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XCEL在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婷婷[1](2021)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遵义恒聚磷石膏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磷石膏是人类在生产磷肥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副产品,由于处理技术难度大、废物利用成本高,大多数成为固体废弃物,被长期堆放在尾矿库或指定场地。随着磷石膏尾矿数量逐年增加,已经造成大气、土壤及水体多方面的环境污染,人类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虽然磷石膏是一种工业固废,但是通过处理后能被人类所用,产品在很多领域中都十分常见,比如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工业材料的生产过程中等,此外在很多石膏建材以及水泥成品中都能够看到其身影。目前,我国磷石膏利用率很低,磷石膏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峻,甚至已经制约了我国磷石膏加工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我们国家对环保越来越关注,磷石膏已经成为我国急需回收和利用的一种工业固废。因此,拓展优化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对提高磷石膏资源的综合利用十分必要。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投资金额大、周期长,需要对其进行经济评价。本论文的整个研究目的就是希望为项目决策者在进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的实际投资决策工作时,寻求一种更科学有效且实用性的经济评价方法。本论文是将蒙特卡洛模拟法引入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中,从理论和实践全面分析蒙特卡洛模拟法的适用性。具体来说,本论文以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分析了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的发展现状以及投资效果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同时还对该区域市场实施此项目的优势进行分析,随后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进行相关的经济评价研究。其次,项目建设根据最大化利用遵义恒聚水泥有限公司20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现有设施,以最低的投资实现磷石膏综合利用生产线投入运行;其次根据投资估算的要求,对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进行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估算,同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总成本、销售产品收入、税金和利润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接着根据预设的现金流量表,结合财务分析的规范和标准对项目最终的利润水平以及盈亏状态等进行评估;最后利用财务净现值构建项目经济评价指标,通过EXCEL加载Cystal Ball软件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在实践中展示了构建经济评价指标的全过程,并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的结果进行项目经济评价。本论文以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去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蒙特卡洛模拟法可以较好地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为项目理性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符越[2](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蒋秋霞[3](2020)在《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煤层气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可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煤层气项目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煤层气开发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风险评价中,可解决风险评价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问题,有助于降低煤层气开发风险,帮助煤层气项目开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并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论文介绍了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相关理论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结合煤层气开发风险特征,确定了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观评价的三角模糊数方法、客观评价的熵值法、基于离差平方和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方法、带有路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煤层气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结合ALARP原理确定了风险可接受准则,辅助煤层气项目开发管理者进行决策。然后,根据软件工程思想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确定了系统的三库结构和功能模块。系统采用C/S模式,以Visual Studio2010和SQLServer2012为开发平台,利用ADO.NET、Echarts等技术开发实现了数据标准化、熵值法权重计算、三角模糊数权重计算、组合权重计算、结构方程权重计算、综合评价模型、数据可视化、辅助决策、路径分析等功能,为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提供决策依据。最后,以沁水盆地柿庄南煤层气区块为例,对系统核心功能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对煤层气开发项目进行风险评价,也可通过路径分析识别风险产生的基本因素、根本因素和主要因素,从而为煤层气开发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詹钧杰[4](2020)在《基于AHP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研究 ——以山东省属上市国有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依据商务部研究院于2011年按企业坏账率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企业损失高达6000亿元。如果再加上赊销萎缩,新的经济产品如支付宝这些第三方平台的成本等,损失将远超6000亿元。可以看到,信用缺失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但现今国有企业债务违约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信用违约事件已日益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想要解决企业信用缺失,高质量的进行企业信用建设,对国有企业的信用研究应为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信用评级理论与文献进行总结梳理,系统直观的呈现整个企业评级行业的发展与现状。在对学者们关于评级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国有企业信用指数指标体系;并通过引入大数据理论,将指标体系中需要定性处理的部分,转化为定量处理;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评级指标权重进行了确定。确定了国有企业信用指标体系后,对山东省23家省属上市国有企业进行了国有企业信用指数计算并得到了相应排名。其次结合全国类似行业省属ST上市国有企业的数据,对23家山东省属上市国企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分项指标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素质和营运能力是ST上市国有企业和正常上市国有企业差距最大的分项指标。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从国有企业信用指数的角度,对ST上市国有企业治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企业数据库等措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由于目前国内关于信用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信用评价理论方法的运用和改良,在构建动态客观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改良,这将为完善国内国有企业信用指数做出一定的贡献。但因微观数据缺失,本文在构建有关国有企业把控资源和获取支持能力的指标时,未能找到十分合适的评价对象。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新的工具、理论,构建出更加科学、客观、动态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
盛文杰[5](2020)在《外商投资质量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新常态经济的核心任务,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对外资的质量与效益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我国吸引外资的总量很高,但外资的发展质量与效益水平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外资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何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计算是当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宏观层面研究了FDI对东道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较少从中观层面对不同地区外资的质量与效益进行分析。此外,现有的研究FDI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献,通常都是选取较为常规的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无法反映新时代对外资质量与效益的新要求。因此,本文首先基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外资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了外资领域的专家们对指标体系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与完善,保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并衡量了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然后,本文使用组合赋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同时使用综合指数法和逼近理想解法对江苏省各市的外资质量与效益进行了评价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发现使用两种方法算得的评价排名差异很小。这说明了评价结果具有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后,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五个维度对江苏省各市的外资质量与效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各市在利用外资上的优势与劣势,并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为江苏省外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与方向。
张志辉[6](2020)在《水闸健康诊断方法与维修加固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大多数水闸工程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致使目前很多水闸出现了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水闸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水闸工程主要存在的几种病害,这些病害产生的原因,水闸工程健康诊断的方法以及建筑物维修加固方案的优化等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研究了水闸工程的病害和有限元法在健康诊断中的应用。分析了水闸工程中常见的几种病害,重点分析了混凝土结构中碳化、裂缝、钢筋锈蚀和混凝土冻融破坏这几种病害,研究了它们发生的原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由于在健康诊断中,传统的解析法难以解决非线性的和具有复杂荷载、边界条件的岩土体本构关系等问题,因此研究了有限元相关的方法和理论,并将其应用在水闸的健康诊断中。(2)主要对水闸健康诊断因子的重要性作了研究。根据目前水闸健康诊断的相关规范,建立了水闸健康诊断的指标体系,研究了健康诊断指标量化的方法;利用改进群组G1法、基尼系数法和独立信息数据波动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并利用基于最小偏差的权重融合方法计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值。(3)主要研究了水闸工程的健康诊断模型以及对诊断模型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多元联系数水闸健康诊断物元模型,在得出诊断结果后,利用基于“最大值准则”的决策悖论来对诊断结果进行后评价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4)开发了一款能对水闸工程进行健康诊断的软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择Visual Basic语言作为软件开发语言,利用Visual Basic 6.0开发了水闸工程健康诊断分析系统软件,实现了指标量化、权重计算、水闸工程健康诊断等功能,为水闸诊断提供了一个具有准确可靠、操作简单、运行快速等特点的计算工具。(5)主要研究了混凝土的寿命预测模型和建筑物维修加固措施方案的优化方法。研究了水工混凝土结构健康状态预测的Markov模型,针对过去水工建筑物在加固维修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鉴于目前我国中小型水工建筑物观测资料少的现状,通过适当的假设和简化,研究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基于生命周期成本的加固维修方案优化方法。
杜瑜[7](2020)在《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来是贸易投资和贸易交往的热点区域。随着双方国际贸易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依赖也更加强烈。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地相接壤,具有发展陆路交通地缘优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可达性和城市网络空间视角出发,发现国内外关于交通可达性的研究主体已经涵盖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交通网络。但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项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展开的,而忽略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对多式交通运输网络的研究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关于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通道研究早期多以定性描述和归纳总结为主,基于理论模型分析论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论证的科学性。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东南亚11国为研究区域,采用Open Street Map交通网络数据、经济社会数据、贸易数据和网络搜索数据等展开分析。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3类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出在陆路交通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战略节点;其次,依托ArcGIS10.2软件平台,运用可达性分析和重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节点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城市网络空间联系格局,确定陆路廊道发展轴的基本走向;最后,提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有潜力发展的主要陆路廊道及未来发展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1世纪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间的经济与贸易均获得快速发展,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东南亚国家内部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促进与中国西南地区开展良好的产业互补、互动、互助发展,推动双方的贸易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在广西与越南、四川与越南、云南与缅甸、四川与马来西亚和重庆与马来西亚贸易联系中最为紧密。(2)通过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出综合得分较高的战略节点。(1)在中国西南地区城市中,选取重庆、成都、南宁、贵阳和昆明作为陆路交通建设的核心战略节点,选取遵义、南充、玉溪、曲靖和泸州作为重要战略节点;(2)在东南亚国家城市中,选取新加坡、胡志明市、吉隆坡和曼谷作为陆路交通建设的核心战略节点,选取河内、马尼拉、雅加达、仰光、新山和泗水作为重要战略节点;(3)在陆路边境口岸中,选取瑞丽口岸、河口口岸、友谊关口岸和东兴口岸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核心战略节点,选取磨憨口岸、凭祥口岸等作为重要战略节点。(3)中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网络规模、等级和密度均整体高于东南亚国家。(1)在公路设施方面:中国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且日益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城市联系的重要方式。而东南亚国家高速公路所占比重偏低;(2)在铁路设施方面:东南亚国家铁路整体发展缓慢,除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初步构建起铁路网络外,其他国家尚未形成完整的铁路网络。(3)此外,在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网络连接方面,现已实现5条公路通道与2条铁路通道连接。(4)陆路交通可达性较好的优势地带呈现出廊道型分布特征且具有明显方向性。其中,南北向廊道大致可分为5条,分别为以缅甸仰光、泰国曼谷、越南河内、越南胡志明市、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吉隆坡为战略节点的南北向廊道。东西向廊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核心战略节点城市联系区域、部分东南亚国家核心节点城市及其邻近区域与节点城市的联系区域。在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方面,基本形成南宁—河内、重庆—河内、崇左—河内、南宁—海防、柳州—河内和钦州—河内等较强联系引力的城市网络。在节点城市联系强弱方面,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南宁、昆明与东南亚国家中河内、海防、胡志明市、新加坡、曼谷是联系较多的节点城市。(5)结合研究区域战略节点的综合评价、陆路交通可达性的分析结果与城市网络的空间联系格局,本文提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有潜力发展的陆路廊道主要有3条:西线廊道为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曲靖—昆明—瑞丽口岸—内比都—仰光;中线廊道为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曲靖—昆明—玉溪—磨憨口岸—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东线廊道为重庆—遵义—贵阳—南宁(昆明)—友谊关口岸(河口口岸)—河内—胡志明市—金边—曼谷。在未来面向东南亚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要利用和发挥好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新契机,仅仅围绕3条主要廊道建设与发展,并注重发挥不同等级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国西南地区省市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
冯悦[8](2019)在《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祁连山地区韧性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河西地区的“母亲山”。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对其生态保护与治理高度关注。近年来,多次发生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祁连山地区环境破坏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局部有加重趋势,该问题得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也使祁连山再度成为学术界的重点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兴起的“韧性”理论,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开展祁连山地区的韧性度评价研究,弥补了当前国内区域韧性研究不足的情况,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祁连山地区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和2016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对祁连山地区的韧性度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在对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定义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构建了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组成的祁连山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评价体系;(2)将可拓评价方法应用到祁连山地区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评价中,构建了祁连山地区韧性度可拓综合评价模型;(3)对祁连山2006年和2016年两期韧性度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分别从自然维度韧性、经济维度韧性、社会维度韧性和综合韧性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从自然维度韧性度来看,整体上祁连山地区韧性等级有所下降,对外界破坏的敏感性趋势增强,在空间分布上祁连山东部地区韧性度等级两期结果均高于西部地区。(2)从经济维度韧性度来看,表现为以西宁市、凉州区、玉门市为主的几个大城市经济圈的韧性明显高于其余地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祁连山地区经济维度韧性度差距在各地区间有缩小的趋势,整体上经济维度韧性出现大幅度好转,对外界产生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较好。(3)从社会维度韧性度来看,主要以凉州区、西宁市及其服务辐射区韧性较高,其余地区韧性水平较低,整体上社会维度韧性度有明显提升,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4)综合韧性度上看,两期数据均表现出祁连山综合韧性度东南部地区优于西北部地区,且韧性等级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出现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整体上综合韧性度有所上升,在面对系统内、外界破坏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维持系统各维度之间的稳定性,并且当自然、经济、社会其中一个维度发生破坏时,其他维度能够快速做出调整来恢复和适应各种破坏,但同时也存在综合韧性度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现象。本文从复合系统视角出发,将韧性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是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研究的初步探索和研究。构建了祁连山复合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提出了可拓韧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对祁连山地区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从自然、经济、社会以及系统综合方面进行评价计算和分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决策建议。
吴艳丽[9](2019)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以运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因此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环境不断的恶化。并且不合理的空间开发导致其影响加剧,因此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应该先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体现生态优先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要素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融合。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国土空间开发的合理边界,两者相互消长,不可分割。本文通过对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数据信息,社会经济、水资源、环境质量监测等数据信息由政府部门提供或者通过网站查询得到。依据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公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以Arc GIS为分析平台,对单项要素和不同功能指向要素进行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运城市为例,结合当地现状,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单项要素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多指标叠加进行单项要素评价,并根据技术指南中的判断矩阵进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集成评价,最后得出不同功能指向下的承载力等级,明确划定各功能指向下承载力较低的空间,为国土空间“一张蓝图”的制定提供依据。将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力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将生态保护功能分为一般区、重要保护区、极重要保护区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保护重要区占比最大,占运城市总面积的66.6%,极重要保护区占比最少,约占10.7%,并且集中分布在中条山区域;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低承载等级占比最大,为31.8%,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区域和峨嵋岭地区,承载等级最高的区域在西南地区,包括河津市、永济市、临猗县和盐湖区;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力等级面积占比较均衡,承载力等级最高的地区为芮城县、夏县和绛县部分地区,平陆县以及运城市西北部承载力较低。生态等级极重要保护区范围跟农业生产承载力最低等级相一致,与农业承载力相比,城镇承载力高的地区面积占比大,城镇建设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闫颖超[10](2019)在《深圳市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沿,在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市高密度发展趋势显着。在此背景下,深圳市科技产业园正逐步发展成为功能复合化,服务综合化的高密度园区。高密度发展背景下的深圳科技产业园,园区土地资源得到节约,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深圳市高密度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经验,也将为其他城市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高密度科技产业园有其特定的集约发展优势,但它的高密度发展也带来人均公共空间及休息设施不足,部分外部公共空间品质得不到保障的情形。这将致使科技从业人群使用舒适度变差,影响科技人员的创意发挥。所以,关于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笔者立足城市发展前沿的深圳市,借助使用后评价(POE)研究方法,从科技从业人群角度,对深圳市近期建设的、具有代表性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根据评价结果,本文分析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的优缺点,根据园区空间布局特点,结合园区科技从业人群的使用需求,提出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改进意见,提升园区的外部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在使用后评价研究过程中,首先以深圳市三种不同园区布局类型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为评价研究对象,分别为科兴科学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与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然后进行评价模型建构,笔者根据研究资料及园区探索性研究,总结了影响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的评价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模型。然后,笔者通过现场观察,进行结构化问卷调查,开展评价主体自由评价,园区人群分布热力图分析等方法,对三个园区案例进行使用后满意度评价。最后进行结果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案例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并与质化评价结果进行结论综合。通过园区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使用舒适度”和“空间环境”是影响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适用于评价对象园区的改进意见。综合上述使用后评价研究成果,论文最后从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外部公共空间使用者需求、园区运营维护等多个层面对深圳市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提出可参考的优化设计方法。笔者期望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圳及其它城市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EXCEL在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CEL在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遵义恒聚磷石膏项目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项目经济评价有关理论基础 |
2.1 经济评价的有关基础概念 |
2.1.1 现金流量理论 |
2.1.2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 |
2.2 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
2.2.1 财务经济评价 |
2.2.2 国民经济评价 |
2.2.3 不确定分析评价 |
第三章 蒙特卡洛模拟法概述 |
3.1 蒙特卡洛模拟法 |
3.1.1 发展背景 |
3.1.2 基本原理 |
3.1.3 模拟步骤 |
3.1.4 随机数的产生 |
3.2 Cystal Ball软件 |
3.2.1 软件介绍 |
3.2.2 Cystal Ball仿真步骤 |
第四章 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概况及市场分析 |
4.1 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建设规模 |
4.1.2 项目产品方案 |
4.2 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目标市场分析 |
4.2.1 项目目标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
4.2.2 项目目标市场区域结构分析 |
4.2.3 项目目标市场分析结论 |
4.3 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估算 |
4.3.1 项目新增建设投资构成 |
4.3.2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
4.3.3 项目经营成本与总成本费用估算 |
4.3.4 项目销售收入与经营收入估算 |
4.3.5 项目收益估算 |
4.3.6 项目现金流量估算 |
4.4 遵义恒聚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 |
4.4.1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4.4.2 项目不确定分析 |
4.4.3 项目财务评价与结论 |
第五章 遵义恒聚磷石膏项目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确定 |
5.2 变量的选取 |
5.3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5.4 利用Cystal Ball软件对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模拟运算 |
5.5 模拟运算结果分析 |
5.6 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
1.1.2 农村住宅能耗 |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
1.3.4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
2.1 综合评价法 |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
2.3.1 评价目标一致 |
2.3.2 核心内容相通 |
2.3.3 科学的互补 |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
2.5 小结 |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
3.1 调研基本情况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
3.2 地域气候特征 |
3.2.1 地域特征 |
3.2.2 气候特征 |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
3.4.2 能耗构成水平 |
3.4.3 调研测试方案 |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
3.6 小结 |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4.2.2 建筑遮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5.3.4 遮阳措施 |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
6.4.2 分项权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
7.2.2 清单分析 |
7.2.3 环境性评价 |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4 分项权重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
8.2.1 研究方法 |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
8.3 数学模型 |
8.3.1 无量纲化 |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
8.4.1 节能性 |
8.4.2 经济性 |
8.4.3 环境性 |
8.4.4 设计与创新 |
8.4.5 评价结果 |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
8.6 试评价 |
8.6.1 建筑基本信息 |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
8.7 小结 |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
9.1 论文工作总结 |
9.2 创新点 |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情况说明 |
致谢 |
(3)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C/S模式 |
2.2.NET框架和C |
2.3 数据存储及数据访问技术 |
2.4 Echarts |
2.5 本章小结 |
3 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
3.1 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2 基于优化组合赋权的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3 结构方程模型 |
3.4 煤层气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3.5 ALARP准则 |
3.6 本章小结 |
4 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平台需求分析 |
4.2 系统设计 |
4.3 系统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应用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AHP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研究 ——以山东省属上市国有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信用概念界定 |
2.1.2 信用评级方法 |
2.1.3 层次分析法 |
2.1.4 大数据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文献小结 |
第3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构建 |
3.1 构建国有企业信用指数必要性分析 |
3.1.1 现代社会信用体系 |
3.1.2 国有企业发展情况 |
3.1.3 国有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缺陷 |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构建 |
3.2.1 大数据下的信用行业 |
3.2.2 指标评级标准 |
3.2.3 指标设置 |
3.2.4 国有企业信用指数各指标权重计算 |
3.3 山东省属上市国有企业信用指数计算 |
3.3.1 样本范围确定 |
3.3.2 以山东黄金为例的信用指数计算说明 |
3.3.3 山东省属上市国有企业信用指数 |
第4章 国有企业信用指数的应用:基于全国ST省属上市国有企业的比较研究 |
4.1 模型构建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样本情况总览 |
4.1.3 模型构建 |
4.2 实证过程 |
4.2.1 豪斯曼检验 |
4.2.2 系数分析 |
4.2.3 实证结果预测 |
4.2.4 实证结果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实证结果综述 |
4.3.2 实证结果解释 |
4.3.3 ST上市国有企业治理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1.1 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国有企业信用指数 |
5.1.2 获得山东省属上市国有企业信用指数排名 |
5.1.3 提高企业素质和营运能力是ST上市国有企业治理的有效途径 |
5.2 政策建议 |
5.2.1 坚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
5.2.2 推动国企混改 |
5.2.3 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信息数据库 |
5.2.4 健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
5.2.5 强化市场监督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外商投资质量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综述 |
2.1.1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综述 |
2.1.2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
2.1.3 外商直接投资文献评述 |
2.2 赋权方法的研究综述 |
2.2.1 客观赋权法研究综述 |
2.2.2 主观赋权法研究综述 |
2.2.3 组合赋权法研究综述 |
2.2.4 赋权方法文献评述 |
2.3 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
2.3.1 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3.2 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3.3 评价方法文献评述 |
第3章 外资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目标与依据 |
3.1.1 评价目标——质量与效益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理论依据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3.2.1 走访调研与理论分析 |
3.2.2 专家论证会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3.3.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1.1 数据源的获取 |
4.1.2 指标数据的提取 |
4.1.3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熵值法计算步骤 |
4.2.2 主观权重计算方法 |
4.2.3 组合权重计算结果 |
4.3 外资质量与效益综合评价分析 |
4.3.1 综合指数法计算步骤 |
4.3.2 逼近理想解法计算步骤 |
4.3.3 评价结果的计算与验证 |
4.3.4 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水闸健康诊断方法与维修加固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健康诊断技术的研究 |
1.2.2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CC)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思路 |
第2章 水闸病害分析及健康诊断方法研究 |
2.1 水闸工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1.1 混凝土结构 |
2.1.2 金属结构 |
2.1.3 机电设备 |
2.2 健康诊断方法研究 |
2.2.1 有限元法在水闸渗流健康诊断中的应用 |
2.2.2 有限元法在加筋挡土墙健康诊断中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闸健康诊断指标重要性研究 |
3.1 健康诊断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拟定原则 |
3.1.2 健康诊断体系的构建 |
3.2 健康诊断指标量化 |
3.3 水闸健康诊断指标赋权方法研究 |
3.3.1 改进群组G1法 |
3.3.2 基尼系数赋权法 |
3.3.3 独立信息数据波动赋权法 |
3.3.4 权重融合方法 |
3.4 实例分析 |
3.4.1 健康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2 改进群组G1法计算权重 |
3.4.3 基尼系数赋权法计算权重 |
3.4.4 独立信息数据波动赋权法计算权重 |
3.4.5 融合权重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元联系数的水闸健康诊断物元模型 |
4.1 物元模型 |
4.2 集对分析 |
4.2.1 基本定义 |
4.2.2 联系数 |
4.2.3 联系势原理 |
4.3 基于四元联系数的水闸健康诊断物元模型 |
4.3.1 四元联系数 |
4.3.2 联系势 |
4.3.3 基于联系数的水闸健康诊断物元模型 |
4.4 实例应用 |
4.4.1 水闸健康诊断指标分级 |
4.4.2 计算过程 |
4.5 基于“最大值准则”决策悖论的诊断结果后评价 |
4.5.1 基本定义 |
4.5.2 “最大值准则”决策悖论模型求解步骤 |
4.5.3 几种实用聚核权向量组的构造方法 |
4.5.4 实例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闸工程健康诊断分析系统开发 |
5.1 诊断系统开发工具及语言选择 |
5.2 Visual Basic 6.0开发程序的主要过程 |
5.3 水闸工程健康诊断分析系统总体设计 |
5.3.1 系统总目标 |
5.3.2 系统分析 |
5.4 实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生命周期成本的加固维修方案优化 |
6.1 水工混凝土结构健康状态预测 |
6.1.1 水工混凝土结构健康状态预测的Markov模型 |
6.1.2 水工混凝土结构健康状态划分 |
6.1.3 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 |
6.1.4 水工混凝土结构健康状态预测的简化Markov模型 |
6.1.5 实例分析 |
6.2 基于生命周期成本的加固维修方案优化 |
6.2.1 水工结构维修计划优化内容 |
6.2.2 水工结构生命周期维修加固决策模型和方法 |
6.2.3 实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总结性评述 |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区域 |
2.2 研究数据 |
2.3 研究方法 |
2.3.1 贸易强度指数 |
2.3.2 HM指数 |
2.3.3 可达性分析 |
2.3.4 重力模型 |
2.3.5 主成分分析法 |
2.4 研究思路 |
第3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建设的经济与贸易基础 |
3.1 经济基础 |
3.1.1 经济发展 |
3.1.2 产业结构 |
3.2 贸易基础 |
3.2.1 贸易发展概况 |
3.2.2 贸易格局分析 |
3.2.3 贸易依赖格局分析 |
第4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战略节点的评价与选择 |
4.1 中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战略节点城市的评价与选择 |
4.1.1 研究对象选择 |
4.1.2 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
4.1.3 综合评价过程 |
4.1.4 综合评价结果 |
4.2 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战略节点城市的评价与选择 |
4.2.1 研究对象选择 |
4.2.2 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
4.2.3 综合评价过程 |
4.2.4 综合评价结果 |
4.3 陆路边境口岸交通战略节点的评价与选择 |
4.3.1 研究对象选择 |
4.3.2 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
4.3.3 综合评价过程 |
4.3.4 综合评价结果 |
第5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 |
5.1 陆路交通网络 |
5.1.1 公路设施发展概况 |
5.1.2 铁路设施发展概况 |
5.2 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 |
第6章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设计 |
6.1 城市网络空间联系格局 |
6.2 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设计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陆路交通战略节点的评价与选择 |
附录二 :城市网络空间联系强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成果 |
(8)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祁连山地区韧性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韧性研究进展 |
1.2.2 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
1.2.3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
2.1 研究地区界定 |
2.2 祁连山地区概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质地貌 |
2.2.3 气候水文 |
2.2.4 土壤植被 |
2.2.5 社会经济 |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3.1 遥感数据来源与处理 |
2.3.2 其他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3 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 |
3.1 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评价体系构建 |
3.1.1 复合生态系统 |
3.1.2 复合生态系统韧性 |
3.1.3 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维度分析 |
3.2 祁连山地区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 祁连山地区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 自然维度指标计算 |
3.4.1 荒漠化指数 |
3.4.2 土地盐碱化指数 |
3.4.3 水土流失指数 |
3.4.4 水源涵养指数 |
3.4.5 温湿指数 |
3.5 社会经济维度指标计算 |
3.5.1 社会经济数据插值方法的选取 |
3.5.2 社会经济数据插值 |
4 祁连山地区韧性度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
4.1 可拓学基本理论 |
4.2 祁连山可拓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1 确定祁连山地区韧性度经典域与节域矩阵 |
4.2.2 确定权重 |
4.2.3 确定关联度函数及关联度 |
4.2.4 综合关联度的计算 |
4.3 祁连山地区韧性度可拓评价计算过程 |
4.3.1 指标处理及阈值划分 |
4.3.2 可拓评价计算过程 |
4.3.3 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计算 |
4.3.4 关联度计算 |
5 祁连山地区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度评价与分析 |
5.1 自然维度韧性度评价 |
5.1.1 自然维度韧性度时空分布和数量特征 |
5.1.2 自然维度韧性度分析 |
5.2 经济维度韧性度评价 |
5.2.1 经济维度韧性度时空分布和数量特征 |
5.2.2 经济维度韧性度分析 |
5.3 社会维度韧性度评价 |
5.3.1 社会维度韧性度时空分布和数量特征 |
5.3.2 社会维度韧性度分析 |
5.4 祁连山地区综合韧性度评价 |
5.4.1 综合韧性度时空分布和数量特征 |
5.4.2 综合韧性度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以运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资源环境承载力 |
1.3.2 空间规划体系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2.1.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1.4 “反规划”理论—生态基础设施 |
2.1.5 短板理论 |
2.2 数据处理 |
2.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2 技术操作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评价指标体系法 |
2.3.2 GIS空间分析 |
第3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 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集成评价 |
第4章 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4.1 运城市概况 |
4.1.1 自然条件概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4.1.3 环境质量概况 |
4.2 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1 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单要素评价指标分析 |
4.3.1 土地资源评价指标 |
4.3.2 水资源评价指标 |
4.3.3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4.3.4 生态资源评价指标 |
4.3.5 灾害评价指标 |
4.3.6 社会经济评价指标 |
4.4 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集成评价与修正 |
4.4.1 生态保护功能等级 |
4.4.2 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
4.4.3 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
4.5 评价结论 |
4.5.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4.5.2 识别短板要素与改善建议 |
4.6 评价结果的应用 |
4.6.1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响应 |
4.6.2 运城市的发展方向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不足 |
5.1.1 主要结论 |
5.1.2 空间优化建议 |
5.1.3 不足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深圳市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范围界定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1 科技产业园研究 |
1.5.2 高密度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研究 |
1.5.3 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 |
1.5.4 小结 |
1.6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6.1 研究的方法 |
1.6.2 研究的内容 |
1.6.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研究 |
2.1 科技产业园的概念及研究 |
2.1.1 科技产业园的相关概念 |
2.1.2 深圳市科技产业园发展阶段 |
2.1.3 深圳市近期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 |
2.2 高密度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
2.2.1 高密度城市环境概念 |
2.2.2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概念 |
2.2.3 高密度城市环境的影响 |
2.2.4 高密度科技产业园主要外部公共空间因素特征 |
2.3 使用后评价概述 |
2.3.1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
2.3.2 使用后评价的发展 |
2.3.3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及研究内容 |
第三章 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模型建构 |
3.1 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概述 |
3.2 评价的前期准备 |
3.2.1 评价主体范围的确定 |
3.2.2 评价研究主体特征因素集建构 |
3.2.3 使用后评价对象选取研究 |
3.2.4 评价对象的选取 |
3.2.5 探索性研究及评价研究假设 |
3.3 评价研究设计 |
3.3.1 评价研究模式设计——“结构人文”研究方式 |
3.3.2 评价控制方法选择 |
3.3.3 评价的时间、空间方式 |
3.3.4 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 |
3.4 构建外部公共空间评价因素 |
3.4.1 评价因素的组成和构建思路 |
3.4.2 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评价因素集构建 |
3.5 评价因素量化方法——李克特量表法 |
3.6 使用后评价调查数据分析 |
3.6.1 评价因素平均值分析 |
3.6.2 评价因素因子分析 |
3.7 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模糊综合评价 |
3.8 质化评价结果分析 |
3.8.1 园区外部公共空间人群分布热力图分析 |
3.8.2 环境认知自由评价分析 |
3.9 外部公共空间评价质量评估 |
3.9.1 评价量表信度检验 |
3.9.2 评价结果效度检验 |
第四章 深圳市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
4.1 深圳科兴科学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
4.1.1 科兴科学园概况 |
4.1.2 外部公共空间使用现状调查 |
4.1.3 环境评价主体数据分析 |
4.1.4 科兴科学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 |
4.1.5 评价结果因子分析 |
4.1.6 外部公共空间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1.7 质化研究分析 |
4.1.8 评价结果信度效度检验 |
4.1.9 评价结果总结 |
4.2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
4.2.1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概况 |
4.2.2 外部公共空间使用现状调查 |
4.2.3 环境评价主体数据分析 |
4.2.4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 |
4.2.5 评价结果因子分析 |
4.2.6 外部公共空间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2.7 质化研究分析 |
4.2.8 评价结果信度效度检验 |
4.2.9 评价结果总结 |
4.3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
4.3.1 案例概况 |
4.3.2 外部公共空间使用现状调查 |
4.3.3 环境评价主体数据分析 |
4.3.4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 |
4.3.5 评价结果因子分析 |
4.3.6 外部公共空间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7 质化研究分析 |
4.3.8 评价结果信度效度检验 |
4.3.9 评价结果总结 |
第五章 深圳市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结果及设计方法研究 |
5.1 使用后评价结果研究 |
5.1.1 评价对象评价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5.1.2 评价对象评价影响因素模糊判断分值对比分析 |
5.1.3 评价对象综合模糊判断分值对比分析 |
5.2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方法 |
5.2.1 规划、建筑设计方面 |
5.2.2 使用者需求方面 |
5.2.3 园区运营维护方面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EXCEL在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遵义恒聚磷石膏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 蔡婷婷.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3]煤层气开发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实现[D]. 蒋秋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基于AHP的国有企业信用指数研究 ——以山东省属上市国有企业为例[D]. 詹钧杰. 山东大学, 2020(12)
- [5]外商投资质量与效益评价研究[D]. 盛文杰. 南京大学, 2020(02)
- [6]水闸健康诊断方法与维修加固方案优化研究[D]. 张志辉. 扬州大学, 2020(04)
- [7]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D]. 杜瑜. 西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祁连山地区韧性度评价[D]. 冯悦. 西北师范大学, 2019(12)
- [9]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以运城市为例[D]. 吴艳丽. 天津大学, 2019(01)
- [10]深圳市高密度科技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D]. 闫颖超. 深圳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