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体建设 叶茂花繁(论文文献综述)
吴光兴[1](2020)在《隋唐文艺思想史资料的搜集》文中提出隋唐文艺思想史料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书之中,集部、史部资料较为系统,经部、子部重要性次之。唐人"诗格"类着作,对于隋唐文艺(特别是文学)评论的呈现是大范围、"全覆盖"的;唐人总集(含"选本")表现的思想观念全面并重要;单篇论文则以"序""书"体较多。唐代史官制度更为健全,史书众多、史学发达,正史《经籍志》(艺文志)、《文苑传》及文人专传、合传的序文、论赞,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本时期的文艺思想观念。经部、子部则有重要典籍。包括稿抄本、敦煌文书、墓志、域外汉籍等在内的新出史料也值得重视。
徐健峰[2](2020)在《知行合一:谢稚柳书画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有句民谚:“艺术恒久,生命短暂。”诚然,艺术作品高于生命的长度,好的艺术作品则会世代相传。那么这对于艺术家创作来说,创作的态度必然是一丝不苟的。谢稚柳在近现代画坛上无疑是特立独行的,同时亦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着名书法家王蘧常曾评价谢稚柳道:“谢稚柳是一本书。”的确如此,谢稚柳是一位比较全面的书画艺术家。在绘画上,最早以花鸟为主,中期又致力于山水,追摹宋元高华,晚年钟爱“落墨法”,潇洒恣意,墨彩交融,风格为之一变。在书画鉴定上,于钱名山处启蒙,后跟随张大千南来北往,购藏经眼;建国之后的古代书画鉴定,更是让其在古书画鉴定领域取得了许多极富建设性的成就。在学术方面,一本《水墨画》就足以使其成为美术史研究领域的权威。除此之外,谢稚柳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诗学李义山、李长吉,书出陈老莲、张旭、怀素。谢稚柳不是一个单纯的画家,而是一位学者型书画家。他的艺术创作都来源于其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并且为了达到自己的高要求,他不断地实践,最终创作出了很多的艺术精品。那么,如何评判哪些作品为谢稚柳艺术创作的精品?除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与学术性之外,艺术市场是否也能体现出他的精品价值呢?从1993年的初入拍卖市场,到2005年的突飞猛进,再到2012年整体价格的逐步稳定。如今,谢稚柳书画的市场价值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其中,艺术精品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本文试图从“谢稚柳的师承及师友往来”、“谢稚柳的书画风格演变”、“1994——2018年间谢稚柳精品书画的市场行情变化”、“谢稚柳的知行合一与其书画关系”等方面来探究谢稚柳书画艺术的形成,以及艺术家创作的精品意识与大众接受程度对书画市场的启迪,进而阐述艺术创作与精品意识对艺术家本身的重要性。
肖明珠[3](2019)在《论乡土文学中的博物志 ——以周作人、汪曾祺、王祥夫的草木虫鱼系列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土文学是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文学,也是最具有地方性的文学,反映的是地域的文化生活特征,展现的是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体现的是一种别具风情的地域特色。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文学犹如文字的博物馆,保藏着那些纯粹的民族特色的语言,习俗,生活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动植物、食材、景观等。这些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所以说乡土文学是中国传统博物学的最佳继承者。本文着重选取能够更好地体现乡土文学中的博物传统的作家,周作人、汪曾祺、王祥夫三人,并两分诸作家作品为:乡土文学前期与后期。前期指五四新文学至汪曾祺时代;后期指汪曾祺时代。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第一、二、三章,在把握相关作品后,分别就周作人、汪曾祺和王祥夫的博物书写进行了分析。第一章的周作人部分,首先是对周作人的博物观作了简要概述;其次是对其草木虫鱼系列作品的具体分析以及其所体现的周作人文学创作中的民间观念;最后探讨其草木虫鱼作品所体现的文学观以及其“美文”创作理念。第二章的汪曾棋部分,首先从“万物静观皆自得”来分析汪曾祺的博物审美和创作价值追求;其次重点分析了汪曾祺博物书写中的植物书写和风物书写;最后从“博物+诗话:建构了一个完美的民间空间体”来把握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价值。第三章的王祥夫部分,分别从“文字与绘画中的花鸟虫鱼”、“家常里的柴米油盐”以及“民俗风物”三个部分来分析了王祥夫笔下的博物书写。第二部分,即本文第四章,从博物志角度入手,运用自然主义、比兴诗学、传统诗话等美学理论分析此三者的作品,把握乡土文学的美学观念。最后的绪论部分,从博物角度,以考据为手段,对三人的“草木虫鱼”系列作品进行了整体的分类及梳理。
赵为[4](2019)在《重返思无邪: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和策略》文中提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耀眼夺目。古诗词大约是伴随着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产生与发展的。这类文学形式有其历史性。虽然古代与现代社会并未完全割裂,但不得不说,古今之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社会状况,阶级差异,接受标准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许多教师一味地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和视角去观照古典诗歌,我们很难把握住其中的精妙与韵味,在一定程度上,会丧失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产生学诗的兴趣。只有通过认识“思无邪”,把握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特点,发掘背后的教学价值,才会帮助学生扒开古诗词里的重重迷雾,从里到外认识古诗词。本文从以下四部分展开阐释。第一部分认识“思无邪”,解读关于“思无邪”最具代表性的四种观点、借助场域概念分析“思无邪”多元解读背后的原因与“思无邪”涵盖范围的界定、再到“思无邪”对古诗词在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梳理,从而深化对“思无邪”的认识。为“思无邪”教学价值的探析,提供认识基础。第二部分探讨“思无邪”的教学价值,从道德、审美以及思维三个维度切入,并结合《诗经》作品以及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上的古诗词作品实例帮助解读三大价值。第三部分是将“思无邪”的教学价值作为古诗词在教学上的追求目标,结合笔者高中语文实习经历和知网上的关于古诗词教学设计的部分期刊,深入探析当前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则是依据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思无邪”的教学价值的目标导向,通过诵读训练、想象训练、教案设计三个维度,着力寻找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总之,本文以“思无邪”为视角,探究“思无邪”的教学价值,以此来观照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与学,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古诗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更有效的古诗词学习方式。
张自发,聂英杰,武忠魁,张三元,雷芳,翟利军,卢春杰,马一骏,赵津铭,王传秋,赵炳坤,王树强,何连波,任征,赵海萍,杜福贞,蔺东光,杜荣升,王富友,宋勤台,箫竹,范峻海,舒年生,何思光,余宾,孙元,鲁加勇,邹黎阳,孙兆林,叶晓秋,卢才保,刘明泉,张勇,烨子,宋振儒,赵文卿,刘殿文,杨连,解鹏英,穆福全,张凤义,肖志强,吴胜景,周国文,贾秀芬,李玉龙,张焕平,曹可钦,闫永利,左章权,关润芬,刘裔清,陈立,谢彦溥,黄维雄,郑瑞群,李彩霞,乔志贤,李葆英,李瑶,孙莉霞,甘家骏,葛本霞,李传代,孙守英,黄利民,刘振华,刘隆炎,许端一,朱长华,邱广运,苏智广,李祥,耿培荣,袁维胜,陈正仓,白翠萍,柴国兰,陈克林,张运珠,叶卫平,吴守富,叶鋆,程凤君,江信高,李剑虹,何锡兰,杨忠明,李绍余,章康福,邹家礼,黄德明,张美兰,张喜清,田连生,段素英,龙老生,江秉城,吴兰玉,贺训藻,邢汉卿,杨宏信,李兴仁,邓炼红,杨正发,郝凤英,张慧,杨家福,刘德贤,陈民福,高从德,张永禄,肖守玉,吴家华,石美群,钟淑美,刘朝玲,张自勤,吉隆泽,章长友,糜登钦,刘太平,向树祥,黄奕,张继涛,张时农,文体俊,尹立柱,向玉娥,张翠云,甘沛霖,张宗国,杨宗璞,田发桂,钟华柱,龙华新,钟发柱,曾宪国,陈秀武,肖佐才,吴元培,游绍文,薛朝友,王玉桃,米显恩[5](2012)在《八方联谊》文中认为
黄颖[6](2012)在《亲密关系视角下的女性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美的研究,是关于“人”的审美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爱”与“美”的关系为核心,引入“亲密关系”视角,探讨女性美的典型形态。亲密关系是以爱与私密为特征的。两性关系中的亲密关系,涉及到审美的根源。从“爱感意向”到“美感形成”,包孕了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对这一过程作深入考察,从女性在男性心目中的角色构成,审视男性对女性审美时投射怎样的情感。本文的主体包括四章。第一章,情人关系中的女性美。重点论述爱情以及对女性的审美,考察东西方传统情爱观的差异:西方人的爱情往往是炽烈的,与精神有关,认为爱情有极高精神价值;中国人的爱情往往是温柔的,与品德有关,不太强调爱情中的精神因素,认为爱情应该克制情感。现代爱情讲究灵肉合一,强调平等和自由,爱情和美是统一的。女子的外在之“美”和内在之“好”,又可衍生出两种情感: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男性对女性审美时,性欲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美感因为深蕴人性因素,必然从单纯性感中超脱出来。根据波伏娃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美,是个体自我魅力、自我塑造以及感受亲密关系而形成的美;社会、历史、文化所构成的合力,对女性的审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巴特勒则认为从来就没有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她的理论消解了男性美和女性美的界限。第二章,母子关系中的女性美。母爱常常被赋予哲学的、宗教的含义。母爱是一种慈爱,一种无私的、对待弱小生命的温柔的爱。母性之美是崇高的,却又具有秀美特征。母爱也会发生变异,她有可能成为控制儿子的虐爱,这种爱对女性人性美有很大伤害。母性美的畸变,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三章,异性手足关系中的女性美。异性手足之爱是基于血缘的同辈间的亲密关系,有异性手足的审美,也有异性手足的情爱。由于有血缘关系,异性手足间的爱,能够从欲望关系升华为超欲望的真挚情感关系。认为异性手足之间可以切断欲望、超越欲望,仅仅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下隐含着真实的乱伦欲望。第四章,父女关系中的女性美。父亲对女儿的爱,源自父女间的血缘亲情,寄托了父亲年轻时的记忆,同时还隐含着异性间的情爱。娇女之美,是一种自由的、率性的、娇弱的、沉淀着时间的美。陌生人之间也应该建立亲密关系。超越家庭的亲密关系,应该成为人类的纽带。这份亲密情感还应当超出人类,含盖到一切生物。宇宙万物都应该与人类有相通的亲密关系,这样才能达到至高的审美境界。
李长中[7](2010)在《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文学理论的创新应源于文学文本观照方式的创新。文学文本问题是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基础问题,也是本土化理论话语生成的前提,特别是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正处于传播方式电子化、信息编制数码化、交流对话网络化的空间优位的后理论时代,文学文本研究对文艺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论文以文艺学知识生产中的“问题”为主线,强化文本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对文本进行动态而非静态、开放而非封闭、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深入思考本土化、民族化文本研究的特点、规律及走向;同时,通过对文本个案的扎实、细致研读,在其“裂隙”处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创造性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命题,重新阐释一些经典文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言就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意义和创新点作了说明。第一章: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中的文本问题。分析当代文学理论失语及批评困境的根源,敞亮问题症结,突显出文本研究重要性,并从文学研究与文本问题的关系出发,综合论证文本研究的合法性及其现实意义。第二章:文学文本的存在问题。分析既有文本研究的弊端、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中,审视在不同理论视野下文本存在的主要形态、进而思考文本存在的合理形态,最后论述文本存在问题研究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关系。第三章:文本文本的结构问题。分析文本结构在历时性嬗变中的两种基本形态:线性结构和空间结构,探讨结构转变的各种因素及既有的理论成果,并且着重论述空间叙述学和空间理论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两种研究对话的可能。第四章:文学文本的叙述问题。对文本叙述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当下语境的拓展,探讨先前叙述理论忽视的问题,重在以具体文本分析为参照,以叙述者、叙述声音、视角等概念为理论依据,更新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为重要的是,提出“自我成长式叙述者”这一原创性概念,并深入论述了概念如何语境化、实践化的问题。第五章:文学文本的接受问题。从历时性视角论述了读者身份的变化及意义;着重探讨后现代语境下,读者介入文本、特别是后现代文本的方式方法、身份特征。在此提出“读者叙事”这一原创性概念。第六章:文本研究:文艺学知识创新的一种可能。本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简明陈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从文本研究维度对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问题进行再反思,全面总结文本研究的性质、特点及内在机制,进而指出文本研究有着理论创新的潜在空间,为文艺学知识生产提供拓展空间。
张诗媛[8](2007)在《园林植物季相设计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 ——以广西南宁市为例》文中指出园林植物的季相演变及其独特的形态、色彩、意境之美使其成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要素。园林植物不但能使园林空间体现出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而且能构成空间、引导空间、美化空间,成为园林的灵魂。利用植物的花开花落、四时季相的不同来模仿四季的交替规律,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手法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绿地植物造景重要方法。植物季相设计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和谐统一。植物是有生命的,花、果、叶、枝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花开叶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配置时根据所要展现的季节选择植物,同时融合古典文学的意蕴和绘画艺术的原理,通过植物在四季的不同特征传达给观赏者不一样的季节感受,营造出意境深远的自然图画。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共同组成了植物王国,而落叶植物的季相指示作用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因此从生物多样性方面考虑,植物季相景观对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群落是有重要作用的。研究表明,落叶植物在滞尘、杀菌、抗污、降噪等方面都略优于常绿植物。具有季相特征的植物在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诗词歌赋常常把春花、秋叶作为咏颂的对象,这正是季相植物的显着特征。植物所具有的季相美,是植物的外部形态决定的。它的色彩、形状、质地构成了人们视觉中的表象,人们在表象上附以自己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具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因此在植物造景时,既要注意到现实存在的实体环境,还要关注观赏者的心理环境。只有把植物的外部形态和人的审美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观。在利用植物进行造景时,注重挖掘季相赋予植物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对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植物造景思想和手法进行探索,进一步完善植物季相设计的方法。
李存霞[9](2004)在《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文中提出本文从“文学的自觉”的内涵出发,以建安七子的个性化创作为突破口,提出建安七子在“创作主题的个性化”和“对文学技术的追求”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现了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而邺下文人集团的出现及其活动为“文学的自觉”在这时的出现提供了文学环境和土壤。 在汉末社会动乱的形势下,建安七子四处奔波,辗转求志。他们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他们为诗作文时往往骋才使气,在独抒性灵的同时,也开始追求艺术的美化。从而,创作出情采各异的作品。 建安七子投身曹魏集团后,曹氏父子能够以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为他们创造出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在三曹倡导下的崇文风气,使邺下文人集团成为第一个具有真正文学意味的文人集团,孕育出“文学的自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变。“三曹”带领七子形成一个群体探索和个体超轶相结合的格局,从不同的层面昭示了建安文学的自觉。
李统耀[10](2000)在《文体建设 叶茂花繁》文中认为 通联工作会议期间,我们参观采访了古城博物馆、百亩千池养鲍场、簕杜鹃公园、同富工业区、万方广场、文化站、海湾度假区等生产、生活、文化体育设施,对大鹏人实践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伟大理论,在大鹏这片古老而又富有青春活力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播种,开拓出一片苍翠欲滴、叶茂花繁的文化体育绿洲,赞叹不已,感触良深。大鹏面积82平方公里,本地常住人口7千,外来职工3.5万。改革开放前,经济落后,文化体育设施落后,素有深圳市的西伯利亚之称。80年代初,全镇只有一间露天人民会堂,早晚播放一段时间的广播,收看香港电视成了大鹏人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排不上名次,被人戏称为"文化体育沙漠"。
二、文体建设 叶茂花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体建设 叶茂花繁(论文提纲范文)
(1)隋唐文艺思想史资料的搜集(论文提纲范文)
一、隋唐五代文艺史之分期 |
二、隋唐文艺思想史料基本面之一:集部 |
(一)“诗文评”专书 |
(二)“总集”选本 |
(三)文集(主要别集)单篇文章,以“序”“书”为大宗 |
(四)其他体类的单篇文章 |
三、隋唐文艺思想史料基本面之二:史部 |
(一)“五代史”的舆论场 |
(二)北方统一南方的相关因素 |
(三)新修《晋书》与唐太宗奠基的“祖宗之法” |
(四)《旧唐书》《旧五代史》反映的唐五代文艺思想 |
(五)正史之外的其他类别史书,具有程度不同的史料价值 |
四、隋唐文艺思想史料基本面之三:经部、子部 |
五、隋唐文艺思想新出史料 |
(一)新出稿抄本 |
(二)敦煌文献 |
(三)出土墓志 |
(四)域外汉籍 |
(2)知行合一:谢稚柳书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谢稚柳的师友及其书画风格的演变 |
第一节 谢稚柳的师承 |
第二节 谢稚柳与其师友的交往 |
第三节 谢稚柳先生书画风格的演变 |
一、早期学法陈老莲(20年代——50年代)期间 |
二、中期(50年代——90年代)谢稚柳先生的画风面貌以及所主张的艺术观念 |
三、晚期:1980年代以后,谢稚柳先生的“落墨法” |
四、谢稚柳的人物画 |
五、谢稚柳书法风格的演变 |
第二章 谢稚柳书画作品解析 |
第一节 谢稚柳经典绘画作品解析 |
一、“新宣和体”花鸟画:以40年代到60年代的花鸟精品为例 |
二、从“宋元古意山水”到“落墨新妍” |
三、“敦煌古风”:以40年代末谢稚柳人物画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为例 |
第二节 谢稚柳经典书法作品解析 |
一、前期:不多见的书法作品《苦中作乐,忙里偷闲》对联 |
二、后期:从《古诗四帖》而来的《绘事十首》长卷 |
三、从谢稚柳落款看谢稚柳书风变化 |
第三章 从艺术品市场的行情中看谢稚柳的精品意识(1994—2018) |
第一节 艺术品市场的初期阶段(1994-2005) |
第二节 艺术品市场的补涨阶段(2005-2011) |
第三节 艺术品市场的理性阶段(2011-2018) |
第四节 市场中行情与精品意识 |
第四章 谢稚柳知行合一与其书画的关系 |
第一节 知行合一:画如其人 |
第二节 谢稚柳的精品意识 |
第五章 谢稚柳书画艺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意义及对本人书画的影响 |
第一节 谢稚柳书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
第二节 谢稚柳书画艺术对本人书画学习的启迪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本人创作 |
(3)论乡土文学中的博物志 ——以周作人、汪曾祺、王祥夫的草木虫鱼系列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周作人散文中的博物 |
第一节 从博物到博物观 |
第二节 博物与民间 |
一、民间饮食 |
二、地方名物 |
第三节 博物平台上的文学观 |
一、本土自然主义 |
二、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博物”+“白话” |
第二章 汪曾祺笔下的博物 |
第一节 万物静观皆自得 |
第二节 植物书写 |
第三节 风物书写 |
一、从自然博物到民间风物 |
二、民间饮食 |
第四节 博物+诗话:建构了一个完美的民间空间体 |
一、诗境的建构 |
二、气氛即人物 |
第三章 王祥夫笔下的博物 |
第一节 文字与绘画中的花鸟草虫 |
第二节 家常里的柴米油盐 |
第三节 民俗风物 |
第四章 博物言说中的思无邪美学 |
第一节 《诗经》的比兴传统 |
第二节 比兴诗学的现代传人 |
第三节 思无邪中和之美 |
一、和谐适度的美学追求 |
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周作人、汪曾祺、王祥夫草木虫鱼系列作品目录) |
(4)重返思无邪: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思无邪”的研究现状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认识“思无邪” |
第一节 关于“思无邪”的主流解读 |
一、心思纯正 |
二、无边无涯 |
三、美刺归正 |
四、中和之美 |
第二节 “思无邪”多元解读的原因与概念界定 |
一、“思无邪”多元解读存在的原因 |
二、“思无邪”的概念范围界定 |
第三节 “思无邪”对创作、体验的影响 |
一、自由的创作空间 |
二、诗性思维的内化 |
三、一元、多元与歧义解读的存在 |
四、追求习性的共鸣 |
第二章 “思无邪”的教学价值的探究 |
第一节 道德价值 |
一、“美刺”的由来 |
二、“美刺”的界定 |
三、“美刺”的影响 |
四、“美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里的彰显 |
第二节 审美价值 |
一、“象”的审美探究 |
二、“兴”的审美解读 |
三、中和的审美探究 |
第三节 思维价值 |
一、思维之“兴”存在原因 |
二、思维之“兴”的前提—互渗 |
三、思维之“兴”的关键—隐喻 |
四、审美之“兴”与思维之“兴”关系探究 |
第三章 “思无邪”价值导向下的古诗词教学困境认识 |
第一节 教师教学的问题 |
一、缺乏合理教案设计,教学碎片化 |
二、不重视古诗词,教学边缘化 |
第二节 学生学习的问题 |
一、缺乏诗性基础,学习模板化 |
二、忽略情感教育,学习功利化 |
第四章 “思无邪”价值导向下的古诗词教学优化措施 |
第一节 进行古诗词诵读训练 |
一、排除心里杂念,虚心静虑 |
二、订正诵读方式,熟读玩味 |
三、实现诵读目标,悟道融通 |
第二节 构建古诗词想象训练 |
一、丰富认知,奠定想象基础 |
二、感官接触,呈现有声画面 |
三、隐喻挖掘,寻求兴发感动 |
四、类比迁移,构建诗性思维 |
第三节 古诗词教案优化设计 |
一、结合单元导读,把握教学重难点 |
二、以小点为突破口,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
四、结合诗无达诂标准,鼓励多元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八方联谊(论文提纲范文)
◆张自发 |
贺山荆诗社成立一周年 |
应白莲诗妹邀雨中游西塞山 |
◆聂英杰 |
晨赏巨鹿魏徵公园 |
晨读 |
◆武忠魁 |
步国印周《迎春》轱辘体 |
看电视剧《武则天秘史》 |
◆张三元 |
登上海商贸中心大厦 |
游太湖 |
◆雷芳 |
无题 |
◆翟利军 |
小重山·桂林夜随想 |
雨霖铃·婺源乡村即景 |
◆卢春杰 |
自度曲·踏春 |
伤春 |
◆马一骏 |
炸金蝉 |
蒸野菜 |
◆赵津铭 |
神九飞天 |
咏柏乡汉牡丹 |
◆王传秋 |
登太行大峡谷 |
仿离亭燕·鸳鸯杯 |
◆赵炳坤 |
天山天池 |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
◆王树强 |
历史一瞬 |
◆何连波 |
梦回校园 |
杨花 |
◆任征 |
喜雪 |
◆赵海萍 |
无题 |
◆杜福贞 |
留侯墓 |
听月 |
◆蔺东光 |
与宁晋文友约游梨园 |
◆杜荣升 |
感悟 |
双喜临门 |
◆王富友 |
昔年麦收 |
今曰麦收 |
◆宋勤台 |
诗情夜发 |
放风筝 |
◆箫竹 |
感怀 |
赠王金保 |
◆范峻海 |
抒怀 |
登山东钓鱼岛 |
◆舒年生 |
咏秋 |
◆何思光 |
题三清山巨蟒出山 |
◆余宾 |
赞人民公仆 |
◆孙元 |
赞方志敏 |
◆鲁加勇 |
贪官难伪装 |
◆邹黎阳 |
秋夜露营 |
◆孙兆林 |
祝贺《弋阳诗词》行刊十期 |
◆叶晓秋 |
中秋喜雨 |
◆卢才保 |
锦绣前程党指引 |
◆刘明泉 |
夏日雨后 |
◆张勇 |
读可伟先生大作有 |
◆烨子 |
黄昏游天坛公园有感 |
忆江南·炎夏泛舟陶然亭公园 |
◆宋振儒 |
摊破浣溪沙·喜迎我党十八大 |
渔家傲·蒙古包夜 |
◆赵文卿 |
书迷 |
相思 |
◆刘殿文 |
期盼和平 |
满江红·保钓愤 |
◆杨连 |
水调歌头·中秋望月思 |
钓鱼宝岛不可犯 |
◆解鹏英 |
黄河 |
赞杨善洲 |
◆穆福全 |
烛影摇红·岸柳夜色 |
瑶台聚八仙·假日山乡游 |
◆张凤义 |
长相思·祭母 |
水调歌头·拜武侯祠 |
◆肖志强 |
钓鱼岛感怀 |
边塞行 |
◆吴胜景 |
胜景笔记卷首自题 |
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 |
◆周国文 |
夏日偶题 |
无题闲咏 |
◆贾秀芬 |
感时 |
旷野晚坐 |
◆李玉龙 |
党十八大召开感言 |
◆张焕平 |
调笑令·独步 |
捣练子·秋 |
◆曹可钦 |
无悔年华 |
风入松·老知青忆昔 |
◆闫永利 |
发电厂运行员工 |
九寨归来 |
◆左章权 |
渔家傲·遣昼 |
夏日即事 |
◆关润芬 |
戊子岁晚漫题 |
◆刘裔清 |
心愿 |
侈奢病 |
◆陈立 |
游闸坡港 |
◆谢彦溥 |
退休自侃 |
十里银滩 |
◆黄维雄 |
怀老伴 |
再和溥叔 |
◆郑瑞群 |
望莲花峰 |
夏日赏荷 |
◆李彩霞 |
虹 |
漫步 |
◆乔志贤 |
◆李葆英 |
观日 |
赏荷 |
◆李瑶 |
荷塘 |
情人 |
◆孙莉霞 |
春登 |
◆甘家骏 |
夜宿黄山玉屏楼 |
赞诗友李祥夫妇 |
◆葛本霞 |
雨后初晴 |
鸟与巢 |
◆李传代 |
春意 |
秋容 |
◆孙守英 |
北大图书馆 |
颐和园寄思 |
◆黄利民 |
思 |
自奋 |
◆刘振华 |
祈雨 |
夏夜 |
◆刘隆炎 |
盼 |
探谷 |
◆许端一 |
天柱山 |
三祖寺 |
◆朱长华 |
思念 |
七夕 |
◆邱广运 |
春播 |
纪念屈原 |
◆苏智广 |
古城新貌 |
明珠大道 |
◆李祥 |
冬晨 |
稻禾 |
◆耿培荣 |
焦岗湖随笔 |
◆袁维胜 |
隋唐遗址公园访牡丹未遇 |
谒白园 |
◆陈正仓 |
秋雨 |
◆白翠萍 |
迎客松 |
◆柴国兰 |
回首 |
◆陈克林 |
八公山诗友聚 |
◆张运珠 |
清平乐 |
◆叶卫平 |
沁园春·学雷锋遣怀 |
◆吴守富 |
万里长城 |
观北海公园九龙壁 |
◆叶鋆 |
行香子·最美姑娘 |
仿西河·中国华侨城 |
◆程凤君 |
骑自行车郊游 |
白莲节赏荷 |
◆江信高 |
兰花 |
◆李剑虹 |
痛失挂件 |
读李玉韵诗集有赠 |
◆何锡兰 |
天脊龙门 |
天脊龙门天桥 |
◆杨忠明 |
辛卯生日 |
◆李绍余 |
无题 |
清明叹 |
◆章康福 |
沁园春·登滕王阁 |
沁园春·游庐山石门涧 |
◆邹家礼 |
[双调]风入松·天、神吻 |
◆黄德明 |
浪淘沙·观矮寨悬索大桥 |
◆张美兰 |
咏桃花 |
◆张喜清 |
访画家黄永玉 |
◆田连生 |
迎春 |
◆段素英 |
水调歌头·立心桥抒怀 |
◆龙老生 |
庆祝吉首市建市三十周年 |
◆江秉城 |
司马溪采风 |
◆吴兰玉 |
端午有感 |
◆贺训藻 |
空谷幽兰 |
◆邢汉卿 |
矮寨景区拦门女 |
◆杨宏信 |
清平乐·咏峒河文化公园 |
◆李兴仁 |
人生在世 |
◆邓炼红 |
峒河四桥赋 |
◆杨正发 |
沁园春·矮寨坡头赏奇观 |
◆郝凤英 |
司马溪行吟 |
◆张慧 |
咏梅 |
◆杨家福 |
北戴河鸽子窝公园观海上日出思远 |
◆刘德贤 |
沁园春·台湾游感 |
◆陈民福 |
放排 |
◆高从德 |
故地重游 |
◆张永禄 |
老年大学抒怀 |
◆肖守玉 |
“三门开”即兴 |
◆吴家华 |
梅魂赋 |
采菊东篱 |
◆石美群 |
咏红枫 |
◆钟淑美 |
矮寨仙桥赋 |
◆刘朝玲 |
喜闻泸溪县荣获省级“诗词之乡”称号 |
春游沅江登涉江楼有作 |
◆张自勤 |
湘西吟 |
◆吉隆泽 |
忆抗日时湘西浦市陆军监狱诗壁 |
◆章长友 |
水调歌头·颂武陵山区 |
◆糜登钦 |
永遇乐·湘西礼赞 |
◆刘太平 |
登天桥山 |
◆向树祥 |
诉衷情·白沙游 |
◆黄奕 |
沁园春·峒河春景 |
◆张继涛 |
一剪梅·观矮寨悬索大桥 |
◆张时农 |
念奴娇·武溪新村 |
◆文体俊 |
鹧鸪天·天桥山 |
◆尹立柱 |
栖凤湖春景 |
◆向玉娥 |
端午 |
◆张翠云 |
双燕垒窝 |
◆甘沛霖 |
打门球有感 |
◆张宗国 |
抒怀 |
◆杨宗璞 |
栖凤湖移民新村 |
◆田发桂 |
沁园春·咏湘西 |
◆钟华柱 |
蕉溪抒怀 |
◆龙华新 |
山花 |
◆钟发柱 |
鄂西来凤茅眼洞观瀑布感赋 |
◆曾宪国 |
沁园春·颂神九 |
◆陈秀武 |
矮寨天桥 |
◆肖佐才 |
登岳阳楼 |
◆吴元培 |
浪淘沙·苗乡 |
◆游绍文 |
龙泉感赋 |
◆薛朝友 |
水沙坪 |
◆王玉桃 |
茅眼洞 |
◆米显恩 |
联·咏神秘湘 |
(6)亲密关系视角下的女性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美学与女性 |
第二节 亲密关系与女性美 |
第三节 爱感与美感 |
第一章 情人关系中的女性美 |
第一节 关于爱情 |
第二节 爱情与美 |
第三节 爱情与女性美的变异 |
第二章 母子关系中的女性美 |
第一节 母爱 |
第二节 母性的美 |
第三节 母性美的变异 |
第三章 异性手足关系中的女性美 |
第一节 异性手足之爱 |
第二节 异性手足与审美 |
第三节 从“姐姐”到“妹妹” |
第四章 父女关系中的女性美 |
第一节 父女之爱 |
第二节 娇女之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中的文本问题 |
第一节 文本研究缺失与理论失语 |
第二节 当代文学批评困境中的文本问题 |
第三节 文本问题与文学研究基本关系 |
第二章 文学文本的存在问题 |
第一节 由作品到文本:文学文本存在的两极 |
第二节 文本存在形态的若干思考 |
第三节 文本存在问题研究的文学理论意义 |
第三章 文学文本的结构问题 |
第一节 文本结构:由线性书写到"空间转向" |
3.1.1 文本结构的"空间转向" |
3.1.2 文本结构嬗变的深层根源 |
第二节 文本空间结构的理论探讨 |
3.2.1 空间叙事学对文本空间结构的探讨 |
3.2.2 空间理论对文本空间结构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空间叙事学与空间理论:融合的可能与必要 |
第四章 文学文本的叙述问题 |
第一节 文本叙述者问题再研究 |
4.1.1 《孔乙己》的叙述者选择及其叙述伦理 |
第二节 文本叙述中的叙述声音问题 |
4.2.1 双重文本的自我消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叙述声音解读 |
第三节 文本叙述中的视角问题 |
4.3.1 文学在传统与现代扭结之间——论五四文学的视角选择 |
4.3.2 民族文学书写的视角选择与文化阐释 |
第四节 当前文本书写的若干病象及其叙事特征 |
第五章 文学文本的接受问题 |
第一节 读者:由接受者到叙事者 |
第二节 后现代理论视野下的"读者叙事" |
第三节 "拼凑"的后现代文本与读者的叙事策略——以詹姆逊的"超空间"理论为视角 |
第六章 文本研究:文艺学知识创新的一种可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园林植物季相设计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 ——以广西南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园林植物季相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
1.1 研究背景和内容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1.3.1 研究的范围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季相设计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
1.4.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
1.4.2 季相设计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 |
1.4.2.1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季相景观 |
1.4.2.2 植物配置与植物化感作用 |
1.4.2.3 现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与生物多样性 |
1.5 季相设计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
1.5.1 改善小气候 |
1.5.2 减轻污染 |
1.5.3 降低噪音 |
1.6 季相设计对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 |
1.6.1 园林意境的含义 |
1.6.2 园林意境的创作手法 |
1.6.3 植物季相景观意境的创造 |
1.7 小结 |
2 园林植物季相设计理论基础研究 |
2.1 植物季相设计与植物 |
2.1.1 以植物的观赏部位分 |
2.1.1.1 观叶类植物 |
2.1.1.2 观花类植物 |
2.1.1.3 观果类植物 |
2.1.1.4 观干类植物 |
2.1.2 以植物的主要观赏季节分 |
2.1.2.1 适合春季观赏的植物 |
2.1.2.2 适合夏季观赏的植物 |
2.1.2.3 适合秋季观赏的植物 |
2.1.2.4 适合冬季观赏的植物 |
2.1.2.5 适合四季观赏的植物 |
2.2 植物季相设计与视觉形态 |
2.2.1 色彩与植物季相设计的关系 |
2.2.1.1 色彩情感 |
2.2.1.2 色彩四季理论 |
2.2.1.3 色彩设计原则在季相设计中的应用 |
2.2.2 植物形状与季相设计的关系 |
2.2.2.1 点 |
2.2.2.2 线 |
2.2.2.3 面 |
2.2.3 植物质地与季相设计的关系 |
2.3 植物季相设计与审美作用机制 |
2.3.1 感官 |
2.3.1.1 视觉 |
2.3.1.2 听觉 |
2.3.1.3 嗅觉 |
2.3.2 情感 |
2.3.3 联想与想象 |
2.4 小结 |
3 南宁市植物造景季相设计研究 |
3.1 南宁市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 |
3.2 南宁市植物造景案例研究 |
3.2.1 公园绿地植物季相景观 |
3.2.1.1 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
3.2.1.2 公园绿地季相植物应用特点 |
3.2.1.3 南宁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案例分析 |
3.2.2 住宅小区 |
3.2.2.1 住宅小区景观发展概况 |
3.2.2.2 住宅小区季相植物应用特点 |
3.2.2.3 南宁市住宅小区植物季相景观案例分析 |
3.2.3 城市道路 |
3.2.3.1 城市道路景观发展概况 |
3.2.3.2 城市道路季相植物应用特点 |
3.2.3.3 南宁市城市道路植物季相景观案例分析 |
3.2.4 校园绿化 |
3.2.4.1 校园景观发展概况 |
3.2.4.2 校园季相植物应用特点 |
3.2.4.3 南宁市校园植物季相景观案例分析 |
3.3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
4 结论 |
5 文献综述:园林植物季相设计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
5.1 我国植物季相设计的发展概况 |
5.1.1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季相设计 |
5.1.1.1 北方皇家园林 |
5.1.1.2 江南私家园林 |
5.1.1.3 岭南园林 |
5.1.1.4 寺观园林 |
5.1.2 我国现代园林中的植物季相设计 |
5.1.2.1 宾馆 |
5.1.2.2 烈士陵园 |
5.1.2.3 森林公园 |
4.1.2.4 植物园 |
5.1.2.5 住宅小区 |
5.2 国外植物季相设计的发展概述 |
5.2.1 西方园林 |
5.2.2 日本园林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论文情况 |
(9)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文学的自觉”始于建安时代 |
第一节 对20世纪“文学的自觉”研究的回顾 |
第二节 “文学的自觉”始于建安 |
第二章 “文学的自觉”在建安七子创作中的表现 |
第一节 孔融:气胜于为笔 |
第二节 琳、瑀以符、檄擅声 |
第三节 王粲:情文并茂 |
第四节 刘桢:气壮言丽 |
第五节 徐干:齐气与壮采 |
第六节 应瑒:中和与文采 |
第三章 邺下文人集团--酿造“文学的自觉”的土壤 |
第一节 邺下文人集团的建立 |
第二节 邺下文人集团的活动及其意义 |
小结 |
主要参考书目 |
四、文体建设 叶茂花繁(论文参考文献)
- [1]隋唐文艺思想史资料的搜集[J]. 吴光兴.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6)
- [2]知行合一:谢稚柳书画作品研究[D]. 徐健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1)
- [3]论乡土文学中的博物志 ——以周作人、汪曾祺、王祥夫的草木虫鱼系列作品为例[D]. 肖明珠.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4]重返思无邪: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和策略[D]. 赵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八方联谊[J]. 张自发,聂英杰,武忠魁,张三元,雷芳,翟利军,卢春杰,马一骏,赵津铭,王传秋,赵炳坤,王树强,何连波,任征,赵海萍,杜福贞,蔺东光,杜荣升,王富友,宋勤台,箫竹,范峻海,舒年生,何思光,余宾,孙元,鲁加勇,邹黎阳,孙兆林,叶晓秋,卢才保,刘明泉,张勇,烨子,宋振儒,赵文卿,刘殿文,杨连,解鹏英,穆福全,张凤义,肖志强,吴胜景,周国文,贾秀芬,李玉龙,张焕平,曹可钦,闫永利,左章权,关润芬,刘裔清,陈立,谢彦溥,黄维雄,郑瑞群,李彩霞,乔志贤,李葆英,李瑶,孙莉霞,甘家骏,葛本霞,李传代,孙守英,黄利民,刘振华,刘隆炎,许端一,朱长华,邱广运,苏智广,李祥,耿培荣,袁维胜,陈正仓,白翠萍,柴国兰,陈克林,张运珠,叶卫平,吴守富,叶鋆,程凤君,江信高,李剑虹,何锡兰,杨忠明,李绍余,章康福,邹家礼,黄德明,张美兰,张喜清,田连生,段素英,龙老生,江秉城,吴兰玉,贺训藻,邢汉卿,杨宏信,李兴仁,邓炼红,杨正发,郝凤英,张慧,杨家福,刘德贤,陈民福,高从德,张永禄,肖守玉,吴家华,石美群,钟淑美,刘朝玲,张自勤,吉隆泽,章长友,糜登钦,刘太平,向树祥,黄奕,张继涛,张时农,文体俊,尹立柱,向玉娥,张翠云,甘沛霖,张宗国,杨宗璞,田发桂,钟华柱,龙华新,钟发柱,曾宪国,陈秀武,肖佐才,吴元培,游绍文,薛朝友,王玉桃,米显恩. 诗词月刊, 2012(12)
- [6]亲密关系视角下的女性美研究[D]. 黄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 [7]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 李长中. 南开大学, 2010(07)
- [8]园林植物季相设计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 ——以广西南宁市为例[D]. 张诗媛. 四川大学, 2007(04)
- [9]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D]. 李存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04(04)
- [10]文体建设 叶茂花繁[J]. 李统耀. 源流,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