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罗源湾赤潮的措施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如林,谢蓉蓉,张梦露[1](2021)在《清海退养前后近海水域水质变化分析研究——以福建省罗源湾为例》文中指出2015年,罗源湾启动退养工作,旨在改善因养殖业引起的氮磷超标、富营养化等污染现状。文章基于2015至2019年5年间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信息,选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氧及化学需氧量为研究因子,在罗源湾内和罗源湾外选取2个点位统计自2015年罗源湾退养工作以来的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⑴罗源湾全面退养之后,DIN、DO、DIP、COD有明显的下降趋势,DIN和DIP分别下降46%和48%,其中湾内的下降趋势比湾外的下降趋势更明显;⑵不同水季之间的水质变化不同,具体表现为枯水季高于丰水季高于平水季。
陈凯[2](2018)在《区域发展对福建省海湾水质影响的计量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文中提出海岸带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距海岸线100 km的近岸地区内生活着超过全球60%以上的人口,高度依赖并影响着海岸带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长期观测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显着增强,海岸带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扰动,威胁海岸带环境健康和生态安全。高强度、无节制的人类活动可产生包括海洋酸化富营养化等在内的负面生态影响。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生态压力尤为严重,尤其是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差的半封闭性海湾城市,后者多为全球最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为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管理和协调人类对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研究以福建省海岸带典型海湾和厦门西海域为例开展案例研究,从定量的角度探讨区域发展对海岸带水环境的影响。在方法学研究方面,本研究较系统地构建了海岸带区域发展对典型海湾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计量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体系,具体包括以下4个层次:1)应用结构断点检验法,获得海湾水环境质量变化过程对海岸带管理政策与行动的联系。2)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社会经济指标和海湾环境等指标间的数据筛选与压缩、关系式建立和影响能力识别。3)利用海湾水环境指标的时间序列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海湾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厦门西海域近30年的水质变化进行Bai-Perron结构断点检验,结果显示1)溶解氧浓度在2008年后显着改善,主要源自环西海域积极的环境治理行动;2)厦门西海域溢油管理相较于酸性物质排放管理更为有效;3)入海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具有潜在相同的来源,其浓度上升伴随着厦门人口的增长。多元统计分析中表明,厦门西海域水质的pH值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响应比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更敏感,也与三者断点的出现顺序相匹配。另一方面,对福建省7个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海湾作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人为因素的影响强度显着大于自然因素,泉州湾、厦门湾水质较劣,东山湾、湄洲湾水质较优,整体上海湾污染程度与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正相关。厦门西海域水质的改进EKC模型,支持了活性磷酸盐浓度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间存在“倒U型”关系,意味着以磷限制为主的富营养化管控策略,显现一定成效,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海洋营养盐入海管理和恢复自然生境。福建省海岸带水质的面板EKC模型显示,pH、石油类与经济水平间存在“倒U型”关系,该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海洋溢油管理取得实质成效,另一方面则支持了营养盐浓度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持续上升,并且富营养化将加剧海水pH值的下降趋势。借助“后发优势”,我国应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将环境响应不确定性的纳入决策考量,避免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重现。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环境质量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响应通常是非线性的,不存在普适的海岸带管理措施,应根据海域具体条件,辅以可量化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文雯[3](2018)在《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时空分布格局研究》文中指出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80年引种以来,在我国沿海区域大肆扩张,对其生长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互花米草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扩张特征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互花米草的预防与控制管理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互花米草在江苏、上海、福建以及浙江区域的扩张范围最大,福建省罗源湾是互花米草最早的试种区域,且是福建省内的分布面积最多区域之一。本研究以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研究对象,采用1990~2016年间20期影像,探究互花米草自入侵以来在整个罗源湾区域的时空变化以及其在罗源湾不同子区域内的扩张过程,分析其扩张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此外,选取一系列景观指数分析互花米草景观格局变化,通过构建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单元权重指数以及区域热单元权重指数评价其区域热效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区域互花米草的防治建议。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互花米草面积在研究区域的变化主要受养殖围垦、建设活动以及潮汐作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罗源湾整体区域以及各个子研究区域互花米草的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子区域1、2、5在研究时段内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基本无互花米草的生长:子区域3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主要在滩涂高潮位带呈带状分布;子区域4为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扩张最具特征的区域,也是目前最主要的互花米草生长区域。(2)互花米草在研究区域内主要呈现出条带状扩张、在种群间隙扩张、沿潮沟扩展以及向海与向陆方向扩展等特点。互花米草在滩涂区域最先呈现小斑块状,斑块数量在高潮位带不断增加连成条带状,并以此向海方向推进,逐步达到滩涂中潮位带。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不再大幅度继续向前扩展,转而在种群内部间隙中生长,使其在区域内覆盖度逐步均一。此外潮沟内的潮水能够将盐水物质冲刷堆积至潮沟两侧,有利于互花米草在范围内生长,因此互花米草呈现出沿潮沟扩展的特征。(3)互花米草对区域的热效应与其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互花米草能够对区域热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区域热贡献度随着其在研究区域内的不断扩张,面积范围逐渐变大而不断上升。研究区域内互花米草面积由1993年的2.4885km2,逐渐增加到2010年的7.5km2,其热贡献度也随之由3.21%上升达到29.48%。
周磊[4](2017)在《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4月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文件中明确指出海水养殖是福建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何实现海水养殖产量、产值“双增”显得尤为关键。但是,福建省海水养殖过程中受各类风险的影响,导致养殖产量波动剧烈,减产带来经济损失高,“双增”难以实现,所以当前亟待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案来应对海水养殖风险。然而,对于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是如何发生?风险损失如何评估?风险如何控制?目前仍未有研究给予系统地回答。本研究从福建省海水养殖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提高海水养殖的产量产值,减少福建省海水养殖经济损失为宗旨,力求达到以下研究目的:一是理清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发生机制,分析风险发生的源头和机理;二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进行评估,划分风险区域,核算各养殖风险区的风险大小;三是从事前和事后两个角度对风险进行防控,在风险事件发生前根据养殖风险指数进行预警,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利用保险产品进行分散。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关键词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该部分由第3章构成,先将海水养殖风险界定为纯粹性风险,明确了研究的界限后,阐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利用该理论来构建本文的主体研究框架,再以风险预警理论和农业保险理论为基础,将海水养殖的风险防控环节进一步细化为风险预警和风险分散。第二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该部分由第4章构成,先对福建省海洋自然环境特征进行描述,明确风险发生的环境,接着分别对4类(贝、鱼、甲壳和藻)海产品养殖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明确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在中国海水养殖产业中的地位。之后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对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成因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绘制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形成机理图。最后,基于“风险4要素说”,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害受体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来分析海水养殖风险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的区划与评估。该部分包含第5章和第6章,第5章在基于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海水养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从空间的角度对福建省26个县的4种海产品的养殖地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把风险大小较相同的养殖地(以县为单位)归成一类,形成一个风险区,聚类结果分成几类就形成几个风险区,同时对该海产品在每个风险区的风险大小进行等级判别。聚类结果显示,每种海产品依其养殖风险大小可分成5个养殖风险区,每个养殖风险区由若干县构成。第6章利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分别对4种海产品,在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县的指标数据,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各养殖风险区的指标数据,然后,利用熵值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求得该海产品在各个风险区的养殖风险指数。第四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的防控。该部分包含第7章和第8章,第7章是风险的预警,预警基础是预测,先利用基于ARIMA模型和趋势外推模型对海水养殖风险指数进行组合预测并将风险指数预测至2018年,考虑到海水养殖风险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用黑色预警法分别对各类海产品5个风险区进行预警,基于少数有警原则和正态分布原则确定警情和警限,最终获得预警结果。预警是风险事前预防策略,保险是风险损失分散策略。第8章是风险的分散,先分析福建省传统海水养殖保险开展的困境并考虑利用指数保险来克服,进而探讨了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优势和发展现状,但发现国内开展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成功案例少,而国际上有成功开展水产指数保险的经验,所以选取英国、美国和印度等3个国家的成功推广经验进行借鉴,最后提出福建省水产养殖指数保险的推广策略。第五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该部分由第9章构成,是从宏观角度提出加强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办法,主要从福建省海水养殖的布局及模式、风险管理硬件设施、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和风险管理主体意识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海水养殖风险和农业风险有较大的差异,海水养殖除了具有一般农业生产的特征外,还具有立体化的特征,即海水养殖通常是垂直入海,如养殖密度过大会增加海水养殖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此外养殖过程中海洋生物要依附在载体上,而养殖载体通常不牢固,因此福建省海水养殖的暴露性高,风险损失会非常严重。第二,从理论上看,风险管理理可很好地适用在海水养殖风险研究上。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害受体和防灾减灾四个部分组成的系统,风险发生是受这4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最终损失的大小又是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后发现,风险形成过程是一个“总—分—总”的过程。第三,从空间维度看,基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4类海产品(贝、鱼、甲壳和藻)进行风险区划,等级分为高、中高、中、中低和低,共获得20个风险区,风险区呈现“两头重、中间轻”和“外沿海重、内沿海轻”的特点,具体地,福建省北部地区始终是海水养殖风险的高发地带,特别是福鼎和霞浦,常年遭受台风、赤潮的危害,对于海贝和海鱼,福建省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的养殖风险高,中部沿海适合海水养殖;对于甲壳和海藻,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的养殖风险高,南部地区养殖风险低,不同品种海水养殖风险区分布的差异主要和福建沿海渔区的环境特征、海水生物习性,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值得警惕的是,福建省海水养殖主产区是养殖风险的高发区域。第四,从时间维度看,基于国际联合国组织对风险的定义来计算并评估20个养殖风险区的风险大小,结果发现福建省海贝养殖的风险最大,海鱼养殖风险其次,海藻养殖风险大小仅次于海鱼养殖的,甲壳养殖的风险最小;再细化至各养殖风险区,发现各养殖风险指数均能符合所属风险区的特征;从趋势上看,长期来说,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指数在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短期来看,高风险区的养殖风险指数普遍波动较为剧烈,而低风险区养殖风险指数波动则较为平缓。第五,从风险防控角度看,风险预警和分散是有效管理海水养殖风险的手段。先看风险预警,黑色预警法最适合用于海水养殖风险预警,基于该方法对福建省2017年~2018年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预警的结果并不乐观,在未来2年内有重警的风险区多,需说明的是,高风险区未来无警并不代表高风险区就会转变降级为中高或中风险区,只能说高风险区未来2年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再看风险分散,保险是最好的风险分散手段,但传统的海水养殖保险因为定损难、道德风险大、保险公司运营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在福建省开展,而指数保险的能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开展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经验后,认为应从组建多方参与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构建分区的多重赔付机制和“保贷”捆绑的销售模式等3个方面推动福建省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推广。
余东[5](2013)在《罗源湾重金属环境和沿岸产业布局相关性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源湾位于福建省沿海东北部,是我国少有的天然深水港湾,可全天候靠泊30万吨级船舶。近年来,《福州市“十一五”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专项规划》、《罗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等相关规划进入实施阶段,罗源湾区域海洋经济得以飞跃式发展,构建起以能源、治金、船舶修造为主导的临港工业体系,形成以港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罗源湾主要包括狮岐、碧里、牛坑湾、将军帽、濂澳、可门等六大港区,临港工业主要包括正在建设或已建成投产的鲁能、华能两大火电厂,亿鑫钢铁、德盛镍业、三金钢铁等三大冶金企业,以及福建省最大的船舶修造企业华东船厂。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发展,给海湾内原有的养殖、旅游等轻污染、强环境依赖性行业带来了发展威胁。随着相关规划的继续实施,冶金、电力企业新建、扩建,产能继续扩大,同时沿岸临港工业将更大规模发展,会对罗源湾造成更大的海洋环境压力。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通过AHP-SWOT(?)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 (优势)、weaknesses (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 (挑战))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对罗源湾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量化分析,罗源湾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高达29.48亿元,且其中的主要价值体现于湾内大规模发展的养殖业,由此表明罗源湾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显着区位优势,但新的沿岸产业布局资源损耗相对较大,对湾内现有以养殖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环境威胁,尤其重金属污染源广泛存在于环罗源湾区域开发布置的冶金、火电等行业中,湾内重金属环境应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将引发罗源湾内水环境质量变化,2011年5月通过现场采样监测,对罗源湾内重金属环境进行调查、评价,并与更早的调查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众多监测重金属元素中选取地球化学表现活跃的Ni以及水体浓度增加明显的Pb元素作为后续研究对象,同时选取Ni、Pb作为研究代表元素也与罗源湾沿岸的产业布局具有相关性。利用FVCOM,对罗源湾内水动力环境进行模拟作为重金属输运模型研究的基础。建立重金属输运模型,结合沿岸规划中重点发展区排污状况,模拟海水中Pb、Ni的空间分布,与监测结果相对照,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以Pb元素为代表,通过重金属多介质迁移转化模通过重金属多介质迁移转化模型建立,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自净容量,得出罗源湾重金属Pb环境容量约为0.545t/d,且重金属环境容量主要体现于水交换驱动的物理自净过程。根据收集的罗源湾入海废水量估算出Pb元素入海量,其值小于计算所得的Pb元素环境容量值,表明在沿岸严格达标排污的情况下,罗源湾整体具有充足的重金属Pb环境容量。根据罗源湾内已经划定的排污区域水深、岸线特点,利用重金属输运模型和局部简化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格式对罗源湾内排放口排污情况进行模拟。通过方案比较,排放口应布设于水深较大,水动力条件较好,且水深变换平缓的区域。根据排放口布设原则,在湾内布设岗屿、可门、白水三个排放口,引入最大混合区概念,对其进行纳污能力模拟,岗屿、可门、白水排放口的纳污能力分别为0.147、0.134、0.016t/d。为了进一步掌握罗源湾内重金属环境变化的情况,为罗源湾的海洋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以现状为本底值,主要排放口以Ⅲ类水质标准达标排放,对罗源湾水体重金属Pb、Ni环境状况进行预测模拟,模拟3个月后,湾内有大面积Pb、Ni元素浓度超过一类水质标准的状况,且5个月后超标范围明显扩大。综合针对罗源湾重金属水环境进行的分析、调查、模拟、预测,提出针对环罗源湾区域的产业布局,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区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
俞炜炜[6](2012)在《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海岸带地处海洋与陆域的过渡区域,兼备海洋和陆域双重性质,是许多灾害和风险发生的敏感区域。然而,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岸带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开发活动高度密集,使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日益脆弱。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从战略决策源头,前瞻性地将生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决策,以期规避由于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巨大生态风险,是预防和减少生态风险的根本途径。开展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为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能有效地从战略决策源头预防和减小生态风险,以促进海岸带地区的持续发展。本文运用生态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剖析了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构建了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实践中,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在深入分析和总结海岸带、战略决策、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剖析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2)构建了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体系。在对生态风险评价框架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要求,构建了基于战略决策过程的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体系,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划分为战略决策前期的生态风险评价、战略决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战略决策后期的生态风险评价三个阶段,分别为战略决策中的备选方案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确定、最优方案的生态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3)构建了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体系。在对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目的和要求,构建了以定性和半定量为主的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体系,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回顾和现状分析法、专家评判法、多准则决策(MCDM)、多维决策法(MDDM)、相对风险评价模型法等。(4)以厦门湾和罗源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为例,进行了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实证研究。从生态风险角度,厦门湾及各分海区海岸带地区的最优主体功能定位为旅游;罗源湾海岸带地区的最优主体功能定位为渔业。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后,厦门湾潜在的最大风险源是港口与海洋运输,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风险事件是溢油,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潜在风险最大的生态终点是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增加;厦门湾各海区的相对生态风险排序为九龙江口>西海域>同安湾>大嶝海域>南部海域>东部海域。罗源湾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后,罗源湾潜在的最大风险源是养殖,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风险事件是生境丧失,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泥滩生态系统,潜在风险最大的生态终点是重要生境面积减少甚至消失。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从生态风险角度为海岸带决策提供支持。
吴侃侃[7](2012)在《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环境风险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目前国内外的环境风险评价中,未见在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中应用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区域战略决策的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缺少系统性研究,其评价结果也较难为区域战略决策提供明确的结论。海岸带作为海陆作用明显的区域,其生态系统面临人类开发活动带来的巨大压力。故针对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亟待研究,以避免决策失误而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及方法进行比较,总结了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通过对海岸带区域的特性的了解,明确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对环境风险评价的需求,针对现有评价存在难以支持决策的问题,构建了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在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的构建中,参考国内外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并基于海岸带区域特性,设计了一种新的以多维决策法为基础的区域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包括战略决策制定前的环境风险评价以支持决策备选方案的制定、战略决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以支持决策方案的确定,和决策后的环境风险评价为管理决策服务。在方法体系的构建中,参考国内外应用较多的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通过各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性、海岸带区域主要存在的环境风险类型、以及上述基于多维决策法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三个主要阶段中各自的内容和要求,遴选各阶段适合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构建了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战略决策制定前的回顾性和现状环境风险评价以及专家评判法等方法;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多维决策法(Multi-Dimension Decision Mking, MDDM)和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以及为管理决策服务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如概率统计分析法、风险矩阵法等。本文在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备选方案选择阶段应用了当前决策方法中较为盛行的MCDA的技术路线和相关方法,并将其与MDDM同时应用于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项目的厦门湾和罗源湾案例中,通过应用过程和评价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MCDA和MDDM主要有以下差别:从应用过程的比较可以看出:(1) MCDA对评价数据的要求较高,MDDM对基础数据资料的处理更为全面、客观;(2) MCDA仍存在指标选择、指标的标准值确定和权重分配等问题;(3) MCDA相对多维决策法有更明确的评价流程,而MDDM比选备选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强。尽管两种方法最终决策评价的结果较为一致,但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MDDM的结果与公众参与的结果基本一致,而MCDA在罗源湾石油化工风险方面评价的结果与公众参与的结果偏差较为明显;(2) MCDA对两种决策备选方案的决策结果差异不大,对决策的支持较模糊;而MDDM的决策结果较明晰,对决策支持程度明显优于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本研究建立的以MDDM为基础的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打破了传统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式,并且能够通过MDDM有效支持决策,避免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环境风险失误,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张超,马启敏[8](2011)在《罗源湾水质评价与富营养化研究》文中认为根据2009年7月对罗源湾的调查数据,对罗源湾水质和富营养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源湾海域营养盐含量较高:无机氮均值为0.30 mg/L,活性磷酸盐均值为0.07 mg/L;总体来看,湾北部高于南部,高值多分布于近岸区域。富营养化分级评价表明该海域处于氮限制性富营养化阶段。通过对近30 a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对罗源湾海域富营养化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张超[9](2011)在《罗源湾水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源湾是位于福建东北部,已连续多年成为福建省严重污染海域,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较重区域。罗源湾局部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问题较为严重,陆源性污染物排放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多次爆发赤潮事件,造成海水养殖业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2009年7月所作调查,分析评价了罗源湾区域地表和海域水环境质量,并参考历史数据进行环境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污染物入海负荷和环境容量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为罗源湾环境质量和总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对地表水环境和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的结果表明,陆源的主要污染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和石油类,而海洋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活性磷酸盐、石油烃和无机氮。罗源湾整体处于潜在性富营养化阶段,介于中度营养级和富营养级之间。2)主要环境指标的空间分布表明水产养殖和陆源输入对其影响较大;营养盐的年际变化表明DIN和PO4-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富营养化指数表明罗源湾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贫营养化转为21世纪初的富营养化、3)主要污染物COD、总氮和总磷的入海排放负荷分别为5456.68 t/a、1591.03t/a和212.40t/a;水土流失、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构成了环罗源湾的主要陆源污染。4)实际排海总量相比,罗源湾COD、DIN和PO4-P排海总量没有超过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和罗源湾海洋功能区划条件下的环境容量。在这两种水质条件下,COD不需要削减,DIN和PO4-P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别削减177t/a、83 t/a和54 t/a、20 t/a。同时,结合罗源湾区域环境状况和污染现状,提出了环境问题的管理对策,为罗源湾区域环境质量和总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郑炳锋,刘炜明[10](2010)在《福州近海海域赤潮灾害及预警管理》文中研究说明赤潮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福建省福州市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气
二、预防罗源湾赤潮的措施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罗源湾赤潮的措施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清海退养前后近海水域水质变化分析研究——以福建省罗源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2015~2019年罗源湾海域水质变化趋势 |
2.2 罗源湾水质不同水季的分布特征 |
2.3 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
3 成因分析 |
4 结论 |
(2)区域发展对福建省海湾水质影响的计量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岸带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扰动 |
1.1.1 海岸带是支持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 |
1.1.2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
1.1.3 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 |
1.2 认识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环境影响的过程 |
1.2.1 环境监测提供必要的信息 |
1.2.2 评估人类对海岸带的影响 |
1.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1.3 加强我国海岸带管理的意义 |
1.3.1 海岸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
1.3.2 解决生态问题维护人类福祉 |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1.4.1 研究区域的选择及代表性说明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调研 |
2.1 研究区域概述 |
2.1.1 厦门西海域概述 |
2.1.2 福建省海岸带概述 |
2.2 数据调研和整理 |
2.2.1 厦门西海域 |
2.2.2 福建省海岸带 |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分析方法 |
3.1 研究框架 |
3.1.1 厦门西海域 |
3.1.2 福建省海岸带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3.2.1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3.2.2 主成分分析 |
3.2.3 聚类分析 |
3.2.4 Bai-Perron内生多重结构突变检验 |
3.2.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 |
第四章 1980-2012年厦门社会经济发展与近岸水质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
4.1 厦门社会经济发展轨迹(1980-2012) |
4.1.1 GDP增长和构成 |
4.1.2 在籍人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
4.1.3 废水、废气排放量 |
4.2 厦门西海域水质变化(1980-2012) |
4.2.1 pH |
4.2.2 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 |
4.2.3 营养盐 |
4.2.4 石油类 |
第五章 区域发展对厦门西海域水质影响的多元统计与计量分析 |
5.1 厦门西海域水质变化的结构断点检验 |
5.1.1 H~+的结构断点检验 |
5.1.2 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的结构断点检验 |
5.1.3 营养盐的结构断点检验 |
5.1.4 石油类的结构断点检验 |
5.2 厦门西海域水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统计分析 |
5.2.1 相关性分析处理 |
5.2.2 主成分分析处理 |
5.2.3 回归分析处理 |
5.3 厦门西海域水质的未来发展——基于EKC的分析 |
5.4 案例小结 |
第六章 2007-2015年福建省典型海湾水质变化分析 |
6.1 典型海湾的水质变化 |
6.1.1 pH |
6.1.2 溶解氧 |
6.1.3 化学需氧量 |
6.1.4 无机氮 |
6.1.5 活性磷酸盐 |
6.1.6 石油类 |
6.2 典型海湾营养盐浓度的历史变化比较 |
第七章 区域发展对福建省典型海湾水质影响的多元统计与计量分析 |
7.1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 |
7.1.1 主成分分析 |
7.1.2 聚类分析 |
7.2 基于面板EKC模型的研究 |
7.2.1 化学需氧量和营养盐的未来趋势 |
7.2.2 pH和石油类的未来趋势 |
第八章 典型海湾富营养化问题的管理 |
8.1 高营养盐浓度对海水酸碱值的影响 |
8.2 营养盐入海负荷管理的思考 |
8.2.1 限制性营养盐的管控策略 |
8.2.2 单一营养盐管控策略的不足 |
8.2.3 美国佛罗里达州Tampa湾案例的启示 |
8.3 案例小结 |
第九章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1.1 厦门西海域水质变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9.1.2 福建省海岸带水质变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3)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时空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互花米草特征、入侵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
2.1 生物入侵概述 |
2.2 互花米草相关特征 |
2.2.1 形态学特征 |
2.2.2 繁殖学特征 |
2.2.3 生态学特征 |
2.3 互花米草分布状况 |
2.3.1 互花米草在全球分布状况 |
2.3.2 互花米草在中国分布状况 |
2.4 互花米草对入侵地的影响 |
2.4.1 对生态的影响 |
2.4.1.1 对底栖动物、线虫及微生物的影响 |
2.4.1.2 对昆虫的影响 |
2.4.1.3 对鱼、蟹类及鸟类的影响 |
2.4.1.4 对其他植物的影响 |
2.4.2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2.5 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生态学机制 |
2.6 互花米草防治措施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自然环境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条件 |
3.1.3 水文条件 |
3.1.3.1 陆域水文条件 |
3.1.3.2 海域水文条件 |
3.1.4 地形、地貌与地质特征 |
3.1.4.1 海岸地形地貌地质特征 |
3.1.4.2 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特征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3.3 海洋生物及生态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花米草扩张时空分布格局演变 |
4.1 遥感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
4.1.1 数据选择 |
4.1.2 数据处理 |
4.1.2.1 几何校正 |
4.1.2.2 波段合成 |
4.1.2.3 影像裁剪与分类 |
4.1.2.4 分类结果精度评估 |
4.2 互花米草扩张过程分析 |
4.2.1 互花米草历年面积变化 |
4.2.1.1 互花米草在罗源湾整体区域面积变化 |
4.2.1.2 互花米草在罗源湾各研究子区域面积变化 |
4.2.2 互花米草在罗源湾区域的扩张特征 |
4.2.2.1 互花米草在高潮带呈带条带状扩展 |
4.2.2.2 互花米草在种群空隙间扩展 |
4.2.2.3 互花米草在洼地区域扩展缓慢 |
4.2.2.4 互花米草有沿潮沟扩展的趋势 |
4.3 互花米草滩涂景观时空演变特征 |
4.3.1 景观指数选择 |
4.3.2 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
4.3.2.1 罗源湾整体区域互花米草的景观指数变化 |
4.3.2.2 区域4(巽屿——尖墩区)互花米草的景观指数变化 |
4.3.3 互花米草质心变化 |
4.3.3.1 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斑块质心移动 |
4.3.3.2 罗源湾区域互花米草斑块质心向海、陆移动距离 |
4.4 互花米草扩张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互花米草本身特性及生境的影响 |
4.4.2 区域自然条件的影响 |
4.4.2.1 气候条件的影响 |
4.4.2.2 水动力及风力条件的影响 |
4.4.3 丰富的营养物质 |
4.4.3.1 罗源湾各季度水质状况 |
4.4.3.2 罗源湾历年来水质、沉积物以及赤潮状况 |
4.4.4 人为因素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花米草扩张对罗源湾区域热环境的影响 |
5.1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
5.1.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5.1.2 数据来源 |
5.2 地温反演计算方法——单通道算法 |
5.3 数据处理 |
5.3.1 辐射定标 |
5.3.2 亮温反演 |
5.3.3 地表比辐射率计算 |
5.3.4 大气水汽含量计算 |
5.4 反演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时期影像地温反演结果比较 |
5.4.2 互花米草热效应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防治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防治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2 相关文献评述 |
2.1 有关风险概念及农业风险的研究 |
2.1.1 有关风险的概念 |
2.1.2 有关农业风险的研究 |
2.2 有关海水养殖风险因素识别和区划评估的研究 |
2.2.1 有关海水养殖风险因素的识别 |
2.2.2 有关海水养殖的风险区划及评估 |
2.3 有关海水养殖风险预测预警的研究 |
2.4 有关农业指数保险的研究 |
2.5 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海水养殖的内涵及特点 |
3.1.2 海水养殖风险的概念 |
3.2 风险管理理论 |
3.3 经济预警理论 |
3.4 农业保险理论 |
本章小结 |
4 福建省海洋环境特征及海水养殖风险因素识别 |
4.1 福建省海洋环境特征 |
4.1.1 福建省地理位置及海洋环境特征 |
4.1.2 福建省渔场分布及海洋生物资源概况 |
4.2 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4.2.1 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发展历程 |
4.2.2 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现状及在中国的地位 |
4.3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种类 |
4.3.1 自然风险 |
4.3.2 市场风险 |
4.3.3 技术风险 |
4.3.4 社会风险 |
4.4 引致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因素 |
4.4.1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形成 |
4.4.2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诱因 |
4.5 海水养殖风险发生的后果 |
本章小结 |
5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区划 |
5.1 风险区划指标体系 |
5.1.1 区划目的及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
5.2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2.2 数据的预处理 |
5.3 风险区划方法及区划结果 |
5.3.1 区划的方法 |
5.3.2 区划的结果 |
5.4 各个风险区的类别特征 |
5.4.1 风险区等级的判别 |
5.4.2 风险区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6 福建省各海水养殖风险区的养殖风险指数合成 |
6.1 海水养殖风险指数的构成 |
6.1.1 县域数据整理的方法 |
6.1.2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3 风险指数的合成方法 |
6.2 各海水养殖风险区的历年指标数据整理 |
6.2.1 海贝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2.2 海鱼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2.3 甲壳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2.4 海藻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3 各海水养殖风险区历年养殖风险指数的计算 |
6.3.1 海贝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3.2 海鱼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3.3 甲壳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3.4 海藻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4 各海水养殖风险区历年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 |
6.4.1 海贝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6.4.2 海鱼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6.4.3 甲壳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6.4.4 海藻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7 福建省各海水养殖风险区的养殖风险预警 |
7.1 养殖风险指数的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 |
7.1.1 预测的模型和方法 |
7.1.2 平稳性检验及模型具体形式的选择 |
7.1.3 养殖风险的预测结果分析 |
7.2 养殖风险的黑色预警 |
7.2.1 黑色预警法的逻辑过程 |
7.2.2 警限与警度确定 |
7.3 预警结果及分析 |
7.3.1 海贝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7.3.2 海鱼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7.3.3 甲壳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7.3.4 海藻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8 海水养殖指数保险及其在福建省的推广 |
8.1 福建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的困境 |
8.1.1 系统性风险难分散 |
8.1.2 政府补贴力度不足 |
8.1.3 道德选择风险难缩小 |
8.2 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优势及发展现状 |
8.2.1 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优势 |
8.2.2 中国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 |
8.3 国际海水养殖指数保险推广的经验借鉴 |
8.3.1 英国赤潮海水养殖指数保险 |
8.3.2 美国陆基虾养殖指数保险 |
8.3.3 美国畜牧价格指数保险 |
8.3.4 印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
8.4 福建省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推广 |
8.4.1 多方参与指数保单的设计 |
8.4.2 采用保贷捆绑的销售模式 |
8.4.3 针对各个风险区域差异赔付 |
本章小结 |
9 提高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
9.1 科学调整海水养殖区域布局及模式 |
9.1.1 因地制宜规划海水养殖区 |
9.1.2 推行生态的海水养殖模式 |
9.2 完善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硬件设施 |
9.2.1 加强海洋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
9.2.2 建立海水养殖风险信息系统 |
9.3 健全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 |
9.3.1 提高海水养殖减灾资金的利用效率 |
9.3.2 完善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监管机制 |
9.4 提高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主体意识 |
9.4.1 发挥风险管理过程政府主导作用 |
9.4.2 强化海水养殖户的风险抵抗能力 |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的结论及不足 |
10.1 研究结论 |
10.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趋势拟合方程汇总表 |
附表二: 趋势模型的选择过程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罗源湾重金属环境和沿岸产业布局相关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海洋环境管理及方法概述 |
1.3 罗源湾概述 |
1.4 罗源湾海洋环境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罗源湾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分析 |
2.1 环罗源湾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
2.2 环罗源湾区域海洋产业布局AHP-SWOT分析 |
2.3 环罗源湾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2.4 小结 |
第3章 罗源湾重金属调查 |
3.1 罗源湾重金属调查回顾 |
3.2 罗源湾重金属现场调查及样品分析 |
3.3 结果分析及评价 |
3.4 小结 |
第4章 罗源湾海域潮流、Pb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
4.1 罗源湾区域水文概况 |
4.2 罗源湾海域潮流场数值模拟 |
4.3 罗源湾余流场 |
4.4 罗源湾中Pb分布数值模拟 |
4.5 小结 |
第5章 罗源湾水交换和重金属水环境容量 |
5.1 重金属在海湾多介质中迁移-转化 |
5.2 罗源湾海水交换 |
5.3 罗源湾海水重金属环境容量 |
5.4 小结 |
第6章 罗源湾重金属环境管理对策分析与重金属环境预测 |
6.1 罗源湾水环境污染分析 |
6.2 排污口局部数值模拟 |
6.3 罗源湾主要排污区重金属纳污能力计算 |
6.4 污水排放口选择 |
6.5 重金属Pb、Ni水环境预测 |
6.6 罗源湾海洋环境分区保护方案 |
6.7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Tables and Figure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岸带生态系统存在潜在生态风险 |
1.1.2 战略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风险后果 |
1.1.3 战略决策中考虑生态风险因素不足 |
1.1.4 项目生态风险评价的局限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原则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1.3.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生态风险评价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
2.1.1 风险 |
2.1.2 生态风险 |
2.1.3 生态风险评价 |
2.1.4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
2.1.5 生态风险评价其他相关术语及区别 |
2.2 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 |
2.2.1 国外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 |
2.2.2 国内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 |
2.2.3 小结 |
2.3 生态风险评价类型 |
2.4 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 |
2.4.1 生态风险评价的一般框架 |
2.4.2 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2.4.3 生态事件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2.4.4 自然灾害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2.4.5 人类开发活动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2.4.6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2.4.7 决策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2.4.8 小结 |
2.5 生态风险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 |
2.5.1 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2.5.2 生态事件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2.5.3 自然灾害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2.5.4 人类开发活动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2.5.5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2.5.6 决策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2.5.7 小结 |
2.6 总结 |
2.6.1 小结 |
2.6.2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章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与方法体系 |
3.1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内涵与特点 |
3.1.1 海岸带的特点 |
3.1.2 战略决策的内涵与特点 |
3.1.3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定义与特点 |
3.2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内涵与特征 |
3.2.1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的概念 |
3.2.2 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与特点 |
3.2.3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与特点 |
3.2.4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范畴 |
3.3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构建 |
3.3.1 现有生态风险评价框架总结 |
3.3.2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框架构建思路 |
3.4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构建 |
3.4.1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制定 |
3.4.2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前期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3.4.3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3.4.4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后期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
3.5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体系构建 |
3.5.1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 |
3.5.2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要求及遴选 |
3.5.3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前期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3.5.4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3.5.5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后期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3.6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的特点 |
第4章 案例研究 |
4.1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概述 |
4.1.1 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义与内涵 |
4.1.2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点 |
4.1.3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 |
4.1.4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4.2 案例一:厦门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生态风险评价 |
4.2.1 生态风险评价范围及其概况 |
4.2.2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前的生态风险评价 |
4.2.3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 |
4.2.4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后的生态风险评价 |
4.2.5 小结 |
4.3 案例二:罗源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生态风险评价 |
4.3.1 生态风险评价范围及其概况 |
4.3.2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前的生态风险评价 |
4.3.3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 |
4.3.4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后的生态风险评价 |
4.3.5 小结 |
4.4 总结 |
4.4.1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评价 |
4.4.2 厦门湾与罗源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生态风险评价的比较 |
4.4.3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和方法的讨论 |
第5章 论文总结 |
5.1 结论 |
5.1.1 提出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思路 |
5.1.2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和方法 |
5.1.3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的特点和改进 |
5.1.4 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生态风险评价应用范围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7)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Tables and Figure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重要性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原则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1.4.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
2.1 环境风险评价的相关概念 |
2.1.1 风险 |
2.1.2 环境风险 |
2.1.3 环境风险评价 |
2.1.4 相关概念及区别 |
2.2 国内外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 |
2.2.2 国内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 |
2.2.3 小结 |
2.3 环境风险评价的类型 |
2.4 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 |
2.4.1 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 |
2.4.2 健康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 |
2.4.3 事故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 |
2.4.4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 |
2.4.5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 |
2.4.6 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 |
2.4.7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小结 |
2.5 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 |
2.5.1 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 |
2.5.2 事故风险评价的方法 |
2.5.3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 |
2.5.4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 |
2.5.5 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 |
2.5.6 评价方法小结 |
2.6 总结 |
2.6.1 研究进展总结 |
2.6.2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海岸带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 |
3.1 海岸带战略决策的内涵与特点 |
3.1.1 战略决策的定义、内涵与分类 |
3.1.2 海岸带区域的特点 |
3.1.3 海岸带战略决策的内涵和特点 |
3.1.4 海岸带战略决策的流程 |
3.2 海岸带战略决策环境风险的特点和评价目的 |
3.2.1 海岸带战略决策环境风险的特点 |
3.2.2 海岸带战略决策环境风险的类型 |
3.2.3 海岸带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 |
3.3 海岸带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的构建 |
3.3.1 现有环境风险评价相关技术路线的比较 |
3.3.2 基于MDDM法的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的构建 |
3.3.3 海岸带战略决策的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的特点 |
3.4 海岸带战略决策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 |
3.4.1 现有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 |
3.4.2 评价方法的遴选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
3.5 小结 |
第4章 应用案例: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风险评价 |
4.1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4.1.3 案例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4.2 厦门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风险评价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4.2.2 数据资料及来源 |
4.2.3 厦门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决策前的环境风险评价 |
4.2.4 厦门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决策过程的环境风险评价 |
4.2.5 厦门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决策后的环境风险评价 |
4.2.6 研究的结果和讨论 |
4.3 罗源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风险评价 |
4.3.1 研究区域概况 |
4.3.2 数据资料及来源 |
4.3.3 罗源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决策前的环境风险评价 |
4.3.4 罗源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决策过程的环境风险评价 |
4.3.5 罗源湾海岸带地区主体功能决策后的环境风险评价 |
4.3.6 研究的结果和讨论 |
4.4 案例的比较研究 |
4.4.1 研究区域的比较 |
4.4.2 应用过程的比较 |
4.4.3 评价结果的比较 |
4.4.4 评价技术路线和方法的反馈评估 |
第5章 论文总结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8)罗源湾水质评价与富营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站位布设与调查项目 |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1.3 水质评价方法 |
1.4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
2.2 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
3 富营养化历史变化分析 |
3.1 营养盐含量历史变化趋势 |
3.2 富营养化历史变化趋势 |
4 结论 |
(9)罗源湾水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海湾环境研究意义 |
1.2 海湾环境质量研究进展 |
1.2.1 水环境质量研究方法进展 |
1.2.2 海湾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
1.2.3 罗源湾环境质量研究情况 |
1.3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1.3.1 水环境容量 |
1.3.2 海洋环境容量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4 罗源湾水环境容量研究情况 |
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创新点 |
2.5 技术路线 |
3 罗源湾概况 |
3.1 罗源湾自然环境概况 |
3.2 沿岸社会经济概况 |
3.3 海水养殖现状 |
3.4 海湾海洋功能区划 |
4 入海污染源水质分析与入海负荷估算 |
4.1 环境调查 |
4.1.1 调查时间与站位 |
4.1.2 主要调查参数 |
4.2 样品分析 |
4.2.1 样品分析方法 |
4.2.2 评价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调查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4.4 主要污染物入海负荷估算 |
4.4.1 入海污染物负荷估算方法 |
4.4.2 入海污染物负荷估算 |
4.4.3 总入海污染负荷 |
5 海洋环境质量研究 |
5.1 环境调查 |
5.1.1 调查时间与站位 |
5.1.2 主要调查参数 |
5.2 样品分析 |
5.2.1 样品分析方法 |
5.2.2 评价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调查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5.3.3 讨论 |
6 主要污染物水环境容量研究 |
6.1 水环境容量估算原理和方法 |
6.2 水环境容量估算结果与分析 |
6.2.1 环境容量与允许排海量计算 |
6.2.2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
6.3 小结 |
7 水环境管理对策 |
7.1 主要环境问题 |
7.2 环境管理对策 |
7.2.1 制定罗源湾区域总体规划,完善产业布局 |
7.2.2 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陆源性污染物的排海问题 |
7.2.3 加强海上污染治理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预防罗源湾赤潮的措施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海退养前后近海水域水质变化分析研究——以福建省罗源湾为例[J]. 吴如林,谢蓉蓉,张梦露. 福建轻纺, 2021(01)
- [2]区域发展对福建省海湾水质影响的计量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D]. 陈凯. 厦门大学, 2018(06)
- [3]福建省罗源湾互花米草时空分布格局研究[D]. 文雯. 福州大学, 2018(03)
- [4]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研究[D]. 周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5]罗源湾重金属环境和沿岸产业布局相关性分析及对策研究[D]. 余东.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9)
- [6]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 俞炜炜. 厦门大学, 2012(08)
- [7]海岸带区域战略决策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 吴侃侃. 厦门大学, 2012(09)
- [8]罗源湾水质评价与富营养化研究[J]. 张超,马启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 [9]罗源湾水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研究[D]. 张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10]福州近海海域赤潮灾害及预警管理[J]. 郑炳锋,刘炜明. 中国水产,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