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唐代青瓷名窑——水车窑(论文文献综述)
韦莉果,熊昭明[1](2021)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唐代窑址》文中提出2015~2016年,对钦州雅子冲窑址、北海合浦英罗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在雅子冲窑址发现2座斜坡式龙窑、1座馒头窑。窑址产品以青瓷碗、盏、多系罐为主。匣钵极少,以泥片支钉支垫、明火裸烧为主。在英罗窑址采集的产品以青瓷碗、盘、罐、四系罐、六系罐等为主。装烧工艺也是以泥片支钉支垫、明火裸烧为主。两窑址的窑炉形制、产品风格及装烧工艺均与广东新会官冲窑等较为相似,年代应与之接近,为唐代中晚期。在周边遗址、墓葬和运河中常发现这两个窑的产品,多在北部湾区域内流通,是否参与海外贸易尚待进一步研究。
丝丝[2](2020)在《宝历风物 沉船中的盛唐历史》文中研究表明为纪念中新建交30周年,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已于近日开幕。"宝历风物"是上海博物馆疫情恢复开放之后推出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展览,因疫情四度调整计划,近期终于成功开展。展览共展出文物248件/组,其中包括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邱德拔展厅精选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与国内9家借展单位的陶瓷、金银器、铜镜等各类文物80件。
姗姗[3](2020)在《“黑石号”沉船上的中国瓷》文中认为沉没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黑石号"沉船是一艘往来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满载着中国唐代制造的各地风物。它是9世纪上半叶中国与东南亚、中东地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展现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熙来攘往的盛况。今年,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248件/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邱德拔展厅精选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策展人斯蒂芬·墨菲博士介绍,这批"黑石号"沉船出水的货物中大部分为中国的陶瓷器,其中有三件非常珍贵的唐青花盘,反映着中国与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往来互通。
孟原召[4](2019)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中国同海外地区的海上交通和商贸往来由来已久1。秦汉时期,岭南已与海外地区有一定的贸易往来,《汉书·地理志》记述了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抵达印度、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航线,并记载黄门设"译长","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2。隋唐五代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3,海外交通得以迅速发展4,及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空前繁荣5,至明清时期受海外贸易政策影响则又出现了新的特点6。丝绸、瓷器和茶叶是海外贸易中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
王煜[5](2020)在《唐宋南海航线物流通道的嬗变——基于港口物流网络视角的回望》文中提出受制于中国南方地形、山川的约束,"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陆向干线物流通道,从秦汉时期通过灵渠而实现水路直通的西道,扩展到唐宋之际因大庾岭道开凿而崛起的东道、以及受益于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海道。三条南北干线物流通道会同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形成了面向南海航线的陆向干线物流网络。通过港口物流网络视角的分析,可以更明晰中国东南沿海枢纽港口成因、外贸港口兴替和相关的支线物流通道问题,也可以为"黑石号"始发港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途径。
杨秋琳[6](2019)在《宁都县古窑址调查与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北部,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之一。晚唐时期,人口的迁入为宁都县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和市场,宁都县制瓷业获得了萌芽发展,该时期以烧制青釉器为主。宋元时期,宁都制瓷业受周邻地区制瓷业的影响,转而烧制青白瓷、黑釉瓷和酱釉瓷,发展迅速。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宁都县制瓷窑口明显增多,窑址多分布于河流上游,受福建制瓷业影响较大,其开始仿烧福建青花器。这三个阶段的制瓷业均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第一章的内容是介绍宁都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第二章的内容是介绍20162018年宁都窑址调查新材料,将采集的遗物分为三期,归纳各期制瓷业特征,判断各期年代。第三章的内容是将宁都地区窑址与周边地区相关窑址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宁都地区制瓷技术的源流以及与相关窑址存在的窑业技术交流情况。第四章的内容是分析古代宁都县制瓷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探讨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宁都县制瓷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总体来看,宁都县古瓷业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均不同程度受周邻地区相关窑场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宁都地区的窑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不断模仿市场盛行的相关窑口的产品,如模仿洪州窑和渎口窑的青瓷、湖田窑的青白瓷、吉州窑的黑釉瓷、七里镇窑的酱釉瓷以及福建的青花瓷等。正是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制瓷业发展之路。
段方[7](2018)在《岭表瓷韵:广东唐宋陶瓷选萃》文中研究说明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片区,在中国与海外交通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唐宋以来,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外销货物,在此背景下,广东陶瓷业迅速发展,粤东地区的梅县水车窑、潮州笔架山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会官冲窑、广州西村窑、佛山奇石窑,粤西地区的雷州窑等民窑快速崛起。为了让公众了解广东陶瓷发展历史及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加强文博单
王秋珺[8](2018)在《侨乡梅州的古今“海丝之路”》文中研究指明在构建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着名的"华侨之乡"的梅州,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定位和作用,积极纳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通过梳理和思考,我们认为,今天的梅州在融入"海丝之路"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梅州造"的商品贸易来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和宣传梅州的历史人文资源,将华侨文化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将侨乡梅州的"海丝"资源转变为对外交往与联络的"利刃"。
刘向明,郑三粮[9](2017)在《从考古发现看东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出土唐代梅县水车窑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910世纪时,梅县水车窑与我国唐代长沙窑、越窑、邢窑,同时出现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共同推动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第一个高峰时期的到来。而从水车窑在东江上下游的唐墓中的密集出土,到水车窑与高明窑或新会窑、邢窑和长沙窑,在唐墓中形成的固定陪葬组合或同一历史时段的交集联系,再到水车窑以广州港为输出始发港的考古发现,均可佐证东江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为世人翻开了一幅深藏不露的唐代东江珍贵历史画卷。
刘向明,郑三粮[10](2017)在《印尼“黑石号”沉船与唐代广东梅县水车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尼"黑石号"沉船及其装载的梅县水车窑被成功打捞出水,为我们重新思考和考察梅县水车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让我们知道作为唐代外销瓷之一的梅县水车窑,其外销的绝对年代是在晚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或之后不久;其输出路线是逆梅江而上,经宁江河和五华河,到达龙川(水陆转运点),并通过东江通道,以广州港为始发港而输出外销;其外销的区域包括"中国到东南亚(主要是苏门达腊爪哇)的贸易圈"和"东南亚到阿拉伯、波斯地区的贸易圈"。这无疑解答了梅县水车窑在外销上的许多关键性问题,并可再次补强广东梅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一论断,甚至为研究唐代时期梅州陶瓷发展史、河运和海运史、对外贸易史乃至当时梅州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可以说,其价值不可估量。
二、广东唐代青瓷名窑——水车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唐代青瓷名窑——水车窑(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北部湾沿海唐代窑址(论文提纲范文)
一、钦州雅子冲窑址 |
(一)潭池岭地点 |
1. 地层堆积 |
2. 遗迹 |
3. 遗物 |
(二)母鸡坑地点 |
1. 地层堆积 |
2. 遗迹 |
3. 遗物 |
二、合浦英罗窑址 |
(一)地层堆积 |
(二)遗迹 |
(三)遗物 |
1. 青瓷器 |
2. 青白瓷器 |
3. 窑具 |
三、初步认识 |
(一)窑址年代 |
1. 雅子冲窑址 |
2. 英罗窑址 |
(二)北部湾沿海唐代制瓷技术 |
1. 窑炉类型 |
2. 胎质和釉色 |
3. 成型方式 |
4. 装饰方面 |
5. 装烧工艺 |
(三)北部湾地区瓷器的流通与贸易 |
图版二四 |
图版二五 |
(2)宝历风物 沉船中的盛唐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黑石号盛唐余音的回响 |
规模最大的海外唐代文物发现 |
长沙窑瓷器 |
越窑青瓷 |
青花瓷器 |
多方借展共同呈现全面历史画卷 |
直面文物背后的考古学伦理问题 |
展陈细节丰富蕴含深意 |
(3)“黑石号”沉船上的中国瓷(论文提纲范文)
长沙窑 |
越窑 |
广东窑场产品 |
巩义窑 |
邢窑 |
(5)唐宋南海航线物流通道的嬗变——基于港口物流网络视角的回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及其物流通道 |
二、陆向物流通道 |
1.过岭交通和陆向物流通道之西道 |
2.陆向物流通道之东道 |
三、特殊“陆向”物流通道和海向物流通道 |
1.沿海海运通道的必要性和前期演变 |
2.宋代造船技术发展水平 |
3.宋代航海技术发展水平 |
4.沿海海运通道的成熟 |
5.海向物流通道的东移 |
四、陆向物流网络及相关问题 |
1.陆向物流网络 |
2.枢纽港口 |
3.其他外贸港口 |
4.支线物流通道 |
五、物流网络下的港口选择和网络流路径选择 |
1.外贸港口选择 |
2.网络流的路径选择及算例 |
六、结语 |
(6)宁都县古窑址调查与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考古发现及研究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二章 宁都窑址新发现与遗物研究 |
第一节 窑址新发现 |
第二节 器物类型学分析 |
第三节 遗物分期及特征 |
第三章 窑业技术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晚唐至五代时期 |
第二节 宋元时期 |
第三节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 |
第四章 移民与窑业发展 |
一、晚唐五代时期 |
二、宋元时期 |
三、清中期至民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侨乡梅州的古今“海丝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梅州参与古代“海丝之路”的历史人文资源 |
(一) 梅县唐代水车窑 (外销瓷) |
1. 资源简介 |
2. 资源价值 |
3. 可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
(二) 梅州海外侨胞 |
1. 资源简介 |
2. 资源价值 |
3. 可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
(三) 梅州侨批 |
1. 资源简介 |
2. 资源价值 |
3. 可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
(四) (梅州) 华侨文物 |
1. 资源简介 |
2. 资源价值 |
3. 可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
二、从梅州参与古代“海丝之路”中总结经验 |
三、侨乡梅州参与2 1世纪海丝之路的对策 |
四、小结 |
(9)从考古发现看东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出土唐代梅县水车窑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广东重要的外销瓷——梅县水车窑 |
二、东江流域地区考古发现的唐代梅县水车窑 |
(一)和平县 |
1. 阳明镇周屋村墓 |
2. 彭寨镇墩头村墓 |
3. 大坝镇高发村墓 |
4. 阳明镇与大坝镇之间的莲塘坑墓 |
(二)龙川县 |
(三)博罗县 |
三、东江流域地区考古发现的唐代其他外销瓷 |
(一)广东窑系窑 |
(二)邢窑 |
(三)长沙窑 |
四、唐代梅县水车窑外销的始发港——广州港 |
(一)广州港与梅县水车窑 |
(二)广州港与印尼“黑石号”沉船 |
(10)印尼“黑石号”沉船与唐代广东梅县水车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石号”沉船及出水梅县水车窑的相关记载 |
二、从“黑石号”沉船看梅县水车窑外销的绝对年代 |
三、从“黑石号”沉船看梅县水车窑外销的始发港 |
四、从“黑石号”沉船看梅县水车窑外销的区域 |
四、广东唐代青瓷名窑——水车窑(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北部湾沿海唐代窑址[J]. 韦莉果,熊昭明. 考古学集刊, 2021(00)
- [2]宝历风物 沉船中的盛唐历史[J]. 丝丝. 中国拍卖, 2020(11)
- [3]“黑石号”沉船上的中国瓷[J]. 姗姗. 检察风云, 2020(21)
- [4]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J]. 孟原召. 考古学研究, 2019(00)
- [5]唐宋南海航线物流通道的嬗变——基于港口物流网络视角的回望[J]. 王煜. 中国港口, 2020(S2)
- [6]宁都县古窑址调查与初步研究[D]. 杨秋琳. 厦门大学, 2019(08)
- [7]岭表瓷韵:广东唐宋陶瓷选萃[J]. 段方. 收藏, 2018(08)
- [8]侨乡梅州的古今“海丝之路”[J]. 王秋珺. 嘉应学院学报, 2018(03)
- [9]从考古发现看东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出土唐代梅县水车窑为中心的考察[J]. 刘向明,郑三粮. 惠州学院学报, 2017(02)
- [10]印尼“黑石号”沉船与唐代广东梅县水车窑研究[J]. 刘向明,郑三粮. 嘉应学院学报,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