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的探讨论文
2022-10-18
问:如何预防和处理患者麻醉和手术期间的低体温
- 答:首先,防止患者体温过低,需要注意体温监测和保温。对于神经阻滞等术中清醒患者可询问患者感受并观察其状态,但对全麻患者必须常规行体温监测。对于保温,首先术中在非手术区域依然要注意覆盖,术间温度不宜过低,术中使用的冲洗液体温度应达到体温。如果已经出现低体温的情况,则有需要改输住温热液体,并使用加温毯(无加温毯时用辅料包裹热盐水热敷替代),同时提高室内温度。
问:手术后为什么体温会升高?
- 答:手术后体温会上升! 手术后由于组织损伤,蛋白质分解,需要机体吸收,此时会发热,一般在38℃左右,维持数天即恢复正常,称为吸收热。如果手术后持续高热,可能有其他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等原因。 如肺部并发症、肺不张、膈下脓肿、创口感染,或术后炎症未控制、毒素强等引起全身感染,如果体温高于39℃,就要增加人的氧气消耗量,病人会出现头痛、烦躁,所以要积极设法使体温下降。
- 答:使机体的正常应急反应。手术过程中药物的运用,手术创伤都会加快身体的代谢速度。要清理坏死组织和组织的修复都会加快生命活动的速率,提问也会升高。另外,手术后往往伴有血细胞的增值以抵御病菌入侵,也就是一些炎症反应也会造成提问升高
- 答:发热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约72%的病人体温超过37.3℃,41% 高于38.0℃。术后发热一般不一定表示伴发感染。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比感染性发热来得早(分别平均在术后1.4和2.7日),术后第一个24小时出现高热(39℃),如果能排除输血反应,多考虑链球菌或梭菌感染,吸人性肺炎,或原已存在的感染。非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长(2小时以上),广泛组织损伤,术中输血,药物过敏,麻醉剂引起的肝中毒等。如体温不超过38℃,可不予处理。高于38.5℃,病人感到不适时,可予以物理降温,对症处理,严密观察。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体弱、高龄、营养状况差、糖尿病、吸烟、肥胖、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原已存在的感染病灶。手术因素有止血不严密、残留死腔、组织创伤等,拟用的预防性抗生素被忽视也是因素之一。感染性发热除伤口和其他深部组织感染外,其他常见发热病因包括肺膨胀不全、肺炎、尿路感染、化服性或非化服性静脉炎等。
- 答:您好!受手术时麻醉的作用,术后出现体温身高是正常的现象,是机体的应激反应,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没有的话反而是不正常的。祝您健康!
- 答:手术后体温升高是人体的正常反应。是人体反应应答的一个过程。
问:围手术期的围手术期低体温
- 答: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对机体有诸多不利影响,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即使轻度的低体温存在,也能导致许多严重的后果。
例如研究中广为提及的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上升3倍,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手术过程中手术切口将身体暴露在外源与内源性病原体之中,机体对手术病原体的主要防御是通过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实现的。
1、低体温触发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合量和灌注量,减少了中性粒细胞到达手术切口的数量和其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
2、低温诱导多种抗炎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水平下降;
3、亚低温状态增加氮的损失并减少胶原蛋白的产生,减缓伤口愈合;因而一系列的因素综合导致手术部位感染(SSIs)的风险增加3倍。其余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并发症包括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紊乱发生增加、输血和输液增加、延长药物代谢时间、疾病恢复期时间延长,以及寒战热不适感等。严重的低温症还会引起免疫功能损害、 凝血功能异常、室颤、呼吸抑制、机体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及死亡率增加,直接威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此外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有时甚至超过疼痛。一旦发生了一系列的低体温并发症,就必然导致临床治疗费用增加,例如对于治疗心肌梗死、手术部位感染,增加输血、呼吸机使用、ICU留置时间的费用等等,研究表明维持术中正常体温可以节省人均医疗费用的支出高达$2,500-$7,000。因此及早发现、及时纠正术中意外低体温,既可以减少围手术期低温症的诸多并发症,大大降低治疗费用,也可以增加病人舒适感并减少褥疮发生率,其临床应用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