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在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所涉及的有关WWWGIS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许诗怡[1](2020)在《森林资源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研建与数据分析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首先论述了森林资源异构数据集成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在林业上的研究现状。森林资源数据仓库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以下两大问题:一是数据存储存在差异,且数据表中的统计字段名称、类型、代码等的表达形式也存在差异;二是数据存储的差异性造成数据利用率不高,深层次的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是基于规范化的数据进行的。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以历史上存储的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针对森林生产功能分析、适地适树规则提取、生长收获预测模型拟合等的分析需求,设计建立了两个数据仓库:森林资源小班数据仓库以及标准地/样地数据仓库,并完成对两个数据仓库事实表、维度表字段结构的详细设计。通过对ETL技术的研究,实现对森林资源异构数据源的抽取、清洗和转换,并将处理后的规范化数据存储在目标数据仓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研建一个基于B/S体系架构的森林资源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异构数据源获取、森林资源异构数据的清洗转换、森林资源数据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本研究高效的利用已有的森林资源数据可以为林场等经营单位提供生长收获、抚育间伐、规则提取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夏明慧[2](2020)在《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国有林业局既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也肩负着产业建设的艰巨任务。在国家着力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升国有林业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迫在眉睫。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信息孤岛”和“建设分层”等诸多问题,急需新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云计算和商务智能等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研建一套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能有效解决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在软件工程学、林业企业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理论基础和云计算、商务智能应用技术、ETL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对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以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抛砖引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应用分析的主体逻辑进行阐述: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和性能需求;系统设计部分完成了商务智能平台选择、系统四层架构设计、三大主体功能设计、双层数据库模型设计以及ETL过程设计;随后利用开源商务智能平台Pentaho开发实现基于B/S架构的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最后结合案例企业实际,对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目前该商务智能系统运行在云环境中,采用Saa S云计算的形式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本文的研究表明:(1)商务智能技术能有效解决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和“建设分层”等问题,深化信息系统建设;(2)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的应用能够显着提升林口林业局的业务洞察能力、风险监控能力、综合感知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井晖[3](2020)在《基于案例推理和工作流的森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功能体,在环境资源问题日渐严峻的今天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目前基层生产单位森抚管理较弱,导致我国森林资源每亩蓄积量仍居于国际较低程度,森林经营效果不佳,其多功能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在2020年国内林业信息化率提高到80%,实现林业信息化率的显着提升,达到林业自动化办公、科学化管理的目标。本文从基层森林经营单位对森林抚育管理的需求出发,以东北地区L林业局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连接各组织层级的森林抚育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为林业管理者在森林抚育经营过程中提供科学有效且兼顾多因素(生态、经济、社会)的决策支持服务。本文首先梳理了L林业局的森林抚育流程,在业务流程中找到抚育管理中的决策点,并使用流程优化的方式对决策流程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在案例推理的基础上,以L林业局2015-2018年森抚设计数据为基础案例数据,使用框架式知识表示方法构建了案例库,采用注水算法计算案例属性的权重。最后结合fish-and-shrink算法思想和改进归一化欧式距离最近邻算法进行案例推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管理实际意义出发,研究了案例推理评价模型,分析案例推理结果的科学性。在技术上,本文依据基本业务需求设计系统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使用Activiti流程引擎将决策支持系统与现有的林业业务流程系统(Smartforest)结合在一起,来满足决策者们(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根据业务流程进行实时决策的业务需求。最终基于云计算的Saa S模式,将森林抚育决策支持系统(FTGDSS)部署在符合林业基层单位运行的基本硬件环境(云服务器)中。结果表明,该系统利用大量历史业务数据,辅助管理者针对森林抚育业务作出管理决策,并且解决了不同时空且多人参与的森林抚育业务决策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自动化获取问题,结合大数据推进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的发展。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吕志英[5](2012)在《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针对当前各类数字林业平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信息难以共享的问题,以林业管理为中心,以“林分”为对象,通过“全局设计,局部实施,本地管理,信息共享”的模式,依托互联网构建数字林业应用平台。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构建了分布式数据管理的数字林业应用平台新途径,建立了海量影像数据库的分地域存储管理模式,提出了用邻接多边形管理邻接区域边界的方法,创建了可用于信息共享的林分类数据结构,实现林业信息化管理。该系统从林业生产管理的基本数据入手,采用相对集中的分布式数据管理模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生成、管理本地的相关数据,通过连接互联网来提供数据共享。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完全是针对本地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地域的实施进度并没有相关性,完成建设的本地服务器就可以加入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服务网络,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随时建设,随时互连,具有非常便利的扩展特性。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以经纬度坐标标识地物的位置,采用墨卡托投影的方法将地球球体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构成墨卡托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获得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地球影像资料,通过影像分幅处理形成无缝拼接海量影像库。建立了图像分幅算法和分幅图像的编码规则,对分幅后的每一幅图像进行编码命名,图幅编码与图幅所对应的地域位置相关,这种图幅的一元编码与平面区域相对应的编码方法简化了对分幅图像的检索过程,提高了检索效率。该系统以多边形的形式描述某一区域的边界,用地理坐标区划出行政管理边界和数字化小班边界,采用邻接多边形的方式对邻接区域边界进行管理。构建了一种邻接多边形的数据存储方式及其相应的算法,当多边形的边界需要调整时,仅需获取少量相关连的多边形数据,生成局部邻接多边形的拓扑结构,调整结束后,再分别更新相应的多边形。林分是森林经理研究的基本对象,也是林业生产管理的基本单元。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从软件设计的角度,设计开发的林分类的属性除了包含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所需的林分特征因子外,还包括地理位置、边界信息及其他一些用于系统管理的信息。林分的边界信息是由一组以经纬度坐标表示的点组成的闭合折线来标识,这同时也表明林分边界的唯一性,奠定了林分类可用于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础,林分类采用XML格式来存储数据,这种人机均可识别的存储方式也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该系统目前主要针对林业的生产管理功能开发的信息共享服务模式,为了使该系统能真正得到应用,非常有必要开发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管理系统,包括林分有关的统计功能、样地数据的分析与统计等,真正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
曾鸣[6](2011)在《基于SOA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研究》文中认为从有形的地理信息系统到无形的空间信息服务,是地理信息系统在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双重驱动下的必然发展趋势。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是以3S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基础,对获取的大量相关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高效管理,通过方便快捷的访问、查询、发布、转换、下载、交换和应用等,为各类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满足森林经营和管理的要求,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层次角色的变化、用户环境的变化和服务对象的不同,都需要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采取分级服务的方式。针对这些需求,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面向服务架构建模技术、抽象模型和具体应用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对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在分析不同用户对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的理论技术基础进行了研究。其次,对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业务视图模型和基于SOA的分级服务模型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抽象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模型基础上,研究分级服务具体的实现过程。这是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研究基于用户群和需求的服务分类的思路,即先根据用户群来进行服务分类,再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二次服务分类,并实现了基于语义Web来描述元数据服务。第二,研究基于语义Web多重匹配的服务组合方式,利用Ford-Fulkerson和Dijkstra两种算法进行服务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多重匹配。最后,研究基于SOA架构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的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环境和系统运行实例。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不同用户对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不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的服务策略、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2)在基于组件建模技术和SOA参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模型,并实现了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主动模型的方案。(3)提出了面向用户群和需求的多层次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分类方法,并讨论了基于语义Web的方式对服务分类的描述。(4)通过对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实现策略的研究,实现了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基于语义的Web服务组合。(5)完成了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本文所做的工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借鉴,有助于其它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系统以北京、福建和湖南等地的试验数据为基础,并在各地开展了应用示范,有力地促进了成果的产业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方式,推动实现林业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毛炎新[7](2010)在《全国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林业资源数据管理和服务建设涉及到多部门数据整合、分布式管理和多层次服务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软件工程、系统论等原理和技术,通过对我国林业资源数据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研究了构建全国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的内涵、主要内容以及之间关系等,主要内容和成果包含如下:1)林业资源数据涉及到内容很多,本文首先界定了林业资源数据的范围,我国林业资源主要包含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土地监测数据、湿地资源监测数据、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2)通过对我国林业资源数据现状和管理的分析,得出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第一、我国林业资源数据处于物理分散状态,各类型数据有自己的标准,各级部门对同一类型的数据标准也不一,因此要首先整合现有的林业资源数据,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概念,这种整合不是将所有数据集中到一起,而是通过技术实现分散数据的统一管理;第二、由于全国林业资源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面向的用户类型众多,需求不一。为了减轻复杂度,需要基于分层的原则来设计管理和服务架构,提供层次化的管理和服务;第三、林业资源数据的服务不光是只是满足各级政府归纳总结统计报告,还要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服务,以满足系统集成等不同层次的需求。3)在以前的系统设计中,框架设计可有可无,但是随着系统的复杂度不断提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如果不能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去进行框架设计,必将造成结构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系统生命力弱等问题,本文基于Zachman企业框架理论,提出了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和服务架构模型,利用分层原则来明确各层的任务和之间的关联。4)为了提供WEB级的数据资源高效访问,通常提供数据切片等缓存数据,在以往这属于业务应用系统范畴,所生成的对象是私有的,在本文中,这部分数据也被纳入到林业资源基础数据管理范畴中,其理由是这些缓存数据的生成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在使用上以被广泛认可,更重要的是,作为基础数据,应用不光是集成在某个具体业务中,更应该以基础服务的形式共享访问,在本文后面的案例中,就是利用基础数据来实现电子办证中地图的直接调用、打印和业务集成。5)本文对构建全国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时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如分布式节点管理、节点服务优化、多用户并发访问监控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以REST风格为主旨的体系结构风格,主要优点是可以简化分布式的林业资源数据管理,并能提供基础级的、高性能的访问服务,方便与其他系统集成。6)结合辽宁数字林业建设工程,对本文中提出的架构设计,林业资源数据的整合、标准化建设、通用技术实体、体系风格等方面的一些验证,虽然属于省级的建设工程,但是从林业资源数据整合、管理、和服务的角度来讲,其基本原则和思路是相通的,因此具有一定得借鉴性。
欧西成[8](2010)在《森林资源信息源与信息采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信息化要求实现森林资源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避免重复采集,力争实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但在现实中,森林资源信息源利用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信息资源横向不能共享,纵向不能贯通,形成“信息孤岛”。对森林资源信息源和信息采集机制的研究,具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能提高森林资源信息源的信息综合应用水平和有效利用水平,避免在森林资源信息采集过程中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重复采集,节约森林资源信息采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文分析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十五种森林资源信息源的特点,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分类,运用信息论进行信息量分析与信息交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森林资源信息采集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践,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十五种森林资源信息源,分别是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信息源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信息源Φ:,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信息源Φ3,森林林火调查信息源Φ4,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信息源Φ5,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信息源Φ。,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信息源Φ7,征占用林地检查信息源①8,公益林区划界定认定核查与管护情况核查信息源Φ9,重点林业工程监测信息源中1。,古树名木调查信息源Φ11,湿地资源监测信息源Φ12,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信息源Φ13,荒漠化、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监测信息源Φ14以及林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分析各个信息源的目的任务、采集方法、采集对象、主管机构、采集周期和采集范围等特点。(2)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信息分类的原则与方法,将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地理和土壤信息类X1、林木资源信息类X2、森林生态功能信息类X3、森林灾害信息类X4、湿地资源信息类X5、野生动植物资源信息类X6、土地退化信息类X7、森林经营管理信息类X8等8个基本信息类别,并确定每种信息所属的信息源。(3)统计各类森林资源信息源中所含的信息类,即各信息状态出现的概率,以此计算各信息源的信息量。得出各森林资源信息源信息量的排名为:Φ1>Φ2>Φ6>Φ13>Φ9>Φ5>Φ8>Φ7>Φ12>Φ4>Φ10>Φ3>Φ11>Φ14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信息源所含的信息量最大,信息量Φ1=1.67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信息源信息量Φ2=1.642。整个森林资源信息采集体系中,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完整度最高,这两类森林资源信息采集体系是我国发展比较完善,技术比较全面的林业基础调查。其它几类信息源主要是针对性比较强,注重森林资源某一信息类的信息采集。分析森林资源信息源的信息量,为建立森林资源信息采集机制提供依据。(4)研究信息源的信息交集发现,各个信息源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交集,即有大量的重复采集的信息,特别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与其它信息源之间的可以有效重复利用的信息较多。(5)将森林资源信息采集机制分为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信息处理与分析机制和管理与服务机制。各个子机制既是分步运行又是循环相扣。(6)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发展很快,研究的森林资源信息源远远没有涵盖所有的森林资源信息源,因此,对其它森林资源信息源应该继续进行深入分析。
倪东英[9](2010)在《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资源作为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效而及时地了解森林资源的情况,掌握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林业资源管理者及时制定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决策。WebGIS是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www技术,完善和扩展传统单机GIS系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新兴技术,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域性、方便性,将空间信息传送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用户,为GIS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把这一先进的技术引入森林资源管理中来,改进现有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对森林资源信息科学有效管理,为今后的森林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并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立足点和意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森林资源管理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对WebGIS网络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详述了WebGIS原理及相关技术,介绍了研究中所使用的Geodatabase与ArcSDE的特点与体系结构,并探讨ArcGIS Server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过程。系统以北京市基础地理数据和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对象——关系模型的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模型,结合空间数据引擎ArcSDE技术建立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无缝的空间数据库,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AcrGIS Server平台,建立了BS模式的北京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森林资源的专题制图、辅助审核、空间分析等功能,从而适应了森林资源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为决策者提供了有效、先进和科学的辅助决策的管理工具,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鲁宁[10](2008)在《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林业中的广泛应用,林业行业从国家到地方,从生产管理部门到研究机构构建了很多计算机应用系统,为实现森林资源高效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林业资源信息的基础数据源,其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更新的及时性不仅影响该县的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也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管理效果,甚至影响到林业整体的宏观决策。但这些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大多是地方自行开发的,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相同,数据库的结构也不一致,造成各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通互联,无法实现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信息不及时、不一致、利用率低下,无法实现下级部门向上级数字林业平台提交标准化的数据,为国家重大林业决策分析提供依据。如何高效、安全地共享各县林业局森林资源数据,实现各林业部门既能独立处理本部门的数据,又做到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是现代林业应用系统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对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现有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多源异构的产生原因及特点。针对各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库标准不统一、编码不规范、资源难以向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甚至其它林业部门共享问题,提出建立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思路和解决方案,以解决各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向上级或其它林业部门的共享问题。并以昌宁县森林资源信息表和勐腊县二调小班数据表为基础数据,开发了模拟系统,验证了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研究:(1)针对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物理上分布,数据库具有多源异构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各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信息向省林业厅进行数据共享的整体思路和解决方案。(2)分析了我国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级管理的特点,针对各地区自主开发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存在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统一、数据库结构不一致、数据编码不规范、信息共享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县林业局三级层次数据共享模型。(3)针对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层次数据共享模型,提出了基于数据处理中心的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模型,分析了建立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所需解决的数据同步、一致性等关键技术问题。(4)以昌宁县森林资源信息表和勐腊县二调小班数据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县森林资源数据表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得出了要实现省林业厅目标数据表与各县林业局源数据表森林资源信息在异构情况下数据同步,必须建立目标数据表字段与源数据表字段之间的映射关系的结论。(5)在综合比较分析昌宁县、勐腊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元数据库设计,分析了各元数据表和字段的作用、存在的必要性。(6)对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功能设计。在比较分析当前流行的C/S、B/S软件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各县林业局向省林业厅进行森林资源信息共享的特点,提出了C/S与B/S两者相结合的软件混合开发模式实现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7)以昌宁县森林资源信息表和勐腊县二调小班数据表为基础数据,建立县林业局向省林业厅进行数据共享的两层模拟环境,采用C/S方式编写了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同步程序,实现了省林业厅目标数据表与两县森林资源源数据表的数据同步。采用B/S方式开发了省林业厅信息共享应用程序,实现了各县林业局森林资源数据的查询、显示功能。验证了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二、浅谈在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所涉及的有关WWWGIS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在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所涉及的有关WWWGIS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森林资源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研建与数据分析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资源异构数据集成的研究现状 |
1.2.2 数据仓库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
1.2.3 ETL技术的研究 |
1.2.4 OLAP技术的研究 |
1.2.5 林业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 |
1.2.6 小结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数据 |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7 论文组织结构 |
2 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数据仓库技术 |
2.1.1 数据仓库的概念 |
2.1.2 数据仓库建模方法 |
2.2 ETL技术 |
2.3 OLAP技术 |
2.3.1 OLAP技术基本概念 |
2.3.2 多维分析的基本操作 |
2.4 数据挖掘技术 |
2.4.1 数据挖掘的概念 |
2.4.2 常用的森林资源数据挖掘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森林资源数据仓库设计与构建 |
3.1 森林资源小班数据仓库设计 |
3.1.1 概念模型设计 |
3.1.2 逻辑模型设计 |
3.1.3 物理模型设计 |
3.2 标准地/样地数据仓库设计 |
3.2.1 逻辑模型设计 |
3.2.2 物理模型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森林资源异构数据的ETL技术研究 |
4.1 森林资源异构数据ETL需求分析 |
4.2 数据抽取子模型 |
4.3 数据转换子模型 |
4.3.1 数据清洗模块 |
4.3.2 数据转换模块 |
4.4 数据加载子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森林资源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实例 |
5.1 OLAP与数据挖掘 |
5.2 森林资源数据OLAP技术应用 |
5.2.1 多维数据立方体的建立 |
5.2.2 森林生产功能分析 |
5.2.3 龄组、林种多样性及动态变化分析 |
5.3 森林资源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
5.3.1 适地适树规则提取 |
5.3.2 生长收获预测模型拟合 |
5.4 本章小结 |
6 森林资源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的研建 |
6.1 系统需求分析 |
6.1.1 用户需求分析 |
6.1.2 功能需求分析 |
6.2 系统结构设计 |
6.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6.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6.3 森林资源数据仓库管理系统运行实例 |
6.3.1 异构数据源获取 |
6.3.2 数据清洗、转换 |
6.3.3 数据仓库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林业信息化 |
1.2.2 商务智能 |
1.2.3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 |
2.1 理论基础 |
2.1.1 软件工程学 |
2.1.2 林业企业管理 |
2.1.3 森林可持续经营 |
2.2 关键技术 |
2.2.1 云计算 |
2.2.2 商务智能应用技术 |
2.2.3 ETL技术 |
2.3 小结 |
3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需求分析 |
3.1 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信息化建设现状 |
3.2 业务需求 |
3.2.1 森林经营类指标 |
3.2.2 财务管理类指标 |
3.3 系统需求 |
3.3.1 功能需求 |
3.3.2 数据需求 |
3.3.3 性能需求 |
4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设计 |
4.1 商务智能平台选择 |
4.1.1 开源产品与商业产品 |
4.1.2 主流开源商务智能产品 |
4.1.3 Pentaho BI简介 |
4.2 架构设计 |
4.2.1 数据获取层 |
4.2.2 数据集成层 |
4.2.3 数据处理层 |
4.2.4 数据应用层 |
4.3 功能设计 |
4.3.1 报表展示功能 |
4.3.2 指标展示功能 |
4.3.3 数据多维分析功能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模型设计 |
4.4.2 逻辑模型设计 |
4.4.3 物理模型设计 |
4.5 ETL设计 |
4.5.1 过程一 |
4.5.2 过程二 |
4.5.3 过程三 |
5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ETL实现 |
5.2.1 过程一:Excel数据到My SQL数据 |
5.2.2 过程二:建立数据集市 |
5.2.3 过程三:构建数据立方体 |
5.3 功能实现 |
5.3.1 报表展示 |
5.3.2 指标展示 |
5.3.3 数据多维分析 |
6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应用分析 |
6.1 提升林业企业业务洞察能力 |
6.2 提升林业企业风险监控能力 |
6.3 提升林业企业综合感知能力 |
6.4 增强林业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基于案例推理和工作流的森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林业信息化问题研究进展 |
1.2.2 林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
1.2.3 基于案例的推理问题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3.4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软件工程思想 |
2.2 基于案例推理原理与方法 |
2.2.1 基于案例推理基本原理 |
2.2.2 基于案例推理案例检索技术 |
2.2.3 案例相似度计算技术 |
2.3 均匀度理论 |
3 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1.1 森林抚育管理决策点的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
3.1.2 森林抚育管理决策问题分析 |
3.1.3 森林抚育管理决策“to-be”流程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功能需求 |
3.2.2 数据逻辑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
4.1 设计思路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基础数据信息表设计 |
4.3.2 历史信息表设计 |
4.3.3 推理规则表设计 |
4.3.4 决策业务表设计 |
4.4 系统主要子系统模块设计 |
4.4.1 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 |
4.4.2 推理子系统设计 |
4.4.3 综合信息库子系统设计 |
4.4.4 业务流程管理子系统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施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1.1 系统开发环境 |
5.1.2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1.1 人机交互接口实现 |
5.1.2 综合信息库子系统实现 |
5.1.3 案例推理子系统实现 |
5.1.4 业务流程管理子系统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系统应用对象 |
5.3.2 测试方案 |
5.3.3 测试用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运行算例与分析 |
6.1 案例模拟 |
6.2 系统运行实例 |
6.2.1 林业局层级森抚作业量及资金分配决策 |
6.2.2 林场层级森抚区域及作业方式决策 |
7 讨论与展望 |
7.1 讨论 |
7.2 展望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数字林业概论 |
1.1.1 数字林业概念的提出 |
1.1.2 数字林业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3 数字林业的基本功能 |
1.1.4 开展数字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
1.1.5 数字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
1.1.6 数字林业建设的内容 |
1.1.7 数字林业建设体系结构 |
1.2 数字林业应用技术与领域 |
1.2.1 数字林业对技术的需求 |
1.2.2 “3S”技术及其组成 |
1.2.2.1 遥感(RS)技术 |
1.2.2.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
1.2.2.3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
1.2.2.4 WebGIS 技术剖析 |
1.2.3 海量数据的共享存储和管理 |
1.2.3.1 林业基础空间数据特征 |
1.2.3.2 林业基础空间数据挖掘 |
1.2.3.3 分布式数据仓库的关键技术 |
1.2.4 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
1.2.5 系统安全防范 |
1.2.6 “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
1.2.6.1 GIS 在土地信息和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
1.2.6.2 3S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动态监测 |
1.2.6.3 温州市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指挥系统 |
1.2.6.4 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
1.2.6.5 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
1.2.6.6 四川开始湿地资源现状踏勘,卫星遥感锁定目标 |
1.2.6.7 GIS 在风景区规划中应用 |
1.2.6.8 GIS、GPS 技术在林业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
1.2.6.9 GIS 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
1.2.6.10 “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
1.3 省级数字林业建设进程 |
1.3.1 数字林业建设规划 |
1.3.1.1 河南省数字林业构建 |
1.3.1.2 湖南省数字林业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
1.3.1.3 黑龙江省数字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
1.3.1.4 河北省数字林业建设的构想 |
1.3.1.5 辽宁省数字林业建设 |
1.3.1.6 山东省数字林业平台构建 |
1.3.2 省级数字林业核心平台建设 |
1.3.3 数字林业系统实现案例 |
1.3.3.1 福建省林业数据中心建设 |
1.3.3.2 湖南省林业基础地理数据管理系统 |
1.4 讨论与分析 |
1.5 展望 |
第2章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概述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1 地表影像的组织与管理 |
2.2.2 邻接区域边界的调整 |
2.2.3 信息的描述 |
2.2.4 信息共享的安全问题 |
2.2.5 历史数据的存储与利用 |
2.2.6 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
2.3 系统概要 |
2.3.1 地理坐标系 |
2.3.2 地图投影 |
2.3.3 地表影像的分幅管理 |
2.3.4 林分信息 |
2.3.5 样地数据管理 |
2.3.6 信息更新 |
2.3.7 分布式数据管理及互联 |
2.3.8 历史数据的保存与复用 |
2.3.9 系统的扩展性 |
第3章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总体目标与设计原则 |
3.1.1 总体目标 |
3.1.2 设计原则 |
3.2 系统架构 |
3.2.1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简介 |
3.2.2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 |
3.2.2.1 Web 发布部分 |
3.2.2.2 数据处理部分 |
3.2.2.3 客户端 |
3.2.2.4 应用和数据服务器端 |
3.3 系统服务模型 |
3.3.1 简单服务模型 |
3.3.2 分布式服务模型 |
3.4 系统服务器的自适应扩展 |
3.4.1 分布式数据管理及互联 |
3.5 系统的功能应用 |
3.6 面向对象模型 |
3.6.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3.6.1.1 面向对象的特征 |
3.6.1.2 面向对象的要素 |
3.6.1.3 面向对象的模型 |
3.6.1.4 面向对象的 C# 设计语言 |
3.6.2 林分类的含义 |
3.6.2.1 林分类的基本属性 |
3.6.3 林分类的派生类 |
3.6.4 其它类 |
第4章 地表影像管理 |
4.1 地球椭球体 |
4.2 经纬度坐标系 |
4.3 大地基准面 |
4.4 投影坐标系统简介 |
4.4.1 墨卡托(Mercator)投影 |
4.4.2 高斯-克吕格投影 |
4.4.3 UTM(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投影 |
4.4.4 高斯-克吕格投影与 UTM 投影异同 |
4.4.5 投影变形 |
4.5 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投影坐标系 |
4.5.1 墨卡托(Mercator)投影的数学计算 |
4.5.2 墨卡托投影的影像范围 |
4.5.3 地表影像分幅 |
4.5.4 图幅计算 |
4.5.5 图幅编码 |
4.5.6 影像资料分割 |
4.6 影像数据库的存储与管理 |
4.6.1 图幅编码的数据结构特性 |
4.6.2 影像的存储 |
4.6.3 影像的更新与扩展 |
4.6.4 影像检索 |
第5章 分幅影像视图 |
5.1 分幅影像地址的计算 |
5.1.1 TreeNode 类 |
5.1.2 ImageFrames 类 |
5.1.2.1 构造函数 Image Frames(…) |
5.1.2.2 成员函数 buildTree(TreeNode tree) |
5.1.2.3 成员函数 imageJoin(TreeNode tree) |
5.1.2.4 成员函数 ImageInfo() |
5.2 影像呈现 |
5.2.1 GeImagePresent 类 |
5.2.1.1 成员函数 ViewRegionZoomTo(…) |
5.2.1.2 成员函数 PaintPrepared() |
5.2.1.3 成员函数 ViewRegionMoveTo(SizeF percentValue) |
5.2.1.4 成员函数 ViewSizeTo(Size viewNewSize) |
5.2.1.5 成员函数 Paint() |
第6章 区域边界管理 |
6.1 类的定义 |
6.1.1 弧段类 DrawPolyLineObject |
6.1.2 多边形类 DrawPolygonObject |
6.1.2.1 成员函数 uildTry(…) |
6.1.2.2 成员函数 JointWith(…) |
6.1.2.3 成员函数 GetJoint order(…) |
6.1.2.4 成员函数 BuildRelationsWithArches() |
6.2 类的应用 |
6.2.1 BuildTry()函数的调用 |
6.2.2 JointWith()函数的调用 |
6.2.3 DrawPolygonObject 类的存储 |
6.3 区划边界管理 |
6.3.1 DFmlDistrict 类的定义 |
6.3.1.1 成员函数 UpdateStand(林分 stand) |
6.3.1.2 成员函数 DeleteStand(Guid standGuid) |
6.3.1.3 成员函数 AddStand(林分 stand) |
6.3.1.4 成员函数 GetAllStands() |
6.3.1.5 成员函数 AddSubDistrict(DFmlDistrict district) |
6.3.1.6 成员函数 DeleteSubDistrict(Guid idDistrict) |
6.3.1.7 成员函数 UpdateDistrictBorder(FmlPlacemark districtBorder) |
6.3.1.8 成员函数 re uildSubistrictsPolygons(…) |
6.3.1.9 成员函数 GetVisible ontentList(…) |
6.3.1.10 成员函数 GetAllDistrictPlacemarks() |
6.3.1.11 成员函数 GetData(Guid guid) |
6.3.1.12 成员函数 GetDistrict(Guid idDistrict) |
6.3.1.13 成员函数 GetDistrictData(Guid idDistrict) |
6.3.1.14 成员函数 SelectStand( 林分 condition) |
6.3.1.15 成员函数 FindServer(RectangleD lonlatitudeRegion) |
第7章 林分信息共享结构 |
7.1 林分类的定义 |
7.1.1 树木类的定义 |
7.1.1.1 树木量测指标类的定义 |
7.1.2 枚举量的定义 |
7.1.3 立地因子类的定义 |
7.1.4 权属类的定义 |
7.1.5 测树因子类的定义 |
7.1.6 小班调查因子类的定义 |
7.1.7 地类划分类的定义 |
7.1.8 森林类别类的定义 |
7.1.9 森林经营类的定义 |
7.1.9.1 病虫害防治类的定义 |
7.1.9.2 造林情况类的定义 |
7.1.9.3 森林抚育类的定义 |
7.1.9.4 森林采伐类的定义 |
7.1.9.5 农林间作类的定义 |
7.2 关于林分类的说明 |
7.3 样地类的定义 |
7.4 ForestDocument 类的定义 |
第8章 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服务 |
8.1 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服务的对象 |
8.2 分布式数据管理及互联 |
8.2.1 系统的扩展性 |
8.3 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服务功能 |
8.3.1 系统服务接口 IForestService |
8.3.2 系统服务类 DigitalForestService |
8.3.2.1 构造函数 DigitalForestService() |
8.3.2.2 接口函数 RegisterService(…) |
8.3.2.3 接口函数 IndServer(…) |
8.3.2.4 接口函数 GetData(Guid id) |
8.3.2.5 接口函数 GetataList(…) |
8.3.2.6 接口函数 GetStandList(Guid idDistrict) |
8.3.2.7 接口函数 GetDistrictData(Guid idDistrict) |
8.3.2.8 接口函数 UpdateStand(Guid idDataPackage) |
8.3.2.9 接口函数 DeleteStand(Guid idStand) |
8.3.2.10 接口函数 AddSubDistrict(Guid idDataPackage) |
8.3.2.11 接口函数 UpdateDistrictBorder(Guid idDataPackage) |
8.3.2.12 接口函数 DeleteSubDistrict(Guid idDistrict) |
8.3.2.13 接口函数 PostDataPackage(byte[] packagedata) |
8.3.2.14 接口函数 GetDataPackage(Guid idPackage, int serialnumber) |
8.4 用户请求 |
8.4.1 服务客户端类 ForestServiceClient |
8.4.2 用户请求过程 |
8.4.3 用户请求响应示例 |
8.4.3.1 请求指定区域范围内的内容 |
8.4.3.2 移动请求区域 |
8.4.3.3 改变请求区域范围 |
8.4.3.4 用户请求结果示意 |
8.4.4 数据缓存类 DataCache |
8.4.4.1 构造函数 DataCache() |
8.4.4.2 构造函数 DataCache(string fileName) |
8.4.4.3 成员函数 DataFlush() |
8.4.4.4 成员函数 GetataList(…) |
8.4.4.5 成员函数 Getata(…) |
8.4.4.6 成员函数 UpdateStand(…) |
8.4.4.7 成员函数 eleteStand(…) |
8.4.4.8 成员函数 ddSubistrict(…) |
8.4.4.9 成员函数 GetStands(…) |
8.4.4.10 成员函数 DeleteSubistrict(…) |
8.4.4.11 成员函数 UpdateDistrictBorder(…) |
8.4.4.12 成员函数 Getistrictata(…) |
8.4.4.13 成员函数 Requestata(…) |
8.4.4.14 成员函数 GetPackagesata(…) |
8.4.4.15 成员函数 PostataPackages(…) |
8.5 数据包类 DataPackage |
8.6 数据传输类 DataPostCenter |
8.6.1 成员函数 MakePackages(byte[] data) |
8.6.2 成员函数 GetData(Guid guidDataPackage) |
8.6.3 成员函数 GetPackage(Guid idPackage, int serialnumber) |
第9章 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应用示例 |
9.1 小班数据处理 |
9.2 服务器装载林分数据 |
9.3 用户请求结果 |
9.3.1 不同视域范围内请求结果 |
9.3.2 浏览小班简要因子 |
9.3.3 查看小班属性 |
9.3.4 编辑小班边界 |
第10章 总结与讨论 |
10.1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总结 |
10.1.1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服务模式 |
10.1.2 地表影像的分幅管理 |
10.1.3 邻接区域边界的管理 |
10.1.4 林分信息共享结构 |
10.2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创新点 |
10.2.1 构建了分布式数据管理的数字林业应用平台新途径 |
10.2.2 建立了海量影像数据库的分地域存储管理模式 |
10.2.3 提出了用邻接多边形管理邻接区域边界的方法 |
10.2.4 创建了可用于信息共享的林分类数据结构 |
10.3 讨论 |
10.3.1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功能有待完善 |
10.3.2 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设计开发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6)基于SOA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地理信息系统到空间信息服务 |
1.1.2 空间信息服务的研究框架 |
1.1.3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组织 |
第二章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及相关技术 |
2.1 森林资源信息服务的相关概念 |
2.1.1 森林资源和森林资源空间信息 |
2.1.2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和森林资源空间信息管理 |
2.1.3 空间信息服务和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 |
2.2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支撑技术 |
2.2.1 web Service 技术 |
2.2.2 SOA 技术 |
2.2.3 OSGi 技术 |
2.2.4 本体技术 |
2.3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理论研究 |
2.3.1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需要分级服务的原因 |
2.3.2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策略 |
2.3.3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方式 |
2.3.4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模型研究 |
3.1 空间信息服务通用模型研究 |
3.1.1 服务产品为中心的被动服务模型 |
3.1.2 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模型 |
3.2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业务模型研究 |
3.2.1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业务流程 |
3.2.2 基于组件的业务模型 |
3.2.3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业务模型 |
3.3 基于SOA 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模型 |
3.3.1 基于SOA 参考模型的研究 |
3.3.2 基于层次模型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体系结构 |
3.3.3 SOA 架构下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模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描述机制研究 |
4.1 服务的概念及组成 |
4.1.1 服务的概念 |
4.1.2 服务的组成 |
4.2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方法研究 |
4.2.1 空间信息服务分类原则 |
4.2.2 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标准研究 |
4.2.3 面向用户群和需求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方法 |
4.3 基于元数据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研究 |
4.3.1 元数据的概念 |
4.3.2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元数据标准 |
4.3.3 元数据与服务分类的关系 |
4.3.4 基于OWL-S 的元数据服务的语义描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组合实现策略研究 |
5.1 空间信息服务组合方法 |
5.1.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服务链组合 |
5.1.2 基于形式代数的Web 服务组合 |
5.1.3 基于语义的Web 服务组合方法 |
5.2 基于语义WEB 的多重匹配服务组合实现研究 |
5.2.1 基于语义Web 服务组合的实现框架 |
5.2.2 基于语义Web 的多重匹配服务组合匹配算法 |
5.2.3 基于语义Web 的服务组合算法 |
5.3 面向用户群和需求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实现 |
5.3.1 面向社会公众的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实例 |
5.3.2 面向林业专业用户的服务组合实例 |
5.3.3 面向林业决策者的服务组合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原型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设计 |
6.1.1 系统平台设计 |
6.1.2 系统功能设计 |
6.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2 系统运行环境 |
6.2.1 试验数据 |
6.2.2 试验环境 |
6.3 系统运行实例 |
6.3.1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系统管理子系统 |
6.3.2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网络子系统 |
6.3.3 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可视化子系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全国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全国林业资源数据及管理概述 |
1.3.2 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
1.3.3 林业资源数据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概述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文结构和组织 |
1.8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二章 林业资源数据管理及应用模式分析 |
2.1 林业资源数据内涵分析 |
2.1.1 林业资源数据的界定 |
2.1.2 林业资源数据组成 |
2.1.3 数据特征及分类 |
2.2 林业资源数据管理模式分析 |
2.2.1 分散式数据管理模式分析 |
2.2.2 林业资源监测内容分析 |
2.3 应用模式分析 |
2.3.1 应用服务模式 |
2.3.2 应用服务对象 |
2.4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的关键问题 |
2.4.1 林业资源数据整合模式 |
2.4.2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策略 |
2.4.3 数据的层次化服务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林业资源数据管理和服务架构研究 |
3.1 林业资源数据管理架构内涵 |
3.1.1 林业资源数据管理的统一化概念 |
3.1.2 林业资源数据统一化管理的对象 |
3.2 林业资源数据管理架构设计 |
3.3 林业资源数据服务架构内涵 |
3.3.1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定义 |
3.3.2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目标 |
3.3.3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构建原则 |
3.4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总体概念模型 |
3.5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框架构建思路 |
3.6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架构设计 |
3.6.1 Zachman架构理论 |
3.6.2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架构模型 |
3.6.3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组织机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林业资源数据整合的标准化模型研究 |
4.1 全国林业资源数据库整合 |
4.1.1 全国林业资源数据库整合内涵 |
4.1.2 全国林业资源数据库整合设计 |
4.1.3 标准化改造 |
4.2 标准化领域特征分析 |
4.3 标准化参考模型的构建 |
4.3.1 构建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4.3.2 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
4.3.3 标准化模型框架设计 |
4.3.4 标准化模型构建流程 |
4.3.5 主要特点 |
4.4 标准化模型基本要素 |
4.4.1 标准化模型分类 |
4.4.2 标准化模型的注册与更新 |
4.4.3 标准化模型的服务和集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林业资源数据和信息组织和服务模型 |
5.1 构建思路和目标 |
5.2 构建数据管理和服务模型 |
5.2.1 元数据结构化层次模型 |
5.2.2 林业资源数据的描述和分类 |
5.3 构建全国分布式空间数据缓存管理模型 |
5.3.1 问题提出的意义 |
5.3.2 数据缓存管理模型设计 |
5.3.3 数据缓存管理模型原理参考 |
5.4 Qos数据服务评价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和服务技术参考模型 |
6.1 技术参考模型内涵 |
6.1.1 参考模型定义 |
6.1.2 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技术参考模型主要目标 |
6.2 全国林业资源数据服务体系技术结构框架 |
6.2.1 节点资源的统一描述和管理 |
6.2.2 各节点数据服务的描述和发现 |
6.2.3 建立优化的节点服务 |
6.3 跨节点应用技术实体 |
6.4 构建REST风格的体系结构 |
6.5 多用户并发访问下的系统负载研究 |
6.6 技术标准参考 |
6.7 基础设施技术参考模型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应用场景-辽宁数字林业建设 |
7.1 概述 |
7.2 辽宁林业资源数据建设与管理 |
7.2.1 辽宁林业资源数据组成分析 |
7.2.2 辽宁林业资源数据组织与管理 |
7.3 林业资源数据标准化改造 |
7.3.1 归纳和分析现有的标准和文档 |
7.3.2 标准化改造过程中的动态适应 |
7.4 辽宁林业资源信息服务架构设计 |
7.4.1 总体架构 |
7.4.2 技术实现框架 |
7.4.3 平台部署设计 |
7.5 林业资源数据和信息基础服务 |
7.5.1 数字林业门户管理系统设计 |
7.5.2 单点登录 |
7.5.3 林业业务协同建模 |
7.5.4 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 |
7.6 业务应用案例 |
7.6.1 RIA体系风格的在线作业设计 |
7.6.2 REST体系风格的林业资源数据应用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森林资源信息源与信息采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森林资源信息 |
1.2.2 森林资源信息源 |
1.2.3 森林资源信息采集机制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理论基础 |
1.5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 |
1.5.1 存在问题 |
1.5.2 研究前景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准备 |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技术 |
2.2 研究准备 |
3 森林资源信息源研究 |
3.1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
3.2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
3.3 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
3.4 湿地资源监测 |
3.5 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 |
3.6 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 |
3.7 征占用林地检查 |
3.8 公益林区划界定认定核查与管护情况检查 |
3.9 重点林业工程监测 |
3.10 森林有害生物调查 |
3.11 森林林火调查 |
3.12 古树名木调查 |
3.13 森林生态定位监测 |
3.14 荒漠化、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监测 |
3.15 林业科研项目 |
4 森林资源信息量和信息交集研究 |
4.1 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
4.1.1 地理与土壤信息类 |
4.1.2 林木资源信息类 |
4.1.3 森林生态功能信息类 |
4.1.4 森林灾害信息类 |
4.1.5 湿地资源信息类 |
4.1.6 野生动植物资源信息类 |
4.1.7 土地退化信息类 |
4.1.8 森林经营管理信息类 |
4.2 信息量分析 |
4.2.1 信息论与信息量 |
4.2.2 森林资源信息源的信息量计算 |
4.3 信息源信息交集 |
4.3.1 集合与交集 |
4.3.2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信息源与其它信息源的信息交集 |
4.3.3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信息源与其它信息源的信息交集 |
5 森林资源信息采集机制研究 |
5.1 森林资源信息采集机制总体设计 |
5.2 决策机制 |
5.2.1 决策目标与决策主体 |
5.2.2 决策程序 |
5.3 运行机制 |
5.3.1 样地调查 |
5.3.2 小班调查 |
5.3.3 定位观测 |
5.3.4 其它专项调查 |
5.4 信息处理与分析机制 |
5.4.1 数据库建设 |
5.4.2 信息处理 |
5.4.3 信息分析 |
5.5 信息管理与服务机制 |
5.5.1 信息管理 |
5.5.2 信息服务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WebGIS在国外林业中的研究与发展 |
1.2.2 WebGIS在国内林业中的研究与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WEBGIS原理与相关技术 |
2.1.1 WebGIS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
2.1.2 WebGIS的主要实现技术及比较 |
2.1.3 WebGIS的主要结构模型 |
2.2 空间数据库技术 |
2.2.1 空间数据的管理与存储 |
2.2.2 空间数据模型 |
2.3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
2.3.1 ArcSDE工作原理 |
2.3.2 ArcSDE的数据存储 |
2.4 ARCGIS SERVER应用开发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构建目标与设计原则 |
3.2.1 系统的总体目标 |
3.2.2 系统的具体目标 |
3.2.3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3 系统总体框架 |
3.4 系统用户结构 |
3.5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6 系统界面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数据库设计与创建 |
4.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1.1 数据分析 |
4.1.2 数据处理 |
4.2 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创建 |
4.2.1 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方案设计 |
4.2.3 创建Geodatabase |
4.2.4 Geodatabase数据加载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1.1 系统登录及主界面 |
5.1.2 地图浏览工具 |
5.1.3 查询定位 |
5.1.4 图层控制 |
5.1.5 专题分析 |
5.1.6 辅助审核 |
5.1.7 地图编辑 |
5.1.8 系统管理 |
5.2 关键代码 |
5.2.1 加载专题 |
5.2.2 模糊查询 |
5.2.3 地图编辑 |
5.3 本章小结 |
6 成果与展望 |
6.1 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历 |
致谢 |
(10)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概念 |
1.1.1 森林和森林资源 |
1.1.2 森林资源信息 |
1.1.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
1.3.1 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
1.3.2 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2 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分布式概念 |
2.1.2 分布式系统概念 |
2.1.3 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概念 |
2.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同步分析 |
2.2.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概念 |
2.2.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特点 |
2.2.3 数据同步方法分析 |
2.2.4 数据库复制技术 |
3 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异构数据库分析 |
3.1 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概述 |
3.1.1 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产生 |
3.1.2 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概念 |
3.1.3 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特点 |
3.2 异构数据库信息共享方法 |
3.2.1 异构数据库信息共享需求 |
3.2.2 异构数据库信息共享方法 |
3.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异构分析 |
3.3.1 异构森林资源数据库的产生 |
3.3.2 异构森林资源数据库类型 |
3.3.3 异构森林资源数据整合与集成研究 |
4 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整体思路和解决方案 |
4.1 整体思路 |
4.2 系统分析 |
4.2.1 系统设计目标 |
4.2.2 可行性分析 |
4.2.3 需求分析 |
4.3 解决方案 |
4.3.1 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层次数据共享模型 |
4.3.2 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模型 |
4.3.3 模型应用分析 |
4.4 数据同步方法研究 |
4.4.1 同步方法分析 |
4.4.2 同步依据 |
4.4.3 更新方法 |
5 数据分析及同步数据库设计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昌宁县概况 |
5.1.2 勐腊县概况 |
5.2 数据来源 |
5.2.1 昌宁县森林资源信息 |
5.2.2 勐腊县二调小班数据 |
5.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 |
5.3.1 数据结构比较 |
5.3.2 整体比较 |
5.4 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共享资源服务器设计 |
5.4.2 数据库信息共享设计 |
5.4.3 数据表共享设计 |
5.4.4 数据更新依据 |
5.4.5 同步表公共字段结构设计 |
5.4.6 共享资源文件设计 |
5.4.7 数据共享安全设计 |
5.5 数据表关系图分析 |
5.5.1 共享资源服务关系图 |
5.5.2 共享数据库关系图 |
5.5.3 全局关系图 |
6 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功能框图 |
6.2 开发工具 |
6.2.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6.2.2 开发语言的选择 |
6.2.3 开发架构的选择 |
6.3 模拟环境建立 |
6.3.1 模拟服务器建立 |
6.3.2 同步表建立 |
6.3.3 数据处理 |
6.4 森林资源数据同步实现 |
6.4.1 数据处理中心同步程序主界面 |
6.4.2 元数据信息维护 |
6.4.3 字段映射设置 |
6.4.4 数据信息同步实现 |
6.4.5 FTP 资源同步实现 |
6.5 森林资源数据共享实现 |
6.5.1 森林资源数据共享主界面 |
6.5.2 数据库资源共享 |
6.5.3 共享信息统计 |
6.5.4 FTP 资源共享 |
6.5.5 Web 资源共享 |
6.6 模拟系统总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在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所涉及的有关WWWGIS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森林资源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研建与数据分析应用技术研究[D]. 许诗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D]. 夏明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案例推理和工作流的森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D]. 井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分布式森林资源共享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 吕志英.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6]基于SOA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研究[D]. 曾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7]全国林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研究[D]. 毛炎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4)
- [8]森林资源信息源与信息采集机制研究[D]. 欧西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
- [9]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 倪东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10]分布式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 鲁宁. 西南林学院,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