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汽车制造业调查——八钢天汽发展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沙[1](2020)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产业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实力都有跨越式发展,其产业链长,投资拉动作用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但钢铁行业长期以来追求“速度规模型”粗放式发展,导致行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结构矛盾。伴随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增速放缓对钢铁产业更是带来了巨大冲击,行业恶性竞争加剧、整体经济效益低下、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愈加凸显。许多钢铁企业在内外交困的境况下经营不断恶化,逐步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与此同时,2014年专家指出钢铁行业已进入全面亏损,因此针对钢铁行业脱困路径研究迫在眉睫。2015年,我国提出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要任务帮助钢铁企业脱困发展。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结构性调整的政策效果在钢铁行业逐步凸显,一些钢铁企业绩效得到明显改善,八一钢铁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本文以改革重点行业的典型财务困境公司八一钢铁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梳理研究思路,其次阐述财务困境及脱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介绍案例企业的财务困境现状,并对陷入财务困境原因剖析,接着对八一钢铁在改革大背景下采取一系列脱困举措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八一钢铁作为新疆唯一的上市钢铁企业,由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被迫“披星戴帽”,走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本文尝试在结合政策背景、行业特征、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得出:(1)八一钢铁陷入困境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需矛盾突出导致量价齐跌;另一方面企业存在产销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成本费用管控无力、投融资期限错配等问题。(2)八一钢铁在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响应任务要求:通过化解低效产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债务重组、争取政府补贴缓解资金压力;管控成本高压点,实现降本增效;消化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加大研发投资、提升供给质量,多措并举以摆脱困境。(3)八一钢铁采取的一系列可持续与非可持续脱困路径组合方案使企业于2016年扭亏为盈,成功摘帽。进一步从财务状况、核心竞争力方面对八一钢铁脱困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破产风险大大降低,真实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正在逐步完成“实质性”的脱困,说明八一钢铁选择的脱困路径正确有效。最后,针对八一钢铁改革现状提出建议,公司应拓宽筹资渠道,适度发展非钢业务,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等,“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任务需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产能过剩企业走出财务困境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供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化完善相应政策。
银雨[2](2020)在《八一钢铁公司低碳物流路径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问题。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2017年全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为60934.21万吨标准煤,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达到13.59%。冶金工业的生产过程,从整体来看就是一系列的物流活动,钢铁物流的低碳化对优化钢铁行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很大促进作用。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和核心区域,低碳物流的发展需求极为迫切。八钢作为重工企业,对能源消耗大,节能减排刻不容缓。2018年八钢公司销售总费用约10.1亿元,其中运输仓储费用达到了9.14亿元,占比90.5%。实现八钢公司低碳发展,离不开低碳物流的支持与保障。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供应、生产及销售等环节相关物流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八钢公司2009-2018年间物流碳排放总量,进而得出物流碳排放强度。基于以上数据对这期间物流碳排放现状进行判断,然后运用EKC模型从长期趋势方面分析八钢公司物流碳排放与本身发展的关系。再通过解释结构模型确定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并用交互影响矩阵相乘法分析不同层级对八钢公司低碳物流发展路径的影响,最后确定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八钢公司物流排放与本身发展的长期趋势曲线呈倒“N”型,即,随着八钢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环境表现出较好—恶化—转好的趋势。在影响因素方面,低碳物流技术不高、低碳物流标准化建设需推进、低碳物流规章制度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欠缺、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构成了对八钢公司低碳物流的直接影响因素;低碳物流研究投入不足既影响上一层级,又受下一层级的影响;低碳物流意识淡薄、低碳物流高层次人才匮乏、管理模式传统则是影响八钢公司低碳物流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分出了自制因素、依赖因素和独立因素,并可从突破自我限制、确定发展目标、把握关键因素三个方面给出八钢公司低碳物流发展对策。
陈逸超[3](2020)在《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是自治区唯一一处全年开放的中蒙口岸。由于开关时间长,交通条件好,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一度非常发达:2014年,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7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占蒙古国对华进口总额的21.44%,是名副其实的中蒙边境第二大口岸。然而从2015年开始,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迅速萎缩,当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额仅为上年的10%;在2018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只有1279万美元,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一强,在我国对蒙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0.64%。如此覆巢之下,镇上的边民互市市场,一处由个体商户组成的颇具规模的日用工业品外贸批发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其出口额从2013年的6700万美元(占当年口岸出口贸易总额的22%)下降到2017年和2018年的3604.7万元(约合533.89万美元,占比31.08%)及3972.25万元(约合600.27万美元,占比46.9%);市场中边贸商人的人数也因收入下降而大幅减少:在2009年,镇上有430家从事出口边贸的商户,其中370多家商户来自外地;到了2019年,镇上的商户总数只有不到180家(边贸商约120家)。而这些商人的离开——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边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常有意地监督外来人员的行迹和言论,并积极参与联防、“反恐处突”演练等活动,也使得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在口岸所在地积聚“人力资源”,实现“边贸戍边”的功能遭到削弱。根据边贸商人们的说法,蒙古国债务危机、图格里克贬值、其它中蒙口岸及第三国对蒙商品输出规模的增长等因素是导致不景气,特别是蒙古国客户人数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客户人数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反映的正是边民互市及其所售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事实,其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则与经营活动变迁所导致的区位条件变化及边民互市较差的市场环境有关;此外,边民互市中的经营者们较薄弱的经济实力以及某些不良经营习惯和观念,如对购物者,特别是零售消费者的“势利心态”,也对边民互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笔者看来,鉴于边民互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困境的原因的复杂性,若要进一步改善塔克什肯边民互市的发展条件,首先有必要加强对口岸及口岸所在地的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减少以海关、边检为代表的各垂直管理部门与主管口岸工作的口岸管理委员会及地方政府间的职能错位和交叉,提升口岸规划发展及管理工作的统筹程度和协调性。在具体措施层面,上述各部门应以更加整体的视角,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人们参与互市的便利度,降低人们参与互市的中间成本,以及为经营者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通过举办会展等方式拉近互市参与者之间的“互惠距离”,以此改善人们对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让他们能够且愿意在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中实现消费的升级,从而使得塔克什肯口岸这个中蒙西部边境的大门,一带一路西通道的重要节点,成为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供应基地和物资流转中心。最后,通过田野调查,笔者也发现,世代居住在塔克什肯口岸所在地(原布尔根村)的当地边民对互市的参与度及从中获益的程度目前仍有待提升,故在边民互市之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强对当地世居少数民族边民参与边民互市的支持力度。
王筱涵[4](2019)在《中国上市公司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空间的角度看,企业跨区域并购是我国企业并购在空间上的重要表现。所谓跨区域并购(Cross-Regional M&A),在本文中定义为并购企业把分属不同省区市被并购企业(依据注册地和所有权)的全部资产或者部分股权购买下来的并购行为。企业跨区域并购不仅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结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中国上海和深圳两个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的跨区域并购为例,研究了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文章在界定跨区域并购的概念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跨区域并购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机理,然后选取了2011年至2016年23个省市区4633个跨区域并购事件为样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选取宝钢集团并购八钢的并购事件为例,分别从工业和产业结构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跨区域并购现状呈现波动增长态势。我国跨区域并购从交易额和交易量角度均来看均处于发展状态。从并购地理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跨区域并购发展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从并购规模来看,第三产业的并购规模明显大于第二产业。从增速上来看,近几年跨区域并购的发展重点在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第二、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跨区域并购对第二产业内单个行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第二产业的生产率,实现专业化程度加深。但由于跨区域并购导致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促使跨区域并购对目标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影响的挤出效应明显高于溢出效应,导致目标区域产业高效化和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升。目标区域专业化程度发展缓慢使得跨区域并购对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较为微弱,从而目标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于其他区域。并且跨区域并购事件所在产业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第三、宝钢集团并购八钢事件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还需加强。在工业内部角度,宝钢集团在并购后转移的技术为基础开采技术、炼钢技术等低附加值的技术,短时间内刺激新疆地区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但长期对工业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区域产业结构角度,宝钢集团并购八钢促使新疆区域的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均向第二产业转移,导致新疆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有所下降。第四、针对跨区域并购现状与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论,笔者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政府应创新规制手段与内容,完善规制方式与方法,政府应该制定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与纲要,发挥政府信息资源渠道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二是企业提高对并购后全方位整合的关注度,并购公司应对并购资源的人员、技术、文化等进行多方面的融合,才能全面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和促进目标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苗风芸[5](2017)在《基于质量指数的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疆工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新疆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40%,已经成为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动力引擎。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Silk Road Economic Belt)向西开放的核心区,新疆的区位优势和资源型产业比较优势越发明显,工业企业如何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并进一步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高质低耗”是未来的关注点。其中基于质量指数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评析和研判对新疆工业的深度发展和优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析新疆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通过构建质量指数剖析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优势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能够为工业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给予一定的借鉴。本文首先从研究范围界定入手,对研究范畴、质量指数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划定,并采用归一化处理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后续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资料与数据库,通过定性的比较分析和构建质量指数,从规模、行业以及上市公司三个维度对新疆工业企业的现状、变化特点进行分析。从规模发展和经营情况显示新疆工业企业整体情况向好,资源型产业依然是优势产业,上市工业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质量角度方面,新疆工业行业质量指数呈现“两极化”趋势,制造业和加工业质量指数表现堪忧;不同规模工业企业质量指数逐年上升,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质量水平差距逐年缩小。其次,在现有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基础上加入质量指数指标,从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社会贡献及发展潜力五个方面构建基于质量指数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对新疆近年来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市场销售额、利润率、生产成本和质量指数等是影响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对经济效益的分析,发现了新疆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运营、销售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增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从而促进新疆工业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巩固新疆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黄伟新[6](2015)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特定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一国或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能够实现外贸平稳增长基础上,不断追求外贸结构优化,外贸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以及适应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地区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适时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实现地区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新疆外贸已然处于中亚及周边国家这一传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区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现实情境。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成为促进新疆外贸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新疆在国家向西开放中战略地位的不二法门。本文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新疆外贸发展所处的特殊区情,就如何加快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从以下八个章节展开了详细讨论: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本研究的背景并指明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指出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切入点,并对文章的逻辑结构、行文思路、研究内容进行安排,最后还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文章作出的贡献进行说明。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展开论述。第三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该章梳理了建国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历程及其实践成果,并分析了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从而总体上理清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第四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从出口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国际市场开拓方式、国际市场竞争方式、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测评了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进程和各子系统的转变效果,从中指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探讨。第五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得到的影响因素评价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二项分布logistic模型探寻当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为下文找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提供了有力依据。第六章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功经验的凝练概括,为明确新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缕清转变思路提供了有益启示。第七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从新疆区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转变思路,据此建议采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四条可行路径。第八章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为保障路径实施能够达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从科技支撑、制度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引领四个方面提出了可以采取的保障措施。通过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纵观建国以来的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历经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向过渡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再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三个历史转变阶段。历经六十多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新疆外贸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表现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带来了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而且在外贸结构方面,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序转换,对外贸易方式愈加多元,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越趋合理,对外贸易疆内区域布局加速调整。而随着新疆外贸出口商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与竞争方式的多样化,新疆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也拉动了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并带来了社会效益的相应提高。不仅如此,单位出口价值能耗减少以及每单位地产品出口废水、固体废弃物减少使得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也逐步显现。第二,金融危机以来,新疆外贸发展环境风云变化,虽然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对外贸易所涉及各环节现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外贸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外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选择局限性明显。第三,衡量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可以对比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前后的优化程度加以描述和评价。总体来讲,金融危机以来的2008年到2010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的2011年到2013年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调整适应阶段。然而这期间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旧处于较低层次之间转变,转变进程不仅缓慢而且稳定性不高,使得新疆当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具体从出口商品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前后效果来看,新疆本地生产的出口产品其资源利用方式虽然有所尝试向更高水平作出转变,但其不仅没能够持续推进,而且还出现了急速倒退。从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趋势看,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也是经历了2009年至2011年三年时间的调整适应阶段之后,新疆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已经日益多元化且正逐步趋于优化。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方式在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时期一直处于调整适应状态,不过这种微幅调整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的转变前后效果看,新疆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然而区域分工、产业分工以及企业分工三种方式转变的不稳定性使得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趋势并不稳定,也就反映出新疆外贸在促进国民收益增加的方式上尚未探寻出一条符合新疆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第四,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尚未发生质的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新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滞后、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且运转失衡等因素是决定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首要原因。其次,贸易发展理念中政府视贸易为推动GDP增长手段,企业追求做大做强而非做专做强的发展理念也是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再次,技术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也对新疆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五,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质量、资金供给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效果以及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状况等;而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外贸行业竞争秩序、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则起到了负向阻碍作用。
胡洪林[7](2015)在《八钢汽车用DC04冷轧深冲钢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用钢板对成型性能的要求随着车体设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不断提高,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现代开发汽车钢板产品首要的是深入了解用户的要求,然后才是结合设备工艺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随着汽车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销售市场的白刃化争夺,制造厂对汽车板的深度冲压性能要求近乎苛刻。本文针对深度冲压用钢DC04的产品研发,采用用户调研、原理解析、结合现场实际以及DC01冷轧板的工艺实践先确定基本技术方案,然后经过批量生产对炼钢及轧钢生产工艺进行分析改进,最后总结归纳出独特的超低碳钢DC04生产工艺关键点。研究了 IF钢材料成形机理,确定了炼钢主要化学成分、材料热轧轧制工艺、冷轧工艺和退火平整工艺等环节。研究了 IF钢的工件加工性能,对有代表性的影响材料加工性能指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生产实践,综合考虑八钢罩式退火产线的工艺特点自主研制,成功开发和生产了 0.7-1.2 mm厚度规格的DC04深冲压汽车板。八钢部分超深冲钢DC04产品已达到了高水平汽车用钢板的要求,能满足各种用户的复杂冲压要求。
孟爱敏[8](2014)在《宝钢集团八钢公司钢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此文采纳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综合利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全球钢铁行业产入与产出、售后与营销,研究国内钢铁发展历史沿革,分析其产品与营销竞争力,对宝钢集团八钢公司所在地的外部、内部综合环境、资源占有率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市场细分,确定了钢铁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为宝钢集团八钢公司未来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进行规划。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营销管理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营销管理的改造工程,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发展的速度具有强有力的关联性。依据波特五力模型,对我国钢铁行业局限性表现及八钢公司现行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用PEST方法分析粗钢需求、炼钢的产能、钢铁人均粗钢指标、需求总量、西北五省钢铁市场营销竞争格局;对宝钢集团八钢公司进行SWOT分析.分析行业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指出,企业将科技创新,促进营销力快速增长,形成有竞争能力的产品群,并对渠道、产品、价格、促销四方面营销组合策略进行了远景规化,得出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具体措施。
王丽华[9](2012)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文中认为冶金产业作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第一大支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开发区(头屯河区)现阶段钢铁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结合两年全国、全疆钢铁产业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促进钢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能级。
付康[10](2012)在《基于案例研究的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国内钢铁产业的并购重组进入全面加速期。钢铁行业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资产规模有了较大增长,但是,钢铁行业是否通过并购重组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大做强了?本文通过对宝钢并购八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的并购重组分析,研究其并购动因及过程,验证其绩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希望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提供借鉴。本文通过研究表明:新时期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消除行业壁垒、增强行业话语权、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国内钢铁并购的主要特点是由中央政府主导重组并购,但是应遵循市场机制,宝钢在并购过程中采用“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符合国内并购重组特点,有效解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各个主体的利益冲突,最终创造了共赢局面。而河北钢铁集团的并购重组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嫌疑,最终导致并购后企业效益不佳。
二、新疆汽车制造业调查——八钢天汽发展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汽车制造业调查——八钢天汽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财务困境成因的文献回顾 |
1.3.2 脱困路径文献回顾 |
1.3.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行业脱困研究的文献回顾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制度背景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财务困境界定 |
2.1.2 财务困境脱困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本结构理论 |
2.2.2 经济周期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背景 |
2.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政策推进 |
2.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产业困境 |
第三章 八一钢铁财务困境分析 |
3.1 案例概述 |
3.1.1 八一钢铁发展历程 |
3.1.2 八一钢铁陷入困境的经过 |
3.2 八一钢铁供给侧改革前的财务状况分析 |
3.2.1 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
3.2.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下滑 |
3.2.3 偿债能力下降 |
3.2.4 小结 |
3.3 供给侧视角下八一钢铁困境成因分析 |
3.3.1 外部因素分析 |
3.3.2 内部因素分析 |
3.3.3 小结 |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摆脱财务困境路径分析 |
4.1 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 |
4.1.1 淘汰落后产能 |
4.1.2 转让子公司剥离不良资产 |
4.1.3 资产置换实现一体化经营 |
4.2 多措并举,降低债务负担 |
4.2.1 积极开展债务重组 |
4.2.2 争取政府补助 |
4.2.3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
4.3 全面成本管控策略,管控成本高压点 |
4.3.1 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
4.3.2 严控各项非生产性费用 |
4.4 供销联动,降低库存 |
4.4.1 深化产销研机制,减少库存积压 |
4.4.2 借助钢铁电商平台挖掘营销新模式 |
4.5 重研发投资,提升供给质量 |
4.5.1 加强新产品开发与创新 |
4.5.2 坚持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第五章 八一钢铁脱困举措实施效果分析 |
5.1 基于财务视角的脱困举措实施效果分析 |
5.1.1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5.1.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
5.1.3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
5.1.4 企业Z值分析 |
5.2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脱困举措实施效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八一钢铁公司低碳物流路径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碳物流的内涵 |
1.2.2 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 |
1.2.3 低碳物流的路径优化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
2.1 碳排放测算方法 |
2.2 EKC理论 |
2.3 解释结构模型理论 |
2.4 MICMAC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八钢公司物流碳排放现状 |
3.1 八钢公司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八钢公司简介 |
3.1.2 八钢公司物流基本情况 |
3.1.3 八钢公司物流特点 |
3.1.4 八钢公司低碳物流举措 |
3.2 八钢公司物流碳排放现状分析 |
3.2.1 碳排放系数的确定 |
3.2.2 八钢公司物流碳排放总量 |
3.2.3 八钢公司物流碳排放强度 |
3.3 基于EKC的八钢公司物流碳排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八钢公司低碳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
4.1 八钢公司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 |
4.2 构建八钢公司低碳物流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 |
4.2.1 确定各因素的关联性 |
4.2.2 建立可达矩阵 |
4.2.3 确定各影响因素层级关系 |
4.3 构建八钢公司低碳物流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八钢公司低碳物流的路径优化和对策探讨 |
5.1 八钢公司低碳物流的路径优化 |
5.2 八钢公司低碳物流的发展对策 |
5.2.1 突破自我限制,解决基础问题 |
5.2.2 确定发展目标,挖掘深层次原因 |
5.2.3 把握关键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我国古代的“边市”与当代“边民互市” |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 研究理论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塔克什肯口岸与塔克什肯镇 |
第一节 作为中蒙走廊的布尔根河沿岸 |
第二节 塔克什肯口岸 |
一 口岸概况 |
二 口岸运行情况 |
三 口岸发展规划 |
第三节 塔克什肯镇 |
一 塔克什肯镇概况 |
二 镇区重心的北移 |
三 现在的塔克什肯镇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概况 |
第一节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基本情况 |
一 塔克什肯口岸的“边民互市” |
二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发展 |
三 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 |
第二节 边民互市贸易的参与者 |
一 边民互市市场中的经营者 |
二 市场中的购物者和其他人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主要发展困境 |
第一节 客户流失 |
第二节 市售商品综合竞争力不足 |
第三节 边民互市市场的经营活动存在无序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环境因素 |
一 蒙古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
二 区位条件、市场环境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经营者自身的局限性 |
一 经营者缺乏市场竞争力 |
二 负面经营心态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反思 |
第一节 当地政府及海关的努力 |
一 在口岸发展规划中更加重视出口边贸的发展 |
二 加强对边民互市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
三 改善购物者对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 |
第二节 促使边民互市经营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第三节 加强对世居边民参与互市的支持 |
一 加强对边民参与互市的引导和组织 |
二 明确塔克什肯镇在边贸中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加大边境金融机构对互市边民的支持力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一)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的结论 |
(二)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上市公司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本文可能创新点 |
1.3.2 本文存在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跨区域并购概念的界定 |
2.2 跨区域并购的研究综述 |
2.3 跨区域并购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综述 |
2.4 文献综述评析与本文研究视角的提出 |
第3章 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3.1 跨区域并购与目标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
3.2 跨区域并购与目标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 |
第4章 中国跨区域并购的总体分析 |
4.1 中国跨区域并购的现状 |
4.2 中国跨区域并购的产业与地区发展趋势 |
4.3 中国跨区域并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总体研究假设 |
5.1.2 分类研究假设 |
5.2 模型与变量 |
5.2.1 变量说明 |
5.2.2 计量模型设计 |
5.3 样本与数据 |
5.3.1 数据来源 |
5.3.2 样本选择 |
5.3.3 数据统计性描述 |
5.4 实证分析 |
5.4.1 单位根检验 |
5.4.2 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被解释变量的分析 |
5.4.3 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被解释变量的分析 |
5.4.4 实证结论 |
第6章 案例分析之宝钢集团并购八钢 |
6.1 案例介绍 |
6.1.1 宝钢概况 |
6.1.2 八钢概况 |
6.1.3 并购过程 |
6.2 宝钢并购八钢集团的动因与理论分析 |
6.2.1 并购动因 |
6.2.2 理论分析 |
6.3 数据分析 |
6.3.1 在工业层面 |
6.3.2 在产业结构层面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5)基于质量指数的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有关经济效益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有关经济效益的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工业企业研究范围界定 |
2.1.2 质量指数界定 |
2.1.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界定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2.2.1 归一化处理方法 |
2.2.2 主成分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3 新疆工业企业现状分析 |
3.1 新疆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新疆分行业工业企业规模发展现状 |
3.1.2 新疆分行业工业企业经营发展现状 |
3.2 新疆分规模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新疆分规模工业企业规模发展现状 |
3.2.2 新疆分规模工业企业经营发展现状 |
3.3 新疆上市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
3.3.1 新疆上市工业企业规模发展现状 |
3.3.2 新疆上市工业企业经营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新疆工业企业质量指数研究 |
4.1 质量指数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 分行业工业企业质量指数研究 |
4.2.1 分行业工业企业质量指数指标构建 |
4.2.2 分行业工业企业质量指数研究 |
4.3 分规模的工业企业质量指数研究 |
4.3.1 分规模工业企业质量指数指标构建 |
4.3.2 分规模工业企业质量指数浅析 |
4.4 上市工业企业质量指数研究 |
4.4.1 上市工业企业质量指数指标构建 |
4.4.2 上市工业企业质量指数浅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质量指数的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5.1 分行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5.1.1 分行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5.1.2 分行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5.2 分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5.2.1 分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5.2.2 分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5.3 上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5.3.1 上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5.3.2 上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5.4 质量指数与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
5.4.1 分行业工业企业质量指数与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
5.4.2 分规模工业企业质量指数与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
5.4.3 上市工业企业质量指数与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提升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
6.1 从政府层面提升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
6.1.1 提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经济效益评价机制 |
6.1.2 健全质量管理,构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质量强区 |
6.2 从行业层面提升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
6.2.1 加强工业产业交流合作,改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
6.2.2 制定差异化行业发展政策,突出区域工业发展特色 |
6.3 从企业层面提升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建议 |
6.3.1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依靠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
6.3.2 以企业的转型升级来赢得产品市场,提高资本收益率 |
6.3.3 多渠道筹资,发挥资本对企业效益的贡献作用 |
6.3.4 加强产品监督信息化建设,培养示范企业群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及不足 |
7.2.1 创新点 |
7.2.2 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6)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关于对外贸易动因研究 |
(2)关于对外贸易效益研究 |
(3)关于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对外贸易 |
2.1.2 对外贸易发展 |
2.1.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
2.1.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内生增长理论 |
2.2.3 外贸转型升级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现状 |
3.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49-1978) |
3.1.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79-1991) |
3.1.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1992-至今) |
3.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成果 |
3.2.1 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
3.2.2 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
3.2.3 对外贸易竞争力有所提升 |
3.2.4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显着 |
3.2.5 对外贸易节能环保效益逐步显现 |
3.3 新形势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 |
3.3.1 出口商品国内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
3.3.2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落后 |
3.3.3 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局限性明显 |
第四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测评 |
4.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指标 |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指标 |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指标 |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指标 |
4.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2.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4.2.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测评结果分析 |
4.3.1 总体效果评价 |
4.3.2 分项指标评价 |
(1)出口生产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分析 |
(2)国际市场开拓方式转变分析 |
(3)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分析 |
(4)外贸增进国民收益方式转变分析 |
4.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4.4.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缓慢 |
4.4.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平稳性不高 |
4.4.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所处层次偏低 |
4.4.4 外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式转变水平呈下降趋势 |
4.5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存在问题的成因透视 |
4.5.1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首要原因 |
4.5.2 贸易发展理念落后是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 |
4.5.3 技术创新乏力极大延缓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
4.5.4 多重矛盾交织使得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
第五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分析 |
5.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 |
5.1.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甄选依据 |
(1)国外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
(2)国内因素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
5.1.2 影响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选择 |
5.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1)数据来源 |
(2)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5.2.3 基于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
(1)因子分析 |
(2)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
6.1 主要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
6.1.1 美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1.2 德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德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1.3 日本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日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2 国内相关省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
6.2.1 广东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2.2 浙江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2.3 广西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经验 |
(1)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历程 |
(2)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经验 |
6.3 国内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6.3.1 要认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 |
6.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趋势性,要掌握其转变方向 |
6.3.3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并不唯一,要因地制宜 |
6.3.4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在尊重市场竞争规律同时,要合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
第七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和路径设计 |
7.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取向 |
7.1.1 实现出口增长从过分依靠廉价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要素最优配置驱动转变 |
7.1.2 实现国际市场开拓和份额提高从机械型抢占向主动和主导型占有转变 |
7.1.3 实现外贸由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增长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
7.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
7.2.1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7.2.2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竞争优势培育为核心 |
7.2.3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品牌塑造为主线 |
7.2.4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
7.2.5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 |
7.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设计 |
7.3.1 路径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2)以开展产业差异化自主创新推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7.3.2 路径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以进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 |
(2)以产业链建设强化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优势 |
7.3.3 路径三:推动企业“走出去”带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选择与路径安排 |
(2)“走出去”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选择与路径安排 |
7.3.4 路径四: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1)参与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2)推进跨省区域经济合作带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
第八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 |
8.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支撑 |
8.1.1 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保障 |
8.1.2 创新科技机构运作模式,以高质量科技产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8.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 |
8.2.1 改革完善外贸政策,形成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
8.2.2 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配合,凝聚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合力 |
8.3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 |
8.3.1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
8.3.2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商业性金融支持 |
8.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人才引领 |
8.4.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发展支撑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8.4.2 重视人才引进与留用,引聚高层次人才引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八钢汽车用DC04冷轧深冲钢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IF钢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国外IF钢发展情况 |
1.2.2 国内IF钢发展情况 |
1.3 IF钢深冲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
1.4 本文研究目的 |
1.4.1 课题背景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
2.1 总体生产工艺流程图 |
2.1.1 炼钢工序 |
2.1.2 热连轧工序 |
2.1.3 冷轧工序 |
2.1.4 全氢罩式退火工序 |
2.1.5 平整工序 |
2.2 技术要求 |
2.2.1 化学成分 |
2.2.2 钢板性能要求 |
2.2.3 钢板表面及板形要求 |
第3章 生产工序参数设计和工艺控制 |
3.1 炼钢工序成分设计 |
3.1.1 各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
3.1.2 化学成分确定 |
3.2 炼钢工序工艺研究 |
3.2.1 碳含量的控制 |
3.2.2 氮含量的控制 |
3.2.3 氧含量的控制(钢水洁净度控制) |
3.2.4 炼钢工序工艺控制要点 |
3.3 连轧工序工艺设计及研究 |
3.3.1 热轧工艺设计 |
3.3.2 连轧工序工艺控制要点 |
3.4 冷轧工艺设计及研究 |
3.4.1 冷轧压下率的研究 |
3.4.2 再结晶退火工艺的研究 |
3.4.3 平整工艺研究 |
3.4.4 冷轧过程工艺控制 |
第4章 实际工业生产状况与分析 |
4.1 炼钢工序实物控制情况与分析 |
4.2 连轧工序实物质量控制情况 |
4.2.1 工艺控制情况 |
4.2.2 板形控制 |
4.2.3 热轧产品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情况 |
4.2.4 热轧原料力学性能情况 |
4.2.5 热轧过程评价 |
4.3 八钢EDDQ级冷轧钢DC04质量情况 |
4.3.1 尺寸精度 |
4.3.2 力学性能情况 |
4.3.3 金相组织检验情况 |
4.3.4 织构分析情况 |
4.3.5 与宝钢同类水平钢种对比情况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宝钢集团八钢公司钢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阐述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2.1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
2.1.1 市场竞争基本理论 |
2.1.2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
2.1.3 目标市场理论 |
2.1.4 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
2.2 钢铁企业产品的特点及市场特性 |
2.2.1 钢铁行业的特点 |
2.2.2 钢铁产品的市场特征 |
2.3 我国钢铁企业营销理念 |
2.3.1 我国钢铁企业营销观念演变史 |
2.3.2 营销观念的应用与实践 |
第三章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经济环境 |
3.1.1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 |
3.1.2 货币政策与资金问题 |
3.1.3 钢铁行业周期 |
3.1.4 钢铁行业市场营销环境 |
3.2 钢材粗钢需求 |
3.2.1 粗钢行业 |
3.2.2 钢铁行业新增产能 |
3.3 人均需求 |
3.4. 钢材的整体需求现状分析 |
3.4.1 房地产业增速下滑 |
3.4.2 机械行业景气度较低 |
3.4.3 汽车行业增速稳定 |
3.5 出.需求 |
3.6 需求总量 |
第四章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SWOT分析及行业分析 |
4.1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SWOT分析 |
4.1.1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优势 |
4.1.2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存在的劣势 |
4.1.3 八钢面临的机会 |
4.1.4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面临的威胁 |
4.2 行业分析 |
4.2.1 推进营销管理工作分析 |
4.2.2 主营业务分析 |
4.2.3 行业、产品或地区经营情况分析 |
4.2.4 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
4.3.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 董事会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
4.4.1 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
4.4.2 公司发展战略 |
4.4.3 经营计划 |
4.4.4 维持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公司所需的资金需求 |
4.4.5 可能面对的风险与对策 |
第五章 竟争者分析 |
5.1 八钢发展规模、产品结构分析 |
5.2 八钢与酒钢的板带产品差异化分析 |
5.3 市场营销竞争格局分析 |
5.4 在建工程分析 |
第六章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
6.1 产品策略 |
6.1.1 创品牌优势,调高企业利润 |
6.1.2 科技创新,促进营销力快速增长 |
6.1.3 技术创新,形成有竞争能力的产品群 |
6.1.4 循环经济,实现效益最佳统一 |
6.1.5 建设技改,扩展规模,提升指标 |
6.1.6 金属制品战略 |
6.1.7 煤化工战略 |
6.2 价格策略 |
6.2.1 成本管理,产品价与目标市场接轨 |
6.2.2 低成本竞争,丰富竞争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放开销售渠道,实行一体化战略 |
6.3.2 挖掘采购供应渠道,降本减费增效 |
6.3.3 畅通物流管理渠道,提升物流营销速度 |
6.3.4 培育财务保障渠道,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
6.3.5 优化管理创新渠道,提升营销“软实力” |
6.3.6 凝聚资源保障渠道,为营销提供战略保障 |
6.4 促销策略 |
6.4.1 制定促销方法,落实经销方案 |
6.4.2 激活经销商促销热情,加强营销监控 |
6.4.3 公众与宣传促销 |
第七章 结论 |
7.1 八钢公司的发展战略 |
7.2 八钢公司为实现战略目标需抓好的主要工作 |
7.2.1 标志性目标工作 |
7.2.2 阶段性目标工作 |
7.3 研究内容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发区 (头屯河区) 钢铁产业发展特点 |
(一) 规模经济凸显, 带动作用显着 |
(二) 产品品种日益丰富, 产品结构加速调整 |
(三) 投资规模快速扩张, 装备水平日益提升 |
(四) 加强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二、钢铁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一)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 |
(二) 新疆发展形势 |
三、开发区 (头屯河区) 钢铁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
(一) 明晰发展思路, 确定发展目标。 |
(二) 优化产品结构, 做强钢铁产业。 |
(三) 强化产业配套, 延伸产业链条。 |
(四) 深化循环经济, 加速节能减排。 |
(五) 大力开拓市场, 提高市场份额。 |
(10)基于案例研究的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并购动因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并购绩效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并购后整合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我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研究 |
2.5 小结 |
3 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发展现状 |
3.1 国际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 米塔尔集团(Mittal Steel)并购重组的启示 |
3.2.1 并购的经验 |
3.2.2 并购的启示 |
3.3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五力模型分析 |
3.3.1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 |
3.3.2 我国钢铁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
3.3.3 我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发展及特点 |
3.4 小结 |
4 案例分析之宝钢并购八钢集团 |
4.1 宝钢概况 |
4.2 八钢集团概述 |
4.3 并购动因 |
4.3.1 宝钢SWOT分析 |
4.3.2 并购的战略意义 |
4.4 并购过程及特点 |
4.4.1 并购模式的创新——“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 |
4.4.2 在并购实施过程中稳扎稳打 |
4.4.3 实施一系列的并购后整合措施 |
4.5 并购绩效评价 |
4.6 小结 |
5 案例分析之河北钢铁集团的并购 |
5.1 河北钢铁集团的组建及概况 |
5.2 并购动因 |
5.2.1 河北钢铁SWOT分析 |
5.2.2 并购的战略意义 |
5.3 并购后整合措施 |
5.3.1 钢铁主业的整合 |
5.3.2 明确整合任务 |
5.4 并购绩效评价 |
5.5 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新疆汽车制造业调查——八钢天汽发展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D]. 赵文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八一钢铁公司低碳物流路径优化的研究[D]. 银雨. 新疆大学, 2020(07)
- [3]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D]. 陈逸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4]中国上市公司跨区域并购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筱涵.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4)
- [5]基于质量指数的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研究[D]. 苗风芸. 新疆大学, 2017(02)
- [6]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黄伟新. 石河子大学, 2015(12)
- [7]八钢汽车用DC04冷轧深冲钢的开发[D]. 胡洪林. 东北大学, 2015(12)
- [8]宝钢集团八钢公司钢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孟爱敏.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9]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J]. 王丽华. 现代经济信息, 2012(22)
- [10]基于案例研究的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D]. 付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