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大班交际法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许培培[1](2021)在《基于产出导向法建构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文中提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波及全国各个行业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工作纷纷停滞不前,网络会议软件(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钉钉)被广泛利用。随后,习近平主席提出“停课不停学”,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推迟春季开学时间,并提出要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暂时替代课堂教学成为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特殊性、学科理论特殊性、教学方法特殊性等原因,从长远发展来看,线上教学始终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后疫情时代的教学应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展开。然而,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产出导向法①是旨在解决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用分离”现象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产出导向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融合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建构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这一想法。本文第一章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三个部分展开。文献综述部分以CNKI为文献来源、以“产出导向法”为主题进行检索,利用CiteSpace进行数据分析,从理论体系、应用范围以及有效性、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综述其研究现状以及对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双线混融教学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首先概述了产出导向法的发展历程,然后从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内涵,由于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都是以“布置任务”作为起始环节并且在教学过程的结尾会有产出作品呈现或评价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教师在实施产出导向法过程中造成混淆,所以本章将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差异对比,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对象等方面对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章首先建构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分析总结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及局限之处,最后辅之以教学案例设计《我想租一套房子》进行阐释说明。第四章从教师、学生、教材、高校与教育机构四个方面就如何高效使用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第五章为展望与不足。
郑一凡[2](2021)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团队经过长期研究与反复实践后提出的,旨在解决中国外语教育“学用分离”问题的教学法,其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个部分。自2018年起,“产出导向法”的研究也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蓬勃发展。相比“产出导向法”的研究进展,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研究进度略显滞后,这与成人汉语学习者人数日益增长的趋势不符。另外,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还存在着“学用分离”、“师生之间感知失配现象频繁出现”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将“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于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中。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并通过整理“产出导向法”与“一对一教学”的相关文献,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不足。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包括对成人一对一汉语学习者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以及对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师的访谈调查与分析。通过分析这两项调查的结果,总结出了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产出导向法”与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契合性,并且提出了“产出导向法”在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中实施的原则。第四部分是第三章,本章以四位准中级水平的成人一对一汉语学习者为教学对象,以中级口语课为例,以《我的汉语教室》中级(一)的第三课《我刚把它放在抽屉里了》为基础材料,按照“产出导向法”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并为之做了教学设计,呈现了完整的实施思路与实施流程。第五部分是第四章,本章节阐述了实施效果,先肯定了“产出导向法”对成人一对一汉语口语教学及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优化作用。然后总结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就现有的问题提出了明确“产出导向法”的适用教学对象、明确“产出导向法”对教师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采取不同的“促成”策略,扩大每段短视频素材的使用范围与情境这四条改进建议。本研究证实了“产出导向法”对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也提出了“产出导向法”在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性意义。
徐梓乔[3](2020)在《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一种新型本土化的教学方法,文秋芳(2015)发表了《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一文,标志着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形成,其重在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且遵循着“输出—输入—输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起于输出,止于输出,始终把“学”与“用”融为一体。现如今,英语写作是一项以知识输出为主的重要英语技能。然而,由于高考的压力,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生的写作结果上,却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进行输入和有效的输出。导致了“学”“用”分离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以探究产出导向法是否可以在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上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的水平。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的方法在哈尔滨市某重点高中选取高一(二)班的4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研究,并且收集和分析质性(学生访谈、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产出文本)和量化(语言测试、问卷调查)数据,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现阶段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如何?第二,如何设计与实施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活动?第三,产出导向法是否可以在语言、内容、篇章结构上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的水平?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现阶段的高中生对于英语写作缺少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对于文章的撰写不能做到“心中有谱”。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分别注意文章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上的问题。但是,他们大多数对这种导向学习给予了支持的态度,说明他们还是很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其次,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采取三个阶段。研究表明: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学习能力,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增加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学生做到学用一体,弥补“学”与“用”之间的鸿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本研究进行的五次测试得出: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成绩有所提高,且在语言、内容和语篇结构上也均有提高。因此,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贾再俊[4](2019)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相当普遍,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国情特点。本文分析大学英语大班教学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提高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效果的策略方法,包括采用任务教学法、创建低"情感过滤"的情境、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合作学习,从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层面论述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刘文辉[5](2019)在《“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模式事关汉语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传统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在教学效率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我们通过数年的理论探索,尝试构建出汉语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听说+读写”教学模式,并经过两年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式是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检验的。本论文共分为4个部分,另加若干附录。第一部分为绪论与相关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勾勒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对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尤其是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教学模式主要成果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综述,从而为本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构建提供借鉴。第二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主要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五大构成因素,即理论基础(包括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输入”与“输出”假说、联结主义等各种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包括课程设计、教师团队构建与培训、教材选用与改编、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部分。同时,本文还归纳了该教学模式的6大特点,即: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及汉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较大规模且较长时间的系统实证研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语言技能的全方位配合、以强有力的“管理”作为辅助和保障。第三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重点展示了运用对比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与结果。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汉语总体水平提升更为显着(以新HSK5级成绩为标准);(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能力进步明显;(3)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着提升;(4)实验组学生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从实验时及实验半年后跟踪调查问卷数据所知);(5)该模式效果与学生汉语基础无关,适用于汉语高水平及低水平的学习者。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目标,该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第四部分是针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所展开的讨论以及本文的结论。首先,结合第二轮教学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证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广的适用性;其次,总结了这一教学模式对国内外汉语教学界的9点启示,并对未来该模式的进一步实施与推广提出6点展望;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陈刚[6](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纪晓丽,王妍,龚箭[7](2018)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探究》文中指出"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旨在增强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作者从当前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状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联系当今网络时代大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论述了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
张文娟[8](2017)在《“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出导向法"是我国学者构建的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引起了外语学界和—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有望解决我国大学英语"学用分离"的问题。但抽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还存在"鸿沟",如何实践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挑战?理论能否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否需要补充和完善?这些问题都有待实践探索。为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真实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境中分三阶段探索和优化"产出导向法"的实施途径,收集和分析质性(学生反馈、同行评价)或量化数据(语言测试、产出文本),在使理论"落地"的同时探究其教学效果,并从实践角度反观理论,对理论进行补充和丰富。本研究通过对行动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将行动后的全面反思升华成能指导"产出导向法"实践并与理论对话的"实践性理论",作为研究成果:首先,揭示了"产出导向法"新手教师在实施其基本教学步骤时面临的潜在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指南和对策;其次,对"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中"驱动"、"促成"和"评价"三环节进行了新的解读,并总结出优化各环节的五个教学原则:1)针对驱动环节的"动机流"原则;2)针对促成环节的"问题-对策"原则、3)"大目标—小步走"原则、4)"学习区"原则;5)针对评价环节的"教、学、评一体"原则。再次,根据以上教学原则,重构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模型。在新教学流程模型中,驱动的"动机流"贯穿教学全过程;促成环节被分成若干子环节或子目标,环环相扣;评价环节既包括促成过程中针对各子目标的"即时评价",也包括对最后产出成果的"延时评价",既在促成前为教学导航、以评促教,也在促成后检测学习效果,以评促学。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产出导向法"原线形的教学流程进行了重构,建立了新的教学流程模型,使其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最后,从学生语言产出、学习外部条件和学习者内部因素三个方面对"产出导向法"的效果进行总结,证明了其教学有效性。本研究有三点启示:第一,师生协同是"产出导向法"发挥效用的关键;第二,需要建立与"产出导向法"配套的课程体系,创设有利教学条件;第三,如果"产出"概念能进一步拓展,产出导向法的应用前景将更广阔,既适用通用英语教学,也有望成为专用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玉连芳[9](2016)在《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主要方式。对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体系,为广西高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从而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继而实现教与学互动。本文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结合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对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发展性教学理念尚未系统确立;教学目标的定位简单模糊;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存在;教学组织形式呆板单一;课堂教学评价以偏概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问题成因包括:传统教学的惯性,制约发展性教学理念的传播;对学情把握不准,导致教学目的定位不清;教学主客体倒置,导致教学方法选用欠妥;大班教学的现状,制约教学组织的多样化;评价以知识为主,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目标不明确,过度依赖教师课堂传授。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超前教学,努力使教学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前,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发展性教学,把发展列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立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以班级教学为主,辅之以小组和个别教学,并开辟第二课堂;坚持全面评价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重点探讨了适用于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基于教师层面的策略是: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大学教师新理念的生成;充分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的最近发展区;理清主客关系,运用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方法;拓展组织形式,实施多样化的英语教学;评价标准多元,促进学生英语能力个性发展。基于学生层面的策略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同辈交流,拓宽大学英语学习渠道。
彭燕[10](2016)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是高校主干课程,在英语教学方面,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形式。文章结合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特点,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二、大学英语大班交际法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大班交际法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出导向法建构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对比研究法 |
1.3 研究综述 |
1.3.1 产出导向法的研究现状 |
1.3.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产出导向法概述与可行性分析 |
2.1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发展 |
2.2 教学理念 |
2.2.1 学习中心说 |
2.2.2 学用一体说 |
2.2.3 文化交流说 |
2.2.4 关键能力说 |
2.3 教学假设 |
2.3.1 输出假设 |
2.3.2 输入假设 |
2.3.3 选择学习假设 |
2.3.4 以评为学假设 |
2.4 教学流程 |
2.5 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差异 |
2.5.1 理论体系 |
2.5.2 教学单位 |
2.6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 |
2.6.1 与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相匹配 |
2.6.2 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用分离”问题 |
2.6.3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
2.6.4 与“结构—功能—文化”教学原则相适应 |
第三章 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
3.1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内涵 |
3.2 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建构 |
3.2.1 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 |
3.2.2 建构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
3.3 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优势 |
3.3.1 解决二语教学中“学用分离”问题 |
3.3.2 打破时空界限,灵活性学习 |
3.3.3 作业提交、教师评阅高效进行 |
3.3.4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能力 |
3.3.5 评价机制具有高效性、权威性、促成性 |
3.4 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局限 |
3.4.1 缺乏高匹配度的教学材料 |
3.4.2 不适用于零起点汉语学习者 |
3.4.3 对教师角色定位有较高的要求 |
3.5 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
3.5.1 教学材料选择 |
3.5.2 教学材料改编 |
3.5.3 具体教学设计 |
第四章 高效使用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的建议 |
4.1 教师方面 |
4.1.1 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表现 |
4.1.2 教学设计可操作,激发学习积极性 |
4.1.3 坚持终身学习,提高专业能力 |
4.2 学生方面 |
4.2.1 转变传统学习思维模式 |
4.2.2 积极参与课堂评价环节 |
4.3 教材方面 |
4.3.1 增加驱动话题 |
4.3.2 词汇分层次教学 |
4.4 高校与教育机构方面 |
4.4.1 建设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 |
4.4.2 培养教师双线混融胜任力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本文相关研究综述 |
(一)“产出导向法”的相关研究 |
(二)一对一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本文相关研究工作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结果统计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三、调查结论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调查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
二、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与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产出导向法”与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契合性及实施原则 |
第一节 “产出导向法”与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契合性 |
一、教学理念与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相匹配 |
二、教学假设符合成人一对一汉语学习者的特点 |
三、教学流程与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的契合性 |
第二节 “产出导向法”在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
一、驱动环节的实施原则 |
二、促成环节的实施原则 |
三、评价环节的实施原则 |
第三章 “产出导向法”在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
第一节 教学设计前端分析 |
一、学生特征分析 |
二、学习需要分析 |
三、学习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思路 |
一、“驱动环节”的设计思路 |
二、“促成环节”的设计思路 |
三、“评价环节”的设计思路 |
四、跨文化交际部分的教学设计思路 |
第三节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施流程 |
第四章 “产出导向法”的实施效果及教学建议 |
第一节 “产出导向法”的实施效果 |
一、教学效果的反馈方式 |
二、反馈结果 |
三、“产出导向法”实施中的不足 |
第二节 对“产出导向法”实施的改进建议 |
一、明确“产出导向法”的适用对象 |
二、明确“产出导向法”对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师的要求 |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采取不同的“促成”策略 |
四、扩大每段短视频素材的使用范围与情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要求 |
(三)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的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产出导向法 |
(一)定义与理论体系 |
(二)国内外产出导向法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三、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输入假设 |
(一)输入假设概述 |
(二)输入假设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二、输出假设 |
(一)输出假设概述 |
(二)输出假设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三、建构主义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四、小结 |
第四章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
二、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课堂观察记录表 |
(三)访谈提纲 |
(四)测试试卷 |
(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五、研究步骤 |
(一)实验研究前阶段 |
(二)实验实施阶段 |
(三)实验后阶段 |
六、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
(一)教学原则 |
(二)课堂教学设计 |
(三)教学案例 |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调查问卷分析 |
(二)写作测试分析 |
(三)观察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现阶段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 |
(二)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
(三)产出导向法在语言、内容、篇章结构上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三、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教学启示 |
四、结语 |
(一)研究的局限 |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写作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记录(录音转写) |
附录四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六 写作测试作文试题 |
附录七 写作测试成绩 |
附录八 写作样本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应对策略 |
1. 采用任务教学法 |
2. 创建低“情感过滤”的情境 |
3. 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大班教学 |
4. 合作学习 |
四、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
五、结束语 |
(5)“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学模式 |
2.2 国内研究 |
2.3 国外研究 |
2.4 模式研究述评 |
第3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2 教学目标 |
3.3 操作程序 |
3.4 实现条件 |
3.5 教学评价 |
3.6 本模式特点 |
第4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步骤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相关讨论 |
5.1 适用性 |
5.2 教学启示 |
5.3 未来展望 |
第6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1(学期初) |
附录2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2(学期末) |
附录3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3(学年末) |
附录4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4实验结束半年后跟踪调查 |
附录5 :汉语中级读写I课 第十九课教案 |
附录6 :汉语中级听说I课 第十九课教案 |
附录7 :汉语中级读写II课 第十课教案 |
附录8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9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10 :课外学习资源推荐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
1.2 研究价值 |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导言 |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
2.4.2 文化融合理论 |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导言 |
3.2 方法的选择 |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
3.3 数据采集 |
3.3.1 叙事探究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课堂观察 |
3.3.4 集体访谈 |
3.3.5 个别访谈 |
3.3.6 原型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信度和效度 |
3.6 研究伦理 |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
4.1 导言 |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
4.2.1 目的 |
4.2.2 态度 |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
4.3.1 方式 |
4.3.2 方法 |
4.3.3 管理 |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
4.4.1 师德 |
4.4.2 专业 |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
4.5.1 特征 |
4.5.2 表现 |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
4.6.1 看法 |
4.6.2 使用 |
4.6.3 经典“新概念” |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
4.7.1 师生关系 |
4.7.2 课堂礼貌 |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
5.1 导言 |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
5.2.1 同一个声音 |
5.2.2 不同的声音 |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
5.4.1 课堂 |
5.4.2 课后 |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
6.1 导言 |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小结 |
7.2 主要发现 |
7.3 研究启示 |
7.4 创新之处 |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
(7)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产出导向法 |
三、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的探索 |
四、结语 |
(8)“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 |
1.2 关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 |
1.3 个人背景 |
1.4 "产出导向法"及其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核心术语界定 |
1.8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西方外语/二语教学方法 |
2.1.1 外语/二语教学方法的发展脉络 |
2.1.2 外语/二语教学方法的两次转向 |
2.1.3 影响教学效果的三对核心概念 |
2.1.3.1 输入与输出 |
2.1.3.2 形式与意义 |
2.1.3.3 师、生角色 |
2.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回顾 |
2.2.1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 |
2.2.2 大学英语主流教学方法 |
2.2.3 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
2.3 产出导向法 |
2.3.1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 |
2.3.2 "产出导向法"相对于综合型教学法的优势 |
2.3.3 "产出导向法"相对于分析型教学法的优势 |
2.3.4 "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区别 |
2.4 "产出导向法"的课堂实践 |
2.4.1 课堂实践现状 |
2.4.2 课堂实践的意义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行动研究 |
3.1.1 行动研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 |
3.1.2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3.1.3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理据 |
3.1.4 本研究的路径:"主动型"行动研究 |
3.2 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 |
3.2.1 研究背景 |
3.2.2 研究场所 |
3.2.3 研究计划 |
3.3 数据收集和分析 |
3.3.1 基于课堂观摩后访谈的同行评价 |
3.3.2 基于日志、问卷、访谈的学生评价 |
3.3.3 基于日志的教师反思 |
3.3.4 学生产品 |
3.3.5 语言测试 |
3.4 效度保证 |
第四章 行动第一阶段 |
4.1 行动背景 |
4.2 行动计划 |
4.2.1 单元目标设定 |
4.2.2 产出任务设计 |
4.2.3 输入材料选取 |
4.2.4 教学步骤设计 |
4.3 教学行动 |
4.3.1 驱动 |
4.3.2 促成 |
4.3.3 评价 |
4.4 行动结果 |
4.4.1 学生反馈 |
4.4.2 同行评价 |
4.4.3 教学体验 |
4.5 反思与启示 |
4.5.1 "产出导向法"给课堂带来的影响 |
4.5.2 教学问题 |
4.5.3 教学启示 |
第五章 行动第二阶段 |
5.1 行动背景 |
5.2 行动计划 |
5.2.1 教学主题选取 |
5.2.2 产出任务设计 |
5.2.3 教学目标设订 |
5.2.4 输入材料选取 |
5.2.5 教学步骤设计 |
5.3 教学行动 |
5.3.1 驱动 |
5.3.2 促成 |
5.3.3 评价 |
5.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5.4.1 学生作文 |
5.4.2 语言测试 |
5.4.3 基于问卷和日志的学生反馈 |
5.4.4 基于访谈的同行评价 |
5.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5.1 "产出导向法"对产出中语言质量的影响 |
5.5.2 "产出导向法"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效果的影响 |
5.5.3 学生反馈:产出导向法vs.精读教学法 |
5.5.4 同行评价:对"产出导向法"的肯定与建议 |
5.6 反思与启示 |
5.6.1 "产出导向法"教学效果 |
5.6.2 教学问题 |
5.6.3 教学启示 |
第六章 行动第三阶段 |
6.1 行动背景和计划 |
6.1.1 突破"玻璃天花板" |
6.1.2 拓展任务的设计 |
6.2 教学行动 |
6.2.1 针对拓展任务的驱动 |
6.2.2 针对拓展任务的促成 |
6.2.3 针对拓展任务的评价 |
6.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6.3.1 学生的产出文本 |
6.3.2 基于访谈、开放式问卷的学生反馈 |
6.4 行动效果 |
6.4.1 学生产出质量的提升 |
6.4.2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升 |
6.4.3 学生自我感知的收获和问题 |
6.5 反思与启示 |
6.5.1 教学效果 |
6.5.2 教学启示 |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
7.1 "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
7.1.1 驱动环节的挑战与对策 |
7.1.2 促成环节的挑战与对策 |
7.1.3 评价环节的挑战与对策 |
7.2 对"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新解读 |
7.2.1 "驱动":从教学起点的外驱力到持续的内外合力 |
7.2.2 "促成":从促成产出到促成"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
7.2.3 "评价":从对产品的评价到促进产出的评价 |
7.3 优化"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各环节)效果的教学原则 |
7.3.1 驱动环节的"动机流"原则 |
7.3.2 促成环节的原则 |
7.3.2.1 "问题-对策"原则 |
7.3.2.2 "大目标、小步走"原则 |
7.3.2.3 "学习区"原则 |
7.3.3 评价环节的"教、学、评一体"原则 |
7.4 建构"产出导向法"新教学流程模型 |
7.5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效果 |
7.5.1 "产出导向法"对语言产出的影响 |
7.5.2 "产出导向法"对学习条件的影响 |
7.5.3 "产出导向法"对学习者内在因素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2.1 师生协同是"产出导向法"发挥效用的重要保障 |
8.2.2 充分发挥"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效果需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 |
8.2.3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
8.3 研究贡献、局限与展望 |
8.3.1 研究贡献 |
8.3.2 研究局限 |
8.3.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九章 研究者反思 |
9.1 我研究历程中的挑战 |
9.1.1 艰难踏出"舒适区" |
9.1.2 与理论的艰难磨合 |
9.1.3 克服"粉丝"心态 |
9.1.4 消除双重身份的尴尬 |
9.2 我的收获和成长 |
9.2.1 建立"双引导"的师生关系 |
9.2.2 与同行构建学习共同体 |
9.2.3 与"产出导向法"一起成长 |
参引文献 |
附录 |
(9)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基本概念 |
(一)发展和发展性 |
(二)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内涵 |
第二章 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第二节 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访谈分析 |
第三章 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发展性教学理念尚未系统确立 |
二、教学目的定位简单模糊 |
三、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存在 |
四、教学组织形式呆板单一 |
五、课堂教学评价以偏概全 |
六、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 |
第二节 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成因 |
一、传统教学的惯性,制约发展性教学理念的传播 |
二、对学情把握不准,导致教学目的定位不清 |
三、教学主客体倒置,致教学方法选用欠妥 |
四、大班教学的现状,制约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
五、评价以知识为主,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 |
六、学习目标不明确,过度依赖教师课堂传授 |
第四章 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基于教师层面的教学策略 |
一、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大学教师新理念的生成 |
二、充分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的最近发展区 |
三、理清主客关系,运用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方法 |
四、拓展组织形式,实施多样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
第二节 基于学生层面的学习策略 |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
二、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
三、加强同辈交流,拓宽大学英语学习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特点 |
1.1 教学效率高 |
1.2 教学组织方式多样 |
2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问题 |
2.1 人数众多,难以兼顾 |
2.2 学生主体活动少 |
2.3 教师压力较大 |
2.4 课堂管理困难 |
3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优化对策 |
3.1 优化教学模式,推行分层走班制 |
3.2 创新教学手法 |
3.3 优化作品评改和教学评价方法 |
3.4 狠抓学生考勤和课堂纪律 |
3.5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
四、大学英语大班交际法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出导向法建构双线混融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D]. 许培培. 山东大学, 2021(02)
- [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成人一对一汉语教学研究[D]. 郑一凡.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梓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贾再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6)
- [5]“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文辉. 暨南大学, 2019(03)
-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探究[J]. 纪晓丽,王妍,龚箭. 文教资料, 2018(32)
- [8]“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D]. 张文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9]发展性教学理论视域下广西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玉连芳. 广西师范学院, 2016(03)
- [10]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彭燕.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