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酸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化中的应用

固体酸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化中的应用

一、固体酸催化剂在丙烯酸酯化反应中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庄苍伟[1](2021)在《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文中指出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引导,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以及化学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绿色化学备受关注。其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废弃的每一个阶段。固体酸催化剂,能有效解决传统酸催化剂腐蚀设备、难回收、反应选择性差,污染环境等问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绿色环保型催化剂。该类催化剂被广泛应用在烷基化反应、聚合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等众多有机合成反应,是实现绿色合成化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固体酸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应用,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构建改性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含氮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以磷酸和五氧化二铌为原料制得磷酸改性铌酸催化剂(Nb-OH·PO4(1 mol)),并以此为催化剂催化吡唑并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反应以苯并吡喃酮、醛及氨基吡唑各0.5 mmol为原料,以0.015 g的Nb-OH·PO4(1 mol)为催化剂,在130℃微波辐射下,1 m L丙三醇溶剂中一锅反应20 min,高效构建十二种吡唑并[3,4-b]吡啶化合物,产物收率57-79%。该方法简便易操作,反应耗时短,选择性好且产率高,对环境友好。2.基于企业实际,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构建了质子酸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正丁酯。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加入不同B酸和L酸改性得到多个固体酸。筛选发现以2 mol/L的硫酸改性得到H2SO4(2 mol)-ATP固体酸催化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为:原料柠檬酸和正丁醇摩尔比为1:5,催化剂为H2SO4(2 mol)-ATP,用量为酸质量的4%,反应温度140℃,回流反应6 h,以96.8%的酯化率得柠檬酸三正丁酯。催化剂可回收利用,使用4次仍能以90%以上酯化率得目标产物。该催化剂制备成本低,可重复性好,设备腐蚀性小,对环境友好,是该类反应的理想型催化剂。该方法为柠檬酸三正丁酯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3.构建金属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异丁酯。催化剂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利用多种金属改性得到不同的金属改性ATP固体酸,并以此为催化剂催化柠檬酸三异丁酯的合成。实验发现,以Sn金属改性制备得到SO42-/Sn O2-ATP催化效果最佳。最终最佳反应条件为:柠檬酸和异丁醇原料摩尔比为1:5,催化剂为SO42-/Sn O2-ATP,用量为酸质量的6%,在140℃回流反应6.5 h,以84.4%的酯化率得到柠檬酸三异丁酯,催化剂可重复回收利用,使用4次反应仍有80%以上的酯化率。该反应绿色环保,催化剂可重复回收,是一种较好的合成柠檬酸三异丁酯的方法。

马红琴[2](2021)在《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文中提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生产有机玻璃的单体,其合成方法主要有丙酮氰醇、异丁烯氧化和醋酸甲酯法。其中,基于煤基路线的醋酸甲酯法涉及甲醛两步羟醛缩合和丙烯酸甲酯加氢反应,该法因其采用的原料符合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特点,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考虑到煤化工产品甲醇可以直接脱氢为该法提供甲醛与氢气,因而若能发展醋酸甲酯与甲醇为原料直接生产MMA的工艺路线将大大缩短生产流程,提高反应原子经济性。为此,本文聚焦以甲醇与醋酸甲酯直接制备MMA的新路径,首先对此进行热力学分析其反应可行性,并结合动力学实验对反应中间产物的催化行为进行调控,以期开发出高性能的甲醇脱氢与羟醛缩合反应催化剂,最终为甲醇与醋酸甲酯直接生成MMA路线开发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甲醇与醋酸甲酯为反应物,丙烯酸甲酯与丙酸甲酯为中间产物直接合成MMA的反应热力学网络。发现此路线热力学可行,其主要受限于平衡常数较小的甲醇脱氢中间反应。进一步发现反应温度、甲醇/醋酸甲酯配比等对产物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温度在300-400℃与进料比大于2时,MMA为主要产物。(2)探究了Ce2(MoO4)3催化甲醇直接脱氢制备甲醛反应的载体效应,阐明了酸碱性位点对催化性能的调变规律,揭示了较强的酸性位点能促进甲醇活化而较强的碱性位点则会促进副反应的发生。基于此,TiO2载体负载的催化剂因同时具有较强酸性和较弱碱性中心,而表现出最优的甲醇脱氢反应性能。(3)考察了Al2O3形貌和晶型对其负载Cs催化甲醛与醋酸甲酯羟醛缩合丙烯酸甲酯的性能影响。发现Al2O3表面过量酸性位点会促进甲醛与丙烯酸甲酯的缩合,降低产物选择性;而过量碱性位点会在甲醛活化物种不足的情况下抑制醋酸甲酯缩合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反应物转化率。因而酸碱活性位点间存在协同作用,可进一步优化其相对含量获得较高的丙烯酸甲酯产率。

朱晟永[3](2021)在《基于增溶和协同催化效应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文中认为在多糖结构修饰中,底物多糖溶解性差和修饰基团取代效率低两方面因素阻碍了多糖衍生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多糖由于糖链的不同初级结构(糖苷键连接形式)和高级结构(键角和短程相互作用),在各类常规和非质子溶剂中限制了多糖的溶解性能。修饰基团前驱体往往因为自身质子化程度不足以及亲核进攻能力弱等缺点,取代基的反应效率较低。氯化胆碱([Ch]Cl)基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可以通过体系内氢键协同效应破坏多糖链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而形成DES-多糖间新的氢键,以达到对底物多糖的增溶效果,在克服传统溶剂环境友好性差的同时,有望成为多糖高效结构修饰前处理的有力工具。提升硒化反应效率方面,磁性固体酸在易于分离的基础上,凭借强Lewis和Br(?)nsted酸性位点而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效果,Lewis酸性位点与取代基团形成配位作用的同时,Bronsted酸性位点使得取代基团充分质子化,显着提升取代基团的亲核进攻能力。课题组前期从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固沙资源植物圆头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种籽中提取纯化圆头蒿多糖(A.sphaerocephala polysaccharide,PAS)并进行了 PAS功能化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系列研究工作。本论文目的在于解决底物多糖修饰过程中溶解性差、取代基团反应活性低等问题。以PAS作为底物多糖,基于氯化胆碱([Ch]Cl)基DES为溶剂,磁性固体酸为催化剂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修饰体系,为进一步探究多糖衍生物构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DES氢键协同作用对多糖增溶效应的研究以氯化胆碱[Ch]Cl为氢键受体(HBA),以乙二醇(EG)和尿素(Urea)为氢键供体(HBD),分别合成了不同比例的DESs并筛选出[Ch]Cl:EG=1:4([Ch]Cl1-EG4)和[Ch]Cl:Urea=1:2([Ch]Cl1-Urea2)两种 DESs 对 PAS 具有显着的增溶性能。通过FT-IR、1H NMR和极性参数反映出[Ch]Cl1-EG4具有更强的极性和更复杂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进一步对DES进行量子化学计算,表明[Ch]Cl1-Urea2中保留HBD间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了结构稳定的环状DES结构;而[Ch]Cl1-EG4对PAS更强的增溶性归因于EG分子以Cl-为中心形成了非共价相互作用更加复杂的DES复合物,凭借氢键协同效应实现了对底物多糖的增溶。2.磁性固体酸的制备及结构表征采用2 wt%卡拉胶替代传统乙醇-乙二醇体系,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O4/TiO2/SO42-和 Fe3O4/SiO2-SO3H 两种磁性固体酸。通过 XRD、FI-IR、BET、TEM、VSM和NH3-TPD等分析手段发现所制备的磁性固体酸呈现球状形貌,具有标准的晶型和显着的顺磁性。其中,Ti基磁性固体酸表现出更强的酸性,而Si基固体酸具有更优异的表观参数。3.基于DES-磁性固体酸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基于DES对底物多糖良好增溶的基础上,与磁性固体酸构建了新型多糖硒化体系,评价不同溶剂体系对PAS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DMSO)、甲酰胺(Fm)和H2O由于溶解性较差、易还原硒化试剂和抑制反应正向进行,均表现出较低的硒化反应效率。此外,均相催化剂(H2SO4、HCl和HNO3)在糖链间较好的渗透作用造成多糖骨架被严重破坏。相比于此,基于DES-磁性固体酸体系制备的SePASs表现出优异的反应效率,其硒含量最高达到5666.20 μg/g,较常规硒化方法(1026.71μg/g)而言硒转化效率显着提升,并且硒化效率和糖链降解表现出明显的酸性依赖。结合FT-IR、XPS和NMR结果表明含硒基团以亚硒酸酯的形式在PAS的Man-C6位发生了不完全的O-6取代反应。对硒化产物的元素残留分析没有观察到溶剂和催化剂所涉及元素的残留。进一步对反应体系中磁性固体酸可循环使用性能评价表明,在4个硒化循环后催化剂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综上,DES-磁性固体酸体系能够对底物多糖实现良好增溶,显着促进多糖硒化反应效率,这对多糖结构修饰的合理设计以及后期多糖硒化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宇卓[4](2021)在《铁基尖晶石型固体酸催化丙烯酸酯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丙烯酸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酸催化剂为浓硫酸、对甲苯磺酸等液体酸,虽催化效果佳,但存在分离困难、无法重复使用、腐蚀设备、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制备高催化性能、可循环使用、环境友好型固体酸催化剂是丙烯酸酯工业催化剂发展目标之一。硫酸根改性的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SO42-/MxOy)作为一类环境友好型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可重复利用、制备方法简单、组分可调等优点,但该类催化剂活性组分易聚集、改性过程中金属氧化物载体晶型变化难以控制、含硫基团易流失等缺陷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本文选择晶型单一、结构稳定、组分易调的尖晶石型金属氧化物ZnFe204为活性载体,通过对催化剂结构及酸性能进行控制,制备一系列高效且环保的Fe基尖晶石型固体酸催化剂。以丙烯酸(AA)与1,4-丁二醇(BDO)直接酯化合成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为探针反应,评价改性Fe基尖晶石型固体酸的催化效率及重复使用性能,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制备了不同金属离子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SO42-/ZnFe2O4-M(M=Zr、Ti、Cu、Sn)。研究表明,改性催化剂 SO42-/ZnFe2O4-Zr 保留了 ZnFe2O4尖晶石的完整结构,Zr的引入促进了催化剂表面活性含硫基团数量增多,Br?nsted酸位点数量明显增加。将其用于AA酯化反应评价,初次转化率达64.9%,循环4次后仍高于51.4%且改性固体酸SO42-/ZnFe2O4-Zr对目标产物BDDA的选择性提高。(2)制备了 TiO2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SO42-/ZnFe2O4-TiO2。研究表明,固体酸SO42-/ZnFe2O4-TiO2结构稳定,TiO2的引入增加了催化剂酸位点数量,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SO42-/ZnFe2O4颗粒易聚集问题。催化性能评价表明,改性固体酸SO42-/ZnFe2O4-TiO2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经过4次重复使用后,AA转化率仍高于75.0%,目标产物BDDA选择性维持于79.0%以上,产物中酯类化合物占比高于81.7%。

刘赛赛[5](2021)在《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固体酸催化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催化剂,因其独特的优势,未来有望代替传统液体酸在工业上的应用。但固体酸催化剂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失活。SO42-/MxOy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固体酸,其来源广、制备简单,但存在活性组分易流失、比表面积小等不足。本论文以乙酸和乙醇的酯化作为探针反应评价新型稳定性固体酸SO42-/MxOy的催化性能,考察不同金属氧化物载体、不同活性组分前驱体及其他固体酸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探究了硅烷改性、氧化镧改性对SO42-/MxOy能的影响;最后考察SO42-/MxOy在其他缩合反应中的性能。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以Al2O3、ZrO2等九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单一氧化物载体和混合氧化物载体制备固体酸,实验筛选得到催化效果较好的是Cr2O3-Fe2O3混合金属氧化物载体,较优的活性组分前驱体是S2O82-,得到的固体酸为S2-CrFe。对部分固体酸进行XRD、N2吸附-脱附等温线、FTIR、NH3-TPD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金属氧化物混合对其晶相结构没有影响,对比表面积和酸性有影响。对制备固体酸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结果是:Cr2O3与Fe2O3的质量比为1:1,过硫酸铵浸渍液浓度为1 mol/L,固体酸焙烧温度为55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S2-CrFe,其催化酯化反应的产物收率为91.2%。考察S2-CrFe的稳定性,发现在经过四次循环使用后,其催化活性下降较严重。其次,分别用硅烷和稀土元素镧对S2-CrFe进行改性。实验中将S2-CrFe分别浸渍在不同体积分数的TMCS环己烷溶液中,结果表明,15 V%的TMCS改性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S2-CrFe中分别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氧化镧,结果表明,3wt%的氧化镧改性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XRD结果表明,硅烷或氧化镧的改性对S2-CrFe的结构没有影响;FTIR和NH3-TPD结果显示,La能增强固体酸的酸性;CA结果显示,硅烷和La均能增大S2-CrFe表面与纯水的接触角,即增强疏水性,但La的改性效果不如硅烷。经过四次重复使用后,S2-CrFe-Si-15、S2-CrFe-La-3依然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乙酸乙酯收率高于60%。最后,将S2-CrFe、S2-CrFe-Si-15、S2-CrFe-La-3应用到其他缩合反应中。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合成乙酸丁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使用S2-CrFe,产物乙酸丁酯的收率为78.8%;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反应中,新型固体酸表现出的稳定性相对较好。采用单因素法对合成缩酮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使用S2-CrFe,产物EMD的收率为60.2%;经过四次重复使用,S2-CrFe性能有所下降,而S2-CrFe-Si-15和S2-CrFe-La-3总体上能保持和新鲜固体酸一样的催化效果。

陈必华[6](2020)在《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溶胀和富集性能研究及其催化应用》文中指出酸性聚离子液体具有高密度的酸中心、可设计调变的结构和酸性以及可循环利用等特性,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多相酸催化剂。然而,与大多数多相催化剂一样,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中心不能充分地暴露在反应底物中,使得其催化活性通常低于均相酸催化剂,这大大限制了酸性聚离子液体在催化上的应用。因此,如何增加催化活性中心与反应底物的接触,以提高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使其达到甚至超越均相酸催化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聚离子液体的溶胀性能和富集性能为出发点,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在溶剂和混合溶剂中具有优异溶胀和富集性能的酸性聚离子液体。系统研究了酸性聚离子液体结构、溶胀和富集性能以及溶剂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其溶胀和富集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催化多种有机反应。酸性聚离子液体在反应底物或反应介质中溶胀和富集的特性,极大增加了催化活性中心与反应底物的接触,从而使得其催化活性优于均相酸催化剂。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溶胀性能和富集性能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酸性聚离子液体。详细研究了所合成的酸性聚离子液体在18种常用溶剂中的溶胀性能。发现酸性聚离子液体在水中的溶胀能力最大,并且它们在溶剂中的摩尔溶胀度(QM)与溶剂的Hansen溶度参数(δT)呈线性正相关。系统探究了所合成的酸性聚离子液体在一系列混合溶剂中的富集性能。酸性聚离子液体P-[VSp Im-HSS]3-CL1-2.5%在水/溶剂单相混合溶剂中对水的富集因子(EF)高达39.82(水/THF混合溶剂)。重要的是,对于该类在水中达到最大摩尔溶胀度(QM)的酸性聚离子液体来说,它们在混合溶剂中的富集能力(以EF值衡量)与混合溶剂的Hansen溶度参数之差(△δT)呈线性正相关。该类酸性聚离子液体优异的溶胀和富集性能归因于其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其中氢键相互作用起主要作用,这通过酸性聚离子液体与溶剂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得到进一步验证。2.酸性聚离子液体的溶胀诱导自组装及其高效催化水解和水合反应将上述在水中具有优异溶胀性能的酸性聚离子液体用作多相酸催化剂高效催化水解和水合反应。魔角旋转31P固体核磁共振、酸碱中和滴定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酸性聚离子液体具有中等强度的单一酸性、可调变的酸含量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当酸性聚离子液体在水中溶胀时,原本无孔结构会自发地形成微米级三维类蜂窝状网络结构。这类在水中具有三维类蜂窝状网络结构的酸性聚离子液体在乙酸环己酯水解制备环己醇的反应中表现出卓越的催化性能,其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均相酸催化剂(硫酸、对甲苯磺酸和酸性离子液体1-乙烯基-3-(3-磺酸丙基)咪唑鎓硫酸氢盐([VSp Im]HSO4))。通过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了在一系列模拟反应液水相中P-[VSp Im-HSS]1-CL1-2.5%内部和外部各反应组分的平衡摩尔浓度,发现其内部的乙酸环己酯浓度是其外部的7.5至23.3倍,这表明在整个水解反应过程中乙酸环己酯被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剂高度富集。酸性聚离子液体特别优异的催化性能源于其在水中形成的三维类蜂窝状网络结构和对乙酸环己酯的高富集能力。此外,该类酸性聚离子液体在环己烯直接水合制备环己醇以及环氧乙烷直接水合制备乙二醇的反应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酸性聚离子液体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次循环后催化活性无明显改变。3.水介质中酸性溶胀聚离子液体高效催化Prins反应合成1,3-二氧六环衍生物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在水中达到最大摩尔溶胀度(QM)的酸性聚离子液体。在α-甲基苯乙烯和甲醛水溶液的Prins反应中,所合成的酸性聚离子液体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其中,在水中溶胀能力最大的(QM=1380 mmol/g)且酸含量最高的(3.44 mmol/g)酸性聚离子液体P-[VSp Py-HSS]0.33-MBA-5%在催化该反应时,α-甲基苯乙烯转化率为93%,目标产物4-苯基-4-甲基-1,3-二氧六环选择性为96.8%,均明显优于均相酸催化剂(硫酸、对甲苯磺酸和酸性离子液体4-乙烯基-1-(3-磺酸丙基)吡啶鎓硫酸氢盐([VSp Py]HSO4))。这是因为酸性聚离子液体在甲醛水溶液中优异的溶胀和水富集性能,不仅使得其酸催化活性中心充分地暴露出来,还能够大大促进有机反应底物之间的接触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反应的高效进行。此外,该类酸性聚离子液体具有广泛的底物普适性和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该类酸性聚离子液体能够高效的催化水介质中的Prins反应,实现1,3-二氧六环衍生物的绿色合成。

朱海[7](2020)在《腈纶纤维固载脯氨酰胺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均相催化剂固载化可以使催化剂容易分离和回收,并能循环使用,符合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腈纶纤维(PANF)是一种廉价易得的纺织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热稳定好、耐酸碱及耐有机溶剂等优点。纤维上含有氰基和酯基,可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引入催化活性基团,因而可作为催化剂的理想载体并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腈纶纤维为载体,通过共价键合的方法将不同脯氨酰胺小分子接枝到纤维,合成了一系列纤维负载的多相催化剂。对纤维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通过酯的氨解反应由L-脯氨酸甲酯盐酸盐合成了多种脯氨酰胺小分子,并接枝到PANF得到一系列不同连接基的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催化剂。具有合适链长且相对疏水的脯氨酰胺纤维PANPA-2F能够在水溶剂中高效催化Knoevenagel及Knoevenagel-Michael多组分反应,制备多种类型的α,β-不饱和腈和2-氨基-4H-色烯衍生物。PANPA-2F表层形成的疏水微环境使其在水相反应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活性。纤维催化剂通过过滤快速方便地进行回收,在上述反应中分别循环10次和8次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放大实验中产物收率也没有变化。该催化剂还进一步应用于连续流动条件下催化Knoevenagel反应,连续反应50 h后产物收率仍然保持95%以上,展示出其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潜力。本文合成了多种氨基结构功能化纤维催化剂,通过引入亲水性羟基对催化剂的润湿性进行了调节。具有亲水特性的脯氨酰胺纤维PANEF-PLA在温和条件下可高效催化水相对硝基苯甲醛和丙酮的aldol反应生成aldol加成产物,收率达到89%,选择性为98%,其催化活性优于单功能纤维、疏水基团修饰纤维、物理混合纤维及小分子催化剂。同硅胶固载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相比,也表现出了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纤维催化剂在水相反应中展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并可以循环使用7次。通过引入辅助基团在纤维催化位点附近构建有利反应环境实现了高效催化aldol反应。本文以脯氨酰胺纤维与二价铜盐在水溶液中络合合成了三种纤维负载金属催化剂。其中,纤维负载氯化铜在催化芳基硼酸与咪唑类的Chan-Lam偶联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得到多种N-芳基咪唑衍生物。该催化体系还可拓展到合成N-芳基磺酰胺衍生物。纤维催化剂能够循环使用5次,放大实验中依然保持很好的催化活性。

李焕[8](2020)在《基于生物质炭及MOF框架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认为综合高效,绿色和可重复使用性为一体的固体酸催化剂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但都用磺化的方法来制备目标催化剂。第一部分,脂肪酸与甲醇的催化酯化,4-乙基苯酚与苯甲醇的烷基化以及2-甲基呋喃与环戊酮的烷基化对于生产生物燃料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原位产生的水会降低催化剂的酸度并引起副反应,导致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不令人满意。本文中,通过生物炭与4-氯苯磺酸的一锅法磺化,首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生物炭的疏水性苯磺酸。它具有100-400 m2/g的较大比表面积,H2O接触角大于110°的疏水性和超过1.0mmol/g的高浓度磺酸。在脂肪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中合成生物柴油时,它显示出比磺酸树脂Amberlyst-15(86.7%)和传统的磺化生物炭-SO3H(28.0%)更高的96.0%的转化率。4-乙基苯酚与苯甲醇/2-甲基呋喃与环戊酮的烷基化反应用于高密度双环/单环生物燃料的催化效率和目标产物收率分别是 69.4%和 70.5%,分别高于 amberlyst-15(74.3%,49.4%)和 Biochar-SO 3 H(14.7%,13.0%)。此外,该催化剂比生物炭-SO3H更稳定。疏水性生物炭基磺酸催化剂的制备不仅为生物炭的高价值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而且在许多酸催化的转化反应中对于产物H2O引起有害作用也提供了一种新颖有效的催化剂。第二部分,酸催化果糖脱水成5-羟甲基糠醛(HMF)对于生物精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原位产生的H2O降低了酸催化剂的酸度并引发了 HMF再水合为乙酰丙酸,从而导致令人不满意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此,首次通过用4-氯苯磺酸直接磺化金属有机骨架(MOF)来制备具有强酸性和疏水性的官能化金属有机骨架。与被氯磺酸官能化的MOF(UIO-66-SO3H,MIL-101-SO3H)相比,通过在磺酸基团和MOF载体之间引入碳链基团,疏水性得到了显着改善。所得催化剂具有大于250m2/g的大比表面积,大于1.0mmol/g的高酸密度,以及具有高达129°的H2O接触角的强疏水性。与MOF-SO3H相比,疏水性MOF-PhSO3H由于具有更好的疏水性和亲油性,在5-羟甲基糠醛的合成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此外,该催化剂具有高的循环稳定性。最后,在DMSO溶剂系统中,在120℃下,果糖完全转化,HMF的收率为98.0%。

朱天宏[9](2020)在《丙烯酸油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天然油脂的开发利用和加氢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富含油酸甘油酯的天然油脂转化得到的工业油醇产量逐渐增加,利用生物油醇制取更有商业价值的化工产品是全球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研究由生物油醇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理论上,可以由油醇与丙烯酸直接进行酯化反应或油醇与丙烯酸甲酯通过酯交换反应得到丙烯酸油醇酯。由于油醇和丙烯酸或丙烯酸甲酯分子中都含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非常容易发生加成、氧化、聚合反应。油醇为不饱和的高碳醇,其双键位于分子中间部位,分子结构易发生旋转,空间位阻比较大,且油醇分子中羟基的活性比较弱。因此,丙烯酸油醇酯非常不容易合成,至今尚未见到有关丙烯酸油醇酯合成的报道。丙烯酸油醇酯是一种新的丙烯酸高碳醇酯,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本研究,以油醇为基本原料,分别探索与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和与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筛选催化剂、确定适当的操作方式、考察影响因素、确定反应优化操作条件,测定合成的产品基本性能指标。首先,以Benson基团贡献法对直接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了反应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平衡速率常数。经计算得出,直接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以Joback法估算了丙烯酸油醇酯的沸点,以CSGC-PR法估算了丙烯酸油醇酯的饱和蒸气压,其估算结果与实验值一致。油醇和丙烯酸直接酯化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宜采用B酸作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环己烷为带水剂、滴加丙烯酸的加料方式,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油醇与丙烯酸的摩尔比为1∶2,对甲苯磺酸用量为5%、反应温度为70℃下、反应时间6h,油醇转化率可达86.11%。油醇和丙烯酸甲酯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催化性能优良的催化剂为有机锡,滴加丙烯酸甲酯的加料方式,理想的反应条件为:油醇与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1∶4、催化剂用量为3.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为11h,酯交换率可达99.50%。油醇与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工艺方法,具有工业应用价值。因此,研究了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动力学,计算了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在实验条件下,油醇的动力学方程为:(?)实验对合成的丙烯酸油醇酯的沸点、凝固点、粘度、密度、燃烧热、表面张力、溶解性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丙烯酸油醇酯的沸点高达467℃,常温下为淡黄色的液体,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溶解性能,可用作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其应用性能优于常规的丙烯酸高碳醇酯。

姜浩然[10](2020)在《Zr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的酸性调控及其催化烯酸酯化反应》文中认为环己醇是己内酰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中间体。环己烯间接水合制备环己醇包括环己烯甲酸酯化和甲酸环己酯的水解两步反应,其中第一步的烯酸酯化反应是该工艺的关键步骤。烯酸酯化反应是典型的酸催化反应,构建高效稳定的固体酸催化剂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选用12配位的高稳定性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为基础,分别采用磺酸功能化,增加晶格缺陷位数量以及杂多酸复合的方法对UiO-66材料进行酸性修饰和酸性调控,通过多种手段表征酸性调控后材料的结构特征,并在环己烯和甲酸的酯化反应中评价修饰材料的酸催化性能和重复使用性能,探讨酸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酸性修饰提供工作积累。首先,采用热溶剂法,以ZrCl4为锆源,对苯二甲酸(H2BDC)或2-磺酸对苯二甲酸单钠(H2BDC-SO3Na)为链接剂制备出了UiO-66和磺酸功能化的UiO-66-SO3H材料,两者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127m2/g和367m2/g;UiO-66-SO3H保持了UiO-66的八面体晶型且晶粒大小与UiO-66保持一致,UiO-66-SO3H的酸量达到2.00mmol/g。UiO-66催化环己烯与甲酸的酯化反应,环己烯的转化率为3.37%,甲酸环己酯的选择性为93.95%,而使用UiO-66-SO3H时,环己烯的转化率为47.83%,酯的选择性为96.72%。UiO-66-SO3H重复使用三次后催化活性略有降低。其次,选取醋酸为调制剂,以ZrCl4为锆源,H2BDC-SO3Na为链接剂,通过调节醋酸的加入量,制备出具有不同缺陷位数量的UiO-66-SO3H。随着醋酸加入量的增加,材料的粒径从0.30μm增加到了2.86μm;通过热重分析计算出材料所含的缺陷位数量逐渐增加;缺陷位的产生没有影响材料的热稳定性,最终热分解温度保持在580℃。物理吸附表征表明缺陷位材料的比表面积随着醋酸加入量的增加,先增加然后再减小,孔容逐渐增大;其中UiO-66-SO3H(20)材料的比表面积最大为1090m2/g,孔容为0.59cc/g。含缺陷位材料的酸量随着醋酸加入量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UiO-66-SO3H(15)材料的酸量最大为2.15mmol/g。将5种含有缺陷位的材料分别应用于环己烯与甲酸的酯化反应,UiO-66-SO3H(20)的催化性能最好,环己烯的转化率为83.39%,酯的选择性为99.83%。重复使用后环己烯转化率降为62.70%,酯的选择性为98.32%。通过对比样品在不同的溶剂和反应介质中保存一定时间后的红外光谱和XRD表征,结果表明甲酸对于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有着严重的破坏作用。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酸性和稳定性,将磷钨酸(HPW)原位负载到UiO-66、UiO-66-SO3H和含缺陷位的UiO-66-SO3H(20)载体上。通过ICP分析计算得到三种载体上HPW的负载量分别为14.80%、4.41%和1.48%。表征结果表明HPW的负载会降低载体本身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XPS表征表明载体中的-SO3H基团与HPW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紫外漫反射证明Zr6-oxo团簇与HPW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有利于材料稳定性的提高;HPW的负载提高了材料的酸催化性能,减少了催化剂的用量,HPW@UiO-66催化酯化反应时,环己烯的转化率为41.43%,酯的选择性为97.65%;HPW@UiO-66-SO3H做为催化剂,环己烯转化率为70.72%,酯的选择性为97.72%,再次表明材料的酸量和比表面积大小共同影响其酸催化性能,该材料重复使用4次,环己烯的转化率稳定在63.93%以上,催化剂稳定性得到了提升。而HPW@UiO-66-SO3H(20)催化酯化反应时,环己烯转化率达到87.65%,酯的选择性为97.56%,但由于载体含有晶格缺陷,HPW负载量低,催化剂重复使用一次,环己烯转化率下降至63.68%,稳定性没有得到改善。

二、固体酸催化剂在丙烯酸酯化反应中的合成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酸催化剂在丙烯酸酯化反应中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酸催化剂分类及应用
        1.2.1 氧化物类固体酸
        1.2.2 沸石分子筛类固体酸
        1.2.3 阳离子交换树脂类固体酸
        1.2.4 超强酸类固体酸
        1.2.5 天然粘土矿类固体酸
    1.3 杂氮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1.3.1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1.3.2 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铌酸催化的香豆素修饰吡唑并[3,4-b]吡啶衍生物的绿色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模板反应和催化剂的筛选
        2.3.2 催化剂的表征
        2.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4 底物拓展及机理探讨
    2.4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改性凹凸棒土催化柠檬酸三正丁酯的绿色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板反应及催化剂筛选
        3.3.2 催化剂的表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催化剂回收实验
    3.4 放大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凹凸棒土催化柠檬酸三异丁酯的绿色合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4.2.4 酯化率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板反应及催化剂筛选
        4.3.2 催化剂的表征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催化剂回收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第六章 实验部分
    6.1 实验主要仪器
    6.2 化合物的合成
        6.2.1 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4 的合成通法(第二章)
        6.2.2 柠檬酸三正丁酯的合成通法(第三章)
        6.2.3 柠檬酸三异丁酯的合成通法(第四章)
        6.2.4 酯化率的计算方法(第三、四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甲基丙烯酸甲酯
        2.1.1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性质
        2.1.2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市场前景
        2.1.3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路线
    2.2 甲醇直接脱氢制备无水甲醛的研究现状
    2.3 甲醛和醋酸甲酯羟醛缩合制备丙烯酸甲酯
        2.3.1 羟醛缩合反应机理
        2.3.2 羟醛缩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耗材与仪器
    3.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表征方法
第4章 甲醇与醋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模拟软件与计算方法
        4.2.1 模拟软件
        4.2.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平衡常数与温度关系
        4.3.2 反应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醇直接脱氢制备无水甲醛反应的载体效应
    5.1 引言
    5.2 热力学分析
    5.3 实验部分
        5.3.1 催化剂制备
        5.3.2 催化剂评价装置及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催化剂与载体晶相结构分析
        5.4.2 催化剂与载体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5.4.3 催化剂形貌分析
        5.4.4 催化剂酸碱特性分析
        5.4.5 催化剂性能评价
        5.4.6 反应后催化剂晶相结构分析
        5.4.7 热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Cs/Al_2O_3催化甲醛和醋酸甲酯羟醛缩合制备丙烯酸甲酯反应的载体效应
    6.1 引言
    6.2 热力学分析
    6.3 实验部分
        6.3.1 催化剂制备
        6.3.2 催化剂评价装置及分析方法
    6.4 结果和讨论
        6.4.1 载体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6.4.2 载体形貌分析
        6.4.3 催化剂与载体晶型结构分析
        6.4.4 催化剂HAADF-STEM分析
        6.4.5 催化剂电子结构分析
        6.4.6 催化剂酸碱性质分析
        6.4.7 催化剂性能考评
        6.4.8 失活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基于增溶和协同催化效应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硒元素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1.1.1 硒元素的特殊化学性质
        1.1.2 不同形式硒的特性
    1.2 多糖及其硒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构效关系
        1.2.2 多糖硒化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2.3 多糖硒化衍生物的制备
    1.3 低共熔溶剂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1.3.1 低共熔溶剂的化学性质
        1.3.2 低共熔溶剂在多糖领域的应用
    1.4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固体酸的分类及催化特性
        1.4.2 固体酸催化剂在多糖领域的应用
        1.4.3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圆头蒿多糖在[Ch]Cl-Urea、[Ch]Cl-EG中的溶解机理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分析手段
        2.1.4 低共熔溶剂(DES)的制备
        2.1.5 低共熔溶剂(DES)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DES的制备
        2.2.2 DES的结构表征
        2.2.3 DES作用后PAS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ES-磁性固体酸体系介导PAS硒化反应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分析手段
        3.1.4 磁性固体酸的制备
        3.1.5 磁性固体酸的表征
        3.1.6 硒化圆头蒿多糖(Se PAS)的合成
        3.1.7 硒化圆头蒿多糖(Se PAS)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磁性固体酸的结构表征
        3.2.2 基于DES-磁性固体酸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
        3.2.3 硒化多糖的结构表征
        3.2.4 元素残留分析
        3.2.5 磁性固体酸可循环使用性能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铁基尖晶石型固体酸催化丙烯酸酯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丙烯酸酯概况
        1.1.1 丙烯酸及其酯的性质
        1.1.2 丙烯酸酯合成方法
        1.1.3 丙烯酸酯的应用
        1.1.3.1 辐射固化
        1.1.3.2 涂料
        1.1.3.3 粘合剂
        1.1.3.4 其他应用
        1.1.4 丙烯酸及其酯的发展现状
    1.2 丙烯酸与1,4-丁二醇酯化反应
    1.3 酯化反应催化剂
        1.3.1 均相催化剂
        1.3.2 非均相催化剂
        1.3.2.1 杂多酸催化剂
        1.3.2.2 强酸型阳离子树脂
        1.3.2.3 分子筛
        1.3.2.4 固体超强酸
    1.4 硫酸根改性金属氧化物固体酸
        1.4.1 SO_4~(2-)/M_xO_y的定义
        1.4.2 SO_4~(2-)/M_xO_y表面酸中心形成机理
        1.4.3 SO_4~(2-)/M_xO_y的改性方法
        1.4.3.1 引入其他金属离子或多组分金属氧化物
        1.4.3.2 引入分子筛
        1.4.3.3 引入天然粘土
        1.4.3.4 促进剂改性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固体酸制备
        2.2.1 固体酸SO_4~(2-)/ZnFe_2O_4-M (M=Zr、Ti、Cu、Sn)的制备
        2.2.2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的制备
    2.3 固体酸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EDS)
        2.3.4 热重分析(TG)
        2.3.5 吡啶吸附红外吸收光谱(Pyridine-FTIR)
        2.3.6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4 催化性能评价
        2.4.1 酯化反应装置
        2.4.2 重复使用稳定性实验
        2.4.3 1,4-丁二醇转化率标准曲线
        2.4.4 产物分析
第三章 固体酸SO_4~(2-)/ZnFe_2O_4-Zr催化丙烯酸酯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固体酸SO_4~(2-)/ZnFe_2O_4-M的结构及性能评价
        3.2.1 固体酸SO_4~(2-)/ZnFe_2O_4-M结构
        3.2.2 固体酸SO_4~(2-)/ZnFe_2O_4-M性能评价
    3.3 固体酸SO_4~(2-)/ZnFe_2O_4-Zr的表征
        3.3.1 固体酸SO_4~(2-)/ZnFe_2O_4-Zr结构与形貌
        3.3.2 固体酸SO_4~(2-)/ZnFe_2O_4-Zr表面酸性质
        3.3.3 固体酸SO_4~(2-)/ZnFe_2O_4-Zr的结构模型
    3.4 固体酸SO_4~(2-)/ZnFe_2O_4-Zr的重复使用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催化丙烯酸酯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的表征
        4.2.1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结构及形貌
        4.2.2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表面酸性质
        4.2.3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表面状态研究
        4.2.4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的结构模型
    4.3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组分比例的调整
    4.4 反应条件对固体酸催化性能的影响
    4.5 固体酸SO_4~(2-)/ZnFe_2O_4-TiO_2催化性能及重复使用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固体酸简介
    2.2 固体酸稳定性研究进展
        2.2.1 固体酸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2.2.2 固体酸催化剂疏水性的提高
        2.2.3 固体酸催化剂抗烧结性能的提高
        2.2.4 固体酸催化剂酸性的调节
    2.3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
        2.3.1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概述
        2.3.2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酸性形成的机理
        2.3.3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表征
        2.3.4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改性
        2.3.5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应用
    2.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目标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内容
        2.4.3 研究目标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3.2 固体酸性质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3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3.2.4 接触角测定分析(CA)
        3.2.5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3.3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3.3.1 合成乙酸乙酯反应步骤及装置
        3.3.2 乙酸乙酯定性分析
    3.4 固体酸催化剂在其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3.4.1 合成乙酸丁酯反应步骤及装置
        3.4.2 乙酸丁酯定量分析
        3.4.3 醇酮缩合反应步骤及装置
        3.4.4 醇酮缩合产物定量分析
4 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硫酸化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固体酸的制备
        4.2.1 金属氧化物载体的来源
        4.2.2 单一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酸的制备
        4.2.3 混合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酸的制备
    4.3 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4.3.1 固体酸XRD分析
        4.3.2 固体酸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4.3.3 固体酸FTIR分析
        4.3.4 固体酸NH_3-TPD分析
    4.4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4.4.1 单一氧化物载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4.2 活性组分前驱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4.3 混合氧化物载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5 固体酸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4.5.1 载体各组分质量比的优化
        4.5.2 活性组分浸渍液浓度的优化
        4.5.3 固体酸焙烧温度的优化
    4.6 新型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性能比较
    4.7 固体酸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4.8 本章小结
5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的稳定性改进研究
    5.1 引言
    5.2 改性固体酸的制备
        5.2.1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的固体酸的制备
        5.2.2 氧化镧改性的固体酸的制备
    5.3 改性固体酸的表征
        5.3.1 改性固体酸XRD分析
        5.3.2 改性固体酸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5.3.3 改性固体酸FTIR分析
        5.3.4 改性固体酸CA分析
        5.3.5 改性固体酸NH_3-TPD分析
    5.4 改性机理推测
        5.4.1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机理推测
        5.4.2 氧化镧改性机理推测
    5.5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5.5.1 不同三甲基氯硅烷负载量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5.5.2 硅烷改性固体酸的稳定性研究
    5.6 氧化镧改性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5.6.1 不同氧化镧掺杂量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5.6.2 镧改性固体酸的稳定性研究
    5.7 两种改性方法的比较
    5.8 本章小结
6 新型固体酸在酸催化反应中的拓展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乙酸丁酯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6.2.1 合成乙酸丁酯反应的条件优化
        6.2.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乙酸丁酯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6.2.3 新型固体酸合成乙酸丁酯的机理推测
    6.3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缩酮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6.3.1 合成缩酮反应的条件优化
        6.3.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缩酮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6.3.3 新型固体酸合成缩酮的机理推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6)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溶胀和富集性能研究及其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
    1.2 离子液体多相化
        1.2.1 聚离子液体
        1.2.1.1 聚离子液体简介
        1.2.1.2 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1.2.1.3 聚离子液体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1.2.2 负载型离子液体
    1.3 酸性聚离子液体
        1.3.1 酸性聚离子液体简介
        1.3.2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剂
    1.4 聚离子液体的溶胀特性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溶胀性能和富集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3.1 离子液体1-乙烯基-3-(3-磺丙基)咪唑鎓内盐(VSpIm)的合成
        2.2.3.2 交联剂的合成
        2.2.3.3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2.2.4 摩尔溶胀度(QM)的测定方法
        2.2.5 富集因子(EF)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2.3.2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表征
        2.3.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3 酸性聚离子液体在溶剂中的溶胀性能
        2.3.3.1 溶剂性质对溶胀能力的影响
        2.3.3.2 交联剂类型和含量对溶胀能力的影响
        2.3.3.3 聚合单体VSpIm/NaSS摩尔比对溶胀能力的影响
        2.3.3.4 聚离子液体的溶胀动力学和循环使用性能
        2.3.4 核磁共振波谱(NMR)研究
        2.3.5 酸性聚离子液体在混合溶剂中的富集性能
    2.4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章附图
    本章附表
第三章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溶胀诱导自组装及其高效催化水解和水合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酸性离子液体1-乙烯基-3-(3-磺酸丙基)咪唑鎓硫酸氢盐([VSpIm]HSO_4)的合成
        3.2.4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酸性测试
        3.2.5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酸含量测定
        3.2.6 催化测试
        3.2.6.1 酯水解反应
        3.2.6.2 环己烯直接水合制备环己醇
        3.2.6.3 环氧化合物直接水合反应
        3.2.7 模拟反应液中酸性溶胀聚离子液体对乙酸环己酯富集性能的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3.3.2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表征
        3.3.2.1 魔角旋转~(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MAS~(13)C NMR)分析
        3.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2.4 热重(TG)分析
        3.3.2.5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酸性研究
        3.3.2.6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酸含量分析
        3.3.3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溶胀性能
        3.3.4 酸性聚离子液体在水中的溶胀诱导自组装
        3.3.5 酸性聚离子液体在水解和水合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3.3.5.1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乙酸环己酯水解制备环己醇
        3.3.5.2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环己烯直接水合制备环己醇
        3.3.5.3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环氧乙烷直接水合制备乙二醇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介质中酸性溶胀聚离子液体高效催化Prins反应合成1,3-二氧六环衍生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3.1 离子液体4-乙烯基-1-(3-磺丙基)吡啶鎓内盐(VSpPy)的合成
        4.2.3.2 酸性离子液体4-乙烯基-1-(3-磺酸丙基)吡啶鎓硫酸氢盐([VSpPy]HSO_4)的合成
        4.2.3.3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4.2.4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烯烃与甲醛水溶液的Prins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
        4.3.2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表征
        4.3.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2 魔角旋转~(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MAS~(13)C NMR)分析
        4.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3.2.4 热重(TG)分析
        4.3.3 酸性聚离子液体在溶剂中的溶胀性能
        4.3.4 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微观形貌
        4.3.5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烯烃与甲醛水溶液的Prins反应
        4.3.5.1 反应条件优化
        4.3.5.2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α-甲基苯乙烯和甲醛水溶液的Prins反应
        4.3.5.3 酸性聚离子液体与其它酸催化剂的活性对比
        4.3.5.4 反应机理
        4.3.5.5 反应底物考察
        4.3.5.6 酸性聚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腈纶纤维固载脯氨酰胺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固载催化
        1.1.1 均相催化剂固载化概述
        1.1.2 均相催化剂固载方式
    1.2 均相催化剂固载化的载体
        1.2.1 无机载体
        1.2.2 有机载体
        1.2.3 其他复合载体
    1.3 脯氨酰胺
        1.3.1 脯氨酰胺合成简介
        1.3.2 脯氨酰胺固载催化应用
    1.4 腈纶纤维
        1.4.1 腈纶纤维概述
        1.4.2 腈纶纤维功能化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水相催化Knoevenagel及多组分反应的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和仪器
        2.3.2 脯氨酰胺化合物的合成
        2.3.3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的合成
        2.3.4 纤维酸碱交换容量测定
        2.3.5 纤维吸水率的测定
        2.3.6 纤维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纤维催化剂的合成
        2.4.2 纤维催化剂的表征
        2.4.3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催化Knoevenagel反应的应用
        2.4.4 脯氨酰胺功能化纤维催化Knoevenagel-Michael多组分反应的应用
        2.4.5 纤维催化剂循环和热过滤实验
        2.4.6 流动化学和克级放大实验
        2.4.7 不同催化体系中合成2-氨基-4H-色烯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2.6 本章部分产物核磁数据
第3章 润湿性可调的氨基功能化纤维水相催化aldol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设计思路
    3.3 实验部分
        3.3.1 试剂和仪器
        3.3.2 功能化纤维的合成
        3.3.3 纤维碱含量的测定
        3.3.4 纤维催化aldol反应的一般步骤
    3.4 结果和讨论
        3.4.1 纤维催化剂的合成
        3.4.2 纤维催化剂的表征
        3.4.3 纤维催化aldol反应的应用
        3.4.4 纤维催化aldol反应机理
        3.4.5 与酸碱协同催化体系对比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产物核磁数据
第4章 腈纶纤维固载铜催化Chan-Lam偶联反应的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试剂和仪器
        4.3.2 纤维固载铜催化剂的合成
        4.3.3 纤维催化Chan-Lam偶联反应的一般步骤
    4.4 结果和讨论
        4.4.1 纤维固载铜催化剂的合成
        4.4.2 纤维固载铜催化剂的表征
        4.4.3 纤维催化Chan-Lam偶联反应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部分产物核磁数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代表化合物的NMR图
附录2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生物质炭及MOF框架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酸催化剂简介
    1.3 疏水型固体酸现状
        1.3.1 负载型杂多酸
        1.3.2 黏土类固体酸
        1.3.3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NbMoO6
        1.3.4 介孔复合物
        1.3.5 聚合树脂—氧化硅复合材料
    1.4 磺酸型固体酸
        1.4.1 无定型炭
        1.4.2 中孔炭分子筛
        1.4.3 炭纳米管
        1.4.4 磺化法对生物炭接入酸性官能团
    1.5 5-羟甲基糠醛概述
        1.5.1 5-HMF的制备进程
    1.6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概述
        1.6.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生物质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苯磺酸官能化的疏水介孔生物炭作为生产生物燃料的有效催化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用料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2.4 催化反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官能化生物炭的结构特征
        2.3.2 酸官能化生物炭的疏水性和亲油性
        2.3.3 甲醇与油酸酯化
        2.3.4 4-乙基苯酚与苯甲醇的烷基化
        2.3.5 2-甲基呋喃与环戊酮烷基化
        2.3.6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回收利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强酸性和疏水性的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可作为生产5-羟甲基糠醛的有效催化剂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材料
        3.2.2 MOF的合成
        3.2.3 MOF的修饰
        3.2.4 催化剂表征
        3.2.5 催化反应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酸官能化MOF的结构特征
        3.3.2 酸官能化MOF的疏水性
        3.3.3 果糖脱水成HMF
    3.4 催化剂回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丙烯酸油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应用
    1.3 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方法
        1.3.1 直接酯化法
        1.3.2 酯交换法
        1.3.3 酰氯法
    1.4 直接酯化法合成丙烯酸酯的工艺研究
        1.4.1 直接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1.4.2 直接酯化反应的带水剂
        1.4.3 直接酯化反应的阻聚剂
        1.4.4 直接酯化反应的抗氧化剂
        1.4.5 直接酯化反应的馏出液分离
        1.4.6 直接酯化反应的反应产物分离
    1.5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酯的工艺研究
        1.5.1 酯交换反应的催化剂
        1.5.2 酯交换反应的阻聚剂
        1.5.3 酯交换反应的馏出液分离
        1.5.4 酯交换法的反应产物分离
    1.6 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应用
        1.6.1 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构特点
        1.6.2 丙烯酸油醇酯合成方法的分析
        1.6.3 丙烯酸油醇酯的应用
    1.7 油醇的结构特点、应用与来源
        1.7.1 油醇的结构与性能
        1.7.2 油醇的应用
        1.7.3 油醇的来源
    1.8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8.1 课题的意义
        1.8.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丙烯酸油醇酯合成的热力学分析
    2.1 直接酯化法的热力学分析
        2.1.1 直接酯化法的反应方程式
        2.1.2 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1.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平衡常数的计算
    2.2 酯交换法的热力学分析
        2.2.1 酯交换法的反应方程式
        2.2.2 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2.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平衡常数的计算
    2.3 丙烯酸油醇酯物性的估算
        2.3.1 丙烯酸油醇酯沸点的估算
        2.3.2 丙烯酸油醇酯饱和蒸气压的估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接酯化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
    3.1 酯化反应原理
    3.2 原料与试剂
    3.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4 实验方法
    3.5 分析与检测
        3.5.1 反应产物的表征
        3.5.2 馏出液的化学分析
    3.6 转化率的计算
    3.7 直接酯化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果与讨论
        3.7.1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3.7.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7.3 带水剂种类的影响
        3.7.4 带水剂用量的影响
        3.7.5 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3.7.6 反应温度的影响
        3.7.7 反应时间的影响
        3.7.8 加料方式的影响
        3.7.9 通入氮气的影响
    3.8 酯化反应产品的表征结果
        3.8.1 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图表征结果
        3.8.2 反应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
    4.1 酯交换反应原理
    4.2 原料与试剂
    4.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4 实验方法
    4.5 分析与检测
        4.5.1 反应产物的表征
        4.5.2 馏出液的分析检测
    4.6 酯交换率的计算
    4.7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结果与讨论
        4.7.1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4.7.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7.3 阻聚剂种类的影响
        4.7.4 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4.7.5 反应温度的影响
        4.7.6 反应时间的影响
        4.7.7 加料方式的影响
        4.7.8 滴加速率的影响
    4.8 酯交换反应馏出液和反应产物的表征结果
        4.8.1 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图表征结果
        4.8.2 反应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
        4.8.3 馏出液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酯交换反应合成丙烯酸油醇酯的动力学分析
    5.1 酯交换反应方程式
    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
    5.4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5.5 反应物油醇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品的性能研究
    6.1 原料与试剂
    6.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6.3 基本性能的测定
        6.3.1 外观
        6.3.2 色度的测定
        6.3.3 凝固点的测定
        6.3.4 沸点的测定
        6.3.5 黏度的测定
        6.3.6 密度的测定
        6.3.7 折射率的测定
        6.3.8 燃烧热的测定
        6.3.9 亲水性及界面张力的测定
        6.3.10 溶解性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丙烯酸油醇酯的基本性能指标
        6.4.2 丙烯酸油醇酯与丙烯酸十八酯的性能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Zr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的酸性调控及其催化烯酸酯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环己烯水合生产工艺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环己烯直接水合工艺
        1.2.2 环己烯间接水合工艺
    1.3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1.3.1 沸石和介孔分子筛催化剂
        1.3.2 阳离子交换树脂
        1.3.3 杂多酸催化剂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酸性调控
        1.4.1 MOFs的磺酸功能化修饰
        1.4.2 MOFs的晶型调控
        1.4.3 杂多酸复合型MOFs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磺酸功能化UiO-66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烯甲酸酯化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UiO-66及其磺酸功能化材料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2.4 环己烯与甲酸的酯化反应
        2.2.5 产物的分析方法
    2.3 表征结果与讨论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2 X射线粉末衍射
        2.3.3 N2物理吸附
        2.3.4 同步热分析
        2.3.5 催化剂的电子显微镜表征
        2.3.6 X射线电子能谱
        2.3.7 ICP与元素分析
    2.4 UiO-66-SO3H催化环己烯与甲酸酯化反应的工艺条件考察
        2.4.1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2.4.2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2.4.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晶格缺陷的UiO-66-SO3H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烯甲酸酯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醋酸调控的磺酸功能化UiO-66材料的制备
        3.2.3 表征方法
        3.2.4 环己烯与甲酸的酯化反应
        3.2.5 产物分析方法
    3.3 表征结果与讨论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3.2 X射线粉末衍射
        3.3.3 N2物理吸附
        3.3.4 催化剂的电子显微镜表征
        3.3.5 同步热分析
        3.3.6 X射线电子能谱
        3.3.7 ICP与元素分析
        3.3.8 催化剂反应评价
        3.3.9 回收催化剂的表征
    3.4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3.4.1 实验目的和方法
        3.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4.3 X射线粉末衍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钨酸负载型UiO-66-SO3H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烯与甲酸酯化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磷钨酸负载型UiO-66的制备
        4.2.3 磷钨酸负载型UiO-66-SO3H的制备
        4.2.4 表征方法
        4.2.5 环己烯与甲酸的酯化反应
        4.2.6 产物分析方法
    4.3 表征结果与讨论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4.3.3 X射线粉末衍射
        4.3.4 N2物理吸附
        4.3.5 X射线电子能谱
        4.3.6 SEM-EDS表征
        4.3.7 同步热分析
        4.3.8 ICP与元素分析
        4.3.9 催化剂反应评价
    4.4 回收催化剂表征
        4.4.1 N_2物理吸附
        4.4.2 SEM表征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固体酸催化剂在丙烯酸酯化反应中的合成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D]. 庄苍伟.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2]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热力学分析及中间产物催化行为调控[D]. 马红琴.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基于增溶和协同催化效应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D]. 朱晟永.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铁基尖晶石型固体酸催化丙烯酸酯化性能研究[D]. 韩宇卓.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5]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 刘赛赛. 浙江大学, 2021
  • [6]酸性聚离子液体的合成、溶胀和富集性能研究及其催化应用[D]. 陈必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7]腈纶纤维固载脯氨酰胺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朱海. 天津大学, 2020(01)
  • [8]基于生物质炭及MOF框架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D]. 李焕. 南昌大学, 2020(01)
  • [9]丙烯酸油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朱天宏.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10]Zr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的酸性调控及其催化烯酸酯化反应[D]. 姜浩然.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固体酸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