评价 |
三、当前戏曲电视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
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
五、观众对省级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
六、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
七、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评价 |
八、结论及启示 |
第四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 |
第一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曲电视栏目 |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释义 |
二、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冲击 |
三、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启示 |
四、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观念定位 |
一、品质本土化 |
二、品位平民化 |
三、品格人文化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 |
一、巩固忠实受众 |
二、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内容定位 |
一、传统韵味 |
二、时代特征 |
三、地方特色 |
四、娱乐本位 |
五、多元融合 |
第五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包装 |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策划与改版 |
一、策划手段 |
二、改版创新 |
三、传播与合作模式 |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主持艺术 |
一、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类型 |
二、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选择 |
三、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
四、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外在包装 |
一、栏目名称 |
二、栏目形象标志 |
三、栏目宣传口号 |
四、栏目片头、片花、片尾 |
余论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A:戏曲电视栏目受众调查问卷 |
附录D:若干优秀戏曲电视栏目台本 |
附录E:诸种戏曲电视综艺形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电视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研究 ——以学龄前儿童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视栏目包装的发展现状 |
1.1.3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研究现状 |
1.1.4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理念的显着发展趋势——以受众特点为本 |
1.1.5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创新点及意义 |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2 课题的创新点 |
1.2.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概述 |
2.1 电视栏目片头的概念及作用 |
2.1.1 电视栏目片头的定义 |
2.1.2 电视栏目片头的作用及设计目标 |
2.1.3 电视栏目片头的类别 |
2.2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界定及分类 |
2.2.1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界定 |
2.2.2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分类 |
第3章 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片头动画分析 |
3.1 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特性 |
3.1.1 突出体现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
3.1.2 具有栏目片头的功能性作用 |
3.1.3 具有动画的艺术性特色 |
3.2 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的分析 |
3.3 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视听元素分析 |
3.4 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分类及设计特点 |
3.4.1 学龄前儿童电视栏目片头动画的分类 |
3.4.2 各类栏目片头动画的设计特点 |
第4章 符合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的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研究 |
4.1 主要设计目标分析 |
4.2 形象和场景的设计规律 |
4.2.1 采用直观、具体的表现方式 |
4.2.2 多运用拟人的、体现想象力的表现方式 |
4.2.3 多运用饱和度、明度较高的色彩 |
4.3 声音的设计规律 |
4.3.1 吸引注意的声音设计 |
4.3.2 提高画面理解准确性的声音设计 |
4.4 运动的设计规律 |
4.4.1 运动速度的缓和 |
4.4.2 运动元素的主次鲜明 |
4.4.3 运动的夸张 |
4.5 情节的设计规律 |
4.5.1 情节设计的片段化 |
4.5.2 情节设计的直白性 |
4.5.3 情节设计的幽默性 |
4.5.4 情节设计避免消极影响 |
第5章 栏目片头动画的设计实践 |
5.1 《飞行幼乐园》栏目的分析 |
5.2 《飞行幼乐园》栏目片头动画的创作实践对本文结论的体现和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9)我国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1.有关品牌建构的研究 |
2.有关美食栏目的研究 |
3.评价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案例分析法 |
3.比较分析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电视美食栏目与电视栏目品牌概述 |
(一)电视美食栏目概述 |
1.电视美食栏目的概念 |
2.电视美食栏目分类 |
3.电视美食栏目的功能 |
(二)电视美食栏目发展历程 |
1.电视美食栏目的兴起阶段:栏目推广,树立模板 |
2.电视美食栏目的发展阶段:风格初定,站稳脚跟 |
3.电视美食栏目的繁荣阶段:以人为本,板块各异 |
4.电视美食栏目现在面临的问题 |
(三)电视美食栏目品牌概述 |
1.品牌的定义 |
2.电视栏目品牌的界定 |
3.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建构的必要性及意义 |
4. 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建构的框架 |
二、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形象的建构 |
(一)电视美食栏目品牌理念识别 |
1.教学式美食栏目品牌理念识别——以《天天饮食》为例 |
2.竞技式美食栏目品牌理念识别——以《厨王争霸》为例 |
3.寻访式美食栏目品牌理念识别——以《十二道锋味》为例 |
(二)电视美食栏目品牌行为识别 |
1.栏目播出行为 |
2.主持人、参与者行为 |
(三)电视美食栏目品牌视听觉识别 |
1.符号表达:栏目名称与栏目标识 |
2.形象传达:栏目宣传语与宣传片 |
三、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定位建构 |
(一)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定位的作用及原则 |
1.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定位的作用 |
2.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定位的原则 |
(二)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定位策略 |
1.特色定位 |
2.受众定位 |
3.播出时间定位 |
4.竞争对手定位 |
5.地方定位 |
(三)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定位过程 |
四、电视美食栏目品牌核心价值建构 |
(一)电视美食栏目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 |
1.品牌核心价值是电视栏目的核心 |
2.品牌核心价值的三重奏 |
(二)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的原则 |
1.品牌核心价值应有高度差异化 |
2.品牌核心价值应能打动受众 |
3.品牌核心价值应有包容性 |
五、电视美食栏目品牌的运营 |
(一)电视美食栏目品牌的推广与延伸 |
1.电视美食栏目品牌的推广 |
2.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延伸的目的及方式 |
(二)电视美食栏目品牌的维护 |
1.电视美食栏目品牌维护的必要性 |
2.维护策略 |
(三)电视美食栏目品牌的创新 |
1.理念及定位的创新 |
2.栏目形式的创新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10)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表现形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
1.2 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1 研究的必要性 |
1.2.2 研究的可行性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研究综述 |
3 概念界定 |
4 研究方法、对象、工具、过程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文献分析法 |
4.1.2 内容分析方法 |
4.1.3 案例分析法 |
4.1.4 问卷调查法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5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5.1 对象的选择 |
5.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5.3 实施方法 |
5.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5.5 问卷分析结果 |
5.5.1 百家讲坛 |
5.5.2 变形计 |
5.5.3 今日说法 |
5.5.4 开讲啦 |
5.5.5 职来职往 |
5.5.6 天网 |
5.5.7 小郭跑腿 |
5.5.8 都市 110 |
5.6 发现问题综述 |
6 表现形式分析框架及数据分析 |
6.1 样本的选择 |
6.2 建立分析框架的目的 |
6.3 分析框架的信度检验 |
6.4 分析框架数据分析结果 |
6.4.1 综述 |
6.4.2 画面 |
6.4.3 声音 |
6.4.4 负面因素 |
7 数据综合分析结果与建议 |
7.1 刻意追求的收视率,从受众本位解放出来打造精品栏目 |
7.2 依托地域性节目,发挥社会教育类电视节目的教育特性 |
7.3 根据需要选择拍摄场景和播出时间 |
7.4 控制剪辑节奏,消除剪辑节奏中的不合理表现 |
7.5 加强教育素养,避免节目内容过度娱乐化表现 |
7.6 注重节目声音的选择,避免不当声音的使用 |
7.7 完善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的评价标准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电视栏目设置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电视台《传唱中国》栏目的运作管理模式研究[D]. 李丽娜. 沈阳音乐学院, 2021
- [2]全媒体时代中国对农电视栏目短视频研究 ——以三个信息类抖音号为例[D]. 李艳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D]. 成润.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4]《垄上行》发生发展论 ——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D]. 高岚. 长江大学, 2020(02)
- [5]扶贫类电视栏目价值研究[D]. 张瑶.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电视栏目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研究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D]. 王欣. 渤海大学, 2018(12)
- [7]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D]. 邵振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电视栏目片头动画设计研究 ——以学龄前儿童栏目为例[D]. 王苗.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9]我国电视美食栏目品牌建构研究[D]. 武艳秋. 新疆大学, 2016(02)
- [10]我国社会教育类电视栏目表现形式分析[D]. 牛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