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kHz超声对晶种铝酸钠溶液中水合氧化铝沉淀的影响

20 kHz超声对晶种铝酸钠溶液中水合氧化铝沉淀的影响

一、Effect of 20 kHz ultrasound on alumina hydrate precipitation from seeded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豪[1](2019)在《拜耳法回收铝精矿中氧化铝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在广西凤山县探获储量超过2亿吨铝伴生硫铁矿资源,经过有效分选,可以获得硫铁精矿和铝精矿,后者规模高达4000万吨,氧化铝含量高达67%左右,并伴生有钛及钪、铌等稀土元素,具有很高的综合回收价值。然而,目前对非铝土矿中铝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较少,对于这种规模庞大的铝精矿资源尚没有现成的回收工艺技术。本文以该铝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拜耳法回收其中氧化铝,同时在溶出渣中富集钛,对促进我国非铝土矿资源开发,缓解我国铝资源短缺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采用拜耳法回收铝精矿中的氧化铝,主要包括铝精矿的溶出和铝酸钠溶液分解两大工序,最终产物为氢氧化铝。要点如下:(1)经成分分析,该铝精矿具有高铝、高硅、低铁(氧化铁含量低至1.14)的特点,铝硅比为5.59,钛、钪等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具有很高的综合回收价值。XRD数据显示,精矿中铝元素几乎完全以一水硬铝石存在。其结构致密,属难溶矿石。粒度分析显示,该矿平均粒度仅为56.49μm,因此无需破碎、磨矿,可直接溶出。经过热力学分析,溶出过程中铝精矿主要物相与苛性碱的反应顺序为高岭石>锐钛矿>一水硬铝石。在常温下,氧化铝即可与碱液反应,生成可溶的铝酸钠,同时钛元素以稳定的3Ti02 Na2O存在。(2)通过溶出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溶出温度、溶出时间、液固比、配料分子比和搅拌速度对铝酸钠分解率的影响。在低温下铝精矿很难溶出,当温度超过264℃时,氧化铝的溶出率有明显提高。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最优的溶出条件为:溶出温度为280℃、溶出时间为75min、配料分子比为2.05、液固比为4:1,此时铝相对溶出率达到99.89%。为便于从溶铝渣中回收钛、钪等元素,溶出试验均未添加石灰。铝精矿溶出动力学表明,在低温段铝精矿的溶出属于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缩核未反应芯模型;在高温段铝精矿的溶出属于固膜扩散控制的缩核未反应芯模型,活化能Ea=70.64kJ/mol。通过对溶铝渣的SEM-XRD分析,结果表明溶铝渣颗粒呈絮状,并随溶出温度升高颗粒逐渐变小。溶铝渣物相主要为方钠石、水合铝硅酸钠和一水硬铝石,其中一水硬铝石特征峰随溶出温度的提高、溶出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溶铝渣的能谱分析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与溶铝渣成分测试结果相吻合,在最佳条件下溶铝渣中Ti02质量百分含量超过9%,约为溶出前的两倍。(3)通过铝酸钠分解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原液分子比、分解时间、分解初温、晶种条件和搅拌速度对铝酸钠分解率的影响。当晶种系数超过0.5时,分解率明显上升,正交试验结果显示,铝酸钠分解最佳条件为:原液分子比1.6、分解初温62℃、晶种系数1.5、分解时间60小时,采用活化晶种,分解率为55.65%。通过对分解产物分析,分解产物为主要成分为Gibbsite型Al(OH)3,纯度为97.67%。

周冰心[2](2019)在《赤泥中钠铝回收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碱度废渣,是有色金属行业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含有大量的钠和铝。目前传统的筑坝堆存等赤泥处理方式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带来了有价金属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等其他问题。因此,如何将赤泥中的有价金属回收及无害化处理一直是赤泥研究的热点课题。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赤泥中钠和铝的回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探究了亚熔盐法处理赤泥过程中水合铝酸钠(MAH)的结晶过程及结晶动力学。MAH结晶是亚熔盐法处理赤泥的重要中间过程之一,在整个工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了MAH在高苛性比、低过饱和度的铝酸钠溶液中的结晶过程和动力学,为亚熔盐法处理赤泥的工业化放大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本文探究了用氧化钙和氧化镁作为添加剂浸出回收赤泥中的碱的工艺。主要对两种添加剂浸出碱过程中赤泥的物相变化以及相关反应动力学等进行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为赤泥中碱的资源化回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成果:(1)采用间歇操作的方式对MAH的结晶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结晶温度、搅拌速率和初始苛性比(初始αk)对粒径分布、形貌和结晶率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助于晶体的生长,降低成核速率,进而使得晶体的粒径增大。搅拌速率的增加会导致晶体粒径减小。初始αk的降低意味着过饱和度的增大,随着初始αk的降低,结晶体系的结晶率升高,晶体平均粒径增大,晶体的微观形貌逐渐从复合片层状变为截锥体。(2)采用间歇结晶方法研究了亚熔盐体系浸出赤泥后铝酸钠溶液模拟液的结晶动力学。基于粒数衡算,研究了成核动力学、生长动力学和聚结动力学。结果表明,MAH晶体的生长动力学符合粒度无关生长-聚结模型。通过分段计算聚结因子,比较不同粒度晶体的聚结因子的大小得到,小粒度晶体的长大主要依赖于聚结,而大粒度晶体的生长是晶体粒度变大的主要因素。(3)首次采用水热法以氧化钙和氧化镁作为添加剂从赤泥中浸出碱,实现赤泥中碱资源的回收。在最优条件下,使用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混合物作为添加剂浸出碱,赤泥中的钠硅比为0.03,碱的回收率为89.3%。当使用氧化镁作为添加剂时,在温度低于200℃时,该反应受化学反应控制;但是当温度高于200℃时,反应受内扩散控制。当使用氧化钙作为添加剂时,反应总是受内扩散控制。在碱回收过程中,使用氧化镁作为添加剂会生成类水滑石类物质。碱的回收率受到反应动力学和固体产物的微观形貌共同影响。

史知昊[3](2017)在《三水铝石在有机碱中的反应行为及纳微氧化铝的制备》文中指出有机碱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碱介质,近年来在化工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氧化铝工业应用较多的为无机铝酸盐体系例如铝酸钠,对有机铝酸盐体系研究较少。本文以界面反应机理、溶液微观结构、结晶调控机制为科学问题,结合在线、离线等手段对三水铝石-胆碱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及平衡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胆碱铝酸盐为前驱体制备出纳微尺度的氧化铝。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首先研究了三水铝石-胆碱反应动力学和界面反应机理,确定三水铝石-胆碱反应速率与搅拌强度、固液比、碱浓度和温度有关,且关于固液比和碱浓度的反应级数为1。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95.193 kJ/mol,低于三水铝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活化能。其溶解机理是三水铝石通过晶格断裂生成氢氧化铝分子,然后在液固两相达到吸附平衡,胆碱界面张力小,更利于氢氧化铝分子向液相的扩散。(2)三水铝石在胆碱中的平衡溶解度较同等浓度和温度下的氢氧化钠低,这是由于水在溶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胆碱的分子量比氢氧化钠高,因此相同浓度下胆碱溶液中作为分散介质的水较少。三水铝石在胆碱中的平衡溶解度符合方程CAl=K(T)COH·[55.56-6.73COH]n的形式,该式也能很好的拟合胆碱的电导率曲线,说明胆碱中起溶解作用的OH-即溶液中能自由移动传输电子的那部分OH-。三水铝石与胆碱的反应焓为17.845 kJ/mol,也较氢氧化钠略低。常温下的平衡溶液中都有四配位的单体铝酸根,在中等碱浓度(0.9~2.1 mol/L)的溶液中还有五配位的单体铝酸根,更高浓度的(大于2.7mol/L)溶液中有聚合铝离子。(3)通过在线电导监测了有机铝酸盐与橄榄油反应过程中OH-浓度的变化,说明了反应过程皂化与结晶发生了耦合。将制得的皂基在500℃下煅烧去除有机物模板,得到了粒径为300 nm,表面多孔的球形纳微γ-Al2O3,在该反应中季铵阳离子不仅参与了反胶束的形成,对结晶过程进行调控,在后期也能通过高温很好的去除,该方法兼顾产品质量与产率,并且可重复性好,反应条件温和,具备很高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

张扬[4](2013)在《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优质铝土矿资源短缺,而污染严重的粉煤灰、煤矸石等排放量大,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氧化铝,是宝贵的非传统氧化铝资源。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功研发了亚熔盐法粉煤灰/煤矸石提铝新技术,该技术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铝酸钠结晶是亚熔盐法相分离核心技术之一。本论文针对铝酸钠溶液结晶过程结晶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提出采用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过程,并进行了工艺探索研究。论文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采用超声场强化铝酸钠溶液结晶过程,显着提高了铝酸钠结晶效率。在不添加晶种的情况下,当结晶时间为3.5h时,超声频率为45kHz时,结晶率由不加超声场的0.8%增加至75.64%,当结晶时间为4h时,超声频率为80kHz时,结晶率增加至77.24%。(2)系统探索了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的工艺参数,获得了超声场强化铝酸钠溶液结晶的最优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钠结晶率随超声波频率的提高而下降,随单位容积内超声波功率的提高而升高,随超声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45kHZ、6.94kw/m3、超声时间3.5h时,铝酸钠结晶率达到75.64%,此时溶液苛性比由初始的9.6提高到36;(3)明晰了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过程的铝酸钠晶体形貌变化规律。在功率为6.94kw/m3时,随着超声波频率的增加,晶体形貌由薄片状的圆形复合结构向八边形片状复合结构转变,晶体的尺寸略有增大;在频率为45kHz时,随着功率的增加,铝酸钠晶体的形貌由单独的片状八边形结构向圆形复合状结构渐变,晶体尺寸变小;(4)初步探索了超声场作用下铝酸钠溶液结晶诱导期以及溶液导电性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铝酸钠溶液结晶诱导期在超声场作用下降低明显,在45kHZ、6.94kw/m3功率下溶液诱导期缩短了62%;加入超声场强化后铝酸钠溶液中产生空化气泡,电导率不断减小。当诱导期结束,进入二次成核阶段之后,电导率逐渐趋于平稳。

阎丽[5](2012)在《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颗粒行为及其调控》文中提出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是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关键工序,提高分解率与改善产品质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氧化铝生产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体系热力学与界面性质的研究,明晰了Al(OH)3颗粒在晶种分解过程中成核、附聚与长大的规律,提出了协同调控晶种分解过程Al(OH)3颗粒行为的技术,在提高分解率的同时,保证和改善了产品质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展和完善了基于铝酸钠溶液中Al(OH)3溶解度数据计算NaOH-NaAl(OH)4-H2O体系的热力学性质模型,从而奠定了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研究的热力学基础。利用Debye-Hiickel模型与Pitzer方程的关联性构建了三水铝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反应平衡常数的理论计算模型:logK=-161.1495+4629.7868/T+26.69591n(T)-0.0256T根据该平衡常数与溶解度数据的关系,获得了NaAl(OH)4的Pitzer模型参数,即β(0)NaAl(OH)4,β(1)NaAl(OH)4和C①NaAl(OH)4,Al(OH)4-与OH-的二离子混合参数θOH-Al(OH)4-,以及Al(OH)4-与OH-和Na+的三离子混合参数ΨNa+OH-Al(OH)4-,从而形成了NaOH-NaAl(OH)4-H2O体系的活度系数计算模型。适用性分析表明,所得模型和参数可准确计算三水铝石溶解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平衡溶解度。2)分析了铝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铝溶解度与其颗粒尺寸的关系,为控制分解不同时期体系细粒子含量以提高分解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测定铝酸钠溶液表面张力、氢氧化铝固体表面能以及固-液接触角等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了铝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铝之间的固-液界面能。以此为基础,结合Ostwald熟化公式,对铝酸钠溶液中Al(OH)3溶解度与其颗粒尺寸之间的关系以及临界核尺寸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水铝石细粒子的溶解度大于粗粒子的溶解度,且其临界核尺寸随碱浓度、苛性比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细粒子的存在是限制分解深度的重要因素。3)明晰了Al(OH)3成核、附聚与长大的规律,为调控晶种分解过程粒子数平衡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分解过程中各粒度区间粒子数变化规律,发现:二次成核主要发生在晶种分解前期(<10h);分解中期(10~34h),晶种系数在0.7~1.4范围内的体系,颗粒附聚占主导作用,而对于晶种系数在2.0~4.0范围内的体系,以晶体长大为主;分解末期(>34h),粒子数变化不大,晶体缓慢长大。4)明晰了添加剂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机理,为筛选和开发改善固-液界面性质的高效表面活性剂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了筛选出的两类添加剂对分解过程的影响:添加500mg/L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可提高分解率4%,产品平均粒径增大~10μm,而添加150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B可提高分解率3.8%,产品平均粒径提高-20μm。理论分析表明,添加剂通过提高晶种表面Zeta电位、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等方式,改善了固-液界面性质,从而使分解过程得以强化。5)研究开发了协同调控晶种分解过程Al(OH)3颗粒行为的技术,为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果,提出了通过调控溶液中含铝离子向有利于分解的简单四面体铝酸根离子Al(OH)4-转化、添加剂改善固-液界面性质和分解后期控制体系处于Ostwald熟化过程等措施强化晶种分解过程。与传统分解工艺制度下的实验结果比较,可提高分解率6~8%,而Al(OH)3未见明显细化。

王丹琴[6](2012)在《晶种分解过程中铝酸钠溶液的结构演变》文中提出铝酸钠溶液分解是从铝土矿提取氧化铝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工序之一,直接影响产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分解过程的效率,是当前氧化铝工业上的技术瓶颈之一。要实现铝酸钠溶液的强化分解,必须首先在铝酸钠溶液的结构及其分解理论上寻求突破。本论文通过计算铝酸根阴离子的迁移数,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铝酸根离子的电迁移性质与其结构间的关系,分析了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各种铝酸根离子的反应行为,并最终确定了有利于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离子类型。通过调控铝酸钠溶液的离子结构,使其向含有更多有利于分解过程的铝酸根离子转化,并最终促进了铝酸钠溶液的分解过程。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铝酸钠溶液的电导率随着Na2O质量浓度的升高先变大后减小,在100~120g/L出现一极大值,符合强电解质电导率变化规律。根据电解质溶液离子迁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了铝酸钠溶液中各种铝酸根离子的离子迁移数,结合红外光谱,研究了铝酸根阴离子的导电能力和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较低Na2O质量浓度(<175g/L)下,铝酸根阴离子的迁移数为0.6左右,红外光谱显示在这个浓度范围内离子结构主要为Al(OH)4-;中等Na2O质量浓度(175-330g/L)下,铝酸根阴离子的迁移数为0.2左右,此时溶液结构为A1(OH)4-和[Al2(OH)8(H2O)2]2-;高Na2O质量浓度(>330g/L)下,铝酸根阴离子的离子迁移数接近于0,对应的溶液结构主要是Al2O(OH)62-和[Al2(OH)8(H2O)2]2-,只有少量Al(OH)4-。铝酸钠溶液中铝酸根离子聚合度随溶液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铝酸根离子的电迁移能力则随离子聚合度的增大而降低。(2)高浓度或高苛性比的铝酸钠溶液中,铝酸根离子主要以聚合形式存在,随着溶液的稀释,铝酸钠溶液中聚合离子逐渐减少,而单体的铝酸根离子Al(OH)4-逐渐增多,稀释到一定程度时,铝酸钠溶液中只存在Al(OH)4-。随着温度的升高,铝酸钠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升高,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时,导电能力较强的Al(OH)4-离子有所增多,同时880cm-1峰也逐渐增强,说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550cm-1处对应的Al-O-Al结构的Al2O(OH)62-向Al(OH)4-和880cm-1处Al-O伸缩振动带对应的[Al2(OH)8(H2O)2]2-离子转化。(3)研究发现,碳酸钠和硫酸钠均会改变铝酸钠溶液的结构。当C(Na2CO3)>10g/L,C(Na2SO4)>5g/L时,铝酸钠溶液中四面体离子Al(OH)4-明显减少,低波数段Al-O-Al结构的Al20(OH)62-离子明显增多。同时,加入碳酸钠和硫酸钠后,铝酸钠溶液粘度升高,电导率下降,并对晶种分解产生抑制作用。由此说明,铝酸钠溶液中聚合离子增多,不利于铝酸钠溶液的晶种分解。硅可以取代铝酸钠溶液中Al-O-Al结构中的Al,形成Al-O-Si结构和Al-O-Si-O-Al-O结构等多种形式硅氧铝键以及由氢键相连的大分子结构,导致铝酸钠溶液粘度增大,分解率降低。(4)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720、880cm1处Al-OH振动带对应的四面体铝酸根离子百分比及浓度不断下降;550cm-1处对应的Al20(OH)62-离子百分比及浓度略有上升。衰减全反射(ATR)方法测得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氢氧化铝表面附液中主要为Al(OH)4-离子,且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该离子的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结合本体溶液和氢氧化铝附液中铝酸根离子的结构变化,认为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有利于氢氧化铝析出的含铝离子是Al(OH)4-等Al-OH四面体离子,若调控溶液中其它复杂含铝离子结构向该类结构转变,将有利于氢氧化铝的析出。(5)通过磁场处理铝酸钠溶液后,铝酸钠溶液的电导率和离子结构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磁场强度为50~70kA/m及150~200kA/m范围内时,铝酸钠溶液的电导率达到最大值,铝酸钠溶液中导电能力最强的离子A1(OH)4-的浓度达到最大。在磁场强度为52kA/m下处理铝酸钠溶液并进行晶种分解,当晶种包含有部分细颗粒时,磁场提高铝酸钠溶液的分解率为6%左右,但其分解产品的粒度也变细,究其原因是磁场使铝酸钠溶液中二聚离子减少、Al(OH)4-增多,并最终加速了铝酸钠溶液的二次成核过程;当晶种为均一的粗颗粒时,磁场提高铝酸钠溶液的分解率为2-3%,且产品形貌规则,颗粒大小均匀。除此之外,晶种和杂质的加入,也可以改变溶液中铝酸根离子间的转化并最终影响分解过程。

王涛[7](2010)在《微粉氢氧化铝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微粉氢氧化铝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近几年来,在橡塑、阻燃等材料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国内微粉的生产工艺相对较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而且质量不稳定。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微粉氢氧化铝的生产现状和工艺技术特点,探索不同生产工艺对溶液分解率,产品氢氧化铝晶体结晶状况和粒度的影响规律,探明微粉氢氧化铝晶型、晶貌,定量描述氢氧化铝晶体的微观结构,为我国生产高质量的微粉氢氧化铝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初步研究了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制备微粉氢氧化铝的-工艺条件,主要考察分解初温、分解时间、晶种系数和溶液分子比四个因素。并对正交试验所获得的产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分析、粒度分析和杂质Na的分析。以微粉氢氧化铝晶体结晶度和产品杂质Na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粒度为参考指标,分别对各指标进行极差分析,初步确定产品的最优生产工艺条件。其次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种分制备微粉氢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分解初温、晶种系数、溶液分子比和分解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分解过程的影响。探明了它们对分解率、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和晶体结晶度的影响规律。发现采用73~55℃的降温制度,晶种系数4%,溶液分子比1.8,分解时间10h的分解工艺,可以得到粒度分布较好,晶体结晶状况良好的微粉氢氧化铝产品。本文还研究了在分解过程中超声波对分解过程及产品粒度和晶体结晶度的影响。发现超声波作用能显着的降低微粉粒径,强化产品性能和促进氢氧化铝晶体结构单元的生长。并探明了在超声波能够对微粉氢氧化铝生产过程产生强化效果的频率范围内,高频率超声条件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有更加显着的强化作用。本文同时采用了三种不同方法制备的晶种在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下进行分解试验。讨论了不同晶种对微粉产品粒度和晶体结晶状况的影响。发现砂磨法和中和法制备的微粉晶种比沉淀法制备的晶种具有更大的活性,分解产物粒度更小,晶体结晶更好。

吕保林[8](2010)在《含羧基结晶助剂对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氧化铝生产过程中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是重要工序之一。种分分解速率过低,氢氧化铝产品粒度分布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氧化铝工业的发展。众多强化方法中,结晶助剂强化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目前对结晶助剂的遴选一直处于经验水平。本文采用分子拆分法、QSPR模型构建法,结合量子化学计算、PSD、FT-IR、27Al-NMR、Raman、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分别研究了丙氨酸、Na4EDTA及EDTA、单羧基芳香族羧酸、21种L型氨基酸等多种有代表性的含羧基结晶助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总结了含羧基结晶助剂分子设计的一般性规则,可望为工业结晶助剂的分子设计及遴选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结论如下:1.系统研究了丙氨酸及其拆分分子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发现α-丙氨酸的抑制作用源于其分子中氨基或羧基对氢氧化铝表面“活性点”的封闭;促进作用源于其分子中氨基和羧基的共同作用。α-丙氨酸使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改变的本质可能源于溶液中铝酸根离子之间平衡的打破,也可能源于溶液中新的含铝组元的产生。丙氨酸对种分分解率大小、氢氧化铝附聚大小及附聚周期的影响与其分子中氨基和羧基的相对位置有关;丙氨酸对种分分解率及氢氧化铝附聚随种分时间变化趋势、氢氧化铝附聚随丙氨酸浓度变化趋势的影响则与其分子中氨基和羧基的相对位置无关。α-丙氨酸的吸附改变了氢氧化铝(001)面及(100)面的电子结构,表现为“电子给体”。2.系统研究了Na4EDr队和EDTA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对比研究发现EDTA阴离子或者直接作用于铝酸根离子,或者通过水分子间接作用于铝酸根离子,或者通过两种方式同时作用于铝酸根离子,促进了新的含铝组元的生成,改变了铝酸钠溶液结构,强化了种分分解;H+通过中和反应促进了种分分解;Na+可能通过其与铝酸根离子形成Na(H2O)4+·Al(OH)4-离子中间体促进了种分分解。Na4EDTA和EDTA对氢氧化铝附聚随结晶助剂浓度变化趋势及氢氧化铝附聚周期影响的不同与Na+和H+有关。3.系统研究了单羧基芳香族羧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发现单羧基芳香族羧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的抑制作用源于其对氢氧化铝表面“活性点”的封闭,抑制顺序与其分子中氧原子所带净电荷数呈对应关系;对氢氧化铝附聚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偶极矩及附加偶极矩有关;对氢氧化铝长大方式的影响与苯环上烷基和结晶助剂浓度有关。单羧基芳香族羧酸的吸附改变了氢氧化铝(001)面和(100)面的电子结构,’表现为“电子给体”。4.构建了氢氧化铝中位粒径变化与21种L型氨基酸结晶助剂分子描述符之间的QSPR模型,最佳模型表达式如下:△d50=0.4188(R3p)+2.1181(C-006)-0.8283(Mor04v)+2.4709(Mor07u) +1.0809(Mor10e)-1.3492 (n=21,RMSECV=1.6558,q2=0.6908,R2=0.7654)5.总结了结晶助剂分子设计的一般性规则,即:(1)氨基和羧基相距较近的的脂肪族类结晶助剂有利于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氨基和羧基相距较远的脂肪族类结晶助剂有利于强化氢氧化铝附聚。(2)分子中同时含有多个羧基和氨基的脂肪族类结晶助剂有利于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3)分子中含有单羧基的芳香族类结晶助剂不利于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和氢氧化铝附聚。(4)分子中原子间距较小且含有较多的同时连有烷基和杂原子的亚甲基的L型氨基酸类结晶助剂,有利于强化氢氧化铝附聚。

洪利明[9](2009)在《影响氧化铝产品粒度主要因素的研究及粒度控制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铝酸钠溶液的晶种分解过程是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重要工序之一,而铝酸钠溶液强化分解研究一直是铝酸钠晶种分解过程研究的热点。如何强化晶种分解过程,提高分解率和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对我国铝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3种不同代的聚酰胺-胺(PAMAM)对铝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最大气泡法测定PAMAM对铝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根据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质,可以得出1.5代、2.0代、2.5代PAMAM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300mg/L、250mg/L和175mg/L;PAMAM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实验表明它能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过程,并可以明显提高产品+45μm粒子的体积分数。2.5代PAMAM在临界胶束浓度时,对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的影响最大,并且改善产品粒度分布的效果也最显着。从研究铝酸钠溶液种分的附聚反应速率常数入手,采用MATLAB软件对铝酸钠溶液种分的数据进行了多元线性拟合。实验研究了铝酸钠溶液的分子比、苛性碱浓度、温度和晶种添加量等因素对铝酸钠溶液种分的附聚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钠溶液的分子比和苛性碱浓度与反应速率常数成线性关系均存在适用范围,分子比和苛性碱浓度都不能太大,分子比和苛性碱浓度越大,铝酸钠溶液种分反应的速度越慢,反应速率常数减小;而温度和晶种的添加量有利于反应速率常数的增大。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得出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式:K=-5.7918×10-3ak-5.05×10-5Nk+9.60×10-5T+2.37×10-5m-0.0172132。该公式可以预测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和晶种添加量,还能从理论上说明降温制度的重要性。研究了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的相对过饱和度、分解率、产品粒度分布和反应速率常数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50℃~75℃之间,铝酸钠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产品的平均粒度和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在65℃时达到最大。在降温制度下,铝酸钠溶液种分的分解率为28.86%,仅略低于65℃时的分解率,而产品粒度大于65℃时的产品粒度,降温制度下的铝酸钠溶液种分既能保证分解率又能提高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

舒晖[10](2009)在《亚油酸及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文中认为铝酸钠溶液加晶种分解是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两个关键过程之一,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铝酸钠溶液加晶种分解过程对提高整个铝行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使用有机添加剂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这一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增加成本较低等显着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使用亚油酸、乙醇胺、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作为添加剂,在不同添加剂浓度、不同反应温度、不同苛碱浓度下,通过研究种分分解率、产品粒度分布、产品形貌和产品晶型的变化,考察亚油酸和三种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并使用MaterialsStudio软件中的DMo13程序初步探讨醇胺类添加剂影响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长碳链脂肪酸类添加剂影响铝酸钠溶液的晶种分解过程,可能与脂肪酸分子结构中有无C=C键有一定关系。2.较空白实验,亚油酸低添加量时对溶液分解率影响很小,但显着促进小于20μm细小颗粒的附聚,增加产品粒度;高添加量时亚油酸强烈抑制铝酸钠溶液的分解,晶种表面开始出现少量针状结晶,使产品细化。3.高添加量的乙醇胺能持续促进铝酸钠溶液分解,低添加量对溶液分解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高添加量的乙醇胺能促进细晶种的附聚,但是附聚增加程度不随乙醇胺添加量增加而增加;添加乙醇胺后所得产品氢氧化铝显微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4.二乙醇胺的添加量有一个界限,低于这个界限浓度对溶液分解有所促进作用,高于这个界限浓度则会抑制分解;不同添加量的二乙醇胺对产品平均粒度影响不是很大,各粒径范围内粒子体积百分数随二乙醇胺添加量的增加而呈波浪式变化;添加二乙醇胺与否得到的产品氢氧化铝显微结构没有太明显的区别。5.三乙醇胺对种分过程没有明显的强化作用;较低量的三乙醇胺有利于降低粒径小于30μm粒子的体积百分数,增加产品中粒径大于45gμm粒子的体积百分数,增大产品粒径;添加量过大无明显影响;三乙醇胺使产品氢氧化铝晶体的显微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但晶体形状较规则,表面棱角分明,(001)面显露较多。6.亚油酸、乙醇胺、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不能改变产品氢氧化铝的晶型。7.亚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可能通过羧基吸附在晶种表面而改变晶种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影响Al(OH)4-在晶种表面析出行为,促进细晶种附聚;醇胺的空间立体结构不同,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影响机理也不尽相同。8.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乙醇胺、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在氢氧化铝(001)面上发生吸附采取的方式不同;小分子醇胺作为添加剂,只利用胺基与晶种表面通过氢键作用而影响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可能性不大,大分子醇胺主要是通过羟基O原子与晶种表面发生氢键作用而影响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

二、Effect of 20 kHz ultrasound on alumina hydrate precipitation from seeded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20 kHz ultrasound on alumina hydrate precipitation from seeded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论文提纲范文)

(1)拜耳法回收铝精矿中氧化铝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铝资源及其分布
        1.1.1 铝土矿资源及其分布
        1.1.2 非铝土矿资源及其利用
    1.2 氧化铝生产方法
        1.2.1 碱法生产氧化铝
        1.2.2 非碱法生产氧化铝
    1.3 改良拜尔法工艺研究现状
        1.3.1 改良溶出工艺
        1.3.2 强化分解工艺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与试验药品
        2.1.1 铝精矿化学成分
        2.1.2 铝精矿物相结构
        2.1.3 铝精矿微观形貌
        2.1.4 铝精矿粒度分析
        2.1.5 试验药品
    2.2 试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2.3 试验流程工艺
    2.4 溶出试验设计
        2.4.1 溶出正交试验设计
        2.4.2 溶出单因素试验设计
    2.5 铝酸钠分解试验设计
        2.5.1 铝酸钠分解正交试验设计
        2.5.2 分解单因素试验设计
    2.6 测试方法
        2.6.1 元素含量测试方法
        2.6.2 溶出率与渣率计算方法
        2.6.3 分子比与分解率计算方法
    2.7 溶出热动力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铝精矿溶出性能与热动力学研究
    3.1 溶出热力学研究及结果
    3.2 溶出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溶出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3.2 时间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3.3 配料分子比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3.4 液固比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3.5 搅拌速度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
    3.4 铝精矿溶出反应动力学
    3.5 溶出过程反应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分解热力学分析
    4.2 晶种分解单因素试验
        4.2.1 原液分子比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影响
        4.2.2 分解初温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的影响
        4.2.3 晶种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的影响
        4.2.4 搅拌速度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影响
    4.3 晶种分解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分解产物的性质
        4.4.1 化学成分
        4.4.2 晶体结构
        4.4.3 粒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赤泥中钠铝回收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氧化铝概况
        1.1.1 我国铝土矿资源
        1.1.2 我国氧化铝生产概况
        1.1.3 氧化铝生产工艺
    1.2 赤泥概况
        1.2.1 赤泥的产生及特点
        1.2.2 赤泥的组成及形貌
        1.2.3 赤泥的危害
        1.2.4 赤泥的处理方法
    1.3 铝酸钠溶液结晶
        1.3.1 铝酸钠溶液
        1.3.2 溶液结晶
        1.3.3 Na_2O-Al_2O_3-H_2O体系溶解度
        1.3.4 固体铝酸钠的用途和制备
        1.3.5 水合铝酸钠结晶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水合铝酸钠结晶过程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2.2.2 实验过程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合铝酸钠晶体的物相
        2.3.2 实验条件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合铝酸钠结晶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1.1 晶体的成核
        3.1.2 晶体的生长
        3.1.3 结晶动力学
        3.1.4 粒数衡算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3.2.2 实验过程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合铝酸钠晶体的性质
        3.3.2 生长速率
        3.3.3 成核速率
        3.3.4 聚结因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赤泥碱浸出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赤泥的性质分析
        4.3.2 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3 物相分析
        4.3.4 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水化
        4.3.5 反应动力学研究
        4.3.6 红外分析
        4.3.7 电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三水铝石在有机碱中的反应行为及纳微氧化铝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高值氧化铝产品是铝工业发展趋势
        1.1.2 氧化铝生产基本过程
    1.2 铝酸钠溶液分解的研究进展
        1.2.1 铝酸钠溶液热力学模型和微观结构
        1.2.2 铝酸钠溶液结晶过程机理
    1.3 有机碱的研究进展
    1.4 纳米氧化铝
        1.4.1 纳米氧化铝的应用
        1.4.2 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1.4.3 纳米氧化铝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水铝石在胆碱中溶解动力学及反应界面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搅拌速率对初始反应速率的影响
        2.3.2 反应物浓度对初始反应速率的影响
        2.3.3 温度对初始反应速率的影响
        2.3.4 有机碱-三水铝石反应界面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水铝石在胆碱中热力学平衡及微观结构解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焓确定
        3.3.2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和水化离子模型建立
        3.3.3 水化离子模型验证
        3.3.4 有机铝酸盐溶液红外光谱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铝酸盐结晶调控制备纳微氧化铝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过程电导率变化
        4.3.2 煅烧过程差热分析
        4.3.3 煅烧产物SEM表征
        4.3.4 煅烧产物XRD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氧化铝生产现状
    1.2. 我国氧化铝资源的现状
        1.2.1. 我国的铝土矿资源概况
        1.2.2. 我国粉煤灰排放现状
        1.2.3. 我国煤矸石的排放现状
    1.3. 亚熔盐法处理高硅含铝资源技术路线及存在问题
    1.4. 溶液结晶的强化研究现状
        1.4.1. 溶液结晶的原理
        1.4.2. 强化溶液结晶的方法
        1.4.3. 物理场强化结晶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思路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工艺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实验装置
        2.1.4. 实验原理
        2.1.5. 分析方法
    2.2. 不同频率的超声场对铝酸钠结晶的影响
        2.2.1. 无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的实验
        2.2.2. 45kHz-100W超声频率下的铝酸钠结晶实验
        2.2.3. 80kHz-100W超声频率强化铝酸钠结晶实验
        2.2.4. 100kHz-100W超声频率强化铝酸钠结晶实验
        2.2.5. 本节小结
    2.3. 不同功率的超声场对铝酸钠结晶的影响
        2.3.1. 45kHz-80W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实验
        2.3.2. 45kHz-60W超声场强化铝酸钠溶液实验
        2.3.3. 本节小结
第三章 超声场对铝酸钠晶体形貌的影响
    3.1. 不同频率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时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3.1.1. 无超声场强化结晶时铝酸钠晶体的形貌
        3.1.2. 45kHz超声场强化对铝酸钠晶体的形貌影响
        3.1.3. 80kHz超声场强化对铝酸钠晶体的形貌影响
        3.1.4. 100kHz超声场强化对铝酸钠晶体的形貌影响
        3.1.5. 本节小结
    3.2. 不同功率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时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3.2.1. 45kHz-80W超声场强化对铝酸钠晶体的形貌影响
        3.2.2. 45kHz-60W超声场强化对铝酸钠晶体的形貌影响
        3.2.3. 本节小结
第四章 超声场强化下铝酸钠溶液性质的研究
    4.1. 超声场强化下铝酸钠溶液浊度的研究
        4.1.1. 无超声强化下铝酸钠溶液诱导期的浊度变化
        4.1.2. 45kHz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的诱导期浊度变化
        4.1.3. 本节小结
    4.2. 超声场强化下铝酸钠溶液诱导期的电导率研究
        4.2.1. 无超声时铝酸钠溶液结晶时诱导期的电导率
        4.2.2. 45kHz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的诱导期浊度变化
        4.2.3. 本节小结
    4.3. 超声场强化下体系内Si浓度的变化
        4.3.1. 无超声场强化时铝酸钠溶液结晶中Si浓度的变化
        4.3.2. 45kHz超声场强化时铝酸钠溶液结晶中Si浓度的变化
        4.3.3 本节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颗粒行为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铝的性质和用途
    1.2 氧化铝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1.3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研究现状
        1.3.1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热力学与宏观动力学研究
        1.3.2 铝酸钠溶液物理化学性质及晶种分解体系的粒子行为与界面作用
        1.3.3 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选题意义、难点与研究思路
        1.4.1 选题意义
        1.4.2 难点与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实验
        2.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2.2.3 分析及表征方法
3 三水铝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热力学模型
    3.1 三水铝石溶解反应平衡常数的理论计算模型
        3.1.1 Debye-Huckel模型应用假设和参数取值
        3.1.2 利用Debye-Huckel模型与Pitzer方程的关联性构建拟合模型
        3.1.3 平衡常数理论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3.2 NaOH-NaAl(OH)_4-H_2O体系电解质的模型参数
    3.3 NaOH-NaAl(OH)_4-H_2O体系热力学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铝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铝的溶解度与其颗粒尺寸的关系
    4.1 铝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铝间固-液界面能的确定
        4.1.1 氢氧化铝的固体表面自由能
        4.1.2 铝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
        4.1.3 固-液界面能
    4.2 铝酸钠溶液中Al(OH)_3的溶解度与其颗粒尺寸的关系
    4.3 计算结果讨论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Al(OH)_3颗粒的行为
    5.1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单位体积溶液中颗粒数的变化
        5.1.1 单位体积溶液中Al(OH)_3颗粒数的计算
        5.1.2 晶种分解过程单位体积溶液中Al(OH)_3颗粒数的变化
    5.2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单位质量固体中颗粒数的变化
        5.2.1 单位质量产品中Al(OH)_3颗粒数的计算
        5.2.2 晶种分解过程单位质量产品中Al(OH)_3颗粒数的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添加剂改善晶种分解过程固-液界面性质研究
    6.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
        6.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原理
        6.1.2 添加剂A对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
        6.1.3 添加剂A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6.1.4 添加剂A对固-液界面性质的影响
    6.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B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
        6.2.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原理
        6.2.2 添加剂B对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
        6.2.3 添加剂B对固-液界面性质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协同调控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技术
    7.1 溶液结构调控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
        7.1.1 调控铝酸钠溶液的结构
        7.1.2 调控结构对分解率的影响
        7.1.3 调控方式对分解率的影响
        7.1.4 调控溶液结构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7.2 温度制度调控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
        7.2.1 温度制度对晶种分解过程后期Ostwald熟化的影响
        7.2.2 晶种系数和粒度对晶种分解过程后期Ostwald熟化的影响
        7.2.3 碱浓度对晶种分解过程后期Ostwald熟化的影响
        7.2.4 苛性比对晶种分解过程后期Ostwald熟化的影响
        7.2.5 搅拌速度对晶种分解过程后期Ostwald熟化的影响
    7.3 协同调控晶种分解过程Al(OH)_3颗粒行为技术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晶种分解过程中铝酸钠溶液的结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铝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结构研究概况
        1.2.1 铝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铝酸钠溶液的结构
    1.3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的分解过程
        1.3.1 铝酸钠溶液中三水铝石析出的生长基元
        1.3.2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机理
        1.3.3 铝酸钠溶液中的主要杂质
        1.3.4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强化
    1.4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铝酸钠溶液的配制及分解实验
        2.2.1 铝酸钠溶液的配制
        2.2.2 晶种分解实验过程
    2.3 铝酸钠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2.3.1 电导率的测定
        2.3.2 粘度的测定
    2.4 铝酸钠溶液及分解产品的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2 产品粒度的分析
        2.4.3 溶液结构红外光谱表征(FT-IR)
第三章 铝酸钠溶液的电导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3.1 引言
    3.2 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测定
        3.2.1 浓度对锅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3.2.2 苛性比对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3.2.3 温度对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3.2.4 分解过程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3.3 铝酸钠溶液中离子迁移数的计算
        3.3.1 计算方法
        3.3.2 计算结果
    3.4 铝酸钠溶液的结构
        3.4.1 浓度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3.4.2 苛性比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3.4.3 放置时间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3.4.4 温度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3.5 铝酸钠溶液的结构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质对铝酸钠溶液物理化学性质及分解过程的影响
    4.1 分析与检测
        4.1.1 含杂质的铝酸钠溶液红外光谱的测定
        4.1.2 含杂质的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测定
        4.1.3 含杂质的铝酸钠溶液粘度的测定
        4.1.4 含杂质的铝酸钠溶液的分解
    4.2 碳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分解过程的影响
        4.2.1 碳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4.2.2 碳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4.2.3 碳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粘度的影响
        4.2.4 碳酸钠对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影响
    4.3 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分解过程的影响
        4.3.1 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4.3.2 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4.3.3 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粘度的影响
        4.3.4 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影响
    4.4 碳酸钠和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分解过程的影响
        4.4.1 碳酸钠和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4.4.2 碳酸钠和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4.4.3 碳酸钠和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粘度的影响
        4.4.4 碳酸钠和硫酸钠对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影响
    4.5 硅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分解过程的影响
        4.5.1 硅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4.5.2 硅对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4.5.3 硅对铝酸钠溶液粘度的影响
        4.5.4 硅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铝酸根离子的行为
    5.1 引言
    5.2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各种铝酸根离子的浓度变化
        5.2.1 铝酸钠溶液的红外光谱的采集
        5.2.2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各种铝酸根离子的浓度变化
        5.2.3 数据处理方法及结果讨论
        5.2.4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铝酸根离子间的转化
    5.3 铝酸钠溶液自发成核过程中各种铝酸根离子的浓度变化
        5.3.1 自发成核过程
        5.3.2 结果与讨论
    5.4 种分过程中氢氧化铝晶体表面附液中的离子结构
        5.4.1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晶种对铝酸根离子结构的影响
        5.4.2 种分过程氢氧化铝表面的溶液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解过程中铝酸根离子结构的调控
    6.1 引言
    6.2 铝酸钠溶液的磁化处理
    6.3 磁场对铝酸钠溶液性质的影响
        6.3.1 磁场对铝酸钠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6.3.2 铝酸钠溶液的磁记忆效应
        6.3.3 磁场对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
    6.4 磁场对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影响
        6.4.1 磁场强度对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影响
        6.4.2 磁场处理方式对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影响
        6.4.3 晶种对磁场强化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影响
        6.4.4 磁场强化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实验的重复性
    6.5 晶种调控铝酸钠溶液的离子结构
        6.5.1 实验
        6.5.2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微粉氢氧化铝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粉氢氧化铝的生产现状概述
    1.2 微粉氢氧化铝在阻燃填充材料领域的应用
        1.2.1 氢氧化铝的阻燃机理
        1.2.2 阻燃剂氢氧化铝的产业现状
    1.3 微粉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1.3.1 沉淀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晶种分解法
        1.3.4 碳分法
        1.3.5 微乳液法
        1.3.6 室温固相法
    1.4 影响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的主要因素
        1.4.1 温度制度的影响
        1.4.2 原液分子比和浓度对分解产物粒度的影响
        1.4.3 晶种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1.4.4 溶液中杂质的存在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1.5 氢氧化铝晶体生长规律与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6 超声技术在冶金生产中的应用
        1.6.1 超声波简介
        1.6.2 超声技术的应用研究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试剂
        2.1.2 晶种与溶液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4 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2.4.1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4.2 铝酸钠溶液成份的分析
    2.5 产品氢氧化铝的检测与表征方法
        2.5.1 晶体晶格参数和Debye-waller参数(D_(beff))的计算
        2.5.2 拉曼光谱半高宽的测定
        2.5.3 晶体形貌分析(SEM)
        2.5.4 粒度分析
第3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正交试验
        3.1.1 试验条件
        3.1.2 X射线衍射分析
        3.1.3 拉曼分析
        3.1.4 粒度分析
        3.1.5 杂质Na分析
        3.1.6 小结
    3.2 单因子试验
        3.2.1 降温制度的影响
        3.2.2 晶种系数的影响
        3.2.3 铝酸钠精液α_k的影响
        3.2.4 分解时间的影响
    3.3 验证试验
        3.3.1 不同溶液分子比对微粉氢氧化铝产品结晶度的影响
        3.3.2 不同分解初温对微粉氢氧化铝产品结晶度的影响
        3.3.3 小结
    3.4 超声波试验
        3.4.1 试验方法与步骤
        3.4.2 超声强化对微粉氢氧化铝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频率超声波对微粉氢氧化铝产品粒度和晶体结晶度的影响
        3.4.4 小结
    3.5 微粉氢氧化铝晶种制备试验
        3.5.1 试验方法与步骤
        3.5.2 不同晶种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3.5.3 不同晶种对产品结晶度的影响
        3.5.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含羧基结晶助剂对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结晶助剂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化分解型结晶助剂
        1.2.2 强化附聚型结晶助剂
    1.3 结晶助剂强化机理研究的困难性
        1.3.1 铝酸钠溶液结构的复杂性
        1.3.2 铝酸根离子相互转化的复杂性
        1.3.3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复杂性
        1.3.4 结晶助剂分子结构的复杂性
    1.4 结晶助剂强化机理研究方法
        1.4.1 量子化学计算
        1.4.2 分子拆分法
        1.4.3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
    1.5 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其它强化方法研究现状
        1.5.1 活性晶种强化分解法
        1.5.2 物理外场强化分解法
        1.5.3 改变工艺参数强化附聚法
    1.6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丙氨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装置示意图
        2.2.3 实验过程流程图
        2.2.4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的制备
        2.2.5 晶种的制备
        2.2.6 实验试剂
        2.2.7 实验条件
        2.2.8 成分分析标准
        2.2.9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 α-丙氨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的影响
    2.4 α-丙氨酸在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中作用机理分析
        2.4.1 α-丙氨酸、丙酸及乙胺间的拆分关系
        2.4.2 丙酸、乙胺及其1:1混合物对分解率的影响
        2.4.3 不同晶种系数时α-丙氨酸,丙酸、乙胺及其1:1混合物对分解率的影响
        2.4.4 α -丙氨酸存在时铝酸根离子FT-IR半定量分析
        2.4.4.1 硝酸钠存在时铝酸钠溶液FT-IR分析
        2.4.4.2 铝酸根离子FT-IR半定量分析
        2.4.4.3 铝酸钠溶液~(27)Al-NMR分析
    2.5 α-丙氨酸对氢氧化铝典型形貌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2.6 β-丙氨酸对分解率的影响
    2.7 β-丙氨酸对氢氧化铝典型形貌的影响
    2.8 β-丙氨酸对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分布的影响
    2.9 α-丙氨酸与氢氧化铝(001)及(100)面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
        2.9.1 计算方法
        2.9.2 计算优化条件
        2.9.3 计算模型
        2.9.4 α-丙氨酸根与氢氧化铝(001)及(100)面作用前后总能量分析
        2.9.5 α-丙氨酸根与氢氧化铝(001)及(100)面作用前后电荷数变化分析
        2.9.6 α -丙氨酸根作用于氢氧化铝(001)及(100)面前后总态密度分析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_4EDTA和EDTA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相关溶液的制备
        3.2.2 实验中主要仪器设备
        3.2.3 实验装置示意图
        3.2.4 实验过程流程图
        3.2.5 晶种的制备
        3.2.6 实验试剂
        3.2.7 实验条件
        3.2.8 成分分析标准
        3.2.9 分析与表征方法
    3.3 Na_4EDTA和EDTA对分解率的影响
    3.4 Na_4EDTA和EDTA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机理
        3.4.1 Na_4EDTA和EDTA分子结构的拆分
        3.4.2 Na~+和EDTA阴离子促进作用
        3.4.3 H~+的促进机理
        3.4.4 铝酸钠溶液~(27)Al-NMR谱分析
        3.4.5 铝酸钠溶液FT-IR光谱分析
        3.4.6 铝酸钠溶液Raman光谱分析
    3.5 Na_4EDTA和EDTA对氢氧化铝粒度分布的影响
    3.6 Na_4EDTA和EDTA对氢氧化铝形貌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羧基芳香族羧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实验装置示意图
        4.2.3 实验过程流程图
        4.2.4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的制备
        4.2.5 晶种的制备
        4.2.6 主要实验试剂
        4.2.7 实验条件
        4.2.8 成分分析标准
        4.2.9 分析与表征方法
    4.3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4.4 芳香族羧酸对分解率的影响
    4.5 芳香族羧酸对氢氧化铝粒度分布的影响
    4.6 芳香族羧酸对氢氧化铝典型形貌的影响
    4.7 芳香族羧酸存在下分解率降低机理分析
    4.8 氢氧化铝附聚抑制机理分析
    4.9 氢氧化铝典型形貌形成机理分析
    4.10 芳香族羧酸与氢氧化铝(001)面和(100)面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
        4.10.1 计算方法
        4.10.2 优化条件
        4.10.3 计算模型
        4.10.4 芳香族羧酸与氢氧化铝(001)及(100)面作用前后总能量分析
        4.10.5 芳香族羧酸根与氢氧化铝(001)及(100)面作用前后电荷数变化分析
        4.10.6 芳香族羧酸根作用于氢氧化铝(001)及(100)面前后总态密度分析
    4.11 氢氧化铝粒度分布演变过程分析
        4.11.1 附聚的判定
        4.11.2 添加对甲基苯甲酸后氢氧化铝粒度分布演变过程分析
        4.11.3 添加邻甲基苯甲酸后氢氧化铝粒度分布演变过程分析
        4.11.4 添加间甲基苯甲酸时氢氧化铝粒度分布演变过程分析
        4.11.5 添加苯甲酸时氢氧化铝粒度分布演变过程分析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型氨基酸对氢氧化铝附聚影响的QSPR模型构建初探
    5.1 前言
    5.2 QSPR模型构建相关概念及基本原理
        5.2.1 相关概念
        5.2.2 基本原理
    5.3 实验与数据采集
        5.3.1 主要实验仪器
        5.3.2 实验装置示意图
        5.3.3 实验过程实验流程图
        5.3.4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的制备
        5.3.5 晶种的制备
        5.3.6 实验试剂
        5.3.7 实验条件
        5.3.8 成分分析标准
        5.3.9 实验数据采集
    5.4 模型构建步骤
    5.5 氨基酸分子结构的优化
    5.6 描述符的选取
        5.6.1 直接选取
        5.6.2 频率选取
    5.7 变量组的筛选
        5.7.1 模型Ⅰ和模型Ⅱ预测能力及拟合效果检验并对比
        5.7.2 模型Ⅰ和模型Ⅱ线性关系显着性检验并对比
        5.7.3 模型Ⅱ的两个主成分组合系数
        5.7.4 模型Ⅱ中单个样本拟合值与实验值对比
    5.8 变量的相关性诊断
    5.9 剔除变量Mor07u后模型的构建
        5.9.1 模型Ⅲ和模型Ⅳ预测能力检验并对比
        5.9.2 模型Ⅲ和模型Ⅳ线性关系显着性及拟合效果检验并对比
        5.9.3 模型Ⅳ的两个主成分组合系数
        5.9.4 模型Ⅳ单个样本拟合值与实验值对比
    5.10 剔除变量Mor07e后模型的构建
        5.10.1 模型Ⅴ和模型Ⅵ预测能力检验并对比
        5.10.2 模型Ⅴ和模型Ⅵ线性关系显着性及拟合效果检验并对比
        5.10.3 模型Ⅵ的两个主成分组合系数
        5.10.4 单个样本拟合值与实验值对比
    5.11 模型Ⅱ、模型Ⅳ及模型Ⅵ预测能力、拟合效果及线性关系显着性对比
    5.1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影响氧化铝产品粒度主要因素的研究及粒度控制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的溶液结构
    1.3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机理
        1.3.1 氢氧化铝晶体的径向长大
        1.3.2 次生晶核的形成
        1.3.3 氢氧化铝晶体的附聚长大
        1.3.4 氢氧化铝晶粒的破裂与磨蚀
    1.4 强化晶种分解过程的研究现状
        1.4.1 外场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的强化
        1.4.2 晶种活化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的强化
        1.4.3 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的强化
    1.5 影响铝酸钠溶液分解的因素
        1.5.1 分子比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1.5.2 苛性碱浓度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1.5.3 温度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1.5.4 晶种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1.6 本课题的提出与设想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铝酸钠溶液的配制
        2.2.2 铝酸钠溶液分解实验
        2.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4 实验装置示意图
        2.2.5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 苛性碱的分析
    2.4 氧化铝的分析
    2.5 氢氧化铝的粒度分析
    2.6 氢氧化铝的形貌分析
第三章 聚酰胺-胺对铝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检测方法
        3.2.4 分子比、苛性碱浓度及氧化铝浓度的计算方法
        3.2.5 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计算方法
    3.3 不同浓度的聚酰胺-胺对铝酸钠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的1.5G、2.0G和2.5G聚酰胺-胺对种分的影响
        3.4.1 不同浓度的聚酰胺-胺对分解率的影响
        3.4.2 不同浓度的聚酰胺-胺对产品Al(OH)_3粒度的影响
        3.4.3 PAMAM对产品形貌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反应速率常数K的测定
    4.1 前言
    4.2 附聚反应速率常数K的计算原理
    4.3 实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苛性碱和氧化铝浓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分子比与附聚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
        4.4.2 苛性碱浓度与附聚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
        4.4.3 温度与附聚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
        4.4.4 晶种添加量与附聚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
    4.5 多元线性拟合
    4.6 小结
第五章 铝酸钠溶液种分降温制度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方法
        5.2.2 苛性碱和氧化铝浓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温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相对过饱和度
        5.3.2 不同温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分解率
        5.3.3 不同温度对铝酸钠溶液种分产品粒度的影响
        5.3.4 温度与附聚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
    5.4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降温制度的探索
    5.5 建立反应速率常数 K模拟方程的意义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亚油酸及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铝酸钠溶液的结构
    1.3 铝酸钠溶液的分解机理
    1.4 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强化
        1.4.1 外场强化
        1.4.2 活性晶种强化
        1.4.3 添加剂强化
        1.4.3.1 无机盐添加剂
        1.4.3.2 有机添加剂
    1.5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铝酸钠溶液种分实验及分析方法
    2.1 铝酸钠溶液种分实验
        2.1.1 晶种与铝酸钠溶液的制备
        2.1.2 铝酸钠溶液种分实验流程图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4 种分实验装置示意图
        2.1.5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 苛性碱的分析
    2.3 氧化铝的分析
    2.4 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计算
    2.5 氢氧化铝的粒度分析
    2.6 扫描电镜(SEM)测定
    2.7 X射线衍射(XRD)测定
第三章 亚油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
    引言
    3.1 亚油酸添加量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
        3.1.1 亚油酸添加量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影响
        3.1.2 亚油酸添加量对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分布的影响
        3.1.3 亚油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附聚效率的影响
    3.2 不同温度下亚油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
        3.2.1 不同温度下亚油酸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影响
        3.2.2 不同温度下亚油酸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3.3 不同苛碱浓度下亚油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影响
        3.3.1 不同苛碱浓度下亚油酸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的影响
        3.3.2 不同苛碱浓度下亚油酸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3.4 亚油酸对产品氢氧化铝形貌及晶型的影响
    3.5 产品氢氧化铝X射线衍射分析
    3.6 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
    引言
    4.1 乙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的影响
        4.1.1 乙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的影响
        4.1.2 乙醇胺对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分布的影响
        4.1.3 乙醇胺对产品氢氧化铝形貌的影响
    4.2 二乙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的影响
        4.2.1 二乙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的影响
        4.2.2 二乙醇胺对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分布的影响
        4.2.3 二乙醇胺对产品氢氧化铝形貌的影响
    4.3 三乙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的影响
        4.3.1 三乙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的影响
        4.3.2 三乙醇对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分布的影响
        4.3.3 三乙醇胺对产品氢氧化铝形貌的影响
    4.4 产品氢氧化铝X射线衍射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醇胺添加剂作用机理探索
    引言
    5.1 乙醇胺的作用机理
        5.1.1 乙醇胺分子几何构型优化
        5.1.2 计算模型及作用机理
    5.2 二乙醇胺的作用机理
        5.2.1 二乙醇胺分子几何构型优化
        5.2.2 计算模型及作用机理
    5.3 三乙醇胺的作用机理
        5.3.1 三乙醇胺分子几何构型优化
        5.3.2 计算模型及作用机理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Effect of 20 kHz ultrasound on alumina hydrate precipitation from seeded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拜耳法回收铝精矿中氧化铝工艺研究[D]. 张继豪. 广西大学, 2019(01)
  • [2]赤泥中钠铝回收的基础研究[D]. 周冰心. 天津大学, 2019(06)
  • [3]三水铝石在有机碱中的反应行为及纳微氧化铝的制备[D]. 史知昊.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超声场强化铝酸钠结晶工艺研究[D]. 张扬.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2)
  • [5]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颗粒行为及其调控[D]. 阎丽. 中南大学, 2012(03)
  • [6]晶种分解过程中铝酸钠溶液的结构演变[D]. 王丹琴. 中南大学, 2012(12)
  • [7]微粉氢氧化铝的制备与表征[D]. 王涛. 东北大学, 2010(03)
  • [8]含羧基结晶助剂对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吕保林. 中南大学, 2010(11)
  • [9]影响氧化铝产品粒度主要因素的研究及粒度控制模型的建立[D]. 洪利明. 中南大学, 2009(04)
  • [10]亚油酸及醇胺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D]. 舒晖. 中南大学, 2009(04)

标签:;  ;  ;  ;  

20 kHz超声对晶种铝酸钠溶液中水合氧化铝沉淀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