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与工程2003年第23卷总目录

核科学与工程2003年第23卷总目录

一、核科学与工程第23卷 2003年 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霞[1](2007)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12月国家提出旨在建设农业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金农工程”以来,各地投资几十亿元,建成了县级以上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但是网络信息的“进村入户”——向农业生产领域的延伸受到阻滞,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在国家投资有限、农民收入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必须通过科学管理和制度创新,走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道路。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动力充足、产出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为分析工具,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信息系统运行的“源”-“流”-“用”出发,构造出生产子系统、传播子系统和施效子系统,并对三个子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状态、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接着探讨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府主导、联合推动”的模式是适合我国现实的基本模式,并设计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法构造了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的实际测评,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是研究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背景分析,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理论和实践发展。第一章“导论”,主要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基本概念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辨析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它们是支持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方法支持。第三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首先综述了我国学术界对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的理论贡献,然后简述了国际上主要国家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现状和经验,最后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部分:系统结构分析,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区分了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产品的不同涵义,设计了农业信息产品生产过程模型,结合河北省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实际,重点考察了农业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源、采集与加工、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共享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第五章“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对信息传播的不同形式进行了比较评价,应用传播理论的“五W模型”构造了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了传播子系统中要素的存在状态和传播机制,总结了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几种经验模式,并对几种模式内部包含的利益机制和适用环境进行了比较和总结。第六章“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定义了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构造了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分析了农业信息施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以“四个效率”为中心,提出了促进信息施效的五组控制要素,接着分析了“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条件、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网络信息施效的措施。第三部分:系统控制与管理,即第七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农业信息的公共品特性是国家主导系统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依据,政府主导、联合多主体共同推进的模式对于加快系统建设的步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各地方已经出现“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的成功模式。第四部分:系统评价,即第八章“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在本章设计出一套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层指标的单层次排序权重向量,以此作为下一步多级模糊评价中所需要的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根据组合权重值排序就十分清楚不同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从而可以确定对系统重点管理和监控的对象;多级模糊评价结果与评价值相结合不仅能测定评价系统的水平,还可用于对不同区域的比较,有利于区域之间相互促进;运用专家调查资料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实际评价,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五部分即第九章“研究结论”,在综合考虑全文所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论点,并对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胡彦学[2](2006)在《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有机物样品分析前处理方法主要有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耗时长、操作繁琐、且需要大量有机溶剂等缺点。固相微萃取(SPME)和微波萃取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前者集萃取、分离、浓缩、进样于一体,具有无需有机溶剂、灵敏、快速的特点:后者利用分析物、样品基底、萃取溶剂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快速、高效、选择性的萃取目标分析物,减少有机溶剂的消耗并且缩短分析时间。 本文第一部分综述了近年来SPME技术的发展状况,详细介绍了SPME-HPLC联用技术的原理、仪器构造及其在分析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建立了SPME-HPLC联用同时测定水样和番茄样品中的呋哺丹、西维因和异丙威三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分析方法。在优化的SPME条件及HPLC条件下,西维因在水样中的线性范围为0.5~100μg/L,呋喃丹的线性范围为0.25-100μg/L,异丙威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L。本方法用于番茄中呋喃丹、西维因及异丙威的测定,取得了较好结果,其线性范围为0.1-2mg/kg,其回收率在91.2~94.6%之间。 本文第三部分针对SPME-HPLC联用技术番茄中多菌灵、噻菌灵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系统地优化了SPME条件及HPLC条件。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1~1mg/kg之间,MBC,TBZ的检出限分别为0.003,0.001mg/kg。该方法应用于番茄中多菌灵、噻菌灵的测定,效果良好,RSD分别为6.5和3.8%,加标回收率在83.5~85.6%之间。 第四部分建立了SPME-HPLC联用测定乙霉威的分析方法。系统地优化了SPME条件及HPLC条件。方法的线性范围在1~1000μg/kg之间,检出限为0.2μg/kg。该方法应用于黄瓜的测定,效果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0.6~92.8%之间。 第五部分探索了微波助萃取技术与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联用,建立了甘蓝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MAE-SPME-HPLC联用分析方法,提高了萃取效率,改善了方法灵敏度,扩展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范围。

二、核科学与工程第23卷 2003年 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科学与工程第23卷 2003年 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2.1.1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一般特性
        2.1.2 农业信息的概念、特点、内容和功能
        2.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
    2.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2.2.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2.2.2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3.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2 信息经济学理论
        2.3.3 信息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研究现状
        3.1.1 21世纪之前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2 21世纪至今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3.1.3 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
    3.2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概况
        3.2.1 美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2 法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3 日本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4 韩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5 印度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3.2.6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共同特点与启示
    3.3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3.1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历程
        3.3.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3.3.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研究
    4.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与系统目标
        4.1.1 农业信息生产的涵义
        4.1.2 农业信息生产的特点
        4.1.3 农业信息生产的指导原则
        4.1.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主要任务
        4.1.5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目标
    4.2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4.3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要素分析
        4.3.1 农业信息生产主体
        4.3.2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
        4.3.3 农业信息源
        4.3.4 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手段
        4.3.5 农业信息采集指标和标准
        4.3.6 农业信息加工和存储技术
    4.4 农业信息生产子系统的研发现状与管理措施
        4.4.1 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支持有待加强
        4.4.2 农业信息管理人员急需增加
        4.4.3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生产的先导
        4.4.4 农业信息源的培养和分类建设
        4.4.5 根据农民需求组织信息生产
        4.4.6 提高采集与加工技术水平,确保信息产品质量
        4.4.7 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库共建共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研究
    5.1 农业信息传播的形式和系统目标
        5.1.1 农业信息传播的涵义
        5.1.2 农业信息传播的作用
        5.1.3 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
        5.1.4 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5.1.5 农业信息传播子系统的目标
    5.2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别与联系
        5.2.1 农业技术推广的背景
        5.2.2 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传递机制
        5.2.4 农业信息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联系
    5.3 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分析
        5.3.1 信息传播系统的五要素模型
        5.3.2 传播子系统的五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5.4 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实证分析
        5.4.1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涵义
        5.4.2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案例分析
        5.4.3 几种成功模式的经验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研究
    6.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1 农业信息施效的涵义
        6.1.2 农业信息施效的特性
        6.1.3 农业信息施效与农业信息效果的区别
    6.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构成因素与作用机制
        6.2.1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运行过程
        6.2.2 农业信息施效子系统的要素与作用机制
    6.3 网络入户的信息施效
        6.3.1 网络入户的条件分析
        6.3.2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影响因素
        6.3.3 网络入户信息施效的作用机制
        6.3.4 网络入户的分析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
    7.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动力的来源
        7.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动力机制的涵义
        7.1.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供给主体
        7.1.3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动力来源
        7.1.4 系统目标的统领作用是形成合力的基础
    7.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运行模式
        7.2.1 政府推进模式
        7.2.2 市场推进模式
        7.2.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模式
        7.2.4 不同模式分析与比较
    7.3 政府主导多主体联合推动模式
        7.3.1 政府主导的理论基础
        7.3.2 农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7.3.3 社会公益帮助是系统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
    7.4 政府的干预边界与战略选择
        7.4.1 政府干预边界
        7.4.2 政府主导的战略重点
    7.5 政府主导、联合推进模式的案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
    8.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8.1.2 评价的目的
        8.1.3 指标筛选
        8.1.4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8.2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评价模型
        8.2.1 评价模型的选择
        8.2.2 用AHP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建模过程
        8.2.3 用FCE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关系的建模过程
    8.3 用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8.3.1 一级权重计算
        8.3.2 二级权重计算
        8.3.3 三级权重计算
        8.3.4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8.3.5 结果输出
        8.3.6 对排序结果的分析
    8.4 应用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8.4.1 实证资料来源
        8.4.2 计算说明
        8.4.3 对规则层子集进行单级模糊评价
        8.4.4 对子目标层各子集进行二级模糊评价
        8.4.5 计算总目标的综合评价隶属度向量
        8.4.6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8.4.7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9.1.2 领导重视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9.1.3 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对农业的造血性支持
        9.1.4 农业信息资源规划在信息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1.5 重点加强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力量,提高辅助决策支持水平
        9.1.6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制度创新
        9.1.7 网络信息“使用不经济”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存在的经济学原因
        9.1.8 扩大信息应用规模是信息成本管理的重点
        9.1.9 政府应严格遵守干预边界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分类分批建设
        9.2.2 理顺行政隶属关系,解决跨部门资源协调问题
        9.2.3 搞好项目发展规划,保证落实
        9.2.4 重视农业信息加工,提高农业信息产品质量
        9.2.5 普及县、乡农业信息服务大厅
        9.2.6 网络延伸应该作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
        9.2.7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9.2.8 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信息服务者的积极性
    9.3 本文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文章

(2)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
        1.1.1 SPME装置简介
        1.1.2 SPME的原理
        1.1.3 常用SPME萃取涂层的种类和选择
    1.2 SPME-HPLC联用技术
        1.2.1 手动式SPME-HPLC联用接口
        1.2.2 管内SPME-HPLC联用接口
    1.3 SPME-HPLC联用技术应用方面的进展
    1.4 展望
    1.5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SPME-HPLC联用分析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主要试剂
        2.1.2 试验主要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
        2.2.2 HPLC检测波长的选择
    2.3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2.3.1 水样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回收率的测定
    2.4 番茄样品的测定
        2.4.1 番茄样品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精密度
        2.4.2 番茄样品回收率的测定
    2.5 结论
3 SPME-HPLC联用测定番茄中的多菌灵和噻菌灵
    3.1 试验部分
        3.1.1 试验主要试剂
        3.1.2 试验主要仪器
        3.1.3 SPME-HPLC分析
        3.1.4 番茄样品处理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PME条件的优化
        3.2.2 HPLC条件的有优化
        3.2.3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精密度
        3.2.4 实际样品分析和回收率
    3.3 结论
4 SPME-HPLC联用测定黄瓜中的乙霉威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主要试剂
        4.1.2 试验主要仪器
        4.1.3 SPME-HPLC分析
        4.1.4 黄瓜样品处理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选择
        4.2.2 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
    4.3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精密度
    4.4 回收率的测定和实际样品分析
    4.5 结论
5 MAE-SPME-HPLC联用测定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5.1 试验部分
        5.1.1 试验主要试剂
        5.1.2 试验主要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
        5.2.2 HPLC检测波长的选择
    5.3 微波萃取参数的选择
        5.3.1 微波萃取时间的选择
        5.3.2 微波萃取温度的选择
        5.3.3 微波助萃取与直接SPME的比较
    5.4 洋白菜样品的测定
        5.4.1 洋白菜样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 回收率的测定
    5.5 结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 发表文章

四、核科学与工程第23卷 2003年 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 王艳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2]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 胡彦学.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标签:;  ;  ;  

核科学与工程2003年第23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