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TM的交换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胡广文[1](2018)在《一种基于以太网架构的ATM交换总线实现方法》文中提出随着网络向全IP化方向发展,ATM路由交换设备也将从原有ATM交换架构向以太网交换架构过渡。基于以太网架构进行设备开发已经是一种趋势,分别介绍了以太网、ATM的信息格式及应用特点,通过将以太网的带宽优势与ATM QoS优势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以太网交换架构实现ATM路由交换功能的设计思路。给出了基于以太网交换架构实现ATM路由交换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详细阐述了设计思路、总线拓扑、信息承载格式、信息传递流程等主要内容。对于路由交换设备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赵尚弘,李瑞欣,魏伟,钱渊,庄绪春[2](2011)在《星上基带交换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星上交换是天基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基于ATM技术的星上交换技术的设计思想,汇总了星上交换设计的最新成果,讨论了星上交换结构的设计、缓存管理、连接接纳控制算法等,从几个方面挖掘了现代星上交换的设计思想。在总结星上ATM交换技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ATM星上交换的发展方向。
苗正[3](2011)在《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ATM交换系统是某通信交换网络项目的核心。目前在通信网中所采用的交换方式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及IP交换。本文首先分析了上述四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并结合项目要求,给出了本文所采用的交换技术体制:ATM交换。然后对不同类型的交换结构和缓存策略进行了分类和对比。虽然Crossbar交换结构相对于其它交换结构而言,耗费较多的资源;但其输入缓冲无阻塞交换结构中存储器和交换结构速率与端口线速相等,非常适用于高速和大容量交换系统,近年来许多高速交换机和路由器均倾向于采用输入缓冲无阻塞的Crossbar交换结构来实现。况且,Crossbar交换结构简单,容易硬件实现。虚拟输出排队策略通过在每个输入端口放置N个FIFO缓冲队列,每个FIFO存放着指向N个不同输出端口的信元,完全消除了队头阻塞。因此,本文选择基于虚拟输出队列策略的Crossbar空分交换结构。在对交换系统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交换结构、缓存策略和调度算法分别进行了研究之后,根据项目的要求,最终确定了基于VOQ缓存策略、Crossbar空分结构和iDRM调度算法的高速交换结构模型。然后,对交换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并通过硬件描述语言(VHDL),利用FPGA实现了8 8端口、交换容量为1.2Gbps交换结构。该设计不仅成功地突破交换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 VOQ缓存、iDRM调度算法和Crossbar交换结构;而且对于改变交换机的核心器件普遍依赖于进口国外ASIC套片的现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马彦恒[4](2008)在《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作为B-ISDN的核心技术,由于其具有统计复用和保证业务服务质量的特性,在现有的许多专用通信网络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来源于某专用通信网络ATM交换机的研制,ATM交换机需要支持多种业务(话音、视频、图像、IP数据等)的综合接入与交换,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综合业务ATM支撑平台,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包括ATM技术、综合交换技术和ATM资源管理。其次,分析了综合业务接入与处理过程,基于所采用的交换平台阐述了信元交换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ATM连接的交换控制方式。探索出一种将综合业务承载到ATM交换平台的可行方案。本文还研究了ATM资源管理技术。经过比较与分析,结合网络使用要求,首次提出带宽资源实行挤占式分级管理的解决方案,解决了综合业务资源共享的问题。对ATM连接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并采用自动保存与恢复技术进行保护,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对ATM连接信息实时备份功能进行了设计,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重用的软件平台,给出了主要功能的软件实现。该研究已通过测试验证,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熊辉波[5](2007)在《基于ATM的星上交换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星上处理是卫星通信重要的技术之一,异步传输模式(ATM)是一种重要的星上交换处理模式。 论文首先分析和比较了当前用于星上处理的几大关键技术。基于ATM交换,提出了一个基于GEO条件下的星上处理系统,讨论了能够满足星上ATM交换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方式,提出了适合于星上ATM交换的网络协议格式和内部信元格式,研究了交换单元的组成结构和I/O接口。论文分析了接纳控制法(Call Admission Control)算法,并进行了改进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新算法改善了统计复用增益、链路利用率、信元丢失率及可连接信源数等性能,更适于星上ATM交换系统。论文分析了TCP应用于卫星通信时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分析了类Iridium系统的LEO卫星网络环境下,包括Tahoe、Reno、Newreno、Sack、Vegas五种TCP拥塞控制策略的性能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Vegas算法可以较好地预测网络拥塞状况,拥塞窗口(cwnd)控制较为平稳。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星上交换和星上处理技术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李达维[6](2006)在《星载ATM交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致力于建设一个融空间和地面宽带通信于一体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体系。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共同特点之一是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设备转移到空间卫星上,从而使卫星系统的容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用户多种业务通信的需求。本文针对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关键技术——星载交换技术展开具体研究。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研发现状、发展趋势以及ATM交换技术的基础之上,对适合星上实现的交换关键技术及其调度算法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适合星上实现的交换技术:针对卫星环境的特殊性,对ATM交换、IP交换、MPLS交换三种交换方式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采用了相对高效ATM的交换方式,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研究并设计了星载ATM交换信元格式:针对卫星信道的特殊性(如高误码率等),以及卫星通信的广播、组播要求,对原始ATM信元格式进行纠错编码设计和其它扩展调整,使之满足卫星通信的要求;3.研究并设计了星载ATM交换结构:考虑到非阻塞特性及星上交换的广播、组播要求,从Crossbar、共享存储、共享总线三种交换单元中,采用了易于控制的Crossbar交换单元的方式。进一步研究了交换矩阵:在对典型多路径ATM交换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内部阻塞、队头阻塞的存在和输入端满足无阻塞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实现代价上的考虑,设计了一种具有强可扩展性、低阻塞率、低成本的Clos网络;4.研究了星载ATM交换网络调度算法:对Clos网络的经典调度算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比较,针对星上的特殊环境特点,侧重分析研究了吞吐率高、实现简单的CRRD算法;5.最后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星载ATM交换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系统设计概述、交换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三个方面加以了具体描述说明。
崔志刚[7](2004)在《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的快速查表ATM交换单元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信息化时代,通信网络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传统通信网中,对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种业务分别采用不同特性的通信方式进行传输。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特性的网络已无法满足信息化进程的需求,多元化的信息需要在同一网络中高速传递,由此提出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概念。如今以光纤为通信介质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已成为通信网络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核心技术异步转移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具有能够动态分配信道频带,充分利用信道带宽,可适应从低速率到高速率的宽带业务要求等特点,能实现高速率、高吞吐率和高服务质量的信息交换,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ATM交换结构是实现ATM交换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深入研究ATM的基本理论、ATM交换结构、ATM交换结构控制机理及多级交换网络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利用快速查表实现ATM交换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采用N2分离通路的模块化无阻塞互连结构,实现起来较简单且允许入线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并利用该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快速查表算法的由VHDL描述的ATM交换单元。设计中使用快速查表,提高了查表效率,降低了对处理速度的要求。本文采用自顶向下(Top Down)的层次化设计方法,运用可综合的硬件描述语言VHDL对ATM交换单元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分别进行描述,并利用EDA软件进行了功能仿真与逻辑综合,设计出了8×8的ATM交换单元,并可依据该交换单元设计出n×n的ATM交换单元及多级交换网。本设计采用的仿真设计环境是Modelsim 5.6,综合工具则采用Quartus II 3.0。这两款软件结合使用,可以对基于VHDL描述的数字系统进行设计输入、功能仿真、时序仿真及器件编程。本文通过对所设计的基于VHDL描述的ATM交换单元进行仿真验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设计、由VHDL描述的ATM交换单元能够实现信头变换、选路和排队三项基本功能;当多个信元同时竞争某一出端时能够对信元进行缓冲存储和排队输出;而且当有广播信元到来时还可以对所有出端进行广播输出。
陈锡生[8](2000)在《高速高性能的下一代选路与交换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演变和发展与选路和交换技术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适应未来网络发展的高速、高性能的选路与交换技术,包括快速选路与转发、ATM交换的新进展和新应用、IP/ATM集成交换、新传送模式、开放式控制以及光分组交换技术。
单睿[9](1999)在《基于空分的点对多点ATM交换技术》文中指出计算机网络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光纤通信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带宽,而高性能CPU以及对数字音频和视频的支持极大地拓宽了网络的服务范围。近几年,视频点播VOD、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和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接踵而至,这些应用均要求点对多点的技术支持。因此,设计一种经济高效的支持点对多点的ATM交换系统对下一代高速网络将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提出的基于空分的点对多点ATM交换技术进行分析比较。
喻文芳,李长青[10](1999)在《基于通道交换(Path Switching)的ATM交换》文中认为首次将虚通道概念引入到 ATM交换技术中,提出一种基于通道交换的 ATM交换,其交换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分布式控制原理。准静态(周期的或固定的)路由策略,可确保所建立的每条虚通道的有效带宽。与信元交换和电路交换比较表明:通道交换有更优越的性能,更适于组建大规模ATM交换结构。同时,在交换技术中引入虚通道概念,为开发ATM交换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二、基于ATM的交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TM的交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以太网架构的ATM交换总线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以太网及ATM分组结构 |
2 设计要求及分层模型设计 |
2.1 设计要求 |
2.2 传统ATM交换逻辑分层模型 |
2.3 基于以太网架构的ATM交换总线分层模型 |
3 总线设计实现 |
3.1 设备总线结构 |
3.2 字段说明 |
3.3 总线信息传送工作流程 |
3.4 实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3.5 应用案例 |
4 结束语 |
(2)星上基带交换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星上基带交换技术分类 |
2 星上ATM基带交换技术基本原理 |
3 基于ATM技术的星上基带交换技术及研究现状 |
3.1 星上基带交换结构的设计 |
3.2 星上基带交换机缓存管理策略 |
3.3 连接接纳控制算法 |
4 总结与展望 |
(3)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交换技术研究 |
2.1 交换技术体制 |
2.1.1 电路交换 |
2.1.2 分组交换 |
2.1.3 ATM 交换 |
2.1.4 IP 交换 |
2.2 ATM 协议层次结构 |
2.3 交换结构 |
2.3.1 时分交换结构 |
2.3.2 空分交换结构 |
2.4 交换结构的缓存策略 |
2.4.1 输出缓存 |
2.4.2 输入缓存 |
2.5 交换结构和缓存策略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M 交换系统的设计 |
3.1 交换系统概述 |
3.2 交换单元 |
3.2.1 交换模块 |
3.2.2 外部接口时序关系 |
3.3 传输管理单元 |
3.3.1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概述 |
3.3.2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缓冲模式 |
3.3.3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功能划分 |
3.4 MMSP 模块 |
3.5 MCU 接口以及其他辅助电路 |
3.6 QOS 保证及拥塞处理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TM 交换系统的实现 |
4.1 交换系统概述 |
4.2 交换系统硬件实现平台 |
4.2.1 交换系统母板 |
4.2.2 STM-1 接口板 |
4.2.3 CPU 接口板 |
4.3 交换系统信元格式 |
4.4 交换结构的FPGA 实现 |
4.4.1 设计工具介绍 |
4.4.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
4.4.3 VOQ 模块的FPGA 实现 |
4.4.4 iDRM 调度模块的FPGA 实现 |
4.4.5 Crossbar 交换结构的FPGA 实现 |
4.5 交换系统的测试 |
4.5.1 交换功能测试 |
4.5.2 组播功能测试 |
4.5.3 优先级功能测试 |
4.5.4 性能指标的测试 |
4.6 系统研究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所做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ATM技术 |
2.1.1 ATM的基本概念 |
2.1.2 ATM协议模型 |
2.2 综合交换技术 |
2.3 ATM资源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M综合交换控制技术研究 |
3.1 综合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1 IP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2 帧中继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3 电路仿真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4 话音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5 业务处理流程 |
3.2 信元交换流程 |
3.2.1 交换平台结构 |
3.2.2 信元交换的基本流程 |
3.3 信元交换控制 |
3.3.1 点到点VP/VC信元交换 |
3.3.2 组播VP/VC信元交换 |
3.3.3 AAL2连接交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TM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
4.1 ATM交换资源分类 |
4.2 ATM连接标识资源管理 |
4.3 ATM带宽资源管理 |
4.3.1 ATM综合业务分类 |
4.3.2 带宽资源管理方式 |
4.4 ATM连接管理 |
4.4.1 连接管理策略 |
4.4.2 连接保护方式 |
4.4.3 连接冗余备份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2.1 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软件架构 |
5.2.2 接口设计 |
5.2.3 数据结构设计 |
5.2.4 连接信息管理软件设计 |
5.2.5 带宽资源管理软件设计 |
5.2.6 ATM交换控制软件设计 |
5.2.7 数据保护与备份软件设计 |
5.3 软件测试 |
5.3.1 ATM连接控制能力测试 |
5.3.2 带宽资源管理测试 |
5.3.3 PVC业务热拔插测试 |
5.3.4 PVC断电保护能力测试 |
5.3.5 PVC业务主备冗余能力测试 |
5.4 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ATM的星上交换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星上处理技术 |
1.3 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星上交换技术 |
2.1 透明转发技术 |
2.1.1 透明转发技术原理 |
2.1.2 终端通信过程 |
2.1.3 应用 |
2.1.4 性能分析 |
2.2 IP分组交换 |
2.2.1 IP分组交换原理 |
2.2.2 地面互联通信过程 |
2.2.3 应用 |
2.2.4 性能分析 |
2.3 ATM交换 |
2.3.1 星上ATM交换原理 |
2.3.2 终端通信过程 |
2.3.3 应用 |
2.3.4 性能分析 |
2.4 星上MPLS(多标签协议交换)交换 |
2.4.1 MPLS原理 |
2.4.2 终端通信原理 |
2.4.3 性能分析 |
2.5 副载波-光调制交换 |
2.5.1 副载波交换原理 |
2.5.2 副载波交换与光调制的结合 |
2.6 报文突发交换技术(PBS,PACKET BURST SWITCH) |
2.7 DVB-S(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SATELLITE)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星上ATM交换系统方案设计与分析 |
3.1 一种星上ATM交换卫星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 |
3.1.1 系统的构成 |
3.1.2 系统的多址方式 |
3.2 星上ATM交换网络协议及其信元格式 |
3.2.1 星上ATM交换网络协议 |
3.2.2 内部信元格式 |
3.3 星上交换机的组成与结构 |
3.3.1 交换机的组成 |
3.3.2 交换机的结构 |
3.4 星上ATM交换机的输入输出接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上ATM交换CAC算法 |
4.1 概述 |
4.2 目前主要的CAC算法分析 |
4.2.1 基于等效带宽法 |
4.2.2 快速缓存预分配法 |
4.3 快速缓存预分配方法的改进 |
4.3.1 多路统计复用 |
4.3.2 B-CAC算法 |
4.3.3 缓冲区性能分析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星上ATM交换TCP拥塞控制策略 |
5.1 星上处理中的TCP/IP |
5.1.1 TCP基本特征 |
5.1.2 TCP/IP在卫星信道中的主要问题 |
5.1.3 TCP应用于卫星通信时的改进 |
5.2 TCP拥塞控制策略原理 |
5.2.1 概述 |
5.2.2 TCP Tahoe |
5.2.3 TCP Reno&TCP Newreno |
5.2.4 TCP SACK |
5.2.5 TCP Vegas |
5.3 仿真分析与结果 |
5.3.1 星上处理关键技术仿真 |
5.3.2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星载ATM交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简介 |
1.1.1 系统概述 |
1.1.2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技术优势 |
1.2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国内外研发动态 |
1.2.1 国外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发展 |
1.2.2 国内卫星通信现状 |
1.3 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
1.3.1 发展趋势 |
1.3.2 关键技术 |
1.4 ATM交换技术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 |
1.4.1 ATM技术及其发展 |
1.4.2 ATM交换原理 |
1.4.3 关键技术 |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ATM交换机的基本概念 |
2.1.1 基本概念 |
2.1.2 ATM交换机的基本模型 |
2.2 ATM交换技术的研究 |
2.2.1 常用交换技术 |
2.2.2 常用的三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
2.2.3 适合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技术研究 |
2.3 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技术的研究 |
2.3.1 交换信元格式的研究 |
2.3.2 星载交换系统的交换结构的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星载交换系统的调度算法的研究 |
3.1 调度问题的分析 |
3.1.1 排队系统 |
3.1.2 二分图问题与调度算法 |
3.2 交换结构的调度算法研究 |
3.2.1 交换结构的基本模型 |
3.2.2 调度算法的性能要求 |
3.2.3 交换结构的调度算法 |
3.3 三级Clos网络的调度算法的研究 |
3.3.1 随机分配RD调度算法 |
3.3.2 并发轮循分配CRRD调度算法 |
3.3.3 基于流水线的并发轮循分配PCRRD调度算法 |
3.3.4 星载ATM交换调度算法的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星载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概述 |
4.1.1 系统总体结构 |
4.1.2 前端模块 |
4.1.3 主控模块 |
4.2 交换模块的设计 |
4.2.1 总体结构 |
4.2.2 三级Clos网交换矩阵的设计 |
4.2.3 单个交换单元的设计 |
4.2.4 调度器组织 |
4.3 交换模块的实现 |
4.3.1 三级Clos交换矩阵的实现 |
4.3.2 单个交换单元的实现 |
4.3.3 调度器的实现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的快速查表ATM交换单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 录 |
第一章 绪 论 |
1.1 B-ISDN和ATM概述 |
1.2 本文的研究任务及结构 |
第二章 ATM基本原理 |
2.1 ATM信元结构 |
2.2 异步时分交换 |
2.3 ATM的技术特点 |
第三章 ATM交换结构及控制机理 |
3.1 交换方式概述 |
3.1.1 交换方式分类 |
3.1.2 交换方式的技术特征 |
3.2 ATM交换结构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
3.2.1 ATM交换结构基本功能 |
3.2.2 ATM交换结构分类 |
3.3 ATM交换结构控制机理 |
3.3.1 缓冲策略 |
3.3.2 出线冲突时的入线选择策略 |
3.3.3 ATM网络中的交通控制 |
3.3.4 选路方法 |
第四章 EDA技术与可编程逻辑器件 |
4.1 EDA技术 |
4.1.1 概述 |
4.1.2 现代EDA技术的主要特征 |
4.2 可编程逻辑器件 |
4.2.1 发展概况 |
4.2.2 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类 |
4.2.3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 |
4.2.4 Altera可编程逻辑器件 |
第五章 HDL设计方法及开发环境 |
5.1 传统的系统硬件设计方法 |
5.2 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 |
5.3 硬件描述语言VHDL简介 |
5.3.1 工业标准的硬件描述语言 |
5.3.2 VHDL的优点 |
5.3.3 VHDL程序的基本结构 |
5.4 VHDL设计工具 |
5.4.1 Quartus II |
5.4.2 Modelsim |
第六章 基于VHDL描述的ATM交换单元仿真设计 |
6.1 多级交换网络理论 |
6.1.1 严格无阻塞网络 |
6.1.2 重排无阻塞网络 |
6.1.3 实现 |
6.2 基于快速查表的ATM交换单元的设计 |
6.3 仿真程序设计 |
6.4 综合前仿真 |
6.5 综合设计实现 |
结 束 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 谢 |
四、基于ATM的交换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以太网架构的ATM交换总线实现方法[J]. 胡广文.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8(03)
- [2]星上基带交换技术研究综述[J]. 赵尚弘,李瑞欣,魏伟,钱渊,庄绪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3]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苗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4]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 马彦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5)
- [5]基于ATM的星上交换系统设计与研究[D]. 熊辉波.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6]星载ATM交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达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
- [7]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的快速查表ATM交换单元的研究与实现[D]. 崔志刚. 天津大学, 2004(01)
- [8]高速高性能的下一代选路与交换技术[J]. 陈锡生. 中兴新通讯, 2000(S1)
- [9]基于空分的点对多点ATM交换技术[J]. 单睿. 计算机与网络, 1999(19)
- [10]基于通道交换(Path Switching)的ATM交换[J]. 喻文芳,李长青. 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