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酸催化剂合成聚丙烯酸高级醇酯倾点下降剂

固体酸催化剂合成聚丙烯酸高级醇酯倾点下降剂

一、固体酸催化剂用于聚丙烯酸高碳醇酯降凝剂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沈国良,朱天宏,刘佳鑫,姚美奇,詹俊博,陈远南[1](2021)在《丙烯酸高碳烷基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丙烯酸高碳烷基酯单体的结构、特性,介绍了合成丙烯酸高碳烷基酯的方法:直接酯化法、酯交换法和酰氯法,概述了丙烯酸高碳烷基酯在制备降凝剂、减黏剂、润滑剂、防雨剂、涂料、油墨、医用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朱天宏[2](2020)在《丙烯酸油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天然油脂的开发利用和加氢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富含油酸甘油酯的天然油脂转化得到的工业油醇产量逐渐增加,利用生物油醇制取更有商业价值的化工产品是全球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研究由生物油醇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理论上,可以由油醇与丙烯酸直接进行酯化反应或油醇与丙烯酸甲酯通过酯交换反应得到丙烯酸油醇酯。由于油醇和丙烯酸或丙烯酸甲酯分子中都含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非常容易发生加成、氧化、聚合反应。油醇为不饱和的高碳醇,其双键位于分子中间部位,分子结构易发生旋转,空间位阻比较大,且油醇分子中羟基的活性比较弱。因此,丙烯酸油醇酯非常不容易合成,至今尚未见到有关丙烯酸油醇酯合成的报道。丙烯酸油醇酯是一种新的丙烯酸高碳醇酯,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本研究,以油醇为基本原料,分别探索与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和与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筛选催化剂、确定适当的操作方式、考察影响因素、确定反应优化操作条件,测定合成的产品基本性能指标。首先,以Benson基团贡献法对直接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了反应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平衡速率常数。经计算得出,直接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以Joback法估算了丙烯酸油醇酯的沸点,以CSGC-PR法估算了丙烯酸油醇酯的饱和蒸气压,其估算结果与实验值一致。油醇和丙烯酸直接酯化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宜采用B酸作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环己烷为带水剂、滴加丙烯酸的加料方式,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油醇与丙烯酸的摩尔比为1∶2,对甲苯磺酸用量为5%、反应温度为70℃下、反应时间6h,油醇转化率可达86.11%。油醇和丙烯酸甲酯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催化性能优良的催化剂为有机锡,滴加丙烯酸甲酯的加料方式,理想的反应条件为:油醇与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1∶4、催化剂用量为3.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为11h,酯交换率可达99.50%。油醇与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工艺方法,具有工业应用价值。因此,研究了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动力学,计算了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在实验条件下,油醇的动力学方程为:(?)实验对合成的丙烯酸油醇酯的沸点、凝固点、粘度、密度、燃烧热、表面张力、溶解性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丙烯酸油醇酯的沸点高达467℃,常温下为淡黄色的液体,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溶解性能,可用作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其应用性能优于常规的丙烯酸高碳醇酯。

郑斌茹,毛国梁,刘振华,吴韦,马志[3](2017)在《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剂分子设计和降凝剂种类,最后对降凝剂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廉翔[4](2017)在《大豆油生物柴油的催化制备及低温流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能源消耗加剧,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储量日益紧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迫在眉睫。生物柴油因其绿色环保等优点有望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者。在众多的生物柴油制备方法中,酸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其中,固体碱催化剂因为产率高,反应速率快,产物易分离且活性高的优势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利用廉价易得的蜗牛壳和高岭土经过800℃焙烧后,按照4:1的比例研磨掺混,再经过KBr (40wt.%)溶液浸渍,制备了一种新型、高效的蜗牛壳/高岭土固体碱催化剂。该催化剂在500℃活化后,用于催化大豆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当甲醇与大豆油的比例为6:1,反应时间为2h,反应温度为65℃时,生物柴油的产率高达98.5%。同时,所制备的蜗牛壳/高岭土催化剂在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试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进一步的,对所制备的生物柴油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其低温流动性能,通过在生物柴油中添加低温流动改进剂乙酰乙酸甲酯,有效的改善了所制备的大豆油生物柴油的性能。进一步的,合成了一种二元聚合物低温流动改进剂,并对所合成的聚合物改进剂进行了分析表征。通过将聚合物改进剂添加到所制备的大豆油生物柴油中,系统的研究了聚合物改进剂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在本文中,由于催化剂合成方法简单,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催化活性高,重复使用性好,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对于生物柴油的工业化生产极具发展前景,同时,开发廉价高效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同样对于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王一雯[5](2016)在《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应用评价》文中指出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稠油被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原油和油品降粘、降凝技术快速发展。化学降粘、降凝技术已逐渐成为了一种被石油开采行业和炼油工业广泛使用的技术。降粘、降凝效果最佳的当属采用油溶性降粘、降凝剂,油溶性降粘剂分散性好、用量小、稳定性好。聚丙烯酸高碳醇酯有着许多其它降粘物质所不具备的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按照反应机理,丙烯酸高碳醇酯以及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直接酯化法和酯交换法。直接酯化法是一种传统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存在产物收率低、废水多、工艺复杂等缺点;酯交换法是一种新的合成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直接酯化法、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丙烯酸十六醇酯、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进而聚合得到聚丙烯酸十四醇酯、聚丙烯酸十六醇酯、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实验认为,酯交换法操作容易、收率高,单体、聚合物纯度高。以强碱为催化剂,采用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的优化反应条件:丙烯酸甲酯与十四醇摩尔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5%、阻聚剂占总总物料的2%、反应温度为100℃,收率高达80%以上;合成丙烯酸十六醇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丙烯酸甲酯与十六醇摩尔比为2.4: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5%、阻聚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反应温度为95℃,收率高达89%以上。制取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优化反应条件: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十四醇摩尔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阻聚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反应温度为120℃,单体收率达89%以上;制取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理想反应条件: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十六醇摩尔配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5%、阻聚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反应温度为115℃,单体收率高达90%以上。以0号柴油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了合成的四种聚合物降粘降凝效果。聚丙烯酸十四醇酯有较好的降凝、降粘效果。实验条件下,当添加量占柴油总质量0.5%时,可分别降低凝点11℃、冷滤点6℃;添加量为0.6%时,可使柴油的粘度下降8.5%。

熊楷[6](2010)在《胺解型柴油降凝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油降凝剂又称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是目前柴油生产中一种常用的添加剂。柴油降凝剂对炼油厂增产柴油,提高生产的灵活性与柴、汽比,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目前其在工业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外已普遍使用柴油流动性改进剂。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制了活性炭负载硫酸作为丙烯酸酯酯化反应的催化剂,结果表明:活性炭负载硫酸为酯化反应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160℃活化6h后,用20%硫酸浸泡20h,其中C(g):H2SO4(ml)=1:6,抽滤后110℃烘干。将催化剂用于丙烯酸酯的合成,优化条件后酯化率可达93.2%。(2)本论文研究了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胺解型柴油降凝剂的合成、表征和降凝降滤效果,在摩尔比n(丙烯酸酯):n(苯乙烯):n(马来酸酐)=9:1:1、过氧化苯甲酰质量分数0.6%、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h条件下合成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再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十八胺胺解共聚物得降凝剂。降凝剂添加量为柴油的0.15%(质量分数,以下同)时,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生产的三种柴油的凝点分别下降18℃、10℃、10℃,冷滤点分别下降2℃、3℃、2℃,具有较好的降凝性能和一定的降滤效果。

西晓丽,齐泮仑,王熺[7](2008)在《酰胺化聚丙烯酸高级酯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酯化、聚合和酰胺化反应制备了用于大庆0#柴油的降凝剂。最佳酯化反应条件为:丙烯酸/混合醇A(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质量比为30∶30∶40)摩尔比为1.6∶1.0,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丙烯酸(摩尔比)为0.010,温度120130℃,时间5 h。最佳聚合反应条件为: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其用量为酯化产物的1.0%1.2%(质量分数),温度100110℃,时间45 h。最佳酰胺化反应条件为:椰子油胺/丙烯酸(摩尔比)为0.40.6,温度220230℃,时间2 h。结果表明,将制备的降凝剂加入到大庆0#柴油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未出现冷滤点反弹现象;加入后油品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但柴油的冷滤点下降。

唐小华[8](2008)在《柴油降凝剂的研制与工艺过程开发》文中提出添加柴油降凝剂生产低凝柴油,可使部分蜡油馏分深度切割成为柴油馏分,拓宽了柴油馏程,节约了资源;同时具有操作灵活简便、费用低、见效快,保留高十六烷值的蜡组分等特点,是一种增产高品质柴油的有效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炼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针对兰炼生产的柴油的特点,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作为柴油降凝剂。运用正交分析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单体配比(n(丙烯酸酯):n(苯乙烯):n(马来酸酐))9:1:1,引发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0.8%,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小时,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降凝剂收率为64.15%,加剂量为0.1%(质量比)时,兰炼生产的三种柴油的凝点分别降低了10℃、5℃、7℃,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同时提出了降凝剂的生产工艺过程,对主体反应设备进行了设计型计算,为降凝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为了克服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带来的弊端,研制了SO42-/ZrO2-TiO2固体酸催化剂代替浓硫酸作为丙烯酸酯合成的催化剂。结果表明:固体酸的最佳制备条件是0.5 mol·L-1硫酸浸泡6 h,550℃焙烧3 h,Zr/Ti原子比为0.25。将催化剂用于丙烯酸酯的合成,酯化率可达92.6%,高于未加入TiO2的SO42-/ZRO2催化剂。

王乐启[9](2007)在《聚丙烯酸酯类柴油降凝剂的合成与降凝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柴油降凝剂能有效地提高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是改善柴油低温流动性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通过添加降凝剂形成低凝柴油,可以增加原油中柴油馏分切割,节约原油能源,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柴油降凝剂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强烈依赖于柴油的组成,且有关降凝机理还不甚清楚。为此,本文以长庆油田生产的柴油为原料,重点考察了不同组成和结构特点的聚丙烯酸酯对其降凝性能。同时依此为模型对其降凝机理进行了研究。基于降凝剂性能与柴油本身的组成有很大关系,故本文首先对柴油中蜡含量和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柴油为一种含蜡量为21.6%的高蜡柴油,碳数为13、14和15的正构烷烃占总正构烷烃的质量百分数为30.9%,峰值碳数为15,平均碳数为15.4。为了考察不同侧链碳数对其降凝行为的影响,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不同侧链碳数的丙烯酸高碳醇酯,以此为单体进行聚合,得到不同侧链碳数的PA。通过降凝效果测试发现,以侧链碳数为14的降凝剂对柴油的降凝效果最好,验证了碳数匹配理论。因为聚合条件对降凝效果有影响,本文进一步对PA-14的聚合条件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优化。优化聚合物分别能使柴油的凝点降低18℃,冷滤点降低6℃。此研究结果说明,同一类降凝剂对凝点降和冷滤点降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降凝剂不同加入量对降凝行为的研究,发现凝点存在最佳值,而冷滤点随着降凝剂增多而下降,当降凝剂量达到一定值时冷滤点不再降低。为了考察降凝剂对具有混合成分特点的柴油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本研究特意制备了丙烯酸高碳醇酯混合共聚物和混合聚丙烯酸高碳酯,并测定了它们的降凝效果。结果说明,降凝剂侧链碳数与柴油中正构烷烃的匹配性对良好的降凝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为了考察短链分子是否具有降凝剂的作用,本文以丙烯酸十四酯作为降凝剂加入柴油中,结果发现短链的丙烯酸十四酯对柴油没有降凝作用。可见,聚合物的骨架碳链在降凝效果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测定了PA-14与AEO-3、Span80和Span85复配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发现这三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有协同性,这是降低降凝剂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内烯酸十四酯与马来酸酐、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等第二单体进行共聚来研究不同结构降凝剂对柴油的降凝效果。研究发现,第二单体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凝点降,而对冷滤点降的改善不好。为了研究聚丙烯酸高碳醇酯对柴油的降凝机理,本研究通过冷热台偏光显微镜对蜡晶形成过程进行了在线跟踪。显微观测显示降凝剂(PPD)能够有效地改变蜡晶的形貌,使蜡晶由大块片状变为均匀的圆球状。依据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显微观察结果,提出了降凝剂的晶核分散机理。降凝剂用量较少时,将出现以蜡晶为晶核,降凝剂吸附在蜡晶周边形成边界层,从而使高分子具有分割蜡晶的作用。当降凝剂用量适量时,作为高分子的降凝剂首先形成晶核,较为分散和尺寸较小的高分子晶核使蜡晶结晶尺寸更小,从而能有效地发挥降凝剂的降凝性能。运用晶核分散机理能够解释大多数降凝剂对凝点具有较好的感受性,而对冷滤点感受性较差的现象。另外,通过降凝效果测定和显微观测柴油储存时间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延长储存时间能提高柴油低温流动性,但也使降凝剂的作用效果降低。最后,运用冷冻干燥处理蜡晶,可以有效分离柴油中的轻组分,同时保留蜡晶的形貌。通过上述处理可在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降凝剂分子在蜡晶中的分布。与此相关的观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晶核分散机理。

李森林[10](2007)在《酯交换法制取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两个酯基和长直碳链的烷基,可作为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的耐寒性增塑剂,还可以作为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因此,研究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的合成和应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己二酸和C12~C18高碳醇的熔点高、沸点高,且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分解、脱出等副反应,所以采用直接酯化法难于合成出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至今没有见到有关合成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的报道。本文以己二酸二甲酯与C12~C18的高碳醇为原料,分别采用钛酸四丁酯和甲醇钠作为催化剂,探讨了酯交换法合成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的可行性。详细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确定出了酯交换反应的适宜操作条件。当钛酸四丁酯作为催化剂时,C12至C18高碳醇与己二酸二甲酯的醇酯摩尔比分别为2.1、2.2、2.3和2.2,催化剂用量为0.3%、0.3%、0.25%、0.35%,相应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6.85%、91.31%、88.53%、82.47%;采用甲醇钠作为催化剂,C12至C18高碳醇与己二酸二甲酯的醇酯摩尔比分别为2.1、2.2、2.25和2.3,催化剂用量为2.5%、2.5%、2.6%、2.5%,此时的转化率分别为94.04%、90.57%、84.76%、85.02%。采用钛酸四丁酯作为催化剂优于甲醇钠作为催化剂。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己二酸二甲酯与C12~C18高碳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动力学。实验证明,己二酸二甲酯与C12~C18高碳醇的酯交换反应为二级反应。己二酸二甲酯与十二醇的酯交换反应速率方程为通过实验得出,所合成的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也是一种良好的耐寒增塑剂,己二酸二C12醇酯的增塑剂效果已超过目前广泛使用的耐寒增塑剂己二酸二异辛酯;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可以作降凝剂,当己二酸二C14醇酯的添加量为0.3%时,0号柴油的凝点和冷滤点分别降低了11℃和8℃。

二、固体酸催化剂用于聚丙烯酸高碳醇酯降凝剂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酸催化剂用于聚丙烯酸高碳醇酯降凝剂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丙烯酸高碳烷基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丙烯酸高碳烷基酯的特性
2 丙烯酸高碳烷基酯的合成
    2.1 直接酯化法
        2.1.1 溶剂酯化法
        2.1.2 熔融酯化法
        2.1.3 微波辅助合成法
    2.2 酯交换法
    2.3 酰氯法
3 丙烯酸高碳烷基酯的应用
    3.1 柴油降凝剂、降黏剂
    3.2 涂料、油墨
    3.3 医用材料
    3.4 特种丙烯酸酯
    3.5 丙烯酸酯橡胶
    3.6 防雨剂
    3.7 润滑剂、脱模剂
    3.8 吸附剂
    3.9 成色剂
    3.10 丙烯酸酯-氯乙烯共聚物
4 结束语

(2)丙烯酸油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应用
    1.3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方法
        1.3.1 直接酯化法
        1.3.2 酯交换法
        1.3.3 酰氯法
    1.4 直接酯化法合成丙烯酸酯的工艺研究
        1.4.1 直接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1.4.2 直接酯化反应的带水剂
        1.4.3 直接酯化反应的阻聚剂
        1.4.4 直接酯化反应的抗氧化剂
        1.4.5 直接酯化反应的馏出液分离
        1.4.6 直接酯化反应的反应产物分离
    1.5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酯的工艺研究
        1.5.1 酯交换反应的催化剂
        1.5.2 酯交换反应的阻聚剂
        1.5.3 酯交换反应的馏出液分离
        1.5.4 酯交换法的反应产物分离
    1.6 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应用
        1.6.1 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构特点
        1.6.2 丙烯酸油醇酯合成方法的分析
        1.6.3 丙烯酸油醇酯的应用
    1.7 油醇的结构特点、应用与来源
        1.7.1 油醇的结构与性能
        1.7.2 油醇的应用
        1.7.3 油醇的来源
    1.8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8.1 课题的意义
        1.8.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丙烯酸油醇酯合成的热力学分析
    2.1 直接酯化法的热力学分析
        2.1.1 直接酯化法的反应方程式
        2.1.2 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1.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平衡常数的计算
    2.2 酯交换法的热力学分析
        2.2.1 酯交换法的反应方程式
        2.2.2 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2.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平衡常数的计算
    2.3 丙烯酸油醇酯物性的估算
        2.3.1 丙烯酸油醇酯沸点的估算
        2.3.2 丙烯酸油醇酯饱和蒸气压的估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接酯化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
    3.1 酯化反应原理
    3.2 原料与试剂
    3.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4 实验方法
    3.5 分析与检测
        3.5.1 反应产物的表征
        3.5.2 馏出液的化学分析
    3.6 转化率的计算
    3.7 直接酯化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果与讨论
        3.7.1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3.7.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7.3 带水剂种类的影响
        3.7.4 带水剂用量的影响
        3.7.5 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3.7.6 反应温度的影响
        3.7.7 反应时间的影响
        3.7.8 加料方式的影响
        3.7.9 通入氮气的影响
    3.8 酯化反应产品的表征结果
        3.8.1 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图表征结果
        3.8.2 反应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
    4.1 酯交换反应原理
    4.2 原料与试剂
    4.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4 实验方法
    4.5 分析与检测
        4.5.1 反应产物的表征
        4.5.2 馏出液的分析检测
    4.6 酯交换率的计算
    4.7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果与讨论
        4.7.1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4.7.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7.3 阻聚剂种类的影响
        4.7.4 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4.7.5 反应温度的影响
        4.7.6 反应时间的影响
        4.7.7 加料方式的影响
        4.7.8 滴加速率的影响
    4.8 酯交换反应馏出液和反应产物的表征结果
        4.8.1 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图表征结果
        4.8.2 反应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
        4.8.3 馏出液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动力学分析
    5.1 酯交换反应方程式
    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
    5.4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5.5 反应物油醇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品的性能研究
    6.1 原料与试剂
    6.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6.3 基本性能的测定
        6.3.1 外观
        6.3.2 色度的测定
        6.3.3 凝固点的测定
        6.3.4 沸点的测定
        6.3.5 黏度的测定
        6.3.6 密度的测定
        6.3.7 折射率的测定
        6.3.8 燃烧热的测定
        6.3.9 亲水性及界面张力的测定
        6.3.10 溶解性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丙烯酸油醇酯的基本性能指标
        6.4.2 丙烯酸油醇酯与丙烯酸十八酯的性能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大豆油生物柴油的催化制备及低温流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柴油
    1.2 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
        1.2.1 植物油脂
        1.2.2 动物油脂
        1.2.3 微生物油脂
        1.2.4 废弃油脂
    1.3 生物柴油的制备技术
        1.3.1 直接混合法
        1.3.2 高温热裂解法
        1.3.3 微乳化法
        1.3.4 酯交换法
        1.3.4.1 液体酸碱催化剂
        1.3.4.2 固体酸催化剂
        1.3.4.3 固体碱催化剂
        1.3.4.4 生物酶催化法
        1.3.5 超临界法
    1.4 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及评价指标
        1.4.1 低温流动性
        1.4.2 评价指标
    1.5 低温流动性的改进方法
        1.5.1 冬化法
        1.5.2 掺混法
        1.5.3 添加低温流动改进剂
        1.5.4 改变分子结构
    1.6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作用机理
        1.6.1 晶核作用
        1.6.2 吸附作用
        1.6.3 共晶作用
        1.6.4 协同作用
    1.7 低温流动改进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1.7.1 光谱分析法
        1.7.2 光学显微镜分析法
        1.7.3 热力学分析法
    1.8 本课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催化制备大豆油生物柴油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设备及试剂
        2.2.2 催化剂的合成
        2.2.3 催化剂的表征
        2.2.4 酯交换反应及分析方法
        2.2.5 催化剂的稳定性及重复利用性
        2.2.6 生物柴油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性质
        2.3.1.1 XRD测试分析
        2.3.1.2 FT-IR测试分析
        2.3.1.3 SEM测试分析
        2.3.1.4 TGA测试分析
        2.3.1.5 XPS测试分析
        2.3.1.6 BET测试分析
        2.3.2 催化制备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2.3.2.1 蜗牛壳焙烧温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2.3.2.2 KBr浓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2.3.2.3 蜗牛壳/高岭土的比例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2.3.2.4 活化温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2.3.3 酯交换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2.3.3.1 反应温度
        2.3.3.2 催化剂用量
        2.3.3.3 反应时间
        2.3.3.4 大豆油与甲醇的摩尔比
        2.3.4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
        2.3.5 生物柴油组成分析
        2.3.6 生物柴油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酰乙酸甲酯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制备大豆油生物柴油
        3.2.3 生物柴油性能
        3.2.3.1 组成分析
        3.2.3.2 性能分析
        3.2.3.3 结晶行为和晶体形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AA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
        3.3.2 MAA对大豆油生物柴其他性能的影响
        3.3.3 DSC分析
        3.3.4 偏光显微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低温流动改进剂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制备大豆油生物柴油
        4.2.3 甲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吗啉二元共聚物的合成
        4.2.3.1 合成路线
        4.2.3.2 合成方法
        4.2.4 MC-MCNM二元共聚物的表征
        4.2.5 MC-MCNM对生物柴油的性能改进研究
        4.2.6 DSC热分析仪研究MC-MCNM与生物柴油的作用机理
        4.2.7 偏光显微镜测试研究MC-MCNM对生物柴油结晶行为的作用机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C14、MCNM及聚合物MC14-MCNM的结构表征
        4.3.1.1 聚合单体及聚合物红外分析
        4.3.1.2 聚合单体及聚合物核磁共振分析
        4.3.2 MC14-MCNM二元共聚物降凝效果的考察
        4.3.2.1 大豆油生物柴油的组成与性能
        4.3.2.2 MC14-MCNM改进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结果与讨论
        4.3.3 MC14-MCNM二元共聚物的其他性能改进效果
        4.3.4 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MC14-MCNM与生物柴油的相互作用关系
        4.3.5 偏光显微镜测试研究MC14-MCNM对生物柴油结晶行为的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5)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稠油的组成、特性
    1.3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
    1.4 国内外油溶性降粘剂发展概况
        1.4.1 国外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
        1.4.2 国内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
    1.5 油溶性降粘剂的种类
    1.6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
    1.7 聚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
    1.8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及表征
    2.1 反应原理
    2.2 实验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装置与仪器设备
        2.2.3 直接酯化法
        2.2.4 酯交换法
        2.2.5 馏出液分析测定
        2.2.6 红外光谱表征
    2.3 聚丙烯酸十四醇酯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2.3.1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单因素实验
        2.3.2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的正交试验
        2.3.3 聚丙烯酸十四醇酯的合成
    2.4 聚丙烯酸十四醇酯的红外表征
    2.5 合成聚丙烯酸十六醇酯的结果与讨论
        2.5.1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六醇酯单因素实验
        2.5.2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六醇酯的正交试验
        2.5.3 丙烯酸十六醇酯的聚合
    2.6 聚丙烯酸十六醇酯合成红外谱图
    2.7 小结
第3章 聚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及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直接合成方法
        3.1.4 酯交换合成方法
        3.1.5 表征方法
    3.2 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3.2.1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单因素实验
        3.2.2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正交试验
        3.2.3 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聚合
    3.3 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红外表征
    3.4 合成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结果与讨论
        3.4.1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单因素实验
        3.4.2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正交试验
        3.4.3 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合成
    3.5 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合成红外表征
    3.6 小结
第4章 降凝效果评价
    4.1 降粘剂性能的测定
        4.1.1 凝点的测定
        4.1.2 冷滤点的测定
        4.1.3 恩氏粘度的测定
    4.2 降粘剂对0号柴油降凝降滤效果的评价
    4.3 降粘剂对0号柴油恩氏粘度影响的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胺解型柴油降凝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柴油降凝剂
        1.1.1 应用背景
        1.1.2 发展概况
        1.1.3 柴油降凝剂的种类
        1.1.4 柴油降凝剂的结构特点
        1.1.5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1.1.6 柴油降凝剂的评价指标
        1.1.7 影响柴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因素
        1.1.8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方向
    1.2 固体酸催化合成丙烯酸酯
        1.2.1 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1.2.2 酯化催化剂的研究
        1.2.3 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
        1.2.4 固体硫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活性炭负载硫酸催化合成丙烯酸酯
    2.1 引言
    2.2 实验原理
    2.3 酯化率的测定
    2.4 实验部分
        2.4.1 仪器与药品
        2.4.2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2.4.3 催化剂的制备
        2.4.4 实验步骤
        2.4.5 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
        2.4.6 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2.4.7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表征
        2.4.7.1 高碳醋物理表征
        2.4.7.2 十六醋红外表征
        2.4.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胺解型柴油降凝剂的研制
    3.1 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3.1.1 实验原理
        3.1.2 凝点检测方法
        3.1.3 仪器和试剂
        3.1.4 三元共聚物合成的实验步骤
        3.1.5 影响三元共聚物合成因素的考察
    3.2 丙烯酸十六酯共聚物的醇解和胺解
        3.2.1 实验原理
        3.2.2 冷滤点检测方法
        3.2.3 仪器和试剂
        3.2.4 实验步骤
        3.2.5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酰胺化聚丙烯酸高级酯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1.2 试样制备
    1.3 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高碳醇的选择
    2.2 酯化反应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
        2.2.1 温度
        2.2.2 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
    2.3 聚合反应条件对聚合物运动黏度的影响
        2.3.1 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用量
        2.3.2 聚合温度
        2.3.3 聚合时间
    2.4 对柴油冷滤降的影响
        2.4.1 丙烯酸/高碳醇 (摩尔比, 下同)
        2.4.2 聚合物运动黏度
        2.4.3 酰胺化反应条件
    2.5 降凝剂应用实验
        2.5.1 柴油稳定性
        2.5.2 柴油性质
3 结论

(8)柴油降凝剂的研制与工艺过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柴油降凝剂
        1.1.1 使用柴油降凝剂的经济意义
        1.1.2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状况
        1.1.3 柴油降凝剂的分类
        1.1.4 降凝剂的评价指标
        1.1.5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1.1.6 降凝机理对低温流动改进剂分子结构的要求
    1.2 固体酸在丙烯酸酯催化合成中的应用
        1.2.1 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1.2.2 酯化催化剂的研究
        1.2.3 固体酸催化剂的分类
        1.2.4 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
        1.2.5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
        1.2.6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制备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降凝剂的研制
    2.1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制备
        2.1.1 试剂和仪器
        2.1.2 实验步骤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表征
    2.2 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反应原理
        2.2.3 实验步骤
        2.2.4 结果与讨论
    2.3 凝点检测
        2.3.1 降凝剂用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2.3.2 脂肪醇碳数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2.4 降凝机理的探讨
    2.5 降凝剂生产的工艺设计
        2.5.1 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工艺流程
        2.5.2 反应器设计和选型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丙烯酸高级酯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3.2.2 SO_4~(2-)/ZrO_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
        3.2.3 SO_4~(2-)/ZrO_2-TiO_2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3.2.4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
        3.2.5 酯化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_2SO_4浓度对SO_4~(2-)/ZrO_2固体酸的影响
        3.3.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3 浸渍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4 不同的SO_4~(2-)负载物对SO_4~(2-)/ZrO_2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3.3.5 Zr/Ti原子比对SO_4~(2-)/ZrO_2-TiO_2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3.6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3.4 不同催化剂对合成丙烯酸高级酯反应的活性比较
    3.5 催化剂的表征
        3.5.1 红外谱图
        3.5.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6 催化剂失活与再生
    3.7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9)聚丙烯酸酯类柴油降凝剂的合成与降凝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降凝剂简介
        1.1.1 降凝剂的应用范围
        1.1.2 评价柴油降凝剂效果的几个指标
        1.1.3 柴油降凝的几种方法
        1.1.4 柴油降凝剂的作用原理
        1.1.5 影响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因素
        1.1.6 机理研究的技术方法
    1.2 降凝剂的研究现状
        1.2.1 柴油降凝剂的分类
        1.2.2 降凝剂的国内外研究历史
    1.3 降凝剂的发展方向
        1.3.1 降凝剂的复配
        1.3.2 作用机理的研究
        1.3.3 降凝剂应用领域的研究
        1.3.4 利用模拟手段设计降凝剂分子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2.1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类降凝剂的开发
        2.2.2 降凝效果测定和作用机理研究
第三章 柴油中正构烷烃的测定
    3.1 柴油中正构烷烃含量的测定
        3.1.1 方法概要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过程
        3.1.4 计算结果
    3.2 正构烷烃平均碳数的测定
        3.2.1 方法概要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4 计算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丙烯酸高碳醇酯和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及表征
    4.1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及表征
        4.1.1 实验原理
        4.1.2 试剂和仪器
        4.1.3 丙烯酸高醇碳酯的制备
        4.1.4 丙烯酸高碳醇酯合成条件及产率
        4.1.5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表征
    4.2 聚丙烯酸高醇碳酯的制备及表征
        4.2.1 实验原理
        4.2.2 试剂和仪器
        4.2.3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制备
        4.2.4 聚合条件及产率
        4.2.5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表征
    4.3 小结
第五章 聚丙烯酸十四酯聚合条件的优化
    5.1 正交实验的设计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以凝点降作为考察指标的正交分析
        5.2.2 以冷滤点降作为考察指标的正交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丙烯酸高碳醇酯混合共聚物和混合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制备
    6.1 丙烯酸高碳醇酯混合共聚物的制备
    6.2 混合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制备
    6.3 小结
第七章 丙烯酸十四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
    7.1 实验原理
    7.2 试剂与仪器
    7.3 聚合物的制备
    7.4 共聚物的表征以及产率
    7.5 小结
第八章 降凝性能的测试及降凝机理的研究
    8.1 降凝性能测试
        8.1.1 测试简介
        8.1.2 试剂与仪器
        8.1.3 测定方法
        8.1.4 结果与讨论
    8.2 降凝机理的研究
        8.2.1 显微观察方法概述
        8.2.2 柴油储存前后蜡晶形貌的观测
        8.2.3 降凝剂对蜡晶作用的显微观测
        8.2.4 非聚合降凝剂的蜡晶形貌观测
        8.2.5 降凝剂不同加入量对柴油蜡晶的影响
        8.2.6 冷冻干燥加剂柴油的显微观察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硕士期间论文发表的情况

(10)酯交换法制取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己二酸二元醇酯直接酯化法研究进展
        1.2.1 己二酸二丁酯的合成
        1.2.2 己二酸二正己酯的合成
        1.2.3 己二酸二庚酯的合成
        1.2.4 己二酸二正辛酯的合成
    1.3 酯交换合成的研究进展
        1.3.1 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
        1.3.2 酯交换合成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3.3 酯交换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1.3.4 酯交换制备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
    1.4 酯交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均相催化剂
        1.4.2 非均相催化剂
    1.5 酯交换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意义及研究工作的提出
        1.6.1 意义
        1.6.2 研究工作的提出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方法
    2.4 分析方法
        2.4.1 馏出液的气相色谱分析
        2.4.2 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5 结果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3.1 催化剂的影响
    3.2 甲醇钠作催化剂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3.2.1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2)醇酯
        3.2.2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4)醇酯
        3.2.3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6)醇酯
        3.2.4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8)醇酯
    3.3 钛酸四丁酯作催化剂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3.3.1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2)醇酯
        3.3.2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4)醇酯
        3.3.3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6)醇酯
        3.3.4 酯交换合成己二酸二C_(18)醇酯
    3.4 产品分析
4 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动力学模型
        4.1.1 酯交换阶段的化学反应
        4.1.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5 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的应用
    5.1 塑料增塑剂
        5.1.1 实验试样的制备
        5.1.2 增塑剂性能测试
    5.2 柴油降凝剂
        5.2.1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5.2.2 降凝性能的测定
        5.2.3 降凝剂对0号柴油降凝降滤效果的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固体酸催化剂用于聚丙烯酸高碳醇酯降凝剂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丙烯酸高碳烷基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J]. 沈国良,朱天宏,刘佳鑫,姚美奇,詹俊博,陈远南. 化学世界, 2021(04)
  • [2]丙烯酸油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朱天宏.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3]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进展[J]. 郑斌茹,毛国梁,刘振华,吴韦,马志. 石油化工, 2017(06)
  • [4]大豆油生物柴油的催化制备及低温流动性的研究[D]. 廉翔.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7(02)
  • [5]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应用评价[D]. 王一雯.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6)
  • [6]胺解型柴油降凝剂的研究[D]. 熊楷. 兰州大学, 2010(11)
  • [7]酰胺化聚丙烯酸高级酯降凝剂的研制及应用[J]. 西晓丽,齐泮仑,王熺.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08(03)
  • [8]柴油降凝剂的研制与工艺过程开发[D]. 唐小华. 兰州大学, 2008(12)
  • [9]聚丙烯酸酯类柴油降凝剂的合成与降凝机理研究[D]. 王乐启.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10]酯交换法制取己二酸二元高碳醇酯及其应用研究[D]. 李森林. 沈阳工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固体酸催化剂合成聚丙烯酸高级醇酯倾点下降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