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验证玻意耳定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涛[1](2021)在《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研究 ——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后,物理核心素养成为广大物理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物理核心素养的各组成部分中,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模型建构思维的研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模型建构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通过提取结构要素、选择所学的基本科学模型、建构对应的物理模型,从而解决相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如何评价高中生模型建构思维的现状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关心的重点问题。作为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考查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对高中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计算题是高考物理的三大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之一,考查内容具有综合性,并且能够直观地体现学生的作答思维。因此,明确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水平和要求,对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思维、促进高中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SOLO分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构建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标准。该标准将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划分为以下五个水平:单点结构水平(U),即解决该计算题所需的物理模型为单个的科学模型;多点结构水平(M),即所需的物理模型为多个相互独立的科学模型;关联结构水平一(R1),所需的物理模型需要运用多个基本科学模型进行建构;关联结构水平二(R2),所需的物理模型构建需要挖掘潜在的基本科学模型或相互关系;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构建的物理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外延应用。这五个水平的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要求逐级递增。根据考查标准,本研究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的物理计算题为研究对象,对其所考查的模型建构思维的水平进行划分。统计结果显示:考查关联结构水平一(R1)的计算题数目最多,主要分布在必考题部分的24题和选考题部分的33题、35题;其次是考查多点结构水平(M)的试题,主要集中分布在选考题部分的33题和34题;考查关联结构水平二(R2)和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的计算题主要集中在必考题部分的25题;计算题整体没有对单点结构水平(U)进行考查。以试卷年份为自变量,分别分析各年份的试卷类别-试题-模型建构思维水平数据,得到模型建构思维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时间演变特征表现为:在2013-2015年(全国III卷未实行前),全国I卷考查模型建构思维的水平整体高于全国II卷;在2016-2017年(全国III卷实行后),全国I卷考查水平均高于全国II卷,全国III卷整体考查水平在2016年低于I卷和II卷,2017年高于I卷和II卷;在2018-2020年(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后),全国II卷整体考查水平最高,2018年和2019年全国III卷最低,2020年全国I卷考查水平最低。由于使用全国I卷、II卷、III卷的省份不同,以试卷类别(I卷、II卷、III卷)为自变量,分别分析各类别的试题-年份-模型建构思维水平数据,得到模型建构水平的地域表现特征。地域表现特征表现为:近8年的全国I卷物理计算题模型建构思维整体水平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一(R1);在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前(2013-2017年),全国II卷物理模型建构思维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一(R1),在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后(2018-2020年),全国II卷考查整体水平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二(R2);近5年的全国III卷物理计算题模型建构思维整体水平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一(R1)。依据上述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1)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2)培养学生的高阶模型建构思维;(3)针对各思维水平学生进行差异教学;(4)对新高考模式的建议。
吴炫[2](2021)在《高一学生物理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物理核心素养的地位越发的重要,然而科学推理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教育中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成为了当代所需。但是,我国大部分的教育研究者们在有关学生物理科学推理能力水平上的研究,很少会去了解与调查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是否达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是否达到了高考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的考查要求。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情况,然后再调查了现阶段高一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发展现状,最后,结合由分析得到的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情况和经调查所得到的现阶段高一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发展现状,进而考量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是否满足了高考物理的考查要求以及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从以下两大方面展开:首先,明确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劳森(Lawson A.E)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上界定出来的科学推理的六个子推理,接着分析和总结出在物理教学中有关各子推理的教学内容设定和在物理题目解答过程中判断该题目是否运用了某一个子推理的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情况,其目的在于能具体且清晰的了解到高考物理在科学推理的各子推理考查上呈现出来的侧重点、变化趋势以及重点考查到的物理内容。其次,是对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广西南宁市两所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性普通高中A校和非示范性普通高中B校,以包雷翻译的LCTSR 2000科学推理能力中文版测试卷为测试工具,面向高一理科学生401人进行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来分析和了解现阶段高一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是否满足了高考物理中的考查要求以及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以上两大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和对物理教师具有借鉴价值的建议。(1)高考物理中只考查到学生的守恒推理、比例推理、相关推理和假设演绎推理,所占比重大小排序为守恒推理、比例推理、假设演绎推理、相关推理。所调查的学生在整体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上未到达良好的水平,可见不能很好的达到高考物理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所以物理教师应迫切需要落实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尽快提高其能力水平。此外,经过调查还知道了学生在各子推理上的能力水平高低排序是符合高考对各子推理的考查比重大小排序。(2)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在整体的科学推理能力上和各个子推理能力上都比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高,可见生源水平、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方面对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是有积极的影响。(3)在所调查的两个学校中发现,两个学校的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总体上的发展水平与“性别”是有显着性差异,而且男生在整体的科学推理能力上和各维度子科学推理能力上都比女生高。所以,物理教师应多关注和重点培养女生的科学推理能力。(4)调查中发现,两校学生的户口所在地不会影响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在整体上和各维度子推理上的发展。所以,物理教师不用考虑学生户口所在地会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产生影响。(5)对两校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平时物理成绩段差异调查,发现:对比A、B两个学校在同一分数段上学生的整体科学推理能力和各维度子科学推理能力,发现都是A校学生的水平高于B校学生。原因可能是:A校为示范性高中平时测试的题目难度比非示范性高中B校的要高,所以学生们虽然处于各自学校平时物理成绩相同的分数段,但是A校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水平要比B校学生高。
肖建华[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课堂追问设计与研究——以“气体的等温变化”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深度学习"理论为依据,在人教版选修3-3第八章《气体》的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课例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设计,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罗娟[4](2020)在《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文中认为教学大纲(草案)、课程标准(后统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在教学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最低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热学在中学物理教学和考核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为此,本课题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建国以后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热学部分的变化,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永恒不变的知识点始终都是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这三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依赖的参考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编写的依据之一。本课题第二部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建国以来各个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统计了近三版人教版教材中热学的变化情况,从教材内容篇幅分布、实验、习题以及例题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出高中物理热学知识点的变化和重难点。最后,以笔者所在学校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两章对建国以来的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和对近三版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分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比较重要的知识,这些热学知识主要是热力学定律和气体实验定律。接下来,针对这些知识结合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以及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身处高中物理教学第一线的十名物理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的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定律两部分知识,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提高高中物理热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帮助。
田川,梅家烨,周智良[5](2020)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HPS教学——以“玻意耳定律”的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相关课例中融入科学史和哲学(HPS),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体会相关科学家当初研究该问题时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做与所得,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玻意耳定律"的教学为具体案例,搭建起相关HPS课例,供大家交流。
臧天天[6](2020)在《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对核心素养展开研究。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2018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颁布,正式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而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引领着基础教育的方向。高考试题如何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进行考察,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以2015—2019年高考物理全国卷(Ⅰ、Ⅱ、Ⅲ)共14套试卷的201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高考试题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察情况。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制定“科学思维”试题筛选标准,按照筛选标准从高考试题中筛选出“科学思维”试题。其次,对“科学思维”试题从分值、题型、考察要素、要素水平以及科学思维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察,“科学思维”试题在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中的分值比重超过70%;高考物理试题侧重于考察模型建构要素和科学推理要素,对科学论证要素和质疑创新要素考察较少或几乎没有考察;高考物理试题对科学思维构成要素的考察水平主要为学业质量水平四,基本符合《课程标准》在科学思维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杨阳[7](2020)在《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在“科学思维”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以批判性思维处理问题的意识;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具备质疑意识、质疑精神以及质疑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所需,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号召,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对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回访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学习进行反思,找到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而开拓新的学习。本研究基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合物理实验的特点,研究学生对物理课堂中所涉及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两类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的情况,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反思性学习能力。本研究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二部分主要通过阅读文献和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了本研究内容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思路;界定了反思、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概念,并以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反省思维理论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第三四部分通过对现状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对部分学生访谈情况的分析,定性地了解到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情况不理想,他们对物理实验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对实验学习仍有畏难情绪;在课堂中物理实验实施不够;对物理实验主动反思意识不够;在物理实验反思技能方面有待提升;本研究将反思性学习能力测量问卷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得到《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测量问卷》,并发放给调查对象,发现学生在反思行为和批判性反思行为上的得分均小于非反思性行为得分,以此定量测量出学生的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偏低。通过对教师访谈,了解到当前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教学现状,现状反映了很多教师对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实验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单一化。根据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基于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制定了培养学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课堂教学策略、课后实施策略。第五部分通过行动研究法制定了实践研究方案,确定了实践研究的目的、设计方案以及研究对象。通过在上海市某中学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将提出的策略与实践研究结合,并以“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课程为例,围绕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反思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施。在分析教学效果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中物理实验题成绩、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进行了比较,并利用SPSS对实施教学前后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物理实验题成绩和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的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和实验题成绩均有提高。第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基于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制定的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策略,经过实践检验,虽有不足,但行之有效。希望可以为后续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杨冬末[8](2017)在《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已实施多年,我们的实验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对课外实验的教学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我们的课外实验教学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课外实验仍然是空白,研究课外实验的教学方法仍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理论尚未完整,实践成果也较少。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学会学、学会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分组物理实验,教师不愿意参加课外物理实验教学。本文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引导。选择开设物理课外实验课,探索综合理科课外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改进现行的实验教学,还可以为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索一条新路子,它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搞好物理课外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课外实验在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展好课外实验教学,则需要确定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课外实验的本质、目的及特点,借鉴中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分发挥课外实验的教学功能。课外实验的评价,应该始终从素质教育基点出发,从全面育人入手,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去制定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确保学生在参与的研究活动中受益,使评价更好地成为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的有效手段。本文共分为四个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反馈方式以及实践情况等内容。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主要做了3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课外实验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对课外实验开发的原则做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就课外实验的部分案例做了详细展示,第四部分就笔者所在的地区课外实验实施开展的相关情况做了调查研究。第四章总结和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刘俊,侯德东[9](2016)在《利用针管和常用器材验证玻意耳定律》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物理选修3-3中涉及到的玻意耳定律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定律,表达方式简洁但却蕴涵真理。本文就将利用塑料注射器和其他常见设备对本定律进行验证,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懂得思想。其中涉及物理实验思想中的问题转换法[1],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精妙之处与科学之美。
苟强[10](2013)在《用好数字仪器 构建兴趣课堂——以《玻意耳定律》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中心思想是,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教学仪器,更加准确、更加生动、更加熟练地进行实验探究,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最后总结规律。首先复习学过的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气体状态参量的变化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确定实验探究方法,解决实验前需要明确的问题,进行分组实验。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猜想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在得到正确实验结论后,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对结
二、验证玻意耳定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验证玻意耳定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研究 ——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概述 |
3 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标准 |
3.1 不同水平的划分标准 |
3.2 不同水平的试题示例 |
4 模型建构思维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 |
4.1 2013-2015 年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水平对比 |
4.2 2016-2020 年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水平对比 |
5 模型建构思维水平的地域表现特征 |
5.1 全国I卷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特征 |
5.2 全国II卷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特征 |
5.3 全国III卷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特征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一学生物理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推理 |
2.2 科学推理 |
2.3 劳森的科学推理 |
2.4 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推理 |
3 近五年物理高考对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分析 |
3.1 分析试题范围 |
3.2 分析方法 |
3.3 分析结果统计 |
3.3.1 各年度考查科学推理能力的题量与占比 |
3.3.2 考查科学推理各子能力的试题分析 |
3.4 小结 |
4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调查 |
4.1 基于物理学科的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
4.2 高一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卷的选取及介绍 |
4.3 测试样本的选取与描述 |
4.3.1 测试样本的选取 |
4.3.2 测试样本的描述 |
4.4 不同学校的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分析 |
4.4.1 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整体概况分析 |
4.4.2 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各维度分析 |
4.4.3 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
4.4.4 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户口差异 |
4.4.5 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平时物理成绩段差异 |
4.5 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一学生的物理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卷(一) |
附录二 高一学生的物理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卷(二) |
致谢 |
(4)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第2章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2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知识量的变化 |
2.3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课程深度的变化 |
2.4 比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热学部分的变化 |
3.1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内容篇幅的分布与变化 |
3.2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实验的统计与分析 |
3.3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习题的统计与分析 |
3.4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的例题的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基于课标和教材统计的高中热学重难点教学情况调查 |
4.1 “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与重难点知识教学情况”教师访谈 |
4.2 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调查 |
4.3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 |
4.4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案例分析——以《功、热和内能的改变》为例 |
第5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5.1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5.2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 |
1.3.3 高考试题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对比研究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科学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教育测量理论 |
2.2.3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范围界定 |
3.2 “科学思维”试题筛选标准 |
3.3 试题筛选方法 |
4 2015-2019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分析 |
4.1 2015-2019年“科学思维”试题筛选结果统计 |
4.2 2015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3 2016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4 2017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5 2018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6 2019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呈现情况 |
4.7 2015-2019年高考物理“科学思维”试题综合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2.1 模型建构要素方面 |
5.2.2 科学推理要素方面 |
5.2.3 科学论证要素方面 |
5.2.4 质疑创新要素方面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物理学科特色 |
1.1.3 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反思 |
2.1.2 反思性学习 |
2.1.3 反思性学习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元认知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反省思维理论 |
2.2.4 物理实验与反思性学习能力 |
第3章 高中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定性调查与分析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的现状 |
3.1.2 定量调查与分析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情况 |
3.1.3 调查小结 |
3.2 高中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培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3 调查实施 |
3.2.4 访谈结果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
4.1 教学准备策略 |
4.1.1 确定教学目标 |
4.1.2 制定导学案,培养学生主动反思意识 |
4.2 课堂教学策略 |
4.2.1 确定“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课堂的教学步骤 |
4.2.2 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
4.3 课后实施策略 |
4.3.1 制定实验反思学案,加强课后反思 |
4.3.2以日记形式记录实验 |
第5章 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施教策略检验 |
5.1 研究方案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设计 |
5.1.3 研究对象 |
5.2 教学案例分析 |
5.2.1 案例一《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 |
5.2.2 案例二《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
5.2.3 案例三《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 |
5.3 实践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数据分析 |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对比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测量问卷 |
附录 C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学设计 |
附录 D 《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教学设计 |
附录 E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物理课外实验简介 |
2.1 物理课外实验的提出 |
2.1.1 物理课外实验的提出 |
2.1.2 物理课外实验的理论基础 |
2.2 物理课外实验的种类和特点 |
2.2.1 物理课外实验的种类 |
2.2.2 物理课外实验的特点 |
2.2.3 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
2.3 我国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课外实验的要求 |
2.4 物理课外资源开发的目的和原则 |
2.4.1 物理课外实验开发的目的 |
2.4.2 物理课外实验开发的原则 |
第3章 高中物理课外实验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
3.1 物理课外实验的课题来源及可行性分析 |
3.1.1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 |
3.1.2 物理课外实验的课题来源 |
3.1.3 物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
3.2 典型物理课外实验案例分析 |
3.2.1 案例一测反应时间 |
3.2.2 案例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3.2.3 案例三摇绳发电小实验 |
3.2.4 案例四实验探究失重状态下水的浮力情况 |
3.2.5 案例五利用针管和常用器材验证玻意耳定律 |
3.3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研究 |
3.3.1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访谈研究 |
3.3.2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对比研究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验证玻意耳定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研究 ——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为例[D]. 冯海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一学生物理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研究[D]. 吴炫.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课堂追问设计与研究——以“气体的等温变化”教学为例[J]. 肖建华. 湖南中学物理, 2020(11)
- [4]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D]. 罗娟. 西南大学, 2020(05)
- [5]核心素养导向下的HPS教学——以“玻意耳定律”的教学为例[J]. 田川,梅家烨,周智良. 物理教学, 2020(06)
- [6]基于科学思维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D]. 臧天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杨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D]. 杨冬末.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 [9]利用针管和常用器材验证玻意耳定律[J]. 刘俊,侯德东. 物理教学探讨, 2016(06)
- [10]用好数字仪器 构建兴趣课堂——以《玻意耳定律》教学为例[J]. 苟强. 山东教育,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