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露露[1](2020)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融资中的融资偏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企业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利益,企业纷纷开始扩大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其中,企业发起并购活动是其实现多元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动主题。一般地,企业并购是复杂的经济活动且因涉及金额巨大而具有较高的融资风险,并购融资能直接影响并购交易的成败,因此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融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关于并购融资方面的研究多是探究并购融资方式或支付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又或是探讨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专门探讨企业并购融资的研究不多,研究并购融资顺序的更少。关于并购融资方面理论研究多是源于传统的融资理论,其中有MM理论、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等。西方普遍认为企业融资行为遵循优序融资理论。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却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异于融资优序理论,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对于特定的并购融资,学者们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企业在进行并购时要考虑许多问题,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还跟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体系的完善,我国并购融资方式呈现怎样的融资偏好?国有企业因其国有性质更容易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同,两类企业在并购融资方式上有何差异?企业的盈利水平、成长发展能力、规模等对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也探讨了公司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成长水平等因素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的并购融资的顺序。论文将并购融资方式限定为内源融资、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三种,研究样本选用了发生自2014-2018年间,成功实施并购的我国部分A股上市公司。论文从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特征方面选取了企业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七个因素构造混合Logistics模型,研究其对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国有上市公司相对于民营公司虽然有一定的银行信贷优势,但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权益融资,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不必担心控制权稀释且代理成本更高有关。研究还验证了企业的规模、盈利水平、成长能力都显着影响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相对于权益融资,规模越大或盈利水平越高的公司越偏向于使用内源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成长水平越高的公司偏向于使用债务融资方式;现金持有水平充足的公司首先使用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权益融资。这也说明优序融资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这与十多年来国内文献流行的“股权融资偏好”假说相区别,而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实践相一致。论文认为这一结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已趋于成熟。
唐心怡[2](2020)在《基于高管名校背景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培养更多高等教育人才,我国政府将985工程和211工程作为在“科教兴国”战略上实施的重大举措,这两个重点建设项目自2019年11月起统筹为双一流建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名校背景能带给高管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更广的人脉资源网络,帮助公司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因此本文针对高管的名校背景对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评述了文献的不足以确定本文的切入点,以此界定关键词的概念,并将五个相关基本理论引入到高管名校背景和公司融资偏好间的关系研究中来。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从融资环境和高管特征两方面解释现状成因;并运用了实证分析法针对研究议题提出两个假设,代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依次对实证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分析具有名校背景的高管对案例公司融资偏好、偿债能力和经营绩效三方面产生的影响,总结其融资偏好现状,并结合对比案例公司分析,总结高管的名校背景对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提出优化建议。高管的名校背景对公司融资偏好具有一定改善和纠偏作用,进而关联着公司经营绩效的增长。本文将高管的名校背景对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作为研究议题,以期能帮助我国上市公司提高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优化融资决策的制定,最终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陈红[3](2020)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创业板大力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对象选择方面主要是选择主板市场,但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司内部特征方面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异,已有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还有待研究。基于此,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其次,对成熟的融资理论进行回顾,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对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内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假设提供依据;然后通过选取2014年12月31日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以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主要内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并选取相应的指标作为实证分析数据,运用Excel和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样本公司2017年财务数据对2018年融资偏好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假设的对比,以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改进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建议,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做出更加合理的融资选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偏好表现为:先采用债权融资,再采用内源融资,最后选择股权融资。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也不遵循优序融资理论。另外,营运能力因素和成长能力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偿债能力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盈利能力因素和股权集中度因素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不产生显着的影响。
朱皓[4](2020)在《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在选择资金再融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既可以通过债务方式(如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又可以通过股权方式(如配股、增发股票等),但我国所有上市公司都倾向于选择后者,这种现象被称为股权再融资偏好。股权再融资偏好的产生具有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当前学术界对于影响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外部因素(如市场、政策等)的研究相对多于内部因素(如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这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研究具有一定片面性。另外,从行业看,现有研究集中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缺乏对银行业的研究,因此对于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特别是内部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论文通过结合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的股权偏好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首先论文在企业融资等基本理论回顾基础上,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形成历程、特点与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进而以2014-2018年间的银行业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以因子分析法将影响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指标标准化及提取主成分;然后通过显着性检验,得出八个符合因子,它们是: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税盾价值和市场监管;最后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八个因子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将2014-2018年的银行业上市公司依据规模和所处外部市场监管等分为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两类,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分别研究了各个财务指标对于这两类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主要实证结果如下:(1)对于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来讲,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税盾价值和市场监管对于其股权再融资偏好有负向影响,盈利能力、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对于其股权再融资偏好有正向影响。(2)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净利率、权益对负债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对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负向影响,而总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权益市价比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总资产自然对数对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正向影响。(3)权益对负债比率、总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周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与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负向影响,而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有形资产负债率对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有正向影响。依据实证结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来讲,着重提升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并且降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加强市场监管,可以降低股权再融资偏好。(2)对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来讲,着重提升企业的权益对负债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并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负债率可以降低股权再融资偏好;对于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来说,着重提升股东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降低有形资产负债率,可以降低股权再融资偏好。依照以上结论,依据银行业自身特点,文章提出了如下对策:(1)银行业层面要加快内部改革:改良自身财务指标;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制定科学的资本结构;尝试发行永久性债券。(2)要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加强监管力度;鼓励股东参与证券市场监督。
郭乔虹[5](2019)在《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减缓,房地产市场也进入各方面增速减缓的新常态。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对融资需求量大,因此研究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问题对优化公司资本结构,防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新常态背景下,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随后介绍相关的融资偏好理论,将其归纳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优序融资理论、基于代理理论的融资偏好理论、基于控制权理论的融资偏好理论和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偏好理论。第三章介绍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方式,并从资产负债率、各种融资占比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分析融资偏好的特征,得出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仍然偏好于债权融资。第四章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内部因素主要从公司的规模、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营运能力、公司的股权结构、资产流动性、非债务税盾、抵押价值和管理者8个方面分析。并依据分析建立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依据以上分析对房地产公司优化融资结构提出合理建议。依据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融资偏好特征分析得出,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仍偏好于债权融资方式。实证部分将股权融资偏好、债权融资偏好和内源融资偏好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实证研究时间区间为2012年到2017年,样本公司为111家非ST上市房地产公司,运用stata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房地产公司(1)公司规模和公司抵押品价值与债权融资偏好正相关,与内源融资偏好正相关,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2)公司营运能力、股权集中度与债权融资偏好正相关,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3)公司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与债权融资偏好负相关,非债务税盾和资产流动性与股权融资偏好正相关;(4)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通货膨胀率与债权融资偏好正相关。
张泽西[6](2018)在《上市公司股权、债务融资决策对持有期收益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上市公司在股权、债务上的决策,是否会影响该公司股票的价格。从逻辑上讲,一个公司增发股票,意味着公司认为股票市场高估了其价值,因为在股价被高估的时候,公司有更大的动力增发股票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而当公司的股价被低估的时候,由于可能存在的股权激励影响公司管理层或者股东利益的情况,公司更愿意回购其股份,从而向市场传递公司看好自身未来的信号,从而引导股价上行。而债券市场上的逻辑也是类似。因此,公司改变其股权、债务的决策,可能是公司对未来的预期的一种反映。如果该逻辑成立,那么公司改变其股权、债务的决策,由于信号效应,就会改变人们对公司的未来的预期,从而改变股票价格。如果该预期改变正确,就可以预测下一个会计年度内的公司的股票的持有期收益率。而由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公司的决策,因而该预期差也可以反映市场的认知。因此,探究公司股权、债务变动对持有期收益率、年报公告后的短期收益率是否存在显着的影响,就可以部分反映公司决策对市场投资者的信息传导的逻辑、与公司股价管理的有效性。故而在实证部分,本文考察了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债务变动的决策是否会对基于会计年度的持有期收益率与年报公告后的短期收益率造成影响。通过控制研发投入等变量,发现如果公司在会计年度内股权融资、长期债权融资增加,其基于会计年度的持有期收益率会随之下降,年报公告后的短期收益率也会下降。同时,如果公司减少其净长期融资额,且减少的方式更多为股权融资方面,即进行股权回购,那么公司的持有期收益率会上升。同时,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其他两点结论:蓝筹股在收益率方面的表现更好;我国股市对研发投入尚未形成明显的市场反应。本文的结论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相似,但研发投入方面国内国外差异较大。而对公司股价管理而言,无论是回购还是增发,市场都会有相应的反应,因而股价管理是意义的。
张柴[7](2017)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配股、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选择何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对上市公司影响甚大。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法系统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本文首先论证了我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相比存在不同的股权融资偏好,根据论证得出定向增发方式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其次,通过分析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公司特征、公司治理等内部因素两大方面,来研究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因素。最后得出上市公司过度依赖股权再融资将对公司自身及市场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提出了规范再融资行为、优化公司治理等建议,以促进上市公司再融资走向科学合理,提升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郭倩[8](2016)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区域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再融资(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EO)是指初次股权融资(也称首次公开发行,IPO)以后的再融资,上市公司实施了初次股权融资之后,在需要大量的现金来满足新项目融资需求或者扩大再生产的时候,再次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西方现代的“优序融资理论”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早已被普遍证实和接受,然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却出现了“悖论”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这一事实已经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所证实。2015年以来,我国A股市场共有221家公司首发上市,有过定增重组的事件发生的上市公司超过250家,它们的资金筹集规模,远超IPO的融资规模。2014年A股市场IPO和再融资规模分别为613亿元和4882亿元;虽然2015年因为股市异常波动,IPO受限,但IPO和再融资规模却分别达到1406亿元和9144亿元,融资规模继续扩大;相关人士预测2016年股权融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IPO和再融资规模可能会分别达到4000亿元和1万亿元。由此可见,股权再融资已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我国地大物博,国土的辽阔也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内的上市公司的治理、业绩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其中就包括对股权再融资偏好程度的不同。本文通过两种聚类分析分别将全国划分成了三大区域,第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市;第二类包括中部和少数东北地区的省市;第三类是西部和少数中部地区。通过分析三大区域内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的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区域内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次数存在显着差异,分布特征有如下规律,即东部沿海地区的上市公司其股权再融资次数最高,中部和少数东北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次数次高,而西部和少数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次数最低。(2)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规模占比也同样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按照东部沿海、中部以及西部的一、二、三类区域的顺序,股权再融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呈依次递减的规律。(3)结合以上两点结论,可以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在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财务能力状况较好,该区域内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偏好程度最高;在经济发展次之的中部及东北地区的上市公司,由于股权集中度较第一类地区的公司低,公司财务能力较第一类地区差,其股权再融资偏好程度次之;而在经济发展最落后的西部和少数中部地区省市,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程度最低。(4)除验证了本文的测试变量——区位因素外,本文同时也证实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其他影响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越大,自由现金流越多,净利润增长率越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程度越高,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一致。
张春艳[9](2016)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必须品,单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并不能保证持续经营。融资是企业生存的必经之路。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企业自身资本结构的变化及其长远发展,还会对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产生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相关制度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必然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特点,其中偏好于股权融资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最大的特色。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为突破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重点梳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历程及现状,结合WIND、RESSET和CSMAR数据库的数据,选取了2010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实施增发、配股和可转债的382家公司共438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首先在理论分析影响因素与融资方式选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假设;然后选取适当变量构建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在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以及二元回归分析后,检验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显着因素;最后使用变量替换法和随机抽样法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得出研究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2)不同因素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影响的显着性和方向不同,其中股权结构、成长性和波动性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影响显着,股权集中度、资本结构与股权融资呈负相关关系,国有股比例、成长性、波动性与股权融资偏好呈现正相关关系。针对以上研究成果,建议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大股东”监督机制,利用自身优势,选择多元化的融资方式。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决策监督,推动建设新融资规则,引导上市公司合理资本结构的形成。
任世杰[10](2016)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但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国内资本市场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从融资方式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渠道仍不顺畅,债券市场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重不足。而在直接融资方式上,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再融资的依赖。欧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基本遵循优序融资理论来组织自己的融资行为,即优先选择融资成本低、比较安全的融资工具。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融资偏好某种程度上都无法用传统的融资理论来解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企业的融资行为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能否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合理的股权融资会对市场微观主体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并优化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对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完善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行为上表现出的股权偏好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西方经典的企业融资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对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的梳理基础上,对其研究结论进行了评述。接着对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各种融资工具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异和优缺点进行了总结。随后,本文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搜集了 2010~2014年间符合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的3092个样本,通过建立Logit模型对前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由于债券市场的不完善,许多上市公司在面临融资需求时只能转向股票市场;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增强股权融资偏好;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机制有所减弱。另外,本文创新地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处在生命周期前端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快债券市场建设,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建议。以下分别对各章节内容进行概括。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优序融资理论对欧美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但放在中国市场来看并不适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与早期的情况不同,中国资本市场近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如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推出公司债,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随后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对股权再融资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利用新时期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数据来检验之前学者所得到的一些结论,以此来观察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变化。最后,本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各种因素在股权再融资偏好中的作用。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本部分对公司金融领域内的融资理论做了一个全面而详尽的阐述。公司融资理论主要有MM理论、权衡理论、信号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等。MM理论可以说是最着名的融资理论,其由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无税条件下的MM理论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市场环境中,没有税收,且公司经营风险相同,那么资本结构并不会影响到公司的价值。修正后的MM理论认为,考虑到现实中的税收情况,负债的税盾效应能够增加公司价值。权衡理论认为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在税盾效应和破产成本的双重作用下得到的均衡。信号理论认为,公司的融资行为会向市场投资者传递信号,投资者据此对公司的价值进行重新判断。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在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的作用下找到两者之和最小的临界点就是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选择上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即先内后外,先债权后股权。接着,本部分对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国外学者主要从股权再融资的影响因素以及股权再融资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上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情况出发,大部分学者都认同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而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许多学者从大股东利益侵占、代理问题、产权性质以及时机窗口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第三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分别经历了配股、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几个不同时期的高潮;而债权融资在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下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在回顾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历程中可以发现,监管层的政策因素往往能够左右一种融资方式的兴衰与生死。而通过与欧美成熟市场的对比,更加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上过度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在欧美成熟市场上,虽然各国的股权再融资方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是都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所占比例十分有限。通过对配股、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公司债、可转债等融资方式的梳理和对比,本部分比较了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劣势,从融资方式本身进行了分析。本部分还对股权再融资偏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过度的股权再融资弊大于利。最后,本部分分析了影响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因素。分别从财务特征、融资成本、内部人私利、债券市场局限以及监管层意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针对各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假设和模型设定,根据上文对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分析,做出了 9个研究假设;同时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特点选用了 Logit模型,并对Logit模型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第二部分是样本选择和描述分析,其中交代了本文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并对筛选原则和筛选过程进行了说明,最终选取了 3092个符合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条件的样本。在对样本进行描述统计中,本文通过对2010~2014年的各种再融资方式筹资数额的比较发现,尽管债权融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股权融资比重仍然过高。另外,本部分将进行了股权再融资的样本和未进行股权再融资的样本进行了均值差异比较,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回归结果与分析,本文运用Stata12.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公司规模、自由现金流、资产负债率、超额费用、过度投资、市净率、公司成长性、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显着相关,说明本文之前的理论分析在实证层面上得到了验证。第五章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划分生命周期的变量进行降维处理,以减少变量个数,然后通过分位法对样本公司的生命周期进行赋值和划分。从生命周期的分布来看,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处在成熟期的阶段。本部分的回归分析仍然采用Logit模型来研究生命周期特征在融资行为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越是处在生命周期前端即初创期、成长期的公司越倾向股权再融资。第六章是结论与建议。针对上一章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本部分进行了总结概括,主要有:1.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有所减弱,但同成熟市场相比,这种偏好仍然十分明显。2.股权分置改革及一系列的市场改革在遏制股权再融资偏好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隐性的融资动机,诸如大股东利益侵占以及国有企业较高的再融资申请通过率等,其作用都有所减弱。3.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引发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4.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仍然比较弱化,融资渠道的不通畅也使得上市公司在有融资需求时更倾向于股权融资。5.从上市公司生命周期角度来看,越是处在生命周期前端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股权融资。具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公司更倾向于股权再融资。在总结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关于优化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一些建议,包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加强市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监管层回归监管本位,让市场发挥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融资中的融资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框架结构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并购融资偏好相关文献综述 |
一、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二、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并购行为 |
(二)并购融资方式 |
二、并购融资相关理论 |
(一)MM定理与权衡理论 |
(二)优序融资理论 |
(三)代理成本理论 |
(四)控制权理论 |
三、研究假设 |
(一)股权性质 |
(二)现金持有水平 |
(三)控制变量 |
第四章 影响并购融资方式选择因素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一)样本数据来源与选取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设计 |
二、实证过程 |
(一)基本统计分析 |
(二)混合Logit回归分析 |
三、内生性问题讨论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高管名校背景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公司高管的研究 |
1.2.2 对融资偏好的研究 |
1.2.3 高管特征与融资偏好的关系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名校背景的概念 |
2.1.2 公司高管的概念 |
2.1.3 融资偏好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序融资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高层梯队理论 |
2.2.4 管理防御理论 |
2.2.5 行为金融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特征与融资现状 |
3.1 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 |
3.1.1 股票市场 |
3.1.2 债务市场 |
3.2 上市公司的高管特征 |
3.3 上市公司的融资特征 |
3.3.1 偏好股权融资 |
3.3.2 资本使用率低 |
3.3.3 融资风险较高 |
3.4 融资现状的成因分析 |
3.4.1 外部资本市场不够健全 |
3.4.2 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缺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管名校背景对融资偏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1.1 高管的名校背景与债权融资偏好 |
4.1.2 高管的名校背景与短期债权融资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4.3.1 变量定义 |
4.3.2 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分析 |
4.5 实证结果总结 |
4.5.1 名校背景对融资偏好的影响 |
4.5.2 其他因素对融资偏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管名校背景对融资偏好影响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公司基本情况 |
5.1.1 案例公司简介 |
5.1.2 案例公司名校背景高管变动 |
5.2 高管名校背景对案例公司的影响 |
5.2.1 对融资偏好的影响 |
5.2.2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
5.2.3 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5.3 案例公司融资偏好现状特征的总结 |
5.3.1 债权融资占据主导 |
5.3.2 融资手段有所创新 |
5.4 高管名校背景影响的对比案例分析 |
5.4.1 对比案例公司简介 |
5.4.2 对比案例公司的融资偏好 |
5.4.3 对比案例公司的经营绩效 |
5.5 高管名校背景对融资偏好影响总结 |
5.5.1 股权融资方面 |
5.5.2 债权融资方面 |
5.5.3 对案例公司的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优化建议 |
6.1 提高名校背景高管所占比例 |
6.2 善用名校高管改善资本结构 |
6.3 积极管理监督名校背景高管 |
6.4 大力发展我国长期债务市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融资方式的研究 |
1.3.2 关于融资偏好顺序的研究 |
1.3.3 关于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4 关于我国创业板融资的研究 |
1.3.5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融资概述 |
2.1.1 融资的定义 |
2.1.2 融资的方式 |
2.2 融资偏好概述 |
2.2.1 偏好 |
2.2.2 融资偏好 |
2.3 创业板概述 |
2.3.1 创业板定义 |
2.3.2 创业板发展历程 |
2.3.3 创业板设立目的 |
2.4 相关理论 |
2.4.1 MM理论 |
2.4.2 权衡理论 |
2.4.3 代理成本理论 |
2.4.4 信号传递理论 |
2.4.5 优序融资理论 |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及内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特征及融资偏好特征分析 |
3.1.1 创业板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
3.1.2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分析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2.1 偿债能力因素 |
3.2.2 营运能力因素 |
3.2.3 盈利能力因素 |
3.2.4 成长能力因素 |
3.2.5 股权集中度因素 |
4 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1.2 变量设计 |
4.1.3 因子分析 |
4.1.4 模型设计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原始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解释因子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创业板上市公司角度 |
5.2.2 证券市场监管方角度 |
5.2.3 政府角度 |
5.3 研究局限 |
5.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法 |
1.5.2 定性分析法 |
1.5.3 定量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典资本结构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3 优序融资理论 |
2.1.4 融资偏好理论 |
2.2 不同融资方式特征及股权再融资方式界定 |
2.2.1 不同融资方式简介 |
2.2.2 股权再融资特征 |
2.2.3 股权再融资偏好界定 |
2.3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形成历程 |
2.4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表现 |
2.5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不良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外部因素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1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 |
3.2 内部因素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1 营运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2 盈利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3 偿债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4 成长能力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5 股权集中度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6 企业规模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2.7 税盾价值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3 外部因素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3.1 政策环境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3.2 市场监管对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
4.2 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研究假设 |
4.2.2 样本数据选择 |
4.2.3 指标描述 |
4.2.4 因子分析 |
4.2.5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3 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变量的选择 |
4.3.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4.1 变量的选择 |
4.4.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 |
4.5.1 对于全体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结论 |
4.5.2 对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结论 |
4.5.3 对于城市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降低中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对策建议 |
5.2.1 银行业层面要加快内部改革 |
5.2.2 国家层面要完善证券市场监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本文研究指标数据 |
2.专家打分相关表格 |
3.专家主要参考政策一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优序融资理论 |
2.2 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的融资偏好理论 |
2.3 基于控制权理论的融资偏好理论 |
2.4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偏好理论 |
3 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方式及融资偏好特征 |
3.1 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方式概述 |
3.1.1 内源融资 |
3.1.2 外源融资 |
3.2 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特征 |
3.2.1 资产负债率接近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行业水平 |
3.2.2 融资结构中以债权融资为主,其中短期债权融资占比大 |
3.2.3 流通股占主要成分且流通股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
4 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新常态下影响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外部成因 |
4.1.1 宏观经济环境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1.2 政策环境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1.3 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 新常态下影响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内部成因 |
4.2.1 公司规模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2 公司盈利能力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3 公司营运能力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4 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5 公司资产流动性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6 公司非债务税盾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7 公司抵押品价值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2.8 公司管理者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
4.3 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
4.3.2 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过程 |
4.3.3 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与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关于优化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
5.2.1 对上市房地产公司的建议 |
5.2.2 对政府的建议 |
5.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A |
(6)上市公司股权、债务融资决策对持有期收益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内容 |
1.3 创新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 |
2.2 国内文献 |
3.公司股权、债务融资偏好理论与操作 |
3.1 与公司融资偏好有关的理论梳理 |
3.1.1 成本融资偏好 |
3.1.2 治理融资偏好 |
3.1.3 市场非理性下的融资偏好 |
3.1.4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偏好 |
3.2 我国公司融资的基本操作 |
3.2.1 股权融资 |
3.2.2 债权融资 |
4.上市公司股权、债务融资行为历史演变 |
4.1 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历史梳理 |
4.1.1 初期阶段 |
4.1.2 起步阶段 |
4.1.3 成长阶段 |
4.1.4 调整阶段 |
4.1.5 完善阶段 |
4.2 当前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股权、债务融资选择 |
4.2.1 上市公司融资分类 |
4.2.2 当前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
5.股权、债务融资决策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变量解释及描述性统计 |
5.2 基于会计年度的持有期收益率 |
5.3 年报公告后的短期收益率 |
5.4 引入每股收益预期差的短期收益率 |
6.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意见与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之处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2、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三) 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
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选择理论和评析 |
(一) 控制权理论 |
(二) 承销商公正理论 |
(三) 监管理论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特征分析 |
(一) 我国股权再融资政策发展演变 |
(二)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国际对比 |
(三)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特点分析 |
1、我国股权融资在融资结构中占比过半。 |
2、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随政策环境而依次更迭。 |
3、融资投向具有随意性, 资源配置效率低。 |
四、影响因素 |
(一) 外部影响因素 |
1、投融资体制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 |
2、投资者权益保护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 |
(二) 内部影响因素 |
1、公司特征因素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 |
2、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 |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 主要结论 |
(二)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治理对策 |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
3、强化融资成本约束机制。 |
4、实施金融创新, 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
(8)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结构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股权再融资概念及方式 |
2.1.1 股权再融资的概念 |
2.1.2 股权再融资的方式 |
2.2 股权再融资偏好的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自由现金流理论 |
2.2.3 时机窗口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融资成本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
2.3.2 信息不对称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
2.3.3 股权结构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
2.3.4 政府干预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
2.3.5 公司内部治理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
2.3.6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现状分析 |
3.1 股权再融资政策演变 |
3.1.1 配股政策演变 |
3.1.2 增发政策演变 |
3.2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现状的整体分析 |
3.2.1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
3.2.2 IPO和股权再融资对比 |
3.2.3 股权再融资中增发和配股的比较 |
3.3 不同地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对比分析 |
第4章 股权再融资偏好区域差异的理论分析 |
4.1 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区域差异:基于股权集中度的理论视角 |
4.2 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区域差异:基于公司财务能力的理论视角 |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5章 股权再融资偏好区域差异的实证检验 |
5.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1.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5.1.2 变量选取 |
5.1.3 各省的样本分布 |
5.2 上市公司区位的聚类分析 |
5.2.1 按股权集中度聚类 |
5.2.2 按公司财务能力聚类 |
5.3 描述性统计 |
5.3.1 各年份股权再融资情况 |
5.3.2 上市公司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4 股权再融资偏好区域差异的回归分析 |
5.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5.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5 实证结论 |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2.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基于融资成本比较的研究 |
2.1.2 基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
2.1.3 基于公司特征的研究 |
2.1.4 基于制度和政策的研究 |
2.1.5 其他方面的研究 |
2.2 融资基础理论分析 |
2.2.1 资本成本与融资成本 |
2.2.2 资本结构理论 |
2.2.3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
2.3 不同融资方式的特征及股权融资偏好的界定 |
2.3.1 不同融资方式的特征 |
2.3.2 股权融资偏好的界定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及影响 |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历程 |
3.1.1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演变 |
3.1.2 我国企业融资偏好的变迁 |
3.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的行业分析 |
3.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融资成本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
4.2 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
4.3 公司特征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与检验 |
5.1 研究设计 |
5.1.1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5.1.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5.1.3 研究模型的建立 |
5.2 实证过程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检验 |
5.2.3 Logistic回归分析 |
5.2.4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融资理论综述 |
2.1.1 早期理论 |
2.1.2 MM理论 |
2.1.3 权衡理论 |
2.1.4 信号理论 |
2.1.5 代理成本理论 |
2.1.6 优序融资理论 |
2.2 实证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学者实证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学者实证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3. 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
3.1 主要融资方式发展历程 |
3.2 与欧美情况对比 |
3.3 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比较 |
3.4 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公司的财务特征 |
3.4.2 股权再融资财低 |
3.4.3 内部人的私利冲动 |
3.4.4 债券市场落后,融资渠道不畅 |
3.4.5 政府过度干预市场 |
3.5 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 |
4. 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定义 |
4.2 模型设定 |
4.3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 生命周期视角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生命周期划分 |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和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融资中的融资偏好研究[D]. 张露露. 河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高管名校背景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的分析[D]. 唐心怡.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3]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 陈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银行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D]. 朱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5]新常态下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分析[D]. 郭乔虹.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6]上市公司股权、债务融资决策对持有期收益率的影响[D]. 张泽西.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7]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研究[J]. 张柴. 财政监督, 2017(17)
- [8]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区域差异研究[D]. 郭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D]. 张春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10]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影响因素研究[D]. 任世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