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新品种玉田7号的选育

粳稻新品种玉田7号的选育

一、粳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雨田7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衡,陈洁,郑智,温宪勤[1](2021)在《云南省水稻品种科研育种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云南省水稻生产特点,回顾了科技工作者利用丰富的资源,在滇型杂交粳稻、楚粳系列、云粳系列、优质常规稻等领域的科研育种历史及取得的成绩,对提高水稻单产、改善稻米品质,促进云南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了云南省水稻种业的优势与不足,即云南粳稻生产中应用的品种只能依靠云南省育种,长江中下游粳稻品种不能直接用于云南省生产;优质常规籼稻也以省内选育为主;杂交籼稻不论是品种还是种子,都还要依靠省外。从品种选育、做好试验审定和示范评价、做好种子生产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林海,李红英,鄂志国,庞乾林[2](2021)在《2020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文中指出归纳分析了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1 936个次(57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籼粳交杂交稻和不育系分别为144、670、582、424、45和71个,其中,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54.30%,非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43.07%。2020年通过审定的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产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区试产量分别为519.59、609.99、589.82、610.00和685.30 kg/667 m2,除粳型常规稻外,其他类型品种的区试产量相比2015—2019年均有一定程度提升。2020年国审品种优质达标率为78.57%,非国审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60.61%,均比2019年有提高,表现好。2020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仍不够好,国审品种中仅13.59%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5.11%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非国审品种中仅34.08%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20.09%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但有部分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李红英,庞乾林[3](2020)在《2019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结分析了2019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19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1 372个次(37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69个、籼型两系杂交稻42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528个、粳型常规稻226个、粳型杂交稻20个、籼粳交杂交稻16个、不育系45个,与2018年相比,通过审定的籼型杂交稻品种比例上升,籼型常规稻、粳型杂交稻和粳型常规稻的比例均下降;从品种选育主体看,2019年通过审定的品种中企业参与选育的品种高达80.29%,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2019年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平均区试产量分别为491.41、603.48、574.46、603.89和649.20 kg/667 m2,籼型两系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比2018年有所上升,而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和粳型常规稻比2018年下降;2019年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53.95%,与2018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籼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54.97%、粳稻为50.00%,杂交稻优质达标率为54.88%、常规稻为50.85%,籼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首次超过粳稻、杂交稻首次超过常规稻。2019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上仍不够好,372个国审品种中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或抗的品种占比仅19.62%,但某些省份具有较好的抗性品种,如广东具有较优异的稻瘟病抗性品种,云南有较好的白叶枯病抗性品种。

徐锡明[4](2020)在《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主粮作物。水稻驯化过程中产生了籼粳亚种的遗传分化,两亚种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基本表现为北方粳稻为主,南方籼稻为主,长江流域为籼稻、粳稻交错种植。利用籼梗亚种杂交或远缘杂交创造新品种,聚合有利基因,选育高产优质品种是我国北方粳稻特别是绿色超级稻的重要育种方法。籼稻和粳稻淀粉性状存在显着差异,且受气象环境因素影响。研究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支链淀粉链长和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为籼粳稻杂交优质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粳稻沈农265(SN265)为母本、籼稻泸恢99(R99)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10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辽宁、四川、江苏、广东四个代表性稻区种植。调查其米饭质构特性、食味品质,测量支链淀粉链长;并在辽宁稻区增加外观品质的测定。同时,利用水稻抽穗至成熟时的气象因子和籼型频率及部分基因型,分析气象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米饭质构特性、食味品质和籽粒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并针对以上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QTL)。结果如下:(1)支链淀粉链长的研究发现,两个亲本在4个地区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DP 12左右,集中分布在DP 6-24即Fa和Fb1链;辽宁生态环境下R99的Fa链显着高于SN265的(p<0.05),而Fb2和Fb3链则是相反,显着低于SN265(p<0.05),其他地区亲本间差异较小。RIL群体4种链长平均值与双亲差异大多没有达到显着水平(p>0.05),地区间、基因型间差异及其互作都达到显着水平;总体上辐射相关指标(太阳辐射、光照强度、日照时数)与Fa正相关,而与Fb1和Fb2负相关;温度相关指标(日平均温度、昼间温度和夜间温度)与Fa和Fb1负相关,与Fb2和Fb3正相关,昼夜温差与Fa正相关,与Fb1和Fb2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与Fa和Fb1显着正相关(p<0.05),与Fb2和Fb3显着负相关(p<0.05)。气象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Fa与日平均温度负相关决定于抽穗后10-30天,与太阳辐射的正相关取决于抽穗期后0-25天;Fb1与日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的负相关取决于后期;Fb2与日平均温度的正相关取决于中后期,而与太阳辐射的负相关取决于前期;Fb3与日平均温度的正相关也取决于中后期。昼夜温度和日平均温度与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相关性动态趋势一致;抽穗后日较差与Fa保持正相关(p<0.05),与Fb1保持保持负相关(p<0.05),与Fb2在抽穗期后0-25天正相关,与Fb3相关不显着(p>0.05)。整体上籼型频率与支链淀粉连长分布无显着相关性(p>0.05);定位了5个数量性状位点,其中q Fb19、q Fb39和在DEP1的附近;Fb2链在四个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DEP1株系高于dep1,在辽宁和江苏有显着差异。其它链长存在相异的。(2)质构特性的研究发现,质构特性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以抽穗期后0-20天最为显着,同时发现夜间环境对质构特性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昼间环境,随着纬度的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硬度和黏度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而弹力性相反。籼型频率与硬度、黏度、平衡和弹力性无显着相关性(p>0.05)。共检测到了18个与硬度、黏度和弹力性有关的QTL位点,其中一些位点与先前报道的与淀粉合成有关的位点具有相似的区域,如SSIIIa/Flo5和DPE1。此外发现,DEP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支链淀粉链长的分布影响食味品质。(3)感官食味研究发现,在辽宁和江苏,对照亲本沈农265优于亲本泸恢99,而四川和广东则相反。与气象因子显着相关的感官评价指标主要是米饭的外观、气味、硬度和甜度。动态相关性分析发现,夜间气象因子对感官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昼间。整体情况下抽穗期后45天日较差、相对湿度、昼夜湿度和光照因子(太阳辐射、光照强度、日照时间)相关性显着。感官评价指标的外观、味道与碾磨品质显着正相关(p<0.05),感官评价指标与垩白相关性不显着(p>0.05)。长宽比与感官评价的外观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硬度显着负相关(p<0.05)。(4)相关性研究发现,在各个生态环境下,籼型频率与水稻的蒸煮质构特性、食味品质、支链淀粉链长都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在辽宁生态环境下,部分精细外观品质指标与籼型频率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表现为与完全粒率、完全粉状粒率和粒厚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碎米率和损伤粒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支链淀粉链长Fa、Fb1和Fb2链与质构特性的黏度、平衡、弹力性的相关性显着(p<0.05);Fb1链与精米率显着负相关(p<0.05),与粒宽显着负相关(p<0.05),与长宽比显着正相关(p<0.05);Fa链粗蛋白显着负相关(p<0.05),Fb1和Fb2链则是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支链淀粉链长分布、质构特性和感官食味品质受气象环境的影响显着,其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影响时期主要集中在抽穗期后0-20天。夜间气象因素对品质影响十分重要。在遗传因素中,籼型频率对稻米的支链淀粉链长、米饭质构特性和食味品质没有紧密联系。在辽宁生态环境下引入较高的籼型血缘可能造成外观品质变差。DEP1对食味品质有一定负面影响,与相关QTL的关系及其对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卞金龙[5](2020)在《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种子市场水稻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品质和产量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较多的品种筛选研究,但往往仅局限于产量或者生育期等少数几个方面的筛选,且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淮安、宿迁、黄海农场和东海基地进行,以109份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建立了适合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并通过筛选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建立了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等方面的考察,筛选出能在淮安、宿迁、黄海和和东海正常成熟的粳稻品种分别为86个、84个、83个和80个。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安、宿迁、黄海和东海的适宜抽穗期分别在8月17日~9月5日、8月16日~9月3日、8月17日~9月4日和8月21日~9月9日之间,超出适宜抽穗期的品种难以成熟。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所有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加工品质均符合国家优质稻米标准。非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显着优于软米品种,尤其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均显着小于软米品种,这主要与软米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非软米品种,胶稠度更长,米饭的食味品质显着高于非软米品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均以每穗粒数和和穗数的变异较大。其中,淮安地区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大于中熟中粳品种;宿迁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黄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均显着高于迟熟中粳品种;东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2.本研究建立了适宜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优质品种的筛选包括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的筛选,高效品种的筛选包括氮肥和温光利用效率的筛选。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国标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国标优质稻米标准的品种。其中,软米品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观品质普遍较差,在本研究中仅针对加工品质进行筛选,暂不考虑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食味品质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食味品质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效品种的筛选方法:根据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高效与低效两种类型,氮肥偏生产力=产量/施氮量,有效积温产量=产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根据优质和高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的评价指标体系:淮北地区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52%~65.50%之间,垩白度在1.93~2.4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5%~18.27%之间,胶稠度在68 mm~85 mm之间,消减值在18 cP~301 cP之间,回复值在972 cP~1 168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58~62之间,实产在9.81 t·hm-2~10.04 t·hm-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6.33 kg/kg~37.1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36 kg/℃~4.79 kg/℃之间。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87%~66.38%之间,垩白度在3.39~41.74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04~11.53%之间,胶稠度在80~99 mm之间,消减值在-1201 cP~-86 cP之间,回复值在388 cP~955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7~76之间,实产在9.17t·hm-2~10.66 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3.95 kg/kg~39.4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8kg/℃~5.09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33%~65.47%之间,垩白度在1.26~3.51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04%~20.06%之间,胶稠度在63 mm~67 mm之间,消减值在57 cP~327 cP之间,回复值在542 cP~1126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分别在56~61之间,实产在9.09t·hm-2~10.24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3.65kg/kg~37.93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0 kg/℃~4.73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26%~66.32%之间,垩白度在3.01~13.59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83%~10.30%之间,胶稠度在86 mm~94 mm之间,消减值在-613 cP~-355 cP之间,回复值在315 cP~629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9~75之间,实产在9.72 t·hm-2~10.72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5.99 kg/kg~39.71 kg/kg 之间,有效积温在 4.42 kg/℃~4.96 kg/℃之间。3.共筛选出适宜淮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9个:南繁1609、徐稻9号、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8、常软07-1、早优1号;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南繁1610。适宜宿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新稻22、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7个:沪早软粳、沪早香软2号、南粳2728、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扬粳239。筛选出适宜黄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圣香66、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4个:JD6614、沪早软粳、南粳5718、早优1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1个:连粳13;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筛选出适宜东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13个: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1、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沪早香181、沪早香软2号、南繁1609、苏香粳3号、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泗稻14-211、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4.从四个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筛选结果看,中熟中粳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数量更多,中熟中粳品种更适宜在淮北地区种植。淮北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粳稻产业应以中熟中粳类型粳稻品种为主,尤其是中熟中粳软米品种。

卫平洋[6](2020)在《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试验于2017-2018年,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以生产上现有主推品种和近年来育种单位培育的共计74个粳稻品种(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各品质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并筛选出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根据产量与食味值的聚类分析,筛选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高产优质、中产优质和高产不优质3种类型,又从每种类型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个品种(高产优质类型的南粳9108、南粳505、徐稻9号;高产不优质类型的武运5051、扬粳1612、华粳8号;中产优质类型的福粳1606、苏香粳3号、松早香1号。),阐明其品种特征,旨在为安徽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优质的稻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根据生育期、田间抗病虫害、倒伏情况等筛选出74个水稻品种(系),通过食味值和产量的聚类分析,得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中产不优质4种类型。2017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徐稻9号、镇稻99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武运5051、华粳5号、连粳12等共15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沪香粳165、南繁1605等共11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武运粳32、圣稻18-15等共32个品种(系)。2018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常软07-6、南粳505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扬粳1612、宁粳040、连粳15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苏秀867、苏香粳3号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新稻22、华粳295等共30个品种(系)。(2)本试验中这些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的特征及与其他两种类型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的指标主要表现为,产量在8.35-9.16 t·hm-2,单位面积穗数在310×104-320×104 hm-2之间,每穗粒数在140左右,千粒重在25 g以上;食味值评分在60-74,胶稠度长度在80-90mm,蛋白质含量在6%-8%以内;在RVA谱中崩解值在1000cP左右,而消减值在-200 cP以下。(3)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产量形成具有显着差异。中产优质类型产量较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分别低16.95%、16.76%,高产优质类型和高产不优质类型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上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33.78%、3.18%、5.34%和32.23%、2.90%、3.04%。中产优质类型的茎蘖数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比其他类型都要高,其中成熟期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4.63%、11.06%;成穗率上,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表现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高产优质类型的叶面积指数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7.58%、13.5%,而叶面积衰减率低于其他两种类型。抽穗到成熟阶段,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物质积累量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8.91%、19.13%;群体生长率高出13.25%、8.39%;光合势高出22.03%、27.83%;高产优质类型的净同化率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2.64%、5.02%。(4)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品质指标具有显着差异。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48%、1.18%和1.23%、2.30%;食味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8.64%、16.95%;在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参数上,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34.00%、36.00%、33.33%、27.45%和37.5%、35.4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硬度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要高,都高出12.1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于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高出39.31%、42.63%;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胶稠度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长22.06%、19.12%,而蛋白质含量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低7.31%、4.79%。高产优质类型的崩解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22.32%、3.37%,而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低 324.20%、115.95%和 30.24%、17.49%。

杜茜[7](2020)在《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育性、品质和抽穗期改良的水稻新种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和种质创新。CRISPR/Cas9技术能快速高效创制丰富的遗传变异,实现对水稻目标性状精准定向改良,大大提高遗传育种效率。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CRISPR/Cas9系统,以江苏主栽水稻品种为受体,对育性、品质和抽穗期相关基因进行了遗传改良和新种质创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RISPR/Cas9介导的水稻温敏不育基因TMS5的单基因编辑。TMS5是控制温敏不育的重要基因,在生产上应用较广。为了加快粳稻温敏不育系的选育进程,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武运粳7号背景下对TMS5基因进行编辑,并获得纯合突变体。通过细胞学观察和人工辅助授粉证实获得的株系花粉败育,而雌配子的发育是正常的。这些结果表明对温敏不育基因TMS5进行编辑可以快速获得粳型温敏雄性不育系。2、CRISPR/Cas9介导的水稻粉质胚乳基因FLO2的单基因编辑。水稻中,编码TPR结构蛋白的FLO2基因可以调控直链淀粉含量。为了获得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我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定点敲除了苏垦118中的FLO2基因,获得两个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下降9.2%和8.8%的突变株系。表明对粉质胚乳基因FLO2的编辑可以快速获得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新材料。但FLO2基因突变后会导致千粒重明显下降。3、CRISPR/Cas9介导的水稻光敏色素基因PHYC的单基因编辑。光敏色素C基因参与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在水稻营养生长时期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并且能调节水稻抽穗期。为了改良水稻抽穗期,我们对优良晚熟品种南粳46中的PHYC基因进行编辑,并获得了生育期分别比南粳46提早8.2天和8.1天的水稻新材料。4、CRISPR/Cas9介导的水稻抽穗期基因OsDof12和DTH2的双基因编辑。在长日照条件下,OsDof12和DTH2基因均能促进水稻开花。为了获得晚熟的水稻品种,我们在早熟品种镇稻99中同时敲除OsDof12和DTH2基因,并获得了 2个纯合双突突变体。在南京自然长日照条件下,这两个双突突变体材料的抽穗期分别延迟13.0天和7.8天。综上,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对育性、品质和抽穗期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获得了新的粳型温敏雄性不育系,以及低直链淀粉含量、早熟和迟熟的新品系,为水稻分子改良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肖长春[8](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何胜[9](2020)在《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析天优998高产优质的遗传基础,利用其母本天丰B(天丰A同核异质的保持系)和父本广恢998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1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群体。调查生长期动态数据、考察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测序构建了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区间作图定位方法,对群体的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千粒重、整精米率、垩白、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等产量和米质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除了部分日期的分蘖数、稻草重(早季)、收获指数、精米率、糙米千粒重和精米长均值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偏态分布外,其他形状如株高、抗倒伏力、有效穗数、千粒重、整精米率、垩白、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等在RIL群体中均呈连续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均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茎秆性状的24个QTLs,其中影响株高的QTLs有17个,抗倒伏力有7个,它们分布在第1、2、6、7、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33%-19.09%之间。3.在RIL群体中定位到控制分蘖性状的QTLs13个,其中影响有效穗数的QTL 9个,最高苗数的QTL 4个,它们分布在第2、4、5、6、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1.15%-9.30%。4.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等性状的83个QTLs,其中影响千粒重(除20个稻米千粒重,还包含糙米千粒重14个和精米千粒重8个)的有42个,每穗粒数有15个,单株产量有7个,生物产量由5个,收获指数有14个,它们分布在除了第8号染色的11个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83%-28.25%之间。5.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加工品质性状的13个QTLs。其中影响糙米率的QTL有3个,精米率6个,整精米率4个,分别分布在第4、5、6、7、8、10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4.10%-10.66%之间。6.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外观品质性状的37个QTLs,其中影响糙米长的有10个,糙米宽有10个,精米长有6个,精米宽有6个,垩白度有3个,透明度2个,他们分布在第1、2、3、5、6、8、10和11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83%-23.35%。7.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蒸煮品质性状的45个QTLs,其中影响胶稠度的的2个,直链淀粉含量的5个,最高粘度的1个,热浆粘度的4个,崩解值的2个,冷胶粘度的8个,消减值的3个,回复值的5个,峰值时间的8个,糊化温度的7个,它们分布在第2、3、4、5、6、7、8和10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1.81%-69.48%之间。在本试验定位发现的QTLs中有大量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如第6号染色体bin1285-bin1305区间内同时存在控制大部分米质相关性状的QTLs,即与前人报道的Wx基因功能类似区间相同,这证明了本试验方法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的未见前人报道的QTLs,如同Wx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qHI6-2、qHI6-5、qHI6-6、qTGW6-2等控制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等的QTLs,该区域内存在数量多、贡献率大、表达稳定且尚未见前人报道,后期可进一步验证和精细定位研究。

杨文博,白涛,王亚,付景,郑玉珍,王越涛[10](2020)在《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及其产量、米质等性状进行了介绍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8年河南省通过审定品种132个,其中籼型水稻77个、占比58.33%,粳型水稻54个、占比40.91%,籼粳杂交稻1个、占比0.76%;育种单位涉及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种业企业等,种业企业选育或参与选育的品种比例正逐渐增加;审定品种年度间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粳型杂交稻和籼型两系杂交稻产量最高;46.21%的水稻品种达到国标优质稻谷等级,粳型水稻优质达标率高于籼型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限制河南稻米品质等级的主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粳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雨田7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粳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雨田7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水稻品种科研育种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水稻科研育种历史
    1.1 滇杂、滇禾优系列杂交粳稻品种选育
    1.2 两系杂交水稻选育研究
    1.3 楚粳系列常规粳稻品种选育
    1.4 云粳系列常规粳稻品种选育
    1.5 优质常规籼稻品种选育
    1.6 杂交籼稻品种选育实现国家审定
    1.7 多年生稻品种的育成和审定品种为国际首创
    1.8 雌性核不育恢复系的创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途径
2 云南水稻品种应用及管理
    2.1 品种应用情况
    2.2 种子生产情况
    2.3 云南稻品种管理
3 云南省水稻种业优势与不足
4 工作建议
    4.1 品种选育
    4.2 做好试验审定和示范评价
    4.3 做好种子生产
    4.4 政策保障

(2)2020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20年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基本情况
    2.2 2020年我国审定水稻品种选育主体分析
    2.3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产量表现
    2.4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米质表现
    2.5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抗性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3)2019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9年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基本情况
    2.2 2019年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生育期及产量表现
    2.3 2019年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米质表现
    2.4 审定品种(组合)具体米质指标分析
    2.5 通过审定品种(组合)的抗性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4)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籼、粳稻分类
    1.2 籼、粳稻地理分布
    1.3 遗传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1.3.1 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相关的酶及其基因
        1.3.2 籼、粳稻遗传因子对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1.3.3 籼粳稻群体淀粉性状研究进展
        1.3.4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的测定方法
    1.4 气象因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1 温度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2 湿度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3 光照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5 质构特性与食味品质在水稻研究上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2.1.2 样品制备
        2.1.3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2.1.4 支链淀粉的提取和提纯
        2.1.5 支链淀粉链长的解链和测定
        2.1.6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2.1.7 QTL定位
        2.1.8 品质性状测定
        2.1.9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点环境气象状况
        2.2.2 亲本和RIL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地区间差异
        2.2.3 支链淀粉链长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分析
        2.2.4 抽穗期后45天静态气象因子对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
        2.2.5 籼型血缘与支链淀粉链长的关系
        2.2.6 支链淀粉链长的QTL分析
        2.2.7 不同淀粉基因型支链淀粉链长比较
        2.2.8 DEP1基因型支链淀粉链长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3.1.2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3.1.3 样品制备及米饭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3.1.4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3.1.5 QTL定位
        3.1.6 品质性状测定
        3.1.7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态环境下亲本和RIL群体的质构特性
        3.2.2 质构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分析
        3.2.3 质构特性与抽穗期后45天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3.2.4 质构特性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5 质构特性与籼型频率的关系
        3.2.6 质构特性的QTL定位及分析
        3.2.7 不同淀粉基因型稻米米饭的质构特性比较
        3.2.8 不同DEP1基因型米饭的质构特性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4.1.2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4.1.3 感官评价食味品质评定
        4.1.4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4.1.5 QTL定位
        4.1.6 数理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态环境下亲本和RIL群体的感官评价
        4.2.2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4.2.3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抽穗期后45天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4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4.2.5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籼型频率的关系
        4.2.6 感官食味品质的QTL定位及分析
        4.2.7 DEP1基因型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精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5.1.2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5.1.3 外观品质和粒型测定方法
        5.1.4 QTL定位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亲本的精米外观品质
        5.2.2 籼型频率与各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5.2.3 籼型频率与精米粒型的相关性
        5.2.4 淀粉基因型以及直立穗型基因DEP1的总籼型频率与精细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5.2.5 精米精细外观指标的QTL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相关性的探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6.1.2 支链淀粉链长的测定
        6.1.3 米饭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6.1.4 感官食味品质评定
        6.1.5 外观品质测定方法
        6.1.6 数据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质构特性关系
        6.2.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感官蒸煮食味指标的关系
        6.2.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外观品质的关系
        6.2.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部分理化学性状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的关系
        7.1.2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质构特性的关系
        7.1.3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感官食味评价指标的关系
        7.1.4 遗传因素与精米精细外观品质的关系
        7.1.5 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7.2 讨论
        7.2.1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
        7.2.2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质构特性
        7.2.3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感官食味评价指标
        7.2.4 遗传因素与精米精细外观品质
        7.2.5 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5)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2.2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现状
        2.3 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4 环境因素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5 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理化指标
        2.6 综合评价方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北沿淮地区(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测定
        1.3.4 稻米RVA谱特征值
        1.3.5 稻米食味品质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氮肥与温光利用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淮北中部地区(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淮北沿海地区(黄海农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黄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黄海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筛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陇海线地区(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
        2.1.1 加工与外观品质筛选方法
        2.1.2 食味品质筛选方法
        2.1.2.1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2.1.2.2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2.1.2.3 食味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2.1.3 局效梗稻品种筛选
        2.1.4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2.2 淮安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3 宿迁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4 黄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5 东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6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7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3 讨论
        3.1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3.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3.3 不同评价方法在食味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地区品质与产量差异
        1.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3 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
        1.4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 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筛选
        2.1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筛选研究进展
        2.2 稻米品质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及天数
        3.2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气象条件
        3.3 初步筛选常规粳稻品种
        3.4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
        3.5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温光范围
        3.6 2017年和2018年常规粳稻产量和食味值的差异
        3.7 2017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8 2018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9 不同年度与食味值密切相关的品质指标的差异
    4 讨论
        4.1 基于水稻生育期的初步筛选
        4.2 基于产量和食味值对优质高产品种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产量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的生育期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灌浆结实期天数及温光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叶面积指数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差异
        3.7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的差异
        3.8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浆结实期温光的特点和差异
        4.2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时期物质积累的特点和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质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食味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营养及蒸煮品质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各品质指标的特征
        4.2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RVA谱特征值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2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点
        1.3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品质指标的特点
        1.4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特征特性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育性、品质和抽穗期改良的水稻新种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1.1.1 归巢核酸内切酶介导的基因编辑
        1.1.2 锌指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编辑
        1.1.3 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编辑
        1.1.4 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
    1.2 CRISPR/Cas9系统的发现
    1.3 CRISPR/Cas9系统的发展
        1.3.1 CRISPR/SpCas9系统
        1.3.2 CRISPR/Cas9n系统
        1.3.3 CRISPR/dCas9系统
        1.3.4 其他Cas9同源蛋白系统
        1.3.5 单碱基编辑系统
        1.3.6 多基因编辑系统
        1.3.7 基因的表达调控
    1.4 CRISPR/Cas9系统在水稻中的应用
        1.4.1 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改良
        1.4.2 水稻品质改良
        1.4.3 水稻抗病性改良
        1.4.4 杂种优势利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受体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常用试验试剂
        2.1.4 常用试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CRISPR/Cas9载体的构建
        2.2.2.1 靶位点的选择与双链接头设计
        2.2.2.2 靶点接头的制备
        2.2.2.3 gRNA表达盒连接反应(边切边连)
        2.2.2.4 扩增gDNA表达盒
        2.2.2.5 gRNA表达盒连接pYLCRISPR/Cas9-MH载体
        2.2.2.6 转化大肠杆菌DH5α及验证
        2.2.2.7 质粒的提取及验证
        2.2.3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2.2.4 炼苗和生长
        2.2.5 质粒提取
        2.2.6 转化
        2.2.7 胶回收
        2.2.8 CTAB法提取DNA
        2.2.9 T_0代植株靶位点突变分析
        2.2.10 T_1代植株T-DNA检测
        2.2.11 水稻生理指标测定
        2.2.11.1 碘-碘化钾染色检测花粉育性
        2.2.11.2 稻米胚乳的碘染
        2.2.11.3 成熟种子横断面扫描电镜
        2.2.11.4 种子千粒重的称量
        2.2.11.5 直连淀粉含量的测定
        2.2.11.6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2.2.11.7 RVA谱分析
        2.2.11.8 胶稠度的测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敲除TMS5基因获得温敏不育粳稻新材料
        3.1.1 tms5靶位点设计和pYLCRISPR/Cas9-tms5表达载体构建
        3.1.2 T_0代转基因植株突变类型分析
        3.1.3 tms5突变体的变异位点分析
        3.1.4 T_1代植株T-DNA检测
        3.1.5 tms5突变体表型观察
        3.1.6 tms5突变体的花粉育性观察
    3.2 敲除FLO2基因获得低直链淀粉水稻新材料
        3.2.1 水稻flo2突变体的创建和鉴定
        3.2.2 flo2突变体的直链淀粉含量
        3.2.3 flo2突变体胚乳淀粉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
        3.2.4 flo2突变体胚乳理化性质分析
    3.3 敲除PHYC基因获得早熟水稻新材料
        3.3.1 水稻phyC突变体的创建和鉴定
        3.3.2 phyC突变体抽穗期调查
        3.3.3 phyC突变体的株型性状
    3.4 敲除OSDOF12和DTH2基因获得迟熟水稻新材料
        3.4.1 dth2/osdof12双突变体的创建和突变位点分析
        3.4.2 dth2/osdof12双突变体的抽穗期调查
        3.4.3 dth2/osdof12双突变体的株型性状
第4章 结语
    4.1 编辑TMS5基因创制温敏不育粳稻新材料
    4.2 编辑FLO2基因创制低直链淀粉水稻新材料
    4.3 编辑PHYC基因创制早熟水稻新材料
    4.4 编辑OSDof12和DTH2基因创制迟熟水稻新材料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所用的引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1.6.1 多酚
        1.6.2 类黄酮
        1.6.3 原花青素
        1.6.4 花色苷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2.1 水稻辐射育种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2.2.1 中亲优势
        2.2.2 竞争优势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高产优质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1.1 水稻高产的概念与意义
        1.1.2 水稻优质的概念
        1.1.3 水稻高产的研究进展
        1.1.4 水稻优质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高产构成因素的研究现状
        1.2.1 茎杆性状
        1.2.2 分蘖性状
        1.2.3 穗部性状
    1.3 水稻品质性状研究现状
        1.3.1 外观、碾磨品质性状
        1.3.2 蒸煮、营养品质性状
    1.4 分子标记与QTL研究进展
        1.4.1 分子标记
        1.4.2 全基因组重测序(WGS)
        1.4.3 QTL定位研究
    1.5 水稻重要农艺经济性状QTL研究进展
        1.5.1 茎杆性状QTL
        1.5.2 分蘖性状QTL
        1.5.3 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
        1.5.4 外观、碾磨品质性状的QTL
        1.5.5 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QTL
        1.5.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材料种植与性状考察
        2.2.1 材料种植
        2.2.2 产量性状考察
        2.2.3 品质性状考察
    2.3 DNA提取及基因型分析
        2.3.1 DNA提取
        2.3.2 测序程序
    2.4 各性状的QTL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和SNP检测结果
        3.1.1 测序
        3.1.2 SNP检测
        3.1.3 Bin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3.2 亲本及RIL群体株型相关性状的表型与变异
        3.2.1 亲本及RIL群体茎秆性状的表型分析
        3.2.2 亲本及RIL群体分蘖性状的表型分析
        3.2.3 亲本及RIL群体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分析
        3.2.4 亲本及RIL群体碾磨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2.5 亲本及RIL群体外观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2.6 亲本及RIL群体蒸煮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3 QTL分析结果
        3.3.1 茎秆性状QTL分析
        3.3.2 分蘖性状QTL分析
        3.3.3 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分析
        3.3.4 碾磨品质性状QTL分析
        3.3.5 外观品质性状QTL分析
        3.3.6 蒸煮品质性状QTL分析
4 讨论
    4.1 QTL定位结果与已报道的QTL比较
        4.1.1 茎秆性状QTL比较
        4.1.2 分蘖性状QTL比较
        4.1.3 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比较
        4.1.4 碾磨品质性状QTL比较
        4.1.5 外观品质性状QTL比较
        4.1.6 蒸煮品质性状QTL比较
    4.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
        2.1.1 年度间基本情况
        2.1.2 品种类型间基本情况分析
    2.2 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分析
        2.2.1 年度间产量比较
        2.2.2 品种类型间产量比较
    2.3 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2.3.1 籼型水稻米质
        2.3.2 粳型水稻米质
3 结论与讨论

四、粳型优质水稻新品种雨田7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水稻品种科研育种及应用[J]. 李全衡,陈洁,郑智,温宪勤. 中国种业, 2021(12)
  • [2]2020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J]. 林海,李红英,鄂志国,庞乾林. 中国稻米, 2021(06)
  • [3]2019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J].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李红英,庞乾林. 中国稻米, 2020(06)
  • [4]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D]. 徐锡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D]. 卞金龙. 扬州大学, 2020
  • [6]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D]. 卫平洋. 扬州大学, 2020
  • [7]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育性、品质和抽穗期改良的水稻新种质[D]. 杜茜. 扬州大学, 2020
  • [8]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9]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D]. 何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10]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情况分析[J]. 杨文博,白涛,王亚,付景,郑玉珍,王越涛. 中国稻米, 2020(02)

标签:;  ;  ;  ;  ;  

粳稻新品种玉田7号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