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国光,李妹,姜丽[1](2021)在《应然与实然:体罚现象的跨学科解读》文中认为鉴于近年来权威主义非主流儿童观返潮,借鉴贝卡利亚倡导废除死刑时的分析框架,笔者对权威主义儿童观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跨学科批判和分析。笔者认为,体罚无论从一般预防还是从特殊预防的角度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对受罚学生本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有害影响可能从幼年持续终老。体罚源自成年人的过度自恋,维护这种自恋的方式本身是一种恶,一旦把克制体罚的理由移除,自制力一点小小的弱化,就足以导致体罚冲动的升级。
秦晓杰[2](2021)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教师惩戒权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俞丽亚[3](2021)在《民办学校初中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成都QS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教育领域的教师惩戒权逐步成为社会热点,教师惩戒的典型事例引起人们关注,社会上有众多教育者因惩戒学生而被推到舆论之巅,各界人士都对教育惩戒权利和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2019年11月底,教育部为落实立德树人重要目标,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半年后,教育部就定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于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第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规则。可见教师惩戒权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研究,也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点关注,人们关心的教育热点。教师对失范学生行使惩戒权时,基于其立场和身份不同,会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教育惩戒行为,本文从民办学校特殊性、民办学校教师、民办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角度出发,重点是以民办学校初中教师角度出发研究教师惩戒权是如何行使,在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背后的成因分析等。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运用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以成都QS学校为例深入挖掘民办学校初中中学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现状与困境。首先,针对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对教师惩戒权的理解、惩戒依据与目的、惩戒方式与程序、惩戒效果与心理变化四个方面进行,其中民办学校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教师群体与管理层的复杂关系,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和教师学生的心理变化是重要切入点。其次,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不同主体对惩戒事实的理解冲突,即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惩戒不同态度;惩戒权的法规难以执行,并在立法和落实方面都有实际问题;行使惩戒权的过程困境及民办学校特殊性制约着教师惩戒权,如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家长的过度参与、教师心理地位落差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惩戒权的立法和实施,落实教师惩戒权制度;提高全民的教育观念和法治意识,转变惩戒观念,正确分析教育惩戒行为;民办学校应考虑教师立场,给予依靠和人文关怀,平衡和弱化师生及家校之间矛盾,建立适宜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环境;推进家校合作、监督和分工,民办学校家长不能过度参与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及学校的管理;教师提高综合育人能力,主要表现在增强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应合理使用惩戒权,全面、细致且预瞻地看待问题,同时积累教师个人魅力,重视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赢得学生的认可;智慧地处理师生关系,建立长期稳定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教师行使惩戒权还应根据当前形势具体分析,还需探讨更多有效对策来解决惩戒权行使的诸多问题。
李果[4](2021)在《从规矩到方圆 ——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及其启示》文中指出“学生惩戒”一直作为教育的热点话题,不断引发社会大众的讨论。如何构建完善的学校惩戒体系?如何有效且合理地实施惩戒?达到良法善治的效果,这是如今学校和教育者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试图从中汲取经验,以对当下学校学生惩戒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借鉴。文章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对民国和当代我国学生惩戒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对“惩戒”和“学生惩戒制度”等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在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民国中学“规矩”的产生背景,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是基于当时政治经济大背景下做出的教育变革,它的制订与施行还受到了当时学校及学生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民国中学“规矩”的内容,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惩戒目的,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目的大多是正向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以及维护学校风纪;二是惩戒原则,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法治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及公平性原则;三是惩戒规则,主要包括考勤惩戒规则、学业惩戒规则、操行惩戒规则以及学生在校行为惩戒规则;四是惩戒组织,民国中学建立了以校长为主,训育主任、教师相结合的惩戒制度的组织体系;五是惩戒的监督与救济,民国中学在惩戒施行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也未设立救济程序。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国中学“规矩”施行后的影响。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实施后对学校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整饬了学校风纪,还提升了学校声誉;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对后来学校管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五部分从学校惩戒制度的制定、内容和执行三个方面论述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启示。首先,在学校惩戒制度的制定方面,应明确制度建立的依据与适用范围、确立学校惩戒制度的原则和程序;其次,在学校惩戒制度的内容方面,应明确惩戒的目标、惩戒实施主体及对象以及不良行为及后果;最后,在学校惩戒制度的执行方面,应注重监督与救济机制的构建、注重舆论监管,引导社会舆论良好走向、约束教师惩戒行为,杜绝使用体罚。尽管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确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但民国至今已过百年,我国如今的社会状况已与当时大不一样,社会背景、学校建设、学生状态也与之有极大的不同。在学校惩戒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更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有选择的对民国学生惩戒制度加以借鉴,以史为镜,在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当今学校惩戒制度的构建与实施。
杨玲[5](2021)在《小学教师惩戒实践困境与出路研究 ——以昆明市Q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师惩戒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教师拥有正确的惩戒观是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正常运行重要的前提和保障。然而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是复杂的,教师对惩戒的度与标准的把握不准确以及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道德情感与行为尚未发展成熟、家长群体对教师惩戒的错误认知以及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困境重重。因此,进一步关注小学教师在惩戒过程中存在哪些困境?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困境产生?怎样有效地应对困境?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调查工具的编制。第三部分首先从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惩戒的认知、教师惩戒的内容与形式和教师惩戒效果三个维度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在对教师惩戒的认知上,发现小学教师在观念上能明确区分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差异;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教师实施惩戒都持肯定态度,但对实施具体细则却含糊不清。在对教师惩戒的内容和形式上,家长、学生和教师能够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实施惩戒,但也存在选择惩戒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家长、学生和教师对教师实施惩戒目的持肯定态度,但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对于惩戒方式的接受度持不同的看法同时还存在“生生惩戒”“情绪化惩戒”的现象。在教师惩戒的效果评价上,教师对惩戒后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变普遍持积极的态度,也认为大多数学生受到惩戒后问题行为有积极的改变,然而,家长在教师实施惩戒后产生的担忧与教师教育性措施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教师实施惩戒的方式与惩戒效果之间存在矛盾。最后,社会对教师惩戒普遍存在消极舆论,家长自身对惩戒消极态度也阻碍教师实施惩戒。第四部分从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四个层面出发分析教师惩戒存在困境的原因,教师惩戒认知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惩戒实施的相关细则出台缓慢细则可操作性和细化难度大;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惩戒的宣传和监督都还不完善;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惩戒的学习以及参与度不够等等。教师惩戒内容和形式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观偏离以学生个体成长为导向,偏向成绩和业绩的追求;学校忽视了惩戒方式的好坏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教师惩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家校合作没有形成教师惩戒有效性达成的合力;教师对惩戒标准与度缺乏清晰的认识。第五部分在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和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围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范教师惩戒的合法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教师自身惩戒的教育性;提升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助力教师惩戒效果达成等切实可行的策略。
杨佳云[6](2021)在《小学教育惩戒中教师与家长的认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惩戒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长期缺乏针对教育惩戒的政策法规,以致一直以来教育惩戒的概念和边界缺乏清晰的界定,教育惩戒的实施一直饱受争议,但是教育现实又告诉我们,教育惩戒是一个必要且合理的教育管理手段,没有惩戒的教育并不是完整的教育。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和“陪伴者”,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是决定教育惩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调查当下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现状,从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必要性的看法、对惩戒边界的区分和把握、对惩戒原因和目的、惩戒方式和惩戒依据的认识等多方面入手,比较出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认知的差异和分歧,进而探索导致双方认知差异的原因,提出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主要的问题有: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价值的判定偏差;对教育惩戒含义的理解含混;对教育惩戒态度不一;惩戒中沟通不畅;对惩戒依据和方式的选择存在主观随意性以及对教育惩戒合理性的评价不一。通过调查访谈以及阅读相关文献,笔者认为造成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认知差异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和家长的社会角色要求不一;教育理念不同;法律规章不具体;社会舆论的影响。对此,就如何缩小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差异,促进双方认知达成一致,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教育惩戒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保证教育惩戒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惩戒认识和惩戒能力;做好惩戒宣讲,转变家长的惩戒观念。希望本研究能为促进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达成一致提供启示。
伍乐昶[7](2021)在《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县H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本主义思潮的觉醒,我国中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唯分数论成败的育人观念日渐被教育致力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综合全面能力的教育观念所取代。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中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态度也相应有了变化,原先人们认为教师惩戒违纪学生是理所当然的教学管理环节,如今已时过境迁。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时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纠纷,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有的家长大闹校园,干扰校园的正常秩序,有的把学校或老师起诉至法院,而少数媒体捕风捉影的报道更是将中学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教师的教育惩戒权俨然已经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于是,学者们围绕中学教师是否应该拥有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实施教育惩戒?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深入研究,中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管理违纪学生由以往平淡无奇的操作,快速演变成当今教师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因为即便是最轻微的惩戒,也很有可能被贴上体罚学生的标签。在教育惩戒权立法模糊的情况下,面对违纪学生,教师只能被迫消极应对,他们往往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或云淡风轻的批评几句便算了事。显然,教育惩戒已无法彰显其应有的功能,教师也深陷有所作为和不敢作为的困境之中,即合理惩戒违纪学生要承担潜在风险,而放任自流的不作为虽然可以高枕无忧,但却明显有违师德。从学校教育的功能来分析,它不仅是传播人类劳动生产经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理想途径,还要体现出对学生道德规范与引导的独特功能。因此,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可偏废,否则教育将无法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陷入自我迷失的状态。教育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笔者认为围绕中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课题研究今后仍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为主线,并从教育惩戒权的实质与内涵、教育惩戒与体罚之间的区别、教育惩戒权的重要育人作用以及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面临的困境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研究方式,搜集研究所需的资料与数据并客观描述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现状和问题。基于上述研究和调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有利于教师顺利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对策。本文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介绍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起源、研究意义、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内容是核心概念界定以及梳理分析与惩戒有关的哲学理论。第三部分是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目标取样学校针对教育惩戒的现状开展调研工作,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和访谈材料,分析揭示惩戒纠纷和冲突的表现形式以及由此诱发的种种后果和不利影响。第四部分是对影响当前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原因分析。长期以来,教育惩戒所面临的困境由诸多因素杂糅所致:首先,教育惩戒权的法理模糊是导致惩戒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教育惩戒权的实质内涵缺乏清晰界定、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救济渠道不畅通;第三,教育惩戒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惩戒主要依靠教师主观经验把控;第四,一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方式缺乏科学的认识;第五,部分媒体对少数教师的不当惩戒进行过度解读报道;最后,部分教师对惩戒功能的理解过于简单,惩戒艺术有待提升。第五部分是关于如何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对策思考。基于前述调查研究,笔者分别从加强教师对新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学习、加快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惩戒程序、提高教师素养和管理艺术、合理引导规范媒体宣传并参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等方面提出有利于教师顺利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路径和对策。
田琳[8](2021)在《教育惩戒在杨浦区部分初中体育课堂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自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且征求社会大众的意见起,使得学校体育中教师如何合理的运用实施教育惩戒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征求意见稿》中阐明了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自身教学职责时法定的职权和必要的手段,界定了教育惩戒的概念区别于体罚,且指出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出发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言行失范行为进行约束与管教,抑或用以特定方式指导学生改正,使其引以为戒,自我悔改和规避犯错的职务行为。赋予教师惩戒教育权利的同时,《征求意见稿》中对家长行为也进行规范,家长应积极履行对孩子的教育职责,配合教师加强对学生失范行为的管理,并尊重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利。而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初中生这一阶段进行教育惩戒得到的教学效果会更有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惩戒在上海初中体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深入探究当下上海体育课堂教育中普遍不敢“惩罚”学生,不敢“得罪”家长的单一赞赏教育现象,期望为上海初中体育课堂合理运用教育惩戒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为其他科目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些许参考。由此,对上海杨浦区六所学校的体育学科教师,学生及家长实施问卷调查,并访谈了多位体育组领导从学校层面关于教育惩戒的态度和见解,通过分析最后收集的数据结果,可发现大多数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初中体育课堂合理运用教育惩戒持认同态度。而初中体育课堂中教育惩戒现存的问题可总结为现有的《征求意见稿》虽然已经对体罚、变相体罚和教育惩戒的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但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尺度和范围依然不明晰、教师运用教育惩戒手段过于固化单一、实施教育惩戒过程缺乏完整性、对初中学生运用教育惩戒时为充分考虑其身心发展规律等。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未在立法中明确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细则、未划分教育惩戒的范围和对应的教育惩戒手段、关于教育惩戒的运用缺少明确的监督准则和后续效果的跟进观察、未能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因材施教选取合理惩戒手段。教育惩戒的实施,不是单单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更应是本着以生为本的态度去帮助解决在今后学校体育教育中所呈现的问题。也为了学校体育教育中能处理好惩戒与赏识的关系,把握教育惩戒的尺度。建议加快推进中小学校的教育惩戒建设进程、学校重视对体育教师教育惩戒相关培训、体育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学生提升道德文化素养以及家长与社会协助推进教育惩戒的正向发展。
刘晓妮[9](2021)在《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惩戒权一直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议问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系列教师惩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不断走进大家的视野,人们对惩戒是否仍符合时代需要的探讨逐渐转变向了对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与“过限惩戒”之间矛盾现状平衡点的探寻。在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将“惩戒”这一概念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加以明确。本文以《试行规则》为出发点,结合惩戒的发展演变史,对中小学教师惩戒的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试行规则》为基础,针对《试行规则》中对“体罚”的直接禁止以及“变相体罚”的边界问题展开思考。另外,在绪论中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加以阐述。第二部分:教师惩戒问题的历史演变与立法现状。在本章中,纵向上以我国的历史时间划分为基础,从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三个时间维度探讨我国教师惩戒权经历的四个阶段;在横向上,运用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将西方教师惩戒问题的演变贯穿其中。此外,通过分析我国教师惩戒权与国外教师惩戒权的立法现状与经验为下文概念的界定与性质分析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教师惩戒权的相关概念及性质。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与惩罚阶梯理论从教师惩戒权的主体、客体以及惩戒的具体行为三方面对“教师惩戒权与学校惩戒权”、“惩戒与体罚”以及“一般惩戒权与劣行惩戒权”三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教师惩戒权的性质进行辨析。第四部分: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制度的完善建议。首先,在《试行规则》基础上对教师惩戒制度的实施困境进行分析;同时,围绕对教师惩戒权的规制重心不明、劣行惩戒的阶梯化不明与惩戒主体脱离等困境探讨以上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探寻制度的完善建议。
王聪[10](2020)在《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新闻媒体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语言暴力呈现很大的隐蔽性和伤害性,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类型和防治对策,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健全,相比其他学段,小学生的“向师性”最强,面对教师的语言暴力,大多小学生都无力反抗,也缺乏反抗的意识,因此,小学是教师语言暴力的重灾区。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以教育学为视角,走访了调查四所不同类型的小学,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了不同类型的问卷,了解当前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通过课堂观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突出特征,从而探求对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和积极语言塑造的建议,对丰富教师语言暴力的理论研究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内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教师语言暴力时处于被动地位,无法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认为语言暴力是教师的权利;教师语言暴力施暴对象多为成绩较差、各方面表现均不突出的小学生;语言暴力的施暴者特征在学科上多为主科老师,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脾气较为暴躁的老师;对待教师语言暴力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持反对态度,其中家长的担忧超过老师;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语言暴力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较大的伤害性、暴力的形式多样、多表现为教师霸权主义且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研究认为,小学教师语言暴力与历史传统、人类的本能、教育场域和教师角色定位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语言暴力违背了当代教育学的核心观念,不符合教育人文性的要求。研究建议,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溯本求源是教师对语言的运用不当,缺乏教育教学语言的艺术和批评教育的智慧,应从教师语言本身入手,积极应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一方面,在小学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上,首先,应该从道德教育和法律约束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危机意识。其次,要运用个人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最后,从教学反思和教育机智入手帮助教师巧妙化解教学突发事故,并在反思总结中走向专业化成长道路。另一方面,在教师积极语言的塑造上,首先,小学教师应该用赏识性语言应对小学生思维跳跃的问题。其次,小学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应对小学生成绩落后。再者,小学教师应用关爱性语言应对小学生叛逆心理。最后,面对小学生品行不端问题,教师要用启发性语言耐心教导。如此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抑制语言暴力。
二、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应然与实然:体罚现象的跨学科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体罚何为?贝卡利亚的启发 |
三、体罚主体的社会心理机制:跨学科新视角 |
四、中小学体罚行为的历史根源与实践路向 |
(3)民办学校初中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成都Q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国家教育部逐步关注教师惩戒权的正确行使 |
1.1.2 教师惩戒不当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和民众热议 |
1.1.3 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加剧其教师惩戒学生背后的复杂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概念界定 |
1.3.1 惩戒 |
1.3.2 教师惩戒权 |
1.3.3 民办学校 |
1.3.4 民办学校初中教师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民办学校初中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现状 |
2.1 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
2.2 调查问卷的试测及信效度 |
2.3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2.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3.2 学生、教师调查问卷的实施 |
2.3.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2.3.4 学生、教师和家长访谈的实施 |
2.3.5 观察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1 对教师惩戒权的理解模糊 |
2.4.2 惩戒依据与目的较明确 |
2.4.3 惩戒方式与程序不够规范 |
2.4.4 惩戒效果持续性不长 |
3 民办学校初中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存在问题 |
3.1 有关教师惩戒权的法规难以执行 |
3.1.1 法规立法角度 |
3.1.2 细则落实角度 |
3.2 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制约着教师行使惩戒权 |
3.2.1 民办教师的自我心理定位 |
3.2.2 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根本利益点 |
3.2.3 惩戒事件后续的解决不当 |
3.3 不同主体对惩戒事实的理解冲突 |
3.3.1 教师行使惩戒权的主观经验过强 |
3.3.2 学生对惩戒方式和结果的认同度低 |
3.3.3 家长对惩戒的间接认知和滞后理解 |
3.4 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现实复杂性 |
3.4.1 教师消极行使惩戒权 |
3.4.2 家长过度参与惩戒权的行使 |
4 民办学校初中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策略 |
4.1 落实教师惩戒权制度 |
4.1.1 法规的宣传与知晓 |
4.1.2 校规班规的细化与统一 |
4.1.3 救济途径的落实与完善 |
4.2 创建适宜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环境 |
4.2.1 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
4.2.2 保持对惩戒权事件的公正和平衡原则 |
4.3 推进家校合作、监督和分工 |
4.3.1 家校维护与监督 |
4.3.2 家校责任与分工 |
4.3.3 民办学校家长不可过度参与学校管理 |
4.4 提高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
4.4.1 提高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 |
4.4.2 合理行使教师惩戒权 |
4.4.3 智慧处理师生关系 |
4.4.4 增强教师个人综合魅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从规矩到方圆 ——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惩戒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中 |
1.1.2 当前学生惩戒活动面临困境 |
1.1.3 民国学生惩戒制度进入研究视野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民国时期有关学生惩戒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2 当代我国有关学生惩戒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3 对已有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惩戒 |
1.3.2 学生惩戒制度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文献研究法 |
1.5.2.2 比较研究法 |
2 立规之源: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背景 |
2.1 我国古代学生惩戒的影响 |
2.2 政治发展的需要 |
2.3 经济发展的需要 |
2.4 学校发展的需要 |
2.5 学生发展的需要 |
3 规矩何如: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内容 |
3.1 惩戒目的 |
3.2 惩戒原则 |
3.3 惩戒规则 |
3.3.1 民国中学生考勤惩戒规则 |
3.3.2 民国中学生学业惩戒规则 |
3.3.3 民国中学生操行惩戒规则 |
3.3.4 民国学生在校行为惩戒规则 |
3.4 惩戒组织 |
3.5 惩戒监督与救济 |
4 立规之果: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影响 |
4.1 对民国中学的影响 |
4.2 对民国学生的影响 |
4.3 对后面的影响 |
5 规矩之思: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的启示 |
5.1 学校惩戒制度的制定 |
5.1.1 明确制度建立的依据与适用范围 |
5.1.2 制定学生惩戒制度的原则 |
5.1.3 制定学生惩戒制度的程序 |
5.2 学校惩戒制度的内容 |
5.2.1 明确惩戒的目标 |
5.2.2 明确惩戒实施主体及对象 |
5.2.3 明确定义不良行为及后果 |
5.3 学校惩戒制度的执行 |
5.3.1 注重监督与救济机制的构建 |
5.3.2 注重舆论监管,引导社会舆论良好走向 |
5.3.3 约束教师惩戒行为,杜绝使用体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教师惩戒实践困境与出路研究 ——以昆明市Q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理论缘由 |
2.现实缘由 |
3.个人旨趣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界定 |
1.体罚与变相体罚 |
2.教育惩戒与教育惩戒权 |
3.教师惩戒与教师惩戒权 |
(四)理论基础 |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
2.行为主义学习观理论基础 |
(五)文献综述 |
1.教育惩戒权的历史渊源研究 |
2.关于教师惩戒权的立法历程研究 |
3.关于教师惩戒权属性的研究 |
4.关于教师惩戒权的原则研究 |
5.关于教师惩戒方式和范围的研究 |
6.关于教师惩戒困境的研究 |
7.关于教师惩戒的实施对策研究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的选择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 |
(四)调查工具的编制 |
三、小学教师惩戒的实践现状分析 |
(一)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小学教师惩戒的认知分析 |
1.小学教师能在观念上明确区分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差异 |
2.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教师实施惩戒持肯定态度,但对实施具体细则的认知不清 |
(二)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小学教师惩戒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
1.教师能够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实施惩戒,但惩戒方式选择差异大 |
2.家长、学生和教师对实施惩戒的目的态度一致,但对惩戒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差异大 |
3.部分教师采用“生生惩戒”的方式 |
4.教师在某些情境下会不自觉运用“情绪化惩戒”方式 |
(三)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小学教师惩戒效果的分析 |
1.教师对认为实施惩戒后学生问题行为普遍会有积极转变 |
2.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受到惩戒后问题行为有积极的改变 |
3.多数家长对教师实施惩戒后教育性效果的达成持怀疑态度 |
4.教师实施惩戒的方式与实际惩戒效果之间存在矛盾 |
5.社会舆论和家校合作现状不利于教师有效应对惩戒实施的后果 |
四、造成小学教师惩戒实践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造成小学教师惩戒认知困境产生的原因 |
1.教师惩戒实施的相关细则出台缓慢,惩戒细则可操作性和细化难度大 |
2.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惩戒的宣传和监督都还不完善 |
3.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惩戒的学习以及参与度不够 |
(二)造成教师惩戒在内容与方式存在困境的原因 |
1.教师的教育观偏离了以学生个体成长为导向,偏向成绩和业绩的追求 |
2.学校忽视了惩戒方式的好坏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 |
(三)造成教师惩戒实施效果存在困境的原因 |
1.家校合作没有形成教师惩戒有效性达成的合力 |
2.教师对惩戒标准与边界缺乏清晰的认识 |
五、应对小学教师惩戒实践困境的对策 |
(一)围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范教师惩戒的合法性 |
1.学校和教师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制定适合本学校和本班级的惩戒细则 |
2.学校利用多种渠道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教师惩戒宣传与培训 |
3.遵循惩戒规范性原则,设立学校惩戒监督机构 |
4.加强立德树人理念对教师惩戒的规范和引导价值 |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教师自身惩戒的教育性 |
1.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树立正确教育观 |
2.惩戒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增强惩戒方式的灵活性 |
3.惩戒后运用教育补偿原则,促进积极促进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变 |
4.以德性培养为宗旨提升惩戒的德育教育效果 |
(三)提升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助力教师惩戒的效果达成 |
1.改进与受惩戒学生家长沟通引导的方式方法 |
2.通过有效家庭教育培训普及家长对教师惩戒的正确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教师篇) |
附录二:调查问卷(学生篇) |
附录三:调查问卷(家长篇) |
附录四:访谈提纲(教师篇) |
附录五:访谈提纲(学生篇) |
附录六:访谈提纲(家长篇) |
致谢 |
(6)小学教育惩戒中教师与家长的认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
(二)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差异是造成教育惩戒困境的重要因素 |
二、研究意义 |
(一)比较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有助于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 |
(二)比较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有助于提升教师惩戒能力 |
(三)比较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家长转变惩戒观念 |
(四)比较家长和教师对教育惩戒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育人 |
三、研究目的 |
四、文献综述 |
(一)教师对教育惩戒认知的研究综述 |
(二)家长对教育惩戒认知的研究综述 |
(三)教育惩戒原则以及教师常用的惩戒方式和惩戒禁止情形 |
五、研究思路 |
(一)查阅文献,形成框架 |
(二)制定问卷调查表 |
(三)收集和分析数据 |
第一章 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现状比较 |
一、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认知较为一致的方面 |
(一)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
(二)教育惩戒含义的理解和边界的区分 |
(三)教育惩戒的原因和目的 |
(四)教育惩戒的依据 |
(五)教育惩戒方式的选择 |
(六)教师惩戒权力和义务的了解 |
二、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认知分歧的方面 |
(一)对教育惩戒的态度 |
(二)教育惩戒的实施频率 |
(三)教育惩戒的合理性评价 |
(四)家长参与教育惩戒规则的制定 |
(五)惩戒沟通 |
第二章 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惩戒认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育惩戒目的的判定偏差 |
(一)过于讲求惩戒对提升学生成绩的作用 |
(二)维护和体现教师权威的惩戒失当 |
(三)家长对教师惩戒目的正当性存有质疑 |
二、对教育惩戒含义的理解含混 |
(一)教育惩戒和体罚、变相体罚的含义辨识不清 |
(二)教育惩戒和体罚、变相体罚的边界把握困难 |
三、对教育惩戒的态度不一 |
(一)惩戒和赏识的对立 |
(二)家长对惩戒的态度消极 |
四、惩戒沟通不顺畅 |
(一)沟通信息不对等 |
(二)沟通时间错位 |
五、教师惩戒权力和义务认知模糊 |
六、惩戒依据的选择随意 |
七、惩戒方式的选择主观 |
八、惩戒合理性的判定不一 |
第三章 影响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惩戒认知的主要因素 |
一、社会角色要求方面 |
(一)职业性角色和亲情性角色的影响 |
(二)社会性角色和家庭性角色的影响 |
(三)管理性角色和监护性角色的影响 |
二、教育理念方面 |
(一)心理动机的影响 |
(二)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
(三)不同的知识背景的影响 |
三、法律规章方面 |
(一)法律对教育惩戒的实施程序规定不具体 |
(二)教育惩戒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
四、社会舆论方面 |
(一)舆论媒体的传播 |
(二)赏识教育的冲击 |
(三)极端行为的威胁 |
第四章 促进教师和家长对教师惩戒正确认知的对策 |
一、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教师惩戒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
(一)划清惩戒边界 |
(二)明确惩戒程序 |
(三)完善监督体系 |
二、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保证教师惩戒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
(一)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二)建立惩戒细则 |
(三)家长参与管理 |
三、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惩戒认识和惩戒能力 |
(一)法制学习 |
(二)师德教育 |
(三)惩戒培训 |
(四)自我反思 |
四、做好惩戒宣讲,转变家长惩戒观念 |
(一)法制宣讲 |
(二)价值宣讲 |
(三)程序宣讲 |
五、密切家校联系,促进教师和家长相互理解,合作育人 |
(一)召开家校联系会 |
(二)教师家访 |
(三)利用好移动社交平台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县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国内研究状况 |
2.国外研究状况 |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一、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1.选择取样学校 |
2.取样学校介绍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实施 |
1.问卷介绍 |
2.访谈提纲 |
3.发放问卷 |
(六)调查结果 |
1.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和态度 |
2.学生和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掌握情况 |
3.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依据 |
4.教师使用教育惩戒权的频率和惩戒的程序 |
5.影响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部分因素 |
6.教师访谈内容 |
(七)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 |
1.教育惩戒权的实施方式与尺度是否公平难以界定 |
2.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与学生权利的维护之间存在矛盾 |
3.教育惩戒权的应有功能发挥不全增加学校管理难度 |
二、影响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原因分析 |
(一)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行为的内涵实质缺乏共识 |
1.教育惩戒的方式和尺度有待商榷 |
2.教育惩戒与体罚之间概念混淆 |
3.教育惩戒的作用被低估 |
(二)教育惩戒权立法模糊 |
1.教育惩戒权缺乏清晰的法理界定 |
2.教育惩戒权的使用程序缺乏法律规范 |
3.教师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缺乏法律保障 |
4.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 |
5.惩戒纠纷调解机制与申诉机制缺失 |
(三)学校育人理念及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
1.学校管理中的专制化、功利化倾向 |
2.教师惩戒艺术及综合素养存在短板 |
3.家校管理沟通衔接不到位 |
(四)部分媒体误导社会舆论 |
三、初中教师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对策思考 |
(一)政策执行主体需落实“新规则”的要求 |
1.加强教师对“新规则”的学习 |
2.加快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惩戒程序 |
(二)提高教师素养和管理艺术 |
1.保持良好的心态 |
2.兼具耐心和爱 |
3.成为“关键他人” |
4.重视规则教育 |
5.提升惩戒艺术 |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
(三)合理引导规范媒体宣传 |
1.加强媒体对“新规则”的舆论宣传 |
2.提升媒体职业素养 |
3.引导媒体理性报道当前主流教育观念 |
(四)吸收借鉴国外教育管理成功经验 |
1.学校重视对教师和家长的引导 |
2.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 |
3.充分发挥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
4.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惩戒相关知识的普及运动 |
5.重视教育惩戒的有效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教师实施惩戒权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初中教师实施惩戒权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三:初中教师实施惩戒权的访谈问卷(教师访谈) |
附录四:教师访谈内容 |
附录五:《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
后记 |
(8)教育惩戒在杨浦区部分初中体育课堂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 |
2.1 教育惩戒的认知 |
2.2 相关概念的阐述 |
2.2.1 体罚 |
2.2.2 变相体罚 |
2.2.3 教育惩戒 |
3 研究综述 |
3.1 运用教育惩戒的合理性综述 |
3.2 教育惩戒在初中课堂中的合理运用综述 |
3.3 教育惩戒在体育课堂中合理运用综述 |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访谈法 |
4.2.3 实地考察法 |
4.2.4 问卷调查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对教育惩戒的认知 |
5.1.1 学校对教育惩戒的认知 |
5.1.2 教师对教育惩戒的认知 |
5.1.3 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 |
5.1.4 学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 |
5.2 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课堂实施教育惩戒的运用与分析 |
5.2.1 教育惩戒在部分学校中运用的目的 |
5.2.2 教育惩戒在部分学校中运用的依据 |
5.2.3 教育惩戒在部分学校中运用的内容 |
5.2.4 教育惩戒在部分学校中运用的效果 |
5.2.5 教育惩戒在部分学校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
5.3 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课堂教育惩戒的问题与成因 |
5.3.1 上海市杨浦区初中教师体育课堂运用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 |
5.3.2 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课堂运用教育惩戒存在问题的成因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9)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教师惩戒问题的历史演变与立法现状 |
(一) 古代社会中以体罚为特征的惩戒 |
1. 从《学记》中看唐朝以前的惩戒 |
2. 官学学制下唐宋时期的惩戒制度 |
3. 明清时期具有应试特征的惩戒 |
(二) 近代社会中教育观转变下的教师惩戒 |
1. 西方思想冲击下对惩戒认识的转变 |
2. 我国首次废除体罚规定的出现 |
(三) 现代社会下从实践走向研究的制度化探寻 |
(四) 国内外教师惩戒权的立法现状 |
1. 我国教师惩戒权的立法现状 |
2. 国外教师惩戒权的现状及经验 |
二、教师惩戒权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
(一) 教师惩戒权的概念界定 |
1. 从教师惩戒权的主体界定教师惩戒权与教育惩戒 |
2. 从教师惩戒的行为方式界定惩戒与体罚 |
3. 从惩戒的客体界定惩罚阶梯理论下的劣行惩戒权 |
(二) 教师惩戒权的性质 |
1. 教师惩戒权的法依据 |
2. 教师惩戒权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 |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实施困境 |
1. 《试行规则》对教师惩戒权的规制重心不明 |
2. 劣行惩戒的阶梯化不明与主体脱离 |
(二) 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制度实施困境的原因 |
1. 校师家三方对惩戒权的认识差异大 |
2. 新媒体环境下的结果导向对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掣肘 |
(三) 基于《试行规则》对教师惩戒权制度完善的建议 |
1. 明确规制重心,区分一般惩戒权与劣行惩戒权 |
2. 完善惩戒程序,从结果正当走向程序正当 |
3. 发挥媒体舆论引导正向作用,摆正认识差异增强信任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现实因素:教师语言暴力现象频发且具有隐蔽性 |
(二)宏观层面: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需要 |
(三)微观层面: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 |
(四)个人经历:对教师语言问题的关注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观察研究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一)关注学生心理 |
(二)关注教师自我认识 |
(三)关注隐性语言暴力 |
(四)关注教师语言的善与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语言 |
(二)教师语言 |
(三)教师语言暴力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批评 |
(二)不文明用语 |
(三)消极语言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对教师语言暴力内涵的研究 |
(二)对教师语言暴力分类的研究 |
(三)对教师语言暴力归因的研究 |
(四)预防和解决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 |
四、理论基础: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 |
第三章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四、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分析 |
(一)学生视野内的教师语言暴力 |
(二)教师和家长视野内的教师语言暴力 |
第四章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特征分析 |
一、施暴行为的隐蔽性 |
(一)案例一:爱讽刺的语文老师 |
(二)案例二:爱贴标签的体育老师 |
二、施暴后果的伤害性 |
(一)案例一:爱嘲笑的数学老师 |
(二)案例二:爱辱骂的劳技老师 |
三、施暴影响的持久性 |
(一)案例一:爱恐吓的英语老师 |
(二)案例二:爱指责的道德老师 |
四、施暴方式的多样性 |
(一)案例一:“小喜鹊”和“小刺猬” |
(二)案例二:“雕虫小技”——体态语 |
五、权力关系的霸权性 |
(一)案例一:爱告状的班主任 |
(二)案例二:我的老师爱比较 |
六、施暴反应的延迟性 |
(一)案例一:挥之不去的阴影 |
(二)案例二:迟到20年的爆发 |
第五章 小学教育语言暴力的归因与反思 |
一、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分析 |
(一)历史: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二)本能:教师生存的需要 |
(三)场域:教师惯习的使然 |
(四)角色: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矛盾 |
二、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反思 |
(一)就小学生而言 |
(二)就小学教师而言 |
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学批判 |
(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语言暴力违反教育规律 |
(二)人本主义教育关注人的自由和情感,教师语言暴力摧残情感 |
(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教师语言暴力有失师德 |
(四)学生拥有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教师无权侵犯 |
(五)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教师语言暴力揠苗助长 |
第六章 小学教师语言的改造与塑造 |
一、小学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 |
(一)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缺一不可 |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双管齐下 |
(三)教学反思与教育机智并驾齐驱 |
二、小学教师积极语言的建设 |
(一)赏识性语言应对思维跳跃 |
(二)鼓励性语言应对成绩落后 |
(三)关爱性语言应对叛逆心理 |
(四)启发性语言应对品行不端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然与实然:体罚现象的跨学科解读[J]. 吕国光,李妹,姜丽.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5)
- [2]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教师惩戒权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D]. 秦晓杰.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3]民办学校初中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成都QS学校为例[D]. 俞丽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从规矩到方圆 ——民国中学生惩戒制度及其启示[D]. 李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小学教师惩戒实践困境与出路研究 ——以昆明市Q小学为例[D]. 杨玲. 大理大学, 2021(08)
- [6]小学教育惩戒中教师与家长的认知比较研究[D]. 杨佳云. 大理大学, 2021(08)
- [7]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县H中学为例[D]. 伍乐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8]教育惩戒在杨浦区部分初中体育课堂的运用研究[D]. 田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9]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制度研究[D]. 刘晓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0)
- [10]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D]. 王聪. 江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