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一、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垚君[1](2021)在《虎杖苷对DSS和TNB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虎杖苷(Polydatin,PD)是从中药虎杖的干燥根茎中提取出的天然活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学表明PD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课题组前期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筛选发现PD可以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分子对接预测虎杖苷可以和STAT3的Src同源结构域(Src homology domain,SH2)结合,进而抑制STAT3的转录活性。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PD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治疗作用,本实验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PD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与调控STAT3以及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平衡的关系,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体外实验采用小鼠脾细胞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的PD处理脾细胞,CCK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确定药物的作用浓度范围。不同浓度的PD处理脾细胞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D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 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产生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法检测脾细胞中PD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诱导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法检测PD对STAT3核移位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PD对初始CD4+T细胞向Th17和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2)体内实验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以及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克罗恩病小鼠模型。检测虎杖苷对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和体重的影响;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每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糖原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观察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p-STAT3(Phosphorylation of STAT3,p-STAT3)、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CD4+CD25+Foxp3+Treg阳性细胞比例。结果:1.体外结果表明PD(3、10、30μM)对脾细胞无毒性;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Con A刺激脾细胞后产生IL-17A和TNF-α;还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STAT3磷酸化,也能够明显抑制IL-6诱导的STAT3核转位;最后,PD能够显着抑制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但是对Treg细胞的分化没有显着影响。体内结果显示PD可以改善DSS和TNB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显着增加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结构的完整性;在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模型和TNB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模型中,PD可以显着恢复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增加Occludin蛋白的表达,降低p-STAT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PD可以显着降低DSS和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Th17细胞的比例,对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可以显着降低Th17/Treg的比例。表明PD对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结论:PD可以有效改善小鼠炎症性肠病的症状,保护和修复结肠黏膜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TAT3信号通路,抑制Th17细胞分化,调控Th17/Treg细胞比例平衡有关。

文韵玲[2](2021)在《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检测中心粒旁物质1(Pericentriolar material 1,PCM1)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粘膜中的水平,在临床层面初步探索PCM1与UC的相关性。在细胞层面,探索PCM1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验证上述机制涉及的通路因子与UC的相关性。旨在阐明PCM1在UC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UC治疗的新靶点奠定基础。[方 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临床层面):1.选取健康对照者30例,UC患者98例,其中轻度UC患者32例、中度UC患者34例、重度UC患者32例,收集其肠粘膜。通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PCM1在肠粘膜中的表达和定位,初步探索PCM1与UC的相关性。2.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轻度、中度及重度UC患者各10例,收集其肠粘膜。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CM1在肠粘膜中的转录及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PCM1与UC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细胞层面):1.研究PCM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1.1采用梯度浓度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分别构建THP-1细胞和Caco-2细胞的炎症模型,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CM1蛋白水平,探索PCM1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1.2构建稳定表达或干扰PCM1基因的THP-1细胞株和Caco-2细胞株;1.3分别在THP-1细胞和Caco-2细胞中,干扰和过表达PCM1水平,采用LPS刺激细胞模拟炎症环境,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18)和抗炎因子(TGF-β和IL-4)的含量,明确PCM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2.研究PCM1调控炎症的免疫通路基于上一步研究结果提供的线索,进行PCM1在免疫调控中的机制研究。2.1干扰和过表达THP-1细胞中的PCM1水平,LPS+ATP处理细胞,Western blotting 检测 PCM1 对 NLRP3 炎症小体(NLRP3、ASC 及 caspase-1)的影响。2.2干扰和过表达THP-1细胞中的PCM1水平,LPS+ATP构建细胞焦亡模型,Western blotting检测焦亡介导蛋白gasdermin D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焦亡相关因子(IL-1β和IL-18)的含量,明确PCM1对细胞焦亡的作用。2.3干扰和过表达THP-1细胞中的PCM1水平,LPS+ATP构建细胞焦亡模型,运用三种技术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验证PCM1对焦亡的影响:(1)TUNEL染色实验检测PCM1对细胞DNA损伤的影响;(2)PI染色实验检测PCM1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3)LDH释放实验检测PCM1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第三部分(临床层面):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健康对照者和不同疾病严重程度UC患者肠粘膜组织的超微结构和细胞焦亡水平。2.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轻度、中度及重度UC患者各10例,收集其肠粘膜,制作蜡块、切片。采用TUNEL染色检测肠粘膜中细胞DNA损伤情况;利用 IHC 检测 PCM1 激活的 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 通路蛋白在肠粘膜中的表达和定位。3.选取健康对照者8例,UC患者16例,收集其肠粘膜,提取总RNA和总蛋白,通过 qRT-PCR 和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PCM1 激活的 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通路因子在肠粘膜中的转录及表达水平。[结 果]第一部分(临床层面):1.IHC染色显示PCM1表达于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的细胞质中,在肠粘膜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强表达。PCM1阳性细胞比例在健康对照组和轻、中、重度 UC 组中分别为(0.12±0.17)、(1.31±1.59)、(0.97±1.54)、(0.27±0.38),PCM1的表达具有差异性,F(P)=7.711(<0.0001)。组间比较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UC患者肠粘膜内PCM1水平显着升高(P均<0.05),重度UC组PCM1水平低于轻度UC组(P<0.01)。2.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UC患者肠粘膜组织内PCM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进一步分析PCM1与U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发现PCM1在轻、中度UC患者中含量最高,在重度UC患者中呈现下降趋势。上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部分(细胞层面):1.在THP-1细胞和Caco-2细胞中,PCM1表达水平随LPS浓度升高而增加,达到峰值后降低。2.成功构建稳定表达或干扰PCM1基因的THP-1细胞株和Caco-2细胞株。3.在LPS诱导的THP-1和Caco-2细胞炎症模型中,PCM1促进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18)分泌,抑制抗炎因子(TGF-β、IL-4)分泌,且该趋势在THP-1细胞中更为显着。提示PCM1可促进炎症反应。4.在LPS+ATP诱导的THP-1细胞中,干扰PCM1可降低NLRP3、caspase-1及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反之,过表达PCM 1可升高NLRP3、caspase-1及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提示PCM1可促进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5.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干扰PCM1可降低gasdermin D、gasdermin D-N的表达水平,抑制IL-1β、IL-18的释放;反之,过表达PCM1可升高gasdermin D、gasdermin D-N的表达水平,促进IL-1β、IL-18的释放。提示PCM1可触发gasdermin D介导的细胞焦亡。6.TUNEL染色显示,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加入LPS+ATP后,TUNEL阳性细胞比例增加(P<0.001)。干扰PCM1组(shPCM1+LPS+ATP)的TUNEL阳性细胞比例较干扰对照组(shCtrl+LPS+ATP)降低(P<0.01);反之,过表达PCM1组(mPCM1+LPS+ATP)的TUNEL阳性细胞比例较过表达对照组(mCtrl+LPS+ATP)升高(P<0.001)。加入焦亡抑制剂NSA后,可降低TUNEL阳性细胞比例(mPCM1+LPS+ATP+NSA vs mPCM1+LPS+ATP,P<0.001)。提示PCM1可加重细胞DNA损伤,加重细胞焦亡。7.PI染色显示,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加入LPS+ATP后,PI阳性细胞比例增加(P<0.05)。干扰PCM1组(shPCM1+LPS+ATP)的PI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干扰对照组(shCtrl+LPS+ATP)降低(P<0.001);反之,过表达PCM1组(mPCM1+LPS+ATP)的PI阳性细胞比例较过表达对照组(mCtrl+LPS+ATP)升高(P<0.05)。加入焦亡抑制剂NSA后,可降低PI阳性细胞比例(mPCM1+LPS+ATP+NSA vs mPCM1+LPS+ATP,P<0.001)。提示PCM1可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加重细胞焦亡。8.LDH释放实验显示,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加入LPS+ATP后,LDH释放量显着增加(P<0.001)。干扰PCM1组(shPCM1+LPS+ATP)的LDH释放量较干扰对照组(shCtrl+LPS+ATP)降低(P<0.001)。加入焦亡抑制剂NSA后,可降低LDH释放量(mPCM1+LPS+ATP+NSA vsmPCM1+LPS+ATP,P<0.001)。提示降低PCM1可减小细胞膜的通透性,减轻细胞焦亡。第三部分(临床层面):1.透射电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UC患者肠粘膜内的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均发生了焦亡形态学改变。同时,随着UC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肠屏障结构损伤加重,细胞焦亡水平升高。2.TUNEL染色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轻度、中度及重度UC患者肠粘膜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均增加(P均<0.05)。其中,重度UC患者肠粘膜中的TUNEL阳性细胞比例高于轻度UC患者(P<0.05)。提示UC患者肠粘膜发生了 DNA损伤和细胞焦亡,且重度UC患者的焦亡水平最高。3.IHC 结果显示 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及 IL-18 表达于肠粘膜腺体和炎症细胞中,其中,caspase-1、gasderminD、IL-1β及IL-18在隐窝脓肿中强表达,caspase-1和IL-1β在肠粘膜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强表达。统计IHC阳性细胞比例,相较健康对照者,NLRP3、caspase-1、gasderminD、IL-1β及IL-18在UC患者肠粘膜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4.qRT-PCR检测显示,相较健康对照者,UC患者肠粘膜中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及IL-18的转录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相较健康对照者,UC患者肠粘膜中NLRP3、cleaved caspase-1、gasdermin D-N、IL-1β及 IL-18 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1.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PCM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主要表达于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中,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呈现强表达,提示PCM1可能参与了 UC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2.在THP-1、Caco-2细胞中,PCM1的表达水平与LPS具有一定浓度依赖性。在LPS诱导的THP-1和Caco-2细胞炎症模型中,PCM1促进促炎因子分泌,抑制抗炎因子分泌,提示PCM1可促进炎症反应。在LPS+ATP诱导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PCM1 通过激活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 免疫通路,促进焦亡发生。3.UC患者肠粘膜组织发生了细胞焦亡和细胞DNA损伤,PCM1激活的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通路因子在UC患者肠粘膜中高水平表达。总结论:PCM1异常表达可激活NLRP3炎症小体,触发gasdermin D介导的细胞焦亡,引发促炎因子IL-1β和IL-18的释放,促进UC的炎症发生。

张祥胤[3](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与TLR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同时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屏障的完整与免疫功能的健全是机体健康的保障。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有益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促生长方面,虽也有关于其在维持肠道屏障与抑制炎症方面的报道,但枯草芽孢杆菌影响肠道屏障与免疫的机制尚不清楚。枯草芽孢杆菌的剂量和肉鸡的日龄是否会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造成影响也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在不同时间采样,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剂量对不同日龄白羽肉鸡肠道黏膜屏障和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择白羽肉鸡作为试验动物,60000只肉鸡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基础日粮(基础日粮组,Basic Diet Group,BD),添加1‰(低剂量组,Low Dose Group,LD)或1.5‰(高剂量组,High Dose Group,HD)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分别于20 d与40 d从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一只,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采取肠道和脾脏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观察形态学结构;将肠道组织制成电镜样品,观察绒毛表面超微结构;采集肠道组织通过RT-q PCR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通路与胆汁酸通路关键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与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蛋白表达情况;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检测FXR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修饰情况。结果如下:1.对照组与试验组肠道绒毛形态完整,与对照组相比20 d和40 d十二指肠LD组绒毛长度增加(P<0.05),40 d十二指肠、空肠HD组隐窝深度增加(P<0.05);扫描电镜下,试验组与对照组肠绒毛表面杯状细胞与柱状上皮细胞形态正常,没有差异。q PCR结果显示,试验组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显着降低(P<0.05),且40 d试验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的紧密连接蛋白比20 d更多,但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变化没有剂量依赖性。2.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炎性细胞数量没有差异;脾脏HE染色结果未发现白髓面积有显着差异。q PCR结果显示20 d十二指肠HD组TLRs m RNA水平显着低于LD组(P<0.05),试验组骨髓分化初级反应蛋白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protein MYD88,MYD88)显着高于BD(P<0.05);40 d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试验组Tlr4、Tlr5显着(P<0.05)或极显着降低(P<0.01),但不呈现剂量依赖性,空肠LD组NF-κB显着高于BD,其他肠道NF-κB、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没有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 d回肠NF-κB蛋白表达没有差异(P>0.05),40 d显着降低(P<0.05),但20 d与40 d试验组p-NF-κB与BD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20 d空肠HD组编码FXR的基因Nr1h4显着升高(P<0.05);40 d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HD组Nr1h4均显着降低(P<0.05),回肠LD组Nr1h4极显着低于BD组(P<0.01);20 d十二指肠和空肠编码类维生素A X受体α(Retinoid X receptorα,RXRA)的基因Nr2b1极显着降低(P<0.01),40 d十二指肠Nr2b1显着降低(P<0.05);40 d回肠高剂量组编码根尖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pical sodiumdependent bile acid transporter,ASBT)的基因Slc10a2显着降低(P<0.05);40 d回肠LD组FXR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FXR启动子HD组组蛋白H3乙酰化(acetylation of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Ac)水平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H3K4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4 on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K4me3)显着降低(P<0.05),LD组H3K9单甲基化(monomethylation of lysine 9 on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K9me)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H3K27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27 on histone H3 protein subunit,H3K27me3)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会增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降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且随肉鸡日龄增加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更显着,血液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没有发生炎症。q PCR结果显示试验组Tlr减少,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F-κB蛋白表达降低,提示TLR通路受到抑制。胆汁酸通路基因Slc10a2与Nr1h4降低,40 d FXR蛋白表达降低。通过CHIP对FXR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修饰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3K4me3水平降低,因此推测枯草芽孢杆菌影响FXR启动子组蛋白修饰,使ASBT与FXR基因表达减少,FXR蛋白表达降低,抑制胆汁酸通路进而导致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减少,吸收功能增强,TLR通路受到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没有剂量依赖性,但具有时间依赖性。

韦亚蓉[4](202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anti-CAB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和缓解为特点,难诊断,难治疗,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IBD传统诊断方法依赖于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和病理结果的综合分析,诊断方法复杂繁琐,耗时较长,价格昂贵,且包含有创操作,不易被患者所接受。临床工作中亟需便捷、敏感、高效的方法来辅助IBD诊断。对IBD相关血清学抗体的研究中发现,一些容易获得的,客观的血清学抗体有助于IBD的早期诊断。我们发现了一种多肽片段,将该物质作为抗原,可选择性结合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抗体,故将该物质称为克罗恩病抗体结合多肽(CABP),抗体称为抗克罗恩病抗体结合多肽(anti-CABP)。本研究通过检测IBD患者血清中anti-CABP水平,探讨该抗体在IBD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血清中anti-CABP水平检测在IBD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91例IBD患者的血标本和临床资料,其中CD组168例,溃疡性结肠炎(UC)组123例,同时采用17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CD组、UC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nti-CABP、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 ANCA)水平,统计分析三组间血清anti-CABP、ASCA和p ANCA水平和阳性率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nti-CABP对CD的诊断价值。分析anti-CABP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CD组血清anti-CABP Ig A[10.82(5.51-20.68)U/ml比6.99(4.83-13.83)U/ml,10.82(5.51-20.68)U/ml比5.15(3.22-7.26)U/ml]、anti-CABP Ig G[8.11(3.51-34.12)U/ml比3.87(2.46-7.70)U/ml,8.11(3.51-34.12)U/ml比2.45(1.57-3.01)U/ml]、ASCA Ig G[4.95(2.19-11.02)U/ml比2.41(1.36-6.40)U/ml,4.95(2.19-11.02)U/ml比2.27(1.20-4.66)U/ml]水平均高于UC组和对照组(p均<0.01),UC组血清p ANCA Ig G[7.83(3.84-19.98)U/ml比2.66(1.82-3.87)U/ml,7.83(3.84-19.98)U/ml比1.46(1.11-1.99)U/ml]水平高于CD组和对照组(p均<0.01)。2.CD组anti-CABP Ig A(16.07%比0.00%,16.07%比0.00%)、anti-CABP Ig G(34.52%比4.07%,34.52%比0.00%)、anti-CABP(42.26%比4.07%,42.26%比0.00%)、ASCA Ig G(32.74%比13.82%,32.74%比7.06%)、ASCA(38.10%比17.89%,38.10%比10.59%)阳性率均高于UC组和对照组(p均<0.01),UC组血清p ANCA(61.79%比10.71%,61.79%比1.76%)阳性率高于CD组和对照组(p均<0.01)。3.在CD患者与非CD患者的鉴别诊断中,anti-CABP诊断CD的敏感性为42.26%,特异性为98.29%,阳性预测值(PPV)为93.42%,阴性预测值(NPV)为74.81%,均优于ASCA(ASCA诊断CD的敏感性为38.10%,特异性为86.35%,PPV为61.54%,NPV为70.87%)。4.anti-CABP和ASCA联合检测时,诊断CD的敏感性可提高至66.07%,anti-CABP与p ANCA联合检测时,诊断CD的特异性可提高至100.00%。5.anti-CABP诊断C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优于ASCA(AUC为0.680)。anti-CABP、ASCA、p ANCA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效能(AUC为0.857)。6.anti-CABP Ig A阳性率在CD患者有无合并肛周病变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CABP Ig G及anti-CABP阳性率在CD患者不同发病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CD患者血清中anti-CABP Ig A、anti-CABP Ig G水平均高于UC组和对照组,CD患者血清中anti-CABP阳性率均高于UC组和对照组,提示anti-CABP是CD相关抗体,有助于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anti-CABP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效能均优于ASCA。3.联合使用抗体时,anti-CABP与ASC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CD的敏感性;anti-CABP与p ANC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CD的特异性;联合检测血清中anti-CABP、ASCA和p ANCA可显着提高对CD的诊断效能。4.anti-CABP Ig A阳性率的差异与CD患者有无合并肛周病变有关,anti-CABP Ig G及anti-CABP阳性率的差异与CD患者疾病发生部位有关。

蒲秀兰,林美斯,罗锐锋,陈其艳,董玲玲,林大胜,高飞[5](2021)在《PPs在免疫相关肠病中的病理机制及中药多糖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肠道派氏结(PPs)是肠的局部免疫组织,被认为是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主要诱导部位,与免疫性相关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损伤等关系密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想通过深入研究PPs与肠病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作用非常有限的难治性肠病寻找新的突破口。中药多糖被认为是中药免疫调节的关键成分,现代研究显示中药多糖对PPs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积极的明显的干预作用,展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据此,本论文聚焦PPs与免疫相关肠病,通过系统介绍PPs的生理结构及其递药机制,梳理PPs与免疫相关肠病作用关系研究进展,分析中药多糖通过调节PPs干预免疫相关肠病及其功能失调现状和前景,旨在通过PPs角度,为免疫相关肠病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为中药多糖干预肠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6](2020)在《中国消化内镜技术诊断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专家指导意见》文中提出消化内镜技术是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尚缺乏消化内镜技术在IBD诊治中的共识意见。国内IBD领域的专家、内镜医师参照并采纳各类共识意见中的相关条款、临床研究结果,并在结合国内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专家指导意见,以期为各IBD医疗中心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王木岭,万苹,李娅琳,郭强,张成桂,唐慧[7](2020)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文描述了目前常见诱因和发病机制对于该疾病的影响,包括地理和食物因素、肠道细胞损伤、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或相关组织病理生理改变和免疫功能失调等。列举了传统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药在疾病中应用以及近年来的治疗研究进展。

赵伟彤[8](2020)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的变化及大黄附子汤治疗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M细胞)的变化,探讨大黄附子汤干预对M细胞的影响,揭示其保护SAP肠道免疫屏障的机制,为大黄附子汤临床防治SAP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30-35g健康8周龄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只)、大黄附子汤对照组(10只)、SAP组(10只)、大黄附子汤治疗组(10只),异氟烷气体麻醉,实验组以3.5g/kg剂量腹腔注射20%左旋精氨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和SAP组分别于造模后12、24、36h给予生理盐水0.2ml灌肠,大黄附子汤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12、24、36h给予大黄附子汤0.2ml灌肠。造模48h后取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含量;取回肠、胰腺、肺组织进行HE染色,胰腺组织用改良Schmidt评分标准、回肠组织用Chiu肠黏膜损伤评分标准、肺组织用Smith肠黏膜损伤评分标准分别行病理学评分;另取回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细胞特异性蛋白GP2的变化。结果:1、SAP组死亡3只,大黄附子汤治疗组死亡1只。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后一般情况好,饮水正常,活动自如。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后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饮水减少,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呼吸急促,拱背收腹。2、两对照组组间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AP组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与SAP组相比,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显着下降。3、大体观察及HE染色:肉眼观,对照组胰腺、回肠、肺脏正常;SAP组可见胰腺、回肠、肺脏水肿淤血,局部坏死;而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胰腺、回肠、肺脏呈轻度损伤。镜下可见对照组胰腺、回肠、肺组织正常;SAP组胰腺、回肠、肺组织淤血坏死;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胰腺、回肠、肺组织轻度淤血坏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AP组胰腺、回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显着增高(P<0.05);大黄附子汤治疗组与SAP组相比,胰腺、回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降低(P<0.05)。4、M细胞特异性蛋白GP2免疫组化染色:大黄附子汤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GP2水平无明显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AP组GP2表达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GP2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20%L-精氨酸腹腔注射建立SAP小鼠模型成功。2、SAP发生后,肠M细胞转运蛋白GP2表达明显减少,提示作为免疫应答起始的M细胞损伤,肠道免疫应答不能正常启动,肠道免疫屏障受损。3、应用大黄附子汤治疗后,肠M细胞转运蛋白GP2表达明显增加,表明M细胞启动肠道免疫应答的功能恢复,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增强,阻止肠道菌群及内毒素移位,减轻了SAP对全身的损伤;大黄附子汤对肠道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李美艳[9](2020)在《慢性氟暴露对小鼠小肠和结肠组织结构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氟暴露可以引起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腹痛等,而且有学者提出氟暴露可能是炎症性肠病(IBD)的诱因之一。小肠,是氟摄入体内后被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摄入氟的70-75%),其是否受到过量氟暴露的损伤还不甚清楚;结肠,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发生部位,氟暴露对其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也知之甚少;肠道微生物,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对机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炎症性肠病。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氟暴露对小肠、结肠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1)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的影响及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的自我恢复探究对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给予蒸馏水(对照组)、25、50、100 mg/L Na F蒸馏水处理90天,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进行后续试验。结果显示,氟暴露损伤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和超微结构,显着降低了该3段肠道的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VH/CD),损伤了小肠组织的吸收功能;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紧密连接相关因子ZO-1和Occlud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损伤了小肠组织的屏障功能;升高了血清DAO,D-LA,ET水平,增加了肠道通透性;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促炎因子IL-1β、IL-18的水平及IL-1β、IL-18、IL-6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促进了炎症反应的发生;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Caspase-1、NLRP3和GSDMD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了血清LDH的含量,诱导小肠组织发生了细胞焦亡。提示长期慢性氟暴露可能通过引发细胞焦亡促进炎症发生而损伤小肠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有慢性腹痛的氟中毒患者,当转移到氟暴露安全环境(低于1.5 mg/L)一定的时间后,腹痛症状会缓解。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也发现停止氟暴露环境后,氟暴露致小鼠精子的损伤有恢复趋势。因此,我们对90天氟暴露的小鼠进行了15天和30天两个恢复期处理,以探究氟暴露对小肠组织的损伤是否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试验分组同样为对照组、25、50、100 mg/L Na F处理组共4组,攻氟90天后,3个氟暴露组停止饮用Na F水,并改为饮用蒸馏水,研究指标同上。结果显示,15天恢复期后,氟暴露引起的小肠组织损伤得到部分缓解,但是没有完全恢复;30天恢复期后,可见氟暴露引起的小肠组织损伤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统计分析发现,15天恢复期后,在十二指肠中只有6个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在空肠和回肠中分别有8个和10个指标恢复,且形态结构变化显示,氟暴露对十二指肠的损伤仍然严重,但是空肠和回肠恢复状态较好,表明十二指肠对氟暴露更加敏感。(2)氟暴露对结肠组织的影响及IL-17A对氟暴露致结肠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探究对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给予蒸馏水(对照组)、25、50、100 mg/L Na F蒸馏水处理90天,取结肠组织进行后续试验。结果显示,氟暴露降低了s Ig A、mucin2的含量,损伤了结肠组织的黏膜屏障;降低了紧密连接相关因子ZO-1和Occlud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损伤了结肠组织的物理屏障功能;增加了促炎因子IL-1β、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IL-1β、IL-18、IL-6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促进了炎症反应的发生;增加了血清IL-17水平,增加了结肠组织IL-17A、NF-κB(p65)、Caspase-1(p20)、NLRP3和GSDMD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表明氟暴露可能通过IL17A-NFκB-GSDMD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损伤结肠组织的功能。为进一步探究IL-17A在氟暴露致结肠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我们建立了IL-17A基因敲除小鼠和WT小鼠模型。具体为8周龄IL-17A基因敲除小鼠和WT小鼠各20只,都分别给予蒸馏水(对照组)和50 mg/L Na F蒸馏水处理,即WT C组、WT F组、KO C组、KO F组共4组。180天后,取结肠组织进行后续试验。结果显示,氟暴露显着降低了WT小鼠结肠组织s Ig A、mucin2的含量、紧密连接相关因子ZO-1和Occlud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但在IL-17A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这些指标并没有显着变化,对比WT F组与IL-17A KO F组,发现IL-17A KO F组s Ig A、mucin2含量,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WT F组。对促炎因子IL-1β、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IL-1β、IL-18、IL-6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IL-17A、NF-κB(p65)、Caspase-1(p20)、NLRP3和GSDMD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同样显示,在WT小鼠中,氟暴露显着促进了炎症反应和IL17A-NFκB-GSDM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增加,但是在IL-17A基因敲除小鼠中,这些因子在KO F组与KO C组水平没有显着差异,对比WT F组与IL-17A KO F组,同样发现IL-17A KO F组这些因子水平显着低于WT F组。这部分实验表明,IL-17A基因敲除可以通过IL17A-NFκB-GSDMD信号通路缓解氟暴露引起的结肠组织功能损伤和结肠炎症反应。为了进一步验证氟对结肠组织的损伤和IL-17A的作用机制,我们用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进行了体外试验。用0、1、2、4 mg/L的Na F处理NCM460细胞24 h,结果发现氟暴露降低了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损伤了结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了结肠上皮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增加了IL17A-NFκB-GSDM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对NCM460细胞给予NF-κB抑制剂Bay 117082处理,发现Caspase-1(p20)、NLRP3、GSDMD、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表明IL-17A是通过激活NF-κB进而激活炎症小体NLRP3和Caspase-1,从而导致GSDMD-N结构域融合细胞膜形成膜孔,并大量激活IL-1β和IL-18,进一步导致促炎因子大量释放,诱发过度炎症反应。(3)氟暴露对WT小鼠和IL-17A-/-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通过利用16S r RNA微生物多样性技术对WT小鼠和IL-17A-/-小鼠结肠粪便颗粒的测序分析发现,在WT小鼠中,相比对照组,氟暴露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Chao和Ace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但是在IL-17A-/-小鼠中,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在氟暴露组与对照组相差不多。在门水平上,在WT小鼠和IL-17A-/-小鼠中,氟暴露都降低了小鼠肠道厚壁菌、疣微菌的含量,增加了拟杆菌、变形菌的含量;在属水平上,在WT小鼠,氟暴露增加了Muribaculaceae属,降低了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Dubosiella属和AKKermansia菌属的含量;在IL-17A-/-小鼠,氟暴露增加了Muribaculaceae属,降低了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的含量。相比WT小鼠,IL-17A-/-小鼠厚壁菌门增加,拟杆菌门减少,疣微菌门大大减少;Muribaculaceae属减少,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增加。表明氟暴露可以扰乱WT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稳态,但是IL-17A基因敲除可以缓解氟暴露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紊乱。总的来说,长期过量氟暴露会破坏小肠和结肠的结构和功能,并破坏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稳态。氟暴露对小肠造成的损伤可以在机体离开氟暴露环境一定时间后得到恢复。IL17A-NFκB-GSDMD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氟化物对结肠的损伤,并且IL-17A基因敲除可以减轻氟致结肠的损伤。此外,氟暴露会降低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但是IL-17A基因敲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紊乱。

周巧萍[10](2020)在《辨病与辨证治疗克罗恩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炎症性肠病慢病门诊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中,选择长期结合使用中医药治疗的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辨病治疗组与辨证治疗组对克罗恩病的疾病活动度及患者营养情况的影响。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的方案提供探索与指导,希望为找到更有效的中医治疗方式提供方向。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IBD慢病门诊中,选择坚持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将其分为辨病治疗组及辨证治疗组,收集这些病例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简化CDAI评分、人体成分分析数据等相关临床资料。对上述收集数据运用SPSS 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两组的前后自身对照及两组治疗前后的对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基础情况:共纳入35例病例,辨病组23例,辨证组12例,男性共25例,女性共16例,年龄分布于18-70岁之间,以中青年患者为主。病程在0.5-21年之间。中医证型涉及脾胃虚寒、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及寒湿困脾4种。两组数据在上述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简化CDAI评分方面:两组患者进行组内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在简化CDAI评分经治疗后均可得到改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辨病组p=0.001<0.05,辨证组p=0.011<0.05),提示中医药可能具有改善简化CDAI评分的效果。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简化C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简化CDAI评分方面,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的临床获益可能相似。3.人体成分分析结果方面:辨病组自身前后对照显示患者的体重、体内总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蛋白质、矿物质、肌肉含量、去脂体重、骨骼肌含量、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身体细胞数、颈围、胸围、腹围、髋围、骨无机盐含量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辨证组自身前后对照显示患者的腰臀比及全身相位角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进行组间对比,辨病组较辨证组在人体成分改善方面具有优势,特别在改善骨骼肌含量、增加基础代谢率、降低体脂百分比和减少内脏脂肪面积方面,辨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但差异在统计学范畴无法显示(p>0.05)。结论:本次研究表明,辨病组及辨证组的治疗方案对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及营养状况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辨病治疗组的效果相对而言更加明显。一方面,辨病与辨证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CD患者的简化CDAI评分,且二者的临床疗效相似;另一方面,辨病组较之辨证组在人体成分改善上更加明显,突出表现在改善骨骼肌含量、增加基础代谢率、降低体脂百分比和减少内脏脂肪面积等方面。然而,就本研究样本数据而言,二者在组间对比中的差异无法在统计学范畴显示。但从治疗方法实施的角度来看,辨证治疗与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关,对临床医生的中医水平要求高,不利于推广,而辨病治疗属于体系治疗,一般的中医医生甚至西医医生都可以根据辨病系统进行诊治,便于中医药方案的推广。

二、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虎杖苷对DSS和TNB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虎杖苷体外对STAT3活化及Th17、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脾细胞混悬液的制备
        2.2 CCK8法测定虎杖苷对脾细胞活力的影响
        2.3 Con A刺激脾细胞后细胞因子的含量的测定
        2.4 流式检测初始CD4~+T 细胞向Th17/Treg分化的情况
        2.5 Western blot法检测IL-6刺激脾细胞后p-STAT3(Tyr705)、STAT3 的蛋白表达
        2.6 激光共聚焦检测IL-6刺激脾细胞后STAT3 细胞内定位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虎杖苷对于小鼠脾细胞毒性的影响
        3.2 虎杖苷对ConA刺激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虎杖苷对Th17/Treg细胞分化以及STAT3活化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虎杖苷体内对DSS/TNBS诱导小鼠急性结肠炎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分组及急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2.2 样本采集
        2.3 小鼠日常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
        2.4 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6 FACS检测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的比例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虎杖苷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3.2 虎杖苷对TNB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4 讨论
        4.1 虎杖苷对炎症性肠病小鼠的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4.2 虎杖苷对炎症性肠病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调节作用
        4.3 虎杖苷可能通过抑制STAT3 信号通路治疗炎症性肠病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炎症性肠病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差异性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PCM1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中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PCM1激活的焦亡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验证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细胞死亡在肠上皮炎症发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与TLR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研究进展
    1.1 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1.1.1 益生菌与机体关系
        1.1.2 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1.2 肠道屏障
        1.2.1 物理屏障
        1.2.2 生化屏障
        1.2.3 免疫屏障
    1.3 TLR通路在肠道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1.4 核受体FXR在肠道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1.4.1 FXR与胆汁酸代谢
        1.4.2 FXR与肠道菌群
        1.4.3 FXR与免疫
    1.5 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在肠道黏膜中的作用
        1.5.1 DNA甲基化的作用
        1.5.2 肠道菌群对组蛋白修饰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屏障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2.1.2 试验日粮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分组和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
        2.2.3 肠道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
        2.2.4 肠道组织总RNA提取
        2.2.5 反转录
        2.2.6 引物设计
        2.2.7 qRT-PCR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肠道组织形态学观察
        2.3.2 肠道组织扫描电镜结构观察
        2.3.3 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 RNA表达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TLR通路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样品采集
        3.2.3 脾脏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
        3.2.4 肠道组织RNA提取、反转录与q PCR
        3.2.5 引物设计
        3.2.6 回肠组织总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3.2.7 Western Blot检测回肠NF-κB表达情况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血常规检测结果
        3.3.2 脾脏器官指数与红髓白髓比
        3.3.3 肠道TLR通路与炎性因子m RNA表达情况
        3.3.4 关键因子NF-κB在回肠的蛋白表达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影响FXR基因与蛋白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及试验用菌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
        4.2.3 回肠组织RNA提取、反转录与q PCR
        4.2.4 引物设计
        4.2.5 回肠组织总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4.2.6 Western Blot检测回肠FXR的蛋白表达
        4.2.7 CHIP检测回肠FXR组蛋白修饰情况
        4.2.8 CHIP引物设计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肠道FXR与 RXR m RNA表达情况
        4.3.2 回肠FXR蛋白表达情况
        4.3.3 FXR组蛋白修饰情况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肠道HE切片制作
个人简历

(4)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anti-CAB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资料收集
    2.2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样本收集
        2.2.4 检测方法
        2.2.5 判定标准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三组患者间血清抗体水平比较
    3.2 三组患者间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
    3.3 anti-CABP及其亚型在CD诊断中的价值
    3.4 anti-CABP、ASCA和 pANCA对 CD的诊断价值
    3.5 anti-CABP及其亚型与C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
        3.5.1 anti-CABP IgA与 C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
        3.5.2 anti-CABP IgG与 C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
        3.5.3 anti-CABP与 C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血清学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PPs在免疫相关肠病中的病理机制及中药多糖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PPs的结构与功能
    2.1 PPs与溃疡性结肠炎
    2.2 PPs与克罗恩病
    2.3 PPs与肠道黏膜损伤
    2.4 PPs与肠道菌群失调
3 PPs与中药多糖
    3.1 四君子汤总多糖
    3.2黄芪多糖
    3.3 香菇多糖
    3.4 茯苓多糖
    3.5 其他多糖
4 展望

(7)克罗恩病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克罗恩病发病因素及其机制
    1.1 地理因素
    1.2 饮食和药物因素
    1.3 M细胞损坏
    1.4 肠道菌群变化
    1.5 上皮屏障破坏
    1.6 免疫功能紊乱
    1.7 免疫功能低下
    1.8 肠系膜改变
2 克罗恩病药物治疗
    2.1 传统药物治疗
    2.2 生物制剂
    2.3 中药治疗
3 结语

(8)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的变化及大黄附子汤治疗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慢性氟暴露对小鼠小肠和结肠组织结构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氟中毒概述
        1.1 氟的来源
        1.2 水中氟含量
        1.3 氟中毒的危害
    2.小鼠肠道概述
    3.氟暴露对肠道系统的影响
    4.细胞焦亡(pyroptosis)
        4.1 经典的细胞焦亡途径
        4.2 非经典的细胞焦亡途径
        4.3 Gasdermin D是细胞焦亡的关键执行者
        4.4 细胞焦亡与相关疾病
    5.细胞焦亡在炎症性肠炎中的作用
    6.白细胞介素17A(IL-17A)与肠道炎症
    7.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的影响及停氟后小肠组织的自我恢复
    第二章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2.1 氟暴露对小鼠骨氟含量的影响
        2.2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形态学结构的影响
        2.3 氟暴露对小鼠十二指肠超微结构的影响
        2.4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紧密连接的影响
        2.5 氟暴露对小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3.1 氟暴露对小鼠骨氟含量的影响
        3.2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构及吸收功能的影响
        3.3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氟暴露通过细胞焦亡引起的炎症反应损伤小鼠小肠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2.1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
        2.2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氟暴露对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氟暴露对小鼠血清LDH含量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3.1 氟暴露对小肠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3.2 氟暴露对小肠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
        3.3 细胞焦亡诱导小肠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停止氟暴露环境后小肠组织的自我恢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2.1 氟暴露对小鼠骨氟含量的影响
        2.2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构的影响
        2.3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十二指肠超微结构的影响
        2.4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紧密连接的影响
        2.5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2.6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炎症因子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细胞焦亡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3.1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骨氟含量的影响
        3.2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结构和吸收功能的影响
        3.3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屏障功能和通透性的影响
        3.4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3.5 停止氟暴露环境对氟中毒小鼠小肠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结构功能的影响
    第五章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2.1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免疫的影响
        2.2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的影响
        2.3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2.4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IL17A-NFk B-GSDMD通路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3.1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屏障的影响
        3.2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的影响
        3.3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3.4 氟暴露对小鼠结肠组织IL17A-NFκB-GSDMD通路的影响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氟暴露对IL-17A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2.1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结肠组织黏膜免疫的影响
        2.2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的影响
        2.3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小鼠结肠组织炎症的影响
        2.4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小鼠结肠组织IL17A-NFκB-GSDMD通路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3.1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屏障的影响
        3.2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的影响
        3.3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3.4 IL-17A基因敲除对氟暴露环境下小鼠结肠组织IL17A-NFκB-GSDMD通路的影响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氟暴露对结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2.1 氟暴露对结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氟暴露对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因子的影响
        2.3 氟暴露对结肠上皮细胞促炎因子分泌的影响
        2.4 氟暴露对结肠上皮细胞IL17A--NF-kB--GSDMD通路的影响
        2.5 NF-κB抑制对氟诱导结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氟暴露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第八章 氟暴露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测序实验流程
        2.实验结果分析
        2.1 OTU分析
        2.2 Alpha多样性分析
        2.3 群落组成分析
        2.4 Circos样本与物种关系图
        2.5 Beta多样性分析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Abstract
附件(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致谢

(10)辨病与辨证治疗克罗恩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研究
        三、症状研究
        四、发病机制
        五、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名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及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设计调查表
        二、采集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
        三、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础情况
        二、简化CDAI评分
        三、人体成分分析各项指标
    第四节 讨论
        一、病例纳入情况
        二、辨证治疗组与辨病治疗组治疗前后情况分析
        三、两组对照情况分析
        四、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虎杖苷对DSS和TNB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刘垚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与机制研究[D]. 文韵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与TLR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祥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anti-CAB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D]. 韦亚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PPs在免疫相关肠病中的病理机制及中药多糖的调控作用[J]. 蒲秀兰,林美斯,罗锐锋,陈其艳,董玲玲,林大胜,高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4)
  • [6]中国消化内镜技术诊断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专家指导意见[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0(04)
  • [7]克罗恩病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王木岭,万苹,李娅琳,郭强,张成桂,唐慧.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0(17)
  • [8]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的变化及大黄附子汤治疗的意义[D]. 赵伟彤.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慢性氟暴露对小鼠小肠和结肠组织结构功能的影响[D]. 李美艳.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10]辨病与辨证治疗克罗恩病的回顾性研究[D]. 周巧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