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井壁防治细粉砂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既克服了机械防砂对细粉砂防治效果不理想,又克服了化学防砂对地层有不同的伤害及渗透率下降的弊端。在地层中,树脂预包砂固化形成人工井壁,达到既防止油井出砂,又保证地层有一定渗透率的目的。在青龙台油田龙11块现场应用该技术后,实现了不钻塞人工井壁防砂,取得了显着防砂和增产效果,提高了油井的产能和生产时率。
何锦[2](2021)在《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规律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河北沧州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水土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华北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同时该地区拥有的大面积浅层地下咸水和盐渍化土地却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经济有效地改良盐碱地以及开发利用浅层咸水资源,已经成为解决当地土水资源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传统意义上的排水降盐方法有着工程量大,效率低下等诸多不足。随着非开挖定向钻进技术的日趋成熟,由其衍生而来的水平井技术为滨海地区排水降盐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和方法。但如何确定水平井排水降盐的工程参数,评价其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是推广使用该方法,提高咸水开发利用效率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华北滨海平原为研究区,以土壤盐分及浅层咸水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和浅层地下水咸化成因基础上,利用野外水平井开采试验和室内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部咸水含水层水盐运移规律,分析不同人工调控措施下浅层地下咸水淡化效率,评估利用水平井技术进行盐渍化改良和咸水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适合于该地区的浅层咸水开发利用区划。通过本次研究,具体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成果:1.研究区土壤盐渍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分带特征。平面上距离海岸线越远盐渍化程度越轻,垂向上土壤盐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增大。从全区范围来看,土壤盐分与水位埋深和地下水中TDS关系密切。同时,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土壤盐渍化程度演变规律较一致。轻度盐渍化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硫酸-氯化物型为主,水质类型为微咸水;地下水盐分来源于当地海相沉积地层中矿物溶解;中-重度盐渍化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水质类型为咸水,地下水中盐分主要受海水入侵影响。2.通过野外水平井抽水试验发现:单井抽水时其补给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水平井所排水量为井管内储水;过渡阶段:所排水量主要为上部潜水补给水量;稳定阶段:所排水量的70%为承压水补给,30%为潜水补给。此外,水平井抽水会形成“盆状”降落漏斗,最大降深位置位于滤水管中部且与抽水点位置有关,在长时间抽水下,试验区地下水流场有明显改变,潜水及承压水含水层水位明显下降,盐分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3.非饱和带水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试验区地下水埋深对潜水补给量影响较大,两者呈现非线性关系。不同水文年型下潜水补给量由负转正的最小水位埋深在2-3m之间;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将水位埋深2.5m确定为当地水平井排水降盐的合理调控深度。除连续丰水年或抽水量极小情况外,连续排水和间隔排水均能有效降低试验区地下水位。当单位排水量在1.0m3/d·m时,单眼水平井控制距离为300-800m,三眼水平井控制距离为800-1800m。同时水平井控制距离与抽水强度、水平段埋深以及滤水管长度均有相关关系。除极端干旱气象条件外,其他情景下水平井排水均能降低地下水中溶质浓度,其中潜水盐分相对淡化效率为4.25%~18.17%,淡化程度取决于淋滤水的入渗量和入渗水溶质浓度;下部承压水盐分相对淡化效率为3.93%~8.13%,盐分去除效率与水平井排水量有关。4.通过对水平井开采地下咸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技术条件分析,水平井适宜在水位埋深在3-10m,含水层埋深在5-30m,岩性为粉土或含泥粉细砂等低渗透地层条件的区域内使用;与传统管井排水降盐相比,可节约经济成本约19.2%。同时,基于对研究区开采技术条件和咸水利用方式、适宜井型等条件的分析研判,对区内浅层咸水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区划,共划分了三类:(1)农业灌溉分散开采区;(2)农业灌溉、小型咸水淡化开采利用区;(3)工业用水、城市绿化和养殖等集中开采区。此项研究的成果对于丰富水平井渗流理论、完善排水降盐技术方法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咸水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姚剑锋[3](2020)在《大洼油田防砂技术应用探究》文中提出大洼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储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差,出现了许多影响油井稳产的因素。其中对于疏松砂岩地质油藏而言,油井出砂就是最主要的地质影响因素。大洼油田目前共有采油井213口,开井167口,油井在注水调驱区块和未注水区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出砂现象。通过对防阻砂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一方面“防砂、排砂”,对于出砂程度较轻的井,摸索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采用特种螺杆砂或捞砂方式,避免过度放大生产压差生产,使油井激动生产造成大量出砂;另一方面,“治砂”,对于出砂已导致低产停产的井,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适合的区块整体或单井防砂措施,最大限度的挖掘油井产能。防砂井的产能预测和评价对于选择与设计合理的防砂措施,选择防砂生产工艺的调整,充分提高油气井的经济潜力有着很大的意义。油井防砂后的产能及经济预测评价对于选定的防砂方案是否有效果具有决定意义。对于油井日产而言,其防砂的目标是达到井筒中不出现地层砂或者细微出砂,同时不影响油井的正常情况下的生产,并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在选择具体的防砂工艺时,不仅要考虑挡砂效果明显的防砂工艺,还需要考虑采取防砂措施后油气井的产能和经济效果,找出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效益良好的方案。通过对国内外分层防砂技术的调研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机械防砂工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技术已日趋完善。国内外油气田、油气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机械防砂工具,措施。机械防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产量影响了油田的正常开采和经济效益。这使得人们开始化学防砂工艺的研究。辽河油田老区块进入开采末期,以大洼油田为例出砂油井已占开井数的21.2%,防砂综合治理工作是影响老区生产的重大课题。机械防砂与化学防砂相结合的复合防砂工艺近年来广泛应用,具有更好的前景,是选题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实验井的效益分析形成同时完成深部防砂和机械阻砂的挤压充填防阻砂一体化技术,逐步建立防阻挡排“四位一体”综合防砂技术体系,有效解决类似于大洼油田注水砂岩老区油藏中后期开发出砂日益严重,常规技术针对性治理效果差的难题。并且在提高防砂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施工作业成本。
张洪宝,匡韶华,郭涛,柳燕丽[4](2020)在《超深碳酸盐岩油井复合防砂技术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英买XX区块奥陶系油藏属于碳酸盐岩油藏,主要采用裸眼完井,生产过程中,井壁垮塌及地层出砂导致电泵/抽油泵频繁卡泵和磨损,检泵周期短,影响正常生产。前期采用泵挂筛管进行防砂,防砂效果差。针对该区块井壁垮塌、砂样非均质性严重、细粉砂及泥质含量高的出砂特点,首次提出超深碳酸盐岩油井复合防砂技术对策,利用树脂砂再造人工井壁防止地层垮塌,同时井筒悬挂两级防砂筛管,形成二次挡砂屏障。结合井况条件及砂样特点,优选金属环切缝防砂筛管、绕丝动态自洁防砂筛管、液压可取式封隔器等防砂工具,并且确定出合理的施工参数和防砂参数。该技术在英买XX区块探索性应用3口井,施工成功率100%,增产效果明显,防砂效果较好,起到增产-防砂双重效果,为该类油藏防砂提供了借鉴作用。
许声瑞[5](2018)在《海上A气田出砂井化学防砂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海上疏松砂岩气藏在开采中后期,由于地层压力下降、地层见水及生产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导致部分气井频繁出砂,砂粒堆积堵住射孔段,造成气井产量下降,同时高速流动的砂粒会冲蚀并损坏沿程的生产设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海上气田出砂井防砂技术主要以高级优质筛管防砂及砾石充填防砂为主,其在中粒度(粒径大于90 μm)出砂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治理粒径小于90 μ m的细粉砂出砂井时现场应用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对该类型气藏的气井防砂开展研究。本文选取海上A气田实际出砂井为研究对象,以化学防砂适应性为主题,应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详细分析A气田的储层物性、岩性、温压等特征,结合该区域出砂和防砂特点,探讨了 A气田采用化学固砂的可行性。(2)选择天然露头岩心为固结基础,利用“注入法”制作固结岩心,建立了气井化学固砂模拟评价方法。(3)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前置液配方为:水+3%KCl+5%互溶剂PCS+2%SH降压助排剂。(4)通过室内实验,确定YH微乳水基固砂液配方为:8%树脂YH-01+12%固化剂YH-02+4%调节剂 YH-03+0.5%偶联剂 YH-04+75.5%稀释剂(3%NaCl 盐水)。(5)针对A1出砂井,设计了单井化学固砂技术方案并开展现场应用。
王秀影[6](2018)在《柳泉油田出砂机理及先期防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柳泉油田储层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由于埋藏浅,压实作用差,胶结疏松,出砂严重影响了油水井正常生产:砂埋油层、砂卡造成频繁地冲砂检泵;地面和井下设备严重磨蚀;出砂严重的引起井壁坍塌造成套损变形导致油水井停产报废。自2010年柳泉油田先后采用了覆膜砂、固砂剂等化学防砂技术及管内循环砾石充填防砂技术,但均存在有效期短的问题。因此研究出砂机理,优选适合柳泉油田的防砂工艺,对提高改善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油井防砂研究现状的调研,以分析柳泉油田的储层特征和开发特征为切入点,从地质因素和生产因素进行了出砂影响因素分析,开展出砂机理研究,结合新钻井测井资料进行出砂预测,在地层砂粒度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储层油水层分布、油层跨度、生产开采需求,开展防砂完井方式优选,确定了选用高压砾石充填防砂工艺为合适的防砂手段。根据长水平段砾石充填难点,开展先期防砂内外管柱设计,优化施工参数。根据储层敏感性分析结果,优选完井液体系、携砂液体系,优化射孔方案,将防砂、治砂、改造储层相结合,实现了防砂完井一体化。高压砾石充填防砂工艺在现场应用4口井,成功解决了泉2断块粉细砂治理难题,实现了储量的有效动用,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玲[7](2018)在《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蒙古林油田的不断开发,出灰浆井日趋增多,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直接影响油井的产能和油田的产量,而且由于出灰浆导致的停产停注井造成了地下注采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本文以蒙古林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地质构造、储层特征、流体特征和出砂(灰浆)机理,依次介绍了该油田采用过的三种机械防砂技术和准备引进试用的三种化学防砂技术。一方面,实地选取井号现场施工,取得第一手的录取资料;一方面,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了固化剂的有效性相关实验、固化剂配方的优化实验、充填介质的优选实验、纤维各参数对砂体稳定性影响的系列实验、纤维砂体性能的研究等实验项目。根据现场和实验结果,制定合理的防砂方案,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类型:双效胶结砂工艺和高弹胶工艺治理,以已经关停的单井为主要治理对象,进行施工。通过治理和一年的采出量观察,对关停井恢复生产,并保持合理油气生产,起到了良好作用,达到了减缓油水井出灰浆,延长生产时间的目的,但是对于正常生产的出灰浆井效果并不明显,这些为最终形成适合蒙古林油田的治理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王雪敏[8](2016)在《改性树脂防砂配套体系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综述了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出砂的危害,并阐述了普遍认同的出砂原因与机理、出砂预测的方法以及目前常用的防砂方法,论文介绍了化学防砂及其中的树脂溶液防砂及人工井壁防砂,讨论了防砂工艺优选及影响防砂效果因素,分析了化学防砂的发展趋势,改性合成了一种可降低对环境伤害、性能较为优良,经济可行的树脂。经防砂体系的配方设计,本实验采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优化合成条件如温度、pH、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合成了一种粘度适宜、游离甲醛含量低、储存期较长的改性树脂。并以该树脂为主,研究了两种化学防砂体系:树脂溶液防砂和人工井壁树脂防砂,并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发现改性树脂抗压、抗折强度高、在酸碱盐中耐老化性强,且防砂配方可根据现场具体施工情况进行调整。最后本文对两种防砂方式分别进行了工艺设计,并在青海油田仙9井进行了树脂溶液防砂施工,施工后防砂效果显着,起到了增产增注、稳定地层结构的作用。
刘宇[9](2016)在《改性酚醛树脂固砂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井出砂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而现在现场常用的酚醛树脂防砂效果较差,部分地层和油井出砂现象严重,防砂有效期短,严重影响油田油井产量。本文考察了油井出砂原因及危害,综述了相关防砂技术,重点介绍了化学防砂技术,阐述了各项化学防砂工艺、使用条件和优缺点。本文选用苯酚和甲醛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合成出热塑性酚醛树脂,其次线性酚醛树脂分子上引入具有较高活性的环氧基团得到环氧改性酚醛树脂;最后利用其环氧基团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上的氨基发生开环加成反应,向酚醛树脂分子上引入有利于增强与石英砂结合力的乙氧基硅烷基团,生成具有侧链功能基团的酚醛树脂,最终得到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将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制作成树脂涂覆砂,通过条件实验最终确定了树脂涂覆砂配方为:压裂砂:树脂:固化剂:偶联剂=100:6:0.6:0.1,并对该配方下所制得的胶结岩心与其他现场常用树脂胶结岩心进行耐介质性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胶结岩心具有较强的抗碱性,浸泡15d后的胶结岩心抗压强度仍能保持在8MPa以上。通过室内试验模拟,考察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的适用范围,实验表明:本树脂适用于45℃以上的油井防砂体系。在45℃、48h下就会固结,适当提高温度或延长固结时间有利于树脂交联反应。
张辉[10](2016)在《曙光油区侧钻井防砂效果改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层出砂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砂粒随流体从地层中运移到井筒的现象,是砂岩油层开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对于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是提高采油速度的主要障碍。我国疏松砂岩油藏分布范围较广、储量大、产量占有重要的地位,油井出砂是这类油藏开采的主要矛盾。出砂的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砂埋油层或井筒砂堵造成油井停产;出砂使地面和井下设备严重磨蚀、砂卡;冲砂检泵、地面清罐等维修工作量剧增;出砂严重时还会引起井壁坍塌而损坏套管。曙光油田的稀油区块经过30多年的开采,油井出现出砂、油层坍塌、套管损坏等问题,造成了许多停产井,辽河油田通过打侧钻井的方式实现二次开采,这些侧钻井在多次防砂后,暴露出了几个严重缺陷:一是防砂成功率降低。2012年侧钻井压裂防砂成功率只有68%;二是防砂有效期变短。2012年侧钻井压裂防砂平均有效期仅维持在78天左右,相比前期压裂防砂平均6个月以上有效期,将近减少了一半多,防砂效果相对变差。由于侧钻井防砂有效期短、作业频繁,导致多轮次防砂后油井出现套变,目前60%以上侧钻出砂井都出现了不同度的套变,有的油井套变严重致使报废。因此,为提高侧钻井防砂效果,减少套变,必须要提高侧钻井的防砂施工成功率,延长防砂有效期。通过解决树脂砂低温固化以及优化前置液和压裂液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因地层浅、温度低造成的侧钻井防砂效果差、有效期短的难题,具有固化强度高、现场施工简便、有效期长、对渗透率损害小的特点。能有效的提高曙光油区侧钻井防砂施工的成功率,为辽河油田增油上产做出较大贡献。
二、人工井壁防治细粉砂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井壁防治细粉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原理 |
2 树脂预包砂研制 |
2.1 树脂预包砂包覆树脂选择 |
2.2 石英砂预处理方式选择 |
2.4 预包砂生产工艺 |
2.5 携砂液选择 |
3 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指标 |
4 现场应用 |
5 认识与结论 |
(2)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规律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河北沧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气象与水文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2.4 区域地质构造与第四系地质 |
2.5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2.6 浅层咸水利用程度 |
第三章 土壤-浅层地下水水盐分布特征与咸水成因 |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2 土壤盐渍化特征 |
3.3 浅层咸水水化学特征 |
3.4 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分析 |
3.5 浅层咸水成因分析 |
3.6 土壤盐渍化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盐分运移研究 |
4.1 浅层水平井技术 |
4.2 水平井开采试验场概况 |
4.3 水平井开采下的浅层咸水水盐变化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数值模拟与排盐效果预测 |
5.1 非饱和带水盐运移模拟及控制水位的确定 |
5.2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咸水水分运移预测 |
5.3 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咸水盐分运移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水平井技术的浅层地下咸水开发可行性分析及开发利用区划 |
6.1 水平井开采浅层地下咸水的可行性分析 |
6.2 浅层地下咸水开发利用区划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大洼油田防砂技术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油井出砂特点分析 |
2.1 大洼油田开发历程 |
2.2 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
2.3 大洼油田出砂现状 |
2.4 油井出砂特点分析 |
2.5 出砂原因分析 |
2.6 其他存在问题和难点 |
第三章 前期防砂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
3.1 砾石充填防砂技术 |
3.2 树脂防砂技术 |
3.3 高温人工井壁防砂技术 |
3.4 筛管防砂技术 |
3.5 高温固砂剂的固砂原理 |
第四章 实验井防砂技术应用 |
4.1 高压砾石充填防砂 |
4.2 挤压充填防砂技术 |
4.3 地层深部纤维压裂防砂技术 |
4.4 机械防砂 |
4.5 氟硼酸防砂 |
第五章 防砂工艺完善分析 |
5.1 规模化应用螺杆泵排砂工艺,恢复油井产能 |
5.1.1 完善螺杆泵在出砂井生产应用中的配套工艺 |
5.1.2 优化防砂泵配套技术,突破“排砂难”瓶颈。 |
5.2 因井制宜多种防砂措施齐发力 |
5.2.1 优化机械防砂筛管 |
5.2.2 引入氟硼酸防砂技术 |
5.2.3 完善后的砾石充填防砂规模化应用 |
5.2.4 地层深部纤维防砂稳步推进 |
5.3 突破化学防砂和压裂防砂技术的瓶颈,治理出砂疑难井见成效 |
5.4 改进完善了高压砾石充填防砂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安全稳定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超深碳酸盐岩油井复合防砂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及出砂概况 |
2 防砂技术对策 |
3 防砂工艺设计 |
3.1 人工井壁防砂设计 |
3.2 井筒一级筛管防砂设计 |
3.3 泵下二级筛管防砂设计 |
3.4 防砂作业施工程序设计 |
4 现场应用 |
5 结论与建议 |
(5)海上A气田出砂井化学防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油气井防砂技术发展历程 |
1.2.2 化学固砂技术发展历程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研究路线 |
第2章 A气田防砂工艺筛选 |
2.1 油气井防砂技术对比分析 |
2.1.1 砂拱(桥)防砂 |
2.1.2 化学固砂 |
2.1.3 热力焦化防砂 |
2.1.4 机械防砂 |
2.2 化学固砂技术分类与存在问题分析 |
2.2.1 化学固砂工艺技术种类 |
2.2.2 化学固砂剂的结构及作用原理 |
2.2.3 化学固砂配套处理剂的组成及用途 |
2.2.4 目前化学防砂固砂技术存在的问题 |
2.2.5 化学固砂技术的发展方向 |
2.3 A气田防砂工艺筛选 |
2.3.1 储层特征 |
2.3.2 气藏特征 |
2.3.3 A气田防砂工艺的筛选 |
第3章 气井化学固砂评价方法的建立 |
3.1 露头岩心的选择 |
3.1.1 储层物性 |
3.1.2 储层岩性 |
3.1.3 单轴抗压强度 |
3.2 气体冲刷实验方法 |
3.2.1 A气田生产气井情况分析 |
3.2.2 气体冲刷实验方法 |
3.3 露头岩心固结实验流程 |
3.3.1 实验温度的确定 |
3.3.2 具体实验流程 |
第4章 前置液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
4.1 前置液选用原则 |
4.2 前置液的组成及性能 |
4.2.1 互溶剂性能评价 |
4.2.2 降压助排剂性能评价 |
4.2.3 防膨性能评价 |
4.2.4 前置液与地层流体的配伍性评价 |
4.2.5 前置液对固砂性能影响 |
第5章 适合于A气田固砂液体系构建及性能评价 |
5.1 固砂液体系构建 |
5.1.1 化学固砂液基本要求 |
5.1.2 YH微乳水基固砂液基本组成 |
5.1.3 YH微乳水基固砂液的作用原理 |
5.1.4 YH微乳水基固砂液的特点及性能 |
5.1.5 YH微乳基固砂液对A气田的适应性评价 |
5.1.6 构建思路 |
5.2 固砂液体系配方的确定 |
5.2.1 粘度计注入压力 |
5.2.2 固结性能评价 |
5.2.3 安全施工时间性能评价 |
5.2.4 固砂液与地层岩石配伍性评价 |
5.2.5 固砂液与地层流体配伍性评价 |
5.3 固结性能评价 |
5.3.1 时间对固结性能的影响 |
5.3.2 温度对固结性能的影响 |
5.3.3 固结体老化稳定性能评价 |
5.3.4 储层岩屑固结实验 |
5.3.5 长岩心固结实验 |
5.3.6 固结体微观分析 |
第6章 A气田化学固砂施工工艺及现场应用 |
6.1 固砂液适应范围 |
6.1.1 储层物性条件 |
6.1.2 储层温度条件 |
6.1.3 防砂井段的长度 |
6.2 固砂液体系的用量计算 |
6.3 固砂液体系的配制工艺 |
6.3.1 前置液 |
6.3.2 YH微乳水基固砂液 |
6.4 固砂液体系的注入工艺 |
6.4.1 注入压力要求 |
6.4.2 注入工艺 |
6.4.3 顶替工艺 |
6.5 固化及恢复生产工艺 |
6.5.1 固化要求 |
6.5.2 恢复生产工艺 |
6.6 A1井化学固砂技术方案 |
6.6.1 生产情况 |
6.6.2 出砂情况 |
6.6.3 化学固砂方案 |
6.7 A1井化学固砂技术现场应用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柳泉油田出砂机理及先期防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背景 |
1.3.1 柳泉油田概况 |
1.3.2 出砂现状 |
1.3.3 防砂工艺应用状况 |
1.4 国内外防砂技术研究现状 |
第2章 柳泉油田出砂影响因素分析 |
2.1 地质因素对出砂的影响 |
2.1.1 构造应力的影响 |
2.1.2 岩石类型的影响 |
2.1.3 胶结颗粒性质的影响 |
2.1.4 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 |
2.2 生产因素对出砂的影响 |
2.2.1 地层压降及生产压差对出砂的影响 |
2.2.2 注水对出砂的影响 |
2.2.3 含水上升对出砂的影响 |
第3章 出砂机理及出砂预测 |
3.1 出砂机理分析 |
3.1.1 岩石三轴应力实验 |
3.1.2 岩心流动出砂分析 |
3.1.3 不同含水率下出砂量实验 |
3.1.4 孔隙度渗透率与侧向应力关系实验 |
3.2 出砂预测 |
第4章 防砂方式优选 |
4.1 泉2 断块生产状况分析 |
4.2 产层段岩石粒径分析 |
4.3 防砂适应性分析 |
4.4 泉2 断块防砂方法优选 |
第5章 先期防砂工艺设计及现场应用分析 |
5.1 分级控砂滤砂管设计 |
5.1.1 分级控砂筛管结构设计 |
5.1.2 分级控砂筛管性能评价 |
5.1.3 抗堵塞性能分析 |
5.2 高压砾石充填先期防砂管柱设计 |
5.2.1 外管柱结构设计 |
5.2.2 内管柱结构设计 |
5.2.3 充填工具设计 |
5.3 高压砾石充填先期防砂参数设计 |
5.4 先期防砂配套技术 |
5.4.1 储层敏感性试验 |
5.4.2 优选完井液 |
5.4.3 优化射孔方案 |
5.4.4 地层预处理技术 |
5.4.5 低温快速破胶技术 |
5.5 现场应用分析 |
5.5.1 典型井例 |
5.5.2 应用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出砂对油田生产的影响和防砂工作的现实意义 |
1.1.2 出灰浆对蒙古林油田的影响 |
1.2 国内外出砂机理研究 |
1.2.1 根据地层特点分析出砂机理 |
1.2.2 由砂粒从骨架脱附情况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2.3 根据出水后岩石性能的变化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2.4 外在人为因素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3 国内外防砂工艺技术研究 |
1.3.1 机械防砂 |
1.3.2 化学防砂 |
1.3.3 其它防砂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蒙古林油田地质特征和出灰浆机制分析 |
2.1 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
2.2 蒙古林油田基本储层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沉积 |
2.2.3 储层 |
2.3 蒙古林油田流体特征 |
2.3.1 流体性质 |
2.3.2 渗流规律 |
2.4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机制分析 |
2.4.1 蒙古林油田灰浆物性概述 |
2.4.2 地质因素 |
2.4.3 工程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 |
3.1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情况统计和分析 |
3.1.1 类型统计和分析 |
3.1.2 特征统计和分析 |
3.2 机械治理出灰浆工艺 |
3.2.1 筛管悬挂式治理工艺 |
3.2.2 治理泵治理工艺 |
3.2.3 简易治理工艺管柱 |
3.2.4 现场应用情况 |
3.3 化学治理的研究与应用 |
3.3.1 双效胶结砂防砂 |
3.3.2 高弹胶治理 |
3.3.3 纤维复合治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效果评价 |
4.1 油气井防砂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思路 |
4.1.1 挡砂效果评价方法 |
4.1.2 增产效果评价方法 |
4.1.3 改善井底流动条件效果评价方法 |
4.2 蒙古林油田防砂效果综合评价指标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改性树脂防砂配套体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油气井出砂原因 |
1.1.1 内因-砂岩油层的地质条件 |
1.1.2 外因-开采因素 |
1.2 油气井出砂机理 |
1.3 油气井出砂的危害 |
1.4 油气井出砂预测 |
1.5 出砂防治方法 |
1.6 防砂工艺方案优选与评价 |
1.6.1 防砂工艺方案优选 |
1.6.2 影响防砂效果的因素分析 |
1.7 国内外化学防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7.1 化学防砂发展趋势 |
1.7.2 防砂总体发展趋势 |
1.8 本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
1.8.1 选题依据 |
1.8.2 选题意义 |
1.9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所用药品与仪器 |
2.2 化学固砂剂的制备 |
2.2.1 改性剂的选择与改性原理 |
2.2.2 改性树脂的合成 |
2.2.3 合成的影响因素 |
2.3 树脂溶液的性能评价 |
2.3.1 红外光谱 |
2.3.2 产品粘度及外观变化 |
2.4 固化树脂助剂优选 |
2.4.1 固化剂种类优选及加量 |
2.4.2 增强剂种类优选及加量 |
2.4.3 延迟剂加量 |
2.5 固化树脂的性能评价 |
2.5.1 不同介质中的溶解性 |
2.5.2 不同介质中的耐候性 |
小结 |
第3章 树脂溶液的室内模拟评价 |
3.1 实验步骤 |
3.2 配方优选 |
3.2.1 树脂加量的影响 |
3.2.2 增孔剂种类筛选及加量 |
3.3 抗温实验研究 |
3.4 不同温度下的侯凝时长 |
3.5 耐酸碱盐实验研究 |
3.6 微观分析 |
小结 |
第4章 人工井壁防砂室内评价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室内评价步骤 |
4.1.2 室内防砂模拟装置 |
4.2 携砂液配方优选 |
4.3 砾石的选择 |
4.4 助剂筛选 |
4.4.1 偶联剂 |
4.4.2 增孔剂加量 |
4.5 抗温实验研究 |
4.6 不同温度下的侯凝时长 |
4.7 耐介质实验研究 |
4.8 微观分析 |
小结 |
第5章 化学防砂地层处理剂 |
第6章 现场施工设计 |
6.1 树脂溶液固砂施工工艺设计思路 |
6.1.1 适应井况 |
6.1.2 固砂工艺技术 |
6.1.3 施工管柱图 |
6.2 人工井壁防砂施工工艺技术 |
6.2.1 适应井况 |
6.2.2 固砂工艺技术 |
6.2.3 施工管柱图 |
第7章 油井树脂溶液防砂现场工艺 |
7.1 基础数据 |
7.2 施工工艺设计参数 |
7.3 施工准备及组织 |
7.4 施工工序及要求 |
7.5 施工要求 |
施工结果 |
第8章 总结与建议 |
机理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改性酚醛树脂固砂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油井出砂原因及危害 |
1.1.1 油井出砂原因 |
1.1.2 油井出砂危害 |
1.2 机械防砂技术 |
1.2.1 绕丝筛管砾石填充防砂技术 |
1.2.2 滤砂管防砂工艺技术 |
1.2.3 循环填充防砂技术 |
1.3 化学防砂技术 |
1.3.1 人工胶结法 |
1.3.2 人工井壁法 |
1.3.3 其他化学防砂方法 |
1.4 复合防砂技术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的制备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2 酚醛树脂及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 |
2.2.1 热塑性酚醛树脂 |
2.2.2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
2.2.3 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 |
2.3 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的表征 |
2.3.1 红外表征 |
2.3.2 热重分析 |
2.4 树脂物理性能 |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涂覆砂配方研制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 胶结岩心的制备 |
3.2.1 固化剂 |
3.2.2 胶结岩心制作 |
3.3 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性能测定 |
3.3.1 抗压强度测定 |
3.3.2 渗透率测定 |
3.4 树脂涂覆砂配方确定 |
3.4.1 树脂用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2 偶联剂用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3 固化剂用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4 固化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5 固化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6 增孔液体积对胶结岩心抗压强度和渗透率影响 |
3.4.7 树脂涂覆砂胶结岩心最优配方下的平行实验 |
3.5 小结 |
第四章 涂覆砂胶结岩心的耐介质性能 |
4.1 树脂涂覆砂胶结岩芯的制备 |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4.1.2 树脂涂覆砂胶结岩心的制作 |
4.2 耐介质性实验 |
4.2.1 酚醛树脂耐介质性 |
4.2.2 脲醛树脂耐介质性 |
4.2.3 环氧树脂耐介质性 |
4.2.4 有机硅改性环氧酚醛树脂耐介质性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10)曙光油区侧钻井防砂效果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水井出砂原因及防砂原理 |
1.1.1 油水井出砂原因 |
1.1.2 防砂技术原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械防砂技术 |
1.2.2 化学防砂技术 |
1.2.3 其它防砂方法 |
1.3 人工井壁压裂防砂技术原理 |
1.4 提高曙光油区侧钻井防砂效果的技术思路 |
第二章 新型低温树脂砂的研究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 复合低温树脂砂的研制 |
2.2.1 复合低温树脂砂的研制 |
2.2.2 复合低温树脂砂的作用机理 |
2.2.3 低温覆膜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 |
2.3 新型低温树脂砂的性能评价 |
2.3.1 该新型树脂砂的基本物理参数 |
2.3.2 新型低温树脂砂的性能评价试验 |
第三章 压裂液体系及压裂施工工艺优化 |
3.1 前置液优化 |
3.2 压裂液优化 |
3.2.1 压裂液存在的问题 |
3.2.2 清洁压裂液配方选择 |
3.2.3 清洁压裂液成胶、破胶机理 |
3.2.4 室内性能实验 |
3.2.5 清洁压裂液性能指标及优点 |
3.3 施工排量优化 |
3.4 充填砂量设计优化 |
3.5 现场施工工序优化 |
第四章 防砂技术在曙光油区的应用 |
4.1 曙三区地质概况和油藏开采问题 |
4.1.1 曙三区出砂原因分析 |
4.2 施工要求与施工步骤 |
4.2.1 施工准备 |
4.2.2 防砂施工过程 |
4.2.3 油层保护要求 |
4.2.4 注意事项 |
4.3 现场应用情况 |
4.3.1 曙 3-6-04C井现场试验 |
4.3.2 曙 3-6-003C井现场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人工井壁防治细粉砂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刘涛.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1(07)
- [2]水平井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咸水水盐运移规律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河北沧州地区为例[D]. 何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大洼油田防砂技术应用探究[D]. 姚剑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超深碳酸盐岩油井复合防砂技术及其应用[J]. 张洪宝,匡韶华,郭涛,柳燕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02)
- [5]海上A气田出砂井化学防砂技术研究[D]. 许声瑞.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柳泉油田出砂机理及先期防砂技术研究[D]. 王秀影.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D]. 韩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改性树脂防砂配套体系工艺研究[D]. 王雪敏.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9]改性酚醛树脂固砂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10]曙光油区侧钻井防砂效果改善措施研究[D]. 张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