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经营管理十八般(论文文献综述)
杨中林[1](2021)在《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的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永宁地区建置沿革和宗教发展的梳理,以及对强巴殿壁画相关内容的解读,探究其艺术风格的渊源形成与近代康区藏传佛教的艺术审美。本文立足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针对强巴殿内所绘的诸佛、菩萨、护法、上师、坛城等八组不同内容题材的壁画,展开具体分析,认为强巴殿的壁画,在构图形式上,以中心构图法和叙事性构图法为主;在人物塑造上,以主尊佛像的量度特征和闻法眷属的估量特征为主;在装饰纹样上,以佛教象征符号的运用和生活场景图饰的转换为主;色彩上以蓝绿为画面的主调,线条上以五种笔法灵活勾描,以及针对特定尊像而进行的赤唐技法表现。基于以上艺术特征,本文运用图像学和文化传播学的方法,将扎美寺强巴殿的壁画与卫藏地区的寺院壁画和康区德格印经院的版画进行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强巴殿壁画的风格表现,整体上承继自19世纪康区以普布泽仁为代表的勉萨画派的画风。这种绘画风格受到康区噶玛噶举画派的影响较大,具体来说就是在画面背景中呈现出对汉地工笔山水花鸟艺术因素的借鉴和挪用。这种格鲁派与噶举派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当时兴起于康区的利美运动不无关系;另外就是,强巴殿壁画的局部也保留着卫藏地区勉唐画派的遗韵。这种混合风格的出现,也可说明康区与卫藏地区的艺术交流情况。最后,就扎美寺强巴殿壁画与同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德钦飞来寺、中甸中心镇公堂及前所瓦如寺等的壁画所表现出的风格上的相似性和文化上的关联性也是值得探讨的,这种标准样式的流行,也恰好体现出近代汉藏文化交流下康区的宗教发展和艺术审美。
赵军[2](2021)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研究(1978-2021)》文中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简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劳动关系等。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般将其称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劳动关系治理有着决定性作用。劳动关系治理演变相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迁具有滞后性,劳动关系治理演变背后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迁。本文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制度分析法,系统梳理、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对劳动关系治理演变的内在要求、驱动,初步地研究了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决定作用、反作用,总结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展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劳动关系治理的发展趋势。绪论部分主要研究、回答了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及其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学界对本研究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程度与不足,概括性地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内在机理,是研究的切入点。本章在对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生产关系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生产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的关系,找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治理内在联系,基本经济制度是劳动关系治理的基本依据,对劳动关系治理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变迁和劳动关系治理的初步演变。从本章开始,着力探索基本经济制度对劳动关系治理的决定作用。这一章的研究时限锁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通过存量增量改革,恢复按劳分配原则,市场取向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等基本举措,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受基本经济制度变迁影响,这一时期劳动关系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与之相适应的巨大变化。第三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持续变迁和劳动关系治理的持续演变。本章的研究时限锁定在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加速改革,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化的持续影响,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这一时期进入“矛盾期”。劳动关系矛盾的多发与凸显,客观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目标提出以后,劳动关系市场化、法制化成了劳动关系治理的主要手段。国家先后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规,劳动关系治理举措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第四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初步建成。本章的研究重点锁定在党的十八大后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了新的概括,包含现行所有制、分配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治理有了新思想、新理念。突出的表现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系颁布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成为新时代的劳动关系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劳动关系治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第五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劳动关系治理的演变的经验与发展趋势。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基本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自觉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劳动关系治理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党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政府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基本经济制度完善过程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确立,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当然,它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治理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下,逐步彰显出中国特色。
文小敏[3](2020)在《我国引入经营判断规则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责任保险,责任免除,费用补偿等措施在董事责任的限制方面产生的作用,经营判断规则的优越性在于阻断认定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的路径。受到经营判断规则保护的董事不仅可以免于个人经济损失,还可以免于陷入商誉受损的危机。经营判断规则起源于英美法系判例法,其内涵经由诸多影响较大的案例得到丰富。在借鉴英美法系做法的基础上,大陆法系国家尝试探索适合成文法系国家的经营判断规则,使得经营判断规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我国成文法中尚未有见经营判断规则的相关表述,但司法中处理涉及董事是否违反法定义务的案件时,判决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经营判断规则的身影。成文法规范的缺乏使得我国司法中运用经营判断规则时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造成该规则在实践中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随着我国商业的发展,经营判断规则与董事注意义务必将在股东与董事的利益平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经营判断规则与董事责任的关系说起,明确董事责任与董事注意义务和董事注意义务与经营判断规则两组概念的关系。借助于对美国经营判断规则相关的判例法,经营判断规则的成文化规范和在其他国家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关立法、既存理论和案例的研究,阐述我国应当引入经营判断规则并将其独立规定在法律中的理由和方式。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应当明确董事注意义务的内容,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经营判断规则的适用对象及内容等。提出我国立法时,不必完善对董事注意义务的规定,可直接在《公司法》或其司法解释中规定经营判断规则,并需准确理解我国经营判断规则的内涵与价值。
薛浩[4](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黄丽珊[5](2020)在《知识产权侵权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认定》文中提出“通知-删除”规则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相关权利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通知-删除”规则未能对“及时”作出准确界定,本文试图从制度价值、相关立法进程、司法案例实证分析以及域外实践经验各方面着手,进一步明晰知识产权各领域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措施“及时性”的界定标准,进而提出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界定的细化构想。本文绪论部分将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综述,展开介绍目前通知-删除规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及时性”界定的研究进展。正文首先对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目的与价值进行回顾与阐述,明确“及时性”要件的定位和功能,进而对我国相关立法情况进行介绍,并从中明晰该规则在各个领域的适用功能与地位,并对“及时性”的立法释义进行阐明,同时对具体立法存在的影响“及时性”认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规则过度扩张、合格通知界定不明、反通知机制存在缺陷等,然后从司法适用层面,通过案例实证分析方式,收集我国有关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要件认定的司法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典型案例进行重点评析,阐述通知-删除规则关于“及时性”要件的具体适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作相应评析,侧重于“实践适用与通知-删除规则设置初衷之落差”、“通知-删除规则与诉前禁令制度之矛盾”等争议的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域外如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以此为我国的司法适用提供借鉴,并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分析细化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要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阐明“及时性”要件在通知处理时限方面细化的可能性,进而结合我国互联网行业平台实践经验,从着作权内容领域和知识产权商品领域因“权”制宜地构设我国通知-删除规则的“及时性”认定标准。具体而言,着作权内容平台应配置内容过滤技术事先屏蔽侵权内容达到“及时性”要求,而通知处理时限方面则主要以作品的知名度高低区别设置为24小时和5个工作日;知识产权商品领域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配置快速维权渠道以协助权利人“及时”维权,而通知处理时限方面则以品牌人是否与网络服务提供者联动合作区别设置为24小时和5个工作日。
宫麒[6](2020)在《顺应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研究 ——以2019年李克强答记者问为例》文中认为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是我国的重要会议。每届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都会有众多国内外的新闻媒体与记者前来参加,在会议中,记者与总理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讨论许多与国家相关的重要事件。两会记者招待会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的翻译直接影响着国外媒体和记者所接受到信息的准确度,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两会记者招待会举办以来,我国的口译员一直表现出出色的翻译能力以及较高职业素养,其准确流利的翻译过程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在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所提出的语言顺应论的视角下,以2019年李克强两会答记者问为研究对象,对两会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交替传译的翻译过程,以及口译员所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他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在会议中,译者为了能够让听众清晰明了地理解发言人所表达的意思,常常会选择顺应听众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语言结构),认知水平,心理情况,文化背景等等。在语言结构方面,本文举例分析了译者如何通过改变源语言的语言结构,来达到对目标语言的词、句、语篇这三个方面的顺应;在交际语境方面,本文从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物理世界这三个方面对该语料进行了分析,举例说明了口译员如何通过采取翻译策略来达到顺应听众认知水平,心理境况,社会背景等等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为了能使听众清晰地理解发言人的话语,口译员通常会选择改变源语的语言结构来顺应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在对许多文化特色词的处理上,译者也会经常采用如增译,减译,略译,意译这样的翻译策略,来达到顺应听众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了顺应论可以合理地解释并指导口译员交替传译的翻译过程,以及口译员对翻译策略的使用,再一次证明了顺应论可以作为口译员的翻译理论,以及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口译研究的领域。
乌倩[7](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每年三月份“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招待会现场口译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铿锵有力,中方领导人在发言中经常使用各种汉语修辞格来丰富语言,这为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口译员要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修辞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并通过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严肃的政治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向国外表明中国态度,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2017-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难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招待会中常见修辞格分为句法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两类,其中句法修辞格包括排比、对偶和修辞疑问句;词义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引用和委婉语,并分别对各修辞格的口译策略进行总结,证明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记者招待会发言中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希望为口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苏天阳[8](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的外交口译研究 ——以2017-2019李克强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口译成为政府之间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外交口译作为在外交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帮助克服语言障碍,促进交流的翻译行为,担当了增进国家关系,实现交流、合作与发展的重任。外交口译的质量也决定了外交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所以外交口译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焦点。目的论为外交口译的研究开辟了另一个视角。根据目的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结果。外交口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讲话人所要传递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听众,从而促进双方的交流,达到交流的目的。本文运用定性分析法,对2017–2019李克强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个案研究,用目的论三原则分析李克强记者招待会的外交口译,还分析了李克强外交口译中用到的翻译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发现:第一,目的论三原则在李克强记者招待会口译中具有可行性。由于外交口译严谨性、政治性和敏感性等特点,以及发言人的语言特点,要求译员必须准确理解发言人讲话的真实意图和实质内容,有效的达到交际目的。第二,在外交口译中可以采用增译、减译、转换的翻译方法。为了达到外交目的,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释、增加、删减、甚至改写,都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第三,外交口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译员素质等。这篇论文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希望日后外交口译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曹翊[9](2020)在《南都智库产品的生产机制及其运营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智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南方都市报》智库化转型后率先在全国都市类市场化媒体范围内获得了成功。在此背景下,了解《南方都市报》智库产品以及运营策略,对国家媒体智库以及《南方都市报》的发展就有了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将涉及中国媒体智库发展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它帮助传媒有了更充分的智库发展转型的意识。本文选定《南方都市报》传媒智库作为调研样本,从其智库产品以及智库运营的思维角度进行展开,基于外部与内部的两个视角去考察了《南方都市报》智库产品以及运营策略。《南方都市报》的媒体智库在各项驱动下捕捉社会规律并且利用大数据分析揭示不同现象,以榜单、测评等多种形态将内容切入到社会治理中来,充分体现了智库型媒体的职能。可以肯定的是,《南方都市报》智库的发展为中国媒体智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本文分析,能够了解到《南方都市报》智库化转型的核心理念与践行思路,《南方都市报》将智库产品往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等方向转变,将重心放在了社会治理方面,打通了政府、社会、媒体三方的桥梁,通过以上方法促成了《南方都市报》智库化发展和改革,为产品用户提供专业化、品质化、特色化的智慧型服务。
梁永泽[10](2020)在《古代朝鲜半岛的外来族群——杨水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水尺,是高丽、李朝时期对其境内一些外来族群的泛称,内含契丹、女真、蒙古、回回等不同族裔。他们不事农桑,以屠宰、编柳器、贩卖及倡优为业,与古代朝鲜半岛的传统农耕社会格格不入,地位低下。自高丽末期,出于儒家治国理念,政府开始对杨水尺加以管理。至18世纪初,杨水尺基本处于定居状态,但因不忘旧业,社会地位依然卑下。至20世纪中叶,扬水尺已逐步融入朝鲜民族。历史上,杨水尺对朝鲜半岛的文化、艺术、经济及社会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美国经营管理十八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经营管理十八般(论文提纲范文)
(1)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本文主要关键词阐述 |
一、永宁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扎美寺的创建 |
(一)永宁地区的建置沿革历史 |
(二)永宁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 |
(三)永宁扎美寺的创建历史 |
(四)强巴殿壁画的年代推论 |
二、强巴殿壁画内容辨识 |
(一)前廊壁画内容辨识 |
(二)一楼壁画内容辨识 |
(三)二楼壁画内容辨识 |
(四)藻井绘画内容辨识 |
三、强巴殿壁画艺术风格 |
(一)构图形式探究 |
(二)人物塑造分析 |
(三)装饰纹样分析 |
(四)线条色彩分析 |
四、强巴殿壁画的渊源与形成 |
(一)卫藏勉唐画派的遗蕴 |
(二)康区勉萨画派的承继 |
五、强巴殿壁画体现的近代康区藏传佛教美学研究 |
(一)扎美寺强巴殿壁画与茶马古道的关联 |
(二)扎美寺强巴殿壁画所体现的艺术审美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永宁土司承袭列表 |
附录二 贤愚经·降六师品 |
附录三 扎美寺强巴殿壁画题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研究(1978-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动态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简要评析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和局限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内在机理 |
1.1 概念界定 |
1.1.1 生产关系 |
1.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1.1.3 劳动关系 |
1.1.4 劳动关系治理 |
1.2 生产关系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
1.2.1 生产关系是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上的主要体现 |
1.2.2 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在经济实践上的主要体现 |
1.3 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关系 |
1.3.1 基本经济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决定作用 |
1.3.2 劳动关系治理体现基本经济制度性质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初步变迁(1978-1997) |
2.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变迁 |
2.1.1 改革推进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
2.1.2 恢复按劳分配原则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2.1.3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2.2 劳动关系治理的初步演变 |
2.2.1 劳动关系治理对象走向多元 |
2.2.2 劳动关系治理主体发生嬗变 |
2.2.3 劳动关系治理理念发生衍变 |
2.2.4 劳动关系治理方式开始转型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持续变迁(1997-2012) |
3.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持续变迁 |
3.1.1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3.1.2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3.1.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2 劳动关系治理的持续演变 |
3.2.1 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治理目标 |
3.2.2 形成了“新三会”与“老三会”并存的企业治理制度 |
3.2.3 完善了劳动关系治理手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的深度变迁(2012-2021) |
4.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 |
4.1.1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
4.1.2 共享发展成果 |
4.1.3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4.2 劳动关系治理的深度变迁 |
4.2.1 劳动关系治理的系统建构的必要性 |
4.2.2 明确了劳动关系治理的原则 |
4.2.3 确立了劳动关系治理体制 |
4.2.4 提出了劳动关系治理的主要任务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 |
5.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 |
5.1.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 |
5.1.2 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基本经验 |
5.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的发展趋势 |
5.2.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 |
5.2.2 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彰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我国引入经营判断规则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从经营判断规则与董事责任说起 |
1.1 何为董事责任 |
1.1.1 董事责任源于董事义务的违反 |
1.1.2 董事义务的内容 |
1.2 董事责任的限制 |
1.2.1 限制董事责任的意义 |
1.2.2 限制董事责任的方式 |
2 经营判断规则在我国的适用及理论探讨 |
2.1 经营判断规则在我国的适用现状 |
2.1.1 我国司法中的经营判断规则概述 |
2.1.2 我国司法中经营判断规则的具体内容 |
2.2 我国是否应立法引入经营判断规则的理论争议 |
2.2.1 现有观点探讨 |
2.2.2 有必要引入经营判断规则 |
3 经营判断规则的比较法研究 |
3.1 美国经营判断规则之产生及演进 |
3.1.1 美国经营判断规则的产生及其意义 |
3.1.2 美国经营判断规则的适用 |
3.2 经营判断规则比较法上的衍生研究 |
3.2.1 经营判断规则成文法化 |
3.2.2 比较法上经营判断规则的扩展研究 |
4 我国引入经营判断规则的相关问题 |
4.1 我国经营判断规则的适用范围 |
4.1.1 我国董事注意义务的内容 |
4.1.2 我国经营判断规则的适用对象 |
4.2 我国经营判断规则的法律规范及司法适用 |
4.2.1 我国经营判断规则的法律规范 |
4.2.2 我国经营判断规则的司法适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1.1 民间武术 |
1.4.1.2 自由 |
1.4.1.3 秩序 |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
1.4.2 理论基础 |
1.4.2.1 四因说 |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创新 |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1.6.2.1 文献研究法 |
1.6.2.2 田野调查法 |
1.6.2.3 历史分析法 |
1.6.2.4 案例研究法 |
1.6.2.5 口述史方法 |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内容 |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8.1 研究重点 |
1.8.2 研究难点 |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1.2.1 兵操演练 |
3.1.2.2 隐匿民间 |
3.1.2.3 寓于舞中 |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1.3.1 战事之需 |
3.1.3.2 武举制度 |
3.1.3.3 任侠尚武 |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1.4.1 统一天下 |
3.1.4.2 治国理政 |
3.1.4.3 竞逐自由 |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2.2.1 流转授拳 |
3.2.2.2 民间结社 |
3.2.2.3 湖团组织 |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2.3.1 自然环境 |
3.2.3.2 政权迭变 |
3.2.3.3 社会变迁 |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2.4.1 驱除鞑虏 |
3.2.4.2 强国强种 |
3.2.4.3 自由放任 |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4.2.1 竞技武术 |
3.4.2.2 群众武术 |
3.4.2.3 学校武术 |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4.3.1 国家战略 |
3.4.3.2 政策利好 |
3.4.3.3 续写传统 |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
4.2.1 纷呈图景 |
4.2.2 地理分布 |
4.2.3 传承谱系 |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
6.1.1 自利则生 |
6.1.2 以正求反 |
6.1.3 自由扩张 |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
6.2.1 利他方能利己 |
6.2.2 制衡利益格局 |
6.2.3 正义穿插其中 |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
8.1 精英行动 |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
8.2 地方社会 |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
8.3 国家在场 |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
8.4 相互在场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
附录8 :文件Ⅰ |
附录9 :文件Ⅱ |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知识产权侵权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价值与功能 |
第一节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目的与价值 |
一、通知-删除规则立法初衷与“及时性”相符合 |
二、通知-删除规则的新使命对“及时性”提出新要求 |
第二节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功能定位 |
一、“及时性”要件的定性 |
二、“及时性”要件的功能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立法评析 |
第一节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立法概况 |
一、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法律规定 |
二、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立法释义 |
第二节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相关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规则扩张适用有碍“及时性”的区别认定 |
二、“及时性”认定起点:合格通知的界定不明晰 |
三、反通知机制的“及时性”缺陷:15天等待期隐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认定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及时性”认定司法实践概况 |
一、被诉网络服务提供商类型以电商平台为主,抗辩理由较为一致 |
二、专利侵权类案件所需通知处理时间较长 |
三、法院未查明通知处理时长影响“及时性”认定 |
四、网络服务提供者处理站内投诉形式的通知更为及时 |
第二节 “及时性”认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合格通知对“及时性”认定的影响 |
二、措施是否有效对“及时性”认定的影响 |
三、“及时性”认定的合理时限 |
四、技术配置对“及时性”认定的影响 |
第三节 “及时性”认定的司法实践评析 |
一、诉讼通知形式影响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初衷的实现 |
二、“及时性”缺乏与诉前禁令制度相协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认定标准的完善 |
第一节 域外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认定比较 |
一、美国 |
二、欧盟 |
三、加拿大 |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 |
第二节 细化“及时性”要件的合理性分析 |
一、“及时性”处理时限未统一的考量 |
二、“及时性”处理时限细化的必要性 |
三、“及时性”处理时限细化的可行性 |
第三节 “及时性”认定的区别性适用标准构设 |
一、着作权内容领域:内容平台“及时”采取措施的认定标准 |
二、知识产权商品领域:电商平台“及时”采取措施的认定标准 |
三、被投诉人及时维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顺应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研究 ——以2019年李克强答记者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
1.3 Research Methods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Ⅱ Adaptation Theory |
2.1 Adapt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
2.1.1 Definition |
2.1.2 The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 |
2.1.3 Research Status Home and Abroad |
2.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2.1 Language Selection |
2.2.2 Three Attributes of Language |
2.2.3 Four Dimensions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
Chapter Ⅲ Introduction to the Press Conference |
3.1 Two Sessions |
3.2 Issues Concerned |
3.2.1 Sino-US Relations |
3.2.2 Economic Downturn |
3.2.3 The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
3.2.4 Taiwan Question |
3.3 Speaking Style of the Speaker |
3.4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er |
Chapter Ⅳ Case Study on the Use of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Adaptation Theory |
4.1 Adaptation to Language Structure |
4.1.1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2 Adapt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1.3 Adaptation at Stylistic Level |
4.2 Adapta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
4.2.1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 |
4.2.2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 |
4.2.3 Adapt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
Chapter Ⅴ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 |
(7)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3 Overview of the Thesis |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Figures of Speech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s |
2.5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pretive Theory |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2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 Basic Concep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1 Deverbalization |
3.3.2 Sense |
3.3.3 Cognitive Inputs |
3.3.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ence |
3.4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
3.4.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
3.4.2 Three Stages of Interpreting |
3.5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5.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
3.5.2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icit Sense and ImplicitSense in Re-expression |
Chapter IV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4.1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of the Case Study |
4.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
4.2.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Pai Bi |
4.2.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Dui Ou |
4.2.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
4.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
4.3.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Simile |
4.3.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 |
4.3.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Allusion |
4.3.4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Euphemism |
Chapter V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Acknowledgements |
(8)目的论视角下的外交口译研究 ——以2017-2019李克强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
1.2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abroad |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at home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abroad |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at home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Based on Skopos Theo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Survey of Skopos Theory |
3.1.1 Introduction to Skopos Theory |
3.1.2 Possibility of studying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
3.2 Main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
3.2.1 The skopos rule |
3.2.2 The coherence rule |
3.2.3 The fidelity rule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BASED ON SKOPOS THORY |
4.1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Li Keqiang's Press Conferences |
4.2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4.2.1 From the skopos rule |
4.2.2 From the coherence rule |
4.2.3 From the fidelity rule |
4.3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Interpreting |
4.3.1 Amplification |
4.3.2 Omission |
4.3.3 Convers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9)南都智库产品的生产机制及其运营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2.智库化转型:南都战略调整 |
2.1 南都智库化战略核心理念与践行思路 |
2.2 近年智库化实践探索脉络及成效 |
3.南都智库产品生产机制观察 |
3.1 智库组织架构及人员管理 |
3.2 南都智库产品生产观察 |
3.3 南都智库产品形态分析 |
4.南都智库产品的运营策略创新 |
4.1 管理平行化,设计矩阵化 |
4.2 智库一体化、格局多元化的运营发展 |
4.3 主营业务关注舆情,榜单产品突出创新 |
5.南都智库转型发展策略建议 |
5.1 从产品生产机制出发,改进南都智库缺陷 |
5.2 从产品运营策略出发,加强南都智库影响力 |
6.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古代朝鲜半岛的外来族群——杨水尺(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水尺的渊源 |
二、杨水尺的族属辨析 |
(一)契丹人、女真人 |
(二)蒙古人、回回人 |
三、杨水尺的职业构成 |
(一)屠宰、织柳、贩卖 |
(二)倡伎、奴婢 |
四、李朝官方对杨水尺的管理 |
五、杨水尺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
四、美国经营管理十八般(论文参考文献)
- [1]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D]. 杨中林.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劳动关系治理变迁研究(1978-2021)[D]. 赵军. 山西大学, 2021
- [3]我国引入经营判断规则的问题研究[D]. 文小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知识产权侵权通知-删除规则“及时性”的认定[D]. 黄丽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顺应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研究 ——以2019年李克强答记者问为例[D]. 宫麒.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6)
- [7]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乌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目的论视角下的外交口译研究 ——以2017-2019李克强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D]. 苏天阳.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南都智库产品的生产机制及其运营策略分析[D]. 曹翊. 暨南大学, 2020(04)
- [10]古代朝鲜半岛的外来族群——杨水尺[J]. 梁永泽. 世界民族,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