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章宇[1](2020)在《抗滑桩加固某大型挡坝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抗滑桩技术在国内外边坡、基坑、挡坝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防治措施相比,如支挡、锚固、排水、坡顶减重和反压、滑坡体内部或表面的土体加固等,抗滑桩具有抗滑能力强、布置桩位灵活、适用范围广、施工简便、能够有效控制位移发展等优点。目前,已有大型边坡工程与挡坝工程运用三排抗滑桩群桩加固,因此,在抗滑桩加固大型边坡或挡坝时,研究其三排群桩结构的力学性能与变形特征,并验证其加固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工程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深圳市下坪垃圾填埋场堆体挡坝为研究背景,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将工程现场取得的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得到其物理力学参数,并开发研制一种室内抗滑桩加固挡坝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不同抗滑桩加固方式的模型试验研究。(2)按照实际坝体1:100的比例进行筑坝。分别进行了无桩坝体、单排、双排和三排抗滑桩加固坝体的四组模型试验,研究了坝体在各级侧向荷载作用下,多排抗滑桩结构的力学性能与变形特征,分析不同抗滑桩方案对填埋场坝体稳定性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对比单、双排桩加固,三排桩对坝体变形和桩体位移与内力有更明显的改善,同时也反映出了某单桩在增多一排抗滑桩加固时的位移与内力变化规律。(3)以深圳市下坪垃圾填埋场堆体挡坝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通过高度还原工程地形条件建立三维模型,分析单排抗滑桩、双排抗滑桩和三排抗滑桩,三种加固方案下的桩结构内力与变形特征和挡坝薄弱区分析,并考虑了在地震荷载下的不同抗滑桩加固挡坝方案的稳定性安全系数。结果表明:三排桩加固不仅有效的增强挡坝的抗滑能力,而且结构内力与变形都得到明显改善,薄弱区主要位于挡坝上游区域,在地震荷载下仍具备一定的安全系数储备。(4)针对实际工程进行了三排抗滑桩施工工法的研究。在施工第二排和第三排抗滑桩时,选择人工挖孔桩并间隔施工分两次完成,期间分析了施工过程中不同上游水位对坝体的安全系数影响,结果表明:控制上游水位低于地下20m时,可保证分两次开挖施工坝体仍处于稳定状态,满足工期要求的同时坝体具备一定的稳定安全储备。
吕振[2](2019)在《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铁路与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发展,边坡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开始凸显,边坡治理时常会遇到工期紧、项目多等问题,因此如何快速高效的将此类问题解决,是边坡治理工程中的首要工作。在地质环境恶劣的山区采用人工挖孔桩等传统手段治理边坡问题,虽然抗滑性能较好,但是也存在许多缺点:施工时间较长、对地质环境扰动较大,事故发生率较高,采用传统手段治理时常常出现边坡失稳的现象,危及工人生命安全,造成财产损失。本文针对贵州山区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出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边坡治理方式。随着国家机械化进程加快,圆形抗滑桩的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抗滑性能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圆形桩施工时有以下优点:施工简单,效率高,省略了设置支承环节,无需支护工作面等。因此,其在边坡桩基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对圆形抗滑桩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变形分析较少。本文针对贵州某高速公路边坡治理工程,结合前人研究经验,使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手段进行研究工作。现场监测主要是针对现场的实际工况进行监测分析工作,并对本次设计后的结果进行验证;数值分析采用FLAC3D进行模拟研究,通过调节各项设计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本文为边坡治理时采用大直径圆形抗滑桩的设计提供了经验,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为:(1)分析对比了人工挖孔桩与机械成孔桩的区别,发现机械成孔桩的优点明显:施工效率高、安全性好、成本较低、方便快捷,并且随着机械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圆形桩可实现大直径挖孔,在大型边坡治理工程中可广泛使用。(2)现场监测,其主要内容为在进行支护工作之后,进行抗滑桩数据的监测分析工作。分析其变形情况,并进行受力分析,同时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的差异性,为后续的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与现场工况相符的模型,并进行加固效果的分析,分析桩间距、锚固深度与桩径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采用单因素法。通过观察当桩身参数变化时,其受力与变形的改变规律,以选取出最优的参数。通过数值分析手段分析优化后的加固效果,并将优化后的方案与原支护加固方案对比,从而得出最优方案。
温天托[3](2019)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地貌在我们的国土分布中分布非常广泛,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位于岩溶区的公路桥梁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地表以下的岩溶发育情况往往比较隐蔽,地下溶洞的分布情况、大小情况难以准确估计,给桥梁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在公路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斜桩、卡钻、塌孔、扩孔、埋钻,甚至断桩等施工事故,给桥梁施工带来了很大施工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为了使岩溶区公路桥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桥梁桩基穿越溶洞区施工技术、影响桥梁桩基成桩质量的因素分析等得到越来越多专家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不断加强对岩溶区地质勘察方法的研究,不断优化岩溶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以避免岩溶地质问题给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依托位于岩溶发育区广花盆地上的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桩基施工实施以及影响桩基质量因素的有关分析进行,通过对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对岩溶区地质勘察的钻探技术、管波探测技术、地质CT技术等理论分析,结合钻探法和管波探测法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实际应用,验证钻探和管波两种勘察技术的可靠性;通过对人工挖孔桩、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结合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对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岩溶事故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应对岩溶事故问题及穿越溶洞区桩基施工的有关探讨;通过对超声波透射检测技术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并对桩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联系桩基施工过程的有关事故状况,总结影响桩基成桩质量的有关因素。总之,本文是依托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对岩溶区地质勘察、桥梁桩基施工、桥梁桩基质量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及应用成果,为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同类复杂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提供参考,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拓展提供借鉴。
叶智杰,马炳健,李子新[4](2019)在《回填土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阐述了回填土地质影响深基孔施工的因素,对大板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三种施工方法在回填土地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在回填土地质中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
黄宇[5](2011)在《人工挖孔桩单桩承载力试验与位移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锦州石化人工挖孔桩承载力研究课题,介绍了扩底桩的受力机理,并结合现场情况简单介绍了施工工艺及质量安全要求,并对两种试桩(直壁桩,扩底桩)进行了现场静载荷试验,通过静载试验中加载和卸载过程观测得出试验数据,并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出荷载沉降曲线,比较直臂桩和扩底桩的桩顶沉降变化情况;利用(?)—S曲线和两类桩沉降变化来分析荷载沉降规律;分析人工挖孔直壁桩与扩底桩在承载力及变形方面的差异;利用有限元ANIDA软件模拟研究荷载对桩沉降的影响情况以及桩体受荷作用后的应力与变形特征。
曾是荣[6](2008)在《浅论人工挖孔桩基础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挖孔桩基础具有造价低廉、施工工期短,对周围建筑物无影响,施工操作方便等优点,深受广大设计人员和业主的欢迎。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设计经验,从经济分析、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说明了人工挖孔桩基础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吕政平[7](2006)在《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地下水、流砂、桩身混凝土、岩石层、墩基等情况,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可供参考。
宋长军[8](2004)在《论如何处理人工挖孔桩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对大承载力的桩基要求增多,人工挖孔桩以其经济、便于施工等特点逐步取代预制桩及其它灌注桩,但在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几个问题及处理的方法。一、不良的地质条件下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方法1、有地下水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方法:地下水是深基础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它给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带来了许多问题。含水层中的水,开挖时破坏的其平衡状态,使周围的静态水流人孔内,施工时要将水抽出,所以操作时十分不便。如遇动
于鸿志,梁延峰[9](2002)在《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文中认为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对大承载力的桩基要求增多,人工挖孔桩以其经济、便于施工等特点逐步取代预制桩及其它灌注桩,但在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几个问题及处理的方法。一、不良的地质条件下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方法 1.有地下水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方法; 地下水是深基础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王新宇,侯岩[10](2000)在《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人工挖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的对策,并从施工角度对一些设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从事实际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二、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抗滑桩加固某大型挡坝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抗滑桩加固模型试验方面 |
1.2.2 抗滑桩加固数值模拟方面 |
1.2.3 抗滑桩理论研究方面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力学参数试验及室内模型试验装置的制作 |
2.1 引言 |
2.2 土力学试验 |
2.2.1 颗粒级配试验 |
2.2.2 击实试验 |
2.2.3 塑限和液限 |
2.2.4 直接剪切试验 |
2.2.5 固结试验 |
2.3 室内模型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
2.3.1 模型箱设计 |
2.3.2 加载装置与传力装置 |
2.3.3 数据采集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抗滑桩加固挡坝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试验的相似性设计 |
3.3 模型试验的内容 |
3.3.1 试验材料特性 |
3.3.2 测试元件布置 |
3.3.3 试验方案 |
3.3.4 试验步骤 |
3.4 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桩体位移结果与分析 |
3.4.2 桩体弯矩结果与分析 |
3.4.3 整体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抗滑桩加固挡坝的数值分析研究 |
4.1 引言 |
4.2 工程简介 |
4.3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
4.3.1 建立模型划分网格 |
4.3.2 结构单元和接触单元 |
4.3.3 本构模型和材料参数 |
4.3.4 模拟方案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4.4.1 桩身水平位移分析 |
4.4.2 弯矩分析 |
4.4.3 挡坝薄弱区分析 |
4.5 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坝体稳定性分析 |
4.5.1 计算模型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下坪填埋场垃圾坝抗滑桩施工方法与安全验算 |
5.1 引言 |
5.2 下坪填埋场垃圾挡坝工程背景 |
5.2.1 工程地质情况 |
5.2.2 地下水 |
5.2.3 工程重难点 |
5.3 施工方法和施工计划的确定 |
5.3.1 施工方法 |
5.3.2 施工计划 |
5.3.3 边坡监测 |
5.4 施工期间安全稳定验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抗滑桩的主要发展情况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抗滑桩基本理论 |
2.1 抗滑桩概述 |
2.2 抗滑桩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 |
2.3 抗滑桩计算方法 |
2.4 抗滑桩施工方案概况 |
第三章 抗滑桩工程特点分析 |
3.1 引言 |
3.2 分析两种抗滑桩的优缺点 |
3.2.1 分析截面形式的不同 |
3.2.2 对比分析工作 |
3.3 圆形截面抗滑桩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 |
3.3.1 抗滑桩施工要点 |
3.3.2 抗滑桩施工质量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高速公路边坡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及现场监测 |
4.1 工程概况 |
4.1.1 前言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4.1.3 边坡变形特征 |
4.2 抗滑桩设计 |
4.2.1 滑坡稳定性及滑坡推力计算 |
4.2.2 地基侧向应力复核 |
4.3 本章现场监测 |
4.3.1 监测目的 |
4.3.2 现场监测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
4.3.3 现场监测具体方案 |
4.3.4 原设计计算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
5.1 FLAC3D软件 |
5.1.1 FALC3D软件介绍 |
5.1.2 主要的原理分析 |
5.2 构建合适的模型 |
5.2.1 尺寸大小的选择 |
5.2.2 合适的参数选择 |
5.2.3 建模工作的进行 |
5.3 针对间距不同进行分析 |
5.3.1 模拟中位移的变化量 |
5.3.2 桩的内部受力情况 |
5.3.3 数值分析与实际监测值对比分析 |
5.4 不同桩径下抗滑桩受力变形分析 |
5.4.1 桩直径不同时的位移变化 |
5.4.2 不同桩径下桩身受力变形特征 |
5.5 进行对照分析 |
5.5.1 分析优化后的各项结果 |
5.5.2 与原方案进行对照比较 |
5.5.3 优化后的结果分析 |
5.5.4 原方案的结果 |
5.5.5 不同方案经济性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岩溶的定义与影响 |
1.2.1 岩溶的定义 |
1.2.2 岩溶的分布 |
1.2.3 岩溶对桥梁桩基施工的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岩溶勘察技术的研究 |
1.3.2 关于岩溶区桩基施工技术的研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勘察研究 |
2.1 概述 |
2.2 常用岩溶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
2.2.1 钻探法技术 |
2.2.2 管波探测法技术 |
2.2.3 地质CT法技术 |
2.3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研究 |
2.3.1 项目背景 |
2.3.2 工程概况 |
2.3.3 工程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2.3.4 工程区域地质条件 |
2.3.5 有关勘察技术的比选分析 |
2.3.6 勘察基本情况 |
2.3.7 勘察成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施工及溶洞事故处治研究 |
3.1 工程有关地质勘察情况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3.1.2 岩溶发育情况 |
3.2 常用桩基施工技术的对比分析 |
3.2.1 人工挖孔桩技术 |
3.2.2 钻(冲)孔灌注桩技术 |
3.2.3 桩基施工技术的比较分析 |
3.3 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与溶洞事故的处治研究 |
3.3.1 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
3.3.2 桥梁15-N桩基溶洞事故分析处治 |
3.3.3 溶洞事故处治研究 |
3.3.4 穿越溶洞施工技术要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岩溶区桩基质量因素的综合分析 |
4.1 应变动检测技术介绍 |
4.1.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
4.1.2 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技术 |
4.2 超声波透射检测技术介绍 |
4.3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质量综合分析 |
4.3.1 检测仪器设备基本原理和标准 |
4.3.2 基桩质量评判 |
4.3.3 检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回填土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回填土地质影响深基孔施工的因素 |
2 几种施工方法在回填土地质中的应用情况 |
2.1 大板基础 |
2.2 钻孔灌注桩基础 |
2.3 人工挖孔桩基础 |
3 在回填土地质中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的技术方案 |
3.1 主要技术难点分析 |
3.2 施工技术方案介绍 |
3.2.1 施工前准备 |
3.2.2 基坑支护 |
3.2.3 人身安全保障措施 |
4 结语 |
(5)人工挖孔桩单桩承载力试验与位移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人工挖孔桩的发展概况 |
1.1.1 国外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发展现状 |
1.1.3 技术特点 |
1.1.4 适用范围 |
1.1.5 发展方向 |
1.1.6 受力机理 |
1.2 研究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提出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2 现场情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程地质条件 |
2.2.1 减压塔区域地层概况 |
2.2.2 减压框架区域地层概况 |
2.2.3 地下水条件 |
2.2.4 天然地基方案 |
2.2.5 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
2.3 设计技术要求 |
2.4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
2.4.1 减压塔区域单桩承载力计算 |
2.4.2 减压框架区域单桩承载力计算 |
2.5 验算竖向承载力 |
2.6 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工艺要点及技术措施 |
2.6.1 工艺流程 |
2.6.2 控制固定轴线及标高标记 |
2.6.3 桩孔开挖 |
2.6.4 钢筋工程 |
2.6.5 混凝土工程 |
2.7 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和质量安全要求 |
2.7.1 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
2.7.2 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及管理措施 |
2.7.3 人工挖孔桩施工的环境保护及管理措施 |
2.7.4 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的检验、试验 |
2.7.5 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防护措施 |
3 静载试验测桩承载力 |
3.1 我国静载实验和测试理论的发展 |
3.1.1 我国静载实验的发展 |
3.1.2 桩基静载试验测试仪器的发展 |
3.2 静载实验的实验结果分析 |
3.2.1 数学解法 |
3.2.2 基本原理 |
3.2.3 试验步骤 |
3.2.4 方法特点 |
3.3 试验用加、卸载方案及测读方式 |
3.3.1 加、卸载方式及荷载等级 |
3.3.2 测读时问 |
3.3.3 稳定标准 |
3.3.4 终止加载条件 |
3.3.5、测读内容 |
3.4 试验结论 |
3.4.1 试验成果汇总 |
3.4.2 荷载—沉降变化规律 |
3.5 极限承载力的预测 |
3.5.1 回归分析法 |
3.5.2 逆斜率法求极限荷载 |
3.6 小结 |
4 人工挖孔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1 理论简介 |
4.1.2 有限元方法的特点 |
4.1.3 基本理论 |
4.1.4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步骤 |
4.2 建立模型 |
4.2.1 计算方法的选择及收效条件 |
4.3 沉降变化分析 |
4.4 应力变化分析 |
4.5 对比模拟分析 |
4.5.1 受荷载1000kN桩长为10m不同桩径条件下对比分析 |
4.5.2 桩径为2m桩长为10m受不同荷载作用下对比分析 |
4.5.3 受1000kN荷载桩径为2m桩长不同条件下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浅论人工挖孔桩基础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人工挖孔桩基础设计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 |
2. 地质资料和施工记录的判断分析 |
2.1 钻孔数量不足 |
2.2 钻孔偏差 |
2.3 施工记录不真实 |
3. 人工挖空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
3.1 计算参数与计算公式的选择问题 |
3.2 短桩与深基础的区分问题 |
3.3 桩周摩擦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3.4 砖砌护壁的摩擦力 |
4.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 |
4.1 从构造方面分析 |
4.2从受力方面分析 |
4.2.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
4.2.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1994)规定:桩顶轴向压力应符合下式 |
5. 人工挖孔桩基础配筋率和钢筋笼长度问题 |
5.1 对于人工挖孔桩基础的“配筋率”,各有关规范规定如下: |
5.2 人工挖孔桩基础一般都是端承桩或端承为主的桩,故钢筋笼长度最好通长配置,纵向钢筋一直伸到底。 |
6. 施工可行性与方案比较 |
7. 结束语 |
四、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滑桩加固某大型挡坝研究与工程应用[D]. 章宇. 深圳大学, 2020
- [2]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 吕振. 江苏大学, 2019(05)
- [3]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D]. 温天托.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回填土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研究[J]. 叶智杰,马炳健,李子新. 机电信息, 2019(02)
- [5]人工挖孔桩单桩承载力试验与位移模拟分析[D]. 黄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6)
- [6]浅论人工挖孔桩基础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 曾是荣. 科技信息, 2008(32)
- [7]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吕政平. 工程与建设, 2006(04)
- [8]论如何处理人工挖孔桩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问题[J]. 宋长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07)
- [9]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J]. 于鸿志,梁延峰.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2(01)
- [10]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 王新宇,侯岩. 林业科技情报, 2000(03)