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的组织化学研究:蛋壳的化学成分

肺吸虫病的组织化学研究:蛋壳的化学成分

一、肺吸虫的组织化学研究:卵壳的化学成份(论文文献综述)

周磊[1](2020)在《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传统的放牧方式是畜牧业的主要形式,畜牧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传统且粗犷的放牧方式,导致当地的寄生虫病频发,寄生虫病的肆虐对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本研究首先对高原牦牛、藏羊开展了肝片吸虫的血清学调查,系统性的分析了2012-2017年间采集的牦牛血液样本3276份和藏羊血液样本1092份肝片吸虫的感染情况及潜在风险因素。其次,针对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螺进行研究,采集西藏自治区寄生虫病频发的五个地区的螺进行螺种鉴定,调查了螺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并通过肝片吸虫的线粒体基因cox1对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进行了分子特征、单倍型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本次检测的四个高原地区均有肝片吸虫阳性检出,总体血清阳性率为44.3%。不同地区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34.1%~72.0%;其中青海和甘肃牦牛肝片吸虫的阳性率高于四川牦牛,而西藏牦牛与四川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公牦牛和母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3%和45.6%,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龄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24.3%~47.3%;其中2~4岁牦牛(P<0.001)和4岁以上牦牛(P<0.001)肝片吸虫阳性率均显着高于0-1岁牦牛,而1-2岁牦牛与0-1岁牦牛肝片吸虫感染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年份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为18.5%~54.4%;其中2013年牦牛(P<0.001)、2014年牦牛(P<0.001)、2015年牦牛(P<0.01)、2016年牦牛(P<0.001)和2017年牦牛(P<0.001)均显着高于2012年牦牛。从整体水平看,2012~2017间牦牛肝片吸虫阳性率呈上升趋势。西藏四个地区均有藏羊肝片吸虫阳性检出,总体血清阳性率为37.1%。不同地区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为12.1%~61.6%;其中索县(P<0.05)、青龙乡(P<0.001)和班戈县(P<0.001)藏羊感染肝片吸虫的风险均显着高于聂荣县。公藏羊和母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分别为36.9%和37.4%,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龄藏羊肝片吸虫阳性率为23.9%~46.1%;其中1~2岁藏羊(P<0.001)和2岁以上藏羊(P<0.001)肝片吸虫阳性率均显着高于0-1岁藏羊。2.西藏地区螺种分布及螺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芝县、波密县这五个地区,海拔高度分别为:5000m、3700m、3700m、2800m、2900m。共采集螺样本812只,其中当雄县采集样本40只,主要螺种为小土蜗,尼木县采集样本300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曲水县采集样本260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林芝县采集样本142只,主要螺种为耳萝卜螺,波密县采集样本70只,主要螺种为小土蜗。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西藏地区的淡水螺种类主要为耳萝卜螺和小土蜗,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的区域都有小土蜗和耳萝卜螺的分布。螺内寄生虫的调查发现,螺体内存在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这四个形态的寄生虫蚴虫。通过形态学观察,确定主要的寄生虫为肝片吸虫。此外,发现数量不多的尾部分叉的复殖吸虫尾蚴。经过统计发现,尼木县、曲水县、当雄县这三个地区的螺体内主要为肝片吸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70.67%、26.15%、27.5%;林芝县的螺体内主要为肝片吸虫和复殖吸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33.8%、4.93%;波密县螺体内未发现寄生虫感染。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的螺内寄生虫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该结果也与西藏地区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病感染率高的情况相吻合。3.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分子特征研究提取牦牛肝片吸虫、螺内寄生虫DNA、PCR扩增cox1基因、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对cox1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本次测序的肝片吸虫cox1序列仅有个别碱基差异。NJ进化树分析发现T4、T7、T9、T10、T14、T17、T34、T46分一个分支;T8和T15分一个分支;T26分一个分支;T58为一个分支;T44为一个分支;T56为一个分支;Y1、Y2、Y3、T33、T37、T43、T48、T55为一个分支。同源性分析发现本次获得的肝片吸虫cox1基因与之前报道的cox1参考基因的同源性为99.6%~100%。Pop ART 1.7分析发现22个肝片吸虫cox1基因共聚积成5个单倍型,其中T4、T7、T9、T10、T14、T17、T34、T46为一个单倍型;T8和T15为一个单倍型;Y1、Y2、Y3、T26、T33、T37、T43、T48、T55、T56为一个单倍型;T44为一个单倍型;T58为一个单倍型。Dna SP软件分析发现这些单倍型多样性和差异性指数分别为0.913和0.00092。

韩凯凯[2](2011)在《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与烯醇化酶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属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血矛属(Haemonchus)线虫,分布较广,寄生于反刍动物第四胃,偶见于小肠,因吸血常常导致贫血、消瘦、严重时甚至死亡,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防治该病方法主要是化学药物驱虫,但由于虫体抗药性的产生以及药物残留和药物污染等问题,迫使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利用免疫学方法来防治该病。本文进行了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HcGAPDH)特性研究及其疫苗免疫保护试验;同时对捻转血矛线虫烯醇化酶(Enolase, HcENO)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克隆得到捻转血矛线虫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特性的研究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EST序列(登录号为AW670737,登录长度为362bp)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利用5’RACE和3’RACE获得该基因5’端未知区和3’端未知区,从而拼接得到HcGAPDH基因的全长cDNA,然后将该序列递交GenBank(登录号为HM145749)。后经分析发现:该基因全长1303bp,含有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为1026bp,5’非翻译区(5’-UTR)长90 bp,3’非翻译区(3’-UTR)长175bp。根据此基因的全长cDNA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捻转血矛线虫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约1000bp的产物,测序结果与推导出的ORF序列一致。BLAST分析后将该片段克隆到pET-28a(+)载体中,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SDS-PAGE结果分析发现融合蛋白在上清和包涵体中均有表达,分子量约38kDa。以自然感染的山羊血清作为一抗,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38kDa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用HcGAPDH表达蛋白的包涵体免疫大鼠制备高免血清做一抗,Western blot分析HcGAPDH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的天然表达,结果在38kD处有明显条带,与推测ORF的蛋白大小无明显区别。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活性,其最适pH值为8,最适反应温度为40℃。2.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虫体组织分布的研究为了研究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HcGAPDH)在虫体中的分布与定位情况,我们应用常规方法表达已构建好的pET28a-HcGAPDH, GE纯化柱纯化后,免疫SD大鼠制备抗血清。浓缩型S-P免疫组化3步法检测HcGAPDH抗原在捻转血矛线虫体内的分布和表达。结果发现,HcGAPDH主要定位于小肠微绒毛上皮,在其他部位则鲜见。3.捻转血矛线虫pVAX1-HcGAPDH DNA疫苗的构建与体内表达情况的检测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pVAX1-HcGAPDH DNA疫苗。经酶切鉴定后,腿部肌肉免疫小鼠,1周后取肌肉注射部位、非注射部位组织,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DNA疫苗的转录与表达情况。RT-PCR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注射部位肌肉所扩增出的目的条带大小约为1000bp,非注射部位中未能检测到目的条带,从而说明重组质粒在注射部位可以成功转录;VV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在注射部位检测到大小为38kD的目的蛋白条带,而非注射部位未能检测到目的蛋白的条带,这些结果都为下一步的动物保护性试验奠定了基础。4.捻转血矛线虫pVAX1-HcGAPDH 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试验使用DNA疫苗pVAX1-HcGAPDH,对9-10月龄山羊做了免疫保护性试验。健康山羊1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一组免疫100μg pVAX1-HcGAPDH,其他两组为不攻虫对照组和攻虫对照组。在试验山羊的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两个对照组用1m1PBS代替DNA疫苗,一共免疫两次,中间间隔2周。第二次免疫14天后,疫苗免疫组和攻虫对照组山羊口腔接种5000条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感染性幼虫。从攻虫后22至34天,每隔一天收集粪便,虫卵计数。攻虫后35天,屠宰山羊并剖解皱胃,分离雌雄虫体,进行成虫计数。同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了所有试验山羊血清特异性IgG滴度、血清以及胃粘膜表面和胃粘膜组织匀浆中特异性IgA浓度。在免疫前、首免后14d、二免后14d、攻虫后14d和杀羊前对以下指标进行检测: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TGF-β、IL-4、IL-22)的浓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所有试验山羊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利用全自动电子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试验山羊的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红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DNA疫苗pVAX1-HcGAPDH免疫山羊后,ELISA检测结果表明血清IgG在首免后14天达到较高水平,二免后抗体水平进一步升高;血清IgA在免疫后出现较高水平的滴度,同时杀羊后发现胃粘膜组织匀浆具有较高的滴度,免疫后山羊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水平显着高于不攻虫对照组,同时细胞因子检测免疫组IL-4水平上升显着,IFN-γ、TGF-β、IL-22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分析试验山羊血细胞发现,免疫组和攻虫对照组山羊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显着高于不攻虫对照组。5000条捻转血矛线虫三期幼虫攻击试验山羊后,免疫组虫卵减少率为34.9%,雌虫、雄虫和成虫总数减少率分别为39.23%,36.03%和37.73%,说明pVAX1-HcGAPDH对抵御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具有一定效果。5.捻转血矛线虫烯醇化酶特性的研究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捻转血矛线虫烯醇化酶(Enolase)基因EST序列(登录号为BF422728,登录长度为482bp)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利用5’RACE和3’RACE获得该基因5’端未知区和3’端未知区,从而拼接得到Enolase基因的全长cDNA。分析发现:该基因全长1583bp,含有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为1305bp,5’非翻译区(5’-UTR)长62 bp,3’非翻译区(3’-UTR)长21 6bp。根据Enolase基因的全长cDNA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捻转血矛线虫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约1300bp的产物,将该片段克隆到pET-28a(+)载体中,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SDS-PAGE结果分析发现融合蛋白在上清和包涵体中均有表达,分子量约49kDa。以自然感染的山羊血清作为一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49kDa处出现特异性条带。HcGAPDH表达蛋白的包涵体免疫大鼠制备高免血清做一抗,用Western blot分析HcGAPDH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的天然表达,结果在49kDa处有明显条带,与推测ORF的蛋白大小近似。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烯醇化酶催化活性,其最适pH值为7。6.捻转血矛线虫磷酸甘油酸激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捻转血矛线虫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HcPGK)基因EST序列(登录号为CB192372,登录长度为584bp)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利用5’RACE和3’RACE获得该基因5’端未知序列和3’端未知序列,从而拼接得到PGK基因的全长cDNA。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的各种在线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全长1584bp,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为1254 bp,5’非翻译区(5’-UTR)长95 bp,3’非翻译区(3’-UTR)长235 bp。该基因编码41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理论预测值为44,594 Da。存在多个潜在的生物活性功能位点,蛋白的理化性质稳定。有17个主要的B细胞抗原表位,这些为下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小玲[3](2010)在《华支睾吸虫囊蚴cDNA文库的构建与免疫学筛选》文中指出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是一种典型的以复殖吸虫生活史为主的寄生虫。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成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疾病以肝胆病变为主。目前全世界估计有3,500万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其中有1,500万分布在中国,集中分布于中国的南方和东北地区。目前我国已成为华支睾吸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应对该病,感染率呈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主要原因除了与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针对该病的防治疫苗有关之外,同时也与还没有找到理想的诊断措施以协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关。本次研究以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地区吉林省白城地区镇赉县四方坨子六分场鱼塘收集的鱼为实验动物,从中分离的华支睾吸虫囊蚴为实验材料,利用λZAP Express cDNA合成试剂盒,成功地构建了高质量的华支睾吸虫囊蚴时期的cDNA表达文库。运用免疫学筛选的方法对该文库进行筛选,最后获得15个阳性克隆,测序之后得知所筛选出的克隆所对应的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希望能够筛选出华支睾吸虫囊蚴时期特异性,高反应性的基因,从而为研究华支睾吸虫囊蚴期特异性的功能抗原奠定基础,为华支睾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宋军科[4](2010)在《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是猪带绦虫的中绦期,是造成猪囊尾蚴病的病原。在人体内,猪带绦虫与两个明显的感染阶段有关:肠道感染(这是由于猪带绦虫的成虫在宿主肠道寄生所致,也称绦虫病)和肌肉或组织感染(是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进入宿主肌肉或者组织内所致,也称囊虫病)。因此,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半胱氨酸蛋白酶方泛分布于从病毒至脊椎动物生物体中,在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寄生虫的发育和生存过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除具有催化和蛋白加工功能外,还在寄生虫成囊、组织侵袭、营养摄取、免疫逃避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酶具有较好种特异性,既可作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分子,同时,也是药物治疗寄生虫病的靶标。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开展研究。1.将猪囊尾蚴半胱氨蛋白酶pGEX-4T-TsCL-1重组质粒转化的BL21(DE3)宿主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高效表达,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表达形式存在,重组TsCL-1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61Ku。与预期的结果相符。2.对重组蛋白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在28℃,IPTG浓度0.1 mmol/L诱导10h后融合蛋白的表达量较高。通过蛋白质分析专家系统(Expert Protein Analysis, ExPASY)对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该序列保守性较强,为偏碱性的蛋白,在氨基酸组成中,以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数量居多;PI值为8.1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有30.0%的α-螺旋结构,24.5%的β-折叠,无规则卷曲19.5%,转角31.0%。3.用GST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TsCL-1可溶性蛋白。SDS-PAGE后薄层扫描分折,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利用明胶电泳对蛋白的活性进行分析,发现纯化蛋白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内的明胶产生了水解。导致染色液中的色素没有蛋白与之相结合。经染色、脱色后,在目的蛋白相应迁移位置出现了白色条带,其他位置则呈蓝色。将半胱氨酸蛋白酶用特异性抑制剂E-64处理后经SDS-PAGE分析发现,在凝胶内相应的迁移位置呈现与背景色一致的蓝色,这说明样品中酶的活性被抑制,失去了水解明胶的活性。由此可知所纯化的可溶性重组TsCL-1蛋白具有生物活性,其水解活性能被半胱氨酸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所抑制。4.开展了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用表达的目的蛋白免疫5周龄的雌性昆明系小鼠后,分离小鼠的血清并用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抗体滴度可达1:12 800;用Western blot对抗体的特异性分析发现,在61ku位置出现特异的蛋白杂交带,而与阴性血清没有杂交条带产生,证明制备的抗体能与TsCL-1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以上研究说明TsCL-1重组蛋白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为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与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技术手段。通过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猪囊尾蚴半胱氨蛋白酶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为明确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及进一点开展猪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高忠萱[5](2009)在《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学及DNA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形态学分类及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小睾并殖吸虫(Paragonimus microrchis Hsia Zhou & Chang,1978)的虫种独立性,在并殖科吸虫中的分类学地位,以及与其它并殖吸虫虫种的亲缘关系,逐步澄清并殖科吸虫的虫种争议,探讨更加客观和易于鉴定的分类学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各虫种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开展相关的防治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方法]从小睾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第二中间宿主,分离囊蚴、脱囊蚴、感染实验动物获得成虫和虫卵。通过生物体视镜、显微镜观察囊蚴、后尾蚴、成虫及虫卵形态,并测量其大小;扫描电镜观察成虫的皮棘形态特征。结合DNA序列分析,Blast软件同源性比较,及MEGA4.0软件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小睾并殖吸虫成虫活体呈肉红色,固定后呈砖灰色,封片标本测量:虫体大小为8.5-12.9×3.6-5.0mm,平均10.47±1.94×4.35±0.74mm。宽长之比1:2.1-2.8,平均1:2.41。口吸盘横径为0.511-0.778mm,平均0.657±0.103mm。腹吸盘位于体前1/3与中1/3横线处或稍后缘,大小为0.648-0.821×0.648-0.828mm,平均0.748±0.107×0.745±0.102mm。两吸盘横径之比为1:1.13。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左或右下方,大小为0.720-1.598×0.662-1.397mm,平均1.238±0.475×1.032±0.376mm,自中心体发出6-8叶,每叶又可发出3-4小叶。睾丸位于体中1/3与后1/3横线处或前缘,无分支或具1-5个芽状突起,左睾大小为0.662-1.390×0.504-0.979mm,平均0.974±0.334×0.732±0.250mm;右睾为0.526-1.570×0.504-1.210mm,平均0.989±0.437×0.701±0.344mm。睾丸明显地小于卵巢。扫描电镜观察成虫的皮棘,除口、腹吸盘之外均披有单生皮棘,虫体前中部的皮棘密集,排列规则,体后部的稀疏,排列不规则,形状似尖刀状或三角型。口吸盘内壁为纵向皱襞,腹吸盘内壁为环形皱襞。小睾并殖吸虫后尾蚴呈长椭圆形,排泄囊巨大,位于两肠支间。封片标本测量其大小0.878-1.210×0.432-0.634mm,平均1.034±0.167×0.509±0.108mm。口吸盘横径为0.115-0.180mm,平均为0.140±0.025;腹吸盘大小为0.130-0.202×0.130-0.209mm,平均为0.170±0.027×0.173±0.031mm,口腹吸盘之比平均为1:1.236。小睾并殖吸虫囊蚴呈球形,个体巨大,具有双层囊壁,外壁薄而透明,易破裂,内壁较厚。蚴体常蜷曲充满于内层囊腔内,可见蚴体盘曲而折光的肠支,排泄囊呈袋状位于两肠支间。未加盖玻片测量其大小(有外壁)为0.760-1.406×0.689-1.399mm,平均1.006×0.951mm,外壁厚度为0.003-0.014mm,平均为0.008mm。未加盖玻片测量只有内壁的囊蚴的大小为0.632-0.852×0.596-0.831mm,平均为0.728×0.703mm,内壁厚为0.007-0.031mm,平均为0.011mm。小睾并殖吸虫虫卵一般呈宽椭圆形,金黄色,大多数卵盖明显,卵壳薄厚不均,且末端增厚。加盖玻片测量其大小为73.1-95.9×42.3-55.3μm,平均为81.37±9.90×47.67±5.58μtm。通过Blast同源性比较,小睾并殖吸虫与老挝哈氏并殖吸虫的ITS2和CO1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与泰国曼谷并殖吸虫同源性分别为98%和96%,与中国浙江的哈氏并殖吸虫同源性分别为96%和88%。ITS2和CO1基因进化树显示小睾并殖吸虫与老挝的哈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此支再与泰国曼谷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此大支再与中国浙江的哈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结论]小睾并殖吸虫成虫、后尾蚴、囊蚴、虫卵的形态与夏代光教授等(1978年)、周本江教授(1988年)描述的各期形态一致,符合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特征。首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小睾并殖吸虫成虫皮棘,为单生型,形状似尖刀状或三角型,体前中部的皮棘密集,排列规则,体后部稀疏,排列不规则。口吸盘内壁为纵向皱襞,腹吸盘内壁为环形皱襞,其形态结构的特点与并殖吸虫的摄食、附着及运动功能有关。就基因序列而言,小睾并殖吸虫与老挝的哈氏并殖吸虫为同一虫种,老挝的哈氏并殖吸虫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澄清。小睾并殖吸虫与泰国曼谷并殖吸虫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按照Blair.D的观点小睾并殖吸虫与泰国的曼谷并殖吸虫应为同一虫种的复合型(Complex)。

李晓娟[6](2009)在《肝片吸虫重组GST、CatL蛋白及其DNA核酸联合免疫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脏胆管内引起的一种对动物危害十分严重的吸虫病。目前,该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然而长期用药不仅可产生抗药性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疫苗研制成为该病防治的热点。国内外研究发现,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组织蛋白酶L(CatL)对抗肝片吸虫感染均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并且在肝片吸虫病分子疫苗研制中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拟制备GST和CatL基因的重组蛋白及其DNA核酸,免疫大鼠分析其免疫原性。本研究以肝片吸虫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了GST和CatL基因。分别克隆入pMD18-T载体并转化到TG1宿主菌中,获得阳性重组质粒pMD18-T-GST和pMD18-T-CatL,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知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7.6%。进一步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获得阳性重组质粒pET30a-GST和pET30a-CatL,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融合蛋白获得了高效表达。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可被其免疫的SD大鼠血清及抗肝片吸虫山羊血清识别,证实GST和CatL重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再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GST和CatL基因,分别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重组质粒pEGFP-GST和pEGFP-Cat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重组质粒的Hela细胞显现绿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结果进一步证实重组质粒在体外获得表达。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8组,分别为GST和CatL重组蛋白免疫组,GST和CatL DNA核酸免疫组,GST和CatL DNA核酸作基础免疫再用相应的重组蛋白加强免疫的“prime-boost”联合免疫组,pEGFP-N1空载体对照组和PBS对照组。每只鼠免疫三次,每次间隔3周。于免疫前(0周)和第一次免疫后第3、6、9、12、15周取大鼠采血,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免疫组从第3周开始IgG抗体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GST和CatL重组蛋白免疫组抗体水平始终高于其它免疫组,且在第9周抗体水平达至最高(1:102 400),第12周开始下降;GST和CatL DNA核酸免疫组抗体水平一直缓慢上升,“prime-boost”联合免疫组用重组蛋白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迅速上升。证实重组蛋白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明显高于DNA核酸,但DNA核酸在大鼠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应用MTT法检测第11周大鼠T淋巴细胞转化效果,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平均刺激指数显着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和PBS对照组(p<0.05),其中GST重组蛋白免疫组、CatL重组蛋白免疫组、GST联合免疫组和CatL联合免疫组间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但与GST DNA核酸免疫组和CatL DNA核酸免疫组相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说明与DNA核酸单独免疫比较,重组蛋白免疫和DNA核酸/重组蛋白联合免疫更能有效促进大鼠脾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两种疫苗联合免疫不但增强了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而且引发了良好的体液免疫记忆,为深入研究肝片吸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开辟了新的途径。

林建银,姚丽君,魏雪英[7](1993)在《小品系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在终宿主体内生长发育的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小品系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i)童虫在试验狗体内的转移途径,生长速度和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1)移行途径基本与前人报道相似,但未发现经肝脏移行。(2)用虫体体长的环比及定基比表示其生长速度,则肺脏童虫最快,胸腔童虫次之,腹腔童虫最慢,而同生活环境的童虫其生长速度与虫龄成正比。(3)以每只虫体的平均总分表示其发育程度,则肺脏虫体发育最佳,胸腔童虫次之,腹腔童虫最差。就器官而言,卵黄腺的发育最慢而且只有移行到肺脏的虫体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何毅勋,胡亚青,郁琪芳[8](1991)在《卫氏并殖吸虫卵形成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卫氏并殖吸虫的卵形成。结果表明,成熟卵细胞含有丰富的核酸、蛋白质及少量多糖物质。成熟卵黄细胞的胞泌颗粒球含有碱性和芳香族氨基酸蛋白质、酚及酚酶,它们是卵壳的前体。卵黄颗粒球的这些物质在卵模腔中受梅氏腺细胞分泌物作用后,酚被酚酶氧化而形成醌,再与邻近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的交联,并使之鞣化成为醌鞣蛋白或称壳硬蛋白。对本吸虫卵壳的壳体及壳盖形成过程作了详细的阐述。

林建银[9](1989)在《卫氏并殖吸虫卵黄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中的卵黄细胞的超微结构。据其形态发育特点,作者将卵黄细胞的发育划分为3期:原始细胞期、未成热细胞期和成熟细胞期。童虫中的卵黄细胞包含原始和未成熟期,成虫中则含连续发育的3期卵黄细胞,虫卵中仅含成熟期卵黄细胞。结果表明,只有成熟的卵黄细胞才能离开卵黄小叶,参与卵壳的形成及其后卵内胚胎的发育。

郑时春,张敏如[10](1988)在《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组织化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实质组织及虫卵含糖原最多,其次是表皮、肌组织和生殖腺。酸性粘多糖仅见于卵黄腺。脂类以肠上皮和卵黄腺含量为多。蛋白质主要含在卵黄腺、肠上皮和肌肉内。酸性磷酸酶以肠上皮,排泄囊上皮,表皮和皮层细胞反应最强。碱性磷酸酶主要位于卵黄腺和皮层。最后讨论了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组化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二、肺吸虫的组织化学研究:卵壳的化学成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吸虫的组织化学研究:卵壳的化学成份(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淡水螺概况
        1.2.1 淡水螺类与环境的关系
        1.2.2 椎实螺的生物学分类、生活史及形态特征
    1.3 西藏地区主要螺种简介
        1.3.1 耳萝卜螺
        1.3.2 小土蜗
    1.4 西藏螺地区螺内寄生虫病概况
        1.4.1 复殖吸虫
        1.4.2 肝片吸虫
    1.5 寄生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1.6 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1.6.1 预防防治
        1.6.2 治疗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2.1.2 ELISA检测试剂盒
        2.1.3 主要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清学检测
        2.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牦牛肝片吸虫检测结果
        2.3.2 藏羊肝片吸虫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西藏地区螺类分布及螺内寄生虫调查
    3.1 材料
        3.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3.1.2 样本的保存与运输
        3.1.3 主要器材
    3.2 试验方法
        3.2.1 螺类的初步分类
        3.2.2 螺的解剖与测量。
        3.2.3 螺的形态学鉴定
        3.2.4 螺内寄生虫的分离
        3.2.5 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
    3.3 结果
        3.3.1 螺的形态鉴定
        3.3.2 西藏地区的螺类分布
        3.3.3 肝片吸虫形态
        3.3.4 复殖吸虫蚴虫的收集及形态学观察
        3.3.5 西藏螺内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率情况
    3.4 讨论
        3.4.1 椎实螺的地理分布
        3.4.2 不同海拔高度椎实螺的分布情况
        3.4.3 螺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3.5 小结
第四章 西藏地区螺内肝片吸虫、牦牛肝片吸虫的分子特征研究
    4.1 材料
        4.1.1 样本来源与采集方法
        4.1.2 主要器材
    4.2 方法
        4.2.1 虫体DNA提取
        4.2.2 PCR扩增
        4.2.3 电泳
        4.2.4 测序
        4.2.5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4.3 结果
        4.3.1 肝片吸虫的PCR扩增结果
        4.3.2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与烯醇化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捻转血矛线虫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1 捻转血矛线虫病
        2 糖酵解途径
        3 捻转血矛线虫的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研究进展
        1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
        2 捻转血矛线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3 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研究进展
        1 GAPDH的催化反应机理
        2 GAPDH的来源与主要功能
        3 GAPDH在寄生虫学中研究进展
        4 捻转血矛线虫GAPDH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烯醇化酶研究进展
        1 烯醇化酶的结构特点
        2 烯醇化酶的来源与主要功能
        3 烯醇化酶在寄生虫学中研究进展
        4 捻转血矛线虫Enolase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磷酸甘油酸激酶研究进展
        1 磷酸甘油酸激酶的结构特点
        2 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同工酶
        3 PGK在寄生虫上研究进展
        4 捻转血矛线虫PGK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六章 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虫体组织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DNA疫苗的构建及体内表达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捻转血矛线虫烯醇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捻转血矛线虫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3)华支睾吸虫囊蚴cDNA文库的构建与免疫学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华支睾吸虫的流行与危害
        1.1 华支睾吸虫的流行情况
        1.2 华支睾吸虫病和胆管上皮癌之间的关系
    2 简介
    3 染色体和地理隔离
    4 基因组变异
    5 表达序列标签(EST)
    6 差异表达基因
    7 抗氧化酶
    8 蛋白酶
    9 酶类和能量代谢
    10 膜蛋白质类
    11 抗原蛋白
    12 排泄-分泌(ES)抗原
    13 膜蛋白
    14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吉林省白城地区镇赉县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的调查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华支睾吸虫囊蚴cDNA 文库的构建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华支睾吸虫囊蚴cDNA 文库的免疫学筛选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4)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
        1.1 猪囊尾蚴病概述
        1.1.1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
        1.1.2 猪带绦虫生活史
        1.1.3 猪囊尾蚴病的危害
        1.2 猪囊虫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1.2.1 猪囊尾蚴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 猪囊尾蚴病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1.3 猪囊尾蚴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1.3.1 猪囊尾蚴病的治疗
        1.3.2 猪囊尾蚴病的免疫预防
    第二章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2.1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来源及存在的部位
        2.2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分泌机制
        2.3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免疫逃避,营养获得与移行方面的研究
        2.3.1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
        2.3.2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获取营养与移行中的作用
        2.4 其他方面
        2.4.1 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寄生虫生殖力的影响
        2.4.2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脱包囊、脱鞘和羽化中的作用
        2.4.3 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免疫原性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猪囊尾蚴TSCL-1 基因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及表达蛋白的结构预测
        3.1 材料
        3.1.1 重组质粒和菌种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3.2 方法
        3.2.1 重组质粒pGEX-4T-TsCL-1 诱导表达
        3.2.2 表达产物的SDS-PAGE 检测
        3.2.3 表达条件的优化
        3.2.4 TsCL-1 基因编码蛋白组成及结构的预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TsCL-1 基因表达产物SDS-PAGE 分析
        3.3.2 不同诱导条件下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情况
        3.3.3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氨基酸组成分析
        3.3.4 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
        3.4 讨论
    第四章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 的纯化及其酶活分析
        4.1 材料
        4.1.1 菌种和试剂
        4.1.2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4.2 方法
        4.2.1 GST- pGEX-4T-TsCL-1 高效表达产物的纯化
        4.2.2 纯化蛋白的浓缩
        4.2.3 纯化GST- pGEX-4T-TsCL-1 蛋白分析
        4.2.4 重组表达蛋白的水解活性和抑制性检测
        4.3 结果
        4.3.1 GST- pGEX-4T-TsCL-1 高效表达产物的纯化
        4.3.2 纯化蛋白的浓缩结果
        4.3.3 重组表达蛋白的水解活性和抑制性检测
        4.4 讨论
    第五章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 免疫活性分析
        5.1 材料
        5.1.1 抗原及实验动物
        5.1.2 试剂和耗材
        5.1.3 溶液
        5.1.4 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pGEX-4T-TsCL-1 融合蛋白的制备
        5.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5.2.3 抗体的制备
        5.2.4 抗体效价的测定
        5.2.5 pGEX-4T-TsCL-1 可溶性蛋白的Western blot 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含量
        5.3.2 抗体的鉴定及效价测定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5)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学及DNA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肝片吸虫重组GST、CatL蛋白及其DNA核酸联合免疫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肝片吸虫与肝片吸虫病的研究进展
    1.2 肝片吸虫抗原研究概况
    1.3 肝片吸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GST 和CatL 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第三章GST 和CatL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第四章 重组GST、CatL 蛋白及其DNA 核酸联合免疫试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目的基因的选择
    5.2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蛋白的表达
    5.3 疫苗的研究
    5.4 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评价
    5.5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5.6 Prime-boost 联合免疫策略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10)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组织化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四、肺吸虫的组织化学研究:卵壳的化学成份(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肝片吸虫血清学调查及西藏螺内寄生虫鉴定[D]. 周磊. 西藏大学, 2020(12)
  • [2]捻转血矛线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与烯醇化酶特性的研究[D]. 韩凯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3]华支睾吸虫囊蚴cDNA文库的构建与免疫学筛选[D]. 张小玲. 吉林大学, 2010(09)
  • [4]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宋军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5]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学及DNA序列分析[D]. 高忠萱.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6]肝片吸虫重组GST、CatL蛋白及其DNA核酸联合免疫初步研究[D]. 李晓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7]小品系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在终宿主体内生长发育的动态分析[J]. 林建银,姚丽君,魏雪英. 地方病通报, 1993(01)
  • [8]卫氏并殖吸虫卵形成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J]. 何毅勋,胡亚青,郁琪芳. 地方病通报, 1991(03)
  • [9]卫氏并殖吸虫卵黄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J]. 林建银. 地方病通报, 1989(04)
  • [10]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组织化学观察[J]. 郑时春,张敏如. 动物学报, 1988(03)

标签:;  ;  ;  ;  ;  

肺吸虫病的组织化学研究:蛋壳的化学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