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加味治疗痛经66例

四物汤加味治疗痛经66例

一、加味四物汤治疗痛经66例(论文文献综述)

宋明洋[1](2021)在《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物质基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处方及其药味进行文献考证,明确处方来源、处方组成与剂量、药材基源和产地;选取3个产地共15批次的药材、饮片进行质量检定,主要包括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并建立指纹图谱,之后对制备物质基准进行研究,建立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指纹图谱方法,并测定指标成分的含量,最后阐述“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关系。方法:1.依据“原方、原剂量、原制备方法”原则,查阅古代文献典籍及近现代临床医案挖掘整理,确定桃红四物汤来源出处、药味组成、处方剂量,并考证药材基原和历史沿革,确定各药材的产地。2.确定各药材产地后,各自选定三个产地、每个产地不少于5个批次,按药典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每味药材及其饮片的指纹图谱方法,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相似度,确定各自的共有峰数量。3.将组方中6种中药各15批次完全进行随机分组,严格按照考证的处方制法煎煮,得到物质基准,计算出出膏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物质基准的指纹图谱,计算其相似度,确定共有峰数量,对物质基准中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计算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指标成分的转移率。4.对上述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包括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度考察、稳定性考察、重现性考察。结果:1.桃红四物汤源自《医宗金鉴》,处方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6味中药组成,后方中药味发生变化,由熟地变为生地,其中药材饮片的炮制工艺为:生地、当归、红花为酒洗,白芍为酒炒,桃仁为去皮尖研泥,川芎净制生用。其中生地11.19g,当归14.92g,白芍5.60g,川芎3.73g,桃仁3.78g,红花3.73g。处方煎煮方法为加纯水520m,浸泡30min,武火加热15min,文火加热20min,平均煎煮时间为35min,三层纱布过滤得滤液410ml,冷冻干燥。药材产地:地黄为河南怀庆府、武陟县;当归为甘肃岷县、渭源县及陇西县;川芎为四川都江堰;白芍为安徽亳州、浙江杭州;桃仁为河南省东南部的陈州府与确山县;红花为新疆地区。2.六种中药及饮片的指标成分含量为:(1)地黄苷D(地黄):药材0.239±0.024%;饮片0.187±0.028%(2)阿魏酸(当归):药材0.169±0.024%;饮片0.143±0.026%(3)芍药苷(白芍):药材2.184±0.1112%;饮片2.2552±0.1441%(4)阿魏酸(川芎):药材0.12±0.0065%;饮片0.138±0.0120%(5)苦杏仁苷(桃仁):药材2.335±0.1375%;饮片3.0979±0.0501%(6)羟基红花黄色素A(红花):药材1.682±0.123%;饮片2.0527±0.231%。产地、批次互相之间指标成分含量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3个产地15批次药材与饮片之间指标成分含量较为稳定。3.制备了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测得指标成分含量为:(1)地黄苷D:0.15±0.026%;(2)阿魏酸:0.497±0.31%;(3)芍药苷:0.673±0.257%;(4)苦杏仁苷1.247±0.218%;(5)羟基红花黄色素A:0.341±0.24%。物质基准的指标成分含量于饮片中含量相比,转移率分别为:(1)地黄苷D:34.58±0.2258%;(2)阿魏酸:20.315±1.806%;(3)芍药苷:29.856±3.134%;(4)苦杏仁苷:40.26±0.025%;(5)羟基红花黄色素A:16.85±0.658%。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出膏率为36.32±1.94%。4.建立了桃红四物汤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15个组别间相似度达到了90%以上,证明各个产地与各个批次之间药材与饮片的相似度高,且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制备方法稳定且可重复。确定了17个共有峰。其中确定了3号峰是地黄苷D,8号峰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11号峰是苦杏仁苷,12号峰是芍药苷,13号峰是阿魏酸。5.以上方法线性关系良好,仪器精密度、方法重复性以及样品稳定性良好,相对峰面积和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小于3%。结论:1.桃红四物汤组方中6种药材3个产地15个批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能够作为制备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标准药材。2.桃红四物汤煎煮工艺稳定性与重现性良好,可以作为其物质基准的制备方法。

管天护[2](2021)在《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归四逆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但一直以来对于当归四逆汤方证的解释多停留于血虚寒凝,论述不细致,本文的目的在于重新梳理并深入分析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机理及临床应用规律,补前人之不足。本文以宋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古代及近现代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病因;第二部分研究病机,及其所属的病理产物及病位以完善病机全貌;第三部分分析条文症状及日本汉方家补充的症状;第四部分分析方解及争议问题;第五部分进行方证鉴别,分为病机类似方与病位相关方鉴别,病机类似方有温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五物煎、附子六合汤,病位相关方有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桂枝汤。第六部分分析其临床运用。得出结论如下: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房劳过度、出血,寒邪与湿邪,其中湿邪较血虚诸因及寒邪为次。按照桂枝汤、当归桂枝汤、桂枝加当归汤、当归四逆汤的顺序,通过汗出情况、恶寒发热程度、正虚程度的对比分析出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为阳气阴血不足,风寒乘虚与津、血相结,形成血虚寒凝、血瘀津停证;病理产物为水、饮,病位为三焦及其所属广义腠理,经脉,肌表,属于少阴病与厥阴表病。手足厥寒、头痛均起于风寒乘虚与血相搏结,血瘀津停阻滞表里阴阳之气导致肌表、手足、头目不得温养所致;身疼痛如掣由风寒留着肌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腹部拘挛由寒邪乘血虚内入,腹中气机不利;一身习习如虫行在此基础上又有虚馁之表阳无蒸化之力,不足以驱邪,仅能在皮腠之间游行。脉细欲绝是血虚兼有血行不利,脉微而弱为表阳不足,表之气血虚少。当归四逆汤以当归为君,桂枝、芍药为臣,细辛、通草为佐,炙甘草、大枣为使。本方以补血散寒为基,可使血瘀津停得祛,表里之阴阳顺接,肌表之气血得以恢复。当归四逆汤的争议问题中,当归四逆汤不能是四逆汤加当归,原方中可有生姜。病位相关方中内补当归建中汤以调理里之气血为主;属于太阴病。黄芪桂枝五物汤为风在气分,属太阳病。乌头桂枝汤证病位在五脏为主,兼有表之风寒;当归四逆汤证病位在半表半里之偏表者及肌表,属少阴病及厥阴表病。病机类似方中均有血虚寒凝,血行不利,但与当归四逆汤的核心区别在于此四方均不能通表里阳气,温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五物煎、附子六合汤之血虚均较当归四逆汤重,除当归生姜羊肉汤外,其余四方之血瘀重于当归四逆汤,附子六合汤阳虚相对较重,其余三方之寒凝较当归四逆汤轻。当归四逆汤的古代临床应用中均是以当归四逆汤补血散寒、活血通经为基础,凡符合此病机者,不论何病均可用之,还可结合具体的病情进行合方加味。辨证要点在以手足冷及反映血虚寒凝的脉象为主。而用方指征还有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喜温恶寒,颜色苍白无光泽、色黯红甚至青紫。

王彩青[3](2020)在《《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中傅山对痛经病因病机、治法的认识,傅山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等学术思想。对近30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类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探索这些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及研究现状,发现其优势及不足,以期丰富《傅青主女科》的研究内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有关傅青主治疗痛经的相关书籍,探讨傅山治疗痛经的学术思想。搜集近30年(1990年2019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方剂临床运用类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库。依据拟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Excel对文献的计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情况、方剂中药物使用规律及加减情况;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利用修改后Jadad量表对所纳文献评分,用RevMan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傅山治疗痛经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2.文献计量学结果:共下载文献366篇,通过细读全文,按排除标准对下载文献进行删除,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81篇,其中临证经验36篇,临床试验45篇。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篇,学位论文6篇。期刊论文来自50种期刊,其中有20种核心期刊,30种非核心期刊。3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40篇文献发表于非核心期刊。文献发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作者单位涉及26个地区,发表文献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3.方剂使用情况:81篇共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82次,使用宣郁通经汤的文献有47篇,共运用宣郁通经汤58次;使用加味四物汤的文献2篇,运用2次;温脐化湿汤7篇,运用7次;顺经汤11篇,运用11次;调肝汤14篇,运用18次。宣郁通经汤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余方剂文献发表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所治疾病种类多样。证候要素与方剂药物功效较为一致。方剂使用方法主要为汤剂口服,部分使用外治法。4.各方剂药物使用情况及加减规律:宣郁通经汤在使用时,白芥子、黄芩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赤芍等;加味四物汤、调肝汤在使用时以原方药物为主,增损药物较少;温脐化湿汤在使用时,白果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菟丝子等;顺经汤在使用时与原方药物出入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且各类药物较为分散。5.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纳入文献中共有24篇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存在的问题有:缺乏预试验及样本量估计;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缺乏知情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试验设计的理论条件不充分;随机化水平较低,缺乏盲法;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偏低;欠缺安全性考虑;结局指标测量方法欠统一;随访较少。在疗效评价、组间均衡性比较、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完成较好。6.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献样本量不足,仅筛选出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证明宣郁通经汤治疗痛经的总体有效率要高于米非司酮、布洛芬等西药。结论傅山治疗痛经学术思想: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宣郁通经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治疗疾病类型多样;临床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时,主要以原方使用,但也有部分方剂药物成分变化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临床随机试验整体质量较低;符合meta分析的文献较少。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傅山治疗痛经方剂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及其他方面疾病上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傅青主女科》中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采用国际研究标准,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李若愚[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载体,挖掘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为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附子类方的临床使用准确率,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1资料来源: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间刘铁军教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附子类方诊治的患者。研究选取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皆为原书组成,附子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附子泻心汤、乌梅丸、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附子理中丸、黄土汤,病例要求一般资料、初诊记录、四诊信息完整。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于附子类方病例的病名、体征、症状、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并由专人监督把关病例质量,非指定人员不得私自修改病例中的任何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加附子汤24例、麻黄细辛附子汤48例、再造散70例、附子泻心汤40例、乌梅丸29例、大黄附子汤35例、温脾汤66例、附子理中丸134例、黄土汤54例,通过系统中的“数据分析系统”中的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刘铁军运用以上9种附子类方的基本适应证及其主症、舌脉,方药;利用“数据分析系统-新方分析”模块中的药物聚类功能,总结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使得潜在的合方用药得以明确详细提炼。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具体的应用,总结提炼出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类方药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处方特点、临床思路、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附子类方的学术思想内涵,并将其结合中医“扶阳”理论进行相关论述。1桂枝加附子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5种西医类别。主要证型为营卫失调,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纳差、畏寒、四肢凉、心慌。主要药物:大枣、桂枝、白芍、生姜、附子、白术、甘草、黄芪、鹿角霜。次要药物:茯苓、防风、陈皮、山药、炙甘草、党参、麦冬、干姜、黄连。常用合方:桂枝加黄芪汤、炙甘草汤、异功散、白术附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木香槟榔丸、痛泻药方。2麻黄细辛附子汤:导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胃糜烂、消化道憩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10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寒阳虚。主要症状:畏寒、四肢凉、无汗、纳差、乏力、胃脘喜暖、泄泻。主要药物:麻黄、附子、细辛、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川芎、防风、柴胡。常用合方:玉屏风散、再造散、枳实导滞丸、柴胡疏肝汤、四君子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炙甘草汤、痛泻药方。3再造散:导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胃息肉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感寒邪,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畏寒、纳差、发热、四肢凉、无汗、乏力、腹泻。主要药物:附子、党参、桂枝、细辛、大枣、炙甘草、生姜、防风、川芎。次要药物:黄芪、羌活、大黄、麻黄、白芍、白术、柴胡、当归、三棱、水蛭、甲珠、陈皮。常用合方:柴胡疏肝散、芪归甲蛭方、四物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四君子汤。4附子泻心汤:导师运用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阳虚热结,心下痞满。主要症状:四肢凉、胃脘痛、大便黏腻、畏寒、胃脘喜暖、胃胀、嗳腐吞酸。主要药物:大黄、黄芩、附子、黄连、桂枝、甘草、白芍、陈皮、香附、藿香、枳实、佩兰。次要药物:石膏、防风、木香、厚朴、栀子、黄柏、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常用合方:泻黄散、柴胡疏肝散、健脾丸、厚朴温中汤、防风通圣丸、保和丸、桂枝汤。5乌梅丸:导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类别为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0种脾胃病类别。主要证型为中脏虚寒兼郁热(即寒热错杂之厥阴证)。主要症状:腹痛、四肢凉、泄泻、纳差。主要药物:乌梅、黄连、当归、细辛、黄柏、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次要药物:白芍、白术、党参、川芎、茯苓、泽泻。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苓桂术甘汤、四物汤、丁香柿蒂汤、木香槟榔丸。6大黄附子汤:导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脾胃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8种。主要证型为寒积阻滞。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畏寒。主要药物:细辛、大黄、附子、白芍、川芎、干姜、茯苓、厚朴、黄芪、大枣、白术、香附。次要药物:当归、炙甘草、陈皮、甘松、柴胡、炒枳壳、生姜、泽泻、桂枝。常用合方:厚朴温中汤、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四物汤、桂枝汤、保和丸。7温脾汤:导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等9种。主要证型为素体阳虚,寒积中阻。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主要药物:枳实、炙甘草、干姜、当归、大黄、芒硝、白术、附子、党参。次要药物:细辛、白芍、柴胡、陈皮、瓜蒌、香附。常用合方:瓜蒌承气汤(自拟方)、柴胡疏肝汤、大承气汤、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保和丸。8附子理中丸:导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呕吐、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16种。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胃脘喜暖、四肢凉、畏寒、胃脘痛、恶心、纳差。主要药物:干姜、炙甘草、附子、党参、炒白术、白芍、桂枝、大枣。次要药物:黄芪、当归、茯苓、陈皮、柴胡、川芎、白术、香附、大黄、枳实、生姜、鹿角霜、防风。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四物汤。9黄土汤:导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胃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7种。主要证型为脾肾阳虚,统摄无权。主要症状:便血、胃脘痛、四肢凉、面色萎黄、乏力。主要药物:生地黄、黄芩、阿胶、赤石脂、附子、炒白术、甘草、黄芪。次要药物:柴胡、白芍、大蓟炭、当归、荆芥穗炭、干姜、桂枝、陈皮。常用合方:四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完带汤、甘草干姜汤、槐花散、柴胡疏肝汤。结论: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特点可归结如下:1经典为纲,临床循迹: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熟悉,以此作为临床用药的基础环节,临床诊疗过程中,尊经论治,察阴阳,别脏腑,活络中医思维,提高辨病准确。同时,对于经典方药的使用,强调勿随意减改,以维持方药间的结构。2未病先防,扶阳祛邪:从运动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扶阳的思想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从阳气充足的角度御(祛)邪与外,防治疾病加重。本文涉及的附子类方所致疾病可看做逐渐进阶的,为体外寒邪逐渐侵入人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且不断发展并加重的发展过程。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时候,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处方,添加合适防止疾病进展的药物。3灵活用方,优化疗效:导师主导在遣方用药时,以合方、对药的模式进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附子类方主方的不足,同时最大程度保持原方的原汁原味,故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常常根据患者症状使用不同功效的合方,数量较多、主治不一,疗效甚佳。4注重调护,兼顾情志:导师认为治疗脾胃病是中医的优势:疗效佳病程短。同时导师也认为脾胃病是一种反反复复的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脾胃病的关键在于治愈后长期的预防顾护。同时脾胃病与情绪精神关系密切,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影响甚至加重躯体与情志问题,注重精神调畅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钟岢屹[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杨小玉[6](2019)在《中医治疗痛经的古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坠胀,或伴有腰酸等其他不适证状的疾病[1]。因其伴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出现,而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在我国古文献中,关于痛经的认识主要有经前期实证,即气滞、血瘀、寒凝等因素所致;经后期虚症,即气虚、血虚等因素所致。其病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盛,天癸不足、胞宫冲任气血亏虚,加之外感六淫、情志所伤、房事不节等因素引发痛经。在治疗方面,有气血论治、虚实论治、脏腑辨证、疼痛时间等多角度辨证施治。本论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在概述整理现代与古代我国医家对痛经认识与表述的基础上,对痛经的历代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梳理。论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痛经的定义、病名源流、病因病机的变化、辨证规律和常用组方进行阐述,通过古医家对痛经的了解与描述,揭示痛经的基本属性与特征。二是以朝代为纲,系统地梳理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将痛经的古代发展沿革分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五个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是对痛经认识的奠基时期,从女性生理物质基础等方面为痛经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晋唐时期是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发展时期,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虚实夹杂可以导致痛经的发生,其论述丰富了痛经的病因病机认识,《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载有痛经方组;宋金元时期古代医家认识痛经的治疗范围和深度都有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金元四大家在继承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如朱丹溪的热辨痛经和分期辨痛经理论为后世治疗痛经给与较好的范式;明清时期许多医家对痛经进行概括与总结,是痛经研究与临床治疗的认识与发展的成熟时期。

李玲[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月经病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月经病是妇科的常见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我国清代着名中医学家冯黄阝所着的《妇科采珍》中,便对月经病的相关用药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论述。本课题旨在探讨《妇科采珍》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以便更有效地传承名家经验,启迪后学,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通过整理《妇科采珍》调经篇中治疗月经病的条文,纳入相关的所有完整方剂,共收集处方47张,然后进行数据汇总并建立药症数据库、药物属性数据库。应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药症频数分析,药物属性分析,药物与药物、药物与症状之间的关联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发现《妇科采珍》中治疗月经病常用的药对、药组的关联情况,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妇科采珍》治疗月经病时高频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熟地黄、白术等;药性多以温(31次)、平(21次)为主;药味多辛(45次)、苦(42次)、甘(33次);每个处方平均使用9味药;一半以上的药物使用剂量在3-15g之间;归经以五脏为主,肝(48次)、脾(39次)、肾(29次)、肺(27次)、心(24次);药物多数为活血化瘀类(14次)、补虚类(13次);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的为小腹痛(10次)、月经量多(8次)和月经后期(6次)。在药物关联性分析中,发现二联药物、三联药物、四联药物仍是高频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其中川芎、当归、白芍和生地黄这四味药的关联度最高,且这四味药在月经病的治疗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月经后期→川芎,当归,白芍的置信度是100%。通过聚类分析,我们还得到了其他5组药物组合,分别为: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川芎+延胡索+红花+益母草、陈皮+木香、生地黄+牡丹皮、熟地黄+阿胶。结论:(1)《妇科采珍》治疗月经病以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作为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剂。(2)《妇科采珍》认为川芎、白芍、当归的组合对治疗月经后期具有特异性。(3)《妇科采珍》在治疗月经病时以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为主。

高镇涛(koo chun to)[8](2019)在《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收集近20年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总结近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及特点。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临床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比较、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疗效。2.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的频数及规律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7项研究各项偏倚风险的评估结果:在随机序列的产生中,有16个研究(占28.07%)分别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投币法、抽签法,评定为“低风险”,其中有2个研究(占3.51%)按照就诊的顺序随机法,评定为“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中,录入文献均无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3个研究(占5.26%)提及盲法,但无详细叙述,其他研究都没有对实施者进行盲法,包括纳入患者,也没有使用测量人员盲法,评估“高风险”的实施和测量偏倚;只有1项(1.75%)纳入研究报告失踪或排除情况,失踪人数<20%,被评为“低风险”,其他研究未提及,因此无法作出判断;所有纳入的研究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如提早终止研究、特别的试验设计、欺骗行为等,评定为“风险未知”。总结以上,本研究纳入57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57个研究结局共5347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84,I2=0%),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总有效率[OR=4.61,95%CI(3.86,5.51,P<0.00001)]。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30个研究结局共2591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可接受(P=0.62,I2=0%),总有效率[OR=4.37,95%CI(3.43,5.57,P<0.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5个研究结局共2510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97,I2=0%),总有效率[OR=4.43,95%CI(3.38,5.82,P<0.0000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个研究结局共220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尚可接受(P<0.18,I2=44%),总有效率[OR=4.35,95%CI(1.97,9.61,P=0.0003)]。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7个研究结局共66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71,I2=0%),总有效率[OR=2.13,95%CI(1.52,2.98,P<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14个研究结局共138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65,I2=0%),总有效率[OR=3.12,95%CI(2.45,3.96,P<O.00001)]。2.中医证候分布:前4位频数高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44频次)、肾虚(22频次)、肾阳虚(16频次)、肾阴虚(8频次),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基本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在本文研究所得文献的261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方药中,共涉及药物有192种,总使用频次为3638味次,使用频次大于等于2的药物有138种,共出现358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8.51%;使用频次少于2的药物有54种,出现5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49%。出现25味次以上(包含25味次)的药物有37味,其中在文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熟地黄、菟丝子、白芍、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仙灵脾、香附、续断、党参、女贞子、白术、柴胡、茯苓、墨旱莲、川芎、杜仲、丹参、黄芪、巴戟天、桑寄生、赤芍、甘草、肉苁蓉、牡丹皮、阿胶、紫石英、覆盆子、何首乌、紫河车、仙茅、泽兰、炙甘草、郁金、益母草、五灵脂。药物种类分析:所研究的文献中记述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192味中药,分别属于19个药物种类。分类规范,参照《中药学》分别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等。入选研究的文献中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药物类别排名前7,频数高的类别是:补虚药(22.63%):常用的补气药有山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等,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何首乌等,常用的补阳药有菟丝子、仙灵脾、续断、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仙茅、鹿角霜等,常用的补阴药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板、麦冬、桑葚、黄精等。清热药(11.58%):常用的清热药有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黄芩、山栀子、黄柏等。止血药(11.58%):常用的止血药有五灵脂、艾叶、蒲黄、三七、仙鹤草、茜草根、炮姜、艾叶炭、苎麻根等。活血化瘀药(11.03%):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川芎、丹参、泽兰、郁金、益母草、红花、桃仁、川牛膝、牛膝、鸡血藤、延胡索等。理气药(7.37%):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陈皮、青皮、枳壳、木香、乌药、橘叶、川楝子等。解表药(5.79%):常用的解表药有柴胡、桂枝、升麻、荆芥、薄荷、紫苏梗、葛根等。安神药(5.26%):常用的安神药有紫石英、合欢皮、龙骨、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前7种药物类别中占全部的累计比列高达75.26%。药物聚类分析: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利用SPSS 25.0软件对上述归纳整理的药物出现频数大于18次的48种药物建立数据库,共得出5个聚类方:C1方:鹿茸(鹿角片、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山茱萸、覆盆子、墨旱莲、仙灵脾、巴戟天、续断、熟地黄、杜仲、菟丝子、紫河车、五味子;C2方:山药、党参、黄芪、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茯苓;C3方:补骨脂、陈皮、泽兰、白术、五灵脂、白芍、仙茅、肉桂、紫石英、红花、当归、川芎;C4方:生地黄、龟板、柴胡、郁金、丹参、赤芍、牡丹皮、益母草;C5方:何首乌、桃仁、香附、桑寄生、枸杞子、阿胶、女贞子。结论:1.Meta 分析:(1)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皆优于西药治疗。(2)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3)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近20年的文献提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中医证候分布、病机治法与用药规律:(1)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肾虚、肾阳虚、肾阴虚。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2)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导,并兼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安神药。(4)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聚类出的5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的黄体功能不全:肝肾亏虚证,脾肾气虚证,肾虚、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血瘀有热证,肾虚血瘀证。

马丹[9](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陈俊[10](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痛经的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以发现病、证、方、药之间的联系,以传承中医妇科名家的经验,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辨证及用药新思路。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生物医学数据库,下载《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中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的文献,包括中医妇科名家自我经验介绍及弟子对其经验的总结。然后手工检索这些妇科医家的专着,提取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利用Excel表格建立统计总表,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按痛经类型、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证型、高频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分类,最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有的证型、方剂、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应用关联规则挖掘病、证、方、药两两之间的潜在联系,总结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的药规律,为临床上痛经的治疗提供辨证、用药思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50位《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中的妇科医家中,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期刊文献152篇,专着20部,最后收集的处方总数为699个。(2)纳入的291个医案中,对发病年龄及病程进行统计发现,发病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35岁,病程多在1年以上。(3)痛经的证型可归纳为8种,出现次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热灼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湿热瘀结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4)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的方剂有:加味没竭汤、温经汤、四物汤、少腹逐瘀汤、八珍汤、膈下逐瘀汤、四逆散及调肝散;治疗继发性痛经常用的方剂有:内异3方、加味没竭汤、桂枝茯苓丸、内异1方、内异2方、白莲散结汤、内异止痛汤、活血祛瘀化症汤等。(5)治疗痛经中药共用293种,药物总频次8019次,其中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数最高,达2055次。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依次是:当归、白芍、川芎、香附、延胡索、赤芍、甘草、五灵脂。治疗痛经常用的二联药物有: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艾叶-川芎,小茴香-川芎,熟地-白芍,川芎-当归等。常用的三联药物有:五灵脂-川芎-蒲黄,小茴香-当归-川芎,熟地-川芎-白芍,熟地-当归-白芍。常用的四联药物有:五灵脂-川芎-当归-蒲黄,熟地-川芎-当归-白芍,赤芍-延胡索-川芎-当归,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6)气滞血瘀证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延胡索、白芍、赤芍、香附、川芎、蒲黄、柴胡等;寒凝血瘀证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肉桂、香附、吴茱萸、延胡索、甘草等;肾虚血瘀证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续断、赤芍、茯苓、五灵脂、丹皮、山药等;热灼血瘀证常用的中药有:丹皮、当归、柴胡、白芍、川楝子、延胡索、香附、赤芍等;气血两虚证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甘草、川芎、党参、熟地、白术、黄芪等。(7)原发性痛经的辨证以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为主;继发性痛经的辨证以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及热灼血瘀证为主。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均以活血祛瘀止痛药的应用为主,但继发性痛经也注重散结药物的使用。(8)治疗痛经常用的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寒、平为辅,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则主要为肝、脾、肾经。结论:(1)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指导原则。血瘀证为痛经的主要证型,活血化瘀法为痛经的主要治法;虚证在痛经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痛经伴有虚证者应配伍适量补虚药。(2)痛经以实证为主,其中原发性痛经可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选用方剂以经方为主;继发性痛经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选用方剂以经验方为主,并常配合散结药物的使用。(3)治疗痛经常用中药有:当归、白芍、川芎、香附、延胡索、赤芍、甘草、五灵脂等,常用经方有:四物汤、温经汤、失笑散、少腹逐瘀汤、四逆散、金铃子散、逍遥散等。典型的经验方有:内异1方、内异2方、内异3方、加味没竭汤、白莲散结汤、内异止痛汤、活血祛瘀化症汤等。

二、加味四物汤治疗痛经6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四物汤治疗痛经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物质基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桃红四物汤处方考证与组成
    2.桃红四物汤剂量考证
    3.桃红四物汤功效与应用
        3.1 功效
        3.2 药理作用
        3.3 临床应用
    4.处方药材本草考证
        4.1 药材的基原与药用部位
        4.2 生地
        4.3 当归
        4.4 白芍
        4.5 川芎
        4.6 桃仁
        4.7 红花
    5.制法用法研究
    6.小结
第二章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制备工艺研究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药材质量检查
        2.1 生地
        2.2 当归
        2.3 白芍
        2.4 川芎
        2.5 桃仁
        2.6 红花
    3.饮片质量检查
        3.1 饮片的制备
        3.2 生地饮片
        3.3 当归饮片
        3.4 白芍饮片
        3.5 川芎饮片
        3.6 桃仁饮片
        3.7 红花饮片
    4.结果分析
        4.1 生地
        4.2 当归
        4.3 白芍
        4.4 川芎
        4.5 桃仁
        4.6 红花
    5.药材及饮片含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5.1 方法
        5.2 结果分析
    6.药材及饮片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6.1 方法
        6.2 结果分析
    7.小结
第三章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质量标准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实验方法
        2.1 药材分组
        2.2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 方法学考察
        2.7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指纹图谱相似度
        3.2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出膏率
        3.3 桃红四物汤中6 种指标性成分的量值传递
        3.4 方法学考证
    4.小结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当归四逆汤证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1 病因分析
2 病机分析
    2.1 病理产物分析
    2.2 病位分析
3 症状分析
    3.1 条文症状分析
        3.1.1 疼痛如掣,脉微而弱
        3.1.2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3.2 后世医家补充症状
        3.2.1 头痛
        3.2.2 一身习习如虫行
        3.2.3 腹部挛急
4 方义解析
    4.1 方中诸药解
        4.1.1 当归
        4.1.2 桂枝
        4.1.3 芍药
        4.1.4 细辛
        4.1.5 通草
        4.1.6 炙甘草
        4.1.7 大枣
    4.2 争议问题分析
        4.2.1 方剂组成的争议
        4.2.2 方中有无生姜
5 方证鉴别
    5.1 病位类似方鉴别
        5.1.1 内补当归建中汤
        5.1.2 黄芪桂枝五物汤
        5.1.3 乌头桂枝汤
    5.2 病机类似方鉴别
        5.2.1 温经汤
        5.2.2 当归生姜羊肉汤
        5.2.3 五物煎
        5.2.4 附子六合汤
6 临床应用
    6.1 古代对当归四逆汤应用的发展
        6.1.1 下利及便血
        6.1.2 呕哕
        6.1.3 顿呛
        6.1.4 寒疝
        6.1.5 阴?
        6.1.6 阴缩
        6.1.7 冻疮
        6.1.8 痉病
        6.1.9 阴毒
        6.1.10 妊娠痹痛
        6.1.11 感冒
        6.1.12 寒疟发厥
        6.1.13 月经不调
        6.1.14 阴阳易
    6.2 应用指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学术思想探析
    1.《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五方
        1.1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
        1.2 经前腹痛吐血
        1.3 经水未来腹先痛
        1.4 经行后少腹疼痛
        1.5 经水将来脐下先痛
    2.《傅青主女科》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点
        2.1 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
        2.2 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
    3.《傅青主女科》对痛经治法的认识及特点
        3.1 治痛经之要,重在疏肝
        3.2 治痛经之妙,贵在补肾
        3.3 治痛经之方,兼顾扶脾
    4.《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
        4.1 用药以补助通
        4.2 药物剂量悬殊
        4.3 药品注重炮制
        4.4 以四物汤化裁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1.6 建立数据库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3 讨论
        3.1 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讨论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3.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3.4 傅山治疗痛经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
        3.5 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附子汤证治规律
        2 桂枝加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加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附子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附子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附子汤药物规律
        5 桂枝加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规律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应证
        3 麻黄细辛附子汤状规律
        4 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物规律
        5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再造散证治规律
        2 再造散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再造散一般情况分析
        2 再造散适应证
        3 再造散症状规律
        4 再造散药物规律
        5 再造散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泻心汤证治规律
        2 附子泻心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泻心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泻心汤适应证
        3 附子泻心汤症状规律
        4 附子泻心汤药物规律
        5 附子泻心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乌梅丸证治规律
        2 乌梅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乌梅丸一般情况分析
        2 乌梅丸适应证
        3 乌梅丸症状规律
        4 乌梅丸药物规律
        5 乌梅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大黄附子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大黄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大黄附子汤适应证
        3 大黄附子汤症状规律
        4 大黄附子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温脾汤证治规律
        2 温脾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温脾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温脾汤适应证
        3 温脾汤症状规律
        4 温脾汤药物规律
        5 温脾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理中丸证治规律
        2 附子理中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理中丸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理中丸适应证
        3 附子理中丸症状规律
        4 附子理中丸药物规律
        5 附子理中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九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黄土汤证治规律
        2 黄土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黄土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黄土汤适应证
        3 黄土汤症状规律
        4 黄土汤药物规律
        5 黄土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比较分析
    2 附子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6)中医治疗痛经的古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痛经的文献研究综述
    (一)痛经的现代文献研究综述
    (二)痛经的古代文献研究综述
        1.关于痛经定义的古代文献阐述
        2.关于痛经病名的古代文献论述
        (1)月水来腹痛
        (2)经行腹痛、经来腹痛、经期腹痛
        (3)经前腹痛
        (4)经后腹痛
        (5)痛经
        3.关于痛经发生机制的古代文献论述
        (1)痛经病因的古代文献记载
        (2)痛经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
        4.关于痛经辨证规律的古代文献论述
        (1)寒、热、虚、实辨证
        (2)经前、行经、经后辨证
        5.关于痛经治疗的古代文献论述
        (1)温经汤的古代文献记载
        (2)四物汤的古代文献记载
        (3)芍药甘草汤的古代文献记载
        (4)桃仁四物汤的古代文献记载
        (5)血府、少腹、膈下逐瘀汤的古代文献记载
二、我国古代医家认识痛经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
        1.女性生理基础
        2.经络、脏腑对胞宫的影响
        3.腹痛的辨证
        4.腹痛的治疗
    (二)两汉时期
        1.妇人疾病的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的雏形
    (三)晋唐时期
        1.虚实夹杂导致痛经
        2.通治方的盛行
    (四)宋金元时期
        1.气血失调导致痛经
        2.从热辨痛经
        3.分期辨证认识痛经
        4.通治方的变化与发展
    (五)明清时期
        1.痛经的辨证分型
        2.痛经的医案研究
三、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月经病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处理
    1.3 建立数据库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频数结果
    2.2 相关性结果
    2.3 聚类结果
3 讨论
    3.1 用药分析
    3.2 药物支持度分析
    3.3 药物置信度分析
    3.4 药物聚类分析
    3.5 熟地黄与生地黄的使用情况
    3.6 四物汤的配伍应用分析
    3.7 临床应用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西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1.2 黄体功能不全在中医学范畴的认识
    1.3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Meta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评价结果
    2.6 meta分析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的来源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数据的规范化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meta分析
    4.2 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及用药的分析与讨论
    4.3 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的来源
        1.1.1 确定医家
        1.1.2 确定检索策略
        1.1.3 资料的筛选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
        1.3 文献的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获取原始资料
        2.2 整理原始资料
        2.3 数据的预处理
        2.3.1 中医辨证标准
        2.3.2 中药名的预处理
        2.3.3 痛经类型的预处理
        2.4 建立统计总表
    3 分析方法
        3.1 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分析
        3.2 数据挖掘方法--关联规则
        3.2.1 支持度(Support)和置信度(Confidence)
        3.2.2 提升度(Lift)
    4 结果与分析
        4.1 纳入医家文献检索结果
        4.2 医案中患者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4.3 资料中痛经类型结果统计
        4.4 纳入文献中痛经证型统计结果
        4.5 常用方剂统计结果
        4.6 中药频数统计结果
        4.7 前100味中药功效统计结果
        4.8 高频中药止痛功效分类情况
        4.9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4.10 证型-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10.1 气滞血瘀证
        4.10.2 寒凝血瘀证
        4.10.3 肾虚血瘀证
        4.10.4 热灼血瘀证
        4.10.5 气血两虚证
        4.11 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
        4.12 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辨证异同点
        4.13 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选方特点
        4.14 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止痛药的异同点
        4.15 散结药物的应用
    5 讨论
        5.1 名老中医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5.2 痛经的治疗原则
        5.3 名老中医治疗痛经的经方分析
        5.3.1 经方分析
        5.3.2 经验方分析
        5.4 名老中医治疗痛经的药物分析
        5.4.1 单味高频中药分析
        5.4.2 散结药物分析
        5.4.3 关联药物分析
        5.5 名老中医治疗痛经辨证选用方药
        5.5.1 气滞血瘀证
        5.5.2 寒凝血瘀证
        5.5.3 肾虚血瘀证
        5.5.4 热灼血瘀证
        5.5.5 气血两虚证
        5.5.6 其他证型
        5.6 名老中医治疗痛经辨病选用方药
        5.7 名老中医治疗痛经使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
        5.7.1 药性以温为主,寒、平为辅
        5.7.2 药味以苦、辛、甘为主
        5.7.3 归经则以肝、脾、肾为主
    6 结语
        6.1 结论
        6.2 主要工作与创新
        6.2.1 主要工作
        6.2.2 创新
    7 展望及存在的问题
        7.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现状
        1.痛经的病因病机
        2.痛经的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辨病论治
        2.3 分期论治
        2.4 中医外治法
        2.4.1 针刺疗法及穴位埋线
        2.4.2 灸法治疗
        2.4.3 耳穴疗法
        2.3.4 灌肠疗法
        2.3.5 穴位贴敷疗法
        2.4 中医综合疗法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医家经验方辨证及功效表
    附录三 医家经验方药物组成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五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附录六 在读期间参加会议培训

四、加味四物汤治疗痛经6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物质基准研究[D]. 宋明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D]. 管天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D]. 王彩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D]. 李若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中医治疗痛经的古文献研究[D]. 杨小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月经病的方药规律研究[D]. 李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高镇涛(koo chun to).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妇科名家治疗痛经用药规律的研究[D]. 陈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四物汤加味治疗痛经6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