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统计工作思路研究

2003年统计工作思路研究

一、研究2003年统计工作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楚雄[1](2021)在《开启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全国统计工作视频会议侧记》文中提出2021年1月8日,"三九"第一天,北京遭遇多年来罕见的低温天气,室外呵气成冰。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并没有冰封住统计工作者对一年一度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的热切期盼。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会议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采用视频方式进行,主会场设在国家统计局机关大楼东楼三层会议室,各地设立分会场,统计人在云端凝聚力量,隔空共享统计改革发展新成果、共谋新时代统计改革发展新思路,续写新时代统计改革发展新篇章。

郑臻[2](2020)在《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计工作是为国家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状况提供重要依据的工作,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建国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为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顺应新型政府统计工作发展,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为国家各项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支撑,成为当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的任务之一。本文基于此背景开展研究,以闽侯县作为案例,分析探讨其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首先阐述了论文涉及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适用性。然后对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实施现状及成效进行介绍评估。接着结合闽侯县第四次经济普查的具体案例,提出现行的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统计数据审核的主动性不强、统计执法手段软化,统计普法形式传统、统计主体间联动与信息共享稍显薄弱、统计调查员费用补助发放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并分析了导致问题的成因,包括统计法治建设、统计体制、统计部门职能、工作落实以及队伍建设的深层次因素。结合案例中体现的问题,提出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的优化对策,一是发挥统计主动性与乡镇力量,强化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二是加大统计执法普法力度,健全统计法治约束机制;三是促进统计各主体联动,加强沟通交流机制建设;四是增加统计调查员绩效考核,优化费用补助发放机制。

黎琳[3](2020)在《基于TOE框架的X县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才能为政府统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如何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统计工作的中心工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以X县的案例为基础,借鉴“TOE”框架分析技术嵌入具体情境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全文按如下框架进行研究分析:第一、经过调查发现当前X县的统计数据质量在技术层面存在统计口径不一、适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组织层面存在人员变动频繁、执法检查不彻底、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对企业指导不力等问题,环境层面存在数据失真、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第二,利用“TOE”框架理论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技术层面上看是由于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滞后,从组织层面上看是由于行政职能分工不合理,从环境层面上看是由于“数字出官”的滋生扭曲了统计数据的初衷;第三,利用“TOE”框架理论优化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方式方法上,改革传统的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实行信息化、建立科学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对数据进行全覆盖式的穿透性审查等;组织结构上,成立统计数据督察小组、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执法队伍、保证统计人员的独立性与专业性、构建强有力的责任体系等;社会环境上,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拓宽统计监督渠道、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的力度、提高统计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得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为各级党委政府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为政府制定出有效可行的规章制度提供数据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及时全面准确的统计信息服务。

周勍[4](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周璟茜[5](2020)在《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统计数据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石,被用来监测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并为公众了解政府工作提供一个窗口。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不仅关系到政府统计机构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公信力。因为政府被认为依赖于统计数据做出决策,而统计数据被认为是不可信的,那么公众也将质疑政府的决策。政府是提升统计数据公信力最重要的主体,承担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大统计数据公开力度、营造良好统计氛围、提高公众统计素养等职责。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公信力的提升效果,对存在问题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索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对策,对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政策水平,均具有较大的意义。本论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泉州市政府统计工作实际,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理论对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系统研究国内外关于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使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政府行为等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形成过程;第三,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形成过程,从统计数据生产、统计数据公布、统计数据的接收以及统计数据的评价四个环节分析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提出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意见建议。

黄利红[6](2020)在《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的作用日益凸显,受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以数据为主要载体和成果的统计科学来说则更为重要。统计科学通过整合和分析数据,对经济社会产生反映过去和预示未来的作用。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且被社会公众接受才算有公信力,反之亦然。当官方统计数据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PCDI)、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诸多数据指标形式为公众所了解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做到依法统计、据实统计、科学统计,确保万无一失。遗憾的是,由于统计工作的内在缺陷和相关法律保障机制的不足,各类统计造假事件被曝光,再加上统计数据与公众感知差异较大,导致我国统计数据的公信力不断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任何学科的研究都需回应社会现实的需求,我国学者也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整体呈现出重统计科学技术、轻法律制度的倾向,对于统计科学技术方向的研究愈发细致且深入,但在统计法律制度领域,多为一些抽象的警示性和倡导性研究。因此,对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制度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概述。首先对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概念进行阐述。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设立的统计机构履职中取得并公布的统计数据被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程度。其次,论述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质量高低和地方政府统计机构的外在表现。第三,论述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作用,以明晰法律保障制度的意义,包括影响政府公信力、影响统计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影响统计数据的运用。最后,论述了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的必要性,通过对社会道德制度、私人协议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三方比较,强调必然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构建以保障地方政府统计数据的公信力。第二部分,针对我国统计数据公信力现状及其失信原因进行论证分析。通过社会调研得知,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统计公信力非常认可的占15.9%,基本认可的占50.8%,不认可的占13.3%,不清楚的占20%。但就具体统计数据的认可度而言,各类数据的认可度差别较大,其中对人口普查数据的认可度最高,认可和基本认可的占64.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数据的认可度最低,认可和基本认可的只占39%。其失信原因包括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前者包括《统计法》的不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统计公开制度的不完善和统计失信惩戒制度的不完善;后者包括政府统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统计需求更新过快、公众统计认知不足和统计监督不到位。第三部分,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美国和德国的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制度,从中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在政府统计体制的设置方面,虽然两国各有特色,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统计体制,但在保持统计机构的独立性上两国具有共识。第二,充分重视统计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科学,如同物理化学一般,需系统性的投入资源,不断革新现存的统计科学技术。第三,两国都出台了大量的统计法律文件,且仍在不断完善。第四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统计基础法律制度。包括《统计法》、统计公开制度和统计代理制度的完善。二是要完善政府统计监管的机制。包括完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完善内部审查机制和完善社会公众的同级监督机制。三是要完善统计违法行为的法律惩罚机制,重点在于完善统计执法机制、完善统计失信惩戒机制和完善行政处分机制三个方面。

高毓薇[7](2020)在《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文中认为统计工作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中的特定群体,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走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一切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数据便没有依据、无法开展;要获得正确的数据,就需要有统计工作。而要全面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统计工作,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的统计工作队伍。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党中央正确决策、苏联外部援助、人民群众甘于奉献等原因以外,统计工作队伍的贡献绝对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的相关史料,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队伍状况出发,系统回顾了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开展情况,并通过考察第一次人口普查、“一五”计划实施、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统计工作队伍的贡献,进一步地探讨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转向执政的过程中,统计工作队伍是如何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并且,本文还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探索新时代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方向,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队伍状况。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当时统计工作队伍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数量严重缺乏、专业素质不足、统计工作队伍整体稳定性差、在机关单位地位不高,不得重视等。第二部分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进行的实践探索。主要有统计工作队伍的建立与健全,教育与培训、管理与监督这三个方面。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统计工作队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考察统计工作队伍在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情况检查、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贡献,更生动地揭示统计工作队伍是如何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四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及服务进行了反思,并得出了启示。首先对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政治性与专业性的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为新时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如必须实现政治性和专业性的统一,结合各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加强教育与培训等。

侯睿婕[8](2020)在《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政策制定需要统计支撑,另一方面,我国R&D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转化率过低,创新引领发展路径不明,这两大问题对科学测算以R&D为代表的知识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R&D资产属性日益凸显,SNA-2008建议对R&D进行资本化处理,多个发达国家据此改革本国的R&D核算方法,为我国开展R&D资本化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此背景下,在SNA-2008框架下探讨适合我国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并分析其经济效应成为必然之举,亦具有深远意义。为刻画中国R&D全貌,须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效应。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补全R&D支出及其构成并调整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其次,采用总成本法和完全资本化模式进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再次,详细讨论R&D投资价格指数、R&D资产折旧率、初始R&D资本存量等参数的设定方法并采用BEA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然后,按照不同核算规则将企业、非企业部门的R&D计入GDP;最后,在增长核算框架下测算R&D资本产出弹性并对规模报酬不变性质进行检验。R&D资本化核算引起GDP上调,但各省份上调的幅度不一,可能导致排名变化。此外,R&D资本化核算对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如果不进行R&D资本化,R&D的产出弹性会被低估,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也会出现较大误差,反之则可以提高生产函数的拟合优度,相对准确地测算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地区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全国R&D资本存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各省份R&D资本存量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差距显着,地区间差距是主要来源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布从以北京为主导的单极格局转变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全国科学研究资本存量约占试验发展资本存量的1/4,各省份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呈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9,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在0.15-0.16之间;除中部外的其他地区均呈规模报酬递增,东部、中部R&D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西部、东北R&D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开始显现;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2009-2017年期间,R&D资本产出弹性为0.27,其中,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4、0.23。总体而言,我国R&D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且空间关联日益显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地区间R&D资本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由于东部地区和试验发展的R&D产出弹性相对较高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因此,R&D资源不断流向经济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和获益速度快的试验发展,导致地区创新能力、R&D内部结构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实现。行业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0-201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8-0.09,呈倒U型变化;高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R&D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38-0.40,呈陡峭的倒U型变化;低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3-0.10,但未能产生持续显着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不断累积,对行业发展产生显着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不高,且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高技术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其发展依靠R&D资本驱动,同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但其对低技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且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低技术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虽然不断加大R&D投入以促进其转型升级,但目前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只是短期的、并不持续,说明R&D成果在转化环节还存在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补充R&D资本化核算理论与方法,多层面核算R&D资本并测算效应,有效解决基础数据缺失不可比问题,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我国R&D统计分类指标、统一我国R&D统计核算口径、优化R&D结构及地区间配置、促进R&D成果的转移和吸收、鼓励高技术制造业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促进新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有效融合。

杨莹[9](2019)在《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新时代以来,政策顶层设计日益凸显善治思维,社会建设整套改革举措渐次落地,慈善公益法制进程迎来突破,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在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推动下,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组织数量、就业人数等指标持续稳步增长。社会组织不仅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供给者。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却一直被忽视,政府、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十分模糊,甚至学术界也缺乏基本的关注和讨论。从政府统计的情况来看,反映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统计数据十分不足,仅有的能够反映经济规模的增加值数据又因不断受到慈善界和学者关于数据准确性的质疑而停止发布。在此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深入分析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是很有必要的,以经济学视角评价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崭新的研究维度,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估该部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和长远意义,也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逻辑主线是“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被忽视——测量结果显示了值得重视的经济力量——应优化政策促进其经济发展”。首先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政府和学界普遍缺乏对该类组织真实经济贡献的认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作为研究视角和引导,阐述了社会组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比较分析了国际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做法,调研考察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进行社会组织经济指标测算和数据分析的必要性。随后,对北京市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分析,获得结果主要包括: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重要的就业部门、提供服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劳动者报酬构成支出主体、增速超过整体经济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本测算研究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社会组织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梳理和借鉴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非营利部门的经济贡献情况及经验启示,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贡献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深化认识理念、构建核算体系、强化制度供给、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优化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姬迎博[10](2020)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研究 ——以琼海市为例》文中认为在国家大力倡导全域旅游发展的今天,由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县域占绝大多数,发展县域旅游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主要抓手,因此县域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如何科学地进行测算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旅游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现有的旅游统计核心指标(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并不能全面反映在县域经济中旅游业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旅游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旅游业的产出规模及对当地经济贡献的指标更为科学准确,更具有行业内的可比性。因此寻求一个科学的方法来测算县域旅游业增加值,将对全面认识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拉动作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卫星账户建议方法框架2008》是测算区域旅游业增加值的国际标准,但在县域层面却不能完全适用,并且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由于供给端数据较难剥离、需求端数据难以准确调查等原因在县域实施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本文根据旅游卫星账户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县域旅游发展和县域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情况,探讨如何测算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构建了一套符合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框架要求的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方法,希望能给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提供借鉴意义。在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的案例研究中发现了当前县域旅游统计所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比如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基础薄弱、统计调查方法不科学等。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地区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本身所存在的地域界限以及方法论上的难点、县域旅游统计的空白、缺乏完善规范的指导。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比如尽快建立全产业名录库,落实大数据支撑的旅游统计方法,推动旅游统计制度改革等,这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根本,只有从源头着手,问题才能更加彻底的解决。

二、研究2003年统计工作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2003年统计工作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开启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全国统计工作视频会议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视频会议氛围效果未减丝毫
|盘点成绩亮丽答卷提气振神
|经验交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蓝图徐展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热议报告担当实干谱写新篇

(2)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统计数据质量
        2.1.2 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现状与成效
    3.1 闽侯县统计工作总体概况
    3.2 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现状
        3.2.1 全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3.2.2 统计法治约束机制
        3.2.3 统计主体沟通协调机制
        3.2.4 统计调查员费用补助发放机制
    3.3 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的实施成效
        3.3.1 统计数据质量有所保证
        3.3.2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调查成本
4 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以第四次经济普查为例
    4.1 闽侯县第四次经济普查案例
        4.1.1 案例背景
        4.1.2 必要性分析
        4.1.3 可行性分析
    4.2 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统计数据审核的主动性不强
        4.2.2 统计执法手段软化,统计普法形式传统
        4.2.3 统计主体间联动与信息共享稍显薄弱
        4.2.4 统计调查员费用补助发放标准不一致
    4.3 问题成因分析
        4.3.1 统计法治建设程度低
        4.3.2 统计管理体制仍待完善
        4.3.3 统计部门职能划分不清
        4.3.4 统计工作落实存在不足
        4.3.5 基层统计队伍建设不到位
5 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对策
    5.1 总体优化思路
    5.2 具体优化路径
        5.2.1 发挥统计主动性与乡镇力量,强化全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5.2.2 加大统计执法普法力度,完善统计法治约束机制
        5.2.3 加强各部门联动,健全统计主体沟通协调机制
        5.2.4 增加绩效考核,优化统计调查员费用补助发放机制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3)基于TOE框架的X县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2.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统计
        2.1.2 统计数据质量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组织环境
        2.2.2 “TOE”框架
    2.3 全文结构框架
        1.当前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
        2.X县统计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X县统计局在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做出的努力
        4.探索得出一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意见建议
3.“TOE”框架下X县的统计数据质量研究
    3.1 TOE下X县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技术上:现有的工具无法满足统计需求
        3.1.2 组织上:职能机构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
        3.1.3 社会上:统计数据公信力缺失
    3.2 “TOE”框架下X县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技术上: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滞后
        3.2.2 组织上:行政职能分工不合理
        3.2.3 环境上:“数字出官”的滋生扭曲了统计数据的初衷
    3.3 X县统计局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方面的积极探索
        3.3.1 开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自查自纠
        3.3.2 开展法制观念及业务素质培训
        3.3.3 开展新时代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3.3.4 开展统计执法检查
        3.3.5 开展数据质量核查
4.“TOE”框架下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的优化建议
    4.1 方式方法上
        4.1.1 改革传统的统计方法制度
        4.1.2 统计数据实行信息化
        4.1.3 建立科学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
        4.1.4 对数据进行全覆盖式的穿透性审查
    4.2 组织领导上
        4.2.1 成立统计数据督察小组
        4.2.2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执法队伍
        4.2.3 保证统计人员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4.2.4 构建强有力的责任体系
    4.3 社会环境上
        4.3.1 净化不良政绩观
        4.3.2 拓宽统计监督渠道
        4.3.3 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的力度
        4.3.4 提高统计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1.4.2 主要研究形式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跨境电商定义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2.4.1 税收政策
        2.4.2 海关监管政策
        2.4.3 国家试点政策
        2.4.4 其他政策
        2.4.5 电子商务法
    2.5 相关理论
        2.5.1 普惠贸易理论
        2.5.2 平台理论
        2.5.3 法经济学理论
        2.5.4 长尾效应理论
        2.5.5 竞争优势理论
        2.5.6 营销理论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3.1 《电子商务法》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3.2.2 国家级政策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3.3.1 进口税收政策
        3.3.2 出口税收政策
        3.3.3 监管政策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3.3.5 各级试点政策
        3.3.6 资金支持政策
        3.3.7 其他政策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4.3.1 政策样本分析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5.2 问卷研究过程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5.2.2 问卷的处理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5.5 研究的不足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6.4.1 基本理论
        6.4.2 研究框架设计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建议
        6.6.1 结论
        6.6.2 建议
    6.7 研究的不足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
        7.3.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统计数据
        二、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
        三、政府行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第一节 泉州市政府统计体系
    第二节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
        一、数据生产环节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打好公信力的基础
        二、数据发布环节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搭建沟通桥梁
        三、数据接收环节加深与媒体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统计氛围
        四、数据评价环节增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统计素养
第四章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生产环节对数据质量控制不到位
        二、数据发布环节信息公开力度不够
        三、数据接收环节缺乏与媒体合作的主动性
        四、数据评价环节统计宣传的方式陈旧
    第二节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数据生产环节统计体制不完善和基础工作薄弱
        二、数据发布环节政府服务意识不够高
        三、数据接收环节政府舆情监测意识不够强
        四、数据评价环节缺乏普及统计知识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章 国内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国内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一、济宁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二、广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三、扬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第二节 国内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启示
        一、优化政府统计体制
        二、加强统计法制工作
        三、提高统计数据服务水平
第六章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建议
    第一节 数据生产环节提升公信力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
        二、建立高效的统计信息系统
        三、组建专业的统计执法队伍
    第二节 数据发布环节提升公信力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一、搭建综合性数据咨询平台
        二、增加统计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三节 数据接收环节提升公信力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一、完善舆情监测体系
        二、加强与媒体的联系
    第四节 数据评价环节增强向公众普及统计知识的积极性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概述
    一、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一)统计数据的质量高低
        (二)地方政府统计机构的外在表现
    三、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作用与意义
        (一)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
        (二)影响统计工作的顺利运行
        (三)影响统计数据的运用
    四、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现状
        (一)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各类统计数据社会评价的抽样与分析
        (二)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统计工作整体社会评价的抽样与分析
    二、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失信”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失信现象的制度层面成因
        (二)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失信现象的实践层面成因
第三章 域外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借鉴
    一、美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概括
    二、德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概括
    三、域外经验总结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法律保障机制完善路径
    一、统计基础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统计法》
        (二)完善统计公开制度
        (三)完善统计代理制度
    二、政府统计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
        (二)完善内部审查机制
        (三)完善社会公众同级监督机制
    三、统计违法行为法律惩罚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统计执法机制
        (二)完善统计失信惩戒机制
        (三)完善行政处分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研究现状
        2.研究总体性评价
    (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
        1.概念界定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及统计工作队伍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之时社会状况及党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之时统计工作队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时统计工作队伍的人员及组织状况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探索
    (一)统计工作队伍的建立与健全
        1.国家统计局与各地统计局的成立
        2.其他行业统计部门的配备与完善
    (二)统计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1.参加统计干部学校或训练班
        2.在职参加函授或进夜大学
        3.在职自学
        4.其他培训方式
    (三)统计工作队伍的管理与监督
三、统计工作队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统计工作队伍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1.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搜集
        2.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审查
        3.统计工作队伍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综合
    (二)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检查
        1.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的编制
        2.统计工作队伍与“一五”计划执行情况的核查
    (三)统计工作队伍与增产节约运动
        1.利用数据搜集指导生产
        2.利用数据分析减少浪费
    (四)统计工作队伍与社会主义改造
        1.统计工作队伍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统计工作队伍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统计工作队伍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4.统计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作用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及服务的反思与启示
    (一)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政治性和专业性的思考
        1.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政治性问题
        2.统计工作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
        3.关于政治性与专业性平衡的思考
    (二)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工作队伍建设的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R&D资本化核算文献综述
    第一节 R&D的定义及其资产属性
        一、R&D的定义及分类
        二、R&D的资产属性及相关概念
        三、R&D易混概念辨析
    第二节 R&D资本化进程及核算内容
        一、R&D资本化进程
        二、R&D资本化核算研究现状
        三、R&D资本化核算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估算R&D资本存量的方法与现状
        一、R&D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比较分析
        二、R&D资本化核算之前的存量估算
        三、R&D资本化核算之后的存量估算
    第四节 R&D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一、R&D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二、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宏观分析视角
        三、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核算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A框架下中国R&D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第一节 SNA中的资本核算理论
        一、资本核算相关概念
        二、资本存量核算框架
        三、R&D资本的特殊性
    第二节 R&D资本存量估算思路
        一、R&D支出及其构成
        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
        三、R&D资本存量估算模型
    第三节 相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一、R&D投资价格指数
        二、R&D资产折旧率
        三、初始R&D资本存量
    第四节 我国科技统计现状及数据处理思路
        一、我国科技统计发展历程
        二、我国现有科技统计数据
        三、R&D基础数据处理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省际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省际R&D支出构成的估算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四、R&D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及分解
    第二节 我国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R&D资本化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二、我国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不同活动类型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省际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二、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制造业分行业R&D支出的估算与调整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及典型行业分析
    第二节 制造业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基础数据的准备与调整
        二、制造业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典型行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技术领先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二、技术兴起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三、装备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组织经济功能研究
        二、社会组织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目标
第二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范畴
    第一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支持
        一、社会经济理论的启示
        二、资源配置理论的要义
        三、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四、社会资本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与范畴
        一、政策文件的演变发展
        二、学界研究的观点探讨
        三、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机制分析
        一、社会组织直接经济贡献
        二、社会组织间接经济影响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的经验做法
        一、SNA体系中的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
        二、联合国《非营利机构手册》的倡议
        三、非营利部门核算方法的持续改进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现状
        一、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情况
        二、第三产业经济核算存在短板
        三、社会组织经济核算仍在起步
        四、社会组织经济核算评价
第四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测算和结果分析
    第一节 测算方法设计
        一、测算思路和样本选择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
        三、测算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
        四、测算方法的不足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测算结果
        一、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
        二、重要的就业部门之一
        三、富有特色的经济结构
        四、较高的经济增速
        五、有待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特点分析
        一、主要优势
        二、问题短板
第五章 社会组织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研究思路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二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六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情况
    第一节 美国非营利部门经济图景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美国特色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日本非营利组织经济面貌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日本实践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德国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德国模式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经济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澳大利亚特征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五节 经验启示
        一、公共部门的资金支持
        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三、宽严并济的法律规制
        四、卫星账户具有核算优势
第七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结论分析和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制度因素
        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因素
        三、经济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深化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认识理念
        二、构建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体系
        三、强化社会组织发展制度供给
        四、提升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全域旅游背景下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研究 ——以琼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旅游统计研究综述
        2.2.2 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综述
        2.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县域旅游业增加值的测量研究
    3.1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县域旅游统计现状
        3.1.1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
        3.1.2 县域旅游统计现状
        3.1.3 旅游业对县域经济贡献核算的难点
    3.2 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方法
        3.2.1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测算方法
        3.2.2 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法
        3.2.3 县域旅游卫星账户
    3.3 测算步骤
        3.3.1 概念界定及相关分类
        3.3.2 县域TSA的账户修订
        3.3.3 基础数据收集、评估及专项调查
        3.3.4 初步核算
        3.3.5 补充调查
        3.3.6 数据测算
第四章 实证研究:琼海市旅游业增加值测算
    4.1 琼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2 琼海游客及旅游产业分类
        4.2.1 游客分类
        4.2.2 旅游产业及旅游产品的分类
    4.3 现有数据评估
        4.3.1 需求端数据评估
        4.3.2 供给端数据评估
    4.4 旅居游客专项调查
        4.4.1 琼海市旅居游客总量调查
        4.4.2 琼海市旅居游客花费结构调查
    4.5 旅游份额初步测算
        4.5.1 琼海市2016年旅游消费总额的测算
        4.5.2 琼海市2016年旅游产业产出核算
        4.5.3 琼海市2016年各旅游产业的旅游份额测算
    4.6 部分产业旅游份额专项调查
    4.7 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结果
第五章 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1.1 统计口径不全
        5.1.2 现行统计数据不准确
        5.1.3 旅游统计方法不完善
    5.2 问题的成因
        5.2.1 地区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本身所存在的地域界限和方法论上的难点
        5.2.2 缺乏完善的规范指导
    5.3 解决对策
        5.3.1 旅游全产业名录库的建立
        5.3.2 大数据支撑的旅游统计
        5.3.3 旅游统计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旅游业直接增加值相关指标测算计算公式说明
    附录2 旅游份额调查方案
    附录3 琼海市“旅居游客”消费抽样调查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研究2003年统计工作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启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全国统计工作视频会议侧记[J]. 楚雄. 中国统计, 2021(01)
  • [2]闽侯县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研究[D]. 郑臻.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3]基于TOE框架的X县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研究[D]. 黎琳. 广西大学, 2020(07)
  • [4]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周璟茜. 华侨大学, 2020(01)
  • [6]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 黄利红.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统计工作队伍建设与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949-1956)[D]. 高毓薇.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8]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侯睿婕.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9]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D]. 杨莹.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全域旅游背景下县域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研究 ——以琼海市为例[D]. 姬迎博. 西北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2003年统计工作思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