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测注水油田含水率的新模型

一种预测注水油田含水率的新模型

一、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新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胡罡,田选华,刘全稳,刘大伟,李鹏春[1](2021)在《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速算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合理井网密度优化研究是油田开发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采用的模型及算法均存在缺陷:(1)算法引用的原理或公式来源不明;(2)假设条件过多,或较理想,不符合实际情况;(3)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不合理;(4)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忽视算法本身的适用条件。针对以上问题,全面考察水驱油田油层压力的分布规律,在导出水驱油田合理油水井数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的速算模型,提出了快速优化研究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的全新的方法。通过实例研究,新模型不仅与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而且与矿场实际数据更接近,表明新模型是可靠的。研究表明,采油井的采液指数、注采比、注水井的吸水指数等注采压力系统因素是影响技术合理井网密度模型的主控因素。与以往算法相比,新方法综合考虑了注采不平衡、油水密度差异、体积系数、注水井启动压力、采油井启动压力梯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因而适用于任何开发阶段、任何水驱油藏类型、任何油层压力分布状况条件下的技术合理井网密度及相关参数的计算,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

侯爽,王威[2](2021)在《低渗透砂岩油藏改进水驱曲线含水率预测方法》文中提出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中高含水期水驱曲线不出现明显直线段问题,统计343条相渗曲线,基于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建立了改进的水驱曲线含水率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在半对数坐标下进行二次式关系拟合,拟合精度可大幅提升。应用矿场实际资料对改进的水驱曲线的拟合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其拟合精度高于其他四种水驱曲线,含水相对误差在2%以内。因此,可应用新建立的改进水驱曲线对外围低渗透油田含水进行预测,该方法对同类油田的指标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雷宇田,邢杨,周大霖,卢怡帆,刘峰[3](2021)在《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麦克斯韦模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水驱油田含水率预测模型只能计算含水率与累积产液量、累积产油量,而无法计算含水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同时,部分含水率预测模型未知参数较多,计算过程复杂等问题。根据水驱油田的含水率变化规律,并取极限含水率为1,将统计学中的麦克斯韦模型应用于含水率预测。新模型计算得到"一簇水驱曲线",可预测不同类型油藏含水率随开发时间的变化,且新模型只有一个未知参数b,求解简单方便。根据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最佳参数值b,得到大庆油田南二三开发区、平湖油气田M油藏和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区块预测含水率随开发时间的新模型,且三个油田最后10年预测含水率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88%、8.41%和7.29%,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能够对水驱油田开发的含水率进行预测,指导水驱油田的开发。

霍轶偲[4](2020)在《Z井区长3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及调整对策》文中研究表明Z井区长3低渗透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中部。截止2018年6月,总体出现产量递减加快,含水上升加快等现象,同时还存在地层压力不均,部分区域水淹等问题。为了掌握研究区水驱开发特征,分析剩余油特征,解决注采矛盾等问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对研究区水驱开发特征展开研究,针对研究区递减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指数递减较符合研究区的开发模式,相关系数为0.6942。截止到2018年6月,全区整体含水率超过25%,综合含水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说明井区含水率上升加快,水驱开发效果改善不明显。注水利用率基本在0.60.7之间,现阶段水驱指数增长趋势明显放缓,研究区整体水驱开发效果受到严重限制,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能。接着,应用Petrel建模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三维精细刻画,应用CMG模拟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经过一系列水驱开发特征研究分析,掌握剩余油分布类型,主控因素和微观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平面剩余油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平面干扰型剩余油、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纵向上,由于层间渗透性差异明显,射孔不完善等因素,层间剩余油存在不同的富集特点。通过研究区微观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Z井区井组中流场有趋于稳定的趋势,流体形成较固定的渗流通道。对于低渗区域,注入水波及不到或者波及范围有限;层内非均质性也会产生影响,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产生剩余油富集。另外,在油藏边角部位,注入水影响范围有限,流场变化不明显,这些部位的高渗带也会存在剩余油富集现象。最后,结合前期开发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对研究区内相应的调整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预测不同调整措施下的水驱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动用机理。提出了补孔,注采比调整,水井分注等相应的开发调整措施。从数值模拟预测的结果看,提出的调整措施都能很好的改善研究区的水驱开发效果,并最终提高剩余油的开采程度。

王谦[5](2020)在《致密砂岩饱和度模型与含水率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致密砂岩油气藏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在我国各大主要盆地均有分布。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测井解释难度大。裂缝发育既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也给储层的测井评价带来挑战,储层参数难以准确计算。含水饱和度是储集层定量评价的重要参数,含水率是产能预测和储层评价的关键,二者对于指导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与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建立了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类型含水饱和度与气柱高度和物性指数的关系,应用效果较好。考虑到研究区裂缝发育,优选了裂缝-孔隙双孔隙介质模型,完成了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同时,本文重点开展了裂缝性致密砂岩数值模拟,建立了不同裂缝开度、不同裂缝角度的数字岩心模型,基于数学形态法和格子玻尔兹曼法建立了不同含水饱和度的裂缝性致密砂岩数字岩心。利用有限元算法进行数值模拟,探索了岩石电阻率与不同裂缝特性的关系。基于模拟结果建立了胶结指数与裂缝开度和裂缝倾角的数学模型,探索了电阻增大系数和饱和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电阻率随着裂缝开度增大而降低,随着裂缝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电阻率增大率与含水饱和度在双对数坐标下不呈现一种指数关系。根据模拟结果,建立了新的含水饱和度的模型,该模型在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性致密砂岩应用效果较好。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延长组长8储层致密砂岩,首先分析岩心相渗实验结果,研究了致密砂岩的相渗曲线特征,以孔隙结构指数与束缚水饱和度为依据进行储层分类,基于分类结果分别拟合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系数,建立系数与孔隙结构指数的关系,得到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的相对渗透率模型。利用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孔隙结构的含水率计算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22口井的22个试油层,计算正确率符合率约为72.72%。同时,本文探索了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预测方法,优选高斯函数和最近邻聚类算法构建网络模型。根据误差分析确定油、水相对渗透率预测最佳网络模型及参数,基于预测结果计算含水率。该方法在本研究区进行应用,预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相渗实验结果一致,计算的含水率与测试结果吻合。

周鹏[6](2020)在《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开发指标的改进型增长曲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Y4增长曲线是一种预测油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数学模型,但其预测精度较低,预测效果较差。基于油田开发时间与累计产量之间的关系特征,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油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改进型增长曲线,其涵盖了多种增长曲线且具有一定的广义性。结合矿场实例应用表明,改进型增长曲线在油田开发指标预测中应用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可用于预测油田产量、可采储量和含水率。改进型增长曲线的提出是对已有水驱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刘影[7](2019)在《蒸汽驱理论扩展和注采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试验区生产实际为背景,紧密结合蒸汽驱不同阶段生产技术问题,重点开展蒸汽驱开发理论和现场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以便为齐40块蒸汽驱中后期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提供依据,研究工作具有理论意义和明显的实用价值。在研究工作中,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Neuman蒸汽驱理论缺陷和经典蒸汽驱理论模型适用性需要扩展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蒸汽驱理论基础。建立了上覆岩层和油层中温度分布数学模型。定量描述了持续注热后,任一时间t内在盖层任一点z处的温度分布,基于此得到了注入半无限固体空间表面处的热流量方程。研究发现:蒸汽带内的含水饱和度取决于重力泄流速率与上覆岩层/油层接触面处蒸汽冷凝速率之间的平衡;蒸汽带下部油藏内的温度分布规律几乎就是顶、底覆岩盖层内温度分布的镜像,同样遵循傅里叶定律,与其在顶、底覆岩盖层内的镜像之间差别仅在于油藏岩石导热性能参数上的不同,其它没有区别;油藏中蒸汽/蒸汽冷凝水界面之下油层内单位面积上的下泄水体积流速减去蒸汽带内的水流速率,等于蒸汽带下边界移动产生的驱替水的体积流量;油藏中蒸汽/蒸汽冷凝水界面之下油层内单位面积上的下泄油和水携带的焓减去蒸汽带下泄水携带的焓,等于蒸汽带下边界的移动速率与蒸汽/蒸汽冷凝水界面上下焓差的乘积;油藏中蒸汽/蒸汽冷凝水界面垂向移动不需要毗邻界面之下油藏内温度梯度的改变;界面的移动速率与冷凝水垂向流动速率之间存在函数关系。纠正了Neuman蒸汽驱理论的数学分析错误,重新建立并求解了蒸汽驱油藏能量平衡方程、蒸汽带覆盖面积、蒸汽带厚度和蒸汽带体积计算理论模型。揭示了油藏中各个参数间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规律。建立了蒸汽驱蒸汽突破发生时、蒸汽带覆盖面积保持不变条件下的地面热量递减注入速率理论计算公式。扩展了Neuman蒸汽驱理论适用范围,给出了适用于蒸汽驱蒸汽突破前、突破后的蒸汽驱原油驱替量计算方法,构建了蒸汽驱原油驱替量分析与计算的完整理论体系。改进了Jones模型的不足,提出了蒸汽驱原油驱替量与产量之间的经验转换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蒸汽驱原油产量计算模型,提出了计算蒸汽驱产量的数值分析方法。基于油藏实际参数,提出了一套经过现场实际验证的蒸汽驱最优注采参数确定方法和蒸汽驱经济开发期限估算方法。本文方法为蒸汽驱生产动态预测和现场施工技术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详细论述了作者参与完成的齐40块蒸汽驱现场先导试验(该试验的结果是业内公认的中深层普通稠油蒸汽驱成功范例);而且,还用此先导试验结果与本文理论计算值做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理论值与试验结果两者符合良好。这一对比结果充分地证明了本文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及其实用价值。本文全部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蒸汽驱生产实际,其理论分析结论和试(实)验结果对推动蒸汽驱技术进步和进一步改善蒸汽驱中后期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玉波[8](2019)在《朝阳沟油田典型区块开发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朝阳沟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产量下降阶段。为了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对朝阳沟油田典型区块进行全面评价,为后续油田开发做充分准备。本文利用多种采收率计算方法对朝阳沟油田典型区块进行预测,结合低渗透油藏特征及开发现状,优选出适合朝阳沟油田典型区块的采收率预测方法,即应用水驱规律曲线和驱替系列曲线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综合考虑目前油价与采出油投入的费用和收益,确定极限含水率为80%。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朝阳沟低渗透油藏的分类评价指标及标准,进行分类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一类区块C05区块评价为中等,C50区块评价为好;二类区块C601区块评价为中,C631区块评价为好,CQ3区块评价为好;三类区块H30区块评价为差。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典型区块进行精细描述,分析出各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的评价结果,针对部分区块含有优势渗流通道,平面和层间动用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井网加密、调整注采结构和调剖等治理对策,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典型区块进行措施三年后的预测,典型区块三年后实施措施采收率高于未实施措施采收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三年后预测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类区块经过措施后水驱控制程度由60.1%增加到65.3%,水驱采收率由30.27%提高到32.53%,二类区块地层压力回升,水驱采收率由22.84%提高到25.02%,三类区块水驱采收率由26.53%提高到29.23%,增加个2.70个百分点,实现油田的稳压生产。

李广[9](2019)在《XX断块水驱规律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稠油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常规油气资源可采储量逐渐减少,稠油作为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同时能够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XX断块油藏属于中深层稠油油藏,热采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因此通过注水进行开发,当前水驱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纵向非均质性的影响,Ⅰ、ⅠⅠ类储层储量动用不均衡,ⅠⅠ类储层整体开发效果较差,同时注入水利用率低,油田含水上升速度较快。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XX断块的天然能量、水驱控制程度、产量递减规律、注入能力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标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注入水利用率低,同时含水上升速度较快,物性差的小层整体动用效果较差;(2)建立了符合区块特征的新型含水率预测模型,精确度较常规预测模型提高2.4%,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含水率,为现场采取稳油控水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3)建立概念模型以及特征模型,对影响水淹的地质和开发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油藏水淹主要是受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及断层的影响;(4)对XX断块全区及单井的产油、含水等指标进行了高精度历史拟合,整体拟合误差小于5%,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模型;(5)在特征模型及历史拟合研究基础上,明确了目标区块的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将水淹级别划分为特强水淹、强水淹、中等水淹、弱水淹、未水淹,运用“四点五类法”将剩余油划分为富集油、相对富集油、可动用油、难动用油和残余油;(6)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制定了水平井趾端打新井、周期注水、提液三种调整方案并对开发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分别可增油31.4×104 t、26.45×104 t、18.5×104 t。

王瑞鑫[10](2019)在《H砂岩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H砂岩油藏从1997年投入规模开发,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块含水上升、产量递减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H油藏开发效果进行定量而有效地评价,并对其开发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调整,筛选潜力大的可挖潜区块,对于保障油田的长期稳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已有的油藏资料,对油藏基本地质特征和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对油藏有了一个明确认识,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以下工作:(1)以工区现有动静态资料为基础,开展油藏基础地质特征分析,总结油藏构造特征(含微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油藏温度压力系统、流体性质、油气水分布状况;(2)利用岩心、测井、动态监测等各类资料,对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非均质性特征进行认识;(3)利用油水井生产资料,结合压力、吸水、产液等动态监测资料等,开展了油井开采特征分析、地层天然能量评价、注水效果评价及各种措施增产效果等研究;(4)通过对目前注水开发方式、开发层系、注采对应关系评价,确定合理层系、井网、井距、注水开发方式;(5)通过同类型油藏开发实践对比,进行合理开发方式的选择,优化注水方式,确定合理注采井数比、注水时机等。通过以上工作,对H油藏开发效果有了一个整体明确的认识,并对其不合理、见效较差的方面进行调整。

二、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新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2)低渗透砂岩油藏改进水驱曲线含水率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水驱曲线局限性
2 改进的水驱曲线
3 改进的水驱曲线适应性检验
4 改进水驱曲线含水预测方法的应用
5 结论

(3)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麦克斯韦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求解
2 模型特征
3 实例应用
    3.1 大庆油田南二三开发区
    3.2 平湖油气田M油藏
    3.3 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区块
4 结论

(4)Z井区长3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及调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驱开发特征
        1.2.2 含水上升规律
        1.2.3 剩余油分布特征
        1.2.4 产量递减特征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质概况
        2.1.2 区域沉积背景
    2.2 地层划分对比
    2.3 油藏特征
        2.3.1 油藏类型
        2.3.2 沉积微相及油砂体展布
        2.3.3 油藏物性
        2.3.4 油藏非均质性
        2.3.5 流体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3.1 开发历程
    3.2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 产量递减规律及因素
        3.3.1 递减规律
        3.3.2 影响因素
    3.4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3.4.1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3.4.2 注水利用率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4.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4.1.1 数据准备
        4.1.2 确定工区范围
    4.2 构造建模及结果评价
    4.3 相建模及结果评价
        4.3.1 相模型的确立
        4.3.2 相建模研究结果评价
    4.4 属性建模及结果评价
        4.4.1 孔隙度模型
        4.4.2 渗透率模型
        4.4.3 油水分布模型
    4.5 储量计算
    4.6 模型粗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整对策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的选择及网格系统
        5.1.2 数值模拟数据的准备
        5.1.3 储量拟合
    5.2 生产历史拟合及目前水驱开发特征
        5.2.1 确定参数的可调范围
        5.2.2 生产历史拟合
    5.3 剩余油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
        5.3.1 平面分布特征及成因
        5.3.2 层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5.3.3 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
    5.4 注水开发技术调整优化及剩余油动用机理
        5.4.1 开发调整方案
        5.4.2 剩余油动用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致密砂岩饱和度模型与含水率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饱和度模型研究进展
        1.2.2 含水率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裂缝性致密砂岩饱和度评价方法研究
        1.3.2 致密砂岩含水率评价方法研究
        1.3.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裂缝性致密砂岩饱和度计算模型与评价方法
    2.1 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含水饱和度
        2.1.1 方法原理
        2.1.2 J函数
        2.1.3 饱和度模型
    2.2 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饱和度模型
        2.2.1 基质饱和度模型
        2.2.2 裂缝饱和度模型
        2.2.3 双孔隙介质饱和度模型
    2.3 裂缝性致密砂岩电学特性数值模拟与饱和度模型
        2.3.1 裂缝性三维数字岩心构建
        2.3.2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2.3.3 模拟结果与电性特征分析
        2.3.4 Archie参数优化与饱和度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库车坳陷白垩系致密砂岩饱和度评价方法
    3.1 基本地质概况
    3.2 岩石物理特征与测井响应
    3.3 裂缝特征分析
    3.4 实例分析与结果对比
        3.4.1 毛管压力曲线饱和度计算实例分析
        3.4.2 裂缝性砂岩饱和度模型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致密砂岩含水率模型与测井评价方法
    4.1 相渗曲线分类及特征分析
    4.2 分流量原理含水率计算模型
        4.2.1 分流量原理
        4.2.2 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相对渗透率模型
        4.2.3 不同孔隙结构储层含水率计算模型
        4.2.4 实验验证
    4.3 RBF神经网络相对渗透率预测与含水率计算
        4.3.1 RBF网络原理
        4.3.2 RBF网络相对渗透率预测与含水率计算
    本章小结
第5章 陇东西部长8致密砂岩含水率评价与应用
    5.1 基本地质概况
    5.2 岩石物理特征与测井响应
    5.3 实例分析与结果对比
        5.3.1 分流量原理含水率计算模型实例分析
        5.3.2 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6)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开发指标的改进型增长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建立
2 模型求解
3 实例应用
    3.1 萨马特洛尔油田
    3.2 平湖油气田M油藏
4 结论
符号注释

(7)蒸汽驱理论扩展和注采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蒸汽驱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上覆岩层和油层中温度分布模型
    2.1 上覆岩层中一维温度分布模型
    2.2 上覆岩层中拟二维温度分布模型
    2.3 油层中蒸汽与蒸汽冷凝水界面的下移速度分析
        2.3.1 水的质量平衡方程
        2.3.2 原油和蒸汽的质量平衡方程
        2.3.3 能量平衡方程
    2.4 蒸汽与蒸汽冷凝水界面之下油层内温度分布和流体流动
        2.4.1 界面之下油层内的水流速度
        2.4.2 界面之下油层内的温度分布
    2.5 温度分布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层中蒸汽带体积计算新模型及分析
    3.1 蒸汽带厚度理论模型
    3.2 蒸汽带覆盖面积理论模型
    3.3 蒸汽突破之前油层中蒸汽带体积理论模型
    3.4 蒸汽突破之后油层中蒸汽带体积理论模型
        3.4.1 蒸汽突破之前恒速注热速率确定方法
        3.4.2 蒸汽突破之后递减注热速率理论模型建立
        3.4.3 蒸汽突破之后油层中蒸汽带体积理论模型建立
        3.4.4 蒸汽突破之后油层中蒸汽带体积变化速率理论模型
    3.5 计算实例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开发指标预测和注采参数优化方法
    4.1 蒸汽驱产量预测模型
        4.1.1 原油驱替量模型改进与扩展
        4.1.2 驱替量与产量的转换计算方法
        4.1.3 产量预测模型
        4.1.4 日产量预测模型
        4.1.5 产量计算实例及分析
    4.2 蒸汽驱经济开发期限确定
    4.3 瞬时油汽比的计算
        4.3.1 蒸汽突破之前瞬时油汽比计算
        4.3.2 蒸汽突破之后瞬时油汽比计算
    4.4 适用的蒸汽干度确定方法
        4.4.1 蒸汽突破之前蒸汽干度计算
        4.4.2 蒸汽突破之后蒸汽干度计算
        4.4.3 蒸汽干度计算方法的验证和结果分析
    4.5 最优注汽(热)速率确定
        4.5.1 蒸汽突破之前最优注汽(热)速率计算
        4.5.2 蒸汽突破之后最优注汽(热)速率计算
    4.6 蒸汽驱最优方案设计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及本文理论模型验证
    5.1 齐40 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区油藏基本特征描述
    5.2 齐40 块莲花油层开发历程
    5.3 齐40 块蒸汽驱先导试验的实施
    5.4 基于本文理论模型设计的齐40 块蒸汽驱先导试验
    5.5 先导试验结果与本文理论模型设计方案对比验证
    5.6 先导试验实际情况描述与分析
        5.6.1 热连通阶段生产动态描述与分析
        5.6.2 驱替阶段生产动态描述与分析
        5.6.3 突破阶段生产动态描述与分析
        5.6.4 剥蚀阶段生产动态描述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授权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学研究工作及科研获奖
致谢
附录一 面积方程函数比较表
附录二 程序部分代码及步骤说明
附录三 各部分程序计算算法流程
附录四 基于本文理论的齐 40 块蒸汽驱先导试验方案设计算例

(8)朝阳沟油田典型区块开发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采收率方法筛选和预测
    2.1 经验公式法
    2.2 水驱规律曲线法
    2.3 驱替系列曲线法
    2.4 Logistic旋回法
    2.5 童氏图版法
    2.6 递减曲线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藏工程法评价典型区块开发效果
    3.1 油藏评价方法概述
    3.2 典型区块开发效果笼统评价
    3.3 典型区块开发效果分类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法评价典型区块开发效果
    4.1 数值模拟模型历史拟合
    4.2 数值模拟开发效果评价
    4.3 开发效果预测
    4.4 典型区块开发当前问题及治理对策
    4.5 典型区块采取措施后效果预测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XX断块水驱规律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藏水淹规律研究现状
        1.2.2 油藏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3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XX断块生产动态分析
        1.3.2 XX断块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
        1.3.3 油藏水淹影响因素分析及特征模型的建立
        1.3.4 XX断块生产历史拟合与水淹规律研究
        1.3.5 XX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挖潜方案制定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XX断块区域地质概况及生产动态分析
    2.1 XX断块地质特征
        2.1.1 工区概况
        2.1.2 构造特征
        2.1.3 沉积特征
        2.1.4 储层特征
        2.1.5 流体特征
        2.1.6 储量评价
    2.2 XX断块开发特征
    2.3 油藏天然能量论证
    2.4 油藏水驱控制程度分析
    2.5 油藏注入能力分析
    2.6 油藏阶段存水率与累积存水率分析
        2.6.1 阶段存水率与累积存水率的定义
        2.6.2 阶段存水率与含水率关系
        2.6.3 累积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2.7 油藏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2.7.1 产量区域变化规律
        2.7.2 产量递减规律分析
    2.8 油藏采收率标定
        2.8.1 经验公式法
        2.8.2 水驱特征曲线法
        2.8.3 童氏图版法
        2.8.4 采收率预测
    2.9 XX断块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
        2.9.1 含水率预测模型理论推导
        2.9.2 新型含水率预测模型与常规预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第3章 油藏水淹影响因素分析及特征模型的建立
    3.1 油藏水淹影响因素分析
        3.1.1 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1.2 砂体韵律性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1.3 流体物性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1.4 断层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1.5 边底水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1.6 地质构造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1.7 井网完善程度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1.8 注水方式对油层水淹的影响
    3.2 油藏特征模型建立思路
    3.3 XX断块油藏特征模型的建立
        3.3.1 确定建立油藏特征模型的范围
        3.3.2 地质特征属性
        3.3.3 开发特征属性
        3.3.4 油藏特征模型的建立
第4章 XX断块油藏历史拟合与水淹规律研究
    4.1 储量拟合
    4.2 全区指标拟合
    4.3 单井指标拟合
    4.4 历史拟合效果评价
    4.5 油藏水淹规律研究
        4.5.1 油藏纵向水淹规律
        4.5.2 油藏平面水淹规律
        4.5.3 油藏水淹级别划分
第5章 XX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方案制定
    5.1 XX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
        5.1.1 XX断块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5.1.2 XX断块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5.2 XX断块剩余油分类
        5.2.1 剩余油分类方法的提出
        5.2.2 含油饱和度界限点的确定
        5.2.3 “四点五类法”在XX断块的应用
    5.3 XX断块剩余油挖潜方案
        5.3.1 XX断块基础开发方案研究
        5.3.2 水平井趾端剩余油挖潜
        5.3.3 提液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5.3.4 周期注水技术参数设计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H砂岩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水驱可采储量研究现状
        1.2.2 采收率计算研究现状
        1.2.3 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图
2. 油田基本地质特征
    2.1 油田概况
    2.2 地层划分对比
        2.2.1 地层划分原则
        2.2.2 地层划分结果
        2.2.3 划分对比结果
    2.3 构造特征
    2.4 沉积特征
    2.5 储层基本特征
        2.5.1 物性特征
        2.5.2 储集空间
        2.5.3 储层非均质性
    2.6 油藏特征
        2.6.1 流体性质
        2.6.2 油层温度、压力
    2.7 本章小结
3. 开发效果分析与评价
    3.1 开发现状
    3.2 油井开采特征分析
    3.3 平面及纵向产能分布规律
    3.4 油藏天然能量评价
    3.5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与分析
        3.5.1 油田注水基本情况
        3.5.2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3.6 压力系统评价
4. 开发适应性评价
    4.1 开发层系的适应性评价
    4.2 井网、井距的适应性评价
        4.2.1 井网适应性分析
        4.2.2 合理井距的确定
    4.3 注水方式适应性评价
    4.4 连通性分析
        4.4.1 静态资料分析
        4.4.2 动态资料分析
    4.5 注采对应关系评价
5. 注水开发技术对策
    5.1 周期注水方式的确定
    5.2 合理注采井数比的确定
    5.3 油藏合理注采比与注水量确定
    5.4 注水时机的确定
    5.5 注入水质要求
    5.6 压力保持水平的确定
    5.7 与原开发方案对比
6.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新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速算模型研究[A]. 胡罡,田选华,刘全稳,刘大伟,李鹏春.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册), 2021
  • [2]低渗透砂岩油藏改进水驱曲线含水率预测方法[J]. 侯爽,王威. 复杂油气藏, 2021(01)
  • [3]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麦克斯韦模型及应用[J]. 雷宇田,邢杨,周大霖,卢怡帆,刘峰. 石油化工应用, 2021(02)
  • [4]Z井区长3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及调整对策[D]. 霍轶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5]致密砂岩饱和度模型与含水率评价方法研究[D]. 王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一种预测水驱油田开发指标的改进型增长曲线[J]. 周鹏. 新疆石油地质, 2020(02)
  • [7]蒸汽驱理论扩展和注采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刘影.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6)
  • [8]朝阳沟油田典型区块开发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玉波.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2)
  • [9]XX断块水驱规律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李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H砂岩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对策研究[D]. 王瑞鑫.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一种预测注水油田含水率的新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