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清热法的临床应用

甘温清热法的临床应用

一、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如琦,王文荣[1](2021)在《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甘温除热法是由李东垣所创,指采用甘温之品治疗由脾胃虚弱引起发热的一种方法,属于热因热用反治法的一种,治疗内伤发热有明显优势,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及研究,并加以推广发挥,不断指导临床治疗。迄今为止,该法已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皮肤、口腔等各科,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理论特色。

刘辉,李骊,刘忠森[2](2020)在《甘温除热法在慢性湿疹的应用及机制探讨》文中提出总结临床应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经验,结合经典与临床,探讨甘温除热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机制。

李玲玲,程丹,李鑫洁,苏磊,鲁艺[3](2020)在《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文中提出甘温除热法为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一种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在当今临床,对临床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普遍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但补中益气汤并不能完整的体现甘温除热法的内涵及组方原则,相较而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补中益气类药物用量远超补中益气汤,并且紧紧围绕中焦脾胃这一内伤发热的根本病因,药物组方原则更加明朗化,更好的体现了甘温除热法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胡坤,何浩强,朱爽,徐舒欣,王阶[4](2020)在《对“甘温除热法”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总结》文中指出甘温除热理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用于治疗由气虚引起的内伤发热,其中,脾胃虚弱和阴火上冲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关键,补中益气汤类方是甘温除热法遣方用药的代表方,能够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李东垣首倡阴火理论,通过补中焦,升清阳,复元气来泻阴火。创立的甘温除热大法,实为治疗真寒假热证的反治法,当属于中医"热因热用"的范畴,为后世医家治疗内伤发热另辟蹊径。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疗效显着,现多将其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治疗癌症晚期发热、外科术后发热、血液疾病及免疫疾病发热等其他非感染性、不明原因的发热,能明显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和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亦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袁创基[5](2019)在《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脾胃学说和阴火学说是李东垣学术的主要内容,集中展示了李东垣的学术特点,对元气和阴火的矛盾关系的论述即为李东垣的“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该理论是李东垣认识内伤热病的主要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相关古今文献的整理,重点探讨该理论的学术源流、时代背景、概念范畴、治法治则以及临床方药,并通过导师的临床案例对该理论进行验证,为临床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供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本次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为李东垣的着作,在探讨李东垣学术渊源过程中,则主要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电子资源方面,通过以“阴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之贼”、“甘温除热”、“升阳散火”为关键词对《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搜集,然后对搜集结果进行鉴别、整理。由于本研究基于中国哲学的对“火与元气不两立”解读的尝试,部分文献主要来源于古代重要思想文化着作及近年出版的中医哲学方面的着作。2.理论评述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类分析、传统阐释、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相关论述进行评述,探讨该理论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价值。3.交叉研究法:本研究运用历史学、哲学、逻辑学、文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进行研究。通过金元时期的战争史、疾病史、人物史等资料,探讨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形成因素,进而对该理论的内涵作出阐述,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评价;通过中西方哲学的介入,对李东垣的元气学说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形式逻辑的方法对元气、阴火等概念进行分析,力求使元气和阴火的定义更加清晰。4.临床病案研究法:导师邝卫红教授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病案的来源为近年导师门诊病案。“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内外妇儿各科尽皆有之,但与脾胃系疾病关系最为紧密,本次研究从导师的门诊病案中,围绕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集中反映“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病案,主要从治则治法、方药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结果:1.文献整理结果:通过以“火与元气”、“阴火”、“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关键词对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中华医典》中收录中医典籍及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得出相关文献,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归纳、分类、对比,最后将文献情况制成图表,发现自“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提出后,为数众多的医家对该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朱丹溪和张景岳,但两人对“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解都是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未能客观反映李东垣的理论内涵。2.李东垣生平及与主要着作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少年、青年、晚年三个阶段对李东垣生平作出勾勒,重点突出东垣的求学、临证经过。通过李东垣的生平研究发现“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提出与其求学和临证经过密切相关: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张元素善于运用升降理论,李东垣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之下,把升降理论联系到人身之气,成为其元气学说的重要部分,而李东垣对《内经》、《难经》精神的掌握,也离不开张元素的教导。金元之交动荡不安、疫病频发的临床环境则是“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提出的背景。通过对李东垣着作的梳理,可发现《内外伤辨惑论》最先提出并论述了“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脾胃论》又对该理论进行补充,与该理论的相关病案则主要分布于《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脉诀指掌》五种着作中。3.“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时代背景研究结果:东垣生活于金元之交,民众疲于奔命,脾胃为劳倦、忧思、饥饱所伤,治疗以补益脾胃为本的思路是符合时代特点的。“火与元气不两立”的提出与汴京大疫密切相关,对比目前流行的“鼠疫说”,本研究更倾向于汴京大疫是在战争和环境突变的特殊背景下,由饮食劳倦、病菌感染及治疗失当三者联合所致的群体性脾胃内伤病,因此“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是切合当时的临床需求的。4.“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学术渊源研究结果:“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主要来源于《内经》,李东垣吸收了《内经》“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结合临床实践,从而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除《内经》外,李东垣的元气理论还受到了《难经》的启发,阴火的治疗方法则主要受到《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钱乙以及张元素的影响。5.“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内涵研究结果:“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基本含义是脾胃健旺则元气充盛,元气充盛则阴火降藏;饮食劳倦或喜怒过度可导致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就会引起阴火炽盛,亢盛的阴火又克伐人体元气,故“阴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可概括为:元气充足,阴火不生;元气亏虚,阴火内生;阴火内炽,损耗元气;补元气,泻阴火的治疗方法。6.“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治疗方法和方药运用中的应用:在“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下,李东垣治疗元气不足阴火内生主要从补元气、升阳气、泻阴火三方面入手,主要治法有两种,一是甘温除热,二是升阳泻火,并据此创制了诸多方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清神益气汤、半夏白术天麻汤。7.“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相关医案研究结果:“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李东垣的医案有充分的体现,“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在李东垣学术体系中是贯穿其”理法方药”四个层面的;导师是中医内科学脾胃病方向专家,导师熟读李东垣着作,对李氏学术推崇备至,在平常的诊疗当中经常运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导师相关病案分析,可以验证“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正确性。结论: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是经典传承、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创造三者结合的成果,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巨大,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流行性热性疾病,而且对现代临床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秧丽双[6](2019)在《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甘温除热”法是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运用甘温的药物治疗内伤发热病症的一种独具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研究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学术渊源,整理与分析黄政德老师辨治盗汗的医案,重点梳理、提炼黄师基于“甘温除热”法辨治盗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挖掘出盗汗的诊治体系,对研究和推广中医药治疗盗汗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了经典古籍和文献整理的方法,对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进行文献追溯,梳理、提炼、总结黄政德教授基于“甘温除热”学术思想辨治盗汗的理论及临证经验。此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代医家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第二部分,论述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论述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实践总结;第四部分,总结该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总结发现黄政德教授认为盗汗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胃内伤,升降失司,而致清阳不升,水谷精微反下流成湿,闭塞下焦,抑遏下焦阳气,湿浊下闭,阴火内生,至于夜间,卫阳入里,湿浊以蒸,肌表不固,故而汗出。治疗以融合“补中”、“升阳”、“泻火”为主的“甘温除热”治疗大法,其中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药,临床疗效可观。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是对“甘温除热”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但亦有不足之处,而中医的发展是不断地探索、质疑、实践的过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治疗盗汗这一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胡熙文,李慧杰,齐元富[7](2019)在《基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癌性发热治疗思路》文中研究表明阴火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代名家李东垣所创,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阴火的产生乃因内伤导致脾胃之气不足,中轴失转,气机升降不利,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清气不得升举,荣气趋下而挤占相火之位,相火便亢旺而炎上;心阴受相火煎熬,且肺胃不降,心火不得衰于下,而致心火独亢。癌性发热病机有虚实两端,若患者兼有脾胃气虚、阴火上冲诸证,即应四诊合参,详细辨证,适时运用甘温益气合升散疏泄或苦寒坚阴泻火之品,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拓展癌性发热治疗思路。

陈育群,张鹏飞,黄政德[8](2018)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累积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累积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建库至2017年4月收录的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交叉核对、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后,对结局指标按发表时间顺序和样本量分别进行累积Meta分析,并对其结果趋势进行检验,然后基于GRADE对文献质量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涉及受试者2599名。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甘温除热法[OR=3.875,95%CI(2.87,5.24),Z=8.82,P=0.000 1]或甘温除热法联用常规疗法[OR=5.791,95%CI(3.55,9.45),Z=7.03,P=0.000 1]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表明,联用药物研究在时间方面存在易变性,显示累积Meta分析结果不稳定。结论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疗效确切,但纳入研究整体质量偏低,同质性较高,发表存在偏倚,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

朱丰林,甘建平,王莎莎,戴敏,李成荫[9](2018)在《甘温除热法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痛风性关节炎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属中医学"湿热痹"等范畴。在清利湿热之法中配以甘温益气之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理论基础在于,湿浊漫生、清阳郁遏,酿蕴痛风性关节炎之"热",甘温除热法通过甘温补中、调节气机升降、清除病理产物,从而提高疗效。

吴玉涛[10](2016)在《试论甘温除热》文中研究说明甘温除热,是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一种治疗用药方法。其属中医温法、补法范畴,又为"热因热用"的从治之法。本文从个人学习和应用甘温除热法的点滴体会试对继承发掘甘温除热法的理论和实践作些探索。

二、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立论依据
2 临床应用指征分析
3 病机及方药分析
4 现代临床应用
    4.1 不明原因发热
    4.2 癌性发热或恶性肿瘤化疗期间发热
    4.3 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治疗不佳
    4.4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慢性炎症
    4.5 血液系统疾病伴见发热
    4.6 风湿、内分泌系统疾病
    4.7 外科发热
    4.8 产后发热
    4.9 其他
5 小结

(2)甘温除热法在慢性湿疹的应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2 甘温除热法起源及临床应用
3 病案举例
4 体会

(3)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论文提纲范文)

1 甘温除热法溯源
2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内涵
    2.1 补中益气
    2.2 升阳除湿
    2.3 甘寒泻火
3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
4 补中益气汤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比较
5 结语

(4)对“甘温除热法”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李氏“内伤发热”内涵浅析
2 脾胃虚弱是气虚发热之基本病机
3 阴火上冲是气虚发热的关键
4 甘温除热是气虚发热基本之治法
5“甘温除热”思路在现代临床的运用
    5.1 癌性发热
    5.2 术后发热
    5.3 免疫性疾病发热
    5.4 内分泌疾病发热
6 结语

(5)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李东垣学术思想概况
    1.1 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1.2 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古今研究概况
        1.2.1 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古代研究概况
        1.2.2 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第二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产生背景研究
    2.1 李东垣生平及着述
        2.1.1 李东垣生平简述
        2.1.2 李东垣着述简述
    2.2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医疗实践背景
        2.2.1 汴京大疫概况
        2.2.2 汴京大疫诱因分析
        2.2.3 汴京大疫性质讨论
        2.2.4 汴京大疫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关联
    2.3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章 李东垣的元气学说
    3.1 元气的概念
        3.1.1 元气概念的发生学研究
        3.1.2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内涵
    3.2 李东垣元气学说的理论渊源
        3.2.1 李东垣对《内经》元气观的继承
        3.2.2 《难经》的元气思想
        3.2.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顾护胃气思想
    3.3 李东垣元气学说的内涵
        3.3.1 李东垣元气学说的特点
        3.3.2 元气不足的产生因素
    3.4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李东垣元气学说研究
        3.4.1 哲学中气的涵义和特性
        3.4.2 从物质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解读李东垣的元气学说
第四章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
    4.1 阴火的概念
        4.1.1 中医“火”概念的发生及其内涵
        4.1.2 阴火的概念内涵
    4.2 理论渊源
        4.2.1 《内经》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
        4.2.2 《伤寒杂病论》与阴火理论
        4.2.3 巢元方“虚劳客热候”与阴火理论
        4.2.4 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启示
    4.3 内伤热中证病因病机分析
        4.3.1 阴火始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
        4.3.2 阴火可由相火转化而成
        4.3.3 阴火可由心火转化而成
第五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内涵
    5.1 李东垣对《内经》气火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5.2 “不两立”考辨
    5.3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内涵
        5.3.1 元气充沛,阴火不生
        5.3.2 元气亏损,阴火内生
        5.3.3 阴火内炽,损耗元气
        5.3.4 补元气,泻阴火
    5.4 小结
第六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视角下的方药研究
    6.1 补中益气汤
        6.1.1 组成及煎服法
        6.1.2 组方原则研究
    6.2 朱砂安神丸
        6.2.1 组成及煎服法
        6.2.2 组方原则研究
    6.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6.3.1 组成及煎服法
        6.3.2 组方原则研究
    6.4 升阳散火汤
        6.4.1 组成及煎服法
        6.4.2 组方原则研究
    6.5 升阳益胃汤
        6.5.1 组成及煎服法
        6.5.2 组方原则研究
    6.6 黄芪人参汤
        6.6.1 组成及煎服法
        6.6.2 组方原则研究
    6.7 调中益气汤
        6.7.1 组成及煎服法
        6.7.2 组方原则研究
    6.8 清暑益气汤
        6.8.1 组成及煎服法
        6.8.2 组方原则研究
    6.9 清神益气汤
        6.9.1 组成及煎服法
        6.9.2 组方原则研究
    6.10 半夏白术天麻汤
        6.10.1 组成及煎服法
        6.10.2 组方原则研究
    6.11 当归补血汤
        6.11.1 组成及煎服法
        6.11.2 组方原则研究
第七章 “火与元气不两立”临床应用
    7.1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临床运用情况
    7.2 李东垣病案举例
        7.2.1 李东垣自治病案
        7.2.2 李正臣夫人案
    7.3 导师病案举例
        7.3.1 发热案
        7.3.2 痿证案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代医家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1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1.1 阴虚盗汗
        1.2 阳虚盗汗
        1.3 气虚盗汗
        1.4 血虚盗汗
        1.5 阴阳两虚盗汗
        1.6 气血两虚盗汗
        1.7 营卫不调盗汗
        1.8 外感盗汗
        1.9 湿阻盗汗
        1.10 血瘀盗汗
    2 西医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第二部分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理论渊源
    1 历代医家的影响
        1.1 先秦两汉时期
        1.1.1 《黄帝内经》
        1.1.2 张仲景
        1.2 宋金元时期
        1.2.1 钱乙
        1.2.2 李东垣
        1.3 明代
        1.3.1 薛己
        1.3.2 张景岳
        1.4 清代、民国时期
        1.4.1 叶天士
        1.4.2 黄元御
        1.4.3 祝味菊
    2 名医的指导传承
    3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第三部分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实践总结
    1 黄政德教授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
        1.1 “阴火”盗汗的认识
        1.1.1 “阴火”盗汗理论的提出
        1.1.2 “阴火”盗汗的实质探讨
        1.1.3 “阴火”盗汗的理论应用
        1.2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
        1.2.1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本意探讨
        1.2.2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发挥
    2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遣方用药的特点
        2.1 补养气血
        2.2 调节升降
        2.3 补泄通用
        2.4 平调寒温
        2.5 用药量轻
    3 典型病例分析
        3.1 典型病例
        3.1.1 典型病例一
        3.1.2 典型病例二
        3.1.3 典型病例三
        3.1.4 典型病例四
        3.1.5 典型病例五
        3.1.6 典型病例六
        3.1.7 典型病例七
        3.2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甘温除热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癌性发热治疗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阴火理论内涵
    1.1 阴火来源
    1.2 阴火致病机制
2 癌性发热与阴火
3 甘温除热法用药法门
4 以甘温除热法清癌热

(8)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累积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与风险偏倚评估
    2.2 累积Meta分析
        2.2.1甘温除热法与常规治疗比较

(9)甘温除热法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痛风性关节炎之“热”的成因与特点
    1.1 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之“热”外在因素
    1.2 湿浊壅盛是痛风性关节炎之“热”形成的内在病理基础
    1.3 清阳郁遏、湿浊下注是部分痛风性关节炎之“热”的病机核心
2 甘温除热法源流及内涵
    2.1 甘温除热法的源流
    2.2 甘温除热法的内涵
3甘温所除之“热”与痛风性关节炎之“热”的契合性
4 甘温除热法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方药选择

(10)试论甘温除热(论文提纲范文)

1 成法源流
2 适用病证
3 临床应用
4 临床感悟
5 治验举隅
6 结语

四、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J]. 林如琦,王文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21(06)
  • [2]甘温除热法在慢性湿疹的应用及机制探讨[J]. 刘辉,李骊,刘忠森. 中医临床研究, 2020(33)
  • [3]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J]. 李玲玲,程丹,李鑫洁,苏磊,鲁艺.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4]对“甘温除热法”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总结[J]. 胡坤,何浩强,朱爽,徐舒欣,王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1)
  • [5]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 袁创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黄政德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总结[D]. 秧丽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东垣阴火理论探讨癌性发热治疗思路[J]. 胡熙文,李慧杰,齐元富. 四川中医, 2019(02)
  • [8]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累积Meta分析[J]. 陈育群,张鹏飞,黄政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09)
  • [9]甘温除热法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 朱丰林,甘建平,王莎莎,戴敏,李成荫.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06)
  • [10]试论甘温除热[J]. 吴玉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09)

标签:;  ;  ;  ;  

甘温清热法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