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勇强[1](2019)在《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窄时空间隔及围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以特厚煤层综放区段沿空掘巷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综合的研究方法围绕沿空掘巷合理窄时空布置和沿空巷道非对称变形控制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以马道头煤矿特厚煤层30m宽煤柱回采巷道维护困难为工程背景,提出了特厚煤层窄煤柱沿空巷道研究的必要性及难点,从特厚煤层开采上覆岩层结构特征、沿空掘巷合理布置时机、窄煤柱合理宽度留设、沿空巷道非对称破坏机制及其控制机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最后进行了现场工程实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顶板岩层结构观测及煤岩样物理力学试验结果发现:顶板煤层裂隙发育,含多层薄弱夹矸,完整性差,单轴抗压强度11MPa,为Ⅳ类不稳定围岩;顶板砂岩相对完整,岩性坚硬,厚度大,单轴抗压强度79.4MPa,为Ⅱ类稳定围岩。(2)采掘期间,30m宽煤柱回采巷道出现强烈矿压异常显现,表现为:顶板严重下沉,两帮急剧收敛呈倒梯形状,底板呈现大范围、严重的鼓起,支护结构大量失效、损坏,失去对巷道围岩的控制作用;数值模拟分析得出:30m宽煤柱峰值应力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向偏巷道侧转移,在煤层厚度到达15m时,巷道处于支承压力峰值剧烈影响区,围岩出现大范围塑性破坏。(3)特厚煤层综放面采空区上方低位关键岩层不能形成稳定的铰接岩梁结构,而是形成“低位悬臂梁+高位铰接岩梁”的结构形态;通过建立侧向悬臂梁结构破断力学模型,得到悬臂梁结构的破断位置为距采空区煤壁16.6m,进而确定了内外应力场分布范围。(4)采空区上方形成覆岩结构形态与煤层开采厚度密切相关,煤层厚度为5~10m时,上方形成稳定的“铰接岩梁”结构形态;煤层厚度为15~20m时,上方形成“低位悬臂梁+高位铰接岩梁”结构形态;随着煤层厚度增加,覆岩破坏范围越大,覆岩活动稳定所需时间也越长。(5)将特厚煤层覆岩结构运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得到不同运动阶段侧向支承压力的动态分布特征,认为在支承压力稳定阶段进行沿空掘巷可使沿空巷道处于较为稳定的覆岩结构和应力环境中;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并结合断裂悬臂梁运动至稳定的时间函数方程解算值,确定了沿空巷道最短合理开掘时间。(6)明确了特厚煤层窄煤柱的承载状态,认为窄煤柱内塑性承载区是保证窄煤柱稳定的前提,对比分析了不同宽度煤柱内塑性承载区占有率以及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考虑沿空巷道特定地质条件、内外应力场分区特征以及次生灾害控制等因素,综合确定了特厚煤层沿空巷道窄煤柱合理留设宽度。(7)掘进期间,煤柱承载能力下降引起畸变能释放和转移使得靠煤柱侧顶板处于低畸变能状态,而实体煤侧顶板由于变形破坏程度较小存储着较高的畸变能,使顶板畸变能呈现“实体煤帮侧高,煤柱帮侧低”的非对称分布特征。(8)回采期间,受上覆关键层结构二次回转下沉的影响,煤柱和靠煤柱侧顶板变形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承载能力进一步下降,对畸变能的储存能力也进一步减弱,从而引起偏应力向实体煤帮深部转移,导致以巷道中心线为轴两侧的不对称性更加显着。(9)采掘过程中,沿空巷道靠近煤柱侧顶板平均下沉量明显大于靠近实体煤帮侧顶板,最大下沉量位于巷道中心轴偏煤柱侧约500mm处,且巷道顶板不同层位间水平位移差异明显。(10)基于正交试验原理,设计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变形影响因素试验方案,模拟分析得到影响顶板下沉量及下沉量偏心距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详述各因素之间与顶板不对称变形的互馈关系。(11)针对特厚煤层窄煤柱沿空巷道围岩力学性能、应力分布的差异性,提出了新型不对称锚索桁架支护结构,实现对巷道顶板围岩的不对称控制;对新型锚索析架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得到顶板沿宽度方向上的弯矩减小量表达式,可知从实体煤帮侧至煤柱帮侧顶板弯矩减小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特征,最大弯矩减小量偏向煤柱侧顶板。(12)结合5211区段回风平巷地质生产条件进行支护参数设计,提出现场控制思路,形成以“锚索—槽钢组合结构+不对称锚索桁架结构+帮部高强大延伸率锚索结构”为主体的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不对称控制系统,工程实践表明:5211区段回风平巷支护系统支护效果明显,窄煤柱能够保证稳定,围岩整体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巷道可以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求。
张广超[2](2017)在《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调控系统》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综放开采工艺不断完善及回采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型集约化综放开采已成为我国厚及特厚煤层高产高效安全开采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型综放开采在实现厚煤层资源高产高效开采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综放回采巷道必然面临着大断面、强烈采动影响、软弱厚煤顶等围岩控制难题,加之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矿井的号召,窄煤柱条件下的综放大断面沿空巷道工程越发普遍。大量现场工程实践发现,综放沿空巷道顶板沿铅垂方向显现不对称下沉破坏,沿水平方向显现不对称挤压变形破坏,且变形破坏的不对称性在大型综放开采和区段窄煤柱条件下趋于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恶性冒顶和支护失效损毁等事故,导致顶板失去控制和煤巷安全性低下。传统的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破坏机制及相应的控制理论与技术无法有效解决此类巷道围岩失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已具有刻不容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王家岭煤矿20103区段运输平巷为工程背景,基于综放沿空巷道围岩性质结构和受采动影响程度的不对称差异性,探索顶板煤岩和支护体不对称矿压显现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深究顶板煤岩体的失稳准则和判据及偏应力场时空演化规律,阐明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和控制方向;设计有效控制顶板不对称变形破坏的新型锚索桁架结构,揭示其矿压控制作用原理;探究顶板与锚索桁架之间的不对称调控关系和指标体系,形成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的新型锚索桁架控制系统。取得如下结论:(1)对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变形破坏特征进行现场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以巷道中心线为轴沿铅锤方向和水平方向呈不对称矿压显现特征,沿铅垂方向,靠煤柱侧顶板严重下沉乃至局部冒漏顶,直接顶与煤柱之间存在滑移、错位、嵌入、台阶下沉等现象;沿水平方向,顶板岩层水平运动剧烈,存在围岩错动形成的明显挤压破碎带,并导致了W钢带和钢筋托梁弯曲失效、金属网撕裂等现象;围岩变形破坏主要发生于巷道的靠煤柱侧顶角(45.2%)、靠煤柱侧巷道顶板(25.8%)、煤柱帮中上部(22.6%)3个位置。(2)采用钻孔窥视方法观测顶板内裂隙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靠实体煤侧顶板裂隙多以浅部发育的横向裂隙及离层和错位为主,而靠煤柱侧顶板裂隙可分为浅部(03.0 m范围)横向裂隙/离层发育区和深部(4.912.3 m范围)走向裂隙发育区(局部区域裂隙完全贯通形成断裂破碎带);根据钻孔长度、倾斜角度及破碎区范围,确定基本顶断裂位置距采空区约为5.4966.847 m。(3)对20103区段运输平巷围岩进行室内力学实验,评价其物理力学性能。2#煤层单轴抗压强度为13.89MPa,属于软弱煤层,表现出一定的塑性特征;直接顶砂质泥岩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剪、抗拉强度,岩层相对稳定;基本顶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达到142.34MPa,稳定性较高;底板泥岩单轴抗压强度为44.64MPa,遇水泥化。(4)通过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综放沿空巷道基本顶结构特征及其与顶板不对称破坏的关系。理论计算确定了侧向基本顶的几何尺寸与破断位置,建立了综放开采侧向关键块破断结构模型,解算得出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顶板岩梁弯矩和挠度表达式;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弯矩和挠度均沿沿巷道中心线呈显着的不对称特征,最大弯矩和挠度出现在距煤柱帮1.5m处,该区域是顶板破坏的关键部位。(5)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沿空巷道基本顶运动与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关系,探讨基本顶破断位置与沿空巷道不对称矿压显现的定量关联性。浅部02.0m范围内靠煤柱侧顶板下沉量明显大于靠实体煤侧顶板下沉量,深部2.05.0m范围内顶板下沉量自实体煤侧到煤柱侧呈线性增大趋势;浅部01.5m范围内岩层从两侧向巷道内发生挤压运动,0水平位移点由巷道中心处向实体煤侧转移0.9m,深部1.56.0m范围内岩层由煤柱侧向实体煤侧发生运动。随着基本顶破断线与沿空巷道中心线距离减小或者基本顶下沉量增大,煤柱承受的垂直载荷逐渐增大,使得煤柱帮自身承载性能及其对顶板支撑作用明显弱于实体煤帮,从而加剧了沿空巷道围岩结构的不对称性和顶板变形破坏不对称性。(6)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综放开采不同阶段沿空巷道顶板岩层畸变能演化过程。综放沿空巷道顶板03.5m高度范围内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呈“双峰状”分布形态,3.511.5m高度范围内偏应力不变量呈“单峰状”分布形态;受本工作面回采期间上覆岩层二次破断影响,煤柱承载能力降低致使其上方顶板岩层畸变能存储能力降低,引起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峰值向实体煤上方顶板转移。随着煤柱宽度或强度减小,煤柱帮承载能力降低并发生压缩变形,造成靠煤柱侧顶板承载能力降低,顶板偏应力开始向实体煤上方顶板转移,并诱发了靠煤柱侧顶板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不对称位移。(7)基本顶结构回转下沉、松软煤柱帮、巷道大断面、支护不合理等是造成沿空巷道围岩性质结构和应力分布不对称性的主要因素。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灾变过程如下:相邻工作面推进→基本顶发生破断回转下沉运动→巷道附近区域煤岩体损伤→巷道开掘促使围岩性质结构和顶板应力的不对称分布→靠煤柱侧煤岩体(顶板、顶角、煤柱帮上部等)局部位移变形→靠煤柱侧顶板煤岩体大范围破碎或岩层错位、嵌入、台阶现象→支护结构载荷增大与不均匀受力→实体煤侧煤岩体位移变形→大规模围岩变形和支护体破坏→本工作面回采再次激活覆岩结构,不对称变形破坏进一步加剧。(8)基于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提出了以“不对称式锚梁结构”为核心的综放沿空巷道调控系统,其主要包括高强锚杆、预应力桁架锚索和不对称式锚梁结构,该调控系统不但具有控制大范围塑性破坏、抗剪性能强的优点,且能对巷道顶板煤岩体变形的不对称性做出积极响应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研发的以高强度钢筋托梁和16#槽钢托梁为连接构件的不对称锚梁结构,具有承压降载、减垮抗拉、不对称控制和适应顶板水平运动的特点。(9)结合20103区段运输平巷地质生产条件进行支护参数设计,并提出了现场控制思路。具体支护措施包括:(1)对顶板进行高强锚杆支护,控制围岩松动变形,保证顶板整体性和巷道作业环境安全;(2)煤柱帮高强锚杆支护,减少煤柱帮压缩变形,提高煤柱帮承载能力,降低顶板变形不对称程度;(3)顶板不对称式锚梁支护,提高靠煤柱侧顶板承载能力,抑制顶板不对称下沉和水平挤压变形;(4)顶角锚索补强加固,提高顶角煤岩稳定性,避免局部冒落失稳;(5)对超前采动影响范围内顶板和煤柱进行超前加固,进一步提高巷道稳定性。20103区段运输平巷现场工程实践表明,采用不对称锚梁支护系统后,巷道维护状况良好,未发生顶板冒漏现象,顶板不对称变形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巷道断面满足工作面通风、运输、行人等要求。
TRINH DANG HUNG(郑登兴)[3](2013)在《越南广宁矿区软岩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越南的基础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越南煤炭产量逐年增加,随着煤炭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露天开采能力的逐步下降,越南必须提高井工煤矿的产量,需要在井下开掘大量巷道。巷道掘进量越来越大,采煤深度越来越深,巷道受矿压影响更大,巷道支护的问题非常重要。保持巷道畅通与围岩稳定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煤矿巷道支护经历了木支护、砌碹支护、刚性支护到锚杆支护的漫长过程。国内外实践表明,锚杆支护是井巷开采比较经济和有效的支护形式。与棚式支架相比,锚杆支护可显着提高巷道支护效果,降低支护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显着降低巷道维修工作量,为采煤工作面的快速推进、产量与效益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到目前为止越南煤矿锚杆支护主要应用在岩巷中,但是在煤巷中还未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煤巷支护还是以棚式支护为主。传统的支护方式(型钢支架等)不能保证工程速度和工程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稳定性。越南广宁矿区软岩煤炭赋存条件复杂,岩层松软、破碎,围岩强度较低;多数矿区使用U形灵活支架,每年煤巷都需要维修一次以上,增加了巷道的支护难度。越南矿区软岩煤巷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则显得尤为迫切,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巷道的支护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巷道支护方式,确定经济合理的支护参数,使用高效的支护施工工艺,建立完整的支护质量管理体系。本论文针对越南广宁矿区软岩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选择特殊的矿区进行支护研究,以KheCham煤矿12号煤层巷道作为研究巷道,开展了软岩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的系统研究。在对地下工程支护理论和煤矿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软岩煤巷变形现状及特殊地段的支护状况,分析其变形破坏因素,依据矿山压力理论,对回采巷道特殊地段进行力学分析,建立力学结构模型,进行理论研究;运用锚杆锚索支护理论,设计软岩煤巷锚杆锚索支护方案。以巷道地质条件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设计多种模拟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确定支护参数,并最终确定合理的支护方案。
倪建明[4](2008)在《淮北矿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与支护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北矿区下辖煤田和生产矿井较多,掘进工程量巨大,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地质类别多,使得支护难度差异剧增,严重阻碍矿区煤巷支护技术的发展。论文以淮北矿区典型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控制为工程背景,采用实验室岩块实验、理论分析、平面应变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和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北矿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与控制对策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实验室岩块实验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淮北矿区典型煤层巷道的顶板结构,着重研究了软弱夹层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通过平面应变相似材料模型研究了动压作用下软弱夹层顶板巷道稳定性规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作用下泥化泥岩巷道破坏失稳机理,针对不同顶板状况进行了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将煤矿巷道顶板总结为三类,即完整性顶板、软弱夹层顶板、极破碎顶板。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煤巷的强化控制原理和支护对策,主要包括无水条件下高性能锚杆支护技术和水及动压作用下的组合控制技术。研究成果在淮北矿区桃园矿7244机巷进行了工业性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广昌,李百利,崔海龙,吕承贤[5](2000)在《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梁家煤矿属典型的“三软”地层矿井 ,巷道围岩分类为Ⅴ类。煤岩体松散破碎 ,强度低 ,维护困难。在回采巷道中采用了锚网喷、型钢锚梁联合支护形式 ,支护效果十分理想。但是型钢投资大 ,操作困难。采用钢筋桁架代替型钢的钢筋桁架锚梁支护 ,取得了较理想的支护效果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窄时空间隔及围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放开采覆岩活动规律与支承压力演化进程 |
1.2.2 综放沿空巷道窄煤柱稳定性及合理宽度研究 |
1.2.3 综放沿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基本概况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
2.1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基本概况 |
2.1.1 矿井概况 |
2.1.2 8211工作面地质生产条件 |
2.2 地应力测量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
2.2.1 地应力测量 |
2.2.2 顶板岩层分布及结构观测 |
2.2.3 煤岩体力学参数测试与评价 |
2.3 特厚煤层综放回采巷道矿压显现特征及分析 |
2.3.1 30m宽煤柱回采煤巷矿压显现特征 |
2.3.2 30m宽煤柱回采煤巷异常矿压显现分析 |
2.3.3 特厚煤层窄煤柱沿空巷道研究的必要性及难点 |
2.4 本章小节 |
3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结构及沿空掘巷合理布置时空关系 |
3.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结构特征 |
3.1.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结构形态 |
3.1.2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结构尺寸特征 |
3.1.3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结构力学分析 |
3.2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运动特征 |
3.2.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3.2.2 不同煤层厚度巷道沿空侧覆岩结构特征 |
3.2.3 巷道沿空侧覆岩运动与侧向支承压力演化过程 |
3.3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合理布置时空关系 |
3.3.1 沿空巷道合理掘进位置 |
3.3.2 沿空巷道合理掘进时间 |
3.3.3 回采巷道矿压显现时空演化规律 |
3.4 特厚综放沿空巷道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
3.4.1 沿空巷道窄煤柱承载状态分析 |
3.4.2 沿空巷道窄煤柱合理宽度数值分析 |
3.4.3 沿空巷道窄煤柱合理宽度确定 |
3.5 本章小节 |
4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不对称破坏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4.1 特厚煤层综放窄煤柱沿空巷道覆岩结构 |
4.1.1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覆岩结构模型 |
4.1.2 覆岩结构对沿空巷道不对称矿压显现的影响 |
4.2 数值模型建立及围岩变形评价指标 |
4.2.1 数值模型建立 |
4.2.2 围岩变形评价指标 |
4.3 掘进期间沿空巷道围岩应力位移分布特征 |
4.3.1 掘进期间沿空巷道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
4.3.2 掘进期间沿空巷道位移分布特征 |
4.4 回采期间沿空巷道围岩应力位移分布特征 |
4.4.1 回采期间沿空巷道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
4.4.2 回采期间沿空巷道位移分布特征 |
4.5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不对称破坏关键因素分析 |
4.5.1 正交试验设计 |
4.5.2 沿空巷道不对称破坏关键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5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不对称破坏控制机理研究 |
5.1 顶板对称锚索桁架控制机理 |
5.1.1 传统支护结构 |
5.1.2 不对称锚索桁架的提出 |
5.1.3 不对称锚索桁架结构特点及力学分析 |
5.2 顶板锚索—槽钢组合结构及其支护机理 |
5.3 煤柱帮及实体煤帮强化控制机理 |
5.3.1 煤柱帮强化控制机理 |
5.3.2 实体煤帮强化控制机理 |
5.4 本章小节 |
6 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不对称控制技术及现场工程实践 |
6.1 沿空巷道不对称支护方案 |
6.1.1 关键支护参数确定 |
6.1.2 不对称控制方案基本理念 |
6.1.3 不对称控制方案 |
6.1.4 煤柱缩减区域及其他特殊地质构造区域控制技术 |
6.2 现场矿压观测 |
6.2.1 沿空巷道围岩松动圈观测 |
6.2.2 沿空巷道围岩支护构件受力监测 |
6.2.3 沿空巷道围岩位移监测 |
6.3 本章小节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调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综放沿空巷道上覆岩层活动规律 |
1.2.2 煤矿巷道不对称破坏研究 |
1.2.3 综放沿空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特征 |
2.1 地质生产条件 |
2.1.1 矿井概况 |
2.1.2 20103 工作面地质生产条件 |
2.1.3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原有支护方式 |
2.2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特征 |
2.2.1 顶板不对称变形破坏实测 |
2.2.2 顶板围岩内部裂隙发育特征 |
2.2.3 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 |
2.3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主控因素初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综放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特征及其与顶板不对称矿压关系 |
3.1 综放沿空巷道上覆岩层结构特征 |
3.1.1 高强度开采综放面覆岩结构形态 |
3.1.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判定 |
3.1.3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侧向顶板结构尺寸特征 |
3.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梁稳定性力学分析 |
3.2.1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梁力学模型建立 |
3.2.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梁弯矩分布特征 |
3.2.3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梁挠度分布特征 |
3.3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稳定性数值分析 |
3.3.1 数值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 |
3.3.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灾变失稳过程 |
3.3.3 基本顶结构回转下沉与顶板不对称矿压特征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煤岩体不对称破坏时空演化规律 |
4.1 数值模拟关键问题 |
4.1.1 数值模型建立 |
4.1.2 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确定 |
4.1.3 采空区应力恢复模拟 |
4.1.4 岩石(体)变形破坏评价指标 |
4.2 20105 工作面回采期间侧向煤岩体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
4.2.1 相邻工作面煤岩体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分布特征 |
4.2.2 相邻工作面煤岩体偏应力第三不变量分布特征 |
4.3 掘进期间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应力位移分布特征 |
4.3.1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
4.3.2 综放沿空巷道帮部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
4.3.3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位移场分布特征 |
4.4 本工作面回采期间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应力位移分布特征 |
4.4.1 本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
4.4.2 本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位移场分布特征 |
4.4.3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畸变能迁移过程 |
4.5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数值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 |
4.5.2 煤柱宽度对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的影响 |
4.5.3 煤柱力学性质对顶板不对称破坏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控制原理与调控系统 |
5.1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控制要求 |
5.1.1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 |
5.1.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控制要求 |
5.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不对称调控系统 |
5.2.1 传统桁架锚索结构的力学分析 |
5.2.2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调控系统提出 |
5.3 不对称式锚梁支护系统及其功能原理 |
5.3.1 系统组成 |
5.3.2 支护系统特点 |
5.3.3 系统功能及原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工业性试验 |
6.1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式锚梁结构参数设计 |
6.1.1 支护参数设计方案 |
6.1.2 锚杆索力学参数确定 |
6.1.3 模拟结果分析 |
6.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支护技术方案 |
6.2.1 顶板不对称控制基本思路 |
6.2.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 600~1490m范围采动影响稳定段支护方案 |
6.3 现场矿压观测 |
6.3.1 测站布置与监测方法、工具 |
6.3.2 矿压观测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越南广宁矿区软岩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的发展 |
1.2.1 国外锚杆锚索支护技术 |
1.2.2 中国锚杆锚索支护技术 |
1.2.3 越南锚杆锚索支护技术 |
1.2.4 总结国外锚杆支护发展及推广应用的经验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煤巷锚杆锚索支护理论 |
2.1 锚杆的种类 |
2.2 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 |
2.3 锚杆支护理论与应用 |
2.4 锚索支护机理 |
2.5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原理 |
2.5.1 锚杆锚索联合加固作用 |
2.5.2 锚杆锚索联合互补作用 |
2.5.3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3 软岩煤巷支护原理与设计 |
3.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3.2 巷道被动支护与主动支护的区别 |
3.3 软岩煤巷支护原理 |
3.4 软岩煤巷支护原则 |
3.5 软岩煤巷锚杆锚索支护设计 |
3.5.1 工程类比法 |
3.5.2 实测法 |
3.5.3 计算机智能设计系统 |
3.5.4 理论计算法 |
3.5.5 锚索支护参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Khecham煤矿软岩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案设计 |
4.1 越南广宁矿区煤炭赋存及煤岩结构特点 |
4.2 KheCham煤矿12-4回风巷道概况 |
4.3 KheCham矿12-4回风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
4.3.1 锚杆支护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巷道围岩变形过程 |
4.3.3 回采工作面应力分布规律 |
4.3.4 巷道支护方案提出及参数确定 |
4.4 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及方案确定 |
4.4.1 FLAC应用程序简介 |
4.4.2 FLAC基本原理 |
4.4.3 模拟建立与边界条件 |
4.4.4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4.4.5 方案的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5 巷道矿压观测与支护方案设计在单侯煤矿支护效果分析 |
5.1 巷道矿压观测方法 |
5.1.1 巷道矿压观测的主要内容 |
5.1.2 观测仪器 |
5.1.3 观测断面的布置及观测基点的安设 |
5.2 支护方案设计在中国类似条件煤矿支护效果分析 |
5.2.1 中国蔚州单侯矿6#煤层巷道锚杆锚索支护研究 |
5.2.2 表面位移模拟结果与矿压观测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4)淮北矿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与支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典型矿井煤巷赋存特征与支护现状分析 |
1.2.1 许疃煤矿 |
1.2.2 芦岭煤矿 |
1.2.3 祁南煤矿 |
1.2.4 桃园煤矿 |
1.3 矿区煤巷支护阶段性技术进步和存在问题 |
1.3.1 阶段性技术进步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
2 煤巷顶板结构分类实验研究 |
2.1 煤巷顶板岩体结构分类 |
2.2 软弱夹层的概念和分类 |
2.2.1 软弱夹层的概念 |
2.2.2 软弱夹层的分类 |
2.3 软弱夹层的基本特性研究 |
2.3.1 软弱夹层的物理特性 |
2.3.2 软弱夹层的化学特性 |
2.4 小结 |
3 软弱夹层顶板巷道稳定性规律研究 |
3.1 动压作用下软弱夹层顶板巷道稳定性实验研究 |
3.1.1 基本条件 |
3.1.2 模型设计 |
3.1.3 结果分析 |
3.2 水作用下泥化泥岩巷道破坏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
3.2.1 地质条件 |
3.2.2 模拟方案及参数 |
3.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淮北矿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 |
4.1 矿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 |
4.1.1 地质力学评估 |
4.1.2 围岩分类方法 |
4.2 矿区煤巷顶板安全分级与围岩分类 |
4.3 支护方案和参数设计 |
4.3.1 设计方法的简介 |
4.3.2 初始设计的确定 |
4.3.3 方案调整和优化 |
4.4 小结 |
5 淮北矿区煤巷支护强化控制技术 |
5.1 煤巷强化控制技术原理 |
5.1.1 煤巷强化控制基本原理 |
5.1.2 无水条件下软弱夹层顶板巷道组合控制技术原理 |
5.1.3 水及动压条件下软弱夹层顶板巷道组合控制原理 |
5.2 煤巷强化控制技术 |
5.2.1 无水条件下高性能锚杆支护技术 |
5.2.2 水及动压条件下的组合控制技术 |
5.3 小结 |
6 工程实践 |
6.1 巷道的地质条件 |
6.2 围岩安全状况分析与支护类别划分 |
6.2.1 围岩安全状况分析 |
6.2.2 支护类别划分 |
6.3 方案和参数设计 |
6.3.1 支护方案 |
6.3.2 支护参数 |
6.4 支护效果分析 |
6.4.1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
6.4.2 支护效果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地质概况 |
2 回采巷道支护形式 |
3 钢筋桁架锚梁结构及支护参数 |
3.1 钢筋桁架锚梁结构 |
3.2 试验巷道条件与支护参数 |
3.3 施工方法 |
3.4 施工钢筋桁架锚梁注意事项 |
4 钢筋桁架锚梁的支护效果 |
5 技术经济分析 |
5.1 对钢筋桁架锚梁的评价 |
5.2 经济与社会效益比较 |
6 结论 |
四、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窄时空间隔及围岩控制研究[D]. 赵勇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 [2]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调控系统[D]. 张广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3]越南广宁矿区软岩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D]. TRINH DANG HUNG(郑登兴).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12)
- [4]淮北矿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与支护对策研究[D]. 倪建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1)
- [5]钢筋桁架锚梁支护在回采巷道中的应用[J]. 王广昌,李百利,崔海龙,吕承贤. 煤矿开采,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