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2例青春型分裂样精神病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罗兴鹏[1](2021)在《脊柱侧凸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脊柱侧凸患者心理总体概况、人格、生存质量;2.研究脊柱侧凸患者主弯角度、病程长短、年龄、性别、生活质量与术前心理状况的关系;3.手术、手术+心理干预前后之间的心理参数对比,探索手术对脊柱侧凸患者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8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诊断为AIS以及EOS的患者并收治入院的患者93例,其中自愿加入本研究并有完整随访记录7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75例患者中非手术治疗9例(AIS7例、EOS2例),手术治疗66例(AIS38例、EOS28例);将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是否接受短期正念减压疗法心理干预分别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AIS中,心理干预组16例,对照组22例;EOS中,心理干预组10例,对照组18例。收集性别、年龄、病程发展时间、术前及术后六月主弯cobb角度等信息。对所有纳入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入院时、术后6月两个时间段进行心理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学评分AIS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EOS由父母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中文简体SRS-22量表。采用PHQ-9、GAD-7问卷进行心理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短期心理疗效评估,最后以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脊柱侧凸患者心理特征:(1)AIS患者:与中国青年人常模均分对比,AIS患者心理状况异于正常人,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恐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阳性项目,显着高于中国青年人常模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OS患儿:EOS患儿与正常患儿相比,CBCL行为量表各项分值超过常模峰值的较少,在参与研究的30例患儿中,高于正常儿童常模的情况:女性儿童抑郁因子1(3.33%)人、社交退缩因子1(3.33.14%)人、多动因子1(3.33%)人、残忍因子1(3.33%)人,总分超过正常值的只有2(6.67%)人;男性交往不良因子2(6.67%)人、总分超过正常值1(3.33%)人。2、脊柱侧凸患者性别、年龄、主弯角度、病程与术前心理特征、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1)AIS患者:女性患者在心理状况SCL-90各项分值方面与男性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在生活质量SRS-22方面,总分、疼痛均分、活动能力均分等方面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男性;年龄与心理状况、生存质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冠状面cobb角的大小与SCL-90总分无相关性(P>0.05),但是和SCL-90人际关系、饮食因子显着正相关,与SRS-22总分、活动能力、自我形象维度显着负相关(P<0.05);病程长短与SCL-90总分无相关性(P>0.05),和SRS-22总分、活动能力均分、自我形象均分显着负相关(P<0.05)。(2)EOS患儿:男女性EOS患儿在心理状况CBCL总分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心理状况、生存质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EOS患儿的SRS-22心理状况均分与冠状面cobb角大小、病程长短显着负相关(P<0.05),CBCL总分与冠状面cobb角大小、病程长短显着正相关(P<0.05);3、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1)AIS患者:SRS-22总分、心理状况均分与SCL-90总分之间显着负相关(P<0.05),SRS-22总分、疼痛均分、心理状况均分与SCL-90躯体化因子、忧郁因子显着负相关(P<0.05),SRS-22心理状况均分与SCL-90焦虑因子、S精神病性因子显着负相关(P<0.05),SRS-22总分与SCL-90饮食因子显着负相关(P<0.05)。(2)EOS患儿:生活质量SRS-22各项目与CBCL总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4、短期心理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心理状况、生活质量组内6月前后纵向对比和组间横向对比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入院时性别、年龄、冠状面主弯cobb角、病程发展时间、PHQ-9、GAD-7、SCL-90、SRS-22 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AIS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cobb角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cobb角度都明显降低,干预组和对照组cobb角的变化与SRS-22总分的变化明显负相关(P<0.05),随着cobb角的减小,生活质量提高。干预组和对照组SRS-22总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分值明显高于手术之前,对照组SCL-90总分在6月后与术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干预组SCL-90总分、忧郁均分、焦虑均分、精神病性均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值明显低于术前,经过干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术后6月干预组与对照组横向比较,从平均值来看,在心理状况方面,SCL-90总分和其包含的所有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惧、精神病性、饮食)干预组均要优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方面,SRS-22在总分、活动能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等方面,干预组均要优于对照组。(2)EOS患儿:对照组、干预组6月前后纵向对比:干预组女性患儿CBCL总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值明显低于术前;总体干预组CBCL总分在6月后比术前比分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女性儿童效果明显;对照组SRS-22总分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值较术前有所升高,手术使得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照组、干预组术后6月横向对比: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在生活质量SRS-22各项分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BCL心理行为评估上,干预组总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5、短期心理干预对AIS、EOS患者短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干预前后,AIS和EOS患者的PHQ-9、GAD-7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明显较低,心理干预在短期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结论]1.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存在躯体化、焦虑、恐惧等异常心理症状,尤其是AIS患者,需要引起重视。2.主弯角度、病程与心理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与生活质量负相关;3.脊柱侧凸患者经过有效手术矫形后生活质量可以获得提高,若增加短期的MBCT心理干预则患者更可以获得心理方面的改善。
马古兰丹姆[2](2020)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起,舞蹈/动作治疗在国外被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与治疗中,并形成—套相应的治疗模式。国外研究表明,DMT治疗的形式与内容使自闭症儿童拥有愉悦的身体体验,同时对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国内在此领域则起步较晚,尤其在治疗流程、内容、具体实施、整体性评估等各个环节仍处于探索阶段,少数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个别训练进行了报告,涉及团体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效果研究的几乎属于空白。本研究在非临床环境下,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的研究成果,在身心范式的背景下研究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旨在探究自闭症儿童接受舞蹈/动作治疗干预后在身心领域的发展变化,归纳并总结出针对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干预模式、实施流程和方法,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在上海彩虹雨儿童智能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分别采取以下方案:1、选取28名自闭症儿童分为舞蹈/动作治疗组17人和对照组11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DMT干预实验,探讨干预前后在身体机能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大动作能力测试、ABC量表、CBCL量表、SRS量表、SCQ量表RBS-R量表、情绪识别测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选取17名自闭症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从质性研究角度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探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影响效果。3、选取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凯斯腾伯格动作KMP侧写分析,量化分析5次视频录像中视频动作,了解个案的动作风格及情绪障碍,探讨其动作模式与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为舞蹈/运动治疗评估提供—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得出: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交往领域和身体动作领域具有显着疗效。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核心症状中的社交退缩及身体动作笨拙、协调性不佳等具有积极的提高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以其丰富的干预内容和健康、绿色的干预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身体感知、音乐律动、情感体验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认知等方面地发展。本研究中对舞蹈/动作治疗核心理念的正确把握、动作评估的实施、团体治疗方案的制定、干预内容、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家长及时的反馈对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创造性舞蹈、镜像、模仿、双人合作动作和同步动作以及团体融合的音乐舞蹈/动作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拉班芭特尼夫动作体系从身体教育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改观。KMP动作观察工具可以了解、反映和扩展非言语的表达,并可以通过动作评估建立可行的动作处方,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社交和沟通,建立身体意识。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舞蹈/动作治疗可以积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身心健康。本研究是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中国本土化推广应用的先行者,成果转化的“星希望”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公益项目,分别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等奖项。编写的《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康复手册》以及六级电视教学片,让更多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受益。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得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
王楚[3](2018)在《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临床管理研究 ——基于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十年管理经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行为方式对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的影响,并提出建立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的无缝式管理模式,为决策者对这类人群的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宝贵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方法:以2008—2014年广西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救助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同期普通精神病入院患者和正常人群指标,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群体中传染病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并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u检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和多因素分析。提取数据分析结果和访谈得到的定性资料,整合提炼成功经验。结果:(1)2332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中,传染病患者为349例(14.7%),以男性、15~29岁、30~45岁患者为主;传染性疾病分类中,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和艾滋病患者依次为10.2%(239例)、3.3%(77例)、1.5%(36例)、0.4%(9例),男性病毒性肝炎(64.9%)明显多于女性(p<0.01),30~45岁梅毒患者最多(54.5%),无职业的肺结核病人(71.4%)显着多于有职业病人的(p<0.01),营养不良的艾滋病患者较多(88.9%)。(2)流浪精神病人群的传染病年均患病率高于普通精神病住院患者,高于同期正常人群。(3)职业是传染病患病的保护因素(OR=0.632,95.0%CI=0.466~0.857),流浪行为方式是传染病患病的危险因素(OR=1.997,95.0%CI=1.608~2.479)。结论:流浪行为方式是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高感染和高传染性重要方式,将流浪精神病人群体纳入政府传染病公共卫生管理范畴是有意义的。我们提出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医院医疗救治、政府科学安置”的无缝管理模式,为充实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和流浪精神病人群管理体系做出贡献。
王礼军[4](2017)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革命的中间路线 ——英国独立学派思想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克莱因和安娜之间矛盾的激化,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于1943年1月至1944年5月召开一系列科学会议以讨论克莱因基于儿童精神分析实践的新观点。双方及其各自的追随者围绕潜意识幻想、死本能、退行、儿童分析技术等诸多主题展开激烈的争辩,构成精神分析史上着名的“弗洛伊德-克莱因论战”(Freud-Klein Controversies)。“论战”在学会新任主席佩恩的协调下落下帷幕,并达成一项“君子协定”。至此,英国精神分析形成三“组”鼎立的局势:以克莱因为首的“A组”(即克莱因学派),以安娜为首的“B组”(即维也纳学派),以温尼科特等为代表的“中间小组”(即后来的独立学派)。英国独立学派(British School of Independents)是由那些不愿归属克莱因学派和维也纳学派的精神分析师组成,它是以温尼科特、费尔贝恩、巴林特和鲍尔比等为代表、与克莱因学派和维也纳学派相对立、遵循客体关系的研究取向且以批判性地吸收和发展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与临床技术为宗旨的精神分析师团体;其成员还包括冈特里普、汗、海曼、米尔纳、里克罗夫特、金、斯图尔特、博拉斯,等等。尽管从表面上看来,独立学派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派”,但它是学会内部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维持学会的平衡,且表现出独立性、开放性、关系性和真实性的特征。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师具有某些不言而喻的共性,形成一种所谓的“独立传统”(Independenttradition)。比如,他们尊重且恰当地评价所使用的精神分析观点,赋予其真实价值(true value),而不管它们出自何处;他们对普遍真理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不盲目相信和推崇任何既定的理论思想,并重视理论和技术的多元化;同时,他们都强调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重视外部真实的现实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在理论与实践上批判性地吸收其他的精神分析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不同于克莱因主义的客体关系思想。他们在对人性和驱力的态度、客体和客体关系、自体、人格与心理发展等精神分析基本理论,以及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治疗学方面都作出深入探讨和重要发展。首先,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重视人性中善的一面,认为婴儿生来是天真且具有发展潜能的,因而倡导一种积极的人性观;同时,他们不再将力比多视为是行为的根本驱力,转而将攻击性视为是一种有益发展的积极力量,并主张个体发展的首要动力是寻求客体(object-seeking)。他们基于客体和客体关系这一核心概念和线索,建构出各自独特的客体关系理论,如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费尔贝恩的自我内心结构的纯粹客体关系理论、巴林特的原始爱的客体关系理论和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等。在他们看来,自我或自体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发展就是内心结构的形成,即自我或自体的成熟。而心理发展与客体关系的发展密切关联,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婴儿从最初的绝对依赖逐渐朝向独立的过程。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还蕴含了自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和观点,如费尔贝恩和冈特里普笔下的自我等同于自体,而温尼科特和马苏德·汗更是直接以自体为核心构建其人格与心理发展理论,博拉斯提出“客体自体”(selfas object)这一术语,强调自体-客体自体之间的关系。此外,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还对象征、梦和创造性这三个紧密相关的主题作出详细且深入的探讨,丰富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其次,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将精神病理学的起源提前至生命前两年的心理生活,在早期环境尤其是母婴关系中追溯精神疾病的根源。他们认为,早期环境的失败或剥夺会诱发婴儿的创伤体验,久之便会导致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病理症状,性倒错亦是早期环境失败的结果;同时,它还是个体用以避免或控制焦虑的防御方式。最后,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对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本质、目标和过程作出独特且颇具创造性的阐释,并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修正、发展、丰富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例如,他们重视移情和移情解释的积极作用;促使反移情概念的转变,将之视为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工具;强调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发展游戏治疗技术,并将之用于治疗成人患者。总之,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巨大贡献。一方面,他们促使精神分析从驱力模式转向客体关系模式,推动客体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他们变革了精神病理学思想,促使精神病理学从冲突模型转变为发展障碍模型。另一方面,他们修正、发展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从神经症扩展至严重的精神病。此外,他们还对自体心理学、关系精神分析学产生重要影响,并在医学、文学、美学、社会工作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思想亦存在某些不足,如缺少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概念抽象、语言晦涩以及某些理论自身的科学性问题等。然而,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谓之完美,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如此,本研究亦是如此。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深入、批判性地探究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思想,并在进行本土化运用时保持谨慎的态度。
李碧霞[5](2014)在《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对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实践,总结体会,以提升护理质量与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统计结果。结果:76例患者中精神症状好转率为85.5%,肺结核有效率为79.0%。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饮食、卫生、行为、用药及心理的护理,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利于患者的康复。
黄诚[6](2012)在《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证型和证候标准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证型和证候标准专家咨询意见,为明确精神分裂症(狂证)的中医证型和证候标准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结果设计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常见证候类型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向全省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小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再根据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和流调结果,参考《精神分裂症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制定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证候标准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向全省专家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狂证)常见中医证型共7个,在各证型中,符合均数>1.5,满分比>50%,变异系数<40%,等级和>90的证候指标痰火内扰证有14个;气滞血瘀证共9个;阴虚火旺证共11个,痰结血淤证共9个,阳明热结证共9个,气阴两虚证共6个,肝胆火盛证共13个。结论: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狂证)常见中医证型是痰火内扰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火旺证、痰结血淤证、阳明热结证、气阴两虚证、肝胆火盛证。证候指标中具有上述条件者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狂证)上述中医证型的证候标准。
张会堂,刘桂英[7](2012)在《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各60例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应用现代MECT和传统ECT分别进行治疗。结果:MECT治疗后疗效显进83.3%,好转13.3%、无效3.4%,和ECT疗效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1次起效8例,2~3次起效6例,6次起效54例。术后第1天头晕68.0%,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34.1%,但疗程结束后基本能够恢复,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急性发作期起效较快、安全性好、疗效显着和不良反应较少。
王继才[8](2009)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的临床特征和脑功能及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是否存在异常;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技术,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脑白质的完整性;结合三维结构磁共振(3D)技术,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的脑灰质密度的异常。方法:对139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6例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符合CCMD-3和DSM-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1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的一级亲属、100例正常对照,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韦氏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进行测评,PANSS评分患者≥60分。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未患病同胞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静息状态下fMRI检查和DTI检查。共有3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患者同胞和44例正常对照完成了MRI扫描,排除头动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进入统计分析的fMRI部分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4例(12男/12女)、同胞26例(12男/14女)、正常对照39例(18男/21女);DTI部分各组分别为26例(13男/13女),26例(12男/14女),39例(18男/21女);3D部分各组分别为27例(13男/14女),28例(13男/15女),39例(18男/21女)。采用局部一致性方法(ReHo)分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正常对照在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的异常情况。从DTI数据中提取全脑所有体素(voxel)的FA (fractional anisotropy)值,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VBA)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正常对照的脑白质的完整性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像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方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正常对照的脑灰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教育程度低,病前性格多为内向,发病前社会功能差;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早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01),未治期、病程长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00),住院次数多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00)。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以慢性起病,持续性病程为主,以混合型为主要临床相;PANSS阴性分量表评分与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0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很常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多采用联合治疗,治疗依从性差。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均显着降低;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结果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病程、PANSS阴性量表评分和未治期显着负相关(p<0.05),与教育年限、起病年龄呈显着正相关(p<0.05)。2.fMRI: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左侧额上回、左侧扣带回和后扣带回的局部一致性降低,未发现局部一致性增高的脑区。与同胞组比较,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的局部一致性降低,右侧楔叶、舌叶和双侧中央后回的局部一致性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同胞组的右侧楔叶的局部一致性降低,未发现局部一致性增高的脑区。3.DTI: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胼胝体、左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右侧额下回及右侧颞中回的脑白质FA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左侧梭状回、左侧楔前叶、左侧扣带回和中扣带回、左侧小脑后叶的山坡和结节、右侧丘脑、右侧小脑扁桃体的脑白质FA值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双侧前扣带回,左侧胼胝体和右侧颞中回的脑白质FA值较同胞组低;未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脑白质FA值高于同胞组的脑区。患者同胞组的左侧顶下小叶,右侧楔叶,左侧扣带的脑白质FA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同胞组的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颞中回、左侧小脑下半月小叶的脑白质FA值高于正常对照组。难治性患者的胼胝体(x=-10,y=14,z=22;Z=4.14,像素大小=72)FA值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454,p=0.020),与病程呈显着负相关(r=-0.421,p=0.032),与教育年限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43,p=0.024)。4.3D: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额内侧回、楔前叶、岛叶,右侧海马回、额中回、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下回、楔叶和双侧顶下小叶的脑灰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低;而双侧外侧苍白球的脑灰质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额内侧回、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颞中回、额中回、额上回、楔叶、海马回和双侧中央后回的脑灰质密度较同胞组低;未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脑灰质密度高于同胞组的脑区。患者同胞组的右侧岛叶、左侧额内侧回、左侧顶下小叶和右侧顶上小叶脑区的灰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低;未见同胞组脑灰质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脑区。结论:1.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特征,反映出有不同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病因。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严重损害。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脑区功能异常。患者同胞在楔叶脑区的功能异常,可能是其潜在患病的脑功能基础。3.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存在胼胝体、额叶、顶叶、颞枕叶等区域的广泛的脑白质完整性和灰质密度的异常;异常的脑区增加精神分裂症患病的风险,也可能是患者及其同胞精神症状和认知损害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刘跃[9](2008)在《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与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的关系》文中提出人格障碍是目前临床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由于人格障碍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和共病率及对其它心理疾病治疗的抵抗和不良预后,所以被认为是目前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人格发展不成熟并产生畸变,导致个体适应不良并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作出极端的情感反应,从而引起显着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异常。目前的许多研究都提示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人格偏离正常或人格障碍是引起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既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分别研究人格障碍者的归因方式、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主要是医学模式,集中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共病和评估、诊断、治疗上。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根据DSM-Ⅳ关于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尝试使用人格障碍评定量表,结合晤谈,对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做出评估。进而用归因量表、防御机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把人格障碍者的人格特质、归因方式、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结合起来,从教育和医学两个方面探讨其形成和发展及相互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对社会适应造成的影响,以引起人们重视大学生不良人格的危害,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寻找矫治人格障碍的有效措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本论文的结构分为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综述讨论人格和人格障碍的形成及与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间关系,实证研究探讨高校人格障碍学生的人格、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状况及人格障碍的矫治方法。本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有:高校学生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为13.1%;A、B、C三群人格障碍组都有较高的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B群和C群人格障碍组都有明显的精神质,脾气古怪、孤僻,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A、B、C三群人格障碍组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倾向于采用投射、被动攻击和退缩,内心存在较多的心理冲突需要防御。B群人格障碍组把负性事件多归因为普遍的因素,且认为是命运所定。C群人格障碍组把负性事件(包括成就和人际上的负性事件)多归结为自身、持久和普遍的原因。C群人格障碍组应对很少指向问题解决,更多使用自责。这样,不良的环境不能得到改善,而且会带来消极的情绪,破坏心理健康。本研究从改变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的角度,探讨矫治人格障碍的方法。
张福英,孟庆立,许丽荣,阮玖琼[10](2008)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联合进行心理康复指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早期心理康复指导的意义,寻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途径。方法将120例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康复指导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进行对照研究。对治疗组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心理康复指导,每周1次,连续8 w,病人出院后每月1次,连续6个月,并于出院第6、12个月时进行随访。分别于入院第1、8周末及出院第6、12个月时用 N-BPRS 评价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用 SDSS 评价病人出院1年后的各种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并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第6、12个月时的复发情况。结果心理康复指导组于出院第6个月时 N-BPRS 评分较第8周末明显降低(P<0.05)。1年后两组间 SDSS 第1、5、6、9、10项及总分有显着或非常显着性差异;两组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27.08%和57.78%,心理康复指导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康复指导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有效地延缓精神分裂症复发,有利于病人保持和提高其社会功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42例青春型分裂样精神病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2例青春型分裂样精神病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侧凸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脊柱侧凸患者心理概况 |
2 量表概况 |
3 心理干预-正念疗愈法 |
材料与方法 |
1 目的与创新 |
2 研究对象 |
3 实验方法 |
3.1 脊柱参数及一般信息收集 |
3.2 量表评估 |
3.3 短期念减压疗法心理干预 |
4 数据处理 |
结果 |
第一部分:入院AIS、EOS患者总体情况 |
第二部分:手术及心理干预对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响 |
讨论 |
1 脊柱侧凸患者心理概况 |
1.1 脊柱侧凸患者心理及影响因素 |
2 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
3 加速外科康复与脊柱侧凸心理干预 |
4 限制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畸形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问题 |
1 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心理问题 |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心理问题 |
3 脊柱畸形患者的生活质量 |
4 心理干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闭症人数的剧增 |
1.1.2 国家对特殊人群的重视 |
1.1.3 舞蹈/动作治疗的独特效果 |
1.1.4 舞蹈/动作治疗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亟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假设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创新 |
1.5.2 研究成果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自闭症 |
2.1.2 舞蹈/动作治疗 |
2.1.3 身心健康 |
2.1.4 干预 |
2.1.5 评估 |
2.1.6 具身化 |
2.2 关于自闭症 |
2.2.1 自闭症的病因 |
2.2.2 自闭症儿童身心特征 |
2.2.3 自闭症的主要疗法 |
2.3 DMT概述 |
2.3.1 DMT的发生 |
2.3.2 DMT的先驱者们 |
2.3.3 DMT的基本特点 |
2.3.4 心理学对DMT影响 |
2.4 DMT与自闭症 |
2.4.1 自闭症儿童的动作感觉 |
2.4.2 DMT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
2.4.3 动作分析与自闭症儿童DMT |
2.5 研究现状 |
2.5.1 DMT相关研究 |
2.5.2 自闭症儿童DMT相关研究 |
2.5.3 研究现状评述 |
2.6 本研究理论基础 |
2.6.1 拉班芭特尼芙动作体系(LBMS) |
2.6.2 凯斯滕伯格动作侧写(KMP) |
2.6.3 具身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干预设计与实施 |
3.3.1 干预目标 |
3.3.2 干预阶段 |
3.3.3 干预强度、频率、时间 |
3.3.4 干预内容 |
3.3.5 处方设计 |
3.3.6 实施过程描述 |
第4章 DMT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
4.1 所有身体指标的变化 |
4.1.1 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 |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前后变化 |
4.1.3 大动作能力的变化(TGMD量表) |
4.1.4 分析小结 |
4.2 心理指标的变化 |
4.2.1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2 社会反应量表SRS干预前后的变化 |
4.2.3 智商水平干预前后的变化干预方法 |
4.2.4 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 |
4.2.5 社交沟通能力SCQ量表的变化 |
4.2.6 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变化CBCL社会能力 |
4.2.7 重复刻板行为(RBS-R)的变化 |
4.2.8 分析小结 |
第5章 家庭成员反馈 |
5.1 身体维度的反馈 |
5.1.1 开放式编码 |
5.1.2 主轴式编码 |
5.1.3 选择式编码 |
5.1.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2 心理维度反馈 |
5.2.1 开放式编码 |
5.2.2 主轴式编码 |
5.2.3 选择式编码 |
5.2.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动作观察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
6.1 情况与动作诊断 |
6.2 干预描述 |
6.2.1 第一次描述 |
6.2.2 第五次描述 |
6.2.3 第十次描述 |
6.2.4 第十五次描述 |
6.2.5 第二十次描述 |
6.3 数据分析 |
6.3.1 预力效Pre-Efforts |
6.3.2 力效Effort |
6.3.3 形体流Shape Flow |
6.4 KMP动作分析结论 |
第7章 总结论 |
7.1 DMT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身体重建 |
7.2 DMT助长或增进自闭症儿童人际间的交流 |
第8章 分析与讨论 |
8.1 “圈”的力量 |
8.2 镜像、模仿、同步动作和动作合作 |
8.3 自信与领导力 |
8.4 具身化认知 |
8.5 团体的节奏性 |
8.6 音乐与道具 |
8.7 “缺陷动作”的利用 |
8.8 身体动作能力 |
8.9 动作观察分析 |
第9章 不足与建议 |
9.1 不足 |
9.2 建议 |
9.2.1 提升对DMT的认知 |
9.2.2 建立健康的安全的治疗 |
9.2.3 治疗前全方位评估的重要性 |
9.2.4 亟需适合特殊人群的动作评估方法 |
9.2.5 中国本土化推广的价值 |
9.3 研究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3)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临床管理研究 ——基于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十年管理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流浪精神病人群 |
1.1.2 传染病现状 |
1.1.3 流浪精神病人群的传染病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分析法 |
1.2.2. 实证研究法 |
1.2.3 访谈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
2.1 核心概念定义 |
2.1.1 流浪精神病人 |
2.1.2 传染病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的研究现状 |
2.2.2 卫生防治研究及防治管理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临床资料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流浪精神病人群社会人口学概况 |
3.3 南宁市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病患病情况 |
3.3.1 总体概况 |
3.3.2 发病情况 |
3.3.3 人群分布特点 |
3.3.4 传染病危险因素分析 |
3.3.5 与正常人群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流浪精神病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4.2 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 |
4.2.1 恶劣的生存环境增加预防难度 |
4.2.2 流动性行为导致感染机会增加 |
4.2.3 特殊的社会性行为致使其防病治病意识下降 |
4.2.4 个人的不良行为增加传染性疾病感染及传播的可能 |
第五章 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病临床管理经验探索 |
5.1 医疗硬件设施建设长抓不懈 |
5.2 政策扶持力度不减 |
5.3 尽快改变滞留安置现状 |
第六章 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病管理目标 |
6.1 公平性 |
6.2 预防性 |
6.3 科学性 |
第七章 构建无缝式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病管理模式 |
7.1 依托社区,疾病防治 |
7.1.1 网格管理,防止流浪 |
7.1.2 源头治理,卫生防疫 |
7.2 医疗救治,各尽其能 |
7.2.1 建立精神病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双向机制 |
7.2.2 完善院内控制工作 |
7.3 政府调控,处置有序 |
7.3.1 妥善安置,及时返送 |
7.3.2 明确分工,协调共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精神分析客体关系革命的中间路线 ——英国独立学派思想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思想来源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第二节 哲学思想传统 |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 |
一、古典精神分析的影响 |
二、英国客体关系思想的影响 |
三、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
第四节 临床实践 |
第二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内涵与特征 |
第一节 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基本特征 |
一、独立学派精神分析师的特征 |
二、独立学派客体关系理论的特征 |
第三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独立学派的诞生——聚焦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论战” |
一、“论战”的背景 |
二、“论战”的过程 |
三、“论战”的结果和独立学派的诞生 |
第二节 独立学派的发展 |
一、规模的扩大 |
二、理论的多元化与整合 |
三、技术的发展 |
四、当前动态 |
第四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第一节 温尼科特 |
一、生平与着述 |
二、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
三、影响与继承者 |
第二节 费尔贝恩 |
一、生平与着述 |
二、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
三、影响与继承者 |
第三节 巴林特 |
一、生平与着述 |
二、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
三、影响与继承者 |
第四节 鲍尔比 |
一、生平与着述 |
二、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
三、影响与继承者 |
第五节 其他人物 |
一、冈特里普 |
二、汗 |
三、里克罗夫特 |
四、博拉斯 |
第五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人性观 |
第二节 驱力观 |
一、弗洛伊德和克莱因的观点 |
二、独立学派的观点 |
第三节 客体与客体关系观 |
一、客体、客体关系与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
二、独立学派的客体与客体关系观 |
第四节 自体观 |
一、温尼科特的自体观 |
二、费尔贝恩的自体观 |
三、冈特里普的自体观 |
四、汗的自体观 |
五、博拉斯的自体观 |
六、小结 |
第五节 人格与心理发展观 |
一、人格与心理的结构 |
二、人格与心理的发展 |
三、小结 |
第六节 象征 |
一、弗洛伊德等人的观点 |
二、独立学派的观点 |
第七节 梦 |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
二、独立学派的观点 |
第八节 创造性 |
一、弗洛伊德与克莱因的观点 |
二、独立学派的观点 |
第六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精神病理学 |
第一节 精神病理学的基本观点 |
一、弗洛伊德和克莱因的观点 |
二、独立学派的观点 |
第二节 性倒错——一种特殊的精神病理症状 |
一、吉莱斯皮的观点 |
二、汗的观点 |
三、利门塔尼的观点 |
四、小结 |
第七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心理治疗学 |
第一节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本质与目标 |
一、温尼科特的观点 |
二、费尔贝恩的观点 |
三、巴林特的观点 |
四、冈特里普的观点 |
五、其他观点 |
六、小结 |
第二节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过程 |
一、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
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退行 |
第三节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技术 |
一、基本态度 |
二、具体技术 |
第八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独立学派内部的比较 |
一、独立学派内部的共性 |
二、独立学派内部的差异 |
第二节 独立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比较 |
一、独立学派与维也纳学派 |
二、独立学派与克莱因学派 |
三、独立学派与自体心理学 |
四、独立学派与关系精神分析学 |
第九章 英国独立学派的评价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贡献 |
一、理论上的贡献 |
二、实践上的贡献 |
第二节 主要不足 |
一、缺少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 |
二、概念繁杂晦涩,语言艰深难懂 |
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有待商榷 |
第三节 主要影响 |
一、对精神分析内部的影响 |
二、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
第四节 未来展望 |
一、对独立学派的展望 |
二、对本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病情观察 |
2.2 饮食护理 |
2.3 卫生护理 |
2.4 行为护理 |
2.5用药护理 |
2.6 心理护理 |
3 结果 |
4 小结 |
(6)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证型和证候标准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检索研究 |
1 文献资料来源 |
2 文献检索策略 |
3 文献纳入标准 |
4 文献排除标准 |
5 文献评价与筛选方法 |
6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
7 结果 |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常见证候类型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研究 |
1 编制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常见证候类型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2 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常见证候类型标准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
2.1 专家遴选 |
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对象 |
2.4 中医证型和中医证候 |
2.5 中医狂证常见证候、各证型计分方法与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结果 |
2.7.1 狂证证型分布情况 |
2.7.2 狂证证候分布情况 |
第三部分 小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中医辨证 |
4 调查方法 |
4.1 调查表 |
4.2 调查点的确定 |
4.3 调查人员条件 |
5 统计学分析 |
6 结果 |
第四部分 精神分裂症狂证常见中医证候标准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研究 |
1 编制精神分裂症狂证常见中医证候标准第二轮专家问卷 |
2 精神分裂症狂证常见中医证候标准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
2.1 专家遴选 |
2.2 研究对象 |
2.3 等级评价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结果 |
2.5.1 专家基本情况 |
2.5.2 专家的积极系数 |
2.5.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2.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2.5.5 专家权威程度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常见证候类型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2 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常见证候标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 |
附件3 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证候标准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4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的临床特征和脑功能及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意义 |
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 |
3 精神分裂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
3.1 结构性脑成像研究 |
3.2 脑功能成像研究 |
3.3 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
第二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1 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症状评定和神经心理学测验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和认知功能分析 |
2.3 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研究 |
1 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调查、临床症状评估和神经心理学测验 |
1.3 磁共振图像数据采集 |
1.4 图像数据预处理 |
1.5 局部一致性分析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分析 |
2.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的ReHo比较 |
2.3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同胞组的ReHo比较 |
2.4 患者同胞组与正常对照的ReHo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脑白质完整性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 |
1 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调查、临床症状评定和神经心理学测验 |
1.3 磁共振检查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比较 |
2.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比较 |
2.3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同胞组之间的比较 |
2.4 同胞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比较 |
2.5 胼胝体FA值与精神症状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的脑灰质密度研究——使用VBM方法的三维结构磁共振研究(3D)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9)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与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既往研究综述 |
1.1.人格与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 |
1.1.1.人格概述 |
1.1.1.1.人格概念 |
1.1.1.2.人格形成 |
1.1.1.3.人格与心理障碍间关系 |
1.1.1.4.大学生人格特征 |
1.1.2.归因 |
1.1.2.1.归因概念 |
1.1.2.2.归因研究应用 |
1.1.2.3.人格与归因方式间关系 |
1.1.2.4.大学生归因特点 |
1.1.3.应对 |
1.1.3.1.应对概念 |
1.1.3.2.应对研究应用 |
1.1.3.3.人格与应对方式间关系 |
1.1.3.4.大学生应对特点 |
1.1.4.防御机制 |
1.1.4.1.防御机制概念 |
1.1.4.2.防御机制研究应用 |
1.1.4.3.人格与防御机制间关系 |
1.1.4.4.大学生防御机制特点 |
1.2.人格障碍与人格、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 |
1.2.1.人格障碍概念 |
1.2.2.人格障碍分群和特征 |
1.2.3.人格障碍的共病 |
1.2.4.人格障碍形成 |
1.2.5.大学生人格障碍原因 |
二.大学生人格与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方案 |
2.1.问题的提出 |
2.2.研究的目标 |
2.3.研究的理论意义 |
2.4.研究的现实意义 |
2.5.本研究假设 |
2.6.被试 |
2.7.研究工具 |
2.8.研究程序 |
2.9.统计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3.1.人格障碍测评结果 |
3.2.正常组与障碍组的比较 |
3.2.1.人格特征的比较 |
3.2.2.防御方式的比较 |
3.2.3.归因方式的比较 |
3.2.4.应对方式的比较 |
3.3.障碍组人格障碍与人格特征及防御、归因和应对方式的相关 |
3.4.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分析 |
4.1.人格障碍者的个性特征 |
4.2.人格障碍者的防御机制特征 |
4.3.人格障碍者的归因特征 |
4.4.人格障碍者的应对特征 |
4.5.人格障碍者个性、心理调节手段的综合分析 |
4.6.人格障碍与个性、心理调节手段的相关和结果 |
4.7.人格障碍矫治探讨 |
4.7.1.有效运用防御机制,适应现实,避免心理痛苦与不安 |
4.7.2.改变不良归因方法,增强自信和责任感,促使行为改进 |
4.7.3.学会适当的应对策略和技能,降低应激障碍,维持心理和谐 |
五.结论 |
六.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谢辞 |
四、42例青春型分裂样精神病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侧凸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干预研究[D]. 罗兴鹏.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D]. 马古兰丹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3]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临床管理研究 ——基于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十年管理经验的研究[D]. 王楚. 广西大学, 2018(01)
- [4]精神分析客体关系革命的中间路线 ——英国独立学派思想整合研究[D]. 王礼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6)
- [5]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J]. 李碧霞. 中国民康医学, 2014(10)
- [6]精神分裂症(狂证)中医证型和证候标准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研究[D]. 黄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体会[J]. 张会堂,刘桂英.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09)
- [8]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的临床特征和脑功能及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 王继才. 中南大学, 2009(02)
- [9]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与归因、应对和防御机制的关系[D]. 刘跃.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10]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联合进行心理康复指导的研究[J]. 张福英,孟庆立,许丽荣,阮玖琼.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