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致过敏性休克2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安敏美[1](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郭辉生[2](2012)在《HPLC-FLD检测鸡血浆、蛋和排泄物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京海黄鸡为试验素材,分别建立了鸡血浆、鸡蛋和鸡排泄物中阿莫西林(AMO)和氨苄西林(AMP)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并通过试验鸡分别以25.0、50.0mg·kg-1·b.w.·d-1剂量内服AMO和以60.0、120mg·kg-1·b.w.·d-1剂量内服AMP,每天给药1次,连续5d,分别研究了鸡血浆、鸡蛋和鸡排泄物中AMO和AMP的残留消除规律,为动物源性食品中AMO和AMP残留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养鸡业中科学合理使用AMO和AMP、开发无公害禽产品、降低抗生素对环境的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在鸡血浆中残留的HPLC-FLD法及其残留消除规律。鸡血浆经乙腈提取,饱和二氯甲烷萃取,经水杨醛在酸性条件下沸水浴衍生后,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AMO、AMP均在5.0ng·mL-15000.0ng·mL-1浓度范围内,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996。当AMO、AMP添加水平均为5.0~125.0μg·mL-1时,鸡血浆样品平均回收率均高于74.72%,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10.66%。测定鸡血浆样品中AMO的检测限(LOD)为2.0ng·mL-1(S/N=3)、定量限(LOQ)为5.0ng·mL-1(S/N=10), AMP的检测限均为l.0ng·mL-1(S/N=3)、定量限均为2.5ng·mL-1(S/N=10)。产蛋鸡分别以25.0,50.0mg·kg-1·b.w.·d-1刘量内服AMO和以60.0、120.0mg·kg-1·b.w.·d-1剂量内服AMP,每天给药1次,连续5d内服给药后,在给药期间,鸡血浆中AMO和AMP残留量呈上升趋势,给药第5d时,血浆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在停药第1d时,血浆中药物浓度急剧下降,AMO在停药第2d时,血浆中药物浓度低于检测限;AMP在停药第3d时,低于检测限。2、研究了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在鸡蛋中残留的HPLC-FLD法及其残留消除规律。鸡蛋经乙腈提取,饱和二氯甲烷萃取,经水杨醛在酸性条件下沸水浴衍生后,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AMO、AMP均在5.0ng·mL-1800.0ng·mL-1浓度范围内,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9。当AMO、AMP添加水平均为5.0125.0ng·g-1时,鸡蛋样品平均回收率均高于78.30%,RSD均低于7.25%。测定鸡蛋样品中AMO的检测限均为1.2ng·g-1(S/N=3)、定量限均为3.9ng·g-1(S/N=10), AMP的检测限均为0.5ng·g-1(S/N=3)、定量限均为1.2ng·g-1(S/N=10)o产蛋鸡分别以25.0、50.0mg·kg-1·b.w.·d-1剂量内服AMO和以60.0、120.0mg·kg-1·b.w.·d-1剂量内服AMP,每天给药1次,连续5d内服给药后,蛋清、蛋黄和全蛋中AMO和AMP残留量呈上升趋势。休药第1d时,蛋清中AMO和AMP残留量均达到峰值,而蛋黄在休药第2d时达到峰值。休药前期蛋清、蛋黄及全蛋中AMO和AMP残留消除较快,后期消除缓慢。休药11d时,全蛋中AMO和AMP残留量均低于检测限;参考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关于阿莫西林在鸡蛋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RLs)标准(l0μg·kg-1),建议产蛋鸡以25.0mg·kg-1·b.w.d和50mg·kg-1·b.w.d的剂量连续5d,每天1次内服AMO时,其休药期(WDT)均为5d;建议产蛋鸡以60.0mg·kg-1·b.w.d和120.0mg·kg-1·b.w.d的剂量连续5d,每天1次内服AMP时,其WDT为6d和7d。3、研究了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在鸡排泄物中残留的HPLC-FLD法及其残留消除规律。鸡排泄物经乙腈提取,饱和二氯甲烷萃取,经水杨醛在酸性条件下沸水浴衍生后,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AMO、AMP均在0.1250.0μgmL-1浓度范围内,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8。当AMO、AMP添加水平均为5.0~125.01μg·g-1时,鸡排泄物样品平均回收率均高于74.72%,RSD均低于10.60%。测定鸡排泄物样品中AMO的检测限为3.0ng·g-1(S/N=3)、定量限为6.0ng·g-1(S/N=10), AMP的检测限为1.2ng·g-1(S/N=3)、定量限为3.5ng·g-1(S/N=10)。产蛋鸡分别以25.0、50.0mg·kg-1·b.w.·d-1剂量内服AMO和以60.0、120.0mg·kg-1·b.w.·d-1剂量内服AMP,每天给药1次,连续5d内服给药后,在给药期间,鸡排泄物中AMO和AMP残留量呈上升趋势。投药剂量为25.0mg·kg-·b.w.·d-1试验组,给药第5d时,AMO残留量均达到峰值,休药第5d时,其残留量低于检测限。投药剂量为50.0mg·kg-1·-b.w.·d-1试验组,给药第5d时,AMO残留量达到峰值,休药第5d时,其残留量低于检测限。AMP两个试验组在给药期间均呈上升趋势,给药第7d时,AMP残留量均达峰值;停药后均在第7d时,低于检测限。
孙旌文,黄晓东,李涛[3](2009)在《阿莫西林导致过敏性休克国内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阿莫西林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国内三大数据库对发表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检索到阿莫西林致过敏性休克文献36篇,涉及患者51例。对51例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总结。结果:51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3例,治愈47例,死亡4例。有青霉素过敏史者12例,既往无药物过敏史24例,既往药物过敏史不详15例。结论:生产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药品质量,临床应高度重视阿莫西林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麻铭川[4](2009)在《口服阿莫西林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鄢清元,徐俐瑜,雷招宝[5](2009)在《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不良反应差异分析》文中认为
庄洁[6](2008)在《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是临床用药常见的现象,由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课题共分五部分综述了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对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相互作用情况。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中西药联用的源流与现状,中西药联用的病例报道、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从成分的化学反应、酸碱度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效的颉颃和叠加、生成毒性物质、改变体内环境,九个方面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第三部分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基于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引申推导的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对该论述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存在联用禁忌的制剂、体内环境对络合物的影响、剂型工艺对成分的影响等提出了疑问。第四部分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调查对医院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处方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者约占中药处方总量的76.3%。羟氨苄青霉素与含鞣质较多的中成药在临床联用现象也较为多见。含鞣质的制剂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及其他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也有联用报道。在2005年北京医保目录中,有含鞣质和蒽醌较多单味药的组方约占1/4。第五部分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与阿莫西林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提取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分别制成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与阿莫西林胶囊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分别生成沉淀,鞣质和阿莫西林的溶出均减少,但大黄蒽醌的两个检测指标,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溶出情况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有所不同。合用与单用相比:大黄酸在胃液中溶出减少,但在肠液中溶出反而增加;大黄素在胃液中溶出不受影响,在肠液中溶出有所增加。且阿莫西林可能与未检测的其他蒽醌类成分发生反应,影响溶出。说明五倍子鞣质和大黄蒽醌与阿莫西林同时服用,可能对两类成分的吸收有所影响。阿莫西林分别与蒽醌、鞣质同处于肠液环境中时,对其溶出率下降幅度的影响均小于胃液环境中,表明在肠液中阿莫西林与蒽醌、鞣质生成的沉淀少于胃液中。由于机体环境的复杂性,体外实验的结果可能不能完全等同于体内实验,单味药的有效部位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和单味药总提物、配伍后的复方及其不同剂型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论证。
方世平,杨宝玉,潘振宇,王燕平[7](2004)在《青霉素类口服制剂不良反应系统性定量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索青霉素类口服制剂 (QMSK )不良反应 (ADR )的发生规律。方法 :以《中国药学文摘》1995年1月~2003年4月发表的QMSK的ADR文摘为线索检索原刊文献 ,按设定的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QMSK所致的ADR共计334例 ,其中男性121例 ,女性213例 ;ADR以药疹为主 (74 55 % ) ;73 5 %过敏性休克是首次服药后30分钟以内发生 ;以阿莫西林的ADR报道最多。结论 :QMSK亦应按其注射剂的规则应用。
方世平,杨宝玉,王燕萍,潘振宇[8](2001)在《青霉素类口服制剂致过敏性休克中文文献的系统性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青霉素类口服制剂的安全性问题。方法 :收集近 5年国内有关青霉素类口服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青霉素类口服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 2 0例 ,其中青霉素V钾片引起 8例 ,阿莫西林引起 8例 ,氨苄西林 4例。2 0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经抢救 18例恢复 ,2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青霉素类口服制剂首次口服前应当做皮试 ,对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禁用 ;高敏体质患者应慎用。
孙安修[9](2009)在《医疗纠纷用药利弊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用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按其特点可分为:①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苄星青霉素等。②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新青Ⅱ号)、氯唑西林等。③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呋布西林等。⑤耐酶的氮卓咪青霉素,如美西林等。青霉素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
梁智联,张旭途[10](2008)在《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阿莫西林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对2000~2007年所报道的文献中97例阿莫西林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阿莫西林不良反应(ADR)中变态反应72例(74.2%),其中过敏性休克21例(21.6%),其次是生殖泌尿系统14例,消化系统4例,视觉系统3例,神经系统2例,血液系统2例。结论应注意阿莫西林过敏性休克,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二、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致过敏性休克2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致过敏性休克2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
2.1 毒性反应 |
2.2 变态反应 |
2.3 二重感染 |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青霉素类 |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2 头孢菌素类 |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
3 喹诺酮类 |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
4 硝基咪唑类 |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
5 大环内酯类 |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
6 碳青酶烯类 |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
7 糖肽类 |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
8 氨基糖苷类 |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
第五章 讨论 |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
1.1 变态反应 |
1.2 神经系统毒性 |
1.3 双硫仑样反应 |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HPLC-FLD检测鸡血浆、蛋和排泄物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理化性质 |
1.1 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的理化性质 |
2 抗菌机理及其毒副作用 |
2.1 阿莫西林的抗菌机理及毒副作用 |
2.2 氨苄西林的抗菌机制及毒副作用 |
3. 临床应用 |
3.1 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 |
3.2 氨苄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 |
4. 药物动力学及其在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 |
4.1 阿莫西林的药物动力学及其在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 |
4.2 氨苄西林的药物动力学及其在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 |
5. 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检测方法的研究 |
5.1 微生物检测法 |
5.2 免疫分析法 |
5.3 分光光度法 |
5.4 荧光检测法 |
5.5 化学发光 |
5.6 毛细管电泳法 |
5.7 色谱法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HPLC-FLD检测鸡血浆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给药剂量 |
1.2 标准品、药品、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
1.3 主要仪器 |
1.4 给药途径及样品采集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衍生条件优化 |
2.2 色谱分离 |
2.3 标准曲线 |
2.4 样品回收率及精密度 |
2.5 灵敏度 |
2.6 鸡血浆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量的测定 |
3 讨论 |
3.1 试验方法及衍生条件优化 |
3.2 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在鸡血浆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PLC-FLD检测鸡蛋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给药剂量 |
1.2 标准品、药品、主要试剂与主要溶液配制 |
1.3 主要仪器 |
1.4 给药途径及样品采集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衍生条件优化 |
2.2 色谱分离 |
2.3 标准曲线 |
2.4 样品回收率及精密度 |
2.5 灵敏度 |
2.6 鸡蛋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检测器的选择与衍生条件的优化 |
3.2 样品的提取与制备 |
3.3 鸡蛋中阿莫西林的残留消除规律 |
3.4 鸡蛋中氨苄西林的残留消除规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PLC-FLD检测鸡排泄物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标准品、药品、主要试剂与主要溶液配制 |
1.3 色谱条件 |
1.4 标准品衍生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
1.5 试验动物分组及样品采集 |
1.6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1.7 样品衍生化 |
1.8 定量方法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衍生条件的优化 |
2.2 色谱分离 |
2.3 标准曲线 |
2.4 样品回收率及精密度 |
2.5 灵敏度 |
2.6 鸡排泄物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试验方法及衍生条件的优化 |
3.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3.3 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在鸡排泄物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情况 |
(3)阿莫西林导致过敏性休克国内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和年龄分布 |
2.2 原发疾病 |
2.3 药物剂量与联合用药 |
2.4 药物过敏史及皮试情况 |
2.5 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与接触药物情况 |
2.6 预后情况 |
3 讨论 |
3.1 过敏性休克发生机制 |
3.2 过敏性休克与药品质量的关系 |
3.3 阿莫西林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 |
4 相关建议 |
(5)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不良反应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 果 |
2.1 不良反应报告情况 |
2.2 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 |
2.4 不良反应安全图形的差别 |
3 讨 论 |
3.1 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分析 |
3.2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差异分析 |
3.2.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报告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
3.2.2 两药均是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高: |
3.2.3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胃肠反应、肝炎发生率比阿莫西林高: |
3.2.4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多见: |
3.3 合理用药的建议 |
3.3.1 阿莫西林的单方及复方制剂使用前均应该进行皮肤试验: |
3.3.2 口服颗粒剂药控制水温: |
3.3.3 首次口服阿莫西林制剂应在医院进行: |
3.3.4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用药: |
3.3.5 合用肾毒性的药物应慎重: |
3.3.6 早期反应要重视: |
(6)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及现状 |
1 中西药配伍应用的源流 |
2 中西药联用的现状 |
综述二 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例及研究情况 |
1 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 |
2 有益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
3 有害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
第二部分 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1 形成难溶物,降低吸收 |
2 影响药物分布,使血药浓度升高 |
3 改变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 |
4 影响药物排泄 |
5 产生颉颃,降低药效 |
6 用药重复累加或协同,使药效或毒性增强 |
7 pH 值变化,单用中西药的酸碱环境改变 |
8 生成毒性物质,导致药源性疾病 |
9 破坏成分或药物的体内环境,导致失效或降效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 |
1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 |
2 相互作用论述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西药临床合用处方调查 |
1 对医院门诊中西药联用处方的调查 |
2 含鞣质的中成药与青霉素类等药物联用的处方调查及报道 |
3 《北京医保目录》中成药含鞣质、蒽醌组方统计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阿莫西林与大黄蒽醌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
实验二 阿莫西林与五倍子鞣质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7)青霉素类口服制剂不良反应系统性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及病例入选标准及剔除原则 |
1.3 ADR的项目记录原则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QMSK引起ADR的综合结果 |
2.3 QMSK所致ADR与性别的关系 |
2.4 不同种类QMSK所致ADR的情况 |
2.5 QMSK所致ADR的年龄分布情况 |
2.6 QMSK所致ADR的发作时间 |
2.7 QMSK所致ADR的转归 |
3 讨论 |
3.1 QMSK所致ADR涉及广泛 |
3.2 QMSK引起的ADR女性多于男性 |
3.3 MSK引起ADR有年龄差异 |
3.4 QMSK引起ADR在不同品种中存在差异性 |
3.4.1 阿莫西林口服制剂: |
3.4.2 青霉素Ⅴ钾口服制剂: |
3.4.3 氨苄西林口服制剂: |
3.5 QMSK引起ADR的临床特点 |
3.5.1 过敏性休克: |
3.5.2 药疹: |
3.5.3 QMSK引起ADR的发生时间: |
3.6 QMSK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
4 结论 |
(8)青霉素类口服制剂致过敏性休克中文文献的系统性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 果 |
2.1 病例及文献情况 |
2.2 过敏性休克病例的基本情况 |
2.3 涉及的药物及病例数 |
2.4 临床特征 |
3 讨 论 |
3.1 青霉素类口服制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特点 |
3.2 安全性问题 |
四、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致过敏性休克2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2]HPLC-FLD检测鸡血浆、蛋和排泄物中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残留及其消除规律的研究[D]. 郭辉生. 扬州大学, 2012(01)
- [3]阿莫西林导致过敏性休克国内文献分析[J]. 孙旌文,黄晓东,李涛.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11)
- [4]口服阿莫西林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 麻铭川. 医药论坛杂志, 2009(17)
- [5]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不良反应差异分析[J]. 鄢清元,徐俐瑜,雷招宝.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10)
- [6]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庄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7]青霉素类口服制剂不良反应系统性定量分析[J]. 方世平,杨宝玉,潘振宇,王燕平. 中国药房, 2004(09)
- [8]青霉素类口服制剂致过敏性休克中文文献的系统性综述[J]. 方世平,杨宝玉,王燕萍,潘振宇.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1(04)
- [9]医疗纠纷用药利弊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用药分析[J]. 孙安修. 中国医刊, 2009(04)
- [10]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J]. 梁智联,张旭途. 现代医院,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