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祝彦,张弘弛[1](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毋庸置疑,陈独秀研究曾是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较长时间拨乱反正的研究之后,"陈研"也趋于平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一直强调加强党史国史研究,陈独秀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又出现了升温,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成果。本文拟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陈独秀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十八大以来陈独秀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进一步总结研究不足,探寻潜在研究点,以便未来更好更深入开展陈独秀研究工作,客观公正地展现陈独秀的一生。
考秀坤,吕嘉成[2](2017)在《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文中指出陈独秀思想理论中的"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角度剖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思想的变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石,运用实事求是和矛盾分析法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当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历史评价进行分析和认识。
郑本凤[3](2014)在《新世纪以来“二次革命论”有关问题研究述评》文中提出"二次革命论"作为陈独秀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研究的内容和争论主要集中在"二次革命论"的来源是什么、"二次革命论"与中共二大纲领的关系、"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思想之间的对比等。
马海磊,卞忆雯[4](2014)在《浅析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兼评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伟大而曲折的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探索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给当时的党和革命运动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其"二次革命论"理论进行解读,这对于后来在中国更好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赵秀华[5](2013)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诱因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原因一直都是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对比俄国革命模式并结合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形成背景可知,陈氏"二次革命论"源于对俄国革命模式的不准确模仿,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俄国革命模式是其直接的实践依据、陈独秀对俄国革命模式不准确的理解是其理论根源,此为内因;共产国际以俄国革命模式指导中国革命对陈独秀的影响则催化了其"二次革命论"的形成,此乃外因。内外因共同构成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影响因素统一体。
朱洪[6](2013)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来龙去脉——早期中共党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林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播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种子,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陈独秀因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策略,主持起草了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了"二次革命论"。西湖会议后,陈独秀服从共产国际纪律,接受、宣传了"二次革命论",受其影响,中共三大留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痕迹。由于国民党反对被改造、部分党内同志以及一些国际代表对"二次革命论"的批评,加上陈独秀内心深处不接受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策略,1925年五卅运动后,陈独秀部分地抵制了"二次革命论"。共产国际导致"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受到共产国际代表、反对派以及陈独秀本人的批评;斯大林、布哈林以及部分中国同志为共产国际政策进行了辩护;在批判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时,回避了其错误来源于马林和共产国际。
邢和明[7](2012)在《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形成初期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陈独秀没有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犯了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二次革命论"产生的真正根源。陈独秀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认为中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则是错误的。
张晶[8](2011)在《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对二者进行比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因为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继承与发展。本文系统的阐述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进行了的异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出现差异的原因作了辨析。
姜金林[9](2011)在《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中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开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时期所做出的探索性贡献,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肯定。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由于其政治和思想上的跌宕起伏,也是在中共党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奔走革命,既有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功绩,也有脱离中国实际、落后于时代的历史悲剧,以他为个案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和开创时期的曲折历程具有特殊的标本意义。本文试图依据最新研究资料,特别是前苏联解体后解密的一批档案资料,梳理和阐明陈独秀在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艰难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做出的探索性贡献和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并据此较准确地估量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发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提供启示。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宏观整体分析和微观实证分析结合起来,以陈独秀一生救亡图存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为主线,以他初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重要政治活动和理论成果为重点,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探寻融入到过程研究之中,深入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陈独秀所留下的思想文本中去。本文同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进程时,把陈独秀和同期的李大钊、李汉俊、李达、瞿秋白等人在这方面的贡献相对比;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上,把陈独秀不同历史时期的观点加以对比,也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加以比较,力求更清晰地考察陈独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得失成败。以科学的求真精神和宽广的历史眼界,来挖掘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的贡献和成就,借鉴和吸取他早期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文用六章的篇幅力图较全面地展现陈独秀筚路褴褛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历史场景,及其取得的正误交织的理论成果,以此来澄清、还原陈独秀因历史上政治斗争、路线斗争云雾所遮蔽的本来面目,从而为推进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启示和镜鉴。第一章,从历时性维度考察了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主要描述了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陈独秀由封建秀才转向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然后在共产国际、俄共(布)代表的指导下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追溯了他在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及大革命失败后直到晚年复杂的心路历程。较全面地展现了陈独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由热情信仰到探索运用再到怀疑、否定的矛盾心态,展示了幼年时期的共产党、共产国际、俄共(布)和国民党三方力量博弈的复杂关系,以及陈独秀作为共产国际决策的执行者、国民党的合作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所处的独特的历史角色。第二章,对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不足之处予以梳理。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当时的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毅然接受并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导向作用。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中,旗帜鲜明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投身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当时公认的、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但由于民族危亡局势的影响和个人学识结构的限制,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深,在传播过程中带有选择性、教条性和简单化的不足。第三章,对陈独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和历史局限进行梳理。陈独秀在共产国际、俄共(布)的直接指导下,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的最主要创始人,他开启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先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领导核心。但由于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受早期共产主义者缺乏厚实的理论准备等因素影响,陈独秀在建党实践上,出现了轻视理论研究,忽视党内民主,缺乏独立性等问题。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幼稚性和对共产国际的严重依赖性等历史局限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四章,对陈独秀初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探索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前途和道路等基本问题,所取得的正误交织的理论成果加以考察和总结,力图全面展示他围绕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所做出的开拓性、探索性的贡献和失误。具体表现为:在共产国际、俄共(布)的直接指导下,陈独秀提出了国民革命理论,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结束了共产党的地下活动状态;领导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兴起,使之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有力打击。但由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深、对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清,更受共产国际的错误和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陈独秀在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提出了“二次革命论”、“城市中心论”等错误思想理论,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挫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成果被国民党右派所独得,中共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反思,陈独秀加入并领导了中国托派组织,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走向歧途,做出了错误的回答;由于党内民主的不健全和个性使然,他分裂了党,分散了革命力量,客观上阻碍了革命的发展。第五章,考察了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考量和历史性偏差。结合特定历史条件的变化,厘清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变迁。陈独秀依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不可分离的重要观点,抨击了斯大林忽视民主的官僚集权体制;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开放性观点。但由于受苏联党内政治斗争不良风气的影响,陈独秀与中共和斯大林的政治积怨不断加深,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他对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路径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因而反对党在农村武装割据、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夸大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适性,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批评,带有情绪化的片面性错误,甚至出现了怀疑、否定列宁主义的重大错误。第六章,对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历程中的地位进行历史的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肯定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确定所做的艰难探索,把他定位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起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者和早期开拓者,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雏形。本着总结历史、指导未来的科学态度,对陈独秀早期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本文提出必须把它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思想资源,启示着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生产力标准和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二十一世纪取得更大的历史成就,实现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梦寐以求的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
刘晶芳[10](2010)在《“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辨析》文中研究说明"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是内容相近,又完全不同的两种革命战略。只有弄清楚了"二次革命论"和"两步走"的内涵,弄清楚各自的理论渊源,才能正确判断党史上的理论是非,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才能说清楚新民主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党的十八大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陈独秀生平研究 |
陈独秀民主革命思想研究 |
史料论证 |
陈独秀学术思想史研究 |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2)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来源 |
二、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发展脉络 |
三、对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历史评价 |
(3)新世纪以来“二次革命论”有关问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次革命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
1.“五种社会形态说”。 |
2.“不断革命论说”。 |
3.“列宁新经济政策说”。 |
二、“二次革命论”与共产国际 |
三、“二次革命论”与中共二大 |
四、“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思想 |
(4)浅析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兼评陈独秀“二次革命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党内的理论认识水平与“二次革命论”的产生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二次革命论” |
(一)“二次革命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片面理解 |
(二)“二次革命论”背离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
(三)“二次革命论”的产生是对共产国际指示的教条贯彻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二次革命论”的影响及启示 |
(5)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诱因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国革命模式是“二次革命论”最直接的实践依据 |
1.“二次革命论”模仿了俄国革命模式关于革命阶段的划分。 |
2.“二次革命论”效仿了俄国革命模式对过渡时间长短的判断。 |
3.“二次革命论”照搬了俄国革命模式关于民主革命前途的推断。 |
二、陈独秀对俄国革命模式的不准确理解是“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根源 |
1. 陈独秀忽视了列宁关于“民主革命阶段不能忘却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忠告。 |
2. 陈独秀忽略了俄国民主革命阶段而直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个关键问题。 |
3. 陈独秀忽略了俄国革命模式关于独立性与领导权的统一性。 |
三、共产国际对大革命脱离实际的指导是“二次革命论”形成的催化剂 |
(6)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来龙去脉——早期中共党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次革命论”来源于马林和共产国际 |
1.马林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二次革命论”的种子 |
2.马林的意见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二次革命论”的结胎 |
3.共产国际为什么赞成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
二、陈独秀主持起草的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了“二次革命论” |
1.反对加入国民党 |
2.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二次革命论” |
三、陈独秀接受、宣传了“二次革命论” |
1.陈独秀主张“二次革命论”是为了贯彻共产国际决议 |
(1) 马林否定了中共二大决议。 |
(2) 西湖会议经过激烈辩论后被迫接受马林提议。 |
(3) 共产国际否定了中共二大决议。 |
(4) 陈独秀到莫斯科后改变了态度。 |
(5) 斯大林强调“国民党的领导”。 |
(6) 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 |
(7) 向青: |
2.陈独秀主张“二次革命论”的两篇代表作 |
(1) 《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 |
(2) 《国民革命与资产阶级》。 |
3.中共三大受了“二次革命论”的影响 |
4.C.P.中不只陈独秀一人犯了“二次革命论”的错误 |
四、陈独秀为什么纠正“二次革命论” |
1.国民党反对被改造 |
(1) 孙中山要开除陈独秀。 |
(2) 中共不能批评孙文主义。 |
(3) 国民党本身没有任何前进的动力。 |
2.党内部分同志对“二次革命论”的批判 |
3.马林观点受到批评 |
4.马林本人批评国民党 |
五、陈独秀部分地纠正了“二次革命论” |
1.陈独秀部分地纠正“二次革命论” |
2.对于陈独秀自纠“二次革命论”的批判 |
六、对于共产国际错误的批评 |
1.共产国际未纠正“二次革命论”的错误 |
2.共产国际代表的批评 |
3.反对派的批评 |
4.陈独秀的批评 |
七、对共产国际错误的维护及对陈独秀的批判 |
1.斯大林、布哈林为加入国民党的政策辩护 |
2.中国同志对共产国际的维护 |
3.批判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未涉及共产国际 |
八、结 语 |
(7)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次革命论”形成的时间问题 |
二、如何看待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 |
三、落后国家如何利用资本主义 |
(8)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陈独秀“二次革命”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异同辨析 |
1.基本一致的观点 |
(1) 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性质问题。 |
(2) 革命的动力。 |
(3) 革命的阶段。 |
(4) 发展资本主义。 |
2.相异的观点 |
(1) 关于领导权的认识。 |
(2) 阶级力量的分析: |
(3) 两个革命的关系以及革命的前途问题。 |
二、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出现差异的原因辨析 |
1.二人的世界观及经历 |
2.共产国际的影响 |
3.二人所处的时代 |
(9)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念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
一、1915—1920: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激变时期 |
(一) 1879—1914:封建秀才—康梁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
(二) 1915—1919: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
(三) 1919—1920: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迅速转变 |
二、1920—1927: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时期 |
(一) 1920—1922:创建中国共产党 |
(二) 1923—1925:推动国共合作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
(三) 1926—1927:大革命高潮中的右倾错误和失败 |
三、1928—1937:反思中国革命的托洛茨基主义时期 |
(一) 1928—1929:对中国革命的反思与接受托洛茨基主义 |
(二) 1930—1937:组织领导中国托派 |
四、1937—1942:偏离马克思主义时期 |
(一) "不隶属任何党派"政治心态的形成 |
(二) 抗战前期的政治见解:抗战建国 |
(三) 晚年的最后政治见解:否定列宁主义 |
第二章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贡献与不足 |
一、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贡献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 |
(二) 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释 |
(三)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 |
二、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足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接受的不彻底性 |
(二)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片面性和教条化倾向 |
(三) 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局限性的原因 |
第三章 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与历史局限 |
一、列宁和共产国际对陈独秀建党思想的影响 |
(一) 列宁的建党思想及其对陈独秀的影响 |
(二) 共产国际俄共(布)对陈独秀建党思想的影响 |
二、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 |
(一) 开天辟地,秘密筹划建党 |
(二) 定党章立党纲,完成建党使命 |
(三) 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 |
三、陈独秀建党实践的历史局限性 |
(一) 在党的自身建设上的幼稚性 |
(二) 对共产国际的高度依赖性 |
第四章 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与失误 |
一、列宁与共产国际、俄共(布)对陈独秀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影响 |
(一) 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的影响 |
(二)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双重影响 |
二、陈独秀对中国国情的理论探索 |
(一)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论探索 |
(二) 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初步分析 |
三、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探索 |
(一) 对中国革命性质的理论探索 |
(二) 对中国革命阶段和前途的理论探索 |
(三) 对统一战线中革命领导权问题的理论探索 |
四、陈独秀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失误 |
(一) "二次革命论"与教条主义错误 |
(二) 忽视领导权的右倾错误 |
第五章 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考量及其偏差 |
一、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考量 |
(一) 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 |
(二) 对落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思考 |
二、陈独秀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思考 |
(一) 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的反思 |
(二) 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设想 |
三、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初步考量的偏差 |
(一) 对实现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教条性和反复性 |
(二)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批判的片面性和情绪化 |
第六章 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启示 |
一、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初步探索者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者和早期开拓者 |
(三) 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 |
二、陈独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局限 |
(一) 特定历史条件和独特个性的限制 |
(二)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维方法上的缺陷 |
(三)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识不成熟 |
三、陈独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和民主政治建设使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党的十八大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J]. 祝彦,张弘弛. 党史纵览, 2020(06)
- [2]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J]. 考秀坤,吕嘉成. 祖国, 2017(16)
- [3]新世纪以来“二次革命论”有关问题研究述评[J]. 郑本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2)
- [4]浅析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兼评陈独秀“二次革命论”[J]. 马海磊,卞忆雯. 福建党史月刊, 2014(02)
- [5]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诱因新探[J]. 赵秀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0)
- [6]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来龙去脉——早期中共党史问题研究[J]. 朱洪. 学术界, 2013(05)
- [7]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J]. 邢和明.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4)
- [8]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比较研究[J]. 张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9]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姜金林. 武汉大学, 2011(05)
- [10]“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辨析[J]. 刘晶芳.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0(01)
标签:陈独秀论文; 二次革命论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